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教案设计

2024-06-05

《菱形》教案设计(共11篇)

《菱形》教案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菱形是四边形的一节主要内容,处在平行四边形之后,在矩形、正方形之前,起着过渡性的作用,与老教材的编写顺序有所不同。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菱形的定义以及它的性质,并能熟练灵活的应用定义和性质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菱形的定义,仿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探究菱形的性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家知道“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吗? 生:知道。

师:这个成语和历史上哪个人物有关? 生:越王勾践。

师:在一次考古活动中,科学家发现了越王勾践随身佩带的宝剑,大家想看看这把剑吗?(出示课件:越王勾践剑,学生阅读上面的文字)

师:剑身的图案是什么图形?那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样的图案? 生:菱形。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有两个任务:一是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二是会灵活准确的应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件:图片——衣帽架、地毯和毛衣上的图案、杯垫、防盗网。并将屏幕定格在防盗网上。)

(二)新课讲解:

师:那你猜想一下,菱形相对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殊性?(学生回答后,找两个学生上去分别测量,验证他们的猜想)根据上面的测量,你能给菱形下个定义吗?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总结。会有“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等等,也会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得到菱形的定义。

师:利用手中的菱形纸片,想想菱形除了四条边相等,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稍等,在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找到菱形的其他性质了吗?

生: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师:很好,能利用得到的结论回答下面的问题吗?(出示课件:题目以及图形。学生会独自回答,也可能会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此时留下充足的时间。而后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屏幕上出现的问题)除了刚才的结论,你还有新的发现吗?(学生若是想不起来,师可做些提示)将手中的菱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对折,你会发现什么?从而得到菱形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两边完全重合;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师:通过上面的探究,你能总结出菱形具有那些性质?(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由学生一条条总结概括出来)

(三)例题精讲: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得到了菱形的定义和性质,那你能利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吗?咱们一块来看一个题目。

(出示课件:“小露身手”知道菱形的边长和一条对角线,求另一条对角线的长。)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而后由学生回答解题的方法以及答案。并由学生总结解决这个问题所应用到的知识点。

师:经过这个问题的探究,你能解决其他的题目了吗?

(出示课件:“练一练”学生独立思考,而后根据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探求最简单的解题方法。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师: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个题目,看谁能又快又准的回答我?(出示课件:“知识拓展”)

(四)知识延伸: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了菱形的定义以及菱形的性质,那给你一张纸片,你会制作一个菱形吗?咱们一起来看小明是如何制作的。(出示课件:制作菱形的步骤)。在实际生活中木工师傅在制作窗柃时,是这样做的,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究的知识,有兴趣的话,课下自己研究一下。

(五)总结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先思考,而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六)家庭作业:

三、课后反思: 新课程已经实行两年了,虽然自己不在课改年级,但对新课程标准也有所了解,但这还是第一次“亲密接触”新教材,刚拿到教材时,短短的几行话概括了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自己感到十分的茫然,不知道该从哪下手?通过仔细的阅读教材以及教师用书,心中才有了大体的思路。在课前准备了很长时间,但在这节课中还是有几个问题(1)在引导学生找菱形有那些角相等时,两名学生都没有找清楚,我也是稍稍一说就过去了。应该教给学生从小到大依次去找,这样就不会有遗漏了。(2)在练习的处理上放给学生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时间有些紧,最后有些拖堂。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逐步的改正。

《菱形》教案设计 篇2

挂篮作为悬臂浇筑施工的承载系统[1],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受力明确、承载重量大、施工流程清晰的优点,挂篮前端及中部工作面开阔,可以从挂篮中部运送混凝土,便于轨道的安装挂篮以及腹板、底板钢筋的吊装、加工等工作,为梁段施工提供良好的操作空间,设有走行装置,移动方便,外侧模、底模可一次拆除,便于整体抽拉,方便施工,经济优势好,而被广泛地用于工程建设中。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挂篮的设计及验算。

