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概率论的几点思考

2024-06-30

关于概率论的几点思考(通用8篇)

关于概率论的几点思考 篇1

摘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列入建筑学院本科生的课程表,成为考查课程,然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建筑学院的教学过程当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影响着教学的效率。本文针对建筑学学生的学习特性,具体分析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建筑学院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建筑学院学生学习该课程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建筑学院

学习效率

基础课程

正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科,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门学科,有着深刻的实际背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大多数高校中是经济类、管理类、工学类等非数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数学基础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对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有独特的思想方法,承认所研究的问题中存在有一些人们不能认识或者根本不知道的随机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随机现象。人们既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随机现象,解释其规律性,作出决策,也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找出随机现象的规律,作出决策。

建筑学院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规划为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希望学生们能够学习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数理统计以概率论为基础面积与有效的观测、收集、整理、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来研究随机现象,进而对所观察的问题作出推断和预测,直至采取一定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在建筑行业中,建筑的设计、施工、维护的过程中都可以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这样的思路与方法去预计这些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在建筑学院中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科目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在建筑学院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过程中,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性教学占据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其应用部分,而应用部分恰巧是建筑学这种非数学类专业最应该学习的部分。举例来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概率论部分主要偏向理论教学,应用部分主要在数理统计,但是目前教学中心偏向于概率论知识,甚至只学概率不涉及统计,显然不符合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另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所解决的例题除了那些对概念理解有帮助的例题之外,涉及实际应用的题目大部分与建筑学院学生将会接触的问题毫无关联,大部分为人员管理、工业生产等问题。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作业习题中,对于数字的计算、公示的推导,学生在学习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专业知识之后并不知道怎么去使用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处理在建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建筑学院大一时学习的文科数学的后续学科,在难度方面对于建筑学院的学生有些过于困难。建筑学院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了与其他理工科学院有所不同的课程学习,主要注重的是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而对数学物理这一类纯计算的学科并没有太大兴趣,也并不具备学习这一类课程思维方式。

最后在课程考查的方面,建筑学院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需求并不像其他学院一样需要完全透彻的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对于建筑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辅助建筑师建筑设计、具体施工的过程。就好比是手边的一本字典,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的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与知识。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掌握应该是提纲性的、框架性的,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立刻分析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然后从手边的工具书中查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四个建筑学院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具体问题直接导致了在建筑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科目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学生上课不够积极,学习效果并不好,形成了考前突击考后就忘记的不良风气。针对这四个出现的问题对建筑学院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进行几点改革,将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帮助作用。

第一,在强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概念性理解的前提之下,将教学重点从概率论方面转换到数理统计方面。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概念理论为基础,强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让老师带领着分析现实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应该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那部分知识来解决。

第二,不仅仅建筑学院或者其他非数学专业学生应该全面自己的知识,系统地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而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科目也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性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例如,在建筑学院中的物理教学中,从物理这一大片科学领域中提取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声、光、热等于建筑设计有着密切关系的部分,将这些建筑师的必备知识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建筑学院本科学生的课表。这样无论是知识的针对性还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都得到了保障。因此,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说,重新改革教学体制,加强针对性,适当减小难度对建筑学院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第三,建筑学院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并不需要学生将知识百分之一百的全部掌握,而是将用法百分之一百的掌握。建筑学院的学生只需要了解有这样的方法,懂得去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一重要工具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就已经足够。针对这样的特性,建筑学院考查学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考查方式应该是开卷考试,主要考察的应该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而不是对具体解决过程的考查。

关于概率论的几点思考 篇2

(1)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视理论教学, 忽略与实际结合。

(2) 内容多, 学时短。

(3)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 (1) 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 学习的功利性太强, 学生关心的是考试是否及格, 而不是能够学到什么东西。主要表现在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 玩手机、睡觉现象严重, 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搞突击力图不挂科, 有的学生甚至考试作弊。这种学习状况必然导致恶性循环, 让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产生厌倦情绪。 (3) 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 对自己的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帮助很小, 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 自律性较差, 意志力不坚定。

“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 其中绝大多数在实质上只是概率的问题。”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的这句话也说明这门课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实用性是学习的动力[1]。

因此,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便成为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问题的关键在于绪论课。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教学, 以浙江大学盛骤等教师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2]为教材, 谈谈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绪论课的设计。

一、概率论的由来

学习知识首先应该知道它为什么产生、怎么产生?因此在绪论课的教学中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阐述概率论的由来,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可能性”无处不在,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里遇到的偶然性中总结规律, 以便更好地掌握概率理论。

