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带一路战略

2024-08-25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精选8篇)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 篇1

概念

“一带一路”,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 5

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时代背景

一、国内战略背景——统筹两个大局,消化过剩产能。

基于中国地域辽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经济条件,邓小平曾于1988年提出“两个大局”思想,即:率先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发展,然后以东部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然而,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虽然自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扶持,地区之间差距缩小。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备,对投资、人力资源吸引力不足以及交通物流成本较高等原因,区域差异依然较大。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中西部经济的增长更为依赖投资的驱动,相应地,消费和对外贸易却未同步发展,反映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扶持政策对于经济的结构化调整与升级的局限性。因此,当前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是统筹两个大局,通过内陆的沿边开放,拓宽国内国外市场,促进中西部经济结构更为合理的发展,最终协调区域间的平衡发展,缩小区域贫富差距。

在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情况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然而,中国原有的“以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金融危机时期的四万亿刺激措施更是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特别表现在钢铁行业。因此,扩大需求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最优途径,而这就意味着需要拓宽现有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战略即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向西开拓国际市场,以期消化国内过剩的工业产能。

二、国际战略背景——深化多边贸易,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崛起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融入国际多边贸易,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拓展外部市场拉动外需、加强经济互利合作成为当前各国政府所寻求的措施。近年来,中国加速通过区域或者全球治理平台(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上合组织等)即是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信号。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重视对外合作还有另外一层缘由,即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体量逆势上升,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量更是居全球首位。与外部融合的加深导致外部经济体波动或者国际经济规则的调整都将对中国造成巨大影响,这促使中国必须寻求有利于自身发展或者至少是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5

这意味着经济体量巨大的中国已然无法回避经济实力向战略影响力的转化与实现。因此,作为大国,中国必然需要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向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提供公共产品。据此而言,对外投资将是大国深化国际合作的客观诉求。相对而言,中国对外投资的一大优势在于巨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对外的国民财富”这一性质决定了外汇储备只能用于对外经济活动。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可以为海外投资提供可观的先期资本,而且也可以通过企业“走出去”在全球优化资源、技术的配置,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一带一路”战略的最终实施将完成中国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而提升自身话语权的战略目标。

三、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调整转向,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三期”叠加。所谓 “三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方略,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常态平稳增长的“软着陆”,维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增长。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资源和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增长点。习近平亲自挂帅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决策机构的成立,足以表明中央再举改革开放大旗、应对国内国际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四、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的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回落;世界工业生产收缩,制造业处于下行期;世界资本流动减速,金融资产增长缓慢,发达经济体对外投资一蹶不振,原先专注于资本输出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使全球资本跨境流动大幅下挫,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资本市场动荡加剧,投资回报率普遍下降;经济增长的疲软严重拖累世界贸易的增长,世界贸易持续低迷,出口形势急剧恶化,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正在经历深度调整。

世界经济结构的这些变化和调整,呈现如下明显特征: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过去几十年引领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受困于高额的政府债务、投资机会的缺乏、欧债危机的冲击、产业创新的缓慢、紧缩的货币环境、/ 5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已经发生动摇,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率,逐渐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世界工业生产格局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工业增长减速,部分产业空心化,而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增长表现不俗,但作为工业增长引擎的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工业生产格局中凸显领导力,仍尚待时日;三是世界资本流动格局发生逆转,原来的西方发达资本输出国大幅减少境外投资,美联储加息企图再次剪全世界的“羊毛”,加速全球资本的回流,恶化了发展中国家融资环境,偿还外债能力减弱,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加剧;四是世界贸易格局进一步分化,美国、欧盟、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商品出口增长较快,日本出口形势则急剧恶化,而在商品进口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强劲,继续保持领先,美国和欧盟进口则持续乏力疲软。在此情形下,我国对外开放长期以来主要的对象西方发达经济体国家为主的格局,需要调整、转向,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周边的东盟、中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亟需通过合作活力激活发展动力。

