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2024-05-22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精选11篇)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1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 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健。首先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

其次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应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中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剧院响彻云霄,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 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为孩子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 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 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2

一、父母的言行、品德对孩子的影响

古人云:“人性如素丝, 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孩子是无声的教育。如父母经常吵架、婆媳关系不和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我刚参加工作那年,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叫叶某, 因父母离异, 得不到家庭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他便把这些怨恨散在其他同学身上, 被领导和教师找去谈话已成家常便饭。当我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 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让他能尊重父母亲的选择, 告诉他不管父母亲之间关系怎样, 但他们爱他的心是不会改变的。经过这一番谈话后, 他成长了很多。初二那年, 在全班同学的推荐中, 他当上了班长, 最后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因此,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检点自己的行为,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父母要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 培养孩子的才能

家长是孩子的抚养者和教育者, 不仅要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 也要给孩子提供所必需的精神条件。比如有的孩子天生有一副好嗓子, 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基础;有的孩子生来爱观察, 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 学外语可能会成功;爱思考的孩子, 学理科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教师应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 因势利导, 发挥孩子的遗传优势, 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如我们班有一个叫吴某的孩子, 他文化成绩不好, 但酷爱美术, 在一次家长会上, 我把他的情况向其家长汇报, 他家长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把他送到了绘画班。寒暑易节, 高中毕业后, 他终于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从这个孩子的身上, 我们应该明白, 每一个智力健全的孩子, 都是可塑造成才的。

三、家长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理解、尊重孩子, 真诚地爱孩子

歌德在他的《亲和力》中说过:“别人来接近我们, 我们是无法了解他们的, 只有我们去接近他们, 才能了解他们的情况。”对于孩子, 我的感受也是这样, 只有主动去接近孩子, 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有次我堂妹打电话给我, 说她儿子经常逃课去上网, 即使到了教室, 也心不在焉。他班主任已多次找他谈话并也让他在家反省, 但仍然没有效果。后来, 我堂妹把他从网吧里找出来交给我, 我与他长谈后, 他终于说了真话。他说我堂妹从没有考虑过他的感受, 总是把他当工具一样唤来使去, 不尊重他。同时我堂妹夫妻之间、婆媳间吵闹不断, 他总想逃避这些现实, 但苦于年龄和经济问题, 他又无处可去, 故只能选择上网来打发时间及麻醉自己。因此, 他非常希望能拥有和睦的家庭以及善解人意的父母。如果父母亲能做到相亲相爱, 他也愿意改正这些不良的缺点。我觉得这个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就是“爱”, 不合理的武断的要求会给孩子增加许多无形的压力。

四、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并对孩子心存期望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应当多鼓励孩子, 引导孩子向家长期望的目标发展。记得我儿子刚上初一时, 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尤其是下午的课程, 他总是迟到或早退。为此, 我作为他的家长 (同时又是他的班主任) , 并没有去责怪他, 而是去寻找他的闪光点。在一次征文比赛中, 我鼓励他去写, 尽管他写得错字连篇, 而且只有只言片语, 但我帮他修改过后, 在班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 并说他的这篇文章写得好, 送去评比, 定能获奖。果然, 评比结果出来后, 他的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他尝到写作的乐趣后, 周记、作文也能按时上交了, 尽管“文质”不好, 但至少他愿意写了。最后, 他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也是我做教师以来最为自豪的一件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鼓励, 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加强, 产生奋发向上的强烈愿望。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3

一、如何做的父母

1、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

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往往是父母言行的再现。做父母的要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自己首先得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靠的不是“言教”,而是“身教”。有关专家对100名三好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父母很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其中70名学生说自己受父亲影响大,26名说受母亲的影响大,4名说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大。可见,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

2、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进入小学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发生变化。首先,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和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白天关注孩子的时间也在减少;其次,父母在孩子教养方面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日常问题变成了学习和同伴交往问题。因此,父母要想更多的了解孩子,就要经常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学会经常与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稍差的孩子,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3、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有规律。这类孩子的家长从小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放学后首先要完成家庭作业,饭后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家长要为孩子挑选一些有益的节目,像儿童节目、科普知识、新闻、开心词典等节目。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样既补充加深了课内学习,又丰富了课堂以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统一,导致孩子不知该听谁的?在家长争吵纠缠不清的同时,孩子惶恐焦虑不安。比如:孩子有了缺点,爸爸批评,妈妈袒护,这种情况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孩子既难以明辨是非,又不利于孩子及时改正错误。当孩子犯错或是有缺点时,父母要一起耐心引导和教育,接纳孩子的不足,懂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出现,正是因为有这些不足,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当父母一方正在批评孩子,即使批评错了,父母的另一方也不要插嘴,要在私下里交流意见,不可对着孩子争吵,更不要因袒护和对方吵架,这样只能增加孩子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认为是因自己不好,才导致父母争执,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有负罪感和自责感,最后让孩子变的自暴自弃,失去自信。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一致的态度。

