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024-07-24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共11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

邮编:312030联系电话:84112077电子信箱:hxm4112077@126.com

一、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设想要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由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揭示用分数表示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通过“涂一涂、画一画”的活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都是分数。至于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23页的第11、12题外,还要结合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整体”既可以是各种实物,也可以是各种图形。第123页的思考题,两个小题是有联系的。第(2)题可以直接应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决。第(1)题,如果在图中加两条线(如下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涂色的部分占其中的4份,所以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4/8(由于没有学约分,所以不必化简分数)。还可以通过折纸,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一半,也就是1/2。从而初步渗透1/2=4/8。第(2)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剪。如可以按第(1)题的图剪;也可以把大正方形先剪成8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拼成两个全等的正方形;也可以沿着正方形相对着的两个顶点的两条连线(对角线)剪开,剪成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拼成两个全等的正方形。

三、学情分析

在第七单元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有了初步认识,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并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相信大部分学生学得较好。但毕竟是初次学习分数,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不清晰,对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点混淆等现象。所以,在复习时既要照顾这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稍欠的学生,又要考虑让已经掌握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都是分数。难点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开放内容,让学生回归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升华化。新课标重复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与形式的经验密切联系,,有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2、开放时空,让学生合作互动

新课程理念的数学教学方式更多样,形式更丰富,学生的活动性,参与性越来越强。因此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明确研讨问题,决定合作方式。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3、关注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中建构

注重学生发展的数学的学习应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获得交流。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因此数学系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能得到发展外,还应关注不同的人,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

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白纸、彩色笔、思考题图形每人一张、剪刀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师: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请大家想一想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读、写分数

还有比较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下面的分数表示,对不对?

先同桌交流说理由再集体交流。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并让学生回答: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的练习来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分数各部分名称的的巩固。】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下图中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

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第一题:①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讲清图意。

②引导问:哪个阴影面积大?

第二题:①由学生说图意。②得出比较结果

教师说:刚才我们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我们画阴影的方法比较,后来又直接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现在如果不给图,只给两个分数,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说:能。教师说:那我们来试试。(出示1828)

教师问:该怎样比较?谁大?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意图:通过习题(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习题(2)使学生能够脱离实物和图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4.课堂活动。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

①210810110②2517110③1828116

5、游戏活动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分数,如等。

⑴全体活动:找出最大和最小的分数。

⑵分组活动:单数组找出比大的分数。

双数组找出比小的分数。

⑶抢答题:①说出比小的分数。

②说出比大的分数。

教师问:你们能说出一个比还小的分数吗?

【教学意图:通过游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游戏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巩固课的知识。】

4、加减法口算

14+24=810-210=25+15=1-210=18+28+58=89-29-5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帮助学生巩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

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怎样列式计算?再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23页第11、12题

出示第11题看图以后先问:(1)你明白题的意思吗?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

① 先数有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② 每涂一个正方形就要用分数表示出来,并说说它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③ 涂2个小正方形,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有几中分数表示?你怎么想的?

④ 接着让学生涂完。再进行交流。

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8分之4,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出示12题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说说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填空,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在复习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在这里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通过交流让学生一起更多的自我反思,有利于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完成123页动脑筋(如下图)

①画一画折一折:仔细观察图,说出图中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②剪一剪,把正方形的纸按一顶的规则剪或折,把剪开的部分重新拼成两个的小一样的正方形吗?

第(1)题,如果在图中加两条线(如下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把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涂色的部分占其中的4份,所以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4/8(由于没有学约分,所以不必化简分数)。还可以通过折纸,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一半,也就是1/2。从而初步渗透1/2=4/8。

第(2)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剪。如可以按第(1)题的图剪;也可以把大正方形先剪成8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拼成两个全等的正方形;也可以沿着正方形相对着的两个顶点的两条连线(对角线)剪开,剪成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拼成两个全等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精神,小组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渗透约分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P12610题图P123第11题

P123思考题

九、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读、写分数

还有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十、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作业本》的相关练习。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2

一、整体性, 促进学生积累经验

在本单元内容设置上, 旧版本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角, 掌握角的特征, 然后再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 最后让学生认识直角。但是新的教材对于这一单元的设置除了让学生认识直角, 还让学生认识了锐角与钝角。这样, 在二年级就已经让学生把角的相关知识全部学完了, 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受到不同的角。因为在执教旧版本的教材时, 在教学完直角之后就会有许多学生问, 三角板上除了一个直角外, 另外两个角叫什么角?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 总是说以后我们会学习到的。当学生在以后学习这些知识时, 我们又得重新回过头来复习这些知识, 学生不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角的知识系统。而新版本教材这样的安排,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策略一:理清单元脉络, 尊重学生水平