概率论起源于赌博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分赌注问题。A, B两人赌技相同, 各出赌金100元, 并约定先胜三局者为胜, 取得全部200元。由于出现意外情况, 在A胜2局B胜1局时, 不得不终止赌博, 如果要分赌金, 该如何分配才比较合理?当时一位数学家帕巧利给出的答案是2∶1, 但是很多人对此分配表示不公平。

半个世纪后, 数学家卡尔达诺在他的《赌博之书》中对此问题提出分配思路, 认为需要分析的不是赌过的次数, 而是剩下的次数。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世纪, 在1651年, 法国大贵族德.梅耳把这个问题寄给了当时的著名数学家帕斯卡, 从此概率论历史上一个决定性的阶段才开始了。

1654年, 帕斯卡将自己思考得到的答案寄给费马, 两人开始深入讨论, 最终得到了“分赌注问题”的一般解法。

概率论最早的论著是《论掷骰子游戏中的计算》一书, 作者是荷兰数学家惠更斯, 主要贡献是首次引入了数学期望的概念, 标志着概率论的诞生。

二、在概率论发展过程中关键的数学家

介绍概率论发展过程中关键的数学家, 使学生在数学理论形成的史实中体会建立新思想的曲折, 从而以数学家做事做人为榜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1) 瑞士数学家雅克布·贝努利证明了被后人称为“大数定律”的一个定理, 这是研究等可能性事件的古典概率论中的极其重要的结果。大数定律证明的发现过程是极其困难的, 他做了大量的实验计算, 首先猜想到这一事实, 然后为了完善这一猜想的证明, 雅克布花了20年的时光。雅克布将他的全部心血倾注到这一数学研究之中, 从中他发展了不少新方法, 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终于将此定理证实。

(2)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给出了概率的古典定义, 同时将数学分析的相关知识引入概率论中, 他还证明了“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 建立了观测误差理论和最小二乘法。他的著作《分析的概率理论》于1812年出版, 是古典概率论向近代概率论迈进的重要标志。

(3) 1934年, 前苏联数学家辛钦, 提出一种在时间中均匀进行着的平稳过程理论, 被誉为现代概率论的奠基者之一。

三、利用实际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际案例中, 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它的意义, 真正理解“生活之路取决于概率”。

(1) 抽签问题。日常生活中, 很多事情需要用抽签决定, 那么如何抽签才算是公平?

(2) 选择出行线路。某人从北京某地乘车前往北京站搭车, 可供选择的路线有两条: (1) 乘坐市内公交车。优点:路程较短;缺点:交通拥挤, 所需时间 (单位:分) 服从正态分布N (50, 10) 。 (2) 乘坐地铁。优点:交通阻塞少。缺点:路线较长, 所需时间服从正态分布N (60, 4) 。问题:若可用时间为68分钟, 应选择哪条路线?若可用时间为62分钟, 应选择哪条路线?[3]

(3) 前面所提到的“分赌注问题”, 到底是如何解决的?

(4) “食堂座位问题”。[1]食堂座位不够使用, 每到就餐高峰时, 排队等座的现象非常严重, 作为学生的一员, 如何用概率统计知识向校领导说明此问题并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5) “课堂点名问题”。[4]学校规定, 抽查点名无故缺课三次的学生取消考试资格。那么, 学校制订这样的规定是否可行?对某些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来说是否公平?

上述问题即对应于教材第1~8章的重点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 将针对这些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进行重点讲解。

四、学习建议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应注重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引入概念的内涵和相互间的联系和差异要仔细推敲。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公式特别多, 不要死记硬背公式, 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推导, 灵活运用。

(3) 不提倡题海战术, 应把精力放在理解不同题型涉及的概念及解题的思路上去。

(4) 由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 在学习中要紧扣它的实际背景, 关键在于理解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统计意义。了解数理统计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对如何处理抽样数据?并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统计推断, 该结论的可靠性有多少要有一个总体的思维框架, 这样学起来就不会枯燥而且容易记忆。