二、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每个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家长除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外,还有更多的的表现在对孩子学习过分的关注上。因此,有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一系列话题。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的话题就是:“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个好工作,我们现在的辛苦,就是为了你。所以,家长就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需要,家长经常不经过孩子同意,就给孩子报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以及各种家长认为重要的学习班。长此以往,孩子觉得学习越来越枯燥和乏味,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科学适度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延续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心智的发展。如果家长拔苗助长,为其所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现在的家庭教育大致分为两种状态:

一是家长仅仅盯在孩子分数这根树枝上,而忽视其他的树枝。掐掉孩子画画的枝;掐掉喜欢课外活动的枝;掐掉爱音乐的枝,只剩下一根分数的枝,这颗扭曲的树还会美吗?

二是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得不如别的孩子高,不如别的孩子快,便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惜拔苗助长,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树好像长高了,可是他的生命力却日渐衰落,因为家长拔掉了孩子无形生命的根。这一掐一拔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家庭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超前或滞后教育,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中常出现以下误区:

1、 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

人的智力指的是智商,也就是人的聪明度。人的聪明度具体表现在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这五种力的综合水平上,不是单独的哪一项。其中一项能力强,比如说他记忆能力特别强,并不能代表他整体的聪明度高,也不能代表他的智商高。现在各种传媒上很少单纯地去表扬某某孩子几岁就认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这个意义并不大。那么这种综合水平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思维力,就是他会不会想问题,善于不善于想问题,这是智力的核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文科就是字、词、句;理科就是公式、定理、定义。第二个层次是基本技能,就是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第三个层次叫综合能力。给你出题,十道题常常包括这三个层面,有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有的就是基本技能;有的是综合能力。考试成绩拉开距离在哪儿呢?拉开距离常常在综合能力上。所以不要简单的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往往是许多家长最容易忽视的。

2、家长按照自己的需要要求孩子,忽视孩子自己的需要

家长经常根据自己的套路要求孩子,当孩子不能按照大人的意愿时,就会遭到家长的指责和批评。这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最不可取的。简单的责备不但于事无补,甚至事与愿违,加重学生的焦虑情绪。家长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更要关心他们是否爱读书、是否爱提问、是否爱观察、是否会讨论……只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才真正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家长应该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顺利与挫折,这也会对孩子形成健康的心态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需要的是心理和方法上的具体引导与帮助。

要帮助孩子寻找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关心孩子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之前发现他们的优点与潜能的萌芽,发现他们一切可以形成善良品性的好的行为与认知基础。教育研究者高登•斯多克斯曾说:“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就能解决那些学习中的困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除非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差,需要非常特殊的帮助,其他大部分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在中下等、中上等还是上等,父母的鼓励态度可以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而父母的否定态度则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增加学习压力的最终结果是导致孩子的成就需要降低。

3、刻苦学习不等于痛苦学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不少劝学的名篇名句,告诫青少年要刻苦努力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谚语,“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就是如此。但是,我们认为,古人强调苦学,主要是指体力上的劳苦,不是指精神上的痛苦。学习虽然有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绝对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艰苦是指学习时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学生应该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但是,这种刻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学生应该从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只有这样,才能越学越有劲,才能坚持下去,收到好的成效。如果学习变成了一个让学生精神上痛苦、心理上厌恶的过程,那么,它就变成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这样的苦学只有消极作用。一些家长不是在引导孩子刻苦地学习,而是在强迫孩子痛苦地学习。这样一来,学习负担就变成了精神负担,对孩子的危害更加严重。

4、创造宽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心理氛围好,人际关系和谐,孩子心里踏实,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和睦的家庭中,三好学生会出现97%的比例。这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参照。因此,孩子在家里学习时,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学习时干扰他,孩子的房间不要布置得很花哨,父母看电视、听音乐、与客人谈话的声音太高都可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安静的学习环境。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4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很深的烙印,影响着子女的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孩子 积极 影响

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为满足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目标所进行的双向影响与沟通活动。家庭教育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实施的互动性教育或训练;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等对家庭成员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或熏陶。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即家庭生活环境熏陶法。家长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子女优良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以一部《颜氏家训》名世在颜之推曾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末定,所以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之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他很注意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受到消极的影响。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