1 工程概况

本桥采用T型钢构主梁形式,跨径为45m+75m+45m。T型钢构箱梁为直腹板的单箱单室结构(三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箱梁采用C50混凝土,主梁悬臂浇筑梁段划分为10块,依次长度为3m(0号)+2×3.5m+7×4m,合拢段长度2m。边跨现浇段长6.4m,最大悬臂浇注段(3号)重量为125t。箱梁顶面横坡与路线横坡一致,梁高为2m~4.5m。箱梁顶板宽度为12.76m,底板宽度为6.5m。合拢段梁高2.0米,墩顶根部梁高4.5m。墩顶底板根部厚度130cm,1号块厚度由130cm变成60cm,2号块~5号块厚度变化采用1.8次抛物线,由60cm~25cm,其余块底板厚度25cm。箱梁腹板0号块为100cm,1号块厚度由100cm变成90cm,2号块~5号块厚度由90cm~60cm,变化采用线性变化。1号~2号块顶板厚度由50cm变至30cm,其余顶板厚度统一为30cm。该桥箱梁悬臂浇注采用菱形挂篮进行施工,其各块段基本情况见表1。

2 菱形挂篮结构设计

本工程中所用菱形挂篮主要由主桁架系统、提升系统、后锚系统、行走系统、“底篮”系统和模板系统组成(图1)。

(1)主桁架系统设计。主桁架由与连接门架横梁斜杆组成,每片菱形桁架五根主要杆件由2片32号b槽钢组焊接而成,连接门架横梁由8号槽钢组焊接而成。前横梁由2I45b普通热轧工字钢组成,上后横梁由2I40a普通热轧工字钢组成。

(2)“底篮”系统设计。“底篮”系统由前后主梁、压梁、纵梁、模板垫梁和垫木组成。底模前横梁由2I36b普通热轧工字钢组成,底模后横梁由2I36b普通热轧工字钢组成,底模底板下纵梁为2I25b普通热轧工字钢。模板垫梁采用8号槽钢并按箱梁重量和底篮承载受力情况排列在前后横梁上。

(3)悬挂系统。悬挂系统均采用?32精轧螺纹钢筋进行悬吊连接,通过垫木实现箱梁底部标高的调整。

(4)行走及锚固系统。挂篮行走系统由钢轨、滑块、上滑板和后勾装置组成。钢轨和滑块由槽钢和厚钢板组焊而成,上滑块为厚钢板,后勾装置由厚钢板和角钢组焊而成。滑道下铺厚钢板并用竖向预应力钢筋锚固在桥面上,后勾装置反勾扣在滑道上以平衡挂篮空载前移时的倾覆力。挂篮后锚固系统利用箱梁体预埋的?32竖向预应力精轧螺纹钢筋来实现。挂篮在行走时注意观察,观察挂篮沿箱梁中轴线对称方向两端,每前进50cm作一次同步观察,以防止挂篮偏位和转角[2],造成挂篮受损。

(5)模板系统。顶模和内侧模板由8号和6号槽钢组焊接而成顶模架及6m m钢板组成,顶模通过芯模滑道实现前移和调整箱室顶标高。外模由侧模板、翼板模板、底模板、对拉杆和外模支架组成。骨架边缘外采用10号槽钢焊成一体固定,其相互连接的部位用φ16螺栓连接,保证骨架的刚度。外侧模和翼缘模板连成一体的钢模,用8号槽钢加固成整体,保证骨架的强度和刚度。翼缘板上的加固槽钢下安装有里外共6个导向轮,导向轮行走在由2根28b型槽钢组成的轨道。主梁由φL32精轧螺纹钢与轨道联接悬挂,达到翼缘板和底模板后端纵向移动的目的。安装模板时采用横向平铺,保证接缝平顺、密实且全部在同一条直线上,保证混凝土浇筑后表面的外观质量。对穿拉杆分上部对穿拉杆和箱梁腹板部对穿拉杆,上部对穿拉杆分别通过骨架上安装的10号槽钢组进行固定。腹板部对穿拉杆采用φ16圆钢和法兰螺栓组成。另用φ25精轧螺纹钢在底蓝纵梁下对侧模进行对拉固定,保证模板下部不漏浆、不走模。端头模板采用木模,端模制做安装时保证预应力孔道位置准确[3]。

3 挂篮结构验算

3.1 挂篮构造概述

挂篮为菱形挂篮,菱形桁片由2[32b普通热轧槽钢组成的方形截面杆件构成,前横梁由2I45b普通热轧工字钢组成,上后横梁由2I40a普通热轧工字钢组成,底模前横梁由2I36b普通热轧工字钢组成,底模后横梁由2I36b普通热轧工字钢组成,底模底板下纵梁为2I25b普通热轧工字钢,吊杆采用φ32精轧螺纹钢。单个挂篮重29.5t,单套模板重13.25t,整个挂篮系统重43t,自重与载荷比为(以3号为例)0.342:1。

