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24-08-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用8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1

姓名:娄永飞

学号:0915104025

班级:09经济学一班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现状

当前,各地都积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主线,有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并与农村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

2、农村社会治安呈现稳定。各村多制定有涉及公益事业、计划生育、老人赡养、地界纠纷、邻里矛盾、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村规民约,近80%的受访村民认为执行村规民约对村风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85%的受访对象认为近年来村内风气逐年好转,迷信、赌博等陋习总体减少;村民反映“如今外出不锁门也不用担心被盗”。

3、村镇环境面貌有所改善。近年来,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村镇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首先是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以柯城区坎底村为例,近3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用于开展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实施了外墙粉刷、路面硬化、公路拓宽、改水改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停车场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内路面硬化面积达830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无公害化公厕1座;安装路灯35盏;新建景观亭2座,蓄水坝5条,恢复水碓1座;建造标准垃圾收集房1座,添置垃圾桶58个;配备垃圾车2辆,基础设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提升。进而促使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村民认为村内卫生状况正在逐年改善,其中85%认为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十分明显。而82%的受访村民则对党委政府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清洁家园”活动、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表示支持。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农民观念呈现复杂。调查显示,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1%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而在创业致富问题上,52.3%的受访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自信不足、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2%的村民选择了“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2、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各地村级文体俱乐部创建数量明显增多,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如一些村购买了建设路径等已于器材,却往往选择在进村入口、村办公楼边等场所,由于偏离农民居住集中地,使用率不高,甚至被一些群众认为是形象工程。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相当不逢属于东平西凑的陈旧报刊杂志,缺少农民需求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实用书籍,吸引力不强。

3、村镇卫生状况差距明显。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地新村建设的不配套,使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城市差距明显。村与村间差距也集中显现,少数整治试点村有质的改变,环境面貌堪比城市,但仍有相当部分村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改水改厕还未完全达标;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横溢,垃圾没人管理。问卷调查显示,有56%的村民认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分析上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停留在年初忙计划、忙布置,年终忙总结、忙评比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浅层次上;还有的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没有硬性指标,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抓了也是白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布置的多、督促的少。

2、工作方法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此外,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未能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思考出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缺乏特色,只停留在上级布置上。

3、主动性激发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效果较难实现统一,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其工作的抓手通常靠“组织”推动,有时容易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的状态,把群众束缚在完全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

4、组织领导不到位。有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基层组织存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的现象,习惯于为应付精神文明检查突击应付了事。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党委责任制,实际上往往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以排上议事日程,不分工抓这项工作的党委成员基本上不去过问或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5、资金投入不到位。乡镇村财力普遍困难,乡镇普遍存在“实实在在干事业”的想法,尽量挤出经费搞基础建设,上项目。

三、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提高农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突出德治抓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方略,突出思想道德教育.2、注重提升农村发展服务功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当前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科技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要顺应这一新的形势特点,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步伐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实效的切入点。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用好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信息后援保障。深化城乡共建同促发展。用好结对资源支持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2

一、全面把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 在一定的社会中,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他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 物质文明不断发展,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具有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做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不能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 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那种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做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 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 而物质条件差, 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也不符合历史发展事实和现实客观情况。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住窑洞、吃小米, 物质条件很差。但是, 延安却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充分体现着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空前未有的人民大众当家做主时代的精神气象, 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再如朝鲜, 由于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 物质条件非常差, 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差。但是, 他们的国民却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如在商店、粮店、浴池、公共汽车站、地铁、火车站等公共场所, 看不到许多人在一起拥挤、不排队的现象, 人们看到的是自觉排队、秩序井然、文明礼貌的行为。另外, 公共卫生环境也非常好。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 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 我们的精神文明, 同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和朝鲜的精神文明建设,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两个事例足以说明, 只要物质条件好了, 精神文明自然地就会好起来, 而物质条件差, 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 是不正确的, 也不符合历史发展事实和现实客观情况。

