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传说故事

2024-05-17

什刹海的传说故事(精选13篇)

什刹海的传说故事 篇1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她先搬到了山脚下。山脚下有许多坟墓,每天都有许多人吹吹打打,为自己死去的亲人送葬。孟子见了,觉得很好玩,每天都和小伙伴玩起这样的游戏。孟子的妈妈见了想:这样下去,孟子一定会没出息。于是,孟母把家搬到集市,到屠猪宰羊的人家旁边的地方去住。可孟子见屠猪宰羊很好玩,又和小伙伴玩起屠猪宰羊的游戏。孟母知道了,又把家搬到学校旁。学校每天上课、写字、读书,孟子一看,马上也跟着读书、写字。孟母看了说:“这次总算找对地方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离不开好的环境。

断织教子:孟子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还常常逃学。有一天,孟子早早回到家,孟母问:“《论语》你会被了吗?”孟子嘴上说会背,可却一句也背不出来。孟母见了,拿起一把刀就把刚织好的布给剪了,之后便呜呜地哭起来。孟子见了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要把布给剪了?”孟母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像这布一样,毫无用处。”孟子听了,不再逃学,而刻苦学习,后来成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什刹海的传说故事 篇2

不几日, 恰逢有一位媒婆前来提亲, 要把巧玉说给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 就答应了下来。可是, 这时后娘的脸色却不好看了。

后娘为了刁难巧玉, 就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子, 让媒婆带给男方。男方看到鞋样后, 也很满意, 就根据这双鞋样做了一双小绣鞋连同聘礼一起送到了巧玉家。

巧玉出嫁那天, 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 害得她上不了花轿。她又羞, 又恼, 又急, 一气之下便上吊自尽了。人们非常婉惜。

什刹海周边的庙和传说 篇3

还有一种是和活财神沈万三挖十窖银子的传说有关。说到沈万三,老北京可能都听过,说他是“活财神”。沈万三平常是说不出哪儿有金子、哪儿有银子的,只有狠狠地打他,打急了,他胡乱一指,在他手指的地儿挖,就准有金银,而且打得越厉害,挖出的金银就越多。“活财神”由此得名。

这一年,皇上要修北京城,又不愿把他国库里的钱拿出来,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不免发愁,有人就把活财神沈万三的事告诉了皇上。皇上一听高兴了,吩咐马上把沈万三抓来。把沈万三押上殿,皇上一瞅,心里就犯了响咕:就这么个穷老头儿,他会是活财神?不能够吧!不过从来都是有错拿的没错放的,还是先问问。皇上耕问:“你知道哪里有金子,哪里有银子吗?”沈万三答道:“我不知道。”皇帝发了火,吩咐武士把他拉下去,狠狠地打。直到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沈万三才喊了一句:“别打了,我知道哪儿有银子了。”于是他带着官兵,走到一块空地上,往下一指,说:“你们就在这儿挖吧。”果然,挖出十窖银子来。据说,这十窖银子,一窖是四十八万两,总共四百八十万两。北京城就是用这笔银子修起来的。银子挖出后,放银子的地方就成了大坑,后来大坑里有了水,人们就叫它“十窖海”,以后慢慢演变成“什刹海”了。

什刹海的周围原有寺庙很多,它既反映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寺庙已经荒芜,后来被改为民居,现在对外开放的寺庙已经很少了。

什刹海(寺)

位于后海西沿滨海胡同。什刹海作为寺庙,始建于明朝万历(1574年-1620年)年间,是什刹海地区比较老的寺庙。清顺治六年(1692年)重修,又叫十刹海庵、什刹海庙、十岔海等。这是一座不大的寺庙,坐西朝东。《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其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天府广记》中记载:“十刹海在龙华寺前,万历中陕西僧三藏建。”相传,这位三藏和尚在什刹海(寺)当了20年主持,每天身披袈裟,持瓢乞讨,什刹海周围的居民见到他拿着瓢,口朝上,就知道他饿着肚子,便把家里吃的东西施舍给他。如果看见他瓢口朝下,便知道他已经吃饱了,不再给他吃的。这个瓢后来一直挂在庵中,成了三藏和尚的遗物。什刹海的庙产后来陆续被分割,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当年它的山门三间、配房、配殿、大殿大约20多间,除大殿是硬山诟大脊,筒瓦顶,其余是硬山箍头脊,普通的筒瓦顶。现基本保持原状,由居民居住。传说什刹海因这座庙而得名。

