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新课标

2024-05-08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新课标(精选6篇)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新课标 篇1

语 文 试 卷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3题 12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把唐朝诗人杜牧的《赤壁》补写完整。(每空1分,共2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4分)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②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 。

3.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每题3分,共6分)

①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不少于50字)

答:

②请你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读《 》(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

第二部分

(4——25题 5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 ,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4.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人名)。(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 : , 。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嶂: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溯: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8.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

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9.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答:

10.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答:

11.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2.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

1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答:

14.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3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①6月,一家知名电视台的记者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我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在这里面没有必然吗?”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记者还是不甘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肯定回答:“是!确实这是事实。不知道的,你绝对不能说知道。”

②我相信,每一个听说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被丁肇中先生的诚实所打动。在这个世界上,诚实是一束阳光,能照亮一个人的心灵;诚实是一座桥梁,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诚实是 ,能 。

③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的魅力在于不说假话、大话,以诚待人,以心感人。诚实不需要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不需要甜言蜜语来遮掩,它是生命的原汁原味,它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本真和自然。

④1986年,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做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调查,他将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列成一张表,让大学生们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品质和最厌恶的德行。结果显示,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最厌恶的德行是“撒谎”、“虚伪”、“不老实”。

⑤如今有些人,总是特别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深刻,因此总是千方百计伪装自己、表演自己。固然,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⑥诚实看起来是简单的,实际上是深刻的。对人生而言,诚实更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不断进修的课程。 (选文有改动)

15.给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

①侥( )幸 ②词藻( )

16.仿照文章第②段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3分)

诚实是 ,能 。

17.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答:

18.你怎样理解“诚实更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不断进修的课程”这句话的含义?(2分)

19.请你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①六月的一个夜晚,一个小女孩匆匆跑过洒满阴影的森林。已经晚上8点了,西尔维娅担心她祖母会责怪她这么晚才回家。奶牛在一条小溪边停下来饮水,西尔维娅在一旁等着,把赤脚伸进冰冷、清(chè) 的溪水中。

②突然,从不远处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西尔维娅知道这不是友好的鸟鸣声。“你好,小女孩,”一个年轻小伙子高兴地叫道,“这儿离大路多远?•”西尔维娅发抖着低语道:“两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带枪的高个儿小伙子。

③陌生人开始和西尔维娅赶着奶牛在森林里穿行,“我一直在打鸟,”他(bào) 怨道,“但我迷路了,你认为我可以在你家过夜吗?”

④西尔维娅没有回答,她很高兴就要到家了,她看见祖母正站在农舍门口。陌生人放下枪,把他遇到的问题告诉微笑着的西尔维娅的祖母。“当然,你可以和我们呆在一起,”她说,“我们不怎么富裕,但欢迎你和我们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吃完饭,他们三人坐在屋外,年轻人说他是个收集研究鸟类的科学家。

⑤“你把它们装在一个袋袋里?”西尔维娅问道。“不,”他慢慢回答道,“我用枪把它们打下来,然后用专门的化学药品把它们树成标本保存起来。在我家的实验室中,我收集了100多种全美国不同种类的鸟的标本。”“西尔维娅对鸟也知道一些,”她祖母自豪地说,“她十分熟悉森林,鸟就在她手边吃食。”

⑥“那么,西尔维娅也许能帮助我。”年轻人说,“前些天我在不远处看见一只白苍鹭,这几天一直在找它,白苍鹭是一种十分稀有的鸟,你见到过吗?”他问西尔维娅,但她沉默不语。“它是一种高大、奇特的鸟,有柔软的白毛和又细又长的腿,它可能在大树的顶上有自己的巢穴。”西尔维娅的心开始狂跳,她在森林另一边见过它!年轻人正盯着西尔维娅,“我将付给告诉我白苍鹭在哪儿的人10美元。”那天晚上,她的梦里全是她和她的祖母用10美元能买的好东西……

⑦第二天,西尔维娅和年轻人一起呆在森林里,如果年轻人把枪留在家里的话,西尔维娅会过得更快乐些,她无法理解他为什么杀死他似乎彳艮喜欢的乌。

⑧但西尔维娅看着年轻人,眼中流露出爱慕的神情,她从未见过这样英俊漂亮的人。

⑨第三天,当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她静静地离开家匆匆地赶往森林。最后她找到一棵大松树,从那儿可以看见整个森林。她确信她可以看见白苍鹭把巢藏在哪儿。

⑩突然,西尔维娅又黑又灰的眼睛看见一道白光一闪而过,一只带着宽阔白翅膀和又长又细脖子的鸟飞过来停在她面前的一根树枝上。白苍鹭松开羽毛并呼唤坐在旁边另一根树枝上的配偶,然后,它们张开翅膀飞走了。西尔维娅长叹了一口气,现在,她知道这只野乌的秘密了

大约一小时后,西尔维娅回来了。当她跑进厨房时,她的祖母和年轻人全站了起来。现在是她说出秘密的最佳时刻,但西尔维娅却沉默不语。年轻人友好的目光深入到她的眼里,他可以给西尔维娅和她的祖母10美元,他答应过,而她们需要钱。除此之外,西尔维娅想让他开心。

但西尔维娅沉默不语,她想起白苍鹭在金色阳光中飞行的情景和它们一起在世界顶端观望日出的情景。她不能说出白苍鹭的秘密而出卖它们的生命。年轻人那天晚些时候失望地离开了。西尔维娅很伤心,她想成为他的朋友。他再也没回来,但许多个夜晚,当她赶着祖母的奶牛回家时,她仿佛听见了他的口哨声。

鸟可能比它们的猎人更是好朋友吗?谁知道呢? (选文有改动)

20.根据拼音与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清(chè) ②(bào) 怨

2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年轻人的口哨声,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2.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

23.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4分)

24.文章第1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25.你对文章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3分)

第三部分

(26题 50分)

26.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籍文章。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

3x9=(27) 4x9=(36) 5x9=(45) 6x9=(54) 7x9=(62)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

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妁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厂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

要求: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 005年河北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部分

第一部分(1-3题 12分)