目前, 有许多教师在教学时, 往往把教学落脚点放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上面, 没有从整个单元、整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出发, 造成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呈现脱节现象, 学生学习完后面知识之后, 前面学习什么内容都已经记不住了。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 从单元整体出发, 理清本单元的编排脉络, 每一个知识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都要理清楚, 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合理的教学预案, 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发展。比如, 在教学这一节课时, 因为新版本教材出现了锐角与钝角, 所以在一开始让学生认识角的时候, 我们就要出示不同的角, 让学生在生活物体中找角, 也要找出含有钝角的角来。因为以前我们让学生找角, 学生找来的往往都是直角与锐角, 即使让学生画角, 学生也很少画钝角的。如果从整体出发, 让学生从开始就对钝角有个感性的认识, 学生找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时, 都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钝角来让学生感知, 学生在学习单元后面的钝角相关知识就会得心应手。

二、生活性, 立足学生真实生活

虽然以前的数学教材的编者也重视了所选取的材料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 让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 但是所编入教材的生活素材不能兼顾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 有时所选的材料这一地方的学生非常熟悉, 而另外一个地区的学生就非常陌生。新版本的教材就注意了这一点, 所选的材料尽量是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熟知的。比如, 旧教材第38页的单元导学画面中, 只出现了教师拿的三角板去上课, 工人拿着剪刀在修剪花草, 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踢足球, 几个小朋友在做操, 从编排的角度上来看, 不太合理, 因为如果是在做操的时间, 不可能有学生在踢足球, 学生做操是在足球场上的。而新版本教材就注意了这一点, 单元引导图是以学生课间活动为背景的, 有的在踢足球, 有的在玩单双杠等等, 并且不同的活动是在不同的区域里。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更真实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可以一下子激活脑中的思维, 可以通过提示语“你能找到哪些角”来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再比如, 这一单元的例1, 旧版本教材安排的生活中物品是剪刀、饮料吸管、水龙头, 而新版本教材安排的是剪刀、钟面、三角板。这就是尊重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水平而作了调整的。因为剪刀、钟面、三角板无论是什么地方, 都是可以找到的, 但是相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 在他们生活中可能还不知道这些饮料, 也许从来就没有见过水龙头, 这样的安排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新版本教材所选取的三样是学生都能见到的, 所以就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带入到生活情境当中来。

策略二:创设生活情境, 营造乐学环境

新版本的数学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是学生经常见过或者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所以在教学时, 我们要创设生活情境, 营造学生乐学的环境。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 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数学知识, 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 数学新课标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所以, 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能够调动这些生活经验。比如, 这一单元的教学, 无论是让学生认角、画角、比较角都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 可以迅速打开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阀门。这样, 学生就可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快乐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三、连续性, 引导学生有效思维

旧版本教材安排学生学习新知时总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往往会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材走。而新版本的数学教材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有序, 所以在每一单元的新授内容中, 总会插入一定量的连续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比如, 教学例6, 这一例题是让学生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并通过两个小朋友的一问一答形式, 让学生知道如何来拼钝角。从分析问题与条件、如何拼、拼后如何检验等连续的揭示语,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 即先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构思如何做, 最后做完了还要检查等好习惯。另外, 在问题设计上, 新版本教材也呈现了一定的连续性, 让学生的思维可以由浅入深, 逐步得以发展。比如, 这一单元一共安排了两次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首先是让学生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接着在学习完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后, 就让学生找一找周围物体表面上都有哪些角。这样的找角活动比第一次找角活动就更深入, 更细致化, 体现了数学教学连续性的特点。

策略三:设置问题链接, 促进自主思考

在教材中安排一定量的连续问题链接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 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加有序地思考, 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从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的角度出发, 设置一系列的连续性问题链, 估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什么地方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然后就在这个节点处设置一个问题, 以激发、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让学生的自主思考可以持续下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3

一、情境引入的比较与分析

五套教材首先都创设了一个“平均分”的生活情景。其中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都以情景中的“一半”作为切入口,引出最简单的分数■;而西南师大版则是直接从情景中指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但同样是这个“一半”的出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这四套教材也有一些微妙的区别。