3.2 主桁架验算

根据本挂篮的特点,将挂篮主桁架简化为平面结构(最不利荷载组合),如图2所示。

(1)荷载计算

混凝土重量+超载+动力附加荷载:G=124.7×1.05×1.2=157.1t,其中,后吊点承受混凝土荷载的56%(G1=88.0t),前吊点承受44%的混凝土荷载(G2=69.1t)。

挂篮荷载:挂篮前支点:P1=7.2×1.2=8.64t,前吊点承担底篮、侧模、内模1/2荷载:P2=12.92t,前提升系统,端模,张拉操作平台作用在挂篮前支点:P3=7.32t。

前吊点承担人群和机具荷载的一半:P4=7.82t,倾倒和振捣混凝土荷载:P5=12.50t,单片主桁前吊点荷载:P=54.83t

(2)计算结算及验算

通过计算得到支反力和各杆的轴力大小见表2。

对桁架进行前强度验算,主桁各杆件均由普通热轧轻型2[32b槽钢组成,A=40.47cm 2,通过计算得到各杆件的轴向应力在70.1-126.7 M Pa间,均小于轴向容许应力[σ]=140M Pa,满足要求。

3.3 吊带验算

后吊带所承受的最大支点反力为316.0kN,采用φ32精轧螺纹钢时,其应力为:

其安全储备为:K=747/392.941=1.9。计算可知,底篮后横梁的吊带安全储备为1.9,满足要求。

3.4 底蓝前、后横梁验算

(1)底蓝后横梁验算。通过计算可知,纵梁最大弯矩为46.5kN.m,支点反力分别为158.0kN。横纵梁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最大竖向挠度为△=0.08cm<240/400=0.6cm,满足整体变形要求。通过计算其弯曲应力和剪应力均满足要求。

(2)施工状态时,由于后横梁承担的荷载大于前横梁,而后横梁的支点间距小于前横梁,且前后横梁的规格相同,根据后横梁计算结果可知前横梁安全,不需检算。

4 结语

工程实践证明菱形挂篮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悬浇中有自重轻、利用普通型钢、加工制作简单快捷、挂篮装拆方便、工作空间大、施工易控制、速度快、工作量小、挂蓝安全可靠、结构简单、受力明确、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了钢材用量、较经济合理等优点。

摘要:本文结合某大桥工程实例,介绍了挂篮的设计思路,详细叙述了挂篮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对挂篮的主要受力杆件进行了分析与验算,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以更好地把握悬臂箱梁施工菱形挂篮的设计方向,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施工需求。

关键词:菱形挂篮,设计,施工要点

参考文献

[1]陈文灿.澜石大桥三角挂篮设计及施工要点[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01):147-149.

[2]赫腾飞,贺海飞.武广客运专线衡阳湘江特大桥挂篮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2009,35(30):26-27.

菱形教学设计 篇3

长春市第六十八中分校 钱淑玉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菱形的概念和性质。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菱形的概念采用了直观操作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性质采用了游戏互动和几何证明相结合的探究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建模思想。通过折纸、实践探究使课堂成为有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学生从感官到理性、从观察探究到证明应用,由浅入深地了解、理会、应用菱形的知识,通过对数学活动的设计,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研究,都有表现的机会。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19.2.2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作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研究了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菱形是从边具有特殊性的平行四边形的角度来研究的,运用类比的方法从边、对角线探究菱形的性质,菱形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学习菱形的知识还要为后面学习正方形打下好的基础。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具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矩形的知识,经历了平行四边形、矩形性质的探究应用,有很丰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有可类比的根据,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经历探究菱形的概念,菱形的性质及其证明的过程,掌握应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思考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菱形与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有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解决问题

运用菱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几何证明、计算和实际问题,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掌握菱形性质的推导方法,通过菱形性质的应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情感态度

通过对菱形性质的探究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感受科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科学性。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探究菱形性质及应用。难点是菱形性质的归纳总结。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媒体采用传统教具(笔、矩形纸片、剪刀、圆规、尺、菱形状的实物)与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创设情景 巧妙导课 首先欣赏图片(多媒体)

