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描写的小学生作文

2024-06-12

心理描写的小学生作文(通用16篇)

心理描写的小学生作文 篇1

失败的源泉来源于自己,应找于自身的原因,但不能一味地给自己找借口,那等于间接地害自己。勇敢面对它,这是给予自己下一次成功的机会,只要勇敢的把握好它,相信 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是古人留给今人的名言佳句,也是古人曾用毕生经历去实践的。

为什么他们能做的到,而我却不行?因为我没有那个决心和毅力。

花开花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就好像失败和成功一样,没有一个人生来就从没有经历过一次失败,即便是伟人,也是在失败和挫折中长大的。也没有一个人一生以来从没有成功的经历,而我们都是在失败和成功之间徘徊,至于前途为何不同,一方面有机遇,就像杜甫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另一方面便是自己为此是否努力了。

心理描写的小学生作文 篇2

一、借梦境、幻觉描写心理活动

作文时用梦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会增添文章的抒情性和浪漫色彩。利用梦境、幻觉可以具体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谓梦境、幻觉, 就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感觉, 比如无人讲话而听到讲话声, 眼前无物而看到某种形象等。这种方法, 缥缈神奇, 似有若无, 亦真亦幻, 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这篇学生作文《我梦见王老师变小了》:我特别想让王老师变成学生。因为王老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老师。她留作业留得特别多……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王老师变小了。在课上, 班主任李老师让同学们抄课文, 自己用3260倍放大镜查找同学们的错字。李老师突然发现变成学生的王老师写的字都是连笔字, 便把王老师叫到自己身边, 对王老师说:“王同学, 你的字怎么是连笔的, 快点重写, 写完后, 再把这篇课文抄1000遍!”王老师听了, 吓得晕了过去。这样一写, 把这位学生的心理活动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当然, 这样写需要注意的的是: (1) 幻觉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处境必须有密切的关系。写幻觉, 一定要注意人物的处境和心理。只有这样, 才能把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揭示出来。 (2) 用第一人称时, 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 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 “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二、用内心自白方式描写心理活动

自白袒露心理, 就是通过人物自言自语或默想, 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这种方法, 能够把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部分直接展现出来, 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有个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弟弟很淘气, 在我做作业的时候故意把我的文具盒弄掉在地上, 我骂了他, 可弟弟哭着去告诉妈妈, 妈妈便不问青红皂白把我骂了一顿。我心里委屈极了, 为什么妈妈总是骂我呢?要说有错也只能是弟弟有错在先呀!可妈妈为什么不骂弟弟?为什么总是袒护他呢?是不是因为我是女孩呢?看来妈妈真的是重男轻女啊!想到这我心中不禁对妈妈产生了一丝的恨意, 眼泪也随之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样是不是细致地写出她当时不服气的心理呢?这可以说是道出了她的心声, 是不是更加生动, 篇幅也更加长了呢?但运用自白袒露心理的方法, 一定要做到: (1) 看准火候。一般是在人物处于冲突之中, 采取重大行动之前, 内心紧张、思绪复杂多变时, 为了使读者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人物的心灵状态, 才用这种方法。 (2) 语言简练, 结构严谨, 注意开合转换处的衔接过渡。 (3) 表白出内心深处的隐秘, 揭示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特征来。

三、直接刻画心理活动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 在一些小学语文教科书里面常见。比如课文《穷人》里描写道:“桑娜脸色苍白, 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这段文字, 细腻地刻画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内心由紧张害怕到下决定的变化。直接揭示人物心理, 应注意三个方面: (1) 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 见出其有别于其他人物的个性来。 (2) 紧密结合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情节叙述, 形成一个整体, 以免心理描写的游离和脱节, 从而使心理描写紧紧围绕人物性格刻画展开, 直接为表现主题服务。 (3) 与文章中的其他表达内容自然地联结和转换, 有机地过渡和衔接, 浑然一体。

四、让环境衬托心理

环境影响人物心理, 也可以间接反映人物心理。环境衬托心理这种方法, 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扭转头一看, 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 火苗趁着风势乱窜, 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虽然还没写心理活动, 但读者的心已经和文章的人物一样把心提到嗓子眼上。运用环境映衬心理的方法, 要注意两点: (1) 把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交代清楚。 (2) 处理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描写环境的目的, 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心理。因此, 环境描写要紧紧围绕人物心理这个关键, 不能为描写环境而描写环境, 给人留下产生环境与人物两不相干的印象。

摘要: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 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 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恰如其分的心理活动描写能更好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 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映衬出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

心理描写让作文更精彩 篇3

关键词:心理描写;作用;种类;描写

心理描写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写作文,很多时候都会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因此,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就會适当写进一些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心理描写的种类及如何写好心理活动,让作文更加精彩。

一、心理描写的作用

心理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例如,《穷人》这课中的片段:“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心理描写展示了桑娜担心家境本来就很穷困,自己有五个孩子,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怕养不活,担心因此受到丈夫的责骂,但她收养孩子的决心很坚定,宁愿自己挨揍也愿意。体现了桑娜善良的性格、纯洁的心灵。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2.它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例如,课文《黑孩子罗伯特》中,“他不懂为什么老师一不在跟前丽莎就不停地叫他‘小黑鬼’,弄得他像做错了什么大事似的。他一生下来就是黑面孔,这怎么能怪他呢?他真不知道黑人有什么不如白人的地方。难道他不是五年级学生中成绩最好的吗?虽然丽莎常带头奚落他和别的黑人孩子,可他不恨丽莎,心里还有些喜欢她。他觉得丽莎既聪明又漂亮,……”这段心理描写介绍罗伯特是个受人歧视的黑人孩子,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孩子心灵的脆弱、痛苦,可是他还是那么宽容、善良。