1.(2分)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2.(4分)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②示例一: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示例二: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每空1分。这是—道开放性试题。所写内容课内外不限,只要符合题目要求、没有错误,即可得分)

3.(6分)

①示例:“两弹元勋”邓稼先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身患绝症后,依然谋划核武器发展大计,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道开敢性试题。运用诗句恰当2分,语言通顺工分。不足50字扣1分)

②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名著名称正确1分,内容准确1分,语言通顺1分)

第二部分 (4——25题 58分)

一 (14分)

4.(1分)郦道元(有错该题不得分)

5.(2分)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6.(3分)

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逆流而上。

③快。

(每题1分。意思对即可)

7.(4分)

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8.(4分)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1分)、高耸峻拔(1分)。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1 分)、水流湍急(1分)。(意思对即可)

二、(14分)

9.(2分)

示例一: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示例二: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的时代

(答出“细菌发电”1分,答出“发展前景”的意思1分)

10.(2分)

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二是往电池里不断地充人空气。(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1.(2分)

“这样”是指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效率高达40%,且能持续数月之久。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2分)

文章第④段说明了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答出“各显神通”的意思1分,答出“新进展”的意思1分)

13.(3分)

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答出两种说明方法1分,只答—种不得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答出“具体准确”1分,结合内容1分。意思对即可)

4.(3分)

绿色环保(不污染环境);发电成本低廉。

(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三、(13分)

15.(2分)

①jiǎo ②zǎo (每小题1分)重

16.(3分)

示例:诚实是一缕春风,能吹散人们心头的阴霾。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句式相仿1分,句中逻辑关系合理2分).

17.(3分)

示例一:道理论证。引用傅雷先生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诚实的可贵。

示例二:比喻论证。作者把人生比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有真诚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演员。这样就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诚实的可贵。

示例三:对比论证。把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诚实的可贵。

(答出论证方法1分,答出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18.(2分)

诚实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人们应该不断地追求诚实,保持诚实的品质。

(意思对即可)

19.(3分)示例:北宋词人晏殊,聪慧过人。14岁被推荐给朝廷,正赶上真宗皇帝御试进士。真宗皇帝让他把考题做—遍。他看了看考题,对真宗说:“我10天前就做过这个题目,请陛下另外出题吧。”真宗见他这样诚实,很高兴,便赐他“同进士出身”。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2分,语言通顺1分)

四(17分)

20.(2分)

①澈②抱(每小题1分)

21.(2分)

两次口哨声前后照应(呼应)(1分),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分)。 (意思对即可) 22.(3分)

西尔维娅初遇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1分);和年轻人相处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

(1分);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1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

西尔维娅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自然的小女孩。

(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2分,答出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24.(3分)

含蓄地揭示文章的主旨(2分),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1分)

(意思对即可)

25.(3分)

示例一:年轻人不应该打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尤其是珍稀鸟类。

示例二:年轻人打鸟是可以理解的。他打鸟是为了制作标本,供科学研究之用,这不同于乱捕滥杀。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谈出看法1分,合乎情理1分,语言通顺1分)

第三部分(26题50分)

26.(50分)作文

评 分 标 准

一 类二 类三 类四 类

20-18分17一14分13-109——0

内容

(2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较明确

内容较具体

感情较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感情不真实

表达

(25分)25——2221——1817——1413——0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用词生动

表达方式运用好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用词准确

表达方式运用较好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用词基本准确

表达方式运用一般结构不完整语言补通顺

用词准补确

表达方式运用差

书写

(5分)5分4分3——2分1——0分

字体美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字迹潦草

说明:

①不同的项目可以在不同的等次里给分。

②内容上有创见的或能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加1——5分,加到满分为止。

③没有题目的减2分;不足600字的酌情减1——5分;错别字3个减1分(重复的不计),

最多减3分;标点符号有三处以上错误的减1分。

新课标区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探究 篇2

探究,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认识、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目前,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锁定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一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一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继2007年海南、宁夏、广东、山东四省份新课标试卷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探究性试题之后,2008年江苏省试卷中也出现了探究性试题,2009年高考试卷中“探究性”试题更是遍地开花,9套新课标试卷,卷卷涉及。

下面拟从探究性试题的题型、解法、命题体式及可能突破的命题领域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探究性试题的八种题型

1、观点式

早在2008年海南(宁夏)卷就已出现:

①欧·享利《二十年以后》: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②夏东元《盛宣怀传》: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2009年则增加到三套试卷,这里仅以辽宁卷为例,作重点分析。

[例1]2009年辽宁卷——贾平凹《遗璞》: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种题型的解答,无非是正反两个观点。本题所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必须明确:其一。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其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第三,由于高考的选拔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处理是合理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例2】2009年辽宁卷斯——蒂芬·杰·古尔德《达尔文的拖延》:

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这一题考查的同样是“对作品进化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学习、研究活动过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其二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前者侧重“个性化”,立足求异,展示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后者侧重“有创意”,立足求新,提出自己的新发现。

这一题有三种理解:

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

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作者认为,有了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索世界客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有的敬畏。

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治地全,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普遍赞同,仍然需要坚持。

此外,如:

①2009年海南(宁夏)卷——铁凝《孕妇和牛》: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业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②2009年山东卷——杨澜访谈: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启发式

这一题型,三年均有出现:

2007年山东卷——杨明、马小林《梦碎雅典》: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2008年山东卷——张炜《歌德之勺》: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2008年山东卷——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2009年山东卷——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

启发。

这里重点分析海南(宁夏)卷与安徽卷。

【例1】2009年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住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题目,既要结合文章重要句子“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又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予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评价陶行知,但不能脱离文中的这个重要语句。在答案的格式上应做到先观点,后论述。

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人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值得学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要注意调查研究,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例2】2009年安徽卷——宗璞《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1)对董师傅快乐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究。从小说的内容看,第1段写他工作方面,得心应手:第2、3段写他心态平静,与世无争;第4段写他有自己的生活乐趣。看夕阳、看塔影、看月亮;第5、6段歌颂他关心、帮助他人的美好的心灵。

(2)“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探究时要体现几个要点:弄清“靠拢”的原因(社会、生活的发展导致):“靠拢”的结果(环境的改变);在变化的环境中该如何生存(像董师傅那样,像小翠那样)。