【苏教版】先创设了一个“2位小朋友在郊游当中要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的情景。为了体现公平,当然要平均分。

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2=2个。

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2=1瓶。

那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半个。

【北师大版】创设了一个“2人分苹果”的情景。

2人分2个苹果,每人是2÷2=1个。

2人分1个苹果,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人教版】创设了一个“2人分一个月饼”的情景。

每人一半,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浙教版】创设了一个“种一半地”的情景。

先讨论一半的意思,再指出“把一块地平均分成2份,1份是一半。

可以说,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浙教版都是为了向学生表明这样一个意思,把单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一半。但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都遵循了一个由“具体操作再到抽象”的原则,即先通过操作引出“一半”,再由一半引出■。特别是苏教版、北师大版还让学生经历一种由“每份是整数个到每份是半个”这样的过程,努力沟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比的数学思想。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一半的理解似乎又深了一步。而浙教版是“先直接讨论一半的意思,再指出一半的定义”,似乎是“先抽象再具体”,好像有点不合乎逻辑。

二、学习素材的梳理与分析

五个版本的教材,首先都创设了一个“平均分”的情景,然后用平均分当中的一半来引出■,再通过操作活动来加深对■的理解,最后或是引出分数的概念或是比较大小。

1.引出第一个分数的梳理和分析

在理解一半后,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浙教版都直接指出一半用一个数来表示就是■,或半个就是。这样一来,分数的引入就以“一半”这个词为跳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是西南师大版是直接指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有点灌输的味道,稍显直接了一点。(如下图)

综合五个版本的教材来看,都是以■作为第一个分数来引入的,这个方法是十分正确的。首先它是一个分母最简单的分数,最容易操作而且直接明了。其次,它还有一个简单的词义外壳包装——“一半”,学生容易理解。

如果借助表格理解的话,可以是这样一个表格:

2.理解分数的学习素材分析

由于本块内容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起始课——认识几分之一,所以比较浅显形象,以感性认识为主。主要分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动手操作折(涂)分数。基本都以■或■为对象,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不断进行变式,从中感悟分数的共性内容。

【人教版】在让学生理解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后,思考: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分之一,写作( 。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通过操作、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折出来的形状怎样,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一定是■。通过刚才分月饼(圆形的■,到正方形的■),其实是在不断舍去分数的外在属性——形状,而指向分数的本质属性——平均分。不管形状怎样,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一定是■。

【北师大版】在引出■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涂一涂的练习。

这样也是在向学生透露一个信息:■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很多,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形状都可以表示■呢?原因只有一个,它们都平均分成了2份。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

另外的版本不再一一说明,附图。

【浙教版】

【西南师大版】

【苏教版】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为了理解分数的真正内涵,5套教材都采用了动手操作的方法。在操作中,学生的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为我们的比较提供了素材,也为变式提供了材料。在教师的引导、追问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就逐渐从表面到了核心。就是说,只要是平均分了,就是分数;同样的分数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关键是是否平均分。

第二层面:通过意义比大小。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安排了通过分数意义来比较大小这样一个环节,但还是要基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比如■和■,在同一个等圆中,前者是平均分成2份中的1份,后者是平均分成4份中的1份,肯定是前者大。这种基于分数意义上的比较大小,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找到分数的数感也是十分有益的。

两个层面比较如下:

我们发现,在通过涂折对分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北师大版和西南师大版是最充分的。苏教版和浙教版只涂折了一个■,人教版只涂折了■,也都进行变式了,但就显得学生体验过程不够长,感觉太仓促和局限了。北师大版和西南师大版通过对两个分数的不断比较,就拉长了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也比较深刻。浙教版和西南师大版,都不安排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是可惜的。因为大小比较的前提还是要基于对意义的理解,虽然教材提供了直观图,但这种直观图必须理解了意义才可能画出来。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2.在○里填上“>”或“<”。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2.按要求涂色。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责编 金 铃)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2.在○里填上“>”或“<”。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2.按要求涂色。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责编 金 铃)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2.在○里填上“>”或“<”。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2.按要求涂色。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我所说的课题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几分之一》87-89页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他们都有着差异。这一部分的认识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这部分最基础的知识。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即为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作了铺垫,更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的学习分数打下了基础。

三、说学情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教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各种图形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掌握分数 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 意识,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突破方法:通过直观观与多种材料操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突破方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