3.它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例如,课文《鬼是一棵矮杉树》中,来头第一次站岗就吓得尿裤子,后来他想战胜自己胆怯的心理再一次要求一个人站岗放哨。那是一个有月光的夜晚,一棵杉树的影子,让他浮想联翩。“他凝神想看清楚,可他没看出什么,他看见那只鬼了。那团烟化作一只披头散发、血盆大口、指爪张扬的狰狞鬼魅,径直朝来头扑过来。来头……他想喊,他也想跑,后来他又想大声地哭……可是他到底没那么做,还是一动不动站立在那儿,来头想起了今天值哨的目的。他想:要是我输了,我一生一世都没办法了。‘不行,来头不怕鬼!’他跟自己说。他跺跺脚、稳稳神,一动不动注视着那团暗影,他觉得他和那只鬼互相那么盯着,他们那么较劲。谁先软下来谁就败了。……来头想:人还是要硬气,人一硬气,鬼就怕你了,就跟战场上一回事,你一硬气,敌人就怕你了。”这段心理描写写出了来头由怕到不怕再到硬气,终于克服了胆怯心理,战胜了自我,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心理描写的种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必须先把方法教给学生。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归纳了写心理常用的五种方法,用来引导同学们的写作,这五种方法是: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环境描写、言行描写、修辞描写。

单元考试之后每当教师发考卷的时候,可是同学们思绪万千的时候,以此为例,学习心理描写的种类,同学们真是兴趣盎然。

例一:内心独白

老师走进教室把那一叠考卷放在讲台上,我就不停地在心里念叨:我会考多少分呢,一定不要太难看,要不老妈又要冲着我大吼了。我祈祷着有个好分数,让我今天回家心情会好点。我在心里保证:以后上课再也不和后面的同学开玩笑了,再也不躲在抽屉里玩卡片了。老师布置背诵课文片段,以后我放学回家就捧着书大声地读,再也不让电脑游戏牢牢地吸住我的双眼了。我真后悔考试前一天晚上,还和李冬去广场溜冰,回到家筋疲力尽,一拿起书眼皮就不停地打架。

例二:幻觉描写

不会是50或60分吧,我仿佛看见一会儿是那个“5”对着我摇头晃脑的,一会儿是那个“6”对着我挤眉弄眼,一副不屑的神情,一会儿又是它们一块儿,围着我不停地转,使我头昏脑胀的。

例三:环境描写

外面是个大晴天,可是我却觉得很刺眼,那阳光仿佛一支支利箭,直刺向我的内心。我想躲起来,可是找不到地方。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老师在报着同学的名字上讲台去领考卷,和着同学们或快或慢的脚步声。有的同学拿到卷子喜笑颜开,有的哭丧着脸,老师还没报到我的名字,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例四:言行描写

“李妍”,老师报到我的名字了,我好像被什么刺了一下,惊醒过来。迈开步子,往前走,脚似乎没什么知觉,心怦怦地跳得厉害。来到老师跟前我不敢正眼看那张考卷,双手接过来,转身就往回跑。坐在座位上,抱着考卷,鼓起勇气,打开看吧,呀,刺眼的红色数字印入我的眼睛“81”。

例五:修辞描写

下课铃响了,教室里一阵骚动,同学们都在收拾书包。而我却像泄了气的皮球,没精打采,不知道回到家该怎么回答妈妈的问话。

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因此很容易接受,也容易进行仿写,能让同学们兴趣盎然。

三、心理活动的描写

激发学生临渊羡鱼的兴趣,还要给学生织网捕鱼的习作机会。练笔的机会最主要来源有两方面。

1.把握学习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让学生注意收集并记下自己的体会,把自己在成功面前的愉悦、失败面前的沮丧、挫折面前的难过、进步面前的欢喜等心理因素细细思考记载下来。把在同学矛盾中的痛苦、受人打击面前的悲伤或抗争、被人践踏的自我解嘲以及对事物认识的心理过程等等记载下来。例如,考试的整个过程,孩子们内心的感受都是丰富多彩的。一场拔河比赛也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有打预防针也是不容错过的机会……教师可利用这些典型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指导。例如,让学生把打预防针的事写在日记里,留下许多精彩的片段。

打预防针片段一:

转眼间就轮到我了,我的心就像一只小鹿在蹦蹦跳跳,无法控制,全身直冒汗。在我面前的医生就像地下的阎罗王似的,那支又长又尖的针就是他专用的“斧头刀”。我战战兢兢地把颤抖的手伸给医生看,把头一歪,紧闭双眼,等待着“斧头刀”的裁决。我顿时觉得手臂被蚂蚁咬了一口似的,刚想回头探个究竟,医生已经把针头取出来了。这么快就打完了?原来打针一点也不疼,为何要弄得人心惶惶呢?

打预防针片段二:

我步履蹒跚地走到了女组的最后,望着窗外,心里想着:等下打针时绝对不要哭出来,给自己丢脸!轮到我了,我脱去外套,挽起袖子,咬紧牙关,望着窗外,不忍看见针扎进自己皮肤里的那一幕。护士边注射药水边安慰我:“别紧张,放松,一点儿也不疼的。”针要扎进去了,心几乎悬到了喉咙口。可是,原本以为会疼得不得了,现在实际体验了才知道不太疼,只是微微的一點儿而已,我渐渐地放松了,像是在享受一般,还拍拍自己的脑袋说:“原来都是你搞的鬼!”