经过上述角度的探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因为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下树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感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2)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存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本真;我们应该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

此外,2009年天津卷第24题,开创了探究性命题新领域: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

本报综合消息2009年3月28日8:30—9:00,世界各地进行了名为“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接力”活动。当晚,津城有2万多个家庭、1600多个社区、700多家企业和单位参加了这一活动。据业内人士说,在这一时段,参加活动的每个家庭少用1度电,即可节约2万多度电,而生产2万多度电需要7000多千克标准煤,会向大气排放18000多千克二氧化碳、80多千克二氧化硫、40多千克氯氧化物。

你从以上报道中得到什么启示?(40字以内)

3、标题式

标题式,2008年广东卷与2008年江苏卷已开先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008年试卷广东卷——[美]刘易斯·托马斯《绝妙的错误》: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008年江苏卷——汪曾祺《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2009年浙江卷进一步得到体现:

【例】2009年浙江卷——(英)大卫·洛契弗特《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这一类题要求根据考生的阅读经验与社会阅历去探究分析文本,发现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及技巧手法。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的内容,是思想内涵、手法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评价分析;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文本材料、作者的写作背景、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分析,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容要充实,分析部分可以分条作答。

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认为“魔盒”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主题角度来进行分析。“魔盒”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魔盒”一词具有无限诱惑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另一方面“魔盒”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的心情也因为魔盒的特殊含义而发生变化。另外“魔盒”在体现文章的主旨方面显得形象生动,魔盒就象征着家的气息。如果认为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外国小说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

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4、评价式

评价式,2007年已有两卷涉及。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007年山东卷——叶延滨《灯火的温情》: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007年宁夏、海南卷一《林冲见差拨》: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未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2009年福建卷——丰子恺《阿庆》,继续沿用了这一题型: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回答时注意“有时”二字的限制条件,不能理解成“精神生活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先要分析物质生活的第一性,再分析“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再分析“物质生活不可替代精神生活”,需结合阿庆形象探究。

探究要点可以考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替代的。(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5、主题式

主题式,出现较早。2007年广东卷与宁夏、海南卷,就已使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007年广东卷——《记钢琴演奏家傅聪》: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007年宁夏、海南卷——《叶圣陶在四川》: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魁。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2009年江苏卷又在张笑天《上善若水》文本中出现了这一题型:请探究都江堰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解答本题既要理清作者思路。又要把握全文主旨。作者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6、矛盾式

矛盾式,仅在2007年广东卷——迟子建《泥泞》中出现了这一题型,但并不意味着今后不出现。

迟子建《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对文本的探讨,一定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实际体语境进行,切忌脱离文本。

作者在最后一段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7、关系式

关系式,这是2009年福建卷出现的新题型。不可大意。

2009年福建卷——周劫人《寂静钱钟书》: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探究,文本包含着“这个时代不再寂静”,因此“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的观点。对这个问题应辨证地看待。

参考要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辨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8、见解式

见解式,在2008年广东卷——[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文本中已经出现: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联系文中一开始,“父亲”走的时候,“我”感到无畏和兴奋。“我”一直给父亲送饭,但当父亲真正向我划来时,我却“逃掉了”,可以看出“我”对父亲支持但不理解。

因为“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二、探究性试题解题分类指导

1、观点式——泾渭分明

观点式探索试题答题步骤: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最后回归之本,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

2、启发式——缘自文本

启发式探究试题的解答重在作出自己的见解,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需立足自我,见解独特。解答时必需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3、标题式——唇齿相依

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应考虑以下切人点: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

4、评价式——个性凸显

这是个性能力检测的最佳方式,解答时,一要发现解读入口,紧扣评价要求;二要围绕原文表述综合分析;三要敢于发散,不求面面俱到,选取关键点,言之成理。

5、主题式——知人论世

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6、矛盾式——相反相成

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反相成。解答时首先要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领域、层面、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7、关系式——辨证统一

解答这一类探究性试题。要理解好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彼此的内在联系。

8、见解式——言由己出

这一题型有时与观点式、启发式、评价式有重合之处,但单独设题,应突出其与文本、作者的区别,重在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的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作出评价,而应有深度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三、探究性试题命题的体式

1、文学文本与实用文本选考式,如:

2007年山东卷、广东卷、海南(宁夏)卷;2008年广东卷、山东卷、海南(宁夏)卷;2009年山东卷、海南(宁夏)卷、辽宁卷、福建卷。

2、文学类文本必考式,如:

2008年江苏卷;2009年江苏卷、浙江卷、安徽卷。

3、语言运用突破式,如:

2009年天津第24题读报道写启示。

四、探究性试题命制可能突破的领域

纵观新课程区2007年—2009年三年的探究性试题命题态势,我的发现:广东、山东及全国卷的海南(宁夏)卷始终稳定在文学文本与实用文本的造考模式,并未有新的突破,似乎在明示新课程中文学文本与实用文本平分秋色的地位,且得到辽宁、福建两省命题者的认同,并于2009年加盟这一“观念”行列。而江苏卷则始终态度鲜明的贯穿“文学文本中心”的理念,2009年浙江与安徽两卷也采用这一模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天津卷则大开探究性命题新题型领域,首次突破近两年常规,以从报道中写启示的形式,作了有益的尝试。其实,早在新课程试题命制之前已有在作文与诗歌中尝试探究性命题的先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预测:在今后的探究性试题命制中将出现以文学文本与实用文本平分秋色的选考为主体,以文学文本为中心,逐步向新闻述评、诗歌多元鉴赏、写作思维发散的态势。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新课标 篇3

命题:杨

审题:马小红

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阅读 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 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1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

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1.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B.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C.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D.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2.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2 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D.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心灵,所以,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可见人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就是美的历史。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臵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3 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

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注:爝(jué)火:炬火,木材上蘸上油脂燃起的火把。

——节选自《庄子*鹏之徙于南冥》

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控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悬着往上飞

C.时雨降矣,而犹浸灌 时雨:按时令季节及时降下的雨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3分)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6.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鹏鸟要子啊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C.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反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D.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10题。