五、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潜在的“马六甲之困”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形势加剧。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原油领域的竞争已经超过了纯商业的范围,甚至成了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近年来美俄因乌克兰局势而交恶掀起的原油价格较量,就是最新的明证。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量快速增长,原油进口依存度飙升,进口主要来源地愈趋集中。原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国家、非洲的苏丹等地,原油进口来源地区比较集中。原油进口量的80%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对外依存度高达58%。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原油安全保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原油市场深受国际政治的影响,使原油进口国的原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原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尤其是我国原油进口过度依赖中东地区和马六甲海峡,在中东局势动荡、美国插手南海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潜在威胁加剧。开辟新的原油供应国或地区,开通新的安全输送管道,实现原油进口的多元化,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六、中美战略博弈日益白热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抱有疑虑、担忧甚至戒备、敌意。

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形成越来越激烈的/ 5

对冲。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推行所谓的“重返”亚洲再平衡策略,意图围堵中国的发展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在外交、军事、安全、经贸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推行“巧实力”外交,强化“美日安保”,企图拉拢日、韩、菲、澳等国缔结“小北约”,打造环绕中国东部的“三条岛链”,构建从日本东京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新月形”包围圈,明里暗里插手东海、南海问题,驻军澳大利亚、重返菲律宾,在APEC之外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意欲继续主导亚太政治经济格局,遏制中国发展。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与此同时,凭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和累积的国家综合实力,新兴的复兴中的中国积极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机制,倡导成立了许多新的地区或国际组织。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多极化、倡导多边安全机制等前提下,新一届中国领导提出了亲诚惠容的睦邻政策,全新的亚洲安全观和亚洲梦,并首倡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同时,中国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对话渠道和合作机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G20、APEC等国际事务,参与协调地区事务如东盟10+

3、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机制,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发起并主导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欧论坛、中东欧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10+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 篇2

“一带一路”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是我国倡议的,更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全球化经济制度与城市间文化沟通的利益共同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所以成为推进我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重大战略理论与倡议,其核心在于“一带一路”虽源于历史符号,却将沿线各国城市用城市产业经济的纽带串联起来,成为我国面向全球化城市文明发展的新型战略框架。因此,城市就是“一带一路”的细胞,城市的市民化进程就成为其战略基础。此外,政策层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进一步缩小东西部经济鸿沟,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制度体系;现实层面,农业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呈现与遭遇诸多方面问题,如经济补偿方面、土地拆迁方面、房屋管理方面与就业安置等。

二、“一带一路”战略中市民化状况回顾

首先,很多学者从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拆迁补偿、经济生活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表现在市民化进程中对失地的补偿标准、补偿期限、补偿力度及补偿保障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基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的考虑,市民选择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城镇化产业环境中选择继续做农民,由此催生城郊农业经济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问题。相对而言,这些学者从城郊市民城镇化的程度分析失地农村产业化发展状况。其次,社会学者的研究从触及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市民社会交往、社会适应与参与、生活方式、观念传承等几个角度进行。第三,有学者在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研究中也从心理学角度提及了市民身份及市民意识转变对市民化进程的重要性。但是,相关学者更多将城市化中市民化的研究重心放到了市民化进程中土地安置补偿、经济赔偿;市民身份变迁、生活方式变化;及市民化进程中市民心态与行为适配性研究等方面,较少谈及公共服务制度对区域市民化进程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宏观性“一带一路”新型战略框架下谈及微观性城市市民化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措施更是相对较少。

三、“一带一路”战略中市民化状况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发展中国家较多。而对于我国来说,“一带一路”战略更多着力于西部地区城市建设升级改造。基于此,本项目组以西部中心城市西安为基点,选取长安区与未央区作为西安市后城市化进程中变革与发展最为突出与迅速的区域。两区分别地处西安市南北两端,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批量农民已经向市民身份转化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地区。项目组通过两次社会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两区部分村民进行调研。从面临诸多问题中,对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市民化进程中市民经济补偿方面诉求、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方面诉求、市民化进程中社会沟通方面诉求。