汇通祠

位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之上。什刹海的西海,其实就是积水潭。游什刹海,汇通祠应是必去之地。因为在汇通祠,您可以了解到什刹海、积水潭的历史,也可以了解当年老北京的水利工程概貌。当年汇通祠后边有一块一米多高的巨石,暗红色,通体花纹像云朵,手击音如铜器,纹路像一头狮子和一只鸡,所以人们把这块美石叫“鸡狮石”。相传它是一块陨石,清朝初年移到该祠,但又有人考证说它不是陨石,只是因为石头上有白点,像星星,所以叫它“星星石”。传说积水潭因此而得名,因为这块石头,所以当年叫鸡狮潭,叫着叫着成了积水潭。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妙的传说。这块“鸡狮石”已不知去向,而传说却流传下来。元大都建城之初,根据水利专家郭守敬的规划,引白浮泉水,汇西山诸泉,从高梁河流入都城,汇入积水潭。有河就要有控制水流的闸门,北京话叫“水关”。当年在汇通祠的位置附近就建有水关,现在还有这个地名。明朝徐达改建北京城的北城墙时,在德胜门重筑水关。据考证,建水关挖河道时的土在积水潭的西北堆成了一个小岛。明永乐年间,在岛上修建了一座寺庙,名叫法华寺,相传这座庙是永乐皇帝的爱臣姚广孝所建。因小岛上听到的水声淙淙很像潮声,所以又叫“镇水观音庵”。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为汇通祠。祠内有两块匾,一块写有“潮高普觉”,另一块写有“功兼利济”。祠内供的是龙王。乾隆对汇通祠的改建很上心,建成后,曾到此一游。这里的景观让这位风流皇上诗兴大发,并留下了乾隆汇通祠御制诗几首。民国初年,这座庙曾一度售给长春堂药店的张子余,张子余是京城有名的孙老道(孙三明)的内侄。孙老道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了避瘟散(一种类似仁丹的闻药),由此闻名。孙老道死后,长春堂由张子余经营,张子余曾在白云观出家,受戒成为“火居道士”。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先后在前门一带开设长春棺材铺、庆丰饭馆、油盐店、亿兆百货店等,又在地安门开设了仁和堂药铺,成为京城商界“四大巨子”之一。有钱以后,张子余不断施舍道观,他看中了汇通祠后,把它买下,进行修缮,在山门外有他留下的“万古长春”的匾额。后来这里曾开过武馆。上世纪60年代末,因修地铁,全岛夷为平地。上世纪80年代,政府重修汇通祠,历时8年,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参与主持了汇通祠的修复工作。工程完毕,他写了一篇《重修汇通祠记》,刻碑于上。现在看到的汇通祠是后建的,先前的小岛已经没了,当然原来的祠也随之湮灭。在吴良镛的建议下,又用渣土堆了一座小土山,并且尽量恢复原状。新建的汇通祠占地约11000平米,内有石亭、剑碑、石壁、洞穴等景点。按照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建议,将新建的汇通祠作为郭守敬纪念馆,故祠内有郭守敬的塑像及一些介绍文字。

广化寺

广化寺位于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31号,是一座大型佛教寺院。广化寺始建于元代,传说是一高僧托钵化缘、筹措布施所建,寺亦因此得名。明天顺七年(1463年)重建过一次。明万历年间、清咸丰十二年(1852年)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1937年溥儒(名画家溥心畲)曾出资修整。广化寺在明代为净土宗庙,清道光年改为子孙剃度庙。宣统元年(1909年)由清学部主持在广化寺筹建京师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前身),民国时期鲁迅作为教育部主管图书馆工作的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常来此工作。1917年京师图书馆从广化寺迁至方家胡同国子监。1921年8月广化寺对

