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2024-06-12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精选8篇)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1

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放在首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职业教育应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设置教学大纲的时候,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将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而且要以技能学习为主。

2.校企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教育的改革,现在职业教育中,将工学结合,实行校企合作,进行产业学习,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技能,学以致用。这是培养职业学生的新模式,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优化学生课程的设置,因为学生一半的时间可能用来实习,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对于没有多大用的课程,还是能减则减。

3.产学结合,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2

一、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特色与人才培养体系分析

(一) 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特色

物流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专业能力, 还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已成为企业第一用人标准, 同时, 能吃苦耐劳、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浓厚的职业热情, 能长期扎根基层, 也是企业所看重的方面。在物流业中, 75%-85%的从业人员是基层操作人员, 即物流初级人才, 这个庞大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来完成, 这正是中职学校培养物流人才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具体来讲, 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特色表现为具有基础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能力是指在职业、社会活动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思维和行为能力, 如逻辑性、全局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计划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应用领域中各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如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法律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谈判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物流各环节作业的操作能力、综合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二) 中职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分析

中职学校培养物流人才, 笔者认为应注意三点。

一是要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 为社会、企业培养实用型和操作型人才。为此,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 除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体能训练外,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并在实践中开发出富有成效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在校期间, 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考核鉴定获取1-2项的技术等级证书, 以便走上岗位后, 能适应所从事的业务工作的需要。

二是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课程设置要与专业需要密切结合, 充分体现职业特点, 达到够用并适度宽厚, 做到既保证学生近期一次就业的需要, 又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或转岗就业打下基础。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 要把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作为总体目标, 把培养人的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具体目标, 课程必须要灵活,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并为学生的终生职业生涯发展准备条件。

三是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不断创新。既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与行业发展变化相一致, 不断跟踪新知识、新领域的发展, 为学生及时开设新的课程和内容, 又要注意新的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涌现, 不断为学生提供新技术和新技能的训练, 以适应不断发展进步的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中职教育对构建课程体系的影响

(一) 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中职学生的年龄大都16-18岁, 他们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 职业意识不浓, 文化基础水平较为薄弱, 且缺乏人生目标和理想, 缺乏学习欲望,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 懒于思考;但他们思维灵活, 对有新奇感、有辩论色彩的问题感兴趣, 希望学到一技之长, 顺利就业。针对学生现状, 结合物流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科学重构物流课程体系, 改革物流专业课的教学模式, 显得尤为必要。

(二) 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工作特点

中职物流专业培养的是服务型人才, 毕业生主要从事服务型工作, 即在物流服务企业或企业的内部服务机构就业。这类工作岗位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不高, 但要做到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则难度较大, 因此, 关键能力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 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特别关注的问题。如《物流客户服务》这门课的内容开发及教学的难度相对较高, 如何使提高服务质量不可见的部分显性化, 让学生从中获得真正的体会是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构建课程体系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亲自体检物流工作岗位的环境和特点, 积累实践经验, 进而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 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

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趋向基层化、小型化、多样化、相似化等特点。“基层化”是指就业岗位是企业中最基层的;“小型化”是指就业企业是小型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多样化”是指就业岗位多种多样, 非常分散, 有的岗位与专业几乎不相关;“相似化”是指不同专业所从事的岗位交叉性很大, 岗位很相似。透过以上特点, 提醒我们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不可能满足过多的职业要求, 必须选择重要的岗位进行职业分析, 同时适当地粗化专业, 以适应物流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培养。

(四) 中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为核心, 即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现代物流专业基础理论, 能够直接胜任一线物流岗位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要以就业为导向, 结合物流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的要求, 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以适应物流企业用人需求的特点和变化。