五、说教师教法 引导发现法 讲授法

六、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大量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交流,理解分数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掌握所学内容。

七、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长方形教具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彩笔

八、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创设情景: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苹果、分西瓜、分一个蛋糕” ①分苹果、分西瓜,在平均分下得到了整数的结果。②一个蛋糕两个人平均分,每人分得2.揭示课题:分数

[设计意图: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表现出来,而且使学生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教写法和读法

1.分数的写法(介绍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2.分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简单入手,属于知识性的教学。】(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意义

。不是整数结果,引入“分数”。

1、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

【设计意图: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用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平,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的意义。】 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

2、的意义教学:强调平均分

(1)个别学生上来:起示范性的作用(2)同桌交流:面向全体

(3)再个别学生上来反馈:检查效果(4)深化的含义:空白部分也是整体的【设计意图:从自己操作的图形出发,认识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深化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四)创造分数

1、学生举例其他分数

2、创造其他分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使学生的观察、3、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你自己想要认识的其它分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动手分图形,在小组合作中感悟、去比较、去解决新问题,将学生提升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

4、展示学生自己的成果。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五)观察判断,拓展延伸。1,从作品展示中你能发现什么?

2,两个分数的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在哪?、3,看每组中两个图中哪个图形的涂色部分比较大? 4,我们可以的出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的作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六)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看图填分数

2、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分层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练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人人都能从中有各自的收获,尽显潜能】

(七)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九、说作业设计:

教材96页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十、说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91-P92。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读、写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游乐园玩,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东西)有两个小朋友在分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和数有关的问题,你能帮他们把东西分一分吗?怎样分公平?(4个苹果、2盒奶)师:数学上把分的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2、(投示)可是只有一块月饼,还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吗?要把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应该怎样分?(没人一半,从中间切开。演示)

3、(投示)对,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这块月饼的一半。这一半我们用那个数字来表示呢?(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一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2

1、仔细观察,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一份,(投示并演示)瞧:平均分,两份,中的一份。读这个分数。同学们现在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块月饼的1/2的吗?(同位讨论)指2名生说,(投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自由读这句话。师:怎么分的?它的指的是谁的? 写分数

2、理解分数各部分意义。横线、2、1各表示什么?这一份是这块月饼的1/2,那另一块呢?

3、折方形纸的1/2。师:这是月饼的1/2,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它的1/2又该怎么表示呢?(投示要求)。展示不同的折法。师:

4、(投示)可以这样折:3种折法。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都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正是其中的一份。)师: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5、练习。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形,你来判断一下(投示练习判断题)同学们,不管是一块月饼、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圆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一)认识1/4。

1、同学们学的真不错,那如果老师要是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那其中的一份应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1/4)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呢?指生说,(投示这句话)写1/4

2、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认识了1/4,像这样的分数你还能说出哪些呢?(生说,师板书生所说分数)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分数,老师能写得完吗?那么我们就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这说明这

样的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根据板书小结:像1/

2、1/4„„这样的数叫分数。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上面的都是1,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板书:---几分之一的分数)(投示)、三、课堂活动

1、折纸。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把你最想表示的几分之一用斜线涂出来吗?展示一个表示1/4的作品。请生汇报。师:刚才这个同学涂出了„形的1/4,有谁表示出了其它图形的1/4,请举起来。(将每种图形各收一张,师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4吗?然后依次贴出)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图中的涂色部分却都能用1/4来表示呢?(生说: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2、比较大小。(投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大小比较)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占得就越少。

3、写分数。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会写分数吗?拿出手指来,跟老师一块写个1/2。师板演,生书空。

4、会写了吗?没问题?那一快来看大屏幕(投示),你能把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吗?请再练习本上写出这些分数。(师巡视,反馈)

5、练习:判断 读一读

6、(投示)生活中的分数。从这些图形中你联想到了那些分数?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要结束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几分之一

平均分 —— 2

像1/2,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6

(序号:08)

安阳市殷都区铁佛寺小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以一切立足于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有了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多少的经验基础;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具有了平均分的操作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也许听过几分之一,但他们不理解分数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四、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让学生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开展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分数的初步意义。

3、在问题情境中,渗透分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

2、学法xkb1.com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有效学习,我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双面胶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张;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出示幻灯片1):海宝做的一张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手抄报。

(出示幻灯片2)先看看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介绍。

问:2个小朋友吃月饼,怎样分才公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热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新课做铺垫。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请同学们用圆代替月饼平均分一分,并汇报结果,指名演示怎样得到一个圆的一半。