五、强调上课的纪律与课程安排及考核要求

教师要以身作则, 塑造良好的形象, 练就过硬的专业素养, 用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同时, 第一堂课也要向学生提出要求: (1) 按时上下课, 迟到、早退累计三次算一次旷课, 抽查点名无故旷课三次取消本门课程考试, 请假需提前提交请假条; (2) 不准带食物进课堂, 课上不准打手机, 一律关机或静音; (3) 按要求完成作业, 不准抄袭, 发现抄袭一次算为未交作业, 一次不交作业, 平时成绩扣5分; (4) 课程成绩=40%平时成绩 (考勤、作业、课上表现) +60%期末考试成绩。上述要求在上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制度意识,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将这学期的课程安排计划和考核大纲给学生, 以备学生提前预习及为期末考试做准备。

总之,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特点把好第一关, 要转变教学理念,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第一堂课上, 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增强自信, 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

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 其中绝大多数在实质上只是概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 刘伟, 马晓峰, 田国华.基于CDIO理念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2 (28) .

[2]盛骤, 谢式千, 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郭林涛.概率统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3 (9) .

关于概率论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 随机变量 联合分布律 联合密度函数 边缘密度函数

1.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我国高校绝大部分工科专业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因为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而且从人才素质全面培养来说,这门课程是不可或缺的.既然概率统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应更注重对概率统计的学习.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知识点的说明,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概率统计中容易引起混淆的几点问题.

2.事件和随机变量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本书第一章中通常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随机事件,不同的事件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会觉得这样的方法很简单明了,而当学习了随机变量之后,我们就不再如此表示事件,而是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表示,也就是用随机变量的不同取值表示不同的事件.这时,很多学生会产生疑问:用随机变量表示事件的方式有什么好处?这里不妨用一个例子说明:

例1:接连进行三次射击,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均为p,试表示以下事件:

(1)三次射击恰好命中两次;

(2)三次射击至少命中两次;

(3)三次射击都未命中.

解:我们现在有两种方法表示以上三个事件:

第一,用事件表示:

设A ={第i次击中目标},i=1,2,3.

(1)三次射击恰好命中两次:;A A ∪A A ∪ A A ;

(2)三次射击至少命中两次:A A ∪A A ∪A A ;

(3)三次射击都未命中: .

第二,用随机变量表示:

用随机变量X表示“三次射击中命中目标的次数”,

(1)三次射击恰好命中两次:{X=2};

(2)三次射击至少命中两次:{X≥2};

(3)三次射击都未命中:{X=0}.

两者对比,显然用随机变量表示,形式上更加简单、直观,便于操作,实用性更强.

3.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表示方法

在讲授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的时候,我们以一维情形作基础,由于学习一维离散型时,我们是用分布律或者概率函数的形式描述随机变量X的分布规律:

因此,处理二维离散情形时,如果仍然按照一维的方法:首先列出二维随机变量(X,Y)的可能取值,因为这些可能值是一些二元有序数组,我们会发现分布律的二元有序数组中会重复出现多次x (i=1,2,…),y (i=1,2,…),这种情况将会导致分布律无法直观有效地描述一个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因此,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将X的可能值与Y的可能值单独列出,再找出对应每一对可能取值的概率:

这样做不仅在形式上更简单,而且更容易观察(X,Y)的分布规律.

4.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学习二维随机变量(X,Y)的边缘分布时,我们要利用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X,Y)的联合密度函数求X和Y的边缘密度函数f (x)和f (y),此处有一类情况需要更详细的说明.

例2:设随机变量(X,Y)服从区域D上的均匀分布,其中D={(x,y)|x +y ≤1},求X和Y的边缘密度函数f (x)和f (y).

解:由题意,(X,Y)的联合密度函数为:

求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密度时,往往要对联合密度函数在一个变量取值范围内进行积分.当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是分段函数时,计算积分时应特别注意积分区间.

5.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对概率统计的学习,发现没有良好的数理统计知识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关于统计信息的相关问题,此外,概率统计学习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一一解答.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利用概率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要学好概率统计这门课程,首先需要大家对概率统计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其重要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算中存在困难.由于工科专业学生在高中学习中已经积累一定的概率统计知识,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最后,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现实情况,注重安排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做出努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校资源和网络资源,不仅在课堂上及时调整学习和教学方法,更要在课后进行总结,以便达到最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韩明.工科“概率统计”中的几个问题[J].高等数学研究,2009,(1):86-88.

[3]张淑婷.高校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78-79.

[4]陈雪平,马强.本科概率统计教学的几点探索[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0,(9):89-92.

