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2024-08-15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通用12篇)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篇1

一、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国外的电力工程管理较为发达,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通过对我国和国外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笔者归纳出以下几个我国电力工程管理的不足之处。

1.1信息化建设的诸多误区

由于我国教育水平还处于中级阶段,因此,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未能真正理解信息化的含义,有些人认为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工作,信息化就是实现局域网的开发,产生了很多认识的误区。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可知,还有很多企业利用纸质进行信息的传递,没有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在信息时代,信息都是以数字化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要想实现信息化就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但是我国现在很多企业还只是在管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没有建立全方位的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

1.2电力工程管理软件还不成熟

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可知,电力工程管理软件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引进的国外软件,另一种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软件。但是,这两种软件的技术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为从国外引进的软件无法与我国企业的发展完全匹配,适用范围有限,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在国外适用于中低层技术人员使用的软件在我国却被用于高层,还有很多技术人员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国外软件的应用只停留于形式,无法真正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策略

2.1明确建设目标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在适应国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强各电力工程施工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数字化管理,让各部门可以轻松进行信息共享,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基于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系统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落实。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个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系统的改革已经是一种潮流,但是,有些企业却只是进行盲目的技术提升。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必须首先立足于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系统的升级,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

2.2加快信息系统的开发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建设一个良好的工程环境,这对控制工程的财务预算和保障工程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大多数企业选择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由于现实情况的差异,国外的技术并一定能够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时刻关注现实变化,进行有效的技术调整,保证工程建设的.高效率。

2.3建立内外部信息管理系统

2.3.1外部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电力工程是一个复杂庞大的项目体系,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其中既包括建设方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察单位等,又包括政府一方的土地规划部门、城市建设部门等,在工程建设的进程中,这些单位和部门都会有接触,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平台,使各单位和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信息管理系统必须覆盖所有相关单位和部门,保证各部门全面参与到建设中来。因此,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实现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建立一个涵盖面积广的网络系统,将不同单位的信息数字化,实现电力工程的现代化信息管理。

2.3.2内部构建整体化信息管理系统

在现实生活中,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因此,电力工程项目的完成需要各领域、各行业的通力合作,电力施工首先需要一个强大的管理部门,维持工程的施工秩序,同时还必须有后勤部门提供生活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也离不开技术、安全等部门。

三、结语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篇2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

根据ISO9000对管理系统的定义, 可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理解为: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过程为控制对象, 以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为目的, 由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驱动的一个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建立一套指导、控制和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的运作程序, 与企业其他标准化管理系统一样, 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控制各种过程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

在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划分为4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测量和改进”。这4个过程并非相互独立, 而是按照顺序形成内循环。每个大过程又包含很多子过程, 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由这些过程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职责”过程规定了企业决策层的活动, 其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明确部门职责;主持管理评审;系统的策划等。系统文件主要包括: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文件。系统文件作为企业标准 (包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发布, 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资源管理”过程保障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 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硬件、软件、数据、信息和政策。

“测量和改进”过程涉及企业系统改进和过程改进两个方面。其中, 通过“内审”进行系统的运行控制, 评价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和绩效。其中“信息化绩效评价”能促使企业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依据, 主动评价信息化的绩效或重视信息化产生的价值, 帮助企业走出“IT黑洞”, 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准备和反应措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 为改进信息化实施的过程, 以及信息化建设持续、有效地进行提供保障。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 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 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 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 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 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 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 实施运行控制, 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 发现问题, 实施改进, 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4.1 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 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

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 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 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 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 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 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 增加决策的准确性, 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 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 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 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然后根据总的目标, 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 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 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 建立3层结构, 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

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 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 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 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 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发布。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 然后正式发布。

4.2 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发布后, 系统运行的步骤, 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 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 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 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4.3 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 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 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4.4 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 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 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 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 运用过程方法, 通过系统文件指导企业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避免出现缺乏监管、控制不力、运营不善等现象, 有利于规范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行为, 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朱瑜庆, 张根保, 任显林.标准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 2008 (02) .

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模式探讨 篇3

摘要: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从物流信息平台的层次结构和总体框架出发,提出了适合干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平台构建模式,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平台层次结构总体框架

0引言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的成熟运用,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正在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可以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物流向前发展。因此,如何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就成为许多物流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1物流信息平台的层次结构

物流信息平台从物流运作层面可以划分为五层结构,即物理层、技术层、数据层、功能层和服务层,如表2-1所示。物理层主要由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场站、物流中心、银行中心、公安监控中心网络设施等。技术层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如管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数据层主要包含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中存储的各类信息,是物流信息平台得以顺利运营的关键。功能层主要由在数据层基础上开发的各类物流功能模块构成,如车辆调度模块,路径选择模块等,同时在本层还建立有知识库、推理机,以解决非结构化问题。服务层主要是提供服务接口,实现用户需求和信息平台之间信息的相互转换。

2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

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宜采用三层结构模式,即数据信息层、服务管理层和用户应用层,具体情况如图3-1所示。

物流信息平台框架体系着重强调了决策分析在物流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服务管理层增加了物流决策分析平台,数据信息层增加了决策信息数据库,后者为前者提供决策支持的数据信息,这是区别于以往物流信息平台总体架构的独特之处。

2.1数据信息层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信息层是对各类物流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存储、更新和维护,并进行相应的存取权限管理。该层的主要数据库包括:①物流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区域物流市场信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物流企业基本信息、运输路线信息、配送中心和路线信息、用户信息等。②物流综合管理信息数据库。包括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管理等相关信息。⑨物流供需信息数据库。包括商品供需信息、物流交易交换信息、车辆供需信息、原材料需求信息、仓库需求信息、供给信息和其他物流需求信息。④物流决策信息数据库。包括物流计划信息、运输配送决策信息、物流战略决策信息、供应商选择决策信息等相关物流决策信息。