2.创设情境练笔

教师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例如,有一次为了检查同学预习课文时是否有查字典,在教完《大自然的秘密》这篇课文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词:“踯躅”“颓丧”“伫立”,让同学们给这几个词注音,马上批改,表扬了学习自觉的同学。利用这次机会我让同学们进行心理描写的练笔。作文之前,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刚才老师叫同学们拿纸时,你想些什么呢?老师要求给这几个字注音时你意外吗?你是怎么完成这次小测试的?你发现周围同学的表情和动作了吗?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呢?根据以前的方法指导,同学们马上奋笔疾书,写下了自己当时真实生动的感受。

片段一:我们把纸摊开,写上姓名,准备着老师报听写,或说出要默写的内容,可是老师却拿起粉笔嗒嗒嗒地写下了三个词“踯躅”“颓丧”“伫立”,听写改抄写了,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片段二:我后悔极了,后悔自己预习时偷懒,没有去查字典,后悔自己怀着侥幸的心理,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我感觉自己已经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后面没有退路了,已别无选择了。

片段三:当我注到第五个字“伫”时,怎么搞的,怎么会忘了。这时我的眼睛玩了一个90度的飘移,看到了同桌的纸上,可是,她写的字也太小了吧!真恨自己的眼睛没有放大镜的功能,没办法,只好自己想了,我趴在桌子上,抓耳挠腮。

片段四:我全写好了,快速地把纸传了上去,心理得意洋洋的,就像开着跑车在原野上飞奔,爽极了。

片段五: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教室,把课桌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我知道这一天又过去了,想想老师的话,是啊,今天做了些什么?我们不应该再虚度时光了!

片段六:听了老师的批评,我们都低下了头,我知道了读书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我们也应该细细地品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的含义了。

学写心理活动时,可以穿插叙事,写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也可用描写景物衬托心理活动。这样写使文章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每当捧着学生一篇篇精彩生动的文章,那种心情绝不亚于农民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收割。

作者简介:王春娥,女,1969年5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福建省建阳师范,分配至建阳童游小学任教。1994年9月调入建阳实验小学。2006年12月福建省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科”毕业。2009年7月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毕业。任教二十四年,一直从事语文科教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建阳市学科带头人。

心理描写的小学生作文 篇4

我的孙子李京京,从小是我带大的,他是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孩子。他很懂得孝敬我,以前他和附近的那个小妮子去采桑果,经常会带些回来给我吃,还常常陪我去菜地里干活,和我聊天说话,说他最近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

可是,自从前两年,我那儿子去城里打工回来,就和儿媳把孩子接去城市里读书生活了。这样也好,可以去城里长长见识,见见大世面,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我那儿子、儿媳近年来感情不好,总吵架,也不知道会不会给京京造成心理阴影。

唉!京京从小就在这里生活,不知道去了城里会不会习惯,他的成绩不怎么好,会不会被城里的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从小喜欢吃我种的地瓜,不知道城里有没有卖!还有他睡觉老爱踢被子,上学老忘记带伞,真不知道那粗心的儿子儿媳会不会注意,京京会不会经常淋雨、感冒啊?

有时候挺后悔的,不应该让这小娃娃进城的,从小在这长大,去城里肯定不适应啊!但是这村里的教育毕竟比不上城里,京京要是跟我一直在农村,那肯定没出息!怎么走出社会,怎么为国家做事啊?

唉,只能盼望这小娃娃能在城里过得习惯,不再贪玩,好好学习!那些踢被子的坏习惯也能好好改一改!

心理描写的小学生作文 篇5

在小学生作文中,通常以记叙文为主,但在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原因、结果的过程中,无不关系到对主人公以及他人的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可以反映出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把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写好,能够让读者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洞悉人物的内心隐秘和感情冲突,从而成功地塑造人物性格特征,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同学们在进行心理描写时常犯的错误要么是轻描淡写以致一片模糊,要么是陈词滥调有“造假”的嫌疑;只有准确的把握、细腻的描摹,才能有直抵人心、震撼人心的力量。小作文例题:请用300字左右的语言描述你的一次心理活动,要求形象真切。

[作文病例]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简析]

这是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写的是他在老师分发批好的试卷前后的心理活动。他虽然歇斯底里地高呼“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但我们依然若无其事、不为所动,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多伤心,因为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到的,尽是抽象的概述,而不是让我们具体可以感受的到的心理描写。

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请看下文。

[作文示例]

①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不由自主地打了寒颤。语文课开始了,老师要把批好的试卷发下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我紧张得要命,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终于落到我的桌子上了。它反躺着,静默着。②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③我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我是多么的懊悔,多么的伤心呀!