三、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中职物流课程体系

(一) 进行物流专业调研, 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对物流进行专业调研, 不仅能掌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 还能根据调研资料确定有效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我们通过对地方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物流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物流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情况、毕业生物流技能不足之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等众多问题进行调研, 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大量的信息资料成为调整物流专业教学计划, 尤其是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可靠依据, 并由此形成动态的物流专业人才特色化培养方案, 体现了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发展, 特别是面向东盟的保税物流体系的建成和中石油广西石化每年1 000万吨炼油工程项目在钦州港的投产, 企业急需掌握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石油仓储与运输知识的人才, 我们就及时整合课程, 在仓储实务中增加危险品的管理, 在运输实务中增加危险品的运输, 同时增设了国际物流、港口物流。这一课改, 不仅加强了物流学科群的拓展, 培养了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北部湾经济区需要的工程方向的物流人才, 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通过调研还发现, 生产企业要做物流流程改造, 需要大量的仓库管理员、叉车搬运员, 我们就将仓库管理知识单独形成模块, 加大仓库管理员实训力度, 增加《模拟库管员岗位实训》课时, 编写了《仓储管理实训教程》及相关操作规程用于指导实训, 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国家特殊工种——叉车搬运员职业资格证书。

(二) 根据物流企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岗位群

由于物流专业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 岗位存在多元化, 且不同的物流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相差较大。我们通过对物流人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论证, 以专业关联性大、学生就业比重高、教学任务能够完成为原则, 选择仓管员、验收员、拣货员、配送员、订舱员、录入员作为就业岗位群。将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表述为:培养企业物流管理第一线仓管员、验收员、拣货员、配送员、订舱员、录入员等岗位的职业能力, 熟悉岗位操作流程, 掌握操作技能, 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三) 分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 形成模块化课程

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想, 通过对仓管员、验收员、拣货员、配送员、订舱员、录入员岗位工作流程的分析, 将各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析, 确定出主要工作任务所包含的“作业任务”, 然后分析完成该“作业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能力与其他素养, 由此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 进而根据“工作任务”的独立性、课程模块的关联性、学生学习的渐进性、课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的规律性原则将课程模块“类化”为课程, 每个课程对应着一个或若干项典型工作任务。物流专业模块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模块、专业通用模块 (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专门方向模块。例如, 专业通用课程模块有15门课程,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有9门;专业方向分为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四个方向, 每个方向由2-3门针对性课程构成。例如, 仓储与配送管理方向突出《连锁配送实务》、《商品养护技术》、《模拟库管员岗位实训》等课程的教学, 而国际物流则重点讲授《外贸单证知识》、《港口物流》、《国际贸易实务》, 并强化国际物流中的相关业务流程及单证填制的训练。

(四)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 编制任务驱动式课程内容

学生的学习任务来自于工作的典型任务, 我们以完成每一个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来编制课程内容。由此编制的课程内容, 不仅使课程结构内容与工作结构内容紧密结合,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工作结构中获得相关知识, 从而提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效果。

(五) 以多形态建构, 实现课程功能互补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为避免课程形态的单一化, 我们构建了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多种课程形态, 以期达到以不同的课程形态产生不同课程功能的效果, 实现功能互补。例如, 以知识为逻辑主线, 学习系统性知识的学科课程我们保留了《物流法律法规知识》, 又开发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仓储作业实务》、《连锁配送实务》、《运输作业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项目课程, 还整合了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以系列工作任务为内容、综合多个岗位能力和多种专项能力的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 其中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总之, 通过人才特色化培养, 旨在培养北部湾经济区需要的工程方向的物流人才;通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旨在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以就业导向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2]李承孝, 杜怡萍.建设职业导向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

[3]侯彦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行为导向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

[4]郑彬.中职现代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 2005 (11) .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 工学一体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会计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不是面向会计专业培养研究性人才,其核心是保证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不是学术素养。因此,需要以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进行一系列的课程建设。

一、以培养会计专业职业化人才为教学目标

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准确做好人才培养定位,以保证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核心,紧跟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将市场与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方向,将企业需要的人才素养内容作为具体课程开设的参考因素,让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与企业的会计岗位工作相吻合。同时充分依据对应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做定向培养,甚至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相关人才配合的合作项目,开展人才定制化服务。