二、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同时, 借鉴和学习世界的先进文化,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就是爱国主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必须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首先, 要把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升华到共产主义的道德水准。在革命战争时期, 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 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表现出了“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共产党人的道德追求和道德魅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特别是我国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凯旋, 特别是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战胜南方雪灾、四川汶川地震, 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应把这些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其次, 要积极借鉴和学习世界的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 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必须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提高健康素质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许多人走出了国门, 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耳闻目睹了外国的精神文明是什么样。我们从中看到了先进国家的精神文明, 比我们要好的多, 无论是人们的道德意识, 还是公共场所的秩序、环境等, 都是令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的邻国韩国, 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 还有环境卫生等。先进国家的精神文明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来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国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 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友好、互相帮助、助人为东、文明礼貌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 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否则, 天天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虽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但是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 对社会精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又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腐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 败坏社会风气。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牺牲了精神文明建设, 就会造成人心涣散、制假售假成风、贪污盗窃横行、发展畸形、社会混乱, 更谈不上社会全面进步。即使经济建设一时上去了, 最终也要垮下来。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国家, 怎么能去热爱自己的工作, 怎么能去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 怎么能去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所以, 我们要在干部群众中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倡顾大局, 讲风格, 助人为乐, 无私奉献的精神, 培养人民的坚定信念, 高尚情操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净化社会的精神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这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加以落实, 变理论为行动,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社会的精神环境, 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特点,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1. 党员干部和党员, 要以身作则, 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

中国有7336.3万党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干部和党员, 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切为了群众, 树立“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思想, 做到处处讲风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只要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 共产党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人民群众就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 社会的精神环境就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2. 共青团员和大中小学生, 应做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素质如何、精神面貌如何, 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 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 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思想, 加强社会道德和思想道德教育, 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3. 新闻媒体要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阵地, 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电视台、电台、报纸可以开办精神文明建设栏目。特别是电视台, 应做一档对文明公民进行宣传奖励的栏目, 对不文明的人和现象进行公开曝光。此栏目应长期坚持, 大力宣传, 提高认识, 使全体国民积极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列中来, 使观众从中受到教育, 规范自己的言行。

4. 社会的各个服务行业, 要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服务行业是社会的窗口, 通过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 可以直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服务行业要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明礼貌、热情周到服务, 顾客至上,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架研究 篇3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理论 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 诚实信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迫切需求;是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的关系等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灵魂。

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邓小平用发展、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分析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

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全面地发挥出来。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是互相联系的,而精神文明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它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全面系统,而且辩证统一;不仅立足国情,而且面向世界;充分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性与目标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开放性与选择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丰富阅历,认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经验。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道德建设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解决的是“心志”问题。“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邓小平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养成教育入手,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准

现实生活中思想境界的高低差异,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我们立足现实,注意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注意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结合,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从最基础的层面抓起,从根做起。这个“根”就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在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次,是道德对每个公民的最低或最基本的要求。社会公德不立,简直就无法再进一步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建设。只有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去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并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一个全民的广泛的概念,为官者,政府要有行政道德;为民者,工作者要有职业操守;社会人要有热爱社会保护社会的公德心,要有善良民俗,要有公正合理的社会舆论,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其外延之宽,不是十分容易完全把握住。抛开社会公德不谈,转而谈其他的精神文明,或者只强调社会公德中某一层次的东西,都是不全面的,会使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图发生偏斜,发生扭曲变形,造成严重的后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于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诚实信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时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信用,简称诚信,就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必然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就得不到有力支持和保障。我国历来重视诚信,传统道德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中,诚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实践中,我国形成的重承诺、守信用的道德传统,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道德体系的构成要素来看,要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道德规范体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把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使社会成员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指导,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调节。从道德体系建设的基本环节来看,一是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坚持不懈、广泛深入地进行以诚信为本的道德教育,启迪诚信道德觉悟,激励诚信道德情感,强化诚信道德意识,在人们内心形成诚信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二是要积极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实践活动。把诚实守信道德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在开展业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增强人们的诚信觉悟。三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大力宣传报道诚实守信的各种典型,在社会上着力营造浓厚的“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评价氛围,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责任感,激励人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传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许多不同的内容。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构架,以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从精神文明建设,到思想道德建设,再到社会公德建设,进而到诚实信用建设,层层揭开,层层深入,深刻领会,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认真从基础做起才能使构架坚固、持久,只有把握住关键所在,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维护和保持社会安全与稳定,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步伐,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我来太原铁路局职工培训学校上班的一个月当中,我发现职工培训学校的整体素质还是很不错的,首先大家的穿着每天都是很整齐干净,其次是每个人的环保意识都很强,基本没有乱扔垃圾的,还有就是大家每天谈论的内容都很积极向上,表现出了高素质人群应有的特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在想,除了个人的一些基本素质之外,大家为什么都会有这么高的素质呢,我有些弄不明白了。