环境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物质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及其安排、使用,家庭环境的布置、美化等。一类是精神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家长的教育期望、受教育程度及其对学习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心理气氛等。要使家庭环境对子女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家长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和家庭精神生活环境。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性格发源于0—6岁,虽然刚刚出生的婴儿似乎没有所谓的性格,但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恰恰是从这里开始了新的起点,一切外在及内在的东西都会在有意或无形中影响到他。从零岁一直到六岁,经历在孩子性格的形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人生美丽花蕾的酝酿时期。大自然会为性格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会为性格的形成确定航向,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有时孩子的行为不是不还或不道德,他们只是顽皮了一些而已。

孩子性格有天然的成分,也有后天的因素。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我们改变不了。比如,孩子天生好说、好动、好表现,你要孩子乖乖的跟着家长不要乱说、乱动、乱表现,岂不把孩子给孩子给憋坏了吗?孩子天生胆小,你却让孩子去玩那些惊险、刺激的游戏,岂不孩子吓坏了吗?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孩子天生怎样,就应尊重、爱护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

孩子性格中虽有天然的,难以改变的成分,但是绝大部分还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打着父母的烙印。孩子性格好,表明父母的教育好,孩子的性格有问题,表明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因此,家长得注重孩子性格的养成。

(三)注重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

学习是青少年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和任务,教会子女学会学习,是家庭教育人生指导的重要内容。家庭的学习指导,指对子女的自学辅导,提高子女自学的积极性,教会子女掌握自学方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在学习指导方面,会有不同的效果。然而作为家长,都应该关心子女的学习,并尽个人的努力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

学习的目的,是学会生存并获得发展,使子女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技术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激励子女产生勤学的动机和善学的动力。家长在子女学习的目的的导向上,应破除光宗耀祖、追名逐利的狭隘观念;要脚踏实地,不可要求过高。

家庭的学习指导,在引导子女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外,还要鼓励他们课外学习,这是一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灵活多样的自学。可以帮助子女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和自学能力。家长注意帮助子女选好课外读物,创造条件与他人交流、讨论,达到开阔眼界,启发思考的目的。

(四)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蔡元培先生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个人的思想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子女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家庭教育贯穿于全人生,为人父母始终担负着对子女人生指导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许多选择,其中包含着对人生正确和错误的看法,即好与坏、是与非得判定。涉及人类生活问题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庭教育应该教会子女面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早期幼儿开始,要培养他们执着追求和勇于奋斗的品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生活充满情趣。兴趣是智慧的钥匙,也是理想追求的源泉。利用游戏指导幼儿体味人生情趣和快乐,是卓有成效的手段。

对少年儿童来说,家长为了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人生观,要着眼于解决好独立性与依赖性、反抗与服从、封锁性与开放性的心理矛盾;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友谊,培养良好的兴趣和志向,使他们顺利通过“危险期”。

青少年时期是确立人生观的重要阶段。理想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应注意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从选择生活道路、树立生活目标开始,帮助他们选择未来职业,并逐步明确做人标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 ]《家庭教育引论》 蔡岳建 主编

[ 2 ]《蒙台梭利教育箴言》 成鹏 编著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5

1、思想:家庭成员的思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家庭成员向孩子传达积极的思想,孩子会尽最大努力管理自己的生活,通过改善自己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而且,在不断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会反思和提升自己,暗示自己,不断学习。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如果家庭成员向孩子传递消极的思想,会让孩子自我否定,抱怨生活,不满现状,盲目依赖他人,想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种教育会让孩子的生活不幸福。

2、行为:如果家庭成员试图通过学习解决问题,他们也会积极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交朋友,改变他们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做了坏事,学会向孩子道歉。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并教会他们充实自己。在家里,你不会对孩子发脾气,你是有上进心的,这样你才能让孩子努力。这会让你的孩子更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有耐心和毅力。消极的家庭遇到事情会莫名其妙地生孩子的气,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承担责任,遇到事情会责怪大人。这也会让孩子养成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习惯。

3、发言:很多家庭成员会觉得自己是父母,做错了事不需要对孩子说‘对不起’,或者孩子帮他们做了一件事之后也不会说‘谢谢’,被表扬也不会得到‘你真棒’的表扬。如果这样对待孩子,他们会失去表达语言的能力。通常,孩子不会学会向别人表达“谢谢”、“对不起”和“你很棒”。对待孩子,一定不能吝啬表扬。及时表达和表扬孩子,会丰富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做事的能力越来越优秀。如果父母只在孩子犯错时责备孩子,会让孩子在当时的环境中感到特别不安和难过。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害怕犯错。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6