在数据信息层中主要的四个数据库中,物流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物流供需信息数据库和物流综合管理数据库提供数据信息共享,而这三个数据库都同时为物流决策信息数据库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数据。所有数据库都会定时的进行数据收集、更新和维护工作,以提高物流信息平台的工作效率。

2.2服务管理层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管理层是基于数据信息层上的物流服务信息应用平台,这两层之间是以物流共用信息平台为接口,运用Internet技术和EDI系统而实现的。该层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作业管理平台、物流供需交易平台和物流决策分析平台。平台用户通过internet连接到相应信息平台的Web站点便可以得到相应的物流服务。

2.2.1物流基础信息平台提供给平台用户有关各类物流信息的查询、共享、交互使用等服务,如流程查询、库存查询、实时跟踪、咨询服务等。

2.2.2物流供需交易平台提供给物流供需双方快捷、方便、规范、安全的交易方式,如网上下单、实时查询、信息反馈、网上交易等。

2.2.3物流作业管理平台为市内和各物流中心内以及其他相关的物流企业提供多种物流作业过程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并为企业提供多项优化辅助决策的增殖服务,如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2.2.4物流决策分析平台对收集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产生的信息加以科学地利用,运用运筹学、数学等相关知识建立起一定的物流模型。通过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工具对历史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为物流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相关决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如供应商决策支持系统、运输决策支持系统、物流结点选址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种物流决策支持系统。

2.3用户应用层物流信息平台面向的是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系统平台采用身份认证的方式在系统平台中进行层次划分,提供不同层次的系统交互接口和通信服务机制;支持与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功能调用,从而使平台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平台也实施相关的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网络、相关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安全。平台用户可以很方便的通过Internet连接到各目的信息平台站点,从而获得相关平台的共享信息,通过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相关的物流业务操作,从而提高了其处理效率。

3结束语

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尚处在发展阶段,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因此,在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方面还需要向物流产业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学习,不断提高我国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鼎新.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框架构建研究[J].现代商业.2D05

[2]仝新顺.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框架体系与规划策略[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

[3]程志君,王菽兰.物流信息公共网络平台的作用和构建[J]物流科技.2008,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篇4

BIM通过计算机的n维模型建成数据信息库,其中储存了大量的数据,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为:

(1)BIM中央数据库汇集众多信息,方便数据信息进行交流,BIM中央数据库涵盖了众多数据,比较智能,支持建筑物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同时也能实现新建、分享、更新项目信息的操作,使信息数据更加统一。

(2)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共享信息时不再只限定在相邻的两个人内,所有人在一定的范围内均能访问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使用信息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一对一的电子提交,另一种是多对多的协助合作,它们都能使信息的传输更加及时有效。

(3)伴随工程的深入推进,BIM信息技术也慢慢得到改进,处于项目中的数据信息能有效地被定位跟踪,使信息能更好的管理整个项目过程中的用途服务,保持信息的完整统一。

4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使建筑业的管理信息化得到改变,对愈加复杂的项目来说,预算以及工期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对环境的相关设施要求更高,需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使用更有效率的沟通方法。在工程管理信息化中运用BIM技术,虽然能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但客观的说,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在少数地方的建成项目中已经看到了它初步产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玲。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12)。

[2]张春影,高平,汪茵,郑吉庄,刘丹凤。施工图设计阶段BIM模型的工程算量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08)。

水利水电工程信息系统的构建论文 篇5

一、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一)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的重要工程,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水利水电工程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就现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只是在管理方式上有一定的欠缺。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的弥补管理中存在欠缺,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二)改善百姓的生活质量

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否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对于改善百姓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水利工程,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水,水是万物之源,从古至今都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水利工程能够极大的改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的生活用水得到充足的供给,因此,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对水利工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水电工程在百姓的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利用水能来发电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百姓的生活中,使百姓的生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水电工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对现阶段的情况而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三)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现今的社会正在快速发展,保证社会能够快速、稳步的向前发展是国家的重要任务。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工程,必须得到良好的管理。传统的人工管理,已经没有办法适应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反而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必要的举措。很多国家都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中,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有些国家已经广泛的应用,使社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我国作为国际上的大国,绝对不可以在这方面落后,一定要构建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整体进步。

二、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

(一)坚持自主研发

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国家、社会、人民都有巨大的益处。但构建方式必须遵守自主研发的原则。现阶段的发展中,任何一项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我国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必须进行自主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引进国外的技术,始终都要受制于人,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对水利水电工程。

(二)坚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国家的任何一项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并不是单纯为了在国际上竞争,而是为了让百姓的生活过的更好。一些发达国家,在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之前,会做一些民意调研,充分的了解百姓的意愿。这样研究出来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才能广泛的应用到百姓的生活中。我国也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在做民意调研的基础上,还要对单位和企业进行调研,广泛的征求意见,尽量做到让大家都满意。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不仅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百姓的生活,还可以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

(三)符合专业人员的要求

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虽然是以自主研发为准则,百姓的意愿为主要考虑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符合专业人员的要求。专业人员对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经过专业人员的确定,才能投入使用。符合专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意味着能够广泛的应用到百姓的生活中,还意味着国家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重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专业人员的确认,可以理解为国家的认同,更多了一份保障。

三、总结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篇6

1、引言

信息化水平评价,也称为信息化评估或信息化测评。通过对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进行评估,建立信息化标杆单位,对比集团企业内部单位和标杆的差距,为企业制定等高计划,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帮助企业建立内部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实践方案,对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形成标准、客观、定量的分析结论,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从而有依据性的衡量、统筹、指导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深化公司全员对信息化的认识,推动信息化建设,进而提升现代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价值是信息化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的价值,是由信息化投资带来的可以用企业核心语言表达的绩效。信息化价值体现在应用中,是信息资产和其他企业资产融合后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价值增值。信息化如何更好的助力公司智能电网与“三集五大”建设,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深化“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坚强支撑作用,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司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以及在信息化价值在现代化“一强三优”的公司如何体现,是目前我们必须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2、国内外信息化评估开展介绍