(一)经济补偿诉求

1.权益补偿诉求。“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我国城市的意义在于通过盘活资金与资金池加强城市间区域协同,强调省区间互联互通。而我国省区间互联互通,是在城乡二元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化运行完成的。当城市化进程席卷至农村时,农民被动地融入城市化大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这样的席卷进程加快。由此,关注市民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市民化的权益尤为重要。以西安市长安区与未央区为例,长安区在市民化转移进程中更多保存原生态自然环境。当然,转移人口少,农业人口就依旧很多;而未央区在市民化转移进程中农村用地多被城建占用。发展模式不同,但据调研发现,两区市民化进程中村民大都缺乏主动。因为,市民化意愿推进主要依赖于市民权益补偿诉求。他们关注的一般是眼前权益—即土地补偿,而对于城市化或市民化带来的长期权益考虑较少。

2.土地补偿诉求。从市民化转移的现实依据来看,在西部战略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前三十年左右的重工业时代,同样采取“以农补工”的形式,导致大量城镇人口流向农村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逆城市化又导致我国城市与农村二元经济体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被留存在日益缩小的土地上。这种对土的地高度依赖使农民对土地补偿诉求格外强烈。例如,据调研,长安区部分村民表示,在征地补偿政策中,主要针对60 岁以上各村村民补偿,60 岁以下村民,尤其是中青年群体是没有直接征地补偿或一部分由村上获取,不交于村民使用。而这部分村民如若不外出打工,将少有生活来源。

(二)社会保障诉求

1.住房养老方面。回收的167 份有效调研问卷中,村民对现有住房及养老的满意度如下,住房方面,长安区84.5%的村民表示自建房占主体,列入统一规划体系;未央区基本已完成政府统一规划住宅,但配套设施还有待于提升。由于区县乡村地处城市边缘,虽然设施服务短期很难达到城市建设水平。但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融合,终将需与城市社区相互配套。养老方面,“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期间,农业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各区域关于养老等相关公共服务与制度受益等方面与城市人口存在着本质性差距。无论有无土地的村民,基本依靠外出打工获取生活收入,没有养老保障支持。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理应将更多的公共利益空间置身于私人利益之上,以缓解“一带一路”进程中粗放型发展带来的制度失衡。

2.教育医疗方面。教育医疗等服务制度供给属于无形制度资源,这类资源往往能更有效凝合区域间差异。这些问题对“一带一路”战略市民化影响更深,对政府服务制度体系要求更高更多。教育方面,村民普遍认为初等教育及义务教育的深入度较好,高等教育支出较高。医疗方面,村民表示农村医疗合作的覆盖率基本达到80%-90%,覆盖程度满意度较高,但关于报销流程,报销金额,报销项目等方面均存在缺乏相关知识及大病补偿力度等方面问题。

(三)社会沟通诉求

城市化发展往往伴随工业化发展而来,尤其是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乡民大都以“离土不离乡”为出发点,以二元经济体制为背景,以发展村镇乡镇企业与本地乡村旅游业为平台,推行后城市化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了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却违背了农业经济从本质上不属于城市经济的规律。“一带一路”城市规划中,缺乏向市民提供交流的区域空间与场合,由此导致农业人口在农村工业化的粗放型发展路径狭窄化以及城市农业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性。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这两大利益群体间社会沟通差距与鸿沟越来越大。

四、构建“一带一路”战略市民化制度体系

(一)完善经济补偿体系

为完善“一带一路”进程中资金管理体系,必须加强各个区域中市民化建设的经济法律制度构建。其重心在于完善经济补偿制度,包括市民权益补偿制度与土地补偿制度。制定更加合法合理的土地管理与市民权益保障制度,例如,包括征地法,征地安置条例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征用过程出现的政策不公正、公私利益混乱、补偿标准不明确问题。将“一带一路”战略的市民化建设放置公平的“阳光下”进行,减少因宏观战略调整与公共政策变迁带来的市民利益受损的漏洞。

(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城市化进程不仅仅需要经济的“硬实力”支持,还需要与城市化相关的养老机制、教育服务、医疗体系与住房管理等配套设施的“软实力”支撑,即市民化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化建设。“一带一路”战略要全方位深入进行下去,必须扎根于市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中。由此,需两方面推进:一是提升市民化进程中各项社会保障项目基本覆盖率,为“一带一路”的区域化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二是提升市民化进程中各项社会保障项目基本等值率,为“一带一路”的区域间建设提供平等的话语保障机制。