[5]谭希丽,徐冬梅.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J].高等数学研究,2011,(1):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蜂小:吴琼

在上级领导安排下,我于10月15日到凤岗县三小听一节语文课,执教人贵阳市某小学沈苏英老师,上了《爱之链》这一课,我听了这节课,受益匪浅。

一是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教学目标。沈老师在课前公开亮标。而我们的教师没有这个习惯,比如我们的诗歌教学,教师对课程目标应非常明确,即: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没有目标,教师讲什么,不讲什么,学生不知道,听课的教师也不知道。

二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问题。也许有教师说,课前不亮标是因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度预设。的确,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度预设,但并不意味着放弃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教师就无法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使思维产生激烈的碰撞,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最具积极意义的因素。但如果教师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形式去生搬硬套,就会找不到方向;把满堂问当作是学生主体性体现就更是荒谬了。

三是课堂导入没有喧宾夺主。这堂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

千万不能“温”,不能“嘎巴”,起始阶段就要精心设计,亮闪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都能注意课前的导入,但许多教师的导入没有紧扣文本的主题与特征,离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大而化之,空洞无物。看起来学生动了,课堂活了,但质量却没有提高,这就是由于对课文本身的情境重视不够,力气花到了文本之外,事倍而功半。

四是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问题。课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2分钟应该说,这样的规定很有科学性。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是有限的,教师要在40分钟之内把一堂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点要在最合适的时机出现。一方面,不要寄希望于学生在一堂课内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课外思考解决,不要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

五是要不要用信息技术的问题。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新时代的高科技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说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一定要“为我服务、为我所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现上述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工具”的角色,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支持。我们要始终明确,教与学才是课堂的中心,一切技术都应为这个中心服务。所以,凡是教师自己能够不借助工具讲清楚的,就坚决不要用。

六是课堂教学需要留白。新课改为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在不是过去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课堂

关于基层政权的几点思考 篇5

一、正确认识基层政权弱化问题

基层政权重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位臵上,是连结国家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它所具备的基层性质和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近些年来,农村基层政权的弱化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财政保障能力弱化,许多乡镇的财政运转非常困难,甚至有的乡镇依靠举债运转;社会整合与控制力弱化,由于基层政权威信在不断降低,因而农村的很多矛盾都无法化解;社会动员能力弱化,政府的号召力在不断降低;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弱化,由于财政困难,基层政权在提供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方面能力较差。

基层政权的弱化问题有正常的原因,也有非正常的原因,对此要作科学分析,不要一听到基层政权的弱化就害怕就批判。基层政权建设要解决三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发展方向问题,二是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三是自身的服务能力问题。方向问题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基层政权组织的定位问题,就是各方面要体现出来的民主化问题。民主民主,人民做主,这一点需要用体制来保障。搞基层选举,给老百姓以自由,不断给老百姓松绑,这是历史潮流,这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

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一点要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从计划体制下的强控制到市场体制下的少控制弱控制,这是一个大趋势,要正确对待,当然基层政权的弱化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关节点”,基层政权过度弱化,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政府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就会丧失对基层政府官员的控制和约束力,中央的政策方针跟本就无法落实到基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发生的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简称“6.28”事件),就凸显了基层政权过度弱化所带来的问题。我们要找准基层政权弱化的政策和制度性根源,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方向问题决定着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在正确的改革方向指引下,要用体制来保障基层干部的执政为民问题,而不是为难百姓,有的甚至欺压百姓。发展方向问题和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解决好了,接下来就是基层政权组织自身的服务能力问题,有心无力也是办不好办不成事的,因此我们党提出了要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这个大问题。应当说这三个问题我们都想到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都没有落实好,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政策上制度上体制上找原因,不能一出问题就是百姓的素质问题,是所谓个别人的别有用心,这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能成为一些人逃避责任的托辞。

二、基层政权弱化的原因分析

基层政权弱化既有政策性原因又有制度性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税等税费制度的改革、财税体制的改

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等,都会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控制力。此外,社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基层政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大大弱化了基层政权。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有充分的自主权,种植什么、种植多少等等都充分自主,只需按照国家的规定缴纳相应的税费就可以。农民与国家之家的经济利益关系远不如“人民公社”时期紧密,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大大下降,却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此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税等税费制度改革的影响。现代社会,国家和公民的关系通过法制得到新的确认和稳定。税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原有基层政权的能力。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全面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与此同时,它也进一步弱化了基层政权。税费改革前,有人形象的把基层政权的职能比喻为“要钱要粮要命”(抓计划生育)。税费改革后,基层政权的职能只剩下“要命(抓计划生育)”了,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民,就基本上可以不与基层政权发生直接联系了。因此,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在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政权还能靠多向老百姓收点费(当然很大一部分是不合理的)来保持收支平