任何的课程设置、鼓励措施都以提高会计岗位的实操能力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培养出高技术的会计人才。在具体定位上,以中小企业为具体的参照模板,依据中小企业实际会计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其岗位特点进行对应的会计技能教学。要能够依照财会准则与制度做日常的账务处理,应对外部会计信息运用者和监管部门的信息要求,同时还需要依照税法做对应的纳税工作调整。

在更高要求上,则需要会计人才能够了解高层管理者对相关信息的要求,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其开展决策的有效信息。在培养目标中,要准确地把控三项核心素养:能充分应对岗位职责与技能需求;能忠于企业与遵守会计责任;能应对债务、业务、财务与税务等各项事务。因此,要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以提升职业综合素养为目标,促使会计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依据市场人才需求打造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结合起来,积极地应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好有效的基礎理论课堂教学,同时也要积极地让学生到对应企业中进行实训体验,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培养内有理论、外有实操能力的职业化人才。尤其是实训,会让学生学习到课本理论中所不能涉及的实际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的理论教学都为实操服务,因此,实际操作才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发挥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模式中,以会计岗位需求为教学设置导向,在第1至第2学期开设基本素质、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与职业品质等教学模块;在第3至第4学期则设置专业核心、职业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纳税等相关教学内容;在第5学期开展专业拓展、综合模拟实训、技能竞赛与岗位实习等;第6学期主要是岗位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内容。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满足会计岗位的实际需求,打造工学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专业理论、专业基础与职业品质等方面达到全面提升,紧密与会计人才的核心需求相结合。

三、课程设置以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为方向,注重实操与知识体系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应变力、创新力与基本职业能力等;以专业课程为主体,所有辅助课程以提升专业能力为课程设置原则,以让学生符合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为课程教学任务。集中精力培养学生在企业成本核算、财务会计、会计方法、债务与税务方面的实际能力,提升在信贷、银行与税务方面的业务能力,同时开设相关课程,集中力量上好理论知识与实训课程。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要关注中小企业实际的投融资能力与税务情况。在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案例教学,都需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与操作技巧,要针对中小企业会计岗位与财务状态进行有效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适应企业工作氛围与秩序,提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应对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会计专业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普通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学术性人才不同,高职院校的目标更为明确,即面向市场培养职业化人才。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从而在实际的会计岗位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胜算,这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秀南.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探讨[J].商业会计,2015(08):123-124.

[2]饶水林.基于职业能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2):112-113.

[3]赵晓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35):101-103.

[4]王彦,陈华炎.高职院校“演讲与口才”课“三位一体”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10):79-81.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4

【摘要】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课程方面开设得比较好的学校,计算机课程一般都以专业来划分,例如有划分为: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专业的等等,但是比较多的中职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都只是为开设而开设,比较少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将来毕业后就业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适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就业 计算机课程 改革 教学

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定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明确课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大课程的观念,跳出学科进行学科定位。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计算机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与普通高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同类别的教育,普通高中的计算机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职业中学的计算机课程却是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开设,学生学完这些计算机课程后,他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最有可能在哪一行业或是具体到哪一岗位工作?例如,一个学生是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那么他毕业后找工作的岗位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那么这个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与现在社会上有关行业的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应该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的,它的课程的定位必须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

二、改革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

在探讨改革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这个小问题上,我引一个目前在IT职场上存在的一个矛盾:一些公司需求的人往往找不够,比如说前几年提得特别多的计算机蓝领,这不要求很高学历,但必须拥有特定方面的技能;而我们职业类学校所提供的某些优秀毕业生本身具备较好的素质,文化课程基础也较好,但是往往不能够达到对方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内外脱节的矛盾现象呢?其实问题很简单。作为公司,首先讲的是经济效益,公司里面的分工是比较明细的,某个职员只要能够胜任自己岗位上相关方面的工作,它就会得到继续留任的机会;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三年里面的学习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技能课,内容多、范围广,但往往却忽视了市场的需求,没有将市场需求量较大方面的课程拿出来重点开展,而只是注重了课程的层次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的罗列。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与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时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必须主动去改。如何改法?这是个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在这里,我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把计算机各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与结构作一次调整。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学完三年的课程之后能够胜任相关企业同等学历人才的用人要求,而不能过于保守的只是用传统教育的观点来铺排课程,有的课程看起来很广泛,但实际上与社会联系不大,我们可以大胆的删掉。这些课程不是说没有用,但我觉得它与职业中学培养学生的初衷不大相符。因为我们要的是培养一批有一定技能的能够对于某类企业的操作类人才学生,并不是要培养知识全面、学术水平很高的开发类人才,学生能够找到工作,适应某类企业要求,我们就已经很成功了。