前言:家庭,学校,社会,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然而,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固定的,而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道路。那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父母长辈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将从本文从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的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家庭里实施的教育。即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或家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予的一种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环境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庭环境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习。

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与成长和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猜忌、落后的家庭环境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家庭的不良氛围,比如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等更是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甚至会让孩子陷进一个“乌烟瘴气”不健康的境地。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其个性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

这时期,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例如,在幼儿看天上的白云时不停地变化说法,一会说像冰激凌,一会说像风火轮,一会说像怪兽……但与大人的想法毫无关联。如果父母经常纠正孩子的说法就会遏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之处。这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还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影响

3-6岁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容易变化等特点,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孩子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

案例:凯凯从幼儿园回到家,要把刚学会的舞蹈念给妈妈听,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并邀请全家人一起看,看完之后热烈鼓掌。凯凯十分开心,还帮妈妈拿碗筷。天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得到小红花了!”爸爸正在看书,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声“好”,天天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一下子没了精神。久了以后,他对父亲的反应就淡漠了。凯凯妈妈的热情使凯凯“受关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产生了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行为。天天爸爸的冷淡使天天的没有得到称赞后的愉快或受激励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个案例反映了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控制的。

因此,孩子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得不到家长情感上的回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危害,妨害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我们要全面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多利用生活情境,社会环境以及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以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社会中如此重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改如何做,才算是合格的家庭教育呢?

(一)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性格,家庭中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环境。《学习与革命》中,有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学会了嫉妒……”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亲密的亲戚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在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又严格要求且积极鼓励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有效进行。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引导下,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孩子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懂礼貌、讲文明、知书达礼。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或使其心情压抑、或使其自我封闭、或使其性格扭曲、或使其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等,很多犯罪分子大都是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的。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7

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和培育是很重要的, 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教育方式不同, 其结果也不一样。教养方式太过, 太严, 则“欲速则不达”, 适得其反;教养方式不及, 则“放任自流”, 易使子女“游戏人生”, “今朝有酒今朝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的氛围, 家长的言行, 教育方式, 无一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今的孩子, 由于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 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导致孩子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任性等。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儿童的心理素质合格为19%, 而美国为41%, 日本为60%以上。有人曾说:“中国的孩子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 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名的。”造成中国孩子心理素质差与他们的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观点是密不可分的。

一,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智轻德。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未成年人在成长中所收到的第一教育。在很多家庭中, 只重视了孩子智力方面的教育, 把能够获得好的成绩上大学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准, 忽视了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如:有的家长教育孩子, 在集体中, 任何事情自己都不能吃亏, 什么团结互助, 社会公德都不用遵守等。忽视了德的教育, 不知道怎样做人, 没有做人的准则, 只关心自己, 缺乏对他人的关爱, 对社会的关心, 使之成为一个自私又低级趣味的人。

2, 重知轻能。当今家庭中, 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受历史原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缺乏, 教育水平低, 社会变化认识不足, 往往认为孩子学习好是最重要的事, 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 学习很不错, 但应变能力, 劳动能力, 语言交往能力, 自律能力, 生存能力, 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显得比较差。

3, 重养轻教, 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享受。当今很多家庭中, 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 满足孩子的物质方面的一些需求, 如生活的、营养方面的一些需求。以宠、以爱代替教育。久而久之, 让孩子养成了金钱和物质享受的习惯, 忽视了对孩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计划用钱的教育, 长此下去, 一旦生活环境发生改变, 孩子将无法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 失去生存能力。

4、重言教, 轻身教。有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 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 这也不是那也不对, 贪玩好耍, 不求进步, 但家长忽视了自身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当今家长, 均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挣脱出来, 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朋会友, 经常是几个朋友坐在一起打牌到深夜。而家长却常常对孩子这样说:“你们又在玩, 不读书, 不做作业, 不做……不做……, ”总是指责孩子, 没有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去读书学习。理由很充足:父母是成年人, 可以玩, 孩子没有长大不能玩。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尊重长辈, 关心他人, 其家长本身却对其长辈不尊重, 对父母不孝敬, 对他人不关心。