nlc202309010150

外开放。1927年,北平的南、北两个佛教会合并,设会址于广化寺。1939年在此创办广化佛学院,1946年建广化小学。1982年北京佛教协会成立并将会址设在此寺。

火德真君庙

位于地安门外大街77号,前海东岸,过后门桥不远,路西即可看到这座修葺一新的寺庙。京城地处北方,每到春秋风大雨少,夏季则有雷电,而老北京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一旦失火,便被烧为瓦砾。老北京火灾频繁,别说普通民居,就连大内皇宫也多次失火,所以人们对火神格外敬畏。老北京的四九城火神庙很多,而火德真君庙是老北京各火神庙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此外,它也是什刹海地区历史最长的一座寺庙,相传它最早建于唐贞观年间,元代重建(另据考证它最早建于元代末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原来的火神庙的殿顶部是灰瓦,为了表示皇上对火神的敬重,重修时,改为蓝琉璃瓦绿剪边筒瓦顶。民间传说这座庙里的火神王灵官很“灵”,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皇帝对火神更加重视,重修时又把山门及后阁顶上加了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老北京,只有皇宫(紫禁城)和皇家寺庙,才准许殿顶有黄琉璃瓦。黄琉璃瓦可以说是皇室的专制。火德真君庙能有黄琉璃瓦,可见皇上对这座寺庙给予了最高等级的“待遇”。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庙坐北朝南,有山门东向,门内外各有一座牌楼。山门外有旗杆,山门内有钟鼓楼。有三进院落,前院是灵宫殿,有明万历皇上御题“隆恩”匾额。王灵官是民间传说的一位火神,明成祖永乐皇上曾封他为“隆恩真君”,所以才有万历皇上题的这块御匾。殿内供奉的也是王灵官的神像,还有乾隆御题“司南利用”匾额。后阁名“皇极殿”,清代称玉皇阁,明万历皇上御题“万岁景灵阁”,清乾隆皇上改题“万寿景命宝阁”。殿内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其他还有供奉关帝、关平、周仓的“关帝殿”,上悬乾隆御题“气壮山河”匾额。有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姥真君的“斗姥殿”,上悬乾隆御题“妙统辰枢”匾额。此外还有“辅圣”、“弼灵”两座配殿,后院还有观湖赏景的“水亭”。

为什么明清两代皇帝对火德真君庙如此重视呢?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这座火神庙的香火极盛,四九城的百姓都到此进香拜神,但是突然有一天,火神庙发生了火灾,大火烧毁了皇极殿,因为皇极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皇帝为此大为震惊,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所以下谕让工部对该殿进行修复,并特赐蓝琉璃瓦顶。民国以后,火神庙的庙产逐渐被分割挤占,原有的钟鼓楼、旗杆以及山门前后的木帛牌坊均已拆除,神像也没了,庆幸的是寺庙的主要建筑依然保留了明代重修时的形制和布局。新中国成立后,曾被招待所和民居占用。2000年,市区两级政府重新整治什刹海风景区时,一部分居民和单位腾退,由区政府投资将该庙修葺一新,成为什刹海地区的一个旅游观光景点。这座寺庙现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岳庙

关岳庙在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号。这里原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贤亲王庙。醇贤亲王庙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建,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成。庙坐北朝南,分三进院落,其中中院又有东西跨院。中轴线依次为琉璃照壁,O r'],外为八字墙,两旁各有一座琉璃门;中院内东有焚帛炉,西有祭器亭;正殿7间,殿前有月台一座,东西配殿各5间;后寝祠5间。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在后寝祠塑关羽、岳飞像,并祀关岳,称关岳庙。1939年恢复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大殿改称武成殿。原关岳殿改为武德堂。堂内北、东、西三面墙壁上嵌有配享和从祀武成王的历代80位名将传黄石刻,现存16块刻石。1950年曾是西藏达赖喇嘛驻京办事处,现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还有许多寺庙(祠)也都分布在什刹海周边。如位于鼓楼西大街的万寿弥陀寺,位于大石桥胡同的拈花寺,位于后海的小龙华寺等。还有贤良祠,三官庙,广福观,天寿庵,丰泰庵,真武庙,普济寺,龙华寺,海潮庵,净业寺,静海寺,永泉寺,正觉寺,黄瓦财神庙,保安寺等等。

【责任编辑】李毅

什刹海的传说故事 篇4

相传很久以前,在平氏北头有一位员外,为人乐施好善,口碑极好,种有几亩菜园。一日,有一年轻人过来自荐要当伙计,仅要求管吃管住就行。员外看其年纪轻轻身强体壮,就收留了他。那时给菜地浇水,是用辘轳从水井里一桶桶打水上来,再沿地沟灌溉,这不是一个清闲劳力活。然而自从那年轻小伙子来了之后,员外每日早上起来,发现菜地都被水浇了个遍,而且水量适中,恰到好处。一连数日,均是如此,员外就心生好奇,他想看看年轻人晚上到底是怎么干活的。半夜时分,员外悄悄起床,轻手轻脚来到菜地水井旁躲起观察,未见人影。少顷,但见一黄龙,来到水井边,尾部插入井中,口喷水雾,不一会儿,菜地被浇了个遍。员外看得心惊胆颤,一夜未眠。

