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体验感悟

2024-06-23

大学生职业体验感悟(通用12篇)

大学生职业体验感悟 篇1

我校在4月13、19和26日举办了校园开放日,我被安排在电子图书制作、新闻采写训练展示区。三天,接待了来自全市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三天谈不上辛苦,可体验日结束后的思考我令我如待产的孕妇,妊娠的阵痛一次次刺激我的大脑。在中职教学,如何更好的服务学生?作为一名文化课的老师,如何把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起来更好服务学生?

从初中升入中职,义务教育结束。但义务教育的结束是否意味着学生已获得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素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中职依然继续开始文化课。

而文化课又如何定位呢?

文化课程的首要依据应当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需要。职业的教育不能忽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在培养个体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把“人”的培养作为其首要任务。缺乏全面素质养成的纯专门化教育,必然使得个体逐渐狭隘,这不仅会扭曲个体的人格,而且会影响其专门能力的发展。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生活情趣的人能制造出高水平的产品,正如杜威所尖锐指出的,狭隘的职业训练也许能培养呆板的机械的技能,但是它将会牺牲人的敏锐的观察和紧凑、机灵的计划等理智方面的能力,使人呆板、僵化。美国的教育家MORE 也认为,在培养工人职业技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工人进行陶冶,否则,工人虽有工作效率,却成为机械的奴隶。我国教育家邹韬奋同样指出,职业生活仅是人生活的一方面,职业责任仅是人承担的诸多责任中的一种,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往往只着重了个人职业效率和社会经济的需要,在传授职业知识技能时往往忽略人的生活、人的精神世界的非职业的其他方面。事实上,割裂了人们生活的多方面联系,人的精神生活单一化,人会变成机械、怪物,也就不成为人了。普通教育、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有共同的价值存在。

故,文化课所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课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是为学生服务。而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不断提高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言语能力等一般的智力能力。并有可能某些特殊能力会被开发出来。这样其实就是在为专业技能服务。只不过这种服务是一种隐性的。而现在的职业教育理念多标榜显性的。显然是一种急功急利的做法。

当然,文化课在有些方面则可以和专业课完美的结合!像我们的出版发行专业必然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有比较深的了解。儒雅的书生来做发行员要比机修工来做适合的多吧。我想文化课程的设计还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这样就可以满足许多人强调的普通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观点。

大学生职业体验感悟 篇2

一、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创设一个有利于儿童整体感知的数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 我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体验的互动比赛 (摸球) 情景:教师的讲台上有两个盒子, 里面有8个球, 教师在第一个盒子内摸球, 请一名同学在第二个盒子内摸球, 谁摸到白球为胜.结果教师每次都摸到了白球, 而学生有时摸到的是白球, 有时摸到的是黄球. (学生不服气)

师:为什么老师总是摸到白球?

生甲:因为老师摸球前先摇动盒子再摸, 所以会赢.

生乙:老师看到了盒子里的白球.

生丙:老师的盒子里可能都是白球.

让学生打开两个盒子, 将球取出分别放入两个透明的袋子里, 原来老师盒子中的球都是白球, 而学生盒子中只有4个白球, 其余的是黄球.

师小结:对, 老师的盒子里都是白球, 所以摸到的一定是白球, 而你们的盒子里有4个是黄球, 所以摸到的可能是白球, 也可能是黄球. (从而引出课题——可能性)

像上面这样有利于体验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的心里迸发了好胜的火花, 学生输了要比, 比了又输, 自然要追根刨底地找原因, 在输与赢的矛盾中, 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撞击.当每名学生都沉浸在学习之中而忘却了自己曾是被迫而来的时候, 这种体验无疑是快乐的, 更能促进每名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