(三)深化社会沟通机制

在区域建设中应充分创造公共服务的沟通空间,如图书馆、公园、游乐设施等等。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中除了实施投资项目层面的困难外,更多的是内外部区域环境、区域间文化沟通的磨合。虽然经济补偿与保障制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间市民化问题的抵触态势,也可以解决部分棘手问题,但很难解决区域间市民化关键问题,如市民身份融入度、角色转换性、城市适应感等。这些需要更多区域交流空间,而高速运转的“经济带”具备的独立性与封闭性往往禁锢人们的发展模式。大多数城乡建设中这些交流方式与场所建设还有待于深化。

摘要:“一带一路”理念作为中央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其发力点在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与区域一体化建设。而在后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融合,包括市民化进程中市民经济补偿方面问题、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方面问题、市民化进程中社会沟通方面问题。这些需要行之有效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予以保证,即完善经济补偿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深化社会沟通机制。

关键词:市民化,“一带一路”,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叶鹏飞.探索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之路——基于社会交往“内卷化”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1)

[2]周牧之.大转折:解读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沈忠明,张成君.新农村建设中綦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一带一路”战略浅析 篇3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优势互补,也对我国过剩产能的转移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发展对策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国际背景

随着区域联系的不断加强,许多大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战略构想,如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和欧盟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等。面对丝绸之路战略竞争的加剧,我国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国家,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战略。此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可以为各方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国家的积极参与也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经济支撑。

(二)国内背景

面对我国国内产能过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实施这一战略可以实现我国部分过剩产能的转移,同时,加强西部地区与邻国的合作有助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缓解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我国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的加大,该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具备了相应的扩大开放的基础。近几年,我国与中亚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加之领导层的经常互访和人员交流频繁,这些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随着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域的扩大以及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济支撑。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一)缓解我国产能过剩

由于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开拓空间较小,过剩产能的转移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因此,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可以有效的开拓国际新市场,激发区域合作潜力,转移我国部分过剩产能,同时也可以与周边国家形成优势互补,对各方均有利。

(二)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西部地区向西扩大开放提供了机遇,有利于西部地区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也有利于推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改变该地区占地面积广阔但人口稀少的现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改变了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障碍,这一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领域对西部地区倾斜力度加大,也可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促进经贸合作往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扩大国际投资的范围和规模,还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新兴经济体,经济结构还较为单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掘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为中国、俄罗斯和中亚,通过与周边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推动中国西部地区及泛中亚经济圈的经济增长,还可以形成横贯亚欧、繁荣发达的带状经济合作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挑战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突出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许多大国纷纷出台了与此相关的战略方针,这给“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目的就是谋求其与中亚地区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便控制该地区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同时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同时,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也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带来了挑战。其次,俄罗斯实施的“欧亚经济联盟”也可以看出其把中亚地区视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极为相似,这也给我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此外,日本推行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的重点区域为中亚和高加索,谋求在该地区的主要控制权,以此在资源进口方面对我国形成障碍,降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可见,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我国还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机遇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一战略连接了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涵盖的地域范围广阔,开放规模较大,能够有力地推动国际经贸往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获得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同时为我国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平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众多,这些国家有着不同的制度、种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摩擦,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政策沟通”为这些国家更加友好地进行经济文化贸易往来提供了机遇。

四、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五通”建设

为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要积极与周边国家签订相关贸易协定,为与周边国家更好地进行经贸往来和文化合作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帮助沿线国家展开基础设施规划,不仅在公路、铁路、航空、互联网等方面联通,还要简化通关手续。放宽“一带一路”沿线周边国家对华投资准入,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逐步改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此外,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金融服务,以人民币国际化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人民币业务范围。

(二)加快构建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加快与周边国家自贸区协定的谈判及签署,推进与周边国家在服务业等领域的全面开放,完善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构建顺应世界贸易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在投资保护、贸易救济、技术壁垒、知识产权及争端解决等方面要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具体国情,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市场效率,降低双方不必要的成本。

(三)全面调动国内参与的积极性

“一带一路”是我国一项宏伟的战略,需要各省市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其中来,虽然目前许多省市都出台了各自的发展政策,但为了更好地协调与合作,国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各省市的功能定位,加快区域间产业的协同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转移过剩产能,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争取达到各省市共同发展。

五、 小结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升我国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与沿线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达到互利共赢。(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韩永辉、邹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J],国际贸易,2014(08).