1)哈佛大学与世界经济论坛“网络化准备指数”评估体系

2002年,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在基于各国信息与通信技术(ICTs)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首次对世界上75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化准备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对比分析,并于2002年2月4日发表了题为《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1—2002:准备进入网络世界》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网络化准备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简称NRI)的形式公布了评估结果,为商业行动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此后每年都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公布评估结果。

2)美国国际数据公司“信息社会指数”评估体系

“信息社会指数”(Inform~ion Society Index,ISI)是国际数据公司(IDC)和《世界时代》(World Times)全球研究部在“97全球知识发展大会”上共同提供的新概念。从1996年,IDC每年都对全球55个国家(或地区)参与信息社会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以“信息社会指数”的形式 1

公布评估结果。根据这些国家的信息化指数,将参评国家的发展状况分为漫步型、小跑型、快跑型、速滑型冰者4个发展等级,并从全球角度对信息化社会建设进行了分析,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3)澳大利亚“信息经济办公室指数”评估体系

澳大利亚国家信息经济办公室分别于2002年4月和2003年8月公布了一些国家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根据各国信息经济的规模、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的相关数据,NOIE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对比分析.并以澳大利亚“国家信息经济办公室指数”(NOIE Index)的形式公布了评估结果,为各国信息经济建设投资提供参考。

我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各部委各部门在政府、企业、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均开展了相关的信息化评估工作。同时还进行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工作。统计局每年进行一次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的评估。国资委从去年开始启动对央企的信息化评估工作,并将信息化评估纳入到央企的绩效考核中。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力,成规模的制造业信息化评估则是由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领导协调小组(科技部)牵头,从“十五”期间开始实施,每年举行一次。教育部也组织相关单位在国内对高校系统进行了多次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评估工作。

总体来看,国际上对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主要涉及九个方面,包括: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及相关设备的普及应用情况;信息通信技术接人成本、质量与安全情况;人力资源建设情况;数字鸿沟情况;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领域的应用。评价方法呈现既有多元化,又有共性的特征,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国际通行的、比较权威、科学、系统的信息化评估方法体系。

3、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现状

1)信息化规划

目前电力企业对未来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均比较简单,或简单执行上级单位规划,但上级规划均属于具有政策性、引导性的规划,是用来供集团内部各单位做参考使用,并未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因此现在多数单位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基本未组织专门的信息化规划会议,也没有信息化规划文档,很多单位只是网络部人员在年终工作总结时简单提到一些下一年的日常工作,普遍比较简单。

2)一把手工程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但从各单位的了解情况来看,只有个别单位是大领导直接对信息化部门进行管理,大部分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还不是很高。

3)信息化部门设置

从当前信息化部门设置来看,很多单位还是把它定位于管理部门,有些设置在科技处或办公室下面的一个科室(重视程度不够),但也有些单位是把它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支撑部门进行运营。往往成立的信息中心或信息班,没有将信息化相关工作单独成立为一个部门。

4)信息人才

目前很多单位真正从事和信息化相关工作的人员仅仅1-2名,他们只能忙于每天日常的计算机维护工作,没有精力再考虑其它更深入的事情,而这些人员,由于待遇、职称和编制问题,普遍流动性比较大,信息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存在很大的隐患,部分单位甚至出现只有一个信息主任,普通职工全部调走或辞职。

5)制度建设

单位在制度制订方面还是做的比较不错的,如:IT设备使用制度、信息化人员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相关制度、信息审核制度等等,但从执行情况来看,则不同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6)信息安全

目前多数单位非常重视信息安全工作以及信息系统保密工作,一般通过IP和帐号来限制外部访问内网等,在新疆电力公司内部采用“双网隔离”方式进行限制,但在一些更细化的管理方面则相对差一些,入各单位对于病毒防护普遍还是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做的不是非常好,主要体现在升级不及时,购买终端点数不能覆盖公司内所有终端,防毒软件不统一等现象,在数据保密方面,由于很多单位涉及一些涉密信息,而这方面有专门的单位进行检查,做的也比较好,但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保密则没有做更多的限制,只有个别单位做了一些灾难恢复和应急预案等。

4、电力企业开展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必要性

社会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进行评估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企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程度,使企业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

新疆电力公司近年来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各项要求,信息化工作“起步晚、进步快、水平高”,支撑了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及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建设“SG186工程”的具体部署和对“SG186工程”的深入研读和理解,依据公司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开展公司“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工作,以“建设一体化平台、构筑八大应用、夯实六大保障”为内容,努力落实并实践“SG186工程”,经过几年建设,新疆电力公司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通过了国网公司“SG186”信息化工程的测试和验收。但是,目前新疆电力行业各单位在企业级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有效利用、运维能力、信息化支撑公司发展能力等方面也急需进一步加强,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两个转变”的深入,国家电网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推进“三集五大”的重大举措,公司如何又好又快发展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信息化在现有基础上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和支撑,也为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新任务和新挑战,因此在电力行业开展信息化水平评测是非常必要的。

开展信息化水平评价有如下好处:1)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深化“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坚强支撑作用;2)可以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企业战略实现和业务发展;3)可以全面总结近几年来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和展示信息化工作的价值和理念,促进公司管理和业务部门更加深入理解信息化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意义。4)可以收集公司主要管理和业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和建议,为未来几年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形成推动信息化工作有力抓手。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篇7