次日一早,员外想来想去,还是硬着头皮把年轻人叫到自己家里的上房,年轻人进屋后,员外将门栓好,然后扑通下跪,问其原因。那年轻人看瞒不过员外,只得一五一十把实情吐露给员外。原来年轻人本是生活在龙潭的一只小黄龙,后来从黑龙潭来了一条黑龙,霸占了他的地方,把他赶走了,他才落魄流浪到员外菜地当伙计。

员外知道了详情,自然不敢再让他干苦力。员外就问怎么可以帮他?小黄龙说,自己和那条黑龙能力上是不相上下的,只不过打到最后,因饥饿体力不支才被打败的,要想帮他,员外只需准备好二样东西即可。员外一听,急忙叩问需要哪两样?小黄龙说,一是大馒头,二是大石头,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他会先潜回龙潭,等黑龙一出来,他就和对方战斗。到时老乡们准备好东西,站在龙潭两边观望。如果水面上翻黄水时,说明他体力不支,大家就扔馒头,他可以藉此补充体力;如果是水面翻黑水,大家就用石头猛砸。

员外听后,一一照吩咐行事安排。等二月二这天,果如小黄龙所说,众乡亲在员外的带领下,协力合作,终于战胜了黑龙,黑龙逃回了黑龙潭,黄龙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后来平氏人为了纪念这段传奇,在北头修建了龙王庙,那口神奇的水井就成了龙王井。以至在后来很多年,大凡每遇大旱之年,方圆几十里人都有到平氏黄龙潭请雨之说,此传统延续至今,而且似乎总是有求必应。

当年呼风唤雨的龙王庙,位置就在现在的平氏中学西南角,北西大队村委院内,院内有一井,据说就是龙王井,水质优良,富含矿物质,平氏多数茶馆都在此处取水烧茶。我上学时间还有一个石龟,就在北头寨桥底下的寨沟里,据说还有石碑记载铭文,还有石狮子等,现在估计都被淤积到地下或者被贼人偷走了。

岁月沧桑,当年记忆美好传说的龙王庙,早已随着岁月的沉淀而渐成往事,逐渐成为平氏街人茶余饭后怀念的故事,只有平氏街北西村的芹菜依然好吃,可口如当年。

作者|良子

桥的传说故事_神话故事 篇5

出嫁路上

罗兰娇十八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勤劳厚道的农民。过门这天,娶亲的队伍走到半路上,突然被拦住了。原来前面刚刚修建一座桥,正等着县里大老爷来“踩桥”,只有等他过去之后,一般的人才准通行。“路都管”(有称“押礼先生”的)去办了几次交涉,石匠师傅十分为难,怕把罗兰娇一行人放过去吃罪不起。罗兰娇想:“只要把石匠的心说活了,他们也会去担点风险的,让我来封赠他们几句”。于罗兰娇是打开轿帘,对“路都管”说:“请转告石匠师傅,我罗兰娇来封赠他们几句如何?”那班石匠早就听说罗兰娇是个大美人。美丽大方,心才口才都好,一直没有见过。今天机会好,正可以见识见识她,于是便答应了。罗兰娇下了轿,一步登上桥,封赠道;“新人踩新桥,新桥万年牢。月儿浮水底,长虹贯河腰。身托泰山过,石桥胜铁桥”。石匠师傅听了,一个个眼睛笑得像个豌豆角儿,连忙请罗兰娇过去了。后来,老百姓口中有句口头禅:“姑娘回娘家,踩不烂的铁板桥”。听说就是罗兰娇那封赠话的后头两句变过来的。

湖北的传说故事 篇6

据张衡《南都赋》载:春秋时,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今日之万山。“郑交甫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他便上前挑逗,“愿请子之佩”。二女含笑不语,解下佩珠相赠。多情的郑大夫喜不自禁,以为得到了定情信物,接过宝珠,藏于怀中。行约数十步,回望二女,杳无踪迹,伸手探怀,佩珠已失,方悟遇到了汉水女神,不禁怅然。

宋代庄绰《鸡肋篇》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表达爱情,所以这天也是古襄阳的“情人节”。