月饼总数 4 2 1

分的人数 2 2 2

每人分的月饼数

【设计意图】以一半作为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切入点,并在对折的过程中复习感知平均分的含义,为下面学习二分之一做铺垫。

2、联系实际,寻找切入点

让学生找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分一半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可以是一个图形,也可以是一个实物。

3、引发认知冲突,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像这样的一半在数学上应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实践操作,感知理解

1、认识12

(1)揭示12的含义

由分圆的过程得出:像刚才这样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这句话,并提醒学生12的写法)

【设计意图】由分圆的过程到概念的揭示,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

(2)理解12的含义

A找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和自己对12含义的理解。

B判断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涂色部分是否可以用12表示。

()()()()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判断、质疑,进一步感受“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对12表面上的理解上升到本质含义的层面上,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巩固12的含义新课标第一网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找出它的12涂上颜色。通过汇报交流,作品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形状不同、折法不同都没关系,只要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通过师生谈话: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1)出示要求:从学具中任意挑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线涂一涂,表示出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展示时要求学生说清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知识延伸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如果平均分成了20份、50份、100份呢?

最后教师总结:像12、14、16、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再次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的机会,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对12的理解逐步泛化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习,都出自于海宝制作的手抄报中。

1、基础练习:填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看图,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呢?(包括:英国馆,建筑物,巴拿马国旗)

3、观察整张手抄报,估一估,各版块各占了整个版面的几分之一。

4、找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与课前用手抄报引入课题相呼应,使练习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层次性,并突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以从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方面回答。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巩固,也是对学生今后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提示。

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做了以下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12------

作品

作品

14

作品

作品

16

作品

1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新课,简单有效

本节课显示出了教师较高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尤其是导入部分的设计更加精彩。教师前卫的设计理念、独特的设计风格和高超的设计艺术,使听课者钦佩不已,真可谓是“不简单”。

[片段一]

师:课前同桌两人共准备了8张同样的长方形纸、2支水彩笔和1张圆纸片。请你们把这三样东西都平均分给同桌2人,并用一个数表示每人分得的结果。

生:(操作后,汇报交流前两次平均分的结果。)

把8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4张。

把2支水彩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1枝。

师:你们又是如何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的呢?

生:对折剪开。

师: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半个圆。

师:对。半个圆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了,你能想出一个数来表示吗?

生:思考后到黑板上写出这个数。答案如下:

2.1;0.5;(一分之二);(二分之一)。

师:具体说说这个数的意义。

生对自己创作的数进行解释。(略)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个圆。我们通常用来表示。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种数———分数。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

[片段解读]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对探究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让课堂中的探究走入了误区,成了注重形式的一种摆设。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习探究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如何让探究与有效不矛盾?课堂上究竟什么时候该告诉,什么时候该探究?这些是很多老师都想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半个圆怎样表示?”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适度的探究空间。“半个圆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了,你能想出一个数来表示吗?”这个问题既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又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用一个数来表示”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暗示,也为直接导入要学习的课题“分数”打开了通道。如此设计实为本课的一大亮点,可谓是适度而有效。如改问成:“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半个圆吗?”则会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增加人为设置的障碍,使学生的探究容易偏离方向,课堂会变得复杂、尴尬且低效。

二、活动设计,全面有序

“分数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围绕“分数的认识”先后组织学生开展“造分数、读分数、写分数、折分数、辨分数、认分数、比分数、悟分数”等学习活动。这些全面而有序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了分数,并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说活动的有序开展体现了教师不简单的课堂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那么在各项活动中部分学生的突出表现则又显现出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不简单的训练功底。

在本节课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两次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通过“折分数”的学习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

[片段二]

当学生知道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后,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折出。通过动手操作来亲身经历这个分数的产生过程,从而体会它的实际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激活,折出了不同的来。

师:这么多折法,阴影部分形状都不同,为什么都能用来表示呢?