(二)把中职的三年学制灵活化,可以试开一些计算机文秘类的专业,具体设想如下:

1、据调查,现时较多一些外资的物流、电信等公司会招聘一些资料录入或者客户服务等岗位的人员,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但比较重视本身的素质。要求大概是懂得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邮件发送/接受、简单的网上办公等;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水平。

2、根据此情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招收这样的一类学生:①初中毕业,具有较好英语水平,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最好女性;②由于某种原因考不上高中,或是由于家庭困难读不上书的。

3、灵活设计学时:首先进行一年的短期。在这一年中,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养:①英语写作、阅读能力的培养;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培养一定程度的中英文打字熟练性);③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对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一年得短期培训后,可以取得结业证书及相应的职业技能认证。

4、与一些需要此类学生的公司签好合同,作定向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5、在学生参加工作一定时间后,特别是工作稳定有了收入之后,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回学校补修余下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后,获得中职毕业证书。

(三)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

1、社会培训机构提供机器及相关教学设施,并提供师资力量;

2、校方提供场地,供培训机构放置机器及进行教学用;

3、为对方的培训计划提供正式上课的课时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加以实施;

4、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时间计入正常上课的课时,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本学期的成绩,及格者可以根据课时的多少获得相应的学分;

5、每次上课都组织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进行听课,从中吸收社会上优秀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及先进技术,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专业知识;

6、利润按原先协商好的比例在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进行分配。

(四)派老师外出实习:

1、学校可与企业签订相关定向实习协议,由校方派出老师到企业进行项目跟进。这样,企业既可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能力和资源,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劳动成本;而学校又可以从而提高相关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让其掌握社会最新科技动态及资讯,促进教学。

2、企业可定期和定量对老师的实习进行测评和考核,向学校反馈 意见,以作对老师薪酬核算的参考。老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所有权在学校,老师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及调配,工资及补贴仍然由学校付给教师,教师与企业只是外派实习关系。

三、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上,可以采用前期学校本校教师与后期聘请相关行业的人员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现在情况是,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行业的岗位是有一些相脱节的,举个例子,比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一般来说学校教学讲的是理论教学内容多于实际开发的内容,而且实际讲课过程中,往往是开发的流程并不是严格的遵循软件开发流程来开发,只要能够实现软件的一些功能就行了,没有严格的需求确认分析,更不要说市场需求分析,也没有非常详细的软件说明文档,其实在公司或企业软件开发里面,软件说明文档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忽略这些内容,或都是一带而过,当然了,鉴于教学环境不是真正的面向客户的开发,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概的过程而已,但是,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他毕业后的第一选择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就业,可以说,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第一使命,所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社会相关行业的人员聘请进学校来,让学生们在学校里也能有机会真正地了解掌握社会相关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这是整合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很好体现,同时也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以上所表述的是我个人根据近年来中职学生毕业求职的社会形势以及近几年来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结合职业类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做出的大胆设想,主要是通过改变现时职业类学校计算机专业(重点是针对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办学模式,从而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书目及文章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

2、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黄尧 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5