衡,税费制度改革后,基层政权再也不能任意收取老百姓的钱了,这导致许多乡镇陷入财政困境。传统体制下基层政权的控制力与征收的税费之间成正比。农民需要上缴的税费越多,对政府的依赖性就越强,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就越强;农民需要上缴的税费越少,对政府的依赖性就越弱,基层政权的控制力就越弱。

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目的在于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各级政府的责、权、钱。这次改革使中央和省级政府吸取财税的功能不断强化,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农村基层的财力却不断被削弱,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乡镇一级不设立单独财政,需要县乡财政供养的人口却很多。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无钱办事”了。这种财税体制是基层政权制度弱化的重要原因。

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党和国家鼓励群众自治。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村委会的成员普遍实行了直选,有的县乡甚至实行了直接选举,农民更加民主自由了。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居委会也实行了直接选举。选举是公民自治的重

要方式和手段,而公民自治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水平的重要标志。选举制度,尤其是直接选举,使得广大群众在政治上由过去的被动变成了主动,农民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在这个意义上,基层政权控制力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之间成反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越高,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就越低,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就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越低,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就越高,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就强。

社会流动的影响。社会流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社会成员发展自我潜力、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但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基层政权组织都难以管理他们,基层政权组织原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地方甚至一度处于消极、被动局面,基层的工作严重受阻,群众与基层政权组织的关系僵化冷淡。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对党中央的政策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与选择,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活动就积极参与,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活动就少参与或不参与,政府也无法强行要求他们参与这些公益劳动。因此,现在农村许多公益事业(如修水渠、修筑村道等)说得多,做得少。

三、强化基层政权的主要措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权建设的稳定。因此,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防止基层政权弱化非常重要。

一是要方向坚定,思路清晰。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是方向是目标,要坚定不移。发展基层民主的途径有很多,各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一样,但思路一定要清晰明了,程序一定要科学合理,细节一定要周到严密,这些做到了,不但可以保证有良好的结果,而且可以有效避免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组织的不良影响。一个得民心的、有效率的、强有力的基层政权的改革发展思路,需要上层来定夺,需要中层来细化,需要底层来落实,需要广大民众的真正参与,大家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就会越来越接近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二是要改革机构,提高效率。要缩减乡镇规模,乡镇政府不能是县级政府的“缩小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庞大,使得本来财政就困难的基层政权“僧多粥少”。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都在实施乡镇合并,精简机构,把计划经济遗留的一些部门如农机站、农技站等从乡镇政权编制中裁减出去,把它们投向市场。这些部门的市场化,一方面可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乡镇一级的负担。但要注意的是,在乡镇合并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固,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农村乃至全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与此同时,严格核定

各部门的人员编制,裁减冗员,减少财政支出;协调好党委、政府、人大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意志和行动,使乡镇政权由原先的刻板的毫无生气的“大政府”转变为目标准确、机构精干、运转协调的“小政府”。运转协调、高效的基层政权是加强控制力的有效组织保障。

三是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2008年2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此,基层政权组织要正确定位,转变职能。今后,基层政权的主要职能应当是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卫生脱贫等公共服务。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增强基层政权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关于实施“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双语教学是国内新兴的教学方式,也成为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话题。其实,双语现象,早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告别时很多人都习惯用“BYE-BYE”,表示感谢用“THANK YOU”,抱歉用“SORRY”,表达爱意的时候用“I LOVE YOU!”,近来表示喜悦兴奋更多人喜欢用“YEAH!”„„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两种语言。有时觉得这样比较时尚,而有时由于场合、气氛用第二语言更适合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于是很自然的母语被替换了。

所以双语课在中国并不是冷门它只是英语课学习的衍生或延伸,是随着与国外语言教育的比较和对语言教育的思考而发展起来的新的语言教育方式。就英语学习者来说 Bilingual(双语)是英语学习的最高层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很容易理解,人类在刚出现语言的时候是用声音或一些简单的符号并辅以肢体动作来表达,而绝对不是靠互相写字来表达。那么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决不能仅仅刻意的在情节单一的传统英语课中解决。我们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空间和环境来学习语言。于是双语教学应运而生。一.我国双语教学现状

大家都已熟知“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源于加拿大、新加坡等一些移民国家或多民族国家。由于同一国家中存在多个民族。为了保持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以及社会的稳定,就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因此,基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存及社会的稳定,“双语教育”甚至“多语教育”的出现是必然而又必要的。