导语:前面学习了角具有特殊性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这节课学习边具有特殊性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菱形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同学们看(实物)美丽的中国结,伸缩的衣帽架等,都给我们菱形的形象,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菱形?(学生回答:例如扑克牌中的方块等)本节课就来研究菱形(板书)活动2 探索研究 得出概念

将一张矩形的纸片对折再对折,然后再沿图中的虚线剪下,(如图)猜想将①展开后得到的图形,利用全等图形探究菱形是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

菱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叫平行四形

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活动3 类比探究 论证归纳 问题: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菱形的对角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我们做一个实践探究活动。每个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自制四边形(菱形)、线绳和量角器,任意改变其形状,探究两条对角线之间、对角线与其通过的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讨论。由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得出菱形的性质

菱形的性质2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一组对角(推理证明):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菱形的面积=对角线积的一半(推理证明)

推理证明由学生完成,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在推理演绎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和不恰当的地方。活动4 建立模型 提炼方法 例题如图

ABCD的边长为20米,∠ABC= 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BD,求两条小路AC、BD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和0.01m)分析:(如图)

由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可知 BD平分∠ABC且互相垂直,所以∠ABO=30°∠AOB=90°由勾股定理 可求AO、BO的长,从而求出AC、BD的 长度,也就求出了菱形(花坛)的面积。解题过程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证明由学生回答板书

2反思总结:实际问题要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活动5 阶梯练习因材施教

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情况选择难度不同的问题(四个组别的题目)

课堂练习(课件)

★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 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并且每一条平分 若菱形的一条对角线的长和边长相等,则菱形较小的内角是 度 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为()A 对角线互相平分 B 邻角互补

C 对角相等 D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对角线长为6和8,菱形的边长,面积为 ★★ 菱形的邻角之比是1:2,周长为4a,则较短的对角线的长为 菱形ABCD中,∠B=60°AC=6,则菱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 3 菱形的面积为96,一条对角线长为16,此菱形的边长为 4菱形的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一边平方的()

A 2倍 B 3倍 C 4倍 D 8倍

★★★ 城里流行一种衣帽架,它是用木条(四长四短)构成几个连续的菱形,每一顶点处都有一个挂钩(连在轴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从数学的角度解释它的好处。菱形ABCD的对角线AC=8cm,DB=6cm,DH⊥AB于H,求DH的长 3 菱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DE⊥AB,AB=a,求(1)∠ABC的度数,(2)对角线 AC的长(3)菱形ABCD的面积

★ ★★★

农作物栽植时在株距相等的情况下,一般选用菱形或正方形两种栽植方式(如图),试从土地利用率的角度分析比较,哪种栽植方式好?

活动6 归纳总结 升华能力

由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补充、纠错,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活动7 反思巩固 全面提高 1复习理解消化本节所学内容; 2教材:P113 5 P114 12 AABDDBCC3预习菱形的判定方法

4探究学校的电动门的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课题

菱形的概念 例1 例2 菱形的性质 教学反思

七 教学评价

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综合考察设计评价试卷。

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2学校电动门中的伸缩架为什么要用菱形?

3农作物栽植时在株距相等的情况下,一般选用菱形或正方形两种栽植方式(如图),试比较,两种栽植方式的优劣。

思维入门指导:栽植方式优劣需从两种栽植方式的土地利用率、栽植密度、采光面积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并将应用问题转化为几何量计算。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4

18.2.2

菱形

(一)磁县来村中学

王瑞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

2.能根据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菱形的面积公式,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菱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和应用 2.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动手探索、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讨论、合作交流

活动准备:三角板、菱形教具、菱形纸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通过等式 “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菱形,强化菱形的概念。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如:美丽的中国结、学校的收缩门等等,我再展示出我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毛衣上的菱形图案、办公室窗子的防护栏。

设计意图:

1、利用自制教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义,同时加强了与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对比性。

2、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美丽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二)自主探索

因为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那它又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菱形纸片。仔细观察并注意下列问题

1.出示问题

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

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口头表述出探究的结果。

2、(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根

据命题中的题设和结论写出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BD平分

证:(1)AB=BC=CD=DA(2)AC⊥BD,AC平分∠DAB和∠DCB,∠ADC和∠ABC。

重点关注学生在写解题过程之前,是否能够口头表述出必要的逻辑推理,是否已经把必要的思路理顺,应重点培养学生解答过程的书写能力.关注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思想,性质2的证明还可以通过证明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小直角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三)强化提高