新城道中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4 页(共10页)】

①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道中》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②铜钲:铜锣 8.诗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9.试分析颔联和颈联四句写景的特点。(6分)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2)木欣欣以向荣。,感吾生之行休。(3)海内存知己。无为在歧路。

乙 选做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短文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在答题卡上注清所选大题的题号,否则不计分。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分)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5 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正是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6 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这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一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一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7 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

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臵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这句话的含义?(6分)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8 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6分)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B.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C.经过反复精心的评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最终尘埃落定,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奖。D.招聘又不是选美,为什么一定要女的人面桃花,男的身高要达到一米七五。....1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春节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 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B.中文字词浩如烟海,每个字词的搭配、形成皆有来源,一不留神您可能就会错写或 误用字词,贻笑大方或使人产生误解。

C.我国最大的渔政船“中国渔政311号”开赴南海,担负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其 周边海域护渔护航的任务,同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D.在霍尔木兹海峡这条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局势日趋紧张之际,一艘美国航空母舰进入了该海峡附近的伊朗海军演习区域。

16.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③有袅娜地开着的 ④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⑤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⑥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9 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

A.④⑤③②①⑥ B.④③⑤①②⑥ C.④③⑤②①⑥ D.③④⑤①②⑥

17.参考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不超过150字。(7分)

材料一: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奖金750万/人民币)

材料二:韩少功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大陆作家首次,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是一个好的起点。莫言的获奖鼓励了众多中国作家,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善意表达。材料三:有媒体报道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老家山东高密“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种一万亩红高粱,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赔本也要种”。材料四: 回望莫言获奖至今的舆论氛围,谈论金钱要远远多于谈论文学,从帮他分析奖金怎么花,到帮他计算未来版税能收入多少,从网络书店高价出售莫言手稿、天命书,再到抢注莫言域名,出售“莫言同款衬衫西服”……拜金主义气息混合着被强行提炼出来的国家主义自豪感,共同构成了一个怪异景象: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韩浩月 《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23日

09 版)18.仿照下面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两个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句子,要求引用表现感情的古代诗句。(4分)

我梦想,来到奔腾的黄河边,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

六、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有一种力量,可以穿透骨骼,抵达内心;有一种力量,可以唤起记忆,拨动心弦;有一种力量,可以关照自身,叩问灵魂……这就是友谊的力量。

请以“友谊给我力量,伴我成长”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真实的故事和感受。事例典型,情感真挚,字迹工整,不准套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10 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1.【答案】B 【解析】A“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与原文不符;C“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是在“本能”之外的;D原文是“改造自然和社会”,不是“适应”。

2.【答案】C 【解析】“食”和“色”本身不全是艺术类,绝对化了。

3.【答案】A 【解析】B引用古谚目的是证明人的复杂性;C“就是美的历史”绝对化;D“整个运动”应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D 翻译: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神人之后,怅惘地神游世外,忘记了天下。

8.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波的基调。

9.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后两句描写近景,用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

10.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欢欣愉悦的心情。

12、(1)、答案 CD对1个得3分,全对5分

解析 C项“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的说法错误;D项“人类是„„群体”的说法过于绝对,“创作动因”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2)、答案 ①描绘(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推动了后面农夫们春耕和老黄牛腿断等情节的发展。②表现(勾勒)出了黑夜的寂静和沉重,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气氛,为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11 页(共 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

后面老黄牛的眷念和回忆作了铺垫。

③表现出深夜里整个村子的黑暗和阴森,不仅渲染了不安和恐怖的气氛,还推动了后面主人和屠夫合谋杀牛、老黄牛自尽等情节的发展。(每点2分,每点内容结构上各1分。)

(3)、答案 ①“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和“主人斥责他”体现了自私的主人对卖力耕田的老黄牛毫不怜惜的冷漠;

②“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议下盘算杀牛卖钱的残忍心理;

③“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从侧面表现出主人雇用屠夫要实施杀牛卖钱的冷酷。(必须是表现“主人对老黄牛无情”的伏笔)(每点2分,举例1分,分析概括1分)

(4)、答案 观点一:赞同另一种结局(2分)。从立意看,另一种结局能够表现出小男孩的纯真和善良,(2分)让老黄牛善有善报,(2分)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期盼和追求,(2分)

观点二:不同意改结局(2分)太完美的结局不利于表现立意的批判性,(2分)更改结局,就缺少了对自私、冷漠、忘恩负义的人的批判,(2分)并会削弱小说的感染力。(2分)(要从立意角度说,言之成理即可)13.(1)BC。对1个得3分,全对5分

B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C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2分)

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2分)③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大美之中。(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12 页(共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2分)

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2分)

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2分)意思对即可

(4)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2分)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6分)

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2分)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6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14.C

A项“不绝如缕”指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不当。B项“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在句中情感色彩不当。C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D项“人面桃花”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此处不当。

15.A

项语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16.C 17.字数范围内,观点明确或有独特见解,语言表达准确,可赋分6-7分,其余酌情赋分。

18.例:我梦想,坐在辽阔的草原上,在星光的朦胧中,领悟“星垂平野阔”的境界。

我梦想,站在长江的古堤上,在晨光的熹微中,感受“江流天地外”的气势。

【靳寺职中试题高二语文

第 13 页(共 10页)】

靳寺职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题(卷)

第 14 页(共10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新课标 篇4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 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 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为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 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①,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 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17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A 2.A 3.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B 5.①窗子象征了窗里窗外世界的隔阂。

②作者想表达窗外是劳作、奔波、挣扎、穷苦,而窗内是奢侈、悠闲、烦闷、无聊;这是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窗外的人固然不了解窗里的人,窗里的人,也可能不了解窗外的人。

③窗子对于人而言是将外部真实的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相隔离的一种障碍。6.①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相结合,作者既给了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抒情也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②窗子里面是安逸幸福的生活,而窗子以外,人们却在经历着痛苦和磨难,这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无能为力的一种心情,窗子以外的 世界和自己好像很遥远,却又看得那么真实,是林徽因对普通老百姓的深切关心,也呼吁窗内的人多关注窗外的世界,感受世间人情冷暖。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7.D 8.AC 9.①全民落实,全民参与