我国有56个民族,但是我们更需要接触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所以英语作为世界最通用的语言成了首选。由于现阶段我国语言环境的特点和开放程度,我们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因为目前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双语教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开展双语教学试验的学校,几乎都首先从音乐、体育、美术等副学科或选修课开始,这里除了师资、教材等具体问题外,恐怕还有一个难言之隐,就是双语教学的开展,还要有中考、高考选拔制度的配合问题。哪个校长也不敢拿自己学校的升学率做试验。目前高考中还没有双语教学内容的体现。因此,双语教学的推广和应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我们实施的双语教学还没有上升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虽然星星之火已燎原,但各省市双语教学仍处于试验阶段,基本属于地方性政策。所以双语教学的推广还有待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模式的更新。

中国的港、澳、台实施的双语、多语教育已经形成一套适合其发展的理论体系。对于与世界的良好沟通,不失为成功之举,值得我们比较、研究、借鉴。但也应注意,尽可能减小对母语(汉语)的冲击。二.双语教学的实施模式

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层次。不再是简单地提高学生日常说外语的能力,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上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用外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在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第二,双语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双语教学”在我校已经实施三年多了。全体双语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一路摸索、不断学习,自我提高,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发现最主要的还在于环境。“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显然后者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外语环境和运用的机会。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应该适合本地的语言环境,因地制宜。但是,在北方、内陆的开放程度远比东南沿海的城市小。我们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少。只有把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在其中尽量创造外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语境和语感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都不但从语言上,更是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乃是学校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双语学校办学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我校还没有达到沉浸式双语教学的目标,只有科学和数学的分支开设了双语课堂。因此,外语环境还有待建设和开发。既然我们没有城市的大的外语环境,何不在班级内部形成小的外语环境。三.双语课堂模式的建议——双语课堂小班化

1、小班型双语课堂有待开发

小班化,是一个提供合适的外语环境的好选择。小班型通常指班级内学生人数在15—25人之间。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即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标,为21世纪培养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所以,小班化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发生革命性变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尤其适合双语教学。实施小班化教育,首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交往,得到老师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其次,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第三,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双方共同学习探索,发现规律,教学相长。当然,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落实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应该让每个学生享有老师同等的关怀。师生的交流机会增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对于双语科目来说小班型既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运用外语的机会,又为学生在学科知识的领会提供了可能。尤其科学课、劳技课等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众所周知,中国学生的卷面考试是非常拿手的。无论数学、物理竞赛甚至TOEFL中国学生的成绩都是排在前面。但是实际操作、运用就不行了。而小班型课堂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和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 小班型教学环境的创设。

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意味着每个学生占有较为充足的单位空间。为了提高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我校给每个教室配置了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可滑动的黑板,以及与书本配套的教学软件,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⑵教室内环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和谐互动,使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取长补短,拓宽思路,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教学目的。而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变式课桌,活动式教学,使小班化的合作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室地面铺设地板,师生需要时席地而坐进行教学,游戏。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室的环境美化也是学生愉快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墙壁、天花板上的有关外语的文字和图片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渗透给学生。同时,允许学生自己将喜爱的作品张贴到墙壁上,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⑶良好适当的人文环境是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有效条件。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一颗宽厚博大的爱心,用合适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能产生任何现代教育技术所无法到达的境界。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在小的班型中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主。让他们各主其事,各展其能。3. 小班型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可能。随着学生数目的减少,小班型,是一个必然趋势。

⑵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小班化教育有所依据。民主的、现代的教育思想是小班化教育的思想基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运动使小班化教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新视点。

⑶人们观念的变化为小班化教育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现在,更多的家长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的很满。在课外孩子们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小班型的补课。并且,补课的效果都很好。

但是,为什么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还在外面补课?是学校的老师水平不高,教得不好吗?问题在于,补课的形式都是以小班型出现的。教师可以照顾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个性特点等,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动、主动有个 性地发展。基于此,对于屡禁不止的校外补课现象,倒不如变堵塞为疏导,变排斥为引入。在学校内实行小班授课制。因为总体来看,整个城市的各种学习班的集合,只要加以整合和系统化,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学校机制的雏形了。4. 学校小班授课存在的问题