探究是感悟的基础, 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学生只有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感悟数学的真谛,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是十分重要的.而自主探究, 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教学“秒的认识”时, 首先, 我引导学生观察钟面, 在钟面上找到走的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 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 体验“分”和“秒”的实际关系 (1分=60秒) , 最后,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 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 体验1拍用的时间就是1秒;闭眼数出60秒 (3次) ;推荐一名同学跑50米再返回, 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估计“画一幅画”、“穿好一件上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切实体验到了“秒”的实际意义, 建立了形象的有关“秒”的感性认识.当提到“秒”时, 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 而是和数数的个数、拍手的次数、音乐的拍数等现实情景联系起来了, 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景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

三、在操作活动中深刻体验, 感悟数学方法的多样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现在的数学教学有一种新的提法, 叫做“做数学”.“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因而, 适当安排一些探索性、操作性的能力题, 让学生操作实验、自主探索, 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完“角的认识”一课后, 我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 还有几个角?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讨论,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与思路.

四、多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不断体验成功.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 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 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 当第一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 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再也按捺不住, 纷纷走到黑板前写出自己的发现, 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黑板上又出现了:“我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我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后可以得到三角形和其他的图形”、“我发现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课堂沸腾了,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就完成了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 寻找自己的发现, 欣赏自己的“杰作”时, 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 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身边生活的联系, 了解数学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学生运用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解释生活现象, 这种体验是自主的, 个性的.在教学中,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生活积累, 引导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如在教学“乘加, 乘减”后, 我设计了一个“小小商店”的数学活动, 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枝3元, 书包每个40元、钢笔每支12元, 文具盒每个8元.如果给你带上50元、10元、5元的人民币各一张, 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 应拿多少钱, 应找回多少钱.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 模拟售货员和顾客“买卖商品”.整个过程中, 学生既要动脑编题、动手计算, 又要动口表达意图, 不仅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 让学生仿佛就生活在一个数学世界之中, 同时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升华, 是我们数学学习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事实证明, 只有通过“体验——感悟”的途径进行数学教学, 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的、美丽鲜活的, 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价值和无穷魅力.

摘要:体验——感悟是以数学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体验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景,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学生有所悟, 进行积极地探索、思考,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篇3

【关键词】体验性;感悟数学;数学兴趣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里的“做过”,我认为应该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的意思。“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

一、生活体验——引发学习数学的愿望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把材料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听的到的现实;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数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由于学生在日常购物中、生活环境中经常接触人民币,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就是已经对人民币有了感性认识。因此,我把一元等于10角这一重难点解决,置于“用一元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在“购买”时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说出不同付钱方法。我又布置让学生每天攒一角钱捐献给贫困的失学儿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一元和10角的关系,在感悟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

二、情境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更要结合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情境,使他感到学习数学是既有意义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1.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

以生动的故事来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激起求知欲。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小猫四兄弟去钓鱼,老大很认真,不一会儿功夫就钓了4条鱼,用什么数表示?(学生:4);老三钓了1条鱼,用什么数表示?(学生:1)老二钓了三条鱼,用什么数表示?老四钓鱼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摘花,一个上午一条也没钓着,在数学中该用什么数表示呢?大部分学生大声喊:“0”,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的同时指出,你们知道“0”有多大本领吗?它能表示什么呢?它的用处何在?学生瞪大眼睛,期盼新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教学,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学有所得。

2.设计有趣的游戏情境

有趣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思维。比如:在教学位置时,我设计了“看谁站的对”的游戏。首先通过例题,我让学生理解了行和列的概念后,就对学生说:“请按我的口令站起来,“3列1行”、“5列4行”、“6列3行”……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站对的同学,大家报以热列的掌声,同时站起两个、三个同学时,大家被引得哈哈大笑,纷纷纠正错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为巩固知识提供了心理需要和情绪积极的必要条件。

3.提供融洽的交流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渴望表现、展示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想说、敢说。在数学设计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情感上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急于寻求问题答案的欲望。