②坚持政府为主导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③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 4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政策措施 ○5各尽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共同进行一类垃圾分类 ○6污染者应当明确自身责任减少随意丢弃污染物和危害环境的行为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A 11.B 12.C 13.(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事,法律才不会白费,你更换另外一个你想要的条件吧。赵王再也没有话说了。

(2)后来青州闹蝗虫闹得很厉害,这些蝗虫一进入平原郡就死了,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都歌颂赵憙。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BD 15.本诗首联展现了诗人乐观旷达,洒脱的人物性格。

首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化用杜甫《南征》及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名句,写出了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者描写了自己虽然与兄弟相隔云海,却无须因远行而泪沾衣襟。开篇点题,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16.名句默写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A 18.C 19.B 20.想变成什么颜色 这种看法并不科学 会受多种因素影响 21.上述所举两个城市并不具有代表性 我市经济发展快慢与市名无直接关系 22.七、作文

今年的作文题形式上比往年的更复杂了一些,因为这次直接给出的是古诗,需要考生先做一个古诗理解,再来一个古诗分类,最后从分好类的古诗中找出立意点,相当于完成古诗分类之后,才算拿到了一个普通的作文材料,再来进行分析。

本题6个古诗词分别强调的关键词:第一个是“自强不息”,第二个是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说明的是自己的“主观心情”,第三个是强调“个性,保持自我”,第四个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第五个是“敢于正视”,第六个是“现在,当下”。

接下来我们把所有的可以找到相同点的拿过来归纳总结,拿135/46这个组合来举例子。

135关键词为自强不息、保持个性,保持自我、敢于正视,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词为自己、自我,强调的是自我的价值,相当于对于如何保持自我,古诗给了我们答案,我们可以说要自强,坚守、坚持自己的个性,敢于正视自己,这篇文章就可以从这方面立意。

46关键词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当下”,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之前的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引发的对于诗和远方的追求,可 以写心有梦想何必远方,也可以写把握当下,才有能力追寻远方,不要醉心于远方而看不到当下。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新课标 篇5

http://

本试题共七大题,满分150分。本试卷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舰舸 苛刻

坎坷

荆轲 ....B.稠密 .C.翡翠 .D.佝偻 .调整 .斐然 .

凋敝 .

祖辈 .

雕琢 .

裴多菲 .苟且

足够

拘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 携手并进

金壁辉煌

沉滓泛起

B.呼哮 剩菜饭羹

泛起漪沦

凝神屏息 C.倾圮 不落窠臼

大肆叫嚣

漫山遍野 D.桂冠 暴虐无道

枯稿荒芜

云蒸霞蔚 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①没有浑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A.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心潮澎湃,豪情满怀。....B.革命青年写出激扬文字,把反动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C.看到春色满园的景象,她高兴极了。....D.这亘古未有的奇闻,成了报刊炒作的好材料。....5.下面对加点词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都把行船阻挡住了。6.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

溯”、“挥一挥”等,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3)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1)(2)(3)B.(1)(4)(6)C.(2)(4)(5)D.(2)(3)(6)

二、(15分,每小题3分)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8.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9.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1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10.对“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普遍心理:得到的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其可贵。B.这句诗告诫人们:将“悲哀”忘掉,这世界才会变得可爱。C.“那逝去的”指令人悲哀的现实,这种现实会“转瞬即逝”,未来会变得更加可爱。这句诗充分表达了作者相信光明与正义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C. 现实毕竟会逝去,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这句诗告诫人们不要因现实的坎坷而放弃追求,一切都要向前看,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11.对这首诗内容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小节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不要忧愁,也不要激愤,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到来。

B. 第二节诗前两句构成转折关系:尽管今天的许多事情令人感到悲哀,但我们要向往美好的未来,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困境,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充满正义必胜的信心。C. 整首诗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日当前时,阳光明媚的春天也不过会太远,因而我们就得振作精神。

D. 全诗采用第二人称,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亲切自然。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答12-14题。

[甲词]《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词]《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2.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 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C. 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D. 犹有花枝俏:俏,秀丽、挺拔。这句是说,还有梅花在傲寒盛开,挺拔秀丽。待到山

花烂漫时:烂漫,光彩夺目的样子。这句是说,等到春到人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

13.比较两首词的相同点,不当的一项是()

A.题材相同 B.形式一样 C.都是赞美梅花不争春

D.都是托物咏怀 14.对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陆游的词前四句写梅花的处境和遭遇,后四句写梅花的态度和节操。词里的梅花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表现了作者遭受风吹雨打,无可奈何而又孤芳自赏的情绪。B. 毛泽东的词从梅花在冰雪里的“俏”写到在花丛中的“笑”,可见梅花是胜利者,词中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陆游是在极力主张北伐中原,收回国土而遭到投降派排挤打击之后托物咏怀的,词中“只有香如故”并非孤芳自赏,而是表现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D.“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主席笔下的梅花,虽然所处环境恶劣,但梅花开放在悬崖峭壁之上,表现了梅花傲寒斗雪的坚强性格。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补充下列诗句。(4分)

(1)一年一度秋风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廓江天万里霜。

(2)__________________,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16.填空。(8分)

①新诗是_______年________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________的束缚,采用白话创造出了不少样式。

②《致大海》是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作者是19世纪________的伟大诗人________,高尔基称赞他是________。

③《死水》是现代著名诗人________的作品,也是他第二部诗集的名称,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他提出了新格律诗“三美”理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愿意是激流》的作者是19世纪________杰出的革命诗人________,他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被广泛流传。1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诗后问题(6分)

梁南

泥土纵然干涸得没有一丝水分 眷恋它的树枯萎了也站在怀里 像婴孩依偎于母亲

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 怀念大地给它织春的碧玉针 感激大地塑造它健康的身体 它们是亲密的母女啊

一起美丽,死亡时也抱在一起

(选自《梁南自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读了这首小诗,你觉得诗中的“树”与“泥土”象征什么?(不超过1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谚有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正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之一。B.本诗中写泥土和鲁迅先生《野草》中写泥土的感情是相同的。