小班化教育改革需要经费支持:小班化教育不单纯是一个教育研究项目,它需要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进 行综合调整,需要足够的教育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可以由政府提供专项资金,也可以适当增加学费。毕竟学生在学校以外参加的各种学习班,其资金总额比学费要搞出许多倍。之所以很多家长仍然趋之若骛。是学习成果显著。那么何不把各种小班补课集中在学校,使家长真正承认学校,也使学生真正收益于学校。毕竟学校的设施比较全面系统。

双语教学是小班化授课的一个很好的试点。相信这两个课改的亮点的集成会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如果把中华民族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一个民族,那么与各民族之间的科技和文化的沟通、交流,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简单的声音和文字。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内涵。所以“双语”是两种文化的磨合。应该产生一种新的更先进的文化,推动科技的飞跃发展。

辽宁· 抚顺市实验小学

关于概率论的几点思考 篇7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它在某个方面运用出来, 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所以概率论的出发点应该是应用, 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人对博彩和机遇问题非常感兴趣, 并且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它们, 就像伟大的赌博研究者卡丹诺, 而且他还身兼医学博士这个职位, 除了他还有帕斯卡、费马等学者, 对古典概率的定义有了一些初步的界定, 通过他们的努力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公式。没有什么东西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完美无缺的, 包括伟大学者提出来的各种学说, 但是他们却一直不停地努力去完善, 不断地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自己, 为研究做基础, 他们的汗水换来的是概率统计永远垂青于欧洲, 并爱上那片土地。

很多的统计学分析者特别擅长收集最初形态的数据, 但是如果不擅长运用统计学的系统知识去处理这些数据, 那么这些都将成为无用功。因为如果收集的数据没有价值, 就像被遗弃在矿山的矿物, 没有经过专门程序的炼制是不可能变成钢铁的。谈到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完善, 来自英国的葛朗特肯定当之无愧, 他的著作《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观察》被称作统计学的鼻祖, 并且被评为当代统计学的基石。它的地位这么高, 是如何体现的呢?就比如说他提到的生命表, 几乎成为了保险行业的主心骨。学习需要创新, 同样知识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 认识来源于实践, 把概率统计应用到各个方面去然后再从中去统计分析, 最终肯定会使统计学的知识更加丰富, 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例如, 1870年遗传学界迎来了统计热, 高尔登巧妙地把统计学融合到遗传学中, 结果匪夷所思, 不仅使统计学得到创新, 有了新的血液, 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 如回归等。一个事件的研究总是不会单独的存在, 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就像伟大的学者高尔登研究遗传学却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和不断地完善, 统计学在初期阶段主要集中于纯粹的统计, 简单的数据汇集, 随着不断地研究发展, 统计学不断地走向更高的层面, 不再只是停留于技术层面, 而是逻辑层面的演绎和归纳。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上还有许多伟大的研究者, 如卡尔皮、哥色特、内曼等。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 统计学的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应用于各个学科之间, 更多的是运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去。统计学中的统计一词就是专门针对数据的, 数据是统计学的根基, 数据和统计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公式的来龙去脉, 才算真正地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 这是当今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点。

二、概率统计的工具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统计学也不再只是计算一些基本的加减了, 以前用一个计算器就能轻轻松松的解决, 而今的统计学面对的大数字时代, 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软件, 既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提高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 比如说SPSS、SAS、MATLAB、EXCEL表格等。SPSS的优点很多, 它有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主界面, 最重要的是这个软件特别的容易学, 对从来接触过这个软件的同学来说, 可也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松的掌握它, 非常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标在于运用, SPSS自身带有许多函数计算公式和其他的计算公式, 你只需找到你要计算的公式并且在键盘上输入你要计算的内容, 就可以计算出概率密度、分布、随机问题等, 十分便捷。EXCEL软件是大家最熟知的软件, 因为在刚入学的时候就有计算机基础, 里面就要求掌握这个软件的运用, 是OFFICE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选用这个工具可以降低教学难度,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他们学的知识终于可以有用武之地了。这个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制作统计图像的功能很完善, 并且还有非常完美的统计处理能力, 它具备了其他软件基本上的功能, 可以很好地与其他统计软件相匹配, 共同运用。

计算机领域还有很多的可以适用于统计学的软件, 而且一般这些软件的运用对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 老师们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适当的引入这些优秀而强大的软件, 弥补以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缺点, 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到计算机中心去亲自体验一下这些软件, 学生一般比较愿意学习动手性比较强的知识, 这也是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概率统计在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谁都离不开它, 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怎样把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更多的还是让学生去思考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什么地方,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统计例子, 还要注意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关于写作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问题;主体;选材;反馈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然而,目前大多数学生仍视写作为“负担”,写作是份“苦差事”,作文课成了学生最不愿上的“头痛课”,写作成了三言两语,敷衍了事。这样不仅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养成了写作上的坏习惯。