古语说:“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 少一些指责性的唠叨, 简单空洞的说教, 处处以身作则, 孩子也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家长要求孩子什么, 自己首先做到, 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棍棒教育。古言道“不打不成才, 黄荆棍儿出好人”。在我们的家长中, 经常这样说, 行动上也就这样做, 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 首先, 拳棍交加, 进行一次暴风雨般的皮肉洗礼, 风雨过后, 孩子还弄不明白为什么受了这般皮肉苦态度态度, 总是埋怨父母不喜欢他, 甚至怀疑是否亲生。粗暴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后果是: (1) 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 粗暴的态度会使其精神紧张, 有损身心健康, 造成两代人的感情隔阂; (2) 孩子因慑于暴力, 往往不敢向父母讲实话, 久而久之, 容易养成说谎话, 不诚实的恶习; (3)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 以后也会成为粗暴的人。

二、家长应学习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

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 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须由新生一代来承担, 而父母亲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由此可见, 父母亲教育方法与父母亲的教育态度、教育水平、文化素养等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要提高人口的素质, 促进社会教育化、学习化, 必须加强对家庭生活的科学指导, 使家庭生活能形成一个优良的学习教育环境, 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地教育子女, 让孩子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认识周围的环境。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 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 耐心教导, 不做违背社会道德与规范的事。在家里, 从小事做起, 加强各方面的能力训练, 听从父母的教育, 尊敬长辈, 并在家里的交流中, 训练他们的语言交流的能力。家长对孩子重复犯错, 也要耐心指导, 给予多次改正的机会。平时, 在家里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怎么做, 家长首先怎么做, 事事起表率作用。培养孩子勤劳、勤俭、不讲吃穿、不攀比的好习惯, 让孩子在家长??第一位教师面前受到良好的教育,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 父母应避免以下情况:

1、过分保护, 从小娇生惯养, 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

2、父母在教育时过于严厉, 甚至子女稍不服从就挨打, 不给饭吃等。

3、对子女过分干涉。不给子女以信任, 甚至成年后还要干涉他们的生活。

4、经常包庇子女的缺点和错误。

浅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家庭;孩子;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55-01

“桔生淮南即为桔,桔生淮北即为枳。”“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环境是如此重要。那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又如何?社会学家认为,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四个方面:家庭、学校、同齡伙伴、大众媒体。在这几个方面中,家庭是放在首位的。家庭是孩子启蒙的第一站,孩子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将来有着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其未来。孩子,未成年人,思想没有成熟,对事物的好坏鉴别力不强,最易受外界影响,家长的任何不文明言行和落后思想,都会让他们耳濡目染,最后形成坏的习惯,根深蒂固,影响一辈子。我是一名参加工作已有29年教龄的老教师,对专家以上的说法表示非常赞同。记得86年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一个孩子,他在家排行最小,上面有两个姐,经常打骂姐姐,父母不仅不管教,还批评两个姐姐,最后养成霸王性格,这种性格造成了他所在的班级没有不出事的一天。今天,该学生已变成一个无礼貌、不懂事、生活不能自理、无家可归的中年流浪汉。这说明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影响要深刻得多。这再次说明家庭环境对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比如,我们现在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或流浪儿童,他们由于及其缺乏来自家庭亲情的关爱,这些孩子已经形成厌学、逃学、孤僻、抑郁、心里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不合群等不良情形。后果是,小时候不法之人侵害他们,长大后他们不择手段侵害别人。这不能不承认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如09年我教的一位来自四川,投奔河北的姥姥家的留守儿童肖同学,父母出去打工,整年整年的不回,孩子非常想念父母,父母却几年不回,同班同学就认为他没有父母,下课、放学欺负他。我问他喜欢什么?他说喜欢上课。为什么?理由是没人欺负他。我又问:你喜欢爸妈吗?他回答:喜欢也没用。小孩子的回答如此平静,可是我的心却一阵阵酸楚。小孩子多么可怜,见一见自己的父母却成了奢望!有一次,他和班上一位淘气的同学打了起来,没想到懦弱的他竟然把淘气的同学打了,老师处理时,他显得十分平静,还不断的说:他们打破了我谁也没管过我,我打破他我不管。可以这么说,整个处理过程,我们说了一大堆道理,他始终没听进去,显得十分冷漠。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或产生妒嫉心,就会使孩子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孩子出现破坏性的行为。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

刘同学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父母离异,父母都不照管孩子,孩子只好跟随年迈的奶奶。孩子上课显得安静、发愣,作业不做,丢三落四,精神不振,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完全不像同龄人的精神状态。因此说,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

我还教过一位这样的王同学,她未上小学前,母亲因一场车祸而过世,父亲后来再婚,小小的孩子就跟爷爷奶奶过。爷爷奶奶给了她一个宁静愉快的家庭气氛。上了小学来到我班,在班上表现的礼貌、随和、乐观的良好人格。现在她已经上初二,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有资深人士认为,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自卑、孤僻、怯懦、逆反。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等消极悲观的想法,从而产生自卑。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以后逐渐产生孤僻。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性格形成。有的孩子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形成逆反的心理。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 篇9