出示问题:如果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你能求出菱形的面积吗?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教师引导学生得到面积公式。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四)应用实践

1、如下图,菱形ABCD,AC,BD相交于点O,AB=5,AO=4,则AC=(),BD=()菱形的面积为()

2、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和花坛的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设计意图:通过选题设计使学生加强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菱形性质的应用,会灵活运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五)收获与总结:

先让学生自行理清本节内容,再与同伴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所学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感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树立自信心.(六)作业 必做题:P110练习1 课外探索题:

已知菱形的周长为40cm,两条对角线之比为3:4,则菱形的面积为

cm2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反思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磁县来村中学

王瑞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在本节课中,重在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体会和理解说理的基本步骤。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方法本。这节课中主要在以下几点比较注重。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延续性。

先复习提问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为新内容进行铺垫。然后出示自制教具引导学生,从而板书课题,演示让生观察得菱形定义,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掌握定义的基础上探究并证明菱形的性质,然后学习菱形性质的应用。同时,也为知识间的迁移作了伏笔。《课标》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如何证明菱形的性质”,对于这个地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手中准备好的菱形纸片,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在学生代表回答过程中,对的,我要给予肯定,不应该过多补充、解释;不对的,我给予提示或找其它同学回答。学生通过自己的证明,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堂课中的全班交流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共同发展,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的主题。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活动过程,“变与不变”、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四、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学生新知巩固,知识应用拓展阶段,教师点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电子伸缩门和衣帽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也突出了“数学注重应用”的理念。通过实践 应用,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菱形的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五、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菱形的性质的探究及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但在应用方面有些学生还不够熟练,以后会出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

蟒蛇河大桥菱形挂篮设计与施工 篇5

论述了蟒蛇河大桥菱形挂篮的`构造和特点,进行了挂篮主桁的设计和验算,介绍了挂篮的拼装与预压及箱梁悬浇施工工艺,积累了特大桥箱梁全宽一次性浇筑经验.

作 者:孙海香 任晓萍 SUN Hai-xiang REN Xiao-ping 作者单位:孙海香,SUN Hai-xiang(山东东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淄博,256400)

任晓萍,REN Xiao-ping(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市政工程公司,山东,淄博,255027)

浅析菱形桁架式挂篮设计与施工 篇6

对于灌篮施工, 主要是对主构架、行走以及锚固技术的装置的控制, 对外模版以及内模版、底模板的施工进行调控, 对前吊装置以及后吊装置的横梁的安置等进行详细的计算与调控, 确定施工方案。

1.1 主构架

作为承重的主要部分的主构架的施工主要是由两片桁架及联结系和门架组成。在焊接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运输以及节省控制, 对于钢架的节点是采用栓接的方式进行的。

1.2 底模架及底模板

底模架的纵梁以及前后的横梁都是采用焊接的形式进行施工的, 桁架长度为6.54 m, 相对于前后2个梁架的施工状况设定2个吊点。对于底模的施工主要是采用钢框竹胶板, 为防止脱模的发生, 采用下垫180 mm×160 mm的方木, 钢框竹胶模板和方木用铁丝固定在纵梁上, 保证固定。

1.3 前上横梁

前上横梁是由工字钢组焊而成, 联结于主构架前端的节点处, 将两片桁架连成整体, 上布6个吊点, 其中2个吊点吊底模架, 2个吊点吊外侧模, 2个吊点吊内模。前上横梁上应加设栏杆, 为调整吊带时防护。

1.4 钢吊带

前吊带下端与底模架前横梁连接, 上端支承在主构架前上横梁上, 每根吊带用两个LQ30手动千斤顶及扁担梁悬吊。后吊带亦采用150 mm×32 mm的16 Mn钢板制成, 设置间距为100 mm的调节孔, 用两个LQ30千斤顶及扁担和垫梁支承在已浇注好的梁段底板上。

1.5 内外模板

箱梁外侧模采用5 mm钢板和钢框组焊而成。外侧模支承在外模两个走行梁上, 走行梁前端通过吊杆悬吊在前上横梁上, 后端通过吊架悬吊在已浇注好的箱梁外侧顶板上 (在浇注顶板时应设预留孔) 。后吊杆与走行梁设有后吊装置, 挂篮行走时, 外走行梁与外侧模一起沿后吊装置前行。走行梁用2[30a组焊而成。