生物制药工艺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及工艺的控制要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药物生产企业中,从事生物药物的生产操控、生物制药设备的维护、生物制品的销售等岗位打下基础。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比较突出,专业知识水平各有不同,传统教学通常将学生按“标准件”进行培养,在生物制药工艺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学是单向性的,效果不理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生物制药工艺教学过程中探索差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师转变观念,尊重差异差异教学,实际上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人格、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氛围,把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倾听意识,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制定适合他们的不同目标和内容,善待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找出适合他们成功的途径。只有正视学生差异,才能使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适应新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不再是支配者和统治者,而是支持者和帮助者。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确定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速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学习。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评机制,注重一般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满足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通过调研确定差异教学目标。在差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可分为一般教学目标和个性发展教学目标。一般教学目标是指针对班集体全体学生而言具有共性特征的教学目标。个性发展教学目标是在完成某一阶段的一般要求教学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根据对一般要求教学内容的领悟和升华,提出自己在下一个过程中继续完成的具体学习的内容和完成的方式,这个过程的学习,既有要求的统一性,又有要求的差异性。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在生物制药工艺教学中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文由整理发展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一般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具有抗生素、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等生物药物生产工艺的操控能力,能编制生物药物生产相应的操作规程,能维护生物制药设备。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原理、概念、提取方法、精制方法等知识,结合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制药生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确定课程一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差异确定不同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如:不同药物生产的操控能力、设备维护能力、产品营销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

三、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按照基于生物药物的典型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依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能,把生物制药工艺

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四大模块,即发酵工程制药模块、生化工程制药模块、基因工程制药模块和细胞工程制药模块。每个模块均以生物药物的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做到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一个工作过程均对应不同的生物药物的生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分组,整理出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供教学选用。当教师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多元化选择时,应保证教师所提供的每种选择都是具有发展性的。教师给学生设计和提供的各种选择资源,虽然在具体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区别,适应的学生个体也各不相同,但其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应该是同等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实现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好的发展。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构建差异教学不是个别教学,它所面对的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由单个个体所组成的班级集体。由于每个个体在主体素质和发展追求上是存在差异的,对于教学组织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差异教学遵循教学民主、学生文章由整理主体性的原则构建课堂教学。教师对整个教学环境的组织,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方法策略、学生安置、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必须实行多元弹性管理,保证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速度、习惯来选择全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或是课前、课中、课后个别辅导学习。教师如何支持和帮助学生,应当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而定。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又要适时地点拨、指导,切忌放任自流;学生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互相讨论,拓展思路,互相启发。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形成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的学习组织。这种形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组内建立组长负责制,各成员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让他们围绕同一学习材料,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内管理和监控多种活动,实行动态管理,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操作技能,不能对学生过分干涉。

五、考核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使用统一的方式、相同的方法和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正确的评价观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差异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因此加强过程性的考核非常重要,模块考评中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制药工艺差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在差异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资料查找与阅读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认真严谨、求真务实、遵纪守时、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42-46.[2]郭清娟.试论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0-72.[ 3 ]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6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应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本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定位,介绍了构建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阐述了课程体系由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化课程体系组成及各课程体系的内涵.

作 者:肖宏志 刘一兵  作者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湖南,邵阳,42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机电一体化   课程体系   就业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7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 (WTIC) 和世界贸易组织 (WTO) 预测,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第四大客源市场, 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未来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旅游服务行业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渗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更应顺应时代发展,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旅游服务从业人员。

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 《旅游英语》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从事旅游业服务工作的一门必修课。《旅游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为外国游客服务, 提高从事旅游服务交际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受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 忽略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的口语练习只是教师控制的机械操练, 导致英语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脱节, 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不符合实际岗位的要求。再者, 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限制了其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能力不够, 缺乏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动机和信心, 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因此, 如何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材使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 人才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所以我院旅游英语课程采用的旅游英语教材———《Practical English for Tourism Service:旅游服务英语实训》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成果教材, 且属于“十二五”规划商务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该教材以涉外旅游服务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实践过程的学习机会, 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际课程教学中, 任课教师应利用教材优势, 根据教材单元主题内容,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做到专业与职业相结合, 有效提高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基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

着眼于当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偏低的现状, 笔者认为, 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针对教材内容, 利用北部湾地区景点, 以学生为中心, 设置多元化教学环节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一) 日常口语锻炼

为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准备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如美食、服装、运动、中西文化、时事新闻等, 在课堂利用十分钟以PPT的形式呈现, 锻炼学生公开演讲能力, 克服害羞、恐惧心理, 为上岗前的职业能力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获得全面了解, 在日后的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中心, 为其提供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 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建立自信心。

