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

2024-07-05

陶行知教育思想(共10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 篇1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陶行知教育思想 篇2

一、让名著充实思想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就像潺潺流淌的小溪,充实着思想的河流。”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只有每天坚持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才能为自己的教育生命注入活力。当我看到《陶行知全集》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时,我读出了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且读出了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被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这一教育思想震撼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人生格言,让我感动,让我钦佩。

细细品读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就会品味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仁爱,“爱满天下,有教无类”的博爱,“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的至爱……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我常扪心自问陶老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我做到了吗?

二、让大爱沐浴心灵

每次细细地品味陶老先生爱的教育理念,暖暖爱意就会流入心间,沐浴着心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的良言忠告。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温馨、乐观向上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我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也引发了我自己的思考:①让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③对犯错学生不能揪住不放;④对学生要充满爱心。

三、让生活赋予生命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是多么重要,而数学又与生活紧密相连,是生活赋予了数学生命活力,这就是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的精彩世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时时注意将“生活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带来真实的人民币,在课堂中创设“公交车上买票”、“现场兑换人民币”、“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全体学生时而分组活动,时而全员参与,就像生活中真实的那样,趣味盎然,便于每个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币,体验人民币的用处,体会实际运用时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感悟数学的趣味性和有价性。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学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给学生注入生命的新鲜血液,使数学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充满生命活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代农村教育 篇3

【关键词】陶行知 农村教育 变革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认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倡导,“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小学校;从活的中小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他同时指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指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倡导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只有受过教育的生活才能发出生活的火花,发生生活的变化。“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行是知之始”。

从以上陶行知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倡导创新精神的当代教育思想一致。“活的乡村教育”、 “活势力”、 “活本领”、 “新生命”等字样的反复使用,可以看出陶行知对于“活”的充分强调与肯定,正因如此,他的教育思想不受时代变迁的限制,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仍然可应用于指导当代教育。

其次,“社会即学校”、“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实质上倡导的是所学要结合实际,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不能脱离现实。

最后,陶行知教育思想也注重实用性——“生利”、“国家的强盛”以及“民族复兴”等的强调,可以看出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离开了实用的目的的教育学习,都是对资源、时间、人力等的浪费,是没有意义的。

二、当代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及同事等通过与浙江省以及吉林省等地的农村村镇干部、农村学校领导、农民子弟学生及家长等人群交流时发现一些当代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当代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不平衡性。首先来看农村教育中对于中小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首先体现在思想上不重视。

四、加强发展当代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时代虽在变迁,但陶行知先生生活的时代和当代农村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农村人口都是占据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整个国民的素质就无所谓的提升;没有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必然缓慢,而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无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而没有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所有的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文明的进步,都是以农村教育为保障,没有了农村教育的保障,这所有的发展都将是缓慢的、无力的。所有的变革中,最重要的都是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变也是最难的;要将先进的思想通过教师带到农村教育中,并付诸于实践,以带来农村乃至整个国家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赵晓丽.试论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J]. 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五期,第100页。

[3]赵晓丽.以外贸市场为依托,促进英语教学[J]. 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第十五期,204-205页。

思想上不重视主要是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由于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农村学生家长重视的、也是唯一看重的升学率(考入重点大学)很低,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无法考入重点大学、以便毕业后找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的现实导致农村大部分家长都不重视、甚至抵触让子女读书,乃至认为九年的义务教育都是在浪费子女的时间。

其次是观念的不正确。

以上农村家长及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正确所导致的。观念的不正确体现在多方面:学校教育模式的不正确,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以及家长、学生的观念不正确。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都一味地强调“升学率”,因此学校里学生的课内知识学习以及课后作业都是仅仅围绕中考、高考涉及的科目以及重点知识点展开的;有这样的思想指导着,中学教师自然而然地进行“填鸭式”的课本知识讲解和“题海式”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是将所有学生,不分性别、不分特长、不分资质,把他们都培养成“学术型”的“北大”、“清华”的苗子。当前农村教育只有此一目的。对此,家长和学生再认同不过了。他们眼中的读书、重视的读书也只有这个目的:主科成绩好。否则,学生就一无是处,还不如不读书的好。然而,我们要正确认识教育: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倡导互相学习,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此外,农村教育的农民教育也有上述的问题:思想观念的不正确、技术人员的缺少等,也到制约了农民的学习,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当代农村教育