生:这些阴影部分虽然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同,同样都是一张纸的。

[片段三]

在学生学习了的意义后,教师让学生照样子说出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说说这些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接着又安排了动手操作,在长方形纸上折出自己想到的分数。

师:请同学们取出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把其中的1份打上阴影,并用分数表示。

生1:四分之一。

生2:五分之一。

生3:六分之一。

……

师: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吗?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

[片段解读]

第一次动手操作,通过简单地一“折”一“问”,让学生明白了“只要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张纸的”。第二次动手操作,仍是简单地一“折”一“问”,帮助学生建立了“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一数学模型,完成了由最简单的分数向稍复杂的“几分之一”拓展学习,成功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简简单单的两次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教师“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的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觉地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模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中,教师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折分数”,并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悟分数”,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价值提炼。这样的活动安排,既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得到综合的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深化,促思有方

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巧妙地设置问题,合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不断并适度地提升着思维含量,使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思维训练。

[片段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辨别题:

师:仔细观察,下图的红色部分是不是表示二分之一?

生1:印尼国旗中红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是把印尼国旗平均分成2份,红色部分占其中的1份,所以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生2:缅甸国旗中的红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没有平均分成2份。)。

师:对了,要把国旗“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如果没有平均分,就不能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来表示。

生3:智利国旗中的红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图中把国旗分成了3份,而且没有平均分。

生4:我认为红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看上去没有平均分,其实红色部分正好占了国旗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

师:说得很好。有时看似没有“平均分”的图中却隐藏着“平均分”,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生5:最后的法国国旗中红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虽然是平均分了,但没有平均分成2份,而是平均分成了3份。

师:(追问)那么你认为这幅图中的红色部分应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呢?

生5:我认为应该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师:非常好,这又是一个新的分数,那么你们现在知道这个分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了吗?

生6: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对了。例如:把法国国旗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蓝色、红色和白色部分各占国旗的三分之一。

……

[片段解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精心设计安排练习十分重要。有效的练习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针对形成技能的过程而练习;2.练习设计是要关注学生练习中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3.通过练习要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效果。

首先,该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一切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思想。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练习题材,精心挑选了四个不同国家的国旗来设计练习,这一教学行为充分展现了教师先进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要在众多国家中精选出这样四面国旗,教师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第一面印尼国旗,既“平均分”,又“分成了2份”,所以红色部分正好是;第二面缅甸国旗,虽然“分成了2份”,但是没有“平均分”,所以红色部分不能用表示,强调了一定要“平均分”;第三面智利国旗,看似不“平均分”,其实隐藏着“平均分”,强调了要仔细观察;第四面法国国旗,虽然有“平均分”,但是“分成了3份”,红色部分不能用表示,强调了在理解分数时既要注意有没有“平均分”,又要注意“平均分的份数”。这四面国旗层层递进的编排顺序,又体现出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其次,本题的设计与安排有多重功能。第一重功能是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刚学分数掌握的情况;第二重功能是实施巩固,加深学生对这个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第三重功能是拓展过渡,使学生在“能否用来表示”的辨析过程中自觉理解表示的意义,从而导入到下面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环节。如此精妙的练习设计真是不简单,仅仅一小题,尽显大作用,充分发挥了练习设计的价值。

最后,通过本题的练习,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完成了思维迁移,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辨别“能否用来表示”的过程中明确“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进而教师让学生思考第四面国旗中也出现了“平均分”,只不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应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呢?此时,学生很容易达成知识迁移,想到要用来表示,从而明确的意义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长方形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8

三年2班胡泽玉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种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认识平均分。

有谁知道,农历8月15日是我国传统的什么节日吗?按照习俗,这一天我们一般要吃什么?

在中秋节这天,胡老师家中来了两位小客人,一位叫小红,一位叫小明。我拿出月饼来招待他们。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出示课件)如果我拿出4个月饼分给两人,可以怎样分?(生:每人分两个。)

每人分两个,在我们数学中也就是怎样分?(生:平均分)

板书:要想分的公平必须平均分

(出示课件)接下来如果我只有2个月饼分要平均分给小红和小明,每人可以分几个?(生:1个)同意吗?(课件演示)

2、引入分数。

(出示课件)师:看来你掌握了平均分,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这不是我想提的问题,我想提的问题是如果我只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这两位客人,想想每人分分几个?(生:半个;一半。)

那这一半还能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表示吗?那这一半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猜猜看(生:……)

第1种情况:如果有学生提出了12,(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一半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2种情况:如果没有学生提出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实践探究。

1、认识1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12。

(1)读写

师:那么12。12这个分数究竟应该怎样书写呢?(师边说边写:先写一短横;然后写短横下面的数字2;最后在短横上面写1; 板书:写作:1

2学生边说边书空书写。

你们会读吗?谁愿意来挑战一下?(板书:读作:二分之一(2)理解

读作:二分之一)。

表示的含义 师:这条短横表示把月饼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意思呢?(生:表示把

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对,在数学上短横下面的数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短横上面的数表示其中的几份?(生:1份)再看下这幅图,(出示课件)也就是说左边的一半和右边的一半都是这个月饼的这里的你能具体说说这个板书:,12