(二) 角色扮演教学

在机场和车站等地方, 迎宾是整个旅游接待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教材Situation 2 Meeting Guests、Situation 3 At the Hotel、Situation 11 Dealing With Complaints和Situation 12 Seeing off Guests时, 教师应按照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分别扮演领队、地陪和游客或是酒店前台服务人员、挑剔的游客等角色, 在课堂中模拟真实场景, 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可活跃气氛,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情景教学

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的教学方法。情景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 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餐饮服务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材中的Situation 5 At the Restaurant为例, 学生提前准备好西餐所需要的餐具, 进行餐桌布置, 创设餐馆情景, 在“动口”“动手”中更好地运用英语达到旅游服务目的。情景教学同样也适用于Situation 8 Shopping in Tourism的单元内容中。北部湾地区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特产以海产品、海鸭蛋、珍珠等著称。

(四) 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中, 利用灵活和形式新颖的内容体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化,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展示钦州市区景点或周边地区景点的图片, 让学生积累旅游相关术语, 为实地模拟导游做铺垫。同时,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旅游景点的相关视频, 在视听感受中学习如何用英语正确、地道表述导游词。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入, 才可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五) 实地模拟教学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 观光旅游是最基本并且是最主要的一个部分。教师进行Situation 7 Visiting Scenic Spots教学时, 若单一地就对话内容A Sightseeing Tour in Hangzhou和A Sightseeing in the Great Wall在课堂上进行角色分配演练, 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且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高。实地模拟导游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迅速融入工作岗位, 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本市的一些景点进行户外教学, 如冯子才故居、刘永福广场、三娘湾风景区以及北海银滩等北部湾地区景点, 让学生实地模拟, 进行景点英文讲解, 旅游项目安排及费用支付, 安排游客出行交通工具、食宿和保障游客旅途安全, 全面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旅游服务交际能力。

(六) 课程考核手段

长期以来, 教师受到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旅游英语课程期中期末考试仍沿用笔试答卷方法, 与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严重脱节, 体现不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可构建“专业知识+口语技能”的综合性考核手段, 即将专业要求的基础知识与口语技能融合在一个考核项目中, 既能考查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也能体现学生在职业岗位中的口语综合能力。这样的考核手段不仅能反映学生对基本旅游知识的掌握, 也对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出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教学,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做到专业与就业相结合, 为旅游行业培养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劭婷.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03.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8

【关键词】美甲教学 职业能力

一、对我校近三年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学校调研结果

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对我校2008、2009和2010三个年级的总计约1800名学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显示:实习一年中总计351人离职,合计占到总数的19.5%。

在综合了所有离职原因和企业给出的反馈后发现,造成学生离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视的专业技能,而是我们常说的那些“怕吃苦”、“不认真”、“无视企业规章制度”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2.来自企业的声音

在与企业的座谈中,企业给出的最多的词汇是“踏实”、“ 听话”、“能吃苦”、“机灵”、“只要肯学,我们可以慢慢培养”等。而自2008年起,我校又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与我校合作的10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在给出的企业最关注员工的素质若干选项中,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诚实守信、合作与沟通、服从意识和服务意识、吃苦耐劳、专业技能。

由此可见,在致使学生离职的因素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不能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缺乏认真主动的工作态度成为最主要的原因。而来自企业的声音则告诉我们,更受企业欢迎的是服从管理的、稳定的、具有学习能力的、吃苦耐劳的员工群体。而这些恰恰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在美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培养目标的确立,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素质,还要培养包括职业道德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作为美甲课教师,必须首先深刻理解这一指导思想,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才能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看齐行业标准,加强课堂常规管理

美甲隶属于美容美发行业,是整体形象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其个人形象、服从和服务意识、表达与沟通能力等不仅是职业要求也与企业的用工标准相吻合。美甲课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入手,从严抓课堂常规管理入手,一点一滴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1.依托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美甲是技能型学科,开放性的课堂特点使组织纪律成为顺利实施教学的基础保障。总结我校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此类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在依托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加强规范和管理。例如,我校的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学生需排队进入实训教室、进入实训教室要妆容整洁、工服穿戴整齐、工具携带齐全、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见到教师和同学要停步微笑问好等等。实际上,这些要求对应的就是美甲师的职业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定,教师要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开始执行,并贯穿始终,让学生养成习惯,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气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职业素养。