[简析]

这是一段精彩纷呈、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怎么说呢?原因是心理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小作者巧妙地综合运用了其中常见的几种:第一、内心独白。这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直接地倾吐自己的心声,表白他的欢乐与悲愁、昂扬与矛盾、希望与失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直逼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②,直截了当地记录了“我”懊悔和祈祷的心路历程,形象真切。同学们在“内心独白”之前一般要加上“想”、“沉思”等提示语,如②中的“在心里念叨”。第二、幻觉描写。人在极度紧张、亢奋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有时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响,其内容也许是自己最害怕的也许是最渴望的,把这些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③。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常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第三、景物衬托。例如①,用阴天和冷风来烘托“我”的紧张心情。

这段文字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1.心理描写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手法,也可以配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这样可 1

以更形象地凸显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可以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行文也更加摇曳多姿。

2.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心理活动就不一样,有的人热烈,有的人冷峻,有的人果敢,有的人优柔,这就需要同学们用心观察、体会,细心描摹、刻画,不可千篇一律、千腔一调。

3.心理描写要符合文章表达和表现中心的需要。同学们不能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不能心血来潮就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要“应运而生”、自然成文,一般在人物比较兴奋、悲哀,或内心矛盾冲突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运用。

再来看下面一个片段。

[举例]

“是谁把饭盒扔到楼梯口了?是谁干的好事?”我和姐姐刚走出铁门,身后就传来妈妈愤怒的“狮子吼”,声音大得让人头皮发麻。

我一看,这不是我昨晚丢的吗?可是,一旦承认,我的一世英名岂不付诸东流?要不干脆来个死不认账。不行,撒谎就不够光明正大了,我以后如何立于天地之间?这本来就是我扔的,我应该对此负责呀!可是„„这时,我的心里有两个“小人”在吵架:一方“诚实”,一方“虚荣”。

“快承认吧!”“诚实”温和地劝道。

“不行,绝对不行!”“诚实”还没说完,“虚荣”插嘴道,“别听它的,它存心想让你挨骂!让你出丑!你只要不承认,这事就神不知鬼不觉了。”“虚荣”的嗓门提得老高。

“勇敢一点,朋友,像当年列宁一样,做个诚实的孩子吧!我才是真正地帮你,维护你的尊严!”“诚实”苦口婆心„„

“诚实”和“虚荣”的争吵就像天使与恶魔的决斗。最后,我扬起头,理直气壮地对妈妈说:“不是我干的,不要冤枉好人!”

[简析]

描写心理的作文 篇6

如果你真的有流言围绕在身边的话,首先恭喜你,这至少说明你有非凡的才华;但同时,您也得有一种危机感,因为你必须做的更好。生命的价值,不是由畏首畏尾的软弱体现的,而是“古来沙场几人回”的勇敢,“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气,这样生命才不会枯萎的如同缺失水分的玫瑰,毫无生气。借用一句话:“做女人难,做个有名的女人更难,做一个名老女人更是难上加难。”既然我们无法否认年华的流逝和青春的不再,那么不如用时光的手为我们雕刻出与众不同的美。勇敢地做自己,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无须顾虑前方扔来的鲜花还是鸡蛋!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开篇点题,“流言是什么?从前,流言是一条围巾,阮玲玉用了它上吊自杀;而我却拿它当作一种装饰”。接下来用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

《变形记》的人物心理描写 篇7

小说开头写道:“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发现自己变了形, 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作者没有交待任何原因, 而是在下面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周围环境和他的心理活动。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 惊慌而忧郁。他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人变成了“非人”, 不能自已后, 就再也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切无从猜测的灾难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在现代西方社会中, 是什么使格里高尔这样的小人物失去了人的本质, 异化为非人呢?从人物的内心独白中可以得知其因。正如他想:“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 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 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 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 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 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可见, 工作辛劳, 饮食低劣, 友情淡薄, 心里烦恼是他异化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还债的心理压力大, 受老板的气, 使他一直生活在重压之下。“我若不是为了父母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 我早就辞职不干意见一股脑儿全告诉他。他非从斜面桌上掉下来不可……只要等我积攒好了钱, 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要五六年吧, 我就一定把这事办了。那时候我就会时来运转。不过眼下我必须起床, 因为火车5点钟开。”由此可见, 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工作上、生活上、心理上方方面面的压力, 致使他异化为非人。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 他想为父亲还清债务, 他想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他想给妹妹实现上音乐学院的“美梦”, 他想……作者通过心理描写不仅揭示出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而且也写出了人物变形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

作者浓墨重笔写主人公变形后悲凉凄苦的内心世界。他的心理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变化:由开始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 到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 再到他被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格里高尔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是多么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 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和悲凉。格里高尔非常清醒地了解自己的处境, 面对死亡还仍“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 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 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他表现得异常冷静, 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这对于格里高尔来说或许是一种无奈的超脱。对家人来说, 他的死亡, 倒使亲人们如释重负一般, 他们不但不悲痛, 反而去郊游, 得以

变形前格里高尔勤奋工作, 拼命干活。能挣钱养家时, 就是父母的好儿子、妹妹的好哥哥, 家中的顶梁柱。但变形后, 失去人的本质, 不能挣钱养家, 在家人眼里成了“累赘”, 因此亲人们逐渐憎恨他、厌恶他, 最终抛弃了他。而他却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这种人情反差, 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 致使亲情淡薄, 人性扭曲。在生存竞争的高压下, 人被异化为非人, 人的本性失落, 人际关系异化。主人公变形后, 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 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被暴露无遗。什么父子情、母子情、手足情, 一切亲情都化为乌有。父亲的狂怒, 母亲的无奈, 妹妹的厌弃, 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在金钱和私利面前, 亲情变成仇情, 善良变成冷酷, 这就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真实的人际关系。

小说用荒诞的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 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人变成甲虫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 但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 人一旦失去了谋生的能力、手段、资本和机会, 就无异于一只甲虫。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作品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 这就是“卡夫卡式”小说的特色。

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 篇8

心里装得你的好,不仅仅是因为你是我的亲人;心中记得你的不仅仅是你给予我生命......亲爱的妈妈,我的心里永远装着你的好!