慢慢的,我明白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职工培训学校紧抓对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在2013年八月初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代表大会”,全国开展了群众路线学习,积极鼓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要充分认识党的教育实践的重大意义,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要积极贯彻和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去去病”的党性要求,积极提升社会注意人文精神。虽然我目前还不是党员,但我在学校是参加过学校党课的培训,也算是入党积极分子,再加上在武汉铁路党校培训的那一周时间,我觉得这就是积极加强--太原铁路职工培训基地

员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一,这切实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积极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高度,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只有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努力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能力和提升发展水平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视角对这一实践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应该看到,“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是伴随工业文明发展的一股暗流,特别是资本主义在物质财富猛增的同时,造成了价值理想的缺失、人自身的失落和人与人关系的失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汲取资本主义的历史教训,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人文终极关怀,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感、充实感、崇高感和超越感,从而提升精神境界,丰富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尤其要以人在人文精神向度上的发展和完善为先。让铁路职工培训基地的职工积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更好的提升的大家的整体素质。

紧接着,我又以铁路职工培训学校第一批学员的身份参加了武汉出差的培训,既丰富了我们铁路学校员工专业技术知识,又加强了职工学校内部的和谐,对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以及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多重领域。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社会和谐的厚实的物质基础;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制;要深入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条件。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来引导,需要和谐文化精神来浸润,需要和谐文化氛围来营造,也需要和谐文化秩序来维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包括: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等内容。多元统一,是指整个社会的文化既有多姿多彩的文化个性,又有共融一致的文化共性,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社会的主导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兼容共生,就是社会的不同文化主体和要素能够相互兼容、相互协作,在和谐当中共同发展;协调有序,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结构自身的和谐,各种文化资源、各种文化门类和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充满活力,就是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社会文化的活力,使文化财富不断涌流,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大众共享,就是要维护和实现文化公平,努力避免和主动解决由于文化问题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使全体

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当前社会实践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和回答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这次培训真正让我们认识到了和谐和沟通的重要性,也直接提高了大家的整体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 篇5

一.该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前在中国发展先进的文化,便是设置装备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便是设置装备部署社会主义精力文明。第一框讲了“对峙先辈文化的进步偏向”,答复了今世中国的先辈文化是什么,中国的先辈文化应当对峙什么偏向,紧接着第二框就要答复怎样生长先辈文化,即怎样设置装备部署社会主义精力文明。可见第二框内容是第一框内容的天然延伸、继承扩展和深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②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③明确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近年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①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升华学生的道

德境界。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自觉成为“四有公民“,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和谐文化建设。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谐文化的重要地位。

2.教学的难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难点确立的依据:传统文化的稳定性、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理论较为抽象,需要结合事例说明。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第二部分:说教法

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必修学科。结合我近年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经验,认为好的教法不光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选择适合的教法,我认为应该在挖掘教材的内涵,比较相关知识和能力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硬件配备情况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确定。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活动,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以及重难点情况,我主要采用教与学并重的的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思辨能力。

2、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境,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关中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关中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思想、传统文艺的情境感知,进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把握。

3.例证法:运用事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教师的个性在如何塑造着学生的个性。”,所以我积极的引导学生从“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来源复杂,总体来说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与市区学校都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1、导读法:

指导学生学会看书、理书、画书。通过看书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基本了解,使知识思维连贯;通过理书让学生理清内容,理顺结构,理出中心;通过画书让学生对重难点有标注,便于巩固提高。这样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思疑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素材探究中设疑,发掘问题,疑中设难,引导思维,起到抛砖引玉。

3、分析归纳法:

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观点提炼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4、总结反思法:

主要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理论联系实际,让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的认知和体验,同时也能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知识迁移能力。

文化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难理解,加之学生之前对文化内容的学习已多时,因此对文化方面的内容已不再陌生,也具备了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铺垫。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可以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总之,教法、学法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接着我具体来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在这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要尽量避免出现课堂活动而引出的学生课堂表现随意化的现象。

首先,是让学生观看彭宇案事例和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做点拨,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从而引入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板书)。

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围绕下面一些内容展开:1.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该怎么做?除此之外,就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些相关内容。