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要活、要结合实际、要实用等,这些都指导当代农村教育不能再死死地、脱离实际的开展毫无实用价值的以升学率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单一以升入重点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是不求变化的、死的教育观念;单一以升入重点大学、获得一份“鐵饭碗”工作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脱离现实的空想教育;“读书无用”的观念是由于当前农村教育的模式导致不能将学生进行“扬长”教育的后果,以致学无所用、不实用。这所有的一切都背离了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有违客观教育规律的。因此,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推进当代农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层面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

首先,政府扮演好引导与监督的角色。

政府应该制定先进的制度,引导乡村教育的积极发展。制度、决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思想上引导学校、社会、家长以及学生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意义,打破传统对农村教育意义的认识;保证农村教育硬件的建设与投入;明确学校办学的目的不再是“唯升学是图”,将现存教育多元化,确保学校办学特色化、多样性化、现实化;给学校、教师“松绑”,鼓励、提倡学校、教师发挥其特色、特长,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鼓励、确保优秀的师资投入到当代农村教育中,引进先进的师资力量到地方上。

其次,学校充当好政府政策、制度的执行者。

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启示 篇4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实践。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理论正确与否也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新课程改革下,我认真地研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并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陶行知理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首先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必须爱护自己的学生,教师的工作不在于自己付出多少,而是在于奉献多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热爱,家长信任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提倡“民主教育”,倡导师生平等共同进步;先生呼吁给孩子们“六大解放”;先生珍视孩子的情感;先生教会孩子自主读书。这和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是一致的,可见先生的先知先觉。他告诉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学生开展平等和谐的对话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进一步激发,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灵光之中。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因此,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篇5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

首先,从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可以看出陶行知主张“真”,这与孔子儒学中的精髓“仁”一脉相承。

其次,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他提出的“六大解放”: 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即是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基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而我们所熟知的陶行知把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即是对这一实践学习理论的身体力行。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为如今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理论范围,强调终身学习。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 篇6

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师范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的价值、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宝贵思想和观点,至今对我国的师范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及至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加以借鉴.

作 者:肖晓芳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1关键词:陶行知 师范教育思想 借鉴

陶行知教育思想 篇7

一、以情激趣,游刃有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2]只有带着内在学习兴趣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学习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快感。现在的学生大部分还是非常喜欢体育课的,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快乐的,但这份快乐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挽留,否则,体育课就会失去原有的活力和动力。笔者始终这样自勉:第一,体育教师自己必须充满激情与活力,才能感染学生。第二,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化教育,教师的指导始终起着巨大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备课环节下足功夫,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因材施教,用情施教。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去迎合学生的兴趣,只有那些与学习任务、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兴趣,才是应该尊重、培养和发展的。

二、情趣相融,促进认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运动技术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发展,都离不开轻松的氛围和愉悦的心情,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所以体育与健康课更需要情感的注入。

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艺术,能使我们的教学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当然,要热爱学生,就必须努力发掘和认识每个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优点和长处,了解他们各自的体育爱好,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主动地亲近老师,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从而缩短动作技能形成的时间。这正如陶老先生所说的:注重启发,使小孩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3]。

三、寓情于教,开拓创造

如果教师能将“情感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让情感与知识相互交汇,让学生个体的潜质得到激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进行,愉快、主动、高效的学习景象便呈现出来了。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4]确实,学生的学习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但潜力的挖掘还需要我们教师循循善诱,寓情于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排解学习困难,这样,学生的创造力自然会迸发。例如高二年级男生要进行屈腿腾越横箱的练习,笔者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出发,首先做好规范、流畅的示范动作来鼓励学生,其次提示学生先从两层横箱开始练习,结果学生们第一次就成功完成动作。在取得初步成功后大家的信心大增,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学生们自主地想办法,他们用逐渐增加高度的方法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动作,圆满地完成了练习任务。

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可使学生在情感陶冶中得到净化和感染。体育课上,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都多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必须在幸福、欢乐的情感交往中展开。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频率增加,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易于使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而且对学生的个性,诸如价值定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爱生,才能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关怀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朋友,用真心去关爱学生,用真情去感染学生,用真心、真情赢得真教育!