心里装着你的好是你对我的关怀。清晨,天才蒙蒙亮。妈妈便为我做好了早饭。我坐在餐桌旁,一边喝着热好的牛奶,一边吃着面包。妈妈对我说:“上学过马路要小心点,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搞小活动,要听老师的话......”我不耐烦的答道:“嗯,知道了。”妈妈突然不说话了,我不经意的看了一下妈妈,妈妈的眼角添了几丝皱纹,可妈妈的眼睛里流露着对我的关爱。妈妈虽然有些唠叨,但我知道,这些话语中充满了对我的爱。

心里装着你的好是你对我的信任。一次期中考试后,我的英语成绩下降了许多。我带着一副苦瓜脸进了家门,妈妈看到我这富有样子就问我怎么了。我答道:“考试没考好,英语成绩下降了许多,我真是太失败了。”妈妈安慰我道:“没事,还有下次嘛!好好努力,争取期末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不自信地说:“我行么?”妈妈笑了笑答道:“你一定行,好了,不伤心了,下次努力,加油!”妈妈的嘴角微微翘着对我点了点头似乎在说什么也打败不了你。

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 篇9

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理解,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依为命的母女俩家境贫寒为了供女儿上大学,母亲拚命赚钱,后来累坏了身子,。女儿感动得送了母亲一件礼物,却因母亲对家境的考虑而不得不伤了女儿的心─礼物被打碎了。这个故事体现了母女俩互相的不理解,两个人都没有心理换位,都没有好好替对方想想,想想彼此的心情和感受,想想这么做会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如果她们考虑到了这一点,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了。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要互相理解。学生做错了事,来势不能一味地批评他们;老师若做错了事,学生也不能一味责怪老师。报纸上曾有这么一篇报道:一个学生因为拿了同学的一支钢笔,竟被老师在脸上刻了一个“贼”字。这显然透露出的是老师的道德问题,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老师是不理解那位同学的,小孩有一点小偷小摸的现象,是正常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地辨别出“自己”和“非己”的东西,所以老师应该理解他,并语重心长地开导他,更不能侮辱他。在此基础上,我们学生也应该理解老师,老师由于疏忽而犯的错误,我们应采取“心理换位”的战术,想想,如果是自己,会不会也这样呢?

朋友之间更需理解,只有互相理解,方可筑起坚固的“友谊之堡”,倘若这其中的材料缺少理解,“城堡”会变得不堪一击。生活中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小冲突,关键看两人是否都“心理换位”了,是否理解了对方。若不理解,他们的友情从此会没有了;若理解了,他们的友情会更进一步。

心理描写的小学生作文 篇10

一、利用景物或衣着折射

人物的性格与情绪往往可以通过衣着或景物得到体现。从衣着上看, 高兴时, 穿着的红色衣服也许就像一团跳跃的火焰, 人物喜悦、活泼的心理自然也溢于其中了;反之, 失意时, 穿着的黑色衣服也许就像一张沉重的网, 人物失落、痛苦的内心也会不言而喻。“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能寄情, 也能表达人的心理。用景物衬托人物内心的写法自古以来就常为人所用。古诗中就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伤感, 这种景因情生、情随景到的笔墨, 能够收到“壮难写之景于眼前,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表达效果。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到:“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 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和后文“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 但谁都不注意, 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作者要表达课前的小弗朗士贪玩、幼稚的心理, 所以写了这些“有趣”的景物;后面小弗朗士已经逐渐成熟、懂事, 内心激荡着爱国之情, 所以写了“谁都不注意”的景物。

中考满分作文《茵草坪上的故事》中的这段景物描写便是成功的典范;“一场春雨之后, 坪里的小草长得愈发茂盛了, 那一大片的翠绿简直就是一块碧玉, 绿得发疯, 绿得逼你的眼睛。在楚文眼中, 泥土里滋生的根本就不是一种植物, 而是一种叫‘幸福’的种子。”这是反映主人公在学习取得成功后内心感受的一段景物描写。文章没有直接说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与幸福, 但笔下的这些独特景物, 却将人物的感受巧妙地洋溢于字里行间了。这种刻画心理的方法, 含蓄典雅, 情感浓郁。又如《聆听互动的心音》一文中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一棵棵脆弱的小树被无情地砍掉了, 他们的样子很可怜:有的被拦腰砍断, 有的被从顶部劈开, 有的则被砍掉了很多枝干……”这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小树被糟蹋的惨状, 流露出作者心中的愤怒:“为什么要如此破坏大自然!”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

二、通过梦境或幻觉寄托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思之越切, 梦之越真。在作文中需要表达人物的渴望、恐惧、困惑、压抑等内心活动时, 人们常常运用梦境或幻觉手段进行描写, 这样就可以直接、清晰地表达复杂多变的人物内心。

朱自清说:“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幻觉看见了父亲的背影, 是因为作者心里想着“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学生习作《反梦》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我”梦到妈妈因与爸爸感情不和, 不顾“我”的劝说, 狠心离开了家, “我”哭得很伤心。哭醒了之后, “我”心里很害怕, 可是又一想, 都说梦是与现实相反的, 也就是说, 现实中妈妈是不会走的。想到这里, “我”禁不住又笑了。这个梦境寄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也流露出孩子隐约的担忧。又如, 一位同学在写他第一次获得打工报酬后想到能为家人解忧, 为了表现那种欣喜和安慰, 就很好地运用了幻觉手段:“我拿着薄薄的一叠钱站在窗前, 玻璃上突然显现出我的家:妈妈收到了我的汇款, 眼角因为高兴而泛起了皱纹, 弟弟为能买新球鞋而欢呼, 小狗也不知所以然地摇起了尾巴……好想拥有一双翅膀现在就飞回去。”这一幻觉与现实相契合, 虚实相生, 新奇有力地突出了我那份兴奋愉悦的心情。