内模由内模桁架、竖带、纵带及组合钢模等组成, 内模桁架吊在两根内模走行梁上, 走行梁前端吊在前上横梁上, 后端吊在已浇梁段的顶板上 (顶板已预留孔) , 内模脱模后可沿走行梁前行。走行梁采用2[.30a组焊而成。

1.6 挂篮走行及锚固系统

走行装置由轨道、钢 (木) 枕、前后支座、手动葫芦等组成。轨道由[16a及δ10钢板组焊II型断面, 底板每隔50 cm开椭圆形长孔, 以便与竖向预应力筋锚定。竖向预应力筋为φL32精轧螺纹筋, 外露0.3 m, 轨道根据梁段长度的不同分4.0 m、1.0 m两种。

挂篮设前后支座各2个, 前支座支承在轨道顶面, 下垫聚四氟乙烯滑块, 可沿轨道滑行。后支座以钩板的形式沿轨道下缘滑动, 不需要加设平衡重。挂篮前移时, 使用手动葫芦牵引前支座, 带动整个挂篮向前移动。

挂篮在灌注砼时, 后端利用12根ΦL32精轧螺纹钢锚固在已成梁段上, 轨道锚固在已成梁段的竖向预应力筋上, 在锚固时, 利用千斤顶将后支座钩板脱离轨道, 然后锚固。

2 挂篮的拼装施工

2.1 加工制作

加工单位的施工程序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并进行挂篮的加工制作。针对主构架的点板以及杆件的施工, 应在施工前进行样板的精确加工制作, 确保栓孔间距。对于外侧的模竖框架, 在制作的时候应设置工作平台或者夹具, 确保模板面的平整性。

模具加工焊接的过程中, 对于焊工的上岗证的排查, 进行统一管理, 对于重要焊接部分应用有经验的焊工进行施工, 保证焊接的质量。而出厂的杆件派专人进行检查验收, 不合格的严禁出厂。

2.2 组装试拼

在所有构件已经加工齐全的情况下, 对于组装件进行试拼, 主构架以及底模板等都要根据尺寸的大小以及构建的外形等进行拼装, 对于试拼过程中对应的杆以及相互连接的程序等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控

待所有杆件加工齐全后, 首先在试拼台上全面试拼。主构架在平台上试拼, 尺寸合格后, 拧紧各节点板的螺栓, 施拧时要均匀施力, 防止松紧不一。

底模架亦进行试拼, 以检查前后横梁及纵梁的连接及前后吊点的尺寸和整个外形尺寸。所有杆件齐全及相互连接均满足要求后应分组编号, 做出明确标记, 运往现场正式拼装。

2.3 拼装质量的控制

待1#梁段张拉完毕后, 用1∶2水泥砂浆找平梁顶面铺枕部位 (包括0#梁段) 。在铺设钢枕的时候, 在前支座处铺3根, 钢枕间距≯50 cm。

从0#段中心向两侧安装2.5 m长钢轨各两根, 轨道穿入竖向预应力筋, 抄平轨道顶面, 量测轨道中心距无误后, 用螺母把轨道锁定。对于轨道制作螺母质量的控制以及对于安装后的检验等都对施工的质量有所保证。

主构架分片吊装, 放至前后支座上, 并旋紧连结螺栓, 为防止倾倒, 用脚手架临时支撑。按上述方法再吊装另一片主构架。

底模架吊装前, 应拆除1#梁段底部部分支架, 以便底模架后部能吊在1#段底部, 前端与前吊带用销子连接, 如起重能力不足, 可先吊装底模架, 然后再铺装底模板。吊装内模架走行梁, 并安装好后吊杆, 前吊采用钢绳和倒链。

摘要:根据工程的施工状况, 对连续钢构箱型梁的施工现场进行分析, 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统一的汇总;按照施工过程中T型构的连续梁情况, 对于施工的过程中挂篮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并对于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菱形,桁架式,挂蓝,施工

参考文献

[1]刘志献.箱梁挂篮法施工工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9) .

[2]谢云理.菱形桁架式挂篮设计及测试[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6 (5) .