接着,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浏览教材3分钟。三分钟后,老师引导学生开始这节课内容的学习。首先是解决“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其思考,并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思考讨论,一是必要性,二是意义。然后,请学生起来回答,如果必要性方面打不出来,老师可以以填空题的方式,让学生填关键词,关键词填完之后,让学生理解一下必要性,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讲述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二是意义,仍然让学生回答(课本书上100页原文)。紧接着,让学生思考回答课本100页第个方框里的问题,教师做一些简要的点评。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其答案让学生回答,并申明其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并向学生说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他们每一项又包含不同层次的内容,并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自己对每一项的理解,3分钟后让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做相应的点评并以幻灯片显示相对标准的答案。为了让学生明白”四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做相应的拓展,简要阐述一下“四有”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做相应的了解。

接下来,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措施让学生回答(书本上101页有),学生回答完措施后,教师对其三个措施进行逐一讲解。其基本思路是“运用该措施的原因?”以及“运用该措施的要求?”,至于课本书上相关链接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浏览一下,102页顶上方框的思考题,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并当场解决。

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即“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首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意义?”,该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回答(课本上有);然后是讲到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仍然让学生起来回答(课本上有)。接下来,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本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亿万人民是精神文明活动创建的主体,并让学生例举一些自己参与过的或是知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最后,强调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呼吁学生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书上103页最后一段文字)。

最后,教师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回顾总结,并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新知识。

依据: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关中文化的了解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计划通过3-5分钟的设问导课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变集中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整体时间安排符合教育学中的最佳时间分配原理和反馈原理。这样做也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把主要时间留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针对高三年级学生的层次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设置,设置有基础题和拔高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不能代替板书。我比较注重严谨美观、系统的提纲式板书设计,因为他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板书设计中,用好副版和正版。重点部分用红色粉笔标注,给学生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通过细节让学生更好的把无意注意转到有意注意。

重视板书的依据: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其中听觉只占11%,而视觉占83%,其它占6%,所以板书在教学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彩色粉笔圈点来增强视觉刺激,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非智力因素,起到画龙点睛、突出重点,使学生分清主次,加深印象;严谨美观的板书,使学生便于记忆、整理,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艺术美和科学美的享受。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

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6

一、考纲要求:

36、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A)

37、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B)

38、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C)

教学过程:

一、结合考纲解读相关知识条目,突出特别需要强调的地方:

1、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

其中,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教育科学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其中,文化卫生也属于文化范畴。

2、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公民。

3、文化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果改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错了)

文化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民族的繁荣、综合国力的竞争,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4、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特点是博大精深、根深蒂固、生生不息。

新时期,它的内涵在不断地发展,形成了新的内容,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

5、在当代,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还是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等。

6、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个人而言,也有重要的作用。参考P71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

7、实施科教兴国,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变人才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化人口压力位人才优势,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5——8分钟熟读,及时巩固。

三|作业:完成下册的配套练习。后五分之一同学P73非选择题做13题不做。

四、作业反馈存在问题:

1、有关意义的答题,总体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学生积蓄的知识少,答题角度单一。如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意义:思考点(1)精神文明的内容(2)传统美德的内容。找到思考点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7

一、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新形势

二十多年来, 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就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 引导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加深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 有效展开了各方面的工作, 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从多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提高;坚持进行以理论信念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 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民族凝聚力明显提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清醒地看到,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精神文明建设既面临良好机遇, 又面临严峻挑战。首先, 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其次, 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同世界各国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第三, 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信息领域的高新科技迅猛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坚定信心, 头脑清醒, 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扎实推进新形式下精神文明建设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放在总揽精神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 把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当前, 注意推动以下工作: (1) 紧紧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一件大事, 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紧密结合师生在思想认识中产生的新问题, 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 引导师生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的信念, 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念, 努力在内容、形式、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针对新形势, 增强时代感, 在实效性上下功夫。 (2)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师生道德素养,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针对学校实际, 要进行系统道德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普及礼仪教育, 把教育与育人相结合。同时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举行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升国旗、唱国歌、入团宣誓、成人仪式”等活动, 增强教育的实际教育效果, 起到集中教育的明显效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8

【关键词】体育运动 ; 特征 ;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67-02

一、体育运动的特征

1.体育运动的竞技性

竞技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现象。 以竞技体育运动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的范畴,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运动, 更说明了竞技体育运动的特殊性。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运动热爱程度的提高, 竞技运动将更贴近人性, 更能表现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力量与价值,更能体现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文明和进步。从这种意义上讲, 竞技体育运动完全可以为日益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类大众提供一种崭新并不断完善的体育运动体系。