[2]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经济纵横,2014(11).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 篇4

2014年05月15日 00: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潘旭涛 杨 瑶 字号

历史深处,帆影幢幢、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一路播撒文明、传播和平,繁荣着沿途的经济和文化。

今天,“丝绸之路”正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去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时代命题。

“一带一路”将港口功能强大、辐射区位优越的经济中心城市推向了重要枢纽节点的前沿位置。青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之一,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4月28日,由青岛市委主要领导人率领的代表团走进“丝绸之路”沿线的捷克、法国、波兰,广泛接触当地政界和工商界人士、举办多场双向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

青岛利用古老的联系,发展新的关系,力图构筑亚欧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新模式,拓宽更加广阔的合作渠道,描摹新的发展图景。

传递:“一带一路”的青岛角色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实施新一轮开放的重要战略。青岛地处‘一带一路’延伸交汇处,具有扩大开放的独特优势。”在青岛-捷克和青岛-波兰、中法企业3场双向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青岛代表团都将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的声音传递出去。

青岛的表态在第一时间收到了回应。

捷克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尤里切克在听完了青岛代表团的介绍后,对青岛这个地处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交汇地带的城市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他表示:“青岛是中国 北方最具发展潜力的港口城市。”

中东欧国家普遍认为,青岛向西可通达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临近,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的地理位置,都体现出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合作、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

“青岛拥有城市综合优势、海洋经济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港口优势等,这些优势叠加到一起,形成了广阔的辐射范围。”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曾表示。

也有专家认为,瞄准“一带一路”对青岛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基础优势,扩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宽领域开放交流与合作。

“青岛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并承担桥头堡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桥头堡不仅仅关系着对外开放,还连着西部以及黄河流域的九省一市。”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指出。

青岛的构想是:建成“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搭建“青新欧”跨国货运铁路直达通道,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部延伸„„

正是基于此,去年,青岛出台了《关于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主动应对国际环境的新挑战、新变化,抢抓自由贸易协定战略机遇,实施“突出亚太、深化日韩、提升欧美、巩固港台、拓展非洲”的全球开放战略,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双向投资贸易合作发展新机制。

行动:叩开欧洲东大门 中东欧地区连接亚欧两大洲,地理位置重要性自不待言。分析人士认为,“丝绸之路”战略是国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合作的新空间、新领域,是培育中国对外开放新优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传承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而且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合作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国家更多,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

此番青岛代表团走进捷克和波兰,处处感受到中东欧国家对于中国投来的关注目光。

4月30日和5月5日,在捷克和波兰分别举办的两场双向投资贸易合作项目洽谈会,均迎来了百余家当地企业与青岛企业代表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近20年来,中捷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欢迎捷克扩大对华出口,加强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驻捷克大使马克卿在参加青岛—捷克投资贸易合作会致辞时表示。

捷克工贸部副部长巴特尔表示,“捷克已在2012—2020年出口战略中将中国定位为重要市场。支持捷克企业通过各类展会、洽谈等方式更深入地开拓中国市场,加强技术转让、服务行业等方面的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不只是“过路钱”经济,更是庞大的产业链经济,同时是经贸合作、文化传播和城市影响力“借船出海”的新路径。

带着这样的新目标,青岛的企业在这里擦出了合作的火花:捷克最大的银行——捷克储蓄所、捷克大型企业ELTODO建设集团、BTV电子技术公司等都与青岛企业进行了洽谈。捷克泰勒集团总裁卡尔豪普特曼表示,将在青岛设立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庄园。