《菱形》教学反思 篇7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从教学设计上看:设计的动手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开放性问题的探索都是可行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引导方式上来看: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

从学习方式上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发现、验证、归纳除了菱形的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教师的评价语言有时不够准确,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教学环节中的学生活动探索时间设置稍有不足,教师应该预留更充足的时间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从而更加完整的经历自主的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三)本节课留下的思考:

课堂教学如何能最大时效的进行知识的探究,让学生更多更好的感受不同的数学思想,并深刻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与总结。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8

菱形的性质是八年级下册中四边形性质探索这一章中很重要的一节课,在本节课中,重在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体会和理解说理的基本步骤。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方法。

本节课的思路是:先复习提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然后讲菱形定义,在掌握定义的基础上证明菱形的性质,然后学习菱形性质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利用题型变换,及学生自己出题总结规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灵活思维的同时注意解题“通法”这一不变因素,强化学生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角决几何计算问题,用角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特殊菱形问题。

本节课结束后,我认真批改了学生的课堂检测和本节课的作业,根据实际情况,觉得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出现了一些不足。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总结以下几点,以提高今后的教育教学水平。亮点一: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菱形。

亮点二:通过类比,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亮点三: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中下等的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不足与措施:

1、对学生的情况个人估计过高。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知识点练习复杂,导致预设的内容在本节课没有圆满完成,需要在自习课进一步学习。今后工作中,应加强对数学知识点合理分类,严格背诵,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数学知识网络的形成,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形成构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在教学中“自主达标”等新课标元素运用不是太好。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画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再写出证明过程,这样很浪费时间,为了使课堂的容量增加。今后多采用让学生口述的方式。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多做练习。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充分地调动起来。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回答问题时人云亦云,导致全班同学把菱形的性质记忆不够熟练。今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单独提问、齐声回答相结合,使每个同学都能有紧张感,加强知识的记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上述问题逐一改进,学习新课改走进新课程,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好数学知识。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都能获得提升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步完善自我,攀登数学知识的高峰。

八年级岳盛男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9

第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复习矩形的有关知识,再按书上要求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绕底边的中点旋转180度,得到一个四边形。然后,要求学生分别写出这个四边形的至少两条性质,并与>同桌交流,数分钟后,请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写上黑板。学生表现踊跃。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菱形特有的两条性质,并通过例题加以巩固。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课内练习,就到了下课的时间。

第二课时,在复习菱形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猜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幽默地引出课题。然后,用圆规分别在黑板上用两种方法作了两个菱形,要求学生先猜形状,后说理由。说理我是要求学生走上讲台,仿照老师的样子,指着图形进行说理的。连续找了6个学生说理,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理,活跃课堂的气氛。和上一课一样,上完例题,没能来得及安排课内巩固练习。

总结这两课,我的体会有两点:一是不备课就上课,凭的是吃老本。新教材的理念和知识体系发生改变,书后的练习题和习题基本上是重新编排的,不备课,教学环节松散,教学内容不紧凑。二是传统教学模式“导出定理—说出定理—证明定理—应用定理”,不利于四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操作、猜想、讨论、说理和训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众说出菱形性质的推理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进行图形推理的困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重点是掌握菱形的两个性质,以菱形的性质的证明方法及运用作为难点。菱形是学生新认识的特殊平行四边形,所以我把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矩形紧密联系起来,自始至终把他们“捆绑”在一起,提升学生对菱形性质的认知能力。

堂课上一开始注重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的形状逐步改变,当形状变成类似菱形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什么发生变化,什么不变。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一心想把结果探索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菱形的定义,并和平行四边形、矩形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例如,老师提出“已知菱形边长及一条对角线,求另一条对角线”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求解。学生经过思考、合作探索、尝试列式求解后,终于自行解决了这一问题。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老师只作积极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不作任何的解答。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的课堂思想。

菱形的输出(C语言) 篇11

#include

int main

{

int i,j,k;

for(i=0;i<=3;i++)

{

for(j=0;j<=2-i;j++)

printf(“ ”);

for(k=0;k<=2*i;k++)

printf(“*”);

printf(“ ”);

}

for(i=0;i<=2;i++)

{

for(j=0;j<=i;j++)

printf(“ ”);

for(k=0;k<=4-2*i;k++)

printf(“*”);

printf(“ ”);

}

return 0;

上一篇:副厅长述职报告下一篇:14-15-1科技制作校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