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了吗?(生:、、、、、、)

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

2(3)巩固练习。

刚才同学们会公平的分月饼了,那胡老师带来了许多图形,想不想看一下?(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说一说以下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

表示吗?并说出理由。

2、认识

14。

(1)自主理解

表示的含义。

(师:后来胡老师家里又来了两位小客人,现在一共有四位小客人,请同学们猜想下,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这四位小客人,每人分得这个月饼的几分之一?(生:

能完整的说一说吗?那

4)

你会写吗?谁来试试?板书:写作:

我们把这个分数读作什么?(生:读作:四分之一)板书:读作:四分之一

1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补充课题几分之一 241(2)折。

师:像

活动要求:(出示课件)接下来请同学们从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三种当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图形纸片来折一折,并将它的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与交流:选出不同作品展示于黑板,组织学生观察与讨论。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1:说出正方形在不同图形中分别用什么数表示?

练习2:下面的图形分别可以用那些分数表示? 练习3:看分数,涂颜色。

练习4:找一找,蓝色部分等于,大于,小于

四、生活中的分数

五、全课总结

用彩色笔涂上颜色,或者画上斜线。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折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9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1教师板书:1)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秒的认识”是在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利用课件出示:新年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所用。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通过图片展示了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秒”、也展示了一些钟表,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借用“红绿灯”等用秒计时的场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1秒”。新课程强调感悟和体验1秒和几秒的时间长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让学生亲自试验一下。然后通过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走动,观察1秒、5秒、15秒、32秒在钟面上的秒针的路径,并感受时间的长短。对于1分的体验我是设计的让学生观察秒针走1圈,分钟走了多少,从而探索出1分=60秒。再利用体验活动感受1分钟能做什么?(1.让学生先估计1分钟里,你最多能踮多少次乒乓球?然后再请2个同学实际体验能踮多少次乒乓球;2.让学生先估计1分钟里,你最多能写多少个数字呢?然后再请同学实际体验)。

经过这节课的探索,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点:基本功不扎实,粉笔字不规范,日后一定要加强对基本功的练习;第二点:我的数学语言不精练,提问时不严密,导致学生回答不精;第三点:在教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第四点:在教学的时,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第五点:1分=60秒的探索和体验不够;第六点:设计秒的体验时间较长,没有突出秒短的特点。

上述几点是我这堂课的一点认识,我也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磨练和努力,不断的去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更生动活泼。

三年级四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教学难点】知道分秒的关系,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表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年夏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成功的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8月8日晚的开幕式谁看了?还记的当时的情景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的击缶表演(教师放视频),现场的观众一片沸腾,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那好,现在我们就和现场的观众一起来进行最后的10秒钟倒计时“10、9、8、7……1”

问:在进行倒计时的时候,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所经历的时间是多长?(1秒)对,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要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起来认识秒--板书:秒的认识

二、 新授

(一) 认识1秒

1、 出示空表盘,认一认三根表针,分别贴到表盘上,知道又细又长的就是秒针。回忆:一圈有多少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那你认为秒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1秒)

2、 认识各种各样的表,知道不同的表计量秒的方式是不同的。

3、 在自己的表上找到秒针,看看它是怎样走的?请你有节奏的和它一起走一走。

(二) 体会秒

请你闭上眼睛,想着刚才秒的节奏,在心里默数20秒,你认为到20秒了就举手,看谁估时间估的准。

(三) 探索分、秒的关系

看屏幕,认时间12时整,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变化,数一数妙真走了多少格。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总结出1分=60秒

三、 体验时间

1、 你认为一分钟内你能做些什么?

2、 1分钟自由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情,汇报结果。

3、 1秒钟你可以做什么?

4、 你知道吗?(知道1秒钟的价值:火车美妙走大约56米、飞机大约飞行260米……)

四、 练习

1、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读表上的时间。

五、 总结

播放歌曲《时间象小马车》,同学们一起唱,好听的歌曲我们唱完了,谁能估一估,刚才这首歌老师放了大约多少秒?(40秒)

上一篇:警民恳谈会的发言稿下一篇:财务审计类人员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