摘要:本文有感于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从以情激趣、情趣相融、寓情于教、陶冶情操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日常教学事例证明:爱生,才能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才能深入了解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必须真心付出、真情投入才能赢得真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 篇8

【摘 要】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性实践教育基础上,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利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当前教育改革攻坚和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新性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改革。

教学发展的根本方式是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认清形势,开拓思维,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的伟大导师陶行知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1],该理论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依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何结合生活教育理论来实现高职学生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统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其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于生活,教育必须和生活相互融合,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陶行知的“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反对脱离生活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反对死书本、死学校、死教育。高职教育同样如此,脱离生活的高职教育会使教育走向死胡同,如何吸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运用到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2]。

一、如何处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而且“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包含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全部,同样也包含了大学的学习实践生活的全部。“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而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育的前提,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学习的知识要通过生活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才能培育出人才,这才被称为真正的教育;对于唯物主义的思维,教育应当适应于生活的变化,并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求准确把握改革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灵活调整专业配置[3],来进行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要迎合当前经济建设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一、要围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和国家战略计划,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设置符合当前政策形势的热点专业;二、要关注环境保护,当前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也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来扶持相关产业,专业设置既要符合市场的需要也要服务于国家建设;三、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要着眼于学生关切,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培养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培养能够适应于社会发展、融入社会生活的人才。

二、如何处理社会与学校的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教育的资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环境,将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个范围。这正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教学将不局限于课堂,可以延伸到课外,甚至是校外;实践也将不局限于校内实训,可以延伸到校外和企业中。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学生不做温室的花朵,要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能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

如何处理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我们以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为例。目前专业建设已经形成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专业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个,能够很好地满足专业各科目的实践教学需要。实习实训大楼设备完善,为学生进行各种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设施与环境。同时,作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不可或缺的延伸与补充,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江苏新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南宁中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西金盾保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另外,学校经常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在竞赛中与其他院校师生进行职业技术交流,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相互渗透,以竞赛带动教学,通过教学为竞赛输送人才,使二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举措使得学校的设施和社会的资源获得最优化的配置[4]。

因此,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学生适宜什么形式的教育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学校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处理教学和学习的关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教学首先是在课堂中学习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原理、无线通信原理等基础课程,然后在校内通过实习实训平台将理论应用到数据通信网络的搭建和调试、程控交换网络的搭建和调试、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等实训项目中,最后到企业实习,接触实际工作,感受工作氛围。所以教、学、做需要合为一体,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教育的改革将会走向崭新的阶段,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形式的最重要特点,也是高职院校走特色兴校之路的必然选择。教育不再局限于在课本教学和校内的实习实训,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提高高校实践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搭建教育、科研、产业“桥梁”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校企合作领域,开展涵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研发合作、人才就业、社会服务五个核心部分的校企合作,在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综合平台,为专业人才机构、企业单位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5]。所以说,“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需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对于现阶段而言,“教学合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其实陶行知早在上世纪初就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6],他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一直向前发展。当前新形势下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是:需要完善机制,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需要立足市情,搭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创业平台;需要畅通渠道,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柔性流动;需要多措并举,加强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7]。

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如何处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教学与学习的关系。在当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我们需要借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化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游青明.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J]. 改革与开放. 2012(24)

[2] 姜富全,王艳娟.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文教资料. 2010(09)

[3] 徐朔,郭扬. 战略调整 规范化 企业参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三大特点[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02)

[4] 张鉴. 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3(06)

[5] 钟金明,李苑玲.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06)

[6] 周洪宇. 陶行知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 生活教育. 2013(05)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9

肥西县实验小学

郭立玉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在陶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多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将永无止境。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

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篇10

一、《书香讲坛》向您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推荐者:周恩庆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歙县人,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他倡导“爱满天下”的教育,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陶行知先生为:万世师表。周恩来同志称陶行知先生为: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题词: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由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进而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典型,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李鹏同志题词:学习、研究、运用、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李岚清同志题词: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办好我国全民素质教育作贡献。