一、高校“青马工程”的主要特点

(一)群体目标的统一性

“青马工程”的培育对象,统一针对在校的广大青年,主要培养班级内贡献突出的学生干部、学院中表现良好的党团组织学生干部、在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代表、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干部、思想要求进步的入党积极分子等。培养对象常常各有所长,取长补短。统一在“青马工程”的号召下,要求提高自己。“青马工程”学员目标一致,都是要求进步、渴望提升自己。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往往整齐划一、志同道合。特别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凝聚力强、策划分析、执行总结,让整个活动的效率大大提升,这是其他团体活动中无法比拟的。当然,这也是“青马工程”得以广纳人才的重要因素,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组织的广泛性

高校学生”青马工程”具有广泛性特征,一方面表现为“青马工程”成员的广泛性,高校“青马工程”是高校中广为人知的人才孵化工程,是广大学生们心心向往的伟大工程,因此吸引了各年级、各专业的莘莘学子。在“青马工程”的展开中,都能够百家争鸣,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不断补充新鲜的活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高校学生“青马工程”活动广泛的影响性,“青马工程”的开展,包含“理论培训”、“事例鉴赏”、“实践领悟”等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每位学子代表的是学校,代表的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社会上必定获得广泛的关注,也会产生大量的影响。

(三)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

目前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结合。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创新,碌碌无为的“书呆子”只会被社会淘汰,市场需求的只会是应变能力强的个性化人才,所以“青马工程”中特别注意对学员的个性化培养。他们不但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来进行多方面的选择,使”青马工程”活动角度更加独特、内容上更加丰富、立意上不断新颖;而且在活动方式上实现了创新,丰富了活动的内涵,增加了青年们参与的热情。不论是娱乐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学习研讨活动还是创新比赛中无不反映了”青马工程”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

二、高校“青马工程”的现状

(一)重短期性培训,轻长远性培养

“青马工程”在开展过程中,常常注重眼前的效果而忽视了对学员在未来思想成长中的影响。由于目前“青马工程”在形式上注重短期性培训,用短期集中上课的形式对学员进行教育培训。一定阶段上看,是有效果的,甚至效果显著,并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员,彰显出“青马工程”的作用是效率的、精准的和深刻的。但是从长远上看,学员不能有效吸收“青马工程”传输的教育知识,也没有内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生的选择和判断上,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理无法准确实践。另外,高校在对学院的培训过程中,采取的形式单一,没有与时俱进,仅仅沿用入党积极分子的老一套教育方法,包括讲座、座谈会、观看录影和写总结的方式等,进行渗透虽有效果,但是在长远性教育过程中,效果只能不断减弱退化。

(二)注重理论,轻视实践

高校“青马工程”仅仅满足了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对学员的理论集中培训中,培训时间不低于一周。可在理论培训之后,忽视了对培训知识的理论进行全面实践的环节,仅仅通过布置课题的形式,让学员自行实践总结,缺乏后期的实践指导。这种对待实践的“放纵”态度,收效甚微。

高校“青马工程”学员的归属是社会这个大环境,为了尽早的让学员们接触到社会,应当每学年都要组织学员们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进行一到两周的社会实践。但实际上,“青马工程”仅仅依靠其他的社会实践进行,如“三下乡”等。一是时间有限,往往活动进行不彻底就结束了。二是地点不固定,暑期社会实践常和参与者家乡有关联,地点选择过于宽泛。三是对于实践的内容缺少有效监督,甚至存在摆拍现象。

三“、青马工程”培训新模式

(一)双向选择,择优培养

“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选择关乎”青马工程”培训的效果,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学员的来源仅仅依靠组织的安排推荐,学员的选择尚缺乏有效机制。在长远的培养方法实施过程中,必然出现培养效果消退等问题,为了满足长久培训的目标,从根本上讲,必须找到可以相互对接的学员和培训形式。

互相选择的第一步,讲的是学员自发要求提升自己,报名参加”青马工程”的培训,服从组织安排和规定,有着要求进步的决心和毅力。选择学员的第二步,择优培养,党团组织对报名的学员进行审核,满足条件的学员会被纳入培养范围中来。这种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法为长久培养机制筛选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双向”模式,即是大学生有权利选择自愿培训。一是可以通过推荐人推荐和自主报名两种方式参与“青马工程”的报名。二是报名成功后,需要经过笔试考察,在对报名者的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方面严格把关。三是再经过面试考察,综合观察报名者的表现。四是由团委判断学员的收录与否。笔试主要考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现实生活的判断能力等。面试则是对学员的临场反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考察。

(二)拉长培养过程

在“青马工程”学员自身的学习、生活中,注重理论知识渗透到学员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是为学员建立个人档案,不断记录学员的思想动态和实践收获,当然需要短期集中培训的思想总结也记录在内,但是更需要拉长培养时间,在以后的实践生活中,也要对学员的收获总结不断更新,在记录档案内作为调研资料或者研究素材。这种方式,可以全面观察分析学员们的近期动态和进步成绩等,甚至学员的变化都可以在表格或者数据分析中一目了然。二是定期进行实践指导,实践指导主要包括全程的规划、事件过程中注意事件、时间的意义分析、实践的总结吸收教训等,学员们在理论结束后就应当进行社会实践,这时候更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正确指导,纠正错误,不断进步。三是对于学员的档案管理可以和就业单位、事业单位等联合推荐优秀人才。这种模式,促使了毕业生的质量提高。甚至于可以和优秀企业建立档案对接,在学员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培养观察,形成长久的有效机制。

摘要:“青马工程”,全称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马工程”的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实践过程中,培育了非常多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创建和推进输送人才。高校”青马工程”培训的主要特征有组织形式的固定性、群体目标的统一性、成员的广泛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青马工程”在高校的实践中着重表现为重短期性培训,轻长远培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育人。为寻求“青马工程”更好地发展,本文探讨“青马工程”培训新模式,包含双向选择,择优培养;理论学习和参考观察结合;考核评价和推优发展结合。高校党团组织应该把“青马工程”工作放在日程上,放在重点关注中;加强高校学生“青马工程”内部管理;学校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强协调;学生“青马工程”的发展还要走创新之路。

