帮孩子摆脱软弱性格

2024-09-13

帮孩子摆脱软弱性格(精选3篇)

帮孩子摆脱软弱性格 篇1

性格软弱孩子的表现包括:胆小、缺乏独立性、过分依恋亲人等。而性格软弱会严重影响孩子长大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因此,一旦父母发现孩子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就应及时对他进行帮助和正确的引导。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样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进行尝试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因此,家长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多和同龄人一起玩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模仿力强的特点,鼓励孩子和胆大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使孩子的性格在锻炼中得到改善。

尊重孩子

性格软弱的孩子往往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因此,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让孩子大胆说话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篇2

性格软弱的成因

软弱的性格与幼年时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

1、父母的暗示造成孩子的软弱。例如,孩子在雷电交加的晚上,本来正安静地睡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此时有些妈妈惊慌地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从妈妈惊恐的动作和雷电环境中学会了害怕闪电,甚至从此再不愿一个人在小房间里睡觉。

2、过分的关怀造成孩子的软弱。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去幼儿园或妈妈上班时哭闹不止。有时,正是妈妈自己那种恋恋不舍、反复叮咛和犹豫不定的言行,使孩子知道了“妈妈舍不得离去”。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过:“聪明的家长总是跟在孩子的后面,缺乏教育经验的家长总是堵在孩子的前面”。

3、不适当的表扬造成孩子的软弱。表扬是对孩子行为的鼓励和肯定,起着心理的强化作用。一个胆小软弱的女生就曾经这样说:爸爸从我小时候就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夸我听话老实。从此我就失去了在陌生人面前争辩抗争的能力,甚至不会在众人面前哭喊,好像命里注定我只能扮演逆来顺受的倒霉角色。可见,不适当的表扬会使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方面定型,早期的行为定型,更容易持久,甚至影响终生。

坚强来自童年的教养环境

虽然许多懦弱的少年到了青年时代也可以变得坚强起来。但这需要一番巨大的周折和刻苦的心理锻炼。童年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方法只要得当,往往会事半功倍。培养软弱儿童的勇气,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支持软弱儿童大胆地去做事。人类除了一部分本能,大部分的能力是依靠后天的培养教育学习来的。父母教育孩子,一是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护,这种保护应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越来越少。二是促进孩子能够单独生活,适应社会,这种促进应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越来越多。这种促进不是无限度的,当孩子面临超过自身能力的事时,还要予以帮助,如果过于严格,就容易形成因失败而产生畏惧困难的心理。

2、鼓励儿童大胆说话。一些内向软弱的孩子不喜欢说过多的话,更不善于争论,尤其是见了陌生人或外人更是如此。对这种孩子,父母应尽量少讲“你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之类的话,而应该多讲“你看怎么办”、“你的想法是什么”,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机会。如果孩子的意见很对。家长就应该大大地赞许,给孩子以鼓励,给孩子以自信的勇气。如果孩子表达的意见不正确,也不要责怪孩子,让他感到难为情,而应该指导孩子认真思索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不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孩子的讲话能力。

帮孩子摆脱“小尾巴”的束缚 篇3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时,只是随着其他小伙伴玩,当个小“跟屁虫”、“小尾巴”。孩子的这种“随从”行为,常让父母担心孩子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对孩子在和小伙伴游玩中只会跟在后面“小尾巴”这一问题,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对因气质造成的,应接受孩子的这种个性,不要流露出“你真没出息”这类情绪。要慢慢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激发其竞争意识,鼓励他在集体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

2、对因环境影响的,首先要主动为孩子的交往创造条件,如可和朋友、亲戚、邻居、同事商量好,常带孩子互相串门做客,增加孩子之间接触、游戏的机会。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伙伴群体,如存在专制现象,可考虑一方面促进孩子在认知、身体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使孩子进入一个年龄比他小的孩子的群体,遇到问题时鼓励他带领小伙伴解决,这样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领导才干和竞争意识,然后再让他进入与他同龄孩子的群体,他就不会因表现较差、缺乏才干而自卑了。

3、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1) 应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超前教育,急于求成。

(2) 家庭气氛应轻松、温馨、民主,既不要过分宠爱,也不要不闻不问或严厉苛责,要多与孩子接触,并创造条件让他多与伙伴交往。

(3)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让他相信如果努力,他是很有能力的。

(4)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竞争意识。在家中,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切忌包办代替,增强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另外,可通过竞赛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和参与竞争的意愿。

上一篇:村安全生产考核办法下一篇:人事科支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