三、推荐理由:作为我国建国初的大众教育家、大众诗人和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之路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的。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光辉和教育态度的经典集合,内容宏富,论述精当,视野所及广博而深邃。文集的最前面选了两封信,用以表明陶行知的经历和终生志愿。其余均以时间为序分段编排。205篇文章,篇篇精彩,篇篇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了。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看了心里不觉一惊: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的校长,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30年的老教师,自己对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深入透彻的研读了几分?实践了几分?惭愧中,拿起了书,认真研读起来。读中品,品中思,思中悟,不经意间,对陶公的敬仰也油然而生。读此书,就象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亲密接触。有人说:“让理念学陶——时时闪烁智慧;让教师学陶,人人学而不厌;让学生学陶,个个都是先生;让活动学陶,屡屡呈现生活。”这也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真实的感受,所以,我隆重的向各位同仁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点滴感悟:

陶老的文章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就如序言中所言“陶公的文章可与白居易的诗相媲美,稍有识字,即可畅读无碍。即使目不识丁,听了也可理解。”在品读过程中我也发现,看似简单的内容,其实也都有很深的内涵。想要在短时间内将陶老的精神完全 “消化吸收”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就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教学做合一——实践性原则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此书中,陶先生有四篇文章专门阐述了教学做合一。这是当时陶先生创立的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教学做合一,我从文中读出的是“做”是第一位的,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陶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P232 仔细品读,感到陶先生是提倡在劳力中劳心,让学生在劳动中自己获得知识,在干事情的过程中来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比如,我校的东篱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提高了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上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挖掘了学生的身心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积极动手,在劳技教育中硕果累累。比如说,在刚栽下菜苗的这段时间,天气特热,师生天天坚持了给菜苗浇灌,可各班的菜苗却总是不见长,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来解决呢?经过师生的讨论、分析,确定问题出在土地太贫瘠上,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追施长效肥和速效肥相结合来试试看。八二班的师生采取给菜苗浇掺了尿的水,结果菜苗长得特好,全校师生纷纷仿效。劳动场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了求知的欲望。学生总是无比兴奋和好奇,他们经常会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也在这时,学生才发现学不够用,然后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问老农……在还是问不明白的情况下,自然就想到了书,求助于书本,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此外,让学生的思想在亲身体会、认识中得到升华,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学生劳动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看见他们之间的那种友好礼貌的微笑和言语或空手的同学给提水的同学让路或高年级的同学给低年级的同学帮忙。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思想。

(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陶先生说做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在这里问题上,陶先生举了两个形象的例子。(P390鲁宾逊,P391贾宝玉)这也让我不仅想起前些日子和朋友的一段闲聊。朋友的儿子问爸爸,“蜗牛喜欢吃什么?”爸爸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于是她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 “做中学”的方式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实践性的原则。

(二)学生自治——动车组管理

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这篇文章里,陶先生从什么是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的意义,治理不妥的弊端,自治范围的标准,学生自治应注意的要点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陶先生所倡导的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P73 并且,陶先生给学生自治这样定位:P74 关于学生自治的问题,其实和魏书生所倡导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有一脉相通之处,和我们现在倡导的“动车组”管理理念更是不谋而合。记得上学期期末,我校在进行特色班验收,当时八六班申报的特色就是“自主管理特色班”,我们在验收的时候发现,班级的每个同学都有班级管理的任务,非常的细致,甚至南面的第几个窗台都有负责人,我现场提问某个同学,你管理什么,他能熟练的说出:我负责我们这一行6个同学的语文作业本和粉笔槽的卫生。并且,他能很详细的说出他每天都是怎么做的。这个班级在学习、纪律、卫生各个方面一直变现都很优秀,我想,这和他们的自主管理是分不开的。本学期开学,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和往年不同,今年我们是向全体同学征集校园文明温馨提示语,两天的时间,我们就征集到了1123条,孩子们有的语言还很幼稚,有的文笔也不是很美,但她们的热情都很高涨,尤其是,当我们把选中的温馨提示语做成牌匾挂出后,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满校园的找,看是否有自己和本班同学的入选了。我想,这个过程就是自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体会校园小主人的感受过程。

此外,我们很多老师都尝试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每日班长等做法,大家的事情大家参与、规则大家共同制定,让他们实行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自治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

陶先生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我们就应该构建班级岗位轮换和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建设富有时代特征、鲜明个性、创造性的班级文化。把责任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责任人。学生中人人有责任、个个都是“官”,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形成竞争、团结、自立、自强的氛围。(三)每天四问——反思提升