C.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有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与本诗中“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的另一句诗“我虔诚的根须,真的决不会对大地背叛”可作为本诗的注脚。

五、(18分)

(一)读下面的词,然后做18-21题。(8分,每题2分)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8.依次写出这首词押韵的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①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景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这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0分)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诗人的造诣,首先要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影,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就成空壳。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的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也造成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商度融合的。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的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歌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22.在第一段作者写到“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一句(4分)

①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2分)

②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2分)23.第二段里“空壳”一词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2字,2分)

24.在第二段指出了新诗的形式要素间的关系,它们的正确关系具体是(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4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字)

25.第四段中说: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字,2分)六,(12分)

26.读下面的三首诗,回答问题。(3分)

竹(之一)

竹(之二)

竹(之三)

每攀登一步

青翠是你的本色

在翠绿婆娑的外表下 都作一次小结

坚韧是你的意志

你空空如也

上述三首诗皆是以竹喻人,但立意不尽相同或迥然有异。请回答。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依照下面的排比句,以“月亮”和“海燕”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4分)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28.下面这首《湖南大雪》(作者洛夫)诗,寓理于景。除第(11)句为四字处,其余均为9个字,结构匀称整齐。(A)在空格处填写一个词,(B)在横线上仿写一句诗。(5分)

(1)街衢睡了而□□醒着

(2)枝杆睡了而□□醒着

(3)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4)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5)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6)__________________(7)□□睡了而血液醒着

(8)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9)___________________

(10)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11)雪落无声

答:A.在空格处填写的一个词:(1)_________(2)_________(7)_________(3分)

B.在横线上仿写的一句诗:(6)_________(9)_________(3分)

七、(60分)

29.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是条航船 让

风留给帆

方向留给舵

船长站的位置 留给我

在生活的海洋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引领自己的人生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你,准备好了吗?请围绕“做自己的船长”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http://

一、1.D(依次为gōu、gǒu、gòu、jū)2.C(A金碧辉煌

B呼啸

D枯槁荒鞠)3.A 4.B(写出与“激扬文字”重复,不并用)

5.D(作者和“百侣”游泳,击起的波浪把行船阻挡住了,侧面表现了游泳者“风华正茂”,搏击风浪,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6.B

二、7.C(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相当实际的词语作标题,那样使诗中形象与意象之间的张力消失殆尽。)

8.B(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9.D(诗中说“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所以“靠大家努力”在诗中未提,诗歌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永恒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10.D(A项注意诗句的跳跃性,“将变为可爱”不指现实的“欺骗”;B项“那逝去的”不指过去,而是现实;C项表达的是坚定的信念。)11.D(没有拟人的手法。)

三、12.C(“只有香如故”是说梅花那“别有韵”的香味,永远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并非是“和故乡的香气一样”。)

13.C(陆游诗中“争春”是暗喻人事,表现自己的孤高性格——不争宠邀媚。)14.C(是借梅来突出其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四、15.(1)不似春光,胜似春光(2)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3)我却用它寻找光明(4)待到山花烂漫时

16.①1919 五四 旧体格律诗 ②渴望自由 俄罗斯 普希金 俄国文学之始祖 ③闻一多红烛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④匈牙利 裴多菲 17.(1)如:我们和祖国,人与故乡,作品与生活等。(2)B 解析:(1)本题的答案不惟一,但一定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两个事物。(2)鲁迅先生的《野草》中,作者以野草自居,然而却“憎恶这以野草作为装饰的地面”,并不是如这首诗里所歌颂的“母女”关系。

五、18.山 颜 端 看 寰 间 还 攀

19.指毛泽东从北京赶来重游昔日革命根据地。

20.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②欢乐祥和,清幽活泼,而又峭拔耸立(山)

21.这句话应该和下阙首句连接起来理解。此句是说黄洋界地势险要不足观,可观的是当时人民充满壮志豪情的革命景象。

22.①诗体语言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语言形式②提出全文的论点(或“中心论点”,“基本看法”)23.“空壳”指缺少“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的语言形式(或“不能抒发诗人心灵情

怀的语言形式,缺乏诗意的语言形式”)

24.①外形式与内形式不可分②无外形式,内形式失去依托;无内形式,外形式成空壳。25.为使新诗创作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要高度重视语言形式。

六、26.第一首:赞美谦虚踏实的作风。第二首:赞颂永葆青春、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第三首:讽刺批判虚有外表,无真才实学的人。

27.我圆满的时刻天地明 我翱翔的大海波澜壮阔(意思对即可)

28.A(1)路灯(2)树根(7)肢体 B(6)土地睡了而种子醒着(9)哲人睡了思想醒着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新课标 篇6

今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全卷共15题,满分为110分。其中必做部分12题,总分95分;选做部分3题(分别对应三个选学知识模块,每一模块分为2个小题),要求从中任选1题,总分15分;实验题分2小题(共15分)放在必做部分中。试题在各部分物理知识中的分布大体如下表。

试题中各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第14题:牛顿运动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概念与特性;

第15题:平抛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第16题:物体受力分析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第17题:自耦变压器的结构与原理;

第18题:平行板电容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动能定理、运动状态的分析等综合知识;

第19题: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电路的欧姆定律等综合知识;

第20题:楞次定律、安培力及对电流图象的识别等相关知识;

第21题:万有引力定律与相关近似计算;

第22题:螺旋测微器的基本原理与读数;

第23题:安培力、实验原理的理解与电路的设计;

第24题:共点力的平衡及对临界条件的寻找与应用;

第25题: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综合及相关数学知识;

第33题(1):物体的内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33题(2):气体压强及三大实验定律;

第34题(1):机械波图象等相关知识;

第34题(2):光的折射与全反射、临界角等相关知识;

第35题(1):原子核反应及核能的计算;

第35题(2):碰撞中的动量与能量的相关计算。

纵观整卷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大体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注重物理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地位,通过考查基本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内容函括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涉及到力、热、电、光、原等五大部分物理知识中的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波动图象与波动方程、静电场、电路设计实验、磁场、电磁感应、变压器的结构与原理、物体的内能与气体三大实验定律、原子核反应及核能的计算等,涉及到直线运动问题、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类平抛运动与有界匀强磁场中部分圆周运动等综合问题、动态平衡问题与临界条件的寻找及应用、碰撞中的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基本测量测仪器的使用、读数及对零误差的处理等问题。试卷内容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对新课标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与新课改高考备考复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对物理基本知识的考查上,试卷的命题还注意了起点的降低与台阶的设置。例如:

第21题: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1-■

B.1+■

C.(■)2

D.(■)2

解析:如图1所示,设地球质量为M,密度为ρ。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由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可近似等于地球对其万有引力的大小,对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有

mg=G■=G■

物体在矿井底部即距地心为R-d处时,依题意其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等于以地心为球心、以R-d为半径的球体(即图1中阴影部分,设其质量为M′)对其万有引力的大小。设矿井底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有mg'=G■=G■,由以上两式得■=1-■,选项A正确。

评析:这是一道降低了起点与设置了台阶的试题。题目给出了有效的求解信息: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关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证明:如图2所示,设球壳的面密度为?啄,球壳内有一质量为m的质点,过质点在球壳内作顶角很小的一对圆锥体,设圆锥体底面半径分别为r1、r2,圆锥底面质量分别为m1=?啄?仔r12、m2=?啄?仔r22。质点到圆锥底面中心的距离分别为d1、d2,近似有d1/d2=r1/r2。质点受这一对圆锥底面的万有引力分别为F1与F2,方向分别指向两圆锥底面中心,即F1与F2的方向相反。由于圆锥顶角很小,F1=G■,F2=G■,则F1/F2=m1d22/m2d12= r12d22/r22d12=1,即图2中一对顶角很小的圆锥底面对壳内质点的万有引力的合力为零。过质点在球壳内可以作无数对这样的圆锥,每一对圆锥底面对质点的万有引力的合力均为零,故整个球壳对壳内质点的引力为零。

此题涉及到物理建模与数学近似计算。虽然这种题所涉及的物理与数学知识均是高中生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其中的物理建模情景对考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数学近似计算也较为复杂,但题目通过信息给予给考生设置了台阶,降低了物理建模的难度。这有利于考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思考,基础稍好的同学大都能顺利解答。

试卷基础题的增加,让大多数同学能轻松拿到基础分,而难题只集中在少部分题目中,且设置了一定的台阶,基础一般的同学也能得到部分分数。这有利于引导中学物理教学立足于物理基本素养的培养,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应重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2.注重物理实验基本方法与素养的考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物理命题相当重视的内容。物理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本试卷安排了以下两道实验题:

第22题:考查学生对螺旋测微器的使用、读数及对零误差的分析处理能力。

第23题:此题是一道基于电流天平的创新实验题。要求考生能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分析:考生在对题目给出的器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理解实验原理,才能设计出如图3所示的实验电路。合上电键S后,U形框架D底边(设长l)电流I方向水平向右。若虚线框内匀强磁场B方向水平向里,则框架D底边所受安培力FA方向竖直向上,托盘内加细砂质量为m1时装置平衡;若虚线框内匀强磁场B方向水平向外,则框架D底边所受安培力FA方向竖直向下,托盘内加细砂质量为m2时装置平衡。应有2FA=|m2g–m1g|,即2BIl=|m2–m1|g,则B=|m2–m1|g/2I l(若B方向水平向外,则m2>m1;若B方向水平向里,则m2

评析:本题涉及电流天平模型,它是高中物理课本习题(选修3-1 P100第3题)的创新改编,主要考查安培力大小的计算与方向的判断,以及电路设计与实验电路的模拟连接等能力。这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不能生搬硬套所学过的实验方法与实验结论。这样的实验试题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有利于引导中学物理教学重视基本实验、常规实验,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考查

本试卷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体现了试题的实践性。例如:

第24题: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4)。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分析:将此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如图5),拖把在四个共点力(重力mg、推力F、地面支持力FN与摩擦力Ff)作用下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容易求出F=■。

第(2)中“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关于临界角θ0的寻找,只要考生注意到第(1)问结果中当Sinθ-μcosθ=0时F→∞,就可以找出临界条件tanθ0=μ,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评析:试卷中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试题还有很多。如第14题中对惯性概念的考查,第17题中对自耦变压器(如实际生活中的调光台灯里的变压器)结构与原理的考查,第23题对电流天平模型的创新与改编,第33(1)题对物体内能概念的考查,第34(2)题对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的考查等,均以实际生产生活为背景和载体,考查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此类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的试题,有利于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物理知识向社会的渗透,有利于将最新科技成果、科技动态引入教学,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注重过程分析能力的考查

物理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的问题。”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例如:

第16题:如图6,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

D.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以球为研究对象,在木板转动的过程中,球受三个共点力(重力G、墙面对球的压力N1及木板对球弹力N2′,大小上有N2=N2′)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平移这三个力矢量,应组成一力矢量三角形(如图7所示)。木板从图6所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木板对球弹力N2′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逐渐增大到900,但G的大小及方向不变,N1的方向始终不变,对图7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可知选项B正确。

评析:本题考查共点力的动态平衡,要求考生具有对动态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以上的解析是用矢量图解法分析的,若通过平衡条件找出N1、N2与板和墙面的夹角θ的定量关系式,再从数学上分析当θ由零逐渐增大到900时N1、N2大小的变化,这也要求考生“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

第20题:结合电流图象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过程进行考查。导线中通有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导致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出现感应电流、受到安培力。根据题目的要求,在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楞次定律、安培力大小及方向的同时,关键是对电流磁场方向的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需要考生对物理图景及物理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

评析:上述试题强调了物理过程与状态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的培养,而不是机械地去总结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典型题型的解题模式。

5.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科《考试说明》所列出的高考物理要考核的五项主要能力之一,试卷中对这方面的要求显得格外突出。例如前面谈到的第24题中关于临界条件的寻找,对数学知识就有一定的要求。又如:

第34(1)题:一简谐横波沿x轴正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8(a)所示,x=0.30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8(b)所示,该质点在t=0时刻的运动方向沿y轴___(填“正向”或“负向”)。已知该波的波长大于0.30m,则该波的波长为_____m。