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探讨 篇8

【关键词】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T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63-01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一定水平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在电力系统中,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根据自身发展和建设的实际,将基础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搭建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的管理需求。但是,分散的系统不利于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因此,加强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尽最大努力将电力通信网络资源的集中管理水平提升,從而使网络资源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把各部门有效管理和配置网络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

1、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1 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

1.1.1 实现信息的电子化

推动各种手工纸质信息向数据库电子信息方向转化,从而使计算机资源台账管理得到有效的实现。达到只将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一次,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随时修改,其他门可以随时共享这些信息的目标,从而使信息的一致性得到切实的保障。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1.1.2 保证运行维护

切实规范运行维护的流程,以较快的速度定位故障,提高资源管理系统的相应速度,对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降低维护的成本。积累历史数据,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和运行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保证资源维护管理计划能够得到合理的预测和顺利制定。

1.1.3 准确分析,高效决策

通过构建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集成展示,同时为业务运行分析提供相应的报表数据,从而使决策层能够对资源信息进行快速详细的了解,进而将计划准确地制定出来,并下达相关指令。

1.2 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

1.2.1 严格按照国网公司的建设规范及信息—体化的管理要求。

1.2.2 将编码、截面和平台统一起来,促进—套科学完整的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从而实现电力通信各个环节的集中化管理。

1.2.3 在日常的审批工作中,形成有效的工作流运作机制。

2、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

2.1 对通信资源进行统一建模

构建整个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对通信资源进行统一建模。只有将一套良好的资源模型提前建立起来,才能保证系统为人类提供各种方便灵活的业务应用功能。首先,统一命名资源。这样做是在对资源做标识。在统一对资源进行命名时,要坚持唯一性、统一性等原则,参照国家在这方面做出的相关规范,为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命名。其次,建立资源的统一数据模型。全面性应该是数据模型的基本特征。在建立资源的统一数据模型过程中,应该保证数据模型能够将电力通信网中的各种数据资源的类型全面涵盖进来,包括空间资源、设备资源、电力特殊光缆等。与此同时,各类资源的设备属性、资产属性等要能够较为全面地在数据模型中被描述出来,同时,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也要在数据模型中得到有效的展示。

2.2 资源管理系统结构

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采用的模式为典型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在数据库服务器上讲系统的数据信息存储起来,将资源管理软件安装在用户端计算机上,并通过太网实现与数据库服务器的通信,从而达到交换和共享数据的目的。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依据各自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几个模块,具体内容见下图。

2.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的基础是数据库,在数据库的基础和说那个,系统程序有序安全运行。将高效、准确的应用数据提供给应用程序,同时使应用数据较高的稳定性得到切实的保证是设计系统数据库的最基本的目标。即是说通过描述和综合应用系统的信息需求,从概念上将工程应用的信息结构模拟出来,从而使用户能够快速方便地理解。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前者的目的是产生一个逻辑数据结构,该结构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较低的冗余度及较为良好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等,从而使工程应用的数据需求得到满足和覆盖,同时保证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后者的目的是要产生一个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该结构是可以有效实现的,同时与系统的软件、硬件及其分布情况密切相关。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如下图所示。

2.4 系统间的集成和互联

综合网管系统中的DMIS、资源管理系统和实时监控系统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其中,电力通信的资源管理系统处于最下面的一层,其主要的构建目标是实现个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互联。首先是实现实时监控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的互联。通过二者的互联,资源管理系统将告警信息、网络状态等信息获取过来,从而是资源的动态性和实时性得到切实的实现,将网络的运行状况实时反映出来。其次是实现DMIS和资源管理系统的互联。通过二者的互联,在DMIS平台上,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TMIS通信管理,从而将资源查询、资源调配等的流程管理有效提供出来。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篇9

摘要:该文在分析案例教学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模块化教学的新思想,探究构建贯穿始终的物联网工程项目案例库的目标,方法,步骤,并将应用于合肥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中。实践表明,从大一开始不断强化同学们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认同感,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联网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和物联网工程开发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7-0197-02 案例教?W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与学的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1-2]。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先引入案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然后逐步引导,分析案例,提出解决办法,切入知识点。最后再次回归到案例,进行总结提炼。案例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诸多优点,使得其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

然而,案例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课程为单元构建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强,耦合性差,各个课程往往引入的是不相干的案例,一方面增加了学生需要不断了解新案例背景与需求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后续综合课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鉴于此,构建贯穿始终的教学案例库能够很好的解决课程各自为政,耦合性差的问题。这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就像一条条纽带,将各个模块联系在一起,通过构建一定数量的时效性强的真实案例库,培养学生具有解决物联网工程领域里的复杂和不可预测的问题的高级技能。合肥学院物联网工程方向模块化教学现状

在合肥学院物联网方向模块化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和产业的发展对物联网工程类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了物联网工程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图[3-4]。为了突出物联网工程方向,如图1所示,程序设计模块与电路与电子技术模块为基础模块,为IT行业大类基础。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基础,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为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Web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协议编程,无线网络技术提供理论及技能的支撑。物联网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则为高级模块,旨在将理论、技能、分析问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起来,解决行业内的实际问题。模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始终的项目案例库的设计思路