三、透过表情或言行揣摩

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言为心声”, 契诃夫曾说过这样的话:“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可见, 人物的内心感触, 往往能够从不经意的言行表情中展露出来。高兴时也许会眉开眼笑, 失落时则是泣涕涟涟, 得意时也许会手舞足蹈, 尴尬时则是手足无措。我们要善于从人物外露的脸部表情、言行举止中分析其变化, 洞察其内心, 揣摩人物的思想情绪, 凸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 篇11

秋风萧瑟,一切都静默着。唯独数片枯黄的落叶纷飞着,我孤独、无助地徘徊在街头。我惨遭了失败。

那时,我便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对未来不报任何奢望。每日到校园的义务就是站墙角。

当老师公布成绩时,心中不知充满了多少激动。可“人算不如天算”,我竞“名列后茅”,好似柠檬汁注射心头,我当时快崩溃了,心散碎成了一堆,犹如遭受雷劈。平时的努力为何得不到回报老天为何对我不公平!我整天沉浸在绝望、悲伤、痛苦之中。我站在昏暗的墙角望着窗外绵绵细雨,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嫉妒与憎恨。

最后这枚青橄榄透露出了一丝甘甜。视他人获得表扬与奖励,心中便产生了羡慕的火花。随之,我便把嫉妒化为奋斗,把憎恨化为力量。我的灵魂随着我不断拼搏、奋斗着,我想象着那个受奖的孩子就是我。“皇天不负有心人”,当考试再次来临时,我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全班首名。我对世界又充满了信心与期望,对生活又充满了无限憧憬。

此后,那狭窄的墙角再也没有出现过我的身影,它在我的记忆中渐渐地疏远、模糊、不见了。我则把此事作为战胜任何困难的资本。

描写心理活动的作文片段 篇12

片段一:

“啪嗒”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地上绽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涡。“唉,又是一个无聊的雨天。”我用一只手托着下巴,趴在窗台上想着。

突然,一片白色的东西飘入了我的`眼帘。“咦?这是什么东西,难道是树叶?可只见过雪白的小花,从没见过白色的树叶啊!”我连忙走到走廊上,它也随着风势飘了过来。只见它在窗外翻滚,尽管雨很小。可对它来说,却像一位死神,在雨点的欺压下,它一浮一沉。“加油啊,白树叶!”我在心里呐喊。“近了,近了,啊,原来它不是树叶,而是一只小白蝶!”我在心里惊讶地喊。

它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玻璃窗,我连忙打开窗户,任凭它落进我的手里……

片段二: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我眼前。我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遵守了几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这时,我放慢了脚步,心想着该怎么办。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爸爸承认错误,请他原谅。想到这儿,我又加快了速度,飞快地向家里跑去。

片段三:

“咱俩做的一模一样?”我半信半疑地接过考卷。果然,两道题解法一样,但老师的批改却一个是“√”,一个是“×”。我先是一惊,后来我想一定是老师改错了。我一面为自己“侥幸脱险”而暗自庆幸,一面又为同学发现了自己的错题而忐忑不安。

小学生作文指导——人物外貌描写 篇13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外貌鲜明、有立体感呢?下面我就谈几点拙见。

一、抓特征,显神韵,避免千人一面

俗话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外貌。我们要善于抓住其显著的外貌特征准确描绘,努力写出一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样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避免面面俱到,老舍先生说过:“若拖泥带水地形容一大片,则费力不讨好,人物描写的要处,足以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以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

二、仔细观察,写真实,避免随意编造

要想使笔下的人物有感染力,首先,人物应该是真实的,因为人的外貌受其性别、年龄、家庭、职业、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所以,要对描写的人物仔细观察,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还要注意,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坏人也并不一定都长得横眉立目、凶神恶煞。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不要给人物套假面具。

三、“动”“静”结合,避免形式呆板

像四季更替一样,人的外貌也因人喜、怒、哀、乐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要把人物外貌放在人物的活动中写,结合人物行动刻画,不作静止孤立的描写。要学会在动态中展现人物肖像。把人物外貌的静态动态相结合进行描写,更有利于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

四、围绕中心,避免貌神不一

貌神统一是外貌描写的基本准则。我们不能以为写人的作文一定得写外貌,写外貌一定得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头写到脚,这是不足取的。我们刻画人物外貌时,要围绕中心,根据文章内容需要进行观察描写,有些作文的主题可以用语言、心理、动作、侧面烘托等其他手段来表现,就不需要进行外貌描写。因此,外貌描写该写则写,该短不长,一切从作文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要只为写外貌而写外貌。

描写人物心理的作文素材 篇14

(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鲁迅《风筝》)

(二)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张之路《羚羊木雕》)

(三)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莫怀戚《散步》)

心理描写的优秀作文 篇15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实在它拥有有两重性:悲观的一壁是按捺个性发展,束厄局促思惟,抹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但也有踊跃的一壁,即有助于学习别人的智慧经验,扩展视线,战胜固执己见、盲目自信,批改自己的思惟体例、削减不必要的烦恼如误解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究竟眼前,偶然咱们也不能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世人认可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平常来往中,颔首意味着确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类确定与否定的示意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常常举步维艰。因而,对“从众”这1社会心理和举动,要具体题目具体剖析,不能以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心理描写的小学生作文 篇16