解析:从x=0.30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可以看出,t=0时刻该质点的运动方向沿y轴的正方向;由于在波动图象上没有标注x=0.30m的位置坐标,该波的波长λ不能直接看出,但可由波动方程从数学上求解。设与图8(a)对应的波动方程为y=2sin(■),由题给条件在t=0时刻平衡位置x=0.30m处质点位置坐标y=■cm,代入其波动方程得■=2sin(■),

解得?姿=0.8m或0.15m,但题给出?姿>0.3m,故取?姿=0.8m。

第25题:如图9所示,一半径为R的圆表示一柱形区域的横截面(纸面)。在柱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沿图中直线在圆上的a点射入柱形区域,在圆上的b点离开该区域,离开时速度方向与直线垂直。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3R/5。现将磁场换为平行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同一粒子以同样速度沿直线在a点射入柱形区域,也在b点离开该区域。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E的大小。

解析:设粒子的初速度大小为v,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为O′,半径为r,其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有Bqv=m■ (1)

分别过b点与O点作直线的垂线交直线于c、d两点,设cd=x,

由几何关系得ad=■=■R

ac=bc=r (2)

ac=■R+x (3)

bc=■R+■(4),由以上四式解得r=■R(5)

若去掉磁场加一平行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粒子从a点射入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历时t从b点射出,有

R=■■t2 (6)

R=vt (7),由以上几式解得E=■

评析: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几何关系找出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与场区圆的半径R间的关系,这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构图想象能力和扎实的运用几何图形能力。试题还要求考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与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试卷中还有要求对函数图象进行表达与分析的题目,这些均体现了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这是我们在物理学习中值得高度重视的。

6.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

创新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上的高水平的思维,它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更是一种提升、发展与创造。为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今年的物理试卷中出现了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题。例如第23题是基于电流天平的创新改编,又如以下试题:

第18题:如图11,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水平地面成一角度,两极板与一直流电源相连。若一带电粒子恰能沿图11中所示水平直线通过电容器,则在此过程中,该粒子

A.所受重力与电场力平衡 B.电势能逐渐增加

C.动能逐渐增加 D.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平行板电容器内的匀强电场方向与极板垂直,带电粒子受到的电场力F方向应与极板垂直,粒子受到的重力mg方向竖直向下,粒子在电场内沿水平直线运动,故粒子的合力方向应在水平直线上。画出粒子在电场内的受力图(图12所示),可知粒子在电场内沿水平直线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电场力做负功,粒子电势能增加;合力做负功,粒子动能减少。选项B、D正确。

评析:本题中不定因素较多,如不知电场方向、粒子的电性、粒子水平直线运动的具体类型,这给具体的求解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这些不定因素正是本题的创新之处。我们通过对力与运动关系的分析,画出粒子的受力图,题目所考查的问题就清晰明了。

第34(2)题:一玻璃立方体中心有一点状光源。今在立方体的部分表面镀上不透明薄膜,以致从光源发出的光线只经过一次折射不能透出立方体。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求镀膜的面积与立方体表面积之比的最小值。

解析:设立方体边长为a。由全反射的条件可以求出玻璃立方体中心的点状光源O发出的光线在立方体表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arcsin(1/n)=450,立方体一个表面上有光线射出的区域(即为光线不能透射立方体要镀上不透明薄膜的区域)应是一最小半径为R=■tanC的圆形区域(图13所示),由此可得镀膜的面积与立方体表面积之比为■=■=■。

评析:本题以光的全反射为载体,求遮光的圆形镀膜面积与玻璃立方体表面积之比。试题的创新之处在于求这个比值的最小值,这要求考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情景,找出遮光的圆形镀膜区域的最小半径,这是一种变通与创新。要求考生产生联想,有较强的化归、迁移能力。可见,在物理学习中重视科学方法的熏陶,培养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灵活应变、触类旁通,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基础

新课标新高考试题,会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以体现新课程“注重全体学生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的理念。试卷中约80%的题属于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目,试题主要覆盖力、电等基础物理的主干知识,这既是由这些知识和方法在经典物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又是新课程强调中学物理教学基础地位的必然。以这种试题为载体,实现对经典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基本方法的应用的考查,同时也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成过程,如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分析、电路分析、光路分析等物理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考查整体、等效、类比、转化、理想化等物理学的基本思想。通过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检验考生物理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水平。考生通过对这些试题的顺利解答,体验的是物理学业的成功,享受的是考试中才情顺畅释放的喜悦和满足,感悟到的是学习的快乐和人生的自信。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说,就是对“知识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

2.体验探究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实验和探究在物理知识的展现和物理方法训练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运用基本器材和基本方法探究新问题的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倡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验和探究是物理学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先驱探究的结果,先驱们的那些精彩探究已成为物理学经典的永恒。在实验和探究中理解物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熟悉器材的使用规则,通过对课本规定的探究活动或学生身边问题的探究,养成“发现或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确定原理—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合理外推”的科学探究习惯,体现出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试卷中的实验题,一方面会对高中物理中的基本实验从原理、方法、步骤、器材的运用、数据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通来设置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的理解和完成物理实验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会通过对实际生产生活、科技研究中的设备的设计来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有可能会通过新情境问题来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

3.关注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方法,为的就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推进社会发展。物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和生产中,存在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中。以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编拟试题,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把物理前沿及科技新成果及时纳入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是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以此为背景编拟试题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备考应与时俱进,要从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开发学习资源,在生活和生产中学习和体验物理,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做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心人。要重视对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领略物理文化的独特魅力。

4.训练思维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得到的感性的经验上升到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内在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离不开科学思维。物理试题中的一些难度较大的计算题,从情景的创设到问题的设置,都在着力考查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对物理建模、等效、理想化、系统化、整体与隔离、归纳与演绎、数学模型等物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试卷中的压轴题一般综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给那些对物理情有独钟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既是高考选拔功能和试题区分度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的要求。对这部分试题的求解除要求考生对力学、电学概念与规律有较为透彻准确的理解外,还要求考生有较为娴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建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要求考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与较为高超的数学技能技巧。因此我们的物理备考复习要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训练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纵观近几年各地的新课改高考,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医生业务学习制度下一篇:抗击台风商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