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实践和资源高效率的实现这一目标的问题被自然而然的提出,例如,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物联网工程师,而物联网就是典型的源于应用需求的多学科综合领域,包含传感层,网络通信层,应用层。其中传感层涉及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通信层涉及串口通信,Zigbee通信,WIFI通信,Socket编程;应用层涉及Web应用系统开发,HTTP协议编程,嵌入式开发,数据库技术等;此时,基于项目或者问题求解的学习和工作就将不同学科关联起来。利用以项目驱动为导向,通过分解项目,提炼任务,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在掌握该领域的高级知识的基础上,整合小案例,综合小任务,最终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专业化领域里的复杂项目的求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项目案例库的总体思路为以项目驱动为抓手,培养学生专业复合能力,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图1展示了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项目案例库的设计思路与流程。

具体方法是首先获取来自企业实际的真实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具有时效性,代表性,综合性三大特点。时效性指的是项目要新,在IT领域日新月异的当今,所选项目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性指的是项目要典型,能代表物联网工程领域的普遍需求,综合性指的是项目需求涉及的面要广,能基本覆盖物联网功能的能力要素。往往实际项目的应用场景千差万别,为了能让实际项目更加适合专业化教学,需要简化并提取项目中的普适性问题,将其按照软件工程模块设计思想――单个模块独立性强,耦合度低,可重用――做任务分解,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这些任务再通过重构,形成一个个案例,服务于不同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整个教学环节来看,项目案例作用可以通过图3在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1)项目案例首先通过简化,重构的方式,运用于模块教学中,服务于培养学生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高级知识,包括能深度知晓有关理论和原理的能力,打好基础。

(2)项目案例直接应用于集中实训、企业实训环节,学生以项目组形式组队,设置项目经理,项目监理,技术总监等角色,完成整个项目案例,包括从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系统设计到系统实现,测试,交付等环节,服务于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在某工作或学习专业化领域里的复杂和不可预测的问题的高级技能,以及团对沟通协作能力。

(3)项目案例通过深化,扩展,引出新的问题或者添加新的功能,可以参加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也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更甚者可以作为教师的科研产学研课题加以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回馈行业。构建实践

4.1 项目筛选

项目案例全部来自于生产一线,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来自于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另一方面来自于参与教学的教师的产学研项目。根据项目案例应该具备时效性,代表性,综合性的筛选原则,我们从大量的案例库中筛选出物联网应用领域广泛的农业物联网,智能交通物联网,智能家居物联网三大应用领域。

4.2 项目简化

作为真实的企业案例,考虑预算、技术可行性、人员、应用场景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出的方案一定是个性化的。而作为教学案例,需要将其需求进行整合,去繁存简,保证项目案例既要面面俱到,又不能吹毛求疵。以农业物联网为例,典型的应用是传感层采集环境数据,网络层传输环境数据,应用层在云端存储,查看,分析数据,通过手动或者自动的方式反向控制终端设备,以及过程中的排错与安全等问题。然而场景不同,传感层采集的参数就不同,而农业物联网是传感器应用类型最多的领域,显然我们将实际项目案例照搬过来就不合适,因此会选取常规的环境数据,如空气温度湿度,选取常用的网络传输方式,如Zigbee,4G,Internet(有线或无线)作为教学案例来用。

4.3 项目任务分解

项目任务分解按照软件工程模块设计原则,即单个模块独立性强,耦合度低,可重用的原则,做任务分解,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同样以农业物联网为例,目标要求构建智能阳台种植系统。可以将案例分解为三个层面的多个小任务。如传感层需要完成环境参数的采集与传输,设备的反向实时控制,单片机应用最为核心。在网络层,根据技术方案的不同,可采用Socket通信,MQTT,HTTP等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在应用层,主要关注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业务流程的处理等,可采用手机端(Andriod开发,IOS开发),PC端(Web开发),微信端。由此,将任务分解为三个层面上的三个任务:(1)传感层上基于单片机应用的数据采集与反向控制;(2)网络层上的数据交换技术的应用――网络协议编程;(3)应用层上的应用开发(Andriod开发,Web应用系统开发)。这三个任务所涉及到的内容则基本覆盖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大部分模块。接下来的将这些小任务目标进一步明确细化,就可以用于基础模块中,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训练。

4.4 为模块定制案例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篇10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构建的背景

(一)战略落地要求学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适应需求、面向人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统一调配学校资源要求管理会计信息化。学校经费管理与财务人员编制有限,现金流理与规避现金风险,现学校有三个部分,一是高等教育部分;二是教育培训部分,三是党校方面。三个方面之间关系紧密,在产业上分工协作、实现共赢。

(三)业务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会计信息化。20学校开始进行财务核算转型,推进从核算型财务向价值创造型财务的转变,财务从原后勤处独立出来,成立学校财务处。同时,学校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业务支持分散”,从专业财务核算到管理会计角度提供决策支与增值服务。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学校的财务信息系统包括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提供传统的会计核算所无法提供的更广泛的决策信息与业务支持,同时实现了与业务系统的有效集成。

(一)打造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财务信息系统。新形势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求各子系统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化、集成化、智能化,使各子系统协调工作、共享资源、交互使用,达到系统整合。所以学校的财务信息系统一是要衔接学校现有的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二是要与银行实现直联,实时高效、准确的收费代扣业务;三是实现收费管理平台中的网上支付功能,实现学生在家、在宿舍,只要能够上网即可通过网银进行支付;四是使数据查询变得便利,学校领导可查询学校费用的应收、已收、欠收情况的统计,财务处人员可以查询到学生收费情况,院系老师可以查询本系学生的实时收费情况;学生可以查询自己应交、已交费用的情况。