陶行知先生每天都会对自己提四个问题:第一问我今天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我们经常说:累了就歇会,但陶先生的说法是:“预防疲劳的休息”希望大家时时提示警觉,预防疲劳,不致使身体过分疲劳。天天能在兴致勃勃中工作学习,健康必然在愉快中进步了。至于已经有人过分疲劳了,要快快作“恢复疲劳的休息”。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现在教师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运动,姿势单一,所以,造成了颈椎病腰椎病与我们发生了“早恋”,有许多30几岁的教师就已经每日饱受着颈椎腰椎的折磨。现在,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每天和学生一样,工作45分钟,学生下课的时候必须简单活动活动,每天的课间操和大课间时间,必须到操场和学生一起运动。我想长此坚持下去,必能有效的“预防疲劳”,进而远离疾病,拥有健康。

第二问我今天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帮助学问进步的五字要诀——“一”(专一)、“集”(搜集)、“钻”(深入)、“剖”(分析)、“韧”(坚韧)。有学问的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说得通俗一点,有学问的老师应该比一般人或一般教师读的书更多,认识事物更透彻。有学问的教师不盲从,而是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有学问的教师会因某种独特的气质或行为,使绝大多数学生和同行同时认同。我们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打造书香校园,还有我们现在进行的书香讲坛,我想都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问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加丰盈生动!

第三问我今天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关于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的确,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效率。陶行知先生说“一件工作在别人做起来需要四小时,你只要二小时或三小时就做好了,而且做得很正确,这才算是工作的效力。”瞬息万变的世界由不得我们“老牛拉破车”的脚步,我们必须快马加鞭,高效优质地完成纷繁复杂的事务。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开始时信誓旦旦,精神饱满,真正做起来却往往丢三落四,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人生不可能完美,但至少我们应该努力的接近完美。

第四问我今天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行知先生把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并指出“人人以公德为前提,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下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读到这里,我想: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份良心的工作,我们是在塑造人类的灵魂,是在为全人类“公德”而奉献自己的智慧,那最好的垂范就应该塑造崇高的“私德”。

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从本质上讲就是每日“四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反思自己一整天的表现。我校现在使用的德育作业本中的对照英雄反思卡,就是学生自问自醒的方法,长期坚持,必将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我们教师也应该用一颗虔诚的心把“每天四问”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鞭尺。在此,我也想提醒自己,也提醒所有在场的同仁,每日临睡前别忘了问问自己:今天我问了吗?

(四)创造教育——创新精神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陶行知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陶行知在1943年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关于创造教育,陶先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P442 陶先生用了大量的事实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也在想,教师自身,同样需要创新,就像我们中心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的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创新论坛,就是要让领导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解放双手”去开辟,“解放嘴巴”多质疑,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我们每一位教师也要主动“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

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胸怀为我们指点迷津,指明方向。他很多的诸如“爱满天下”“生活教育”等思想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我也不再细细罗列。但是,我想说,陶先生深厚的教育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教育时间去实践的,在此,我也想把我校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上的一些设想和各位交流一下。

五、践行设想

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我校提出了“行知文化进校园”的口号,学习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敬业精神;学习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的师表精神;学习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实精神;学习陶行知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教改精神。已经在树人林内矗立了陶行知先生的塑像,在温馨园内建造了行知亭,营造 “爱满天下,求真、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未来的三年,学校决定努力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凸现“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走行知路,育行知人,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高效,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每年举行“行知文化宣传月”活动

学校确定每年的10月18日(陶行知先生诞辰)—11月18日为“陶行知”文化宣传月。在教师中组织学习《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利用宣传橱窗、广播进行陶行知先生故事的宣传介绍;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学校教研专刊《涟漪》每期设立“学陶专栏”,刊登教师学习实践陶行知思想的感悟。在学生中开展“魅力行知,靓我形象”的学生礼仪比赛、“陶行知故事随感”等活动。(2)践行行知思想,落实“教学做合一”

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陶研会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和“行知思想”论文大赛,实施“日赛课”制度,以此为平台,要求教师营造一种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养成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习惯,帮助学生适应培养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双边问题,力求“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为践行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每学期以“关注师生幸福,诠释爱的教育”为主题,举行一次演讲、一次趣味文体活动,倾听教师和学生心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

上一篇:最后一次秋游-秋游作文900字下一篇:一年级上音乐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