5月5日,代表团一行抵达波兰。这个红白相间的国度曾经涌现出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等影响世界的伟人,经济步伐也迈得十分稳健,在欧盟乃至世界经济舞台上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代表团一抵达波兰,就来到了青岛的老朋友——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斯瓦沃米尔·马叶曼的办公室。去年,他曾率团对青岛进行了访问,并与青岛市商务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一次见面,马叶曼与青岛进一步完善了双向贸易投资合作互访机制,双方将进一步完善经贸合作工作机制,在市场准入、居留签证、劳务许可等方面为投资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2013年青岛与波兰双方贸易额达3.8亿美元,下一步合作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走出去”:迈向更广阔的版图

5月5日下午,波兰华沙。由青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琅琊台酒业、青岛云路新能源、青岛艾美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组成的商务代表团正在梳理几天来的“洽谈成果”。“一带一路”战略延伸出来的广阔发展空间,让企业们的合作由传统贸易迈向了更多领域。

多家捷克、波兰电子企业与海尔、海信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洽谈的意向;波兰罗兹经济区希望青岛企业与园区内企业进行项目合作;青岛城投集团与捷克Wallenius物流公司就大型设备仓储物流项目进行了深入沟通;波兰PWC公司有意与青岛云路新能源公司合作成立磁控材料研发中心;青岛琅琊台酒业与波兰就东欧市场白酒开拓达成意向„„

这些再谈的项目很可能不久就会落地。青岛圣元乳业就是一个例子。该公司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投资1亿欧元的婴幼儿奶粉工厂已于去年开工建设。“在法国建厂,有足够多的牧业资源、成熟的奶牛养殖环境,按照欧盟标准生产出的乳清蛋白、奶酪和婴幼儿奶粉等产品可以实现全球化销售。” 圣元乳业总经理李克表示。

此外,青岛市商务局带领企业代表团在法国参加了青岛-法国孚日省经济合作伙 伴关系城市签约及中法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建立了青岛市商务局与孚日省议会为执行单位的日常联络机制,并与法国企业建立了贸易投资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机制,与法国安德尔省工商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一带一路”不只是两点相连,而且是立体交叉、多元会通。重建“丝绸之路”,必然使亚欧两大板块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篇5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篇6

摘要: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战略构想不仅对中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对全世界亦如是。

关键字:一带一路意义作用

总书记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表明新一届党中央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目前各界对其战略意义认识仍然不足,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全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企业更多的了解,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开启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作为我国推动与亚欧区域合作的“倡议”,既可以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合作诚信”的开放理念,也能够淡化谋求区域合作主导权的意图,降低“中国威胁论”的负面效应,依照古丝绸之路的方向,“名正言顺”拓展我国与中亚、南亚及中东欧的合作,逐步提升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2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而欧美等国却加强了对中国崛起的限制,美国推动的TPP和TTIP谈判,以高端开放为契机,企图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已对我国构成新的挑战和威胁。“一带一路”建设是突破这一压力的重大战略设计,通过拓展与亚欧市场的合作,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欧美日市场的依赖,不仅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赋予了新的内容,也为沿海、内陆、沿边新一轮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

3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

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带动内陆沿边扩大向西开放,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作用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 篇7

1 “一带一路”概念

从战略格局方面来说, “一带一路” 可以概括总结为在政治经济格局上的一大平衡, 是全球化进程的需要。从中国内部来说, 是把国内的产能向国外输出, 从国外进口国内需要的能源及材料, 和许多国家实现战略上的交换互信。从文化方面来说, 可以分为六大思路, 分别是地面思路、海上思路、空中思路、能源思路、电力思路及信息思路等六个方面。在文化方面, 各国之间还会开展包括广播影视剧作品及翻译、创作影视剧及影视产业的发展, 这属于文化创意的一种产业机会。另外, 沿线国家在加强旅游合作的同时, 特别是文化旅游合作时,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文化产业经济合作的明显效益。“一带一路”主要靠文化的力量, 用传播的力量彻底消除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鸿沟[1]。现阶段的文化交流已经不是当地政府一手包办, 而是通过产业型的文化形态进行交流。