什刹海茶艺酒吧街 篇7

荷花市场位于今什刹海前海西岸,形成于清末,每年阴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市,以经营河鲜及各种风味小吃为主,此时正值前海荷花盛开,俗称荷花市场。这里曾是老北京平民消夏胜地,作为季节性市场,曾盛极一时。北平解放前,已逐渐萧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荷花市场逐渐消失。

1984年在编制什刹海景区总体规划过程中,规划荷花市场。在初步治理的基础上,于1990年8月1日荷花市场重新开业,当时以经营中式小吃为主。1996年荷花市场更名为什刹海古玩市场,经营也由小吃改为古玩旧货为主。1998年,北京什刹海文化发展公司在荷花市场开业,发展什刹海“水上游”旅游项目。

2001年荷花市场复建为一、二层错落相连的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3752平米,邻水一侧辟出宽4米左右的木栈桥,形成一条风格古朴的步行商业街,2005年,荷花市场被北京商务局(现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命名为“什刹海茶艺酒吧特色商业街”。

茶艺、酒吧特色街

什刹海是北京城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民俗生活区组成。今天,这里仍旧保存着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历史风貌,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花园、银锭桥等古迹给风景如画的“三海”平添了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海面,不知疲倦的晨练者把什刹海从美梦中唤醒。而清脆的车铃声更是打破了夜晚的静谧,那是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在带着游客串胡同。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经海西沿,过银锭桥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胡同,了解普通老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和御花园。

白天的什刹海,沿堤垂柳依依,满塘枝荷沁香,成群野鸭戏水;湖边有自得其乐的老北京,有悠哉游哉的外地客,有半掩半开的各色小店。如果能约上三两知己,在“梁祝茶馆”听一曲古琴,品一壶香茗,让人乐而忘忧,感叹人生其乐无穷。

这里还隐藏着一条著名古巷。那就是烟袋斜街。历史上这条街以卖烟袋、烟具为主。如今,伴随着烟袋斜街特色商业街的改造,街内近60家商户正在转型向传统文化产业进一步靠拢。目前除餐馆、酒吧之外,街内商铺主要经营的是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民族服装、服饰以及文房四宝、珠宝玉器、装裱字画等,古朴的店面和招牌烘托古老的市井文化,营造出一条具有旧时京城风韵的繁华街市。

夜晚的什刹海又换了另外一副摸样。泛舟湖上,看湖岸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荷花市场人群熙熙攘攘,酒吧菜馆高朋满座,人们在这里或听着酒吧歌手低吟浅唱,或呼朋唤友契阔饮宴,或独坐一角小酌一番,放松着自己的每一根神经,享受着这无边的三海夜色。古典与现代的相容,传统与前卫的碰撞,品酒眺湖,微风扑面,湖光粼粼,游船杨柳,窃窃私语……的确别有一番风味。

为了全面开发什刹海风景旅游区,恢复荷花市场的昔日盛景,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启动了荷花市场复建工程,全部拆除了原来的临时建筑,营建起仿古风格的新建筑,在前海西岸,矗立起一排二层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连绵三百多米。所有房屋均青砖灰瓦,朱漆大门,雕梁画栋,粉饰彩绘,南倚岸边的游船码头,面对水中的碧绿荷花,成为什刹海边的一处崭新景致。

鬼节的传说故事 篇8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著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著烧著,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著:“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了,最后终於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著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故意的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著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纸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么大的用处,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牛的传说故事 篇9

那个时候,地上的人很少,地又很肥,地面上根本没有杂草,耕作很省力。粮食五谷种下去,生得很好,一年几熟,季季都有好收成,家家户户粮食堆成山,无论怎样咽也咽不了。东西多了就不值钱,大家人都尽量糟踏,连粪土都不如,甚至做成大饭团,拿到高山上滚落下来嬉,弄得满山满沟都是白生生的饭呀,米呀,糍呀、粿的,鸟雀山兽也咽不去,霉烂起来臭气薰天。

天上的玉皇大帝闻着臭气,就派神仙下界来查访,土地神如实报告了情形,回奏玉帝后,众神仙都认为凡间人太安乐了,要弄些事给人去做,免得清闲无聊专门糟踏粮食。也不晓得哪一位神仙想出来,把百草的种子撒到田里去,让百草和五谷争地盘,争肥料,减少产量,逼使凡间人去翻地,耙草,忙劳作,免得糟踏粮食。