2.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考勤制度

学生上课迟到、病事假不按照正规程序请假等是职业学校学生的通病。

通常教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都是以教育为主,但往往收效甚微。而在我校学生离职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在职中出现考勤问题高达14.4%,由此足以体现学生考勤规范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性。作为教师,首先要将考勤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灌输给学生,同时要坚持每节课严格记录学生的考勤情况,对于缺课的学生要坚持追踪并对其给出的理由进行确认,并可将考勤结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业评价。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考勤意识自然得到强化。

3.加强课堂管理,培养学生服从意识

美甲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

地下达指令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因此,学生的服从意识和执行力就成为良好学习效果的保障。因此,美甲课堂必须加强课堂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和执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所有的指令都要有明确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力争短时高效。当然,更重要的保障则是严谨的制度支撑,例如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奖惩方法等,关于这一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4.重视卫生消毒工作的培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

美甲师的工作是面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卫生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保护社会公众健康的大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卫生消毒能力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对照行业卫生标准对学生进行规范。包括课前严格检查个人卫生,教学中灌输涉及的仪器、设备、用品等的卫生知识以及各种消毒知识的培训。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工作习惯的养成。包括随时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严格按照卫生消毒的规范程序进行操作,课后带领学生认真打扫教室卫生等。这些内容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并要持之以恒的执行才能取得效果。

(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优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热情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技能型学习常采用的一种教法,其优点已被广大师生所认可。鉴于实践性的特点,美甲课无疑有很多机会培训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热情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因为每项技能的掌握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循。换言之,能否取得满意的成绩完全有赖于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学习和训练。但并不是只要教师严格考核标准就能达到培养目标,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客观差异。为了保护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设定学生能够实现的目标成为关键。因此,优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设定考核标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建议更多的教师去关注和研究。

2.将教学内容作为“范例”,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升学习能力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的美甲教学内容也更为贴近市场,贴近岗位。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所有美甲服务项目的操作程序都包括以下步骤:顾客咨询与沟通,常规准备工作(包括消毒、清洁、诊断顾客指甲情况、准备应急防护用品等),准备工具和材料,某一服务项目的实施,常规整理工作(包括收费、预约下一次服务、送顾客出门、整理工作区域、消毒使用过的用具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这样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四)发挥合作学习的教育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及沟通的意识及能力

鉴于美甲服务项目的特点,美甲课教学通常采用一对一的小组合作方式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定情境,引导学生在服务前做好咨询工作(就将要实施的服务项目与顾客达成共识),服务过程中要积极与“顾客”沟通(随时告知顾客正在实施的服务、回答顾客疑问、正确处理顾客的不满情绪等)。同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另外,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中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例如,针对确定某一顾客服务项目而进行的3—5人一组的“会诊法”,以组为单位的创意作品评比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与人合作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当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可以适时灌输学生正确解决矛盾的态度和方法,当出现失误时,更可适时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而不是互相指责与推卸责任。

(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职业生涯,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实行“美甲小教员”制度,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小教员的职责包括:课前带领同学准备工具和材料、协助教师进行服装发型等的常规检查、课后带领同学进行清洁和整理工作等。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实施前要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职业意识的灌输。为了保证实施的顺利,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过程中适当地给与辅导。第二,“小教员”不能仅限于课代表,应该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第三,分组教学通过指定组长或负责人,组织、督促本组学生按质按量的完成训练任务,也能达到教育的目标。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教师要对实施情况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使这项工作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总之,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思路,深刻理解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关键作用,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内涵,对照企业的用工标准,找到学生的差距,发现学生就业失败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整理美甲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合作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谈中等职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张岸嫔 管理工程师 2012-12-26

上一篇:今夜昙花又开放散文下一篇:特殊的开学典礼英语日记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