为此, 我们对贵州省遵义市所属的道真县、正安县、赤水市、红花岗区和汇川区等三县一市二区共210名小学生的作文心理现状及其与作文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从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动机、坚持性和作文成败归因和作文修改等几个方面入手, 分析了小学生作文心理现状及其与作文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 意在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参考。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作文兴趣与作文成绩

1.1.1 小学生作文兴趣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对作文“非常喜欢和喜欢”、“有时喜欢”、“不喜欢”的人数与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6%、40%和11.4%。这个调查结果表明, 小学生整体上对作文是喜欢的, 接受的, 并且愿意在作文成绩失败的情况下继续努力提高作文能力。虽然, 学生喜欢并坚持作文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 但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具有渴望学习的天性”这一学习心理现象相吻合[1]。

1.1.2 作文兴趣与作文成绩的关系

占总数48.6%的非常喜欢和喜欢作文的学生中, 作文成绩优良的占41.2%, 5.9%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占总数40%的有时喜欢作文的学生中, 作文成绩优良的占28.6%, 17.6%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占总数的11.4%的不喜欢作文的学生中, 作文成绩优良的占25%, 25%的学生作文成绩差。这个结果表明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作文兴趣越强, 作文成绩就越高, 而提高作文能力的愿望也越强;反过来, 作文成绩的优良巩固并加强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而失败的作文成绩则加剧了学生对作文的厌恶和逃避。

此外, 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程度影响着他们对作文的坚持性。在非常喜欢和喜欢作文中的那部分作文成绩差的学生, 都表示将继续努力提高写作能力, 没有表示要放弃作文的。有时喜欢作文的学生, 他们的作文成绩和对作文的坚持性也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作文成绩的波动与对作文的坚持性的波动基本一致。

1.2 作文目的与作文成绩

1.2.1 小学生作文目的

在回答“为什么要写作文”这一问题时, “想把有趣的事写下来, 想把心里话告诉别人”、“写好作文对将来的生活、工作都有好处”、“为了考试得到好成绩, 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三个选项与调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8.6%、32.9%和28.6%。这个结果表明, 在促成学生作文目的的动因中, 有趣、快乐、真实、充满想象力、能反映学生心声的作文教学内容起着主要作用, 而学习目标本身形成的动因占据次要地位, 外在动因如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或者惩罚成为第三种动因。

1.2.2 作文目的与作文成绩的关系

占学生总数38.6%的“想把有趣的事写下来, 想把心里话告诉别人”的学生中, 44.4%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只有14.3%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占学生总数32.9%的认为“写好作文对将来的生活、工作都有好处”的学生中, 17.4%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21.7%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占学生总数28.6%的“为了考试得到好成绩, 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的学生中, 35%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15%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在小学生看来, 作文主要的目的就是将有趣的、快乐的、开心的事情记录下来, 在“以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一看”或者和“别人一起分享”。

通过上面的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阶段, 各种写作动因皆能引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其中以记述生活中快乐、有趣的事情和倾诉心中的秘密为重要动因。引发小学生作文动机目的的动因表明:在小学阶段, 作文目的与作文成绩之间关系不大, 即在小学阶段, 对学生进行各类作文目的的教学对提高学生作文成绩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1.3 作文修改与作文成绩

1.3.1 小学生作文修改心理

作文修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作文修改的态度也反映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坚持度等。小学生是怎样看待作文修改这一环节的呢?在关于作文修改这一调查项目中, “认真看老师的修改, 然后再自己修改”、“自觉修改”、“不能自觉修改, 需要教师指出后修改”、“需要教师修改”的人数与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7.1%、25.7%、27.1%和10%。调查结果表明,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作文修改主要依靠教师, 而不是学生自己, 有待于作文修改习惯的培养和修改能力的提高。

1.3.2 作文修改与作文成绩之间的关系

在25.7%“能自觉修改”的学生中, 有38.9%的学生作文成绩良好, 11.1%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在10%“需要教师修改”的学生中, 有42.6%的学生作文成绩良好, 无学生作文成绩差;在27.1%“不能自觉修改、需要教师指出后再进行修改”的学生中, 有36.8%的学生成绩良好, 26.3%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在37.1%“能认真看老师的批注、并且再次进行修改”的学生中, 有23.1%的学生作文成绩良好, 7.7%的学生作文成绩差。结果表明, 在小学阶段坚持作文修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作文成绩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而教师的修改成为学生作文能力和作文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1.4 作文坚持性与作文成绩

1.4.1 小学生作文坚持性心理

坚持性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坚持性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作文成绩。在“如果你作文成绩差或者一般”将如何对待作文这一问题的答案选择中, “喜欢并坚持写作文”、“无所谓”、“厌恶并讨厌写作文”三个选项与调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2.9%、20%和7.1%。这一调查结果表明, 在面对学习困难时, 绝大多数学生能坚持下去, 尽管他们坚持的动因多种多样, 或者是对作文很感兴趣, 或者是希望通过坚持写作, 提高自己的作文成绩和语文成绩, 等等。而对作文感到厌恶的学生, 主要是觉得写作文太难或对作文根本就不感兴趣。