一、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狭隘,并不是说目前学生的阅读量小,然而好多学生把精力放在了:游戏、聊天中去……使真正有益的知识积淀太浅,使他们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没有写作的动机和兴趣,即使写作也是知识贫乏,内容空洞,矫揉造作,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没有创新意识,阅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2.教师导航欠当,大而笼统,小而混乱,系统性不够,缺乏个性指导,使学生写作无依傍,深入不到学生的心灵,学生缺乏写作信心,走不出写作的低谷。

写作是个性活动,作文教学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语言活泼,然而在“应试教育”中逐渐腐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他们培养成了丧失了个性的考试机器。

二、我们应跟上时代,创造有利的环境,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抒发自己的心声,提高写作能力

看、去听、去说、去写,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写作天地,从而使学生有兴趣和信心,在写作的台阶上,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提高。

(二)内容要深,选材要广,情要真

阅读面的狭隘,限制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虽有兴趣,但内容贫乏,缺乏应有想象力,使他们仍不会写,表达不出内心世界,影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

这就要求学生做到:

1.敏锐地感知现代生活:丰富写作的源泉。

当代中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应该胸怀理想,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用真情实感去拥抱生活。教师可以通过电视、上网、报纸、社会实践等多渠道发现最新的社会生活信息,与学生资源共享,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充实知识量。心理学认为“情感体验的生活内容愈是丰富,其中所反映的各种现实联系和关系愈丰富,就会有更多的依据,预感到这种情感会越强,浓度变的愈来愈大。”只有深入生活,才真正拥有了源头活水,写出生活的畅想曲,妙笔生花。

2.开阔视野,多读书,读好书,取其精华。

拥有作品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还可以陶治情操,学习积累优秀作品中的词语,学习运用作品中的构思,章法技巧,促进其个性发展,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学生最大限度的去博览群书,发展个性,丰富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采用“每周一调研,每课一讲演”,让学生把看到、感悟到最新信息记下并说出来,不仅增加了知识量,而且还提高了表达能力。优秀的作家作品,只所以富有情趣和人生哲理,能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和心灵净化,与他们的广历博见,兼收并蓄分不开的。

3.情感真切,想象丰富。

语文是富有情感的学科,真情才能动人;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出心灵中隐密的生活轨迹,鲁迅先生倡导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就强调文章要朴实真挚,给人以清新的感受。这就要求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时,要求教师采用恰当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所感,“感愈深,情愈真”。

同时也要善于观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写作的灵魂,没有想象和联想,就会使文章苍白无力,矫揉造作,失去生命力。要求学生思维要升格、突破,自辟蹊径,例如对“0”的联想,学生想出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圆圆的地球,一轮红日,一个人有限的知识,世故圆滑的人,阿Q的悲剧缩影等。采用多向性思维,让学生去充分想象,自由驰骋,就可以使原来写不出文章的时候,有内容可写,原来写出文章的会写得更好。

4.加强练笔,锤炼语言,注重提高。

经验告诉我们:”多读胸中富,多写笔生花“,多说,多写,多练不仅是锻炼,也是对知识的分析,整理与运用,久而久之,也会妙笔生花。鲁迅先生说得更直率,”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

(1)戒懒、勤写作加强写作练习,持之以恒,同时写法要灵活。

(2)注重检测与比较,每隔一定的时间,审视一下前文,作比较,再写作再提高。

(3)积累语言,灵活运用。

注重学习运用别人的优美语句,名言警句,做到“精、深、新”要言不繁,意义深邃,陈言务去,表达感情挥洒自如,给人以淋漓酣畅的快感,把握的思维命脉是自然的,自由的,自发的,无拘束的。

三、注重讲评与交流,反馈要及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选取两类生(优生与后进生)的作文来评讲,加强对比

重在技巧上点拨,师生共同评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后进生的写作信心,取长补短,同时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交流的机会,锻炼思维,提高写作技能,反馈要及时,平常作文从批改到学生拿到作文之后,约需一两个星期,等到拿到作文后,当时的构思和情绪已淡化,往往只看下等级就算了,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反馈应及时。

上一篇:橡皮流浪记作文下一篇:平安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