这个主意得到玉帝的批准。他召集大小星官,要选派一只气力大、肯出力的星官下凡撒草种。牛麻星官那时最揽事,一心想立个大功好升职位,赶忙出班启奏:“我力大,背上大量种子无(没有)耽搁;我四只脚,一日行千里速度快;我头上有角,无人敢阻挡,我……”

莲花的传说故事 篇10

登山圆梦的人须心正意诚,才能得好梦兆。从农历九月初一日起便要戒荤用素,止房事净身;九月初八日登山前必用井心水伴石榴花枝净体,穿新衣服。登山祭拜仙翁后,当晚需露宿于仙翁庙外的大石块或山坡地上,入睡受仙翁示梦,晨起拜谢仙翁而回。

梦兆是人们原始信仰之一种,被当作是事物发生前或结果的预报。但潮汕人对梦兆的看法很独特,往往像猜谜一样,把梦中显示的情景当作谜面,预报的结果要像谜底一样另作一番别解。例如梦见在路上拾到金银财宝等东西都被当作坏事;相反在梦中踩到一大堆粪便就认为能获得财利。由于这种心态的支配,这些善男信女到仙翁庙圆梦,不管梦见什么,都会往好处去猜想。不灵验则归咎于心未正意未诚所致,因而使这一民俗久传不衰。

澄海人历来把“海底捞针”的民间故事传为仙翁庙圆梦的佳话。相传清康熙辛卯年(1720xx年),澄邑苏湾都秀才陈春英将赴乡试,诚恐怀才不遇,于重阳节日往仙翁庙圆梦,梦中仙翁示语曰:“此科得中,正如海底捞针。”春英一觉醒来,反复斟酌,大失所望,郁郁不乐,想改变主意不去赴试了。科期将近,秀才们都认为春英才学过人,错失良机太为可惜,遂邀他同往,春英只得勉强成行。

赴省城应试,行装不免要收拾一番。贤淑的妻子为他缝补衣衫时,叫春英取来插在门扇上的针。这根针恰好插在门联“韩潮”“苏海”的“海”字上,他蓦地悟解了仙翁示语,高兴得跳起来说:“佳兆、佳兆!”

酒的传说故事 篇11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王刚的人,他家屋旁边有一股泉水,王刚便是喝这泉水长大的。

一年秋天,王刚家的玉米丰收,可是碰上阴雨天,玉米堆在家中因潮湿而发酵,还冒出一股香味。王刚灵机一动,我何不就用玉米和泉水制一种具有这种香味又可口的饮料呢?

王刚苦苦试了一年,却没有什么结果。制出来的.饮料总有一股怪味。一天晚上,王刚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白胡子老头,他对王刚说:“小伙子,你这种饮料还缺三滴人血。”“可是需要怎样的三滴血呢?”王刚问道。“三天后的酉时你去村头就会知道。”老头说完就不见了。王刚醒来,觉得这个梦很有意思,便决定三天后去村头看看。

第三天傍晚,王刚来到村头,他等了很长时间,却没有一个人经过。莫非只是一场梦?想到这儿,王刚转身正准备回家,这时,村头走来一位教书的先生。王刚忙上前行了个礼,道:“这位先生,我想制一种饮料,可是缺少三滴人血,不知先生肯不肯献上一滴?”先生见他这么有礼,就献了一滴给他。

过了一会,一匹快马从村头奔来,马上是一个将军,打了胜仗回家探亲。王刚立刻跪在道路中央,磕了个头,道:“将军,小人想制一种饮料,可是缺少三滴人血,希望将军助小人一臂之力?”将军高兴,随即给了王刚一滴血。

太阳已经落山,夜幕悄悄地降临。眼看着酉时将过,可村头连一个人也没。怎么办?王刚急得在村头直转,转过一棵大树,却见树下有个疯子,头发、衣服零乱不堪,口里还吐着白沫。王刚没有办法,只好向疯子讨了一滴血。

回到家,王刚将这三滴血混入发酵的玉米中,几天后,果然制出了清香可口的饮料。他便把这种饮料叫酒,意思是酉时的三滴血。

春节的传说小故事 篇12

春节传说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传说故事介绍 篇13

春节的传说故事1: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的传说故事2:鞭炮驱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这风俗越传越广。

春节的传说故事3:万年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传说故事4: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上一篇:白月光下一篇:小草赞歌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