1.4.2 作文坚持性与作文成绩的关系

在“如果你作文成绩差或者一般”一题的选项中, 有72.9%的学生选择“坚持学习并努力提高写作能力”, 其中37.3%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9.8%的学生作文成绩差;有7.1%的学生表示“厌恶并讨厌写作文”, 其中20%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40%的学生作文成绩差;有2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其中28.6%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28.6%的学生作文成绩差。通过这一调查分析, 可以发现, 学生作文的坚持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而学生作文的坚持性与学生作文的动机、兴趣、成绩紧密相关:当学生作文成绩优良、作文兴趣浓厚时, 就具有高坚持性;而高坚持性反过来促使学生不断学习, 提高作文成绩。

1.5 作文归因与作文成绩

1.5.1 小学生作文成败归因心理

从作文成败归因来看, 小学生将作文成功归因于“教师”、“勤奋”、“聪明并勤奋”、“聪明”、“运气及其他”的学生人数与被调查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2.9%、18.6%、7.1%、5.8%、5.7%。在作文失败归因方面, 将作文失败归因于自身的“不努力”、“聪明但不努力”、“运气及其他”、“教师和家长”的学生人数与被调查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7.1%、24.3%、17.1%、11.4%。

在学生作文成败的归因上,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学生作文成绩优秀, 他便将成功的原因主要归于教师;而学生作文成绩差, 他便将失败的原因主要归于自己的不努力。这个有趣的现象是否表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现状的认识存在矛盾呢?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发现, 学习者本身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 人类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过程。学生将作文失败主要归因于自身, 正表明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学习的潜能, 愿意选择学习而不是逃避学习;将作文成功主要归因于教师则表明, 小学生认为学业成绩的取得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小学阶段,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

1.5.2 作文归因与作文成绩之间的关系

学生作文成败的归因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作文成绩,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归因方式来预测学生未来的作文成绩。在62.9%的认为自己作文成绩优异原因在于“教师和家长”的学生中, 有29.6%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9.1%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在18.6%的认为自己作文成绩优异原因在于自己“勤奋”的学生中, 有30.8%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无学生作文成绩差。在5.8%的认为自己作文成绩优异原因在于自己“聪明”的学生中, 有75%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25%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在7.1%认为自己作文成绩优异原因在于自己“聪明并且勤奋”的学生中, 有40%的学生作文成绩好, 无学生作文成绩差。在5.7%的把自己的成功归于运气和其他因素的学生中, 有50%的学生作文成绩好, 25%的学生作文成绩差。

在47.1%的将作文成绩差的原因归于自身“不努力”的学生中, 成绩优良与差的各占21.2%。在24.3%的将作文成绩差的原因归于自己“聪明但不努力”的学生中, 有35.3%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23.5%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在11.4%的将作文成绩差的原因归于“教师、家长”的学生中, 有37.5%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12.5%的学生作文成绩差。在17.1%的将作文成绩差的原因归于“运气及其他”的学生中, 有58.3%的学生作文成绩优良, 无学生作文成绩差。

学习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的原因的认定、归纳和总结, 对自己学业成就的归因对学生的未来学习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 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无论在作文的兴趣、坚持性、动机上的愿望都相当强;而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则缺乏较强的作文兴趣、动机和坚持性。比如把作文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其他因素的学生多数对作文存在侥幸心理, 他们期望通过范文的模仿或者灵感的出现来获得作文的成功, 因此, 他们的作文成绩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2 研究结论及建议

2.1 结论

在小学阶段, 学生整体上对作文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真实、快乐、有趣、充满想象力的作文教学内容能增加学生的浓厚的作文兴趣, 提高作文成绩。

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在归因成败上, 学生容易将成功的作文学习归因于外在因素, 而将失败的作文学习归因于自身。

在小学阶段, 外在的作文动机是必须的和必要的;合理地利用外在动机, 能够促进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作文的成绩, 并保持学生作文学习的坚持性。

从写作目的来看, 小学生的作文目的与作文成绩关系并不大, 在小学对学生进行作文目的之类说教对作文教学效率的影响不大。因此, 在小学阶段, 作文教学应该淡化作文目的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 作文修改必须加强教师的指导引路作用, 单纯的学生进行作文修改对作文教学不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2.2 建议

第一,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内容应该切实做到“真实、快乐、有趣”, 摒弃人为的拔高, 切切实实地贯彻“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像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2]和“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等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要求, 使小学作文教学成为“快乐作文”、“成功作文”和“有趣作文”。

第二, 教师的指导应该重在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习惯, 而不是作文的功利目的和系统的作文方法, 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天性”, 培养小学生对“语言的好奇与敏感”, 而不是“培养语言的程序员和思想的懒汉”。[3]

第三, “教师应形成源性的智慧”, 具有高尚的趣味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能够“对学生的才情与灵性, 哪怕是处于萌芽状态, 都有一种发现的敏感和直接扑上去拥抱的冲动”, [3]避免在引导时因自身的趣味很平庸, 价值取向不纯正, 从而“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权力要求去规范学生”, [3]扼杀孩子的写作灵性和丰富有趣的精神生活。

第四,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避免因自己的指导无力使学生在作文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无助感”, 以致引发学生作文动机降低, 兴趣淡漠, 厌恶甚至逃避作文。

第五,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逐渐减少对教师或者外在条件的依赖,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作文的动机上,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减少外部刺激, 帮助学生将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作文。

摘要:对遵义市三县一市共210名3~6年级小学生进行作文兴趣、作文动机、作文归因、作文修改现状进行调查, 发现小学生作文兴趣、动机、归因与修改与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作文,兴趣,动机,归因,作文修改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学校工作总结(校长培训用)下一篇:《临江仙·送王缄》诗词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