有对父母过来做评估,他们有对双胞胎女儿,今年已经三岁了,在大女儿五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家里确实照顾不过来,所以就把乖巧、好带的大女儿放在娘家,大概两岁的时候才带回身边。在家里,这两姐妹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大女儿总是安安静静、守规矩,对陌生环境的人事物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磨合,即使回娘家,她也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跟公公婆婆亲昵,生活条理性和自立能力强,能自己一个人长时间的玩拼图或者堆积木,而且玩得比较好,很难接受批评,容易哭泣或者顶嘴,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一个劲地在坚持;而小女儿呢,活泼热情、爱乱蹦乱跳,跟陌生的.大人、小孩都能玩一块,不爱收拾,总依赖父母,对拼图和积木都是三分钟热度,也拼凑不出个好图样来,能欣然接受批评(但不一定能改),甚至还转移话题或者哄你开心,让你不舍得责备她。

双胞胎姐妹,不管是同卵还是异卵,性格应该不会相差太远,为什么这对姐妹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一个表现呢?在婴幼儿期,母婴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缺乏一个完整家庭的爱抚,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或许都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之一吧!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孩子会有被抛弃感呢?公公婆婆也是百般宠爱在其一身啊,不比我们做父母的少啊!请记住,孩子的感受性很强,她们能感觉到哪个才是妈妈的肌肤,所以说,为什么母乳喂养能增进母子间的感情,就是这道理,孩子的需要无非就是冷不冷与饿不饿,冷的时候妈妈抱抱,饿的时候妈妈喂奶,最初的食物来源是母亲给的,接触母亲的皮肤,才感觉到温暖与安全,所以有些孩子对奶娘的感情还比亲娘的要亲呢!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篇10

——《心理学改变生活》第12周读书笔记

且行且思(黑尔斯家庭成长读书会 会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孺自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现有亿个家庭,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万到60万的数量递增,而且中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有调查显示: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下的心态作简要分析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来自于家长的弥补心态和于心不忍,这种教育现象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一多半,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有些孩子属于跟着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地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将来犯罪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其他人围住自己转。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老人或对孩子所进行的。一些家长把婚姻破裂后对另一方的惩罚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老人和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况且有的家长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家长为刀俎,孩子为鱼肉的现象司空见惯。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来自哪方面的惩罚,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自责性,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家里遭到暴力和虐待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他们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

三、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愿意的事情,从来不使绊,只要不在大人跟前晃,想干啥就干啥。

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交往,而且需要倾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但是,由于父(母)亲整天工作繁忙,杂事多,加上有的家长因为一些原因心情不好,或父母不在家,奶奶爷爷无气力去管,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对他们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特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夸大它的负面影响,要看到它正常的一面,也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而让这些孩子正常健康地生活成长。为了让单亲家庭孩子能够正常健康地生活和成长,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以及教师、社会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1)避免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加不利,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一般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强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让我尊重孩子?有点理解上的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学习、模仿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影响。(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4)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5)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6)鼓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看武侠小说,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可以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7)单亲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8)要辅助以法规校规。对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首先更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9)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有关专家指出生活在完整家庭里学生幸福的程度,要比生活在单亲家庭学生幸福的程度高出两倍多。而且心理学、教育学也明确地告诫我们,学生心理异常与恶劣的环境有关,单亲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极坏的家庭环境。因此,为人父母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他(她)的前途着想,否则学生的成长将不堪设想。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一千多万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通过法律等途径来对他们加以保护。但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明天更加美好,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字体:大 中 小】【2011-2-13】 【作者/来源 张莉】 【阅读: 次】 【关 闭】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合肥市红星路幼儿园

观察对象: 同同(中班插班生,4岁)观察方式: 追踪式观察

观察记录一:

中班开学第一天,班级里迎来了一批新同学,上午九点,我们正在做游戏,以减少新生入园时的焦虑情绪。同同妈妈拉着孩子风风火火走了进来:“老师,我们刚才报过名了,他叫杨泽同,人就交给你了。我还有事先走一步,再见。”我连忙问“孩子的被子呢,你把被子留下来,我等会帮你安排床位。”“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搞被子,你帮我借一床吧。”“孩子的杯子都是自己带来的,并且今天人都到齐了,真的没有空余的被子。”“那就让他中午坐着,别睡觉了。”“这不太好吧,孩子经过一上午的活动,中午不睡觉,陈敏 人会受不了的。”妈妈继而告诉我们,除了她本人,不能让其他任何人接孩子。我隐约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家庭有着许多的故事。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开始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观察记录二:

中午,孩子们睡得很香,在巡视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掖被角,把放在被子外面的小手盖好。走到同同身边时,闻到了一股尿骚味。掀开被子一看,同同尿裤子了,我把孩子翻了个身,垫了一片棉垫,他还在香甜地睡着。接着我给他妈妈打电话,让她给孩子送一套内衣。2小时后,妈妈来时,一把拖起同同,啪啪就是两耳光“我这条命迟早毁在你手里”我震惊!从教十余年,没有见过这么狠心的母亲。观察记录三:

艺术活动中,同同旁边的亮亮在他的纸上画了一道,他立刻站起身将桌上的所有画笔、画纸统统掀到了地上,又猛推亮亮,挥起拳头,小朋友们都在喊:“同同又打人了!”此时老师及时制止,而同同斜着眼睛,咬着嘴唇的看着大家,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这样的情景已经很多次了,只要有人惹着他,他就只有一个反应“打!” 观察记录四:

幼儿早操表演当天,孩子们都穿上了红红的运动服,同同身穿的红外套很小,手一举起来就能看见小肚皮。我从其他班级借了一件运动衣,同同不吭声,但能看出来他很高兴,练习时也更有劲了。下楼准备表演时,同同四处张望,但没有发现妈妈。我对他说“妈妈今天上班,也许有事来不了。”他激动地大声说“不会的,她答应我来看的!”直到上场前一刻,我们也未能发现他妈妈的身影。音乐响起来了,孩子们都随音乐上了场,同同一下坐倒在地,嚎啕大哭,后经老师劝说,止住了哭声,但是坚持不上场。行为分析:

在以上两个月的追踪观察中,我选取了四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同同个性形成的因素。综观这四个行为记录,它是一个依次递进的关系,逐渐呈现出同同的单亲家庭教育的特征。

从以上行为记录中,我观察到的同同是单亲家庭中受影响严重的一个例子。他表现出的失落、内向、自卑、恐惧、逆反心、有攻击性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为突出。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他经常处于不安、紧张、忧愁和烦闷的情绪之中,严重阻碍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案例中父母离婚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家长烦闷、忧郁,把火气都撒在孩子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暴力环境之中,孩子没有发泄的渠道,他的不愉快没人发现,他的心里话没地方诉说,他的小性子没地方发,于是把一切的苦闷藏在心里,下意识会有不平衡的感觉,不对任何人讲,怕人笑、怕人欺,久而久之性格变的孤僻、不与人交流,用暴力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在观察记录四中,证明了单亲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遗留下来的痕迹。儿童在6个月~3岁之间是依恋的形成阶段,而这一阶段恰巧是同同独自与母亲相处的阶段,家庭成员的单一,从而使母子之间形成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而母亲的言语,更是让同同将“父亲”的角色从生活中抹去,突出了母亲的重要性。母亲的缺席,让孩子感觉到了一种绝望,一种无助。转院的经历,更是让孩子无法在短时间里认同新老师,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反思:

1、家园沟通,做好教育

象同同这样的孩子想要一下子解决他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他是需要生活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强调的是环境的共同影响。家长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同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在她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而,与其说要转变孩子,不如说先要转变家长。如果单亲家长本身素质很高,又有一颗谦卑愿意学习的心,还是能够教育好孩子的: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出身于单亲家庭。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沟通后,我和同同的妈妈逐渐达成了共识,我不断提醒妈妈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他的需求、愿望和想法,作为我则更多关注他的点滴进步,他的特殊需要,给予更多的爱。适时的布置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给他充分的信任。

2、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少了一些的教育,容易犯一些错。不要大惊小怪,要善于引导。当孩子在犯错时我们要多想一想这是因为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再做出判断,给予正确的引导。在班级集体活动时,把孩子作为正常的幼儿进行要求,不搞特殊化,不强调孩子与他人的不同性。

3、多一些爱,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最缺少的就是爱,给予适当的爱,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相信他会越来越好。家庭间的聚会,同事间的交流,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参加。如果有可能,和孩子的父亲一同郊游、去游乐场。告诉孩子“虽然我和爸爸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他始终是你的父亲,是生你爱你的人。遇到困难,他会帮助你,会支持你。”让孩子减少对另一方的敌意和对立,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让孩子感觉有爱始终包围他、感染他。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7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孩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的行为就很容易有女性化倾向,优柔寡断、扭捏、狭隘、思虑过多等。这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利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一只受惊、受伤的小鸟,情感有时很脆弱,教师多方面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既要做他们的妈妈老师,又要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多给他们生活上的温暖照顾,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坚强支持。也可以说应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

最后,我祝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所有的孩子健康、聪明!