2.体育运动的大众性

大众体育是以运动为基础, 增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直接目的运动。现代体育的休闲、优美、高雅以及比赛中具有超常的娱乐性、参与性、竞技性和观赏性, 在吸引有经济能力的中上层市民参加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许多国家, 这为体育运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奠定了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体育锻炼的要求增强。21 世纪, 休闲是人类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休闲体育是一种人的自然化, 是对体育本质的一种回归。

3.体育运动的民族性

体育运动在传承过程中,又吸取了人类文明的精华。运动场上有许多成文不成文的优良传统,比如不得随意走动, 不得高声喧哗。 看来似乎很平常,实质上体现的是人的价值—— 对运动员的尊重、对裁判员的尊重, 也体现个人的尊严。 一场高水平的比赛, 有成千上万的观众。 在比赛进行当中, 他们聚精会神、甚至屏住呼吸欣赏表演。偌大空旷的运动场上, 全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表达对运动员精彩表现的鼓励。这些优良传统, 都是体育运动发展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精神财富, 它在运动场上传承文明, 它所弘扬的是人类的文明、理念和价值的传承。

二、体育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1.体育运动对全民健身方面的作用

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而拥有健康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体育运动在健身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就网球而言,有人曾经作过统计,在一场有相当水平的比赛中,运动员所跑的路程约在5000米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万米,不下于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网球运动常被人形容為“挥拍上阵”,曾有人统计过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挥拍情况,一场比赛总的挥拍次数不少于千次,如果没有强壮有力的手臂是不能胜任的。可见,体育运动对发展人的全面的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体育运动对促进道德、法制建设方面的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参与者的道德修养及礼仪意识要求很严。喜欢运动的人都知道,在体育场上不仅能感受到竞技体育的激烈性、残酷性,而且也能深深感受到运动场是一个学习和展示良好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场所。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行为举止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对服饰和语言也有严格要求。“尊重运动场上的一切人和物”这是体育运动员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尊重对手、裁判、观众、工作人员、服务人员,也包括体育场上的体育器材设施。体育运动能提高民主法制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体育运动对经济促进的作用

我国的各项事业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体育运动的迅速普及发展,让商家看到了新的无限商机。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体育赛事,打造强势企业品牌,做好体育经济。宾馆饭店则将运动场作为提高自身档次的硬件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为中国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4.体育运动使人们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育竞技运动规则首先传递出来的就是平等原则。在各类球类比赛过程中每名或每队运动员只能有一个选择权利,选择球权的运动员就不能再选择其它,并且在第一局之后要交换场地和发球权,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公平原则。人们通过参与此类体育运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人生对每个人是公平的,自己只有通过艰苦努力,并公平的参与竞争才能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三、体育运动的魅力与美学价值

体育运动是一项力量美和艺术美、形体美、服饰美与环境美相结合的活动。比赛中竞争的激烈性与观众的文明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即把竞争性、文化性、观赏性和参与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极具魅力的体育项目,既有悠久历史,又不断得到普及发展深受群众喜爱。

四、结论

“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民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建设文明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而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强身健体,经济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促进社会思想道德、法制建设,提高国民的民主观念,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诚信守信”是运动之本,“注重礼节”是运动之基,“谦虚自信”是运动的力量之源。一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而体育运动是一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运动,因此体育运动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五、建议

1.增加体育场馆建设

在党和政府如今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的热潮中,我国体育运动开展的条件已有了极大改善,经济发展给体育运动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政府或企业的支持下加大投入运动场的建设,可为体育运动广泛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硬件设施,由此不仅能为更多的运动爱好者们带来便利条件,而且也扩大了整个体育消费市场。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通过体育运动这个市场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健康、寿命、娱乐、运动、观赏、社交、激情、休闲、美感、尊严等。

2.增强体育运动建设

体育运动的建设是促进体育事业更迅速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发掘和深入研究体育运动的价值并将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体育运动建设的首要任务。另外,充分发掘体育运动的艺术美,烘托运动的文化氛围,也是体育运动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不仅能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而且能带动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显然,如能尽力完善它们,一定会有力推动运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瞄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大众体育健身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满足那些兴趣不同,运动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的运动爱好者的需求,这将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依据,也只有这样,体育运动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龙,邱莅.体育与社会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朱丽君.运动与现代生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轶,梁高亮.浅析网球运动自身功能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J].中国体育科技.2001

[4] 路占宾,赵铭洋.浅析网球运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核心期刊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小学安全工作例会制度下一篇:人事管理工作2012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