(二)确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整体设计思路。学校财务充分借助中航工业、省厅统一召集的会议,交流了管理会计信息平台搭建的经验体会。笔者建议可引入XBRL理念来改变报表的组织与实现方式。在原有财务报告内容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报告内容进行扩展定义。扩展对原有内容的使用不造成影响。这既保证了财务报告通用内容的可比,又兼容了特殊信息需求,使一份报告可以同时满足多种使用需要。传统文件格式仅是技术层面的标准化,对于文件所表述的内容,即业务层面缺乏统一规范。XBRL则实现了业务层面标准化,对财务报告共同元素(如“货币资金”)进行统一定义,实现不同企业、不同系统中的会计信息可比。XBRL把财务报告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信息元素(元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数字或者一段文字),每个元素可以单独从报告中提取出来进行分析处理。XBRL不仅包含财务报告信息元素,而且描述了元素间的业务逻辑关系,包括勾稽关系、层级关系、列报顺序、表格关系等。依据这些关系,计算机可以“理解”报告内容,从而进行智能处理。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网络环境、硬件和软件选购配置、财务信息系统软件的选购、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和岗位配置等,把这些具体的设计方案综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原学校是单一校区的情况下,采取集中式统一财务管理,现在学校一校三地,规模逐步扩大,采取分散布局、集中式管理。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建设财务信息系统时,采用的网络技术方案会有所不同。通过购买商品化软件+自行开发两种途径解决。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软件的规划与选择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软件的选择上,除考虑待选的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在功能上是否能够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还考虑学校个性化的财务管理需求能否得到解决。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篇11

关键词:CDIO模式;电子信息;工程训练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88-02

一、引言

我国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电子工程师,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普遍缺少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国际上一种最新的研究成果于2008年引入我国,为解决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面临的工程教学与实际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具模板,为工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最佳实践的框架。[1]

二、工程训练的现状与问题

工程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训练载体,以操作训练为手段进行实践,是高校大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设计的主要方式。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工程训练方式多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①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②增加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③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④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

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主要的工程训练载体包括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工厂和研习工厂等。工程训练获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功能单一。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偏重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传承需求,训练内容偏重技能实训,与工程实际相脱节。[2]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产生真正的工程实践体验,因而很难培养工程实际所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人才培养严重脱离产业需求。第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高校工程训练尚处于低水平。第三,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较为落后,教学管理较为松散。这些都导致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训练同样也存在着这些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国际上先进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个基于CDIO架构的工程训练平台。

三、电子信息类工程训练平台建设内容

以CDIO大纲和12项标准为指导,从电子信息类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工程训练层次、工程训练内容、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配置、平台运行效果的评价机制和平台运行的保障环境和优化等方面构建。

1.一体化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一体化课程是CDIO的四大主题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构思与设计复杂系统相关知识、技能的重要保证。[3]针对电子信息行业与专业发展需求,结合CDIO 能力大纲与相关标准,整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内容,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结构,融合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开发按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要求的多学科或交叉学科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最终建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 “五层次四能力三结合”的渐进式CDIO工程训练课程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五层次”指通识基础与工程认知项目实践、工程基础项目训练、综合项目训练、拓展与创新项目训练和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四能力”指培养电子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专业技能、工程应用、创新设计等能力;“三结合”指学研产结合、课内外结合和校内外结合。将原来独立的课程实践、训练编制成大学本科阶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层次的训练,通过项目设计使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个人、人际交往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通识基础与工程认知项目实践是整个体系的起始阶段,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通识技能和体验工业生产现场、了解工程状态、认识技术手段、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意识,[4]在学生入校第一学期进行;工程基础项目训练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进行,主要是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进阶阶段,通过基础项目来整合学生学过的多学科或交叉学科课程内容;综合项目训练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进行,通过综合性的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综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与创新项目训练在大三的下学期和大四进行,通过开设第二课堂、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种竞赛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创新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子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开设的各种赛事主要有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大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整个训练的最高阶段。学生在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和相关项目训练后,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接受工程项目的培训和任务。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实习所承担或接触项目的子系统项目来进行,利用所学的知识,就一个产品项目完成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全过程的训练。

2.工程训练平台运行的生态环境保障研究

工程训练中心是平台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主要依托载体,保障工程训练平台的良性运行,须从硬件上和软件上对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建设。

硬件上:一是将相近学科的实验室“联合共建”,重视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二是开放实验室及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建立主动的学习经验,使学生从“听中学”转向“做中学”。三是建立仿真实验平台,为区域工程专业人才的训练提供场所,整合、利用和拓展平台功能;四是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平台中心建设成为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软件上:一是研究保障学校、企业、平台之间良性运行的分工机制、协作机制、激励机制和资源互补机制。二是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政府财政投入、企业投入和其它社会力量投入,并制定激励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三是开发最新技术项目,项目来源上可以从行业最新科技竞赛项目和对口企业最新开发项目上着手。

3.工程训练评价体系研究

借鉴CDIO的教学模式,学业评价方面可以包含理论知识的笔试、学生作品的评价(重点考核)、报告撰写的质量、设计过程的投入度、与小组成员合作的良好情况、成果的自我评价与宣传、面向教师、学生的答辩水平等,以及各项因素的权重研究;教师评价方面,对教师的考核以评价工程项目的设计、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职称认定时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

参考文献:

[1]王旃,韦巍,姚缨英.CDIO渐进应用模式的关键管理变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2]吴波,隋金玲,刘华,李合增,张剑锋,陈琪,黄艳芳.“校企联合、资源共享”的“工程训练”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3]J.Bankel,K.F.Berggren,K.Blom,et al.The CDIO Syllabu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xpected Student Proficiency[J].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28(3):1-26.