2云南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所拥有的机遇

2.1区位优势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北上可以连接丝绸之路的经济带, 南下可以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带, 从陆上可以与东南亚及南亚的省份直接沟通, 而且, 也可以通过中东与欧洲和非洲进行交流。

2.2战略机遇

首先, 云南可以依托桥头堡建设, 从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 可以在“一带一路” 的战略下发挥区域合作的高地作用。

其次, 云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便利条件,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地区, 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可以和东南亚及南亚的各个国家取得良好的经济合作[2]。

3云南新媒体的“一带一路”服务相关措施

云南媒体的国际传播建设属于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云南在发展“一带一路”的过程当中, 不仅要服从国家层面的整体布局, 还要从自身出发, 明确定位自身角色, 不断进行创新实践, 做好“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

3.1集中对外传播优势资源

云南媒体在传播“一带一路”各个国家的信息时, 每家媒体的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缺乏海外规划和整体性布局, 造成很多宝贵的信息资源重复出现, 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国家虽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 但是资源始终是分散的, 因而最终的信息传播效果相当不明显。因此, 需要培育海外媒体市场, 和国外本土媒体形成竞争, 比如, 在人才、传播手段及方式上面, 进行资源的集中化, 从而打造高品质的传播平台。

3.2加强海内外媒体的合作和交流

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应该以共赢为原则。云南媒体在面向“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传播过程中, 要向沿途国家传播云南故事和中国故事, 使沿途国家的民众对我国有充分的了解, 对云南也有充分的了解; 与此同时, 云南人民也要了解沿途国家, 倾听对方国家的声音。在文化传播方面, 可以探讨现阶段共同的话题, 比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反贫困、教育公平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话题。

3.3推动云南媒体与海外媒体的竞争

开展和当地经营者的合作, 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当地媒体市场的介入。 用相对较低的成本了解当地市场及国情, 以此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 可避免或者减少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同时, 还要尽力消除与当地国家政府及同行业之间的隔阂。云南媒体要想在海外市场得到更好发展, 必须走本土化道路, 利用国际文化的资本运营手段, 建立新的体制平台, 从而构建联合协作的动力机制, 最大程度适应媒体竞争态势的良好运行机制和传媒组织文化。

3.4强化新闻信息产品与创意产品的连接

国际传播不仅是单纯的信息输出和输入, 更多的是信息本身所附着的文化价值和与其相关的产业。传播的信息内涵涉及方方面面, 比如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等, 这就需要传播对象国能很好地接受我国文化, 从而允许我国文化的传播。首先, 要扩大创意产业和新闻媒体的联合协作, 形成捆绑式信息传输。现阶段, 传统的信息传输大多是通过书刊、音像资料等方式, 因此, 云南的媒体有责任积极推动既有文化底蕴又带有时代特色的创意产业。与此同时, 政府应该对其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 鼓励外向型企业加大和媒体的合作力度,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比如, 舆论引导、信息监测、舆情研判及危机公关等。

3.5参与海外传媒市场竞争

在海外传媒市场变幻莫测的大背景下, 想要得到大力发展, 就需要充分掌握外语和新闻传播规律, 还要任用能充分胜任新闻实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在云南媒体国际传播力量建设当中, 需要围绕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打造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型媒体集团。首先, 需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从机制上刺激媒体自身的积极性, 并且, 还要依靠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 增强和媒体之间的互动合作, 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新闻人才、市场人才及技术人才, 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竞争能力[3]。与此同时, 还要在传播业务、文化产品上跨越文化理解的差异, 在思想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及内容体系等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对象, 以草根、多元化及互动性为特点, 对云南本土的信息进行精准化传播, 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可以接受并且参与其中。从内容发掘、渠道建设及受众培养等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推广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的声音, 加强国际的信息传播力量, 将云南主动融入国家发展策略当中。

4结语

综上所述, 加快“一带一路”的建设, 对于促进东南亚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是极其有利的, 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与借鉴,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云南拥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交汇点, 要充分领会国家的战略构想, 在依托其优势的基础上, 努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一带一路”良好建设, 发挥省份的重要作用,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一带一路”属于一种合作共赢的方式, 其倡导文化先行的理念, 充分发挥了媒体“公共外交”的特色作用。以“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 发挥云南自身临近东南亚的地理优势, 借助文化习俗及其他方面相似的共同特点, 云南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首先概述了一带一路的概念, 而后分析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 云南所拥有的机遇, 最后, 针对云南新媒体“一带一路”服务, 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云南广播影视,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林, 李晓霞.“一带一路”战略与云南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J].思想战线, 2015 (3) .