单亲家庭的孩子要这样教育 有的家长在闹离婚期间,觉得事事都不顺心,把孩子当出气筒,时常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有的唯恐离不了,大吵大闹,挖空心思宣传对方的不是;有的互相冷战,各自寻欢,根本不管孩子在哪里,在干什么;也有的家长为了离异后要孩子,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感情,就一方面拼命娇惯孩子,一方面在孩子面前编排并灌输对方的种种不是;有的在离异后带着孩子,坚决不许孩子亲近对方,以此来折磨对方;有的因为有孩子而影响其另结新欢,常常无缘无故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争气等等。即或没有上述“闹离婚”阶段的种种悲剧,只是一夜之间就从三人世界变成二人世界这一点来说,就已经超乎了某些孩子的承受力。家长朋友一定要懂得:孩子是无辜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你可以登录?sideline=4了解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

为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不要在孩子的心灵上雪上加霜,因此急切地呼吁:

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不能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育儿教子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心情好坏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格外亲切和关心,心情不好时则不理不睬,甚者当出气筒、替罪羊。例如,刘某因经常打骂妻子,迫使妻子不得不与其离婚,7岁的儿子归刘某抚养。离婚后,刘某将一肚怨气都泄在儿子身上,经常无故打骂,在惊恐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的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便不愿回家而流浪于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最近河南省公安机关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这是最好的说明。

不要回避单亲事实

有的母亲任何时 候都不提起父亲,好象孩子从来没有过父亲一样。这种教育是很不明智的。有的母亲极力贬低父亲,努力让孩子相信父亲是坏人,所以家庭才被拆散。即使情况果真如此,这种教育方法也不好。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批判地对待母亲,不再尊重母亲,还会把由于没有父亲而产生的委屈转移到母亲身上,这样反而破坏了母子间的关系。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把父亲看成是一个普通人,客观评价他的优缺点。当然,对母(父)亲来说有相当的困难,这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中的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正确教育孩子的情感基础,使孩子承认父(母)亲的威信。

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与自己的伙伴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关父母婚姻的问题,如果单身父(母)及早向孩子作出他能理解的说明,让他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询问。而不致于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对幼小的孩子,尽量不要让他们参与和离婚有关的成人谈话。

有的父(母)亲害怕孩子和母(父)亲见面后,会对自己冷淡,就千方百计不让孩子和母(父)亲见面,甚至恫吓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当孩子懂得了自己是父母竞争的对象时,他可能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不要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而且,企望用孩子来充实自己的全部生活,这也是单身家长最普遍的错误。孩子迟早要离开自己,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建立自己的家庭。总想把孩子挂在自己身边,实际上是破坏了孩子的生活。

不要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家长,由于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这样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庭教育意义

家庭教育,通常情况下是指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引导教育,以及行为上的榜样力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尽管学校的功能就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比如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父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更有利,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分类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对于家庭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实质是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1.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72%的少年凶杀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中国的谚语里我们耳熟能详的“龙生龙,凤生凤”“知子莫若父”等等,包括《三字经》里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父母,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的话,那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用。

4.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四、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一:洪伟,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他则判归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在外跑车,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就算见面父亲只是随口问一句有没有做作业之类的话。洪伟在家里由72岁的奶奶照顾,常此以往,他养成了自由散漫、爱说假话、不爱学习的坏毛病。在学校里收保护费,抢钱,打架,约同学翻窗进教室偷东西,去超市偷东西等等。上四年级,校长发现问题大了,把他奶奶叫到学校陪读,但是一语不合就踢他奶奶的肚子,还扬起撮箕要砸他奶奶,幸好被老师制止了。后来校长只得请派出所的民警来帮忙教育。大家费了不知多少心血,虽有所改变但有时还是反复无常。

案例二:王成,父亲第一次婚姻没有孩子,第二次婚姻才有这儿子,所以过分溺爱。这孩子在学校抢钱,打人,收保护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其母不但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反而对孩子百般依从,使该同学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品行和学习都日见下滑。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要么像个刺猬谁也碰不得,仇视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

2.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

五、预防家庭教育缺失注意事项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以自己樂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抚养方式要正确——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很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

六、环境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总而言之,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又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建设;既要注重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少数幼儿;既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参与。只有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食品安全)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材料下一篇:认真学习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