[4]马鹏举,王亮,胡殿明.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工程训练平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探讨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论文 篇12

1 铁路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目前, 我国铁路的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宏观管理方面

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铁路站点虽然引进了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为铁路事业的节省了大力的人力、物力, 但由于我国铁路造价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其建设规划仍然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地方, 信息化的程度明显的滞后于当前铁路的建设发展需求, 严重阻碍了我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

1.2 参建单位方面

铁路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在参建单位管理方面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单位方面。

(1) 目前, 我国铁路建设工程的设计单位在企业的管理层大多都引用了OA系统 (即办公自动化系统) , 在电子邮件、文件签发等方面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但其信息化的程度不高, 大部分仍然处在文件的整体传送或发布阶段。

(2) 在现场项目的管理方面, 铁路设计单位没有认识到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体系在现场项目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为不必在现场项目部中构建造价信息系统, 因此导致铁路工程的现场项目在管理上缺乏造价管理的信息化。

(2) 建设单位方面。

(1) 目前, 我国大部分铁路建设单位都已经引进了项目验工计价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建设项目阶段性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然而由于单位的不同, 其项目的数据库平台缺乏资源的共享, 从而造成“信息孤岛”现象。

(2) 建设单位的造价集成信息管理系统的所辖内容不全面, 使得建设单位得到的铁路项目的造价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不准确。

(3) 专业的复合型造价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

(4) 造价数据收集、管理上的滞后性给铁路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5) 建设单位同其他单位在铁路工程前、后期的造价管理信息化衔接上存在漏洞, 使得在工程造价信息的查询和比较方面不能正常、顺利的开展。

(3) 施工单位方面。

(1) 目前, 铁路工程的施工单位在项目的成本造价监控方面没有形成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2) 铁路施工单位在责任成本管理、施工预算编制以及验工计价等方面的信息化手段落后, 部分企业仍然沿用的单机版, 缺乏先进、超前的造价管理系统。

(3) 施工单位在铁路的成本信息管理同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存在矛盾, 缺乏内容上的兼容性, 导致铁路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滞后。

(4) 大部分铁路施工单位在编标报价方面的信息获取不能很好的同编标报价人员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

1.3 建设项目方面

铁路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信息的更新和发布存在滞后性。

目前, 我国的铁路建设由于各地数据库及信息网站之间的联网存在漏洞, 导致各地区和部门在信息发布上存在地方性和滞后性, 使得各地区的综合价格信息之间缺乏及时的纵向和横向上的比较, 从而导致铁路造价信息量在收集、编排上存在滞后性, 造成铁路工程在招投标上的对相关价格的不确定性。

(2) 缺乏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

当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铁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仍然只是网页数据方面的采集, 在系统资源的应用和开发方面依然较为封闭, 这就使得铁路工程造价在指标体系和定额上缺乏全面、统一的编码和规则, 导致铁路建设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没有同相关智能化数据库有机的结合起来, 导致铁路工程在招投标上的不准确性。

(3) 缺乏专业的复合型造价管理人才。

铁路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部是利用计算机来作业的, 因此, 它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知识和铁路工程造价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 其铁路造价信息管理系统对相应工作人员在科学化和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造成铁路部门在复合型造价管理人才方面的严重匮乏, 从而影响到工程造价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

2 构建铁路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铁路部门在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 铁路部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完善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化系统, 从而逐渐提高铁路建设的高效、快速、良性发展。

2.1 加强铁路工程前期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项目建设管理部门要加强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信息化建设, 构建以计价标准和工程定额为基础的铁路项目投资的初步确定及控制体系。使其能够适用于当前铁路建设工程项目在预测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以及项目设计阶段中的设计概算和投资估算, 并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进行初步的确定和有效的控制。

在建设铁路工程前期造价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 要注意将其造价系统的确定及控制功能贯穿于整个铁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 并提高和确保决策阶段各项经济、技术决策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尤其是对建设地点选择、建设标准水平确定、设备选用以及工艺评定等方面的控制, 从而更好的管理和控制铁路工程的造价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 政府有关部门还要积极的建设以铁路工程造价计价为主要依据或指导性的铁路事业消耗量标准, 加强对铁路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和专业定额的控制, 做好铁路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编制, 充分发挥两者在铁路工程整体工程造价中的影响和作用, 大力加强对铁路工程造价限额设计以及动态方面的控制。

2.2 加强铁路工程交易期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铁路部门要在工程建设的交易期内构建以工程量清单为主要内容的铁路工程造价交易体系。使其能够更好的规范当前铁路建材市场的交易价格和行为, 形成良好的铁路建材市场秩序。同时, 相关部门和单位还要积极的制定和完善同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想配套的制度政策和措施, 完善铁路工程综合单价和消耗量定额方面的信息, 加强对施工企业报价的指导。同时还要定期的向社会公布铁路工程的造价指数和平均成本指数, 从而逐渐的形成市场决定造价、政府宏观调控的铁路工程造价格局。

2.3 加强铁路工程实施期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铁路部门在工程的实施阶段要加强工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工程合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来, 并使其同工程造价计价管理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结合, 从而更好的执行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造价变更以及结算等相应问题, 从而最终实现合理控制铁路工程造价的目的。

施工企业要积极的构建以企业定额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 确保企业的内部成本核算, 使企业能够顺利的参与到市场交易中去。同时, 铁路施工企业还要实行全面的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 要按照预先规划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施工,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材料、机械、人工等方面实行不同的管理控制措施,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此外, 还要加强企业的定额信息管理, 加强对材料、机械、人工等方面消耗量的信息化测定工作, 并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编制出铁路施工企业的相关工程定额, 从而不断提高铁路施工企业在造价管理方面的质量和水平。

3 结语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逐步发展, 对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构建造价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铁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铁路部门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 要着重加强和提高在工程造价方面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加强铁路工程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高铁路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和强度, 从而更好的适应和满足我国铁路当前及未来改革创新以及大规模建设发展的要求, 实现铁路事业建设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雷书华, 郝成林, 王兴鹏.构建铁路工程造价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J].中国铁路, 2013 (2) .

[2]彭德艳.有关于铁路工程中的造价管理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 .

[3]陈红, 陈伟珂.基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铁路工程造价控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13 (1) .

上一篇:以四季为题的现代诗歌下一篇:骆驼祥子初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