[2]崔红茶, 刘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商, 2015 (21) .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 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外交;南南合作;新型国际关系

一、“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中国外交转型

“一帶一路”战略是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它的基础与美国马歇尔计划不同,它既不是经济援助,也不是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计划,而是基于地缘经济与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并将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结构与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时期中国国家战略将助力中国进一步走出去,为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各国发展经贸关系、推进技术合作,尤其是共建基础设施的成就和经验构成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导和引领周边国家开展广泛务实合作,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互协调、取得突破。通过区别周边国家的不同情况,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采取不同思路、实行不同方式,中国就可以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实施

在2015年和2016年, “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扎实稳步推进[1]。“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对接的新桥梁,中国分别从陆路与水路对此战略贯彻实施。

陆路方面,中国力主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海合作组织对接,这既使上合组织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又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建设保驾护航。安全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上合组织作为以应对三股势力为主要宗旨的安全组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机会,可从安全领域扩展到经济发展领域,实现安全与经济发展的互助。同时,俄罗斯对“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这为中俄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提供了可能[2]。

水路方面,湄公河流域各国的经济合作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湄公河流域各国的联合执法既充分实践了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为主要内涵的亚洲新安全观,又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内涵充分展示了亲诚惠容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

中东欧是联系亚欧的关键纽带,也是“一带一路”从亚洲延伸到西欧的前沿区域。中国—中东欧合作给中欧合作及东西方实现互联互通提供了时代契机。中东欧在中欧道路、贸易、政策、货币、人心五通中发挥着独特的支点作用。“一带一路”战略赋予了“16+1”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以新的活力,充实并巩固提升了中欧合作,是中欧携手开创更包容、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国际新秩序的重要载体[3]。

三、“一带一路”战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开辟新途径

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目的是与中国周边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解决因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而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通过实现该地区国家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产能与技术合作,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贸规模,开辟金融合作的新机制,并进一步深化沿线国家间的人文交往,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最终以中国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中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是南南合作的重大创举。这一战略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非洲、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与中国探讨参与“一带一路”的可行性[4]。其中许多国家甚至已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等文件。因此,南南合作将自然地以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良机,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泛互动、全面推进、联通发展、利益交织、共同前进的新局面。

四、“一带一路”战略是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创举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排斥冷战思维、反对零和游戏、拒绝丛林法则,从理念上超越国家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跨越资源秉赋障碍和自然地理阻碍。“一带一路”战略不会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绝不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重建政治集团,而是顺应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道路多样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潮流,引导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相互扶持、共担风险、共克时艰、互利共赢的新道路,最终形成更为公正合理、更为健康稳定、得到广泛认同并使各国人民普遍受益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国家间对立与冲突的土壤,打碎以国家为背景的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温床。充满包容性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发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身潜力,同时也要动员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富余资源,调动国际金融机构和相关组织的潜能。这样就会带动并推进更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政策理念相互衔接,进一步夯实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世界上不同文明类型深入展开新形式的互动与互鉴。

参考文献

[1]刘乐、刘会民.习近平2016出访成果盘点:“一带一路”扎实推进 “互联互通”辐射亚太.(央广网2016年11月26日).http://china.cnr.cn/yaowen/20161126/ t20161126_523290084.shtml

[2]张宁、张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月(02)

[3]陈婧.中东欧16国的差异性对“16+1”合作是优势不是问题.(央广网2016年11月05日). http://world.huanqiu.com/ hot/2016-11/9637654.html

[4]王卫星.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5月(09)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材料下一篇:教师代表在初三家长会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