三、活动体验——提供数学学习的机会

1.在实践探作中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生有实践活动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例如:在教《平行图形组拼》这课时,我让学生动手剪纸进行图形转换,学生高兴的发现正方形的纸可剪成圆,圆形的纸又可剪成正方形,正方形可变成长方形、三角形。之后,我又让学生用剪出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成各种图案,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一棵棵大树、小草,一幢幢房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不肯离手。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全身心的体验数学,获得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对数学学习以及适应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体验交流,从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中,出现题目53+9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学习,通过摆小棒,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汇报时,上来的同学边摆边讲解自己的想法,讲解出错时,同学间互相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了交流。

四、评价体验——分享学习的成功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实践过程的转变,因此我们应把评价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快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学习体验数学的机会,放手让学生从实践中、生活中,寻找自我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参考文献】

[1]肖建成.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感悟研究[J]. 时代教育,2014(6)

[2]仲黎明.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体验、感悟数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4(18)

职业体验感悟 篇4

我此刻没别的什么奢求,此刻当然是把磨练自我放在第一位。在这一个多月中,我学到了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即使都明白的事,可是刚开始有时还做不好。此刻做事,不仅仅要持有需心求教的态度,还要懂得取长补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忍”了,也就是坚持不懈。此刻,我工作的时间虽然不久,可是我发现自我真的变了点,会比以前为人处事了。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针对自我的职位特点,具体到挫折时,不妨从调整心态来舒解压力,应对挫折。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坚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简便,重新争取成功,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工作要求办文要准,办事要稳,情景要实,主意要慎。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态度认真,作风过细,不能疏忽大意,不能马虎潦草。

一9 职业体验活动感悟和体会 篇5

以前总听妈妈说前台这份工作如何如何简单,我却一直不信,这次总算让我找到机会去求证真假了。虽说不是第一次进入酒店,但是进入办公区域,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啊!站在柜台后,望着面前的三台电脑,当时心中是很不安的。要知道妈妈知道我的职业体验选择去做前台,可是对我“耳提面命”了许久,什么订单不要做错呀,扫描身份证时要注意不要随便乱动电脑上显示的资料啊„„等等的一切。不过,为了我的工作能安全做完,我还在那里拜了一个师傅。对了!这个师傅也是我妈妈的师傅哦!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一个实习生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不过,在妈妈口中那个简单的工作却是让我觉得很麻烦啊。每次处理订单的时候,都需要十分谨慎,看个两三遍才敢去摁“确认”建;宾客到来时,扫描一个身份证都让我手忙脚乱,更别说在电脑上进行登记输入了!唉,看来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像看上去的那样简单,而自己现在所积累的知识在社会的现实面前是根本就不够用啊,以后我还要继续努力才是!明日のために一绪にがんばろう!

小学生军训体验感悟 篇6

8月1日早上八点半,清风徐徐、阳光灿烂,我们激动地乘车前往军校。

军校门口解放军叔叔整齐地列队欢迎我们,好像欢迎远方的客人。放完行李,我们穿上了盼望已久的迷彩服,嘿!只见同学们个个像军人似的,可精神了。随后,我们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教官对我们说:“在这里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每天早晨,教官领着我们迎着朝阳出操、练习正步、齐步、队列等一些基本动作,给我们讲述这些动作的要领,讲解这些动作在作战中的作用。

别看教官上课时那么严肃认真,休息时间却像快乐的孙猴子,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讲故事,把我们想家的念头打发到天外。就这样,我们成天跟着教官叔叔在操场上跑步、立正、稍息,向左、向右、向后转,蹲下、起立。紧张的训练,使我们学到了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知道了互相谦让、自强自立。紧张的军事训练,团结友爱的集体生活,使我们吃饭特别香,睡觉特别甜。

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情智共生 篇7

一、取舍文本, 以情定调

《沙田山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余光中先生用深沉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灵动而不失优美的风景画。散文是美文, 它的本质是审美。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优美词语和独特意趣, 理解其中浓浓情思和隽永哲理, 使之在思想上获得文学的感染和熏陶。综观全文, 文章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 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及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 还有含于其中的浓浓乡愁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山海幽幽寄情深”, 本文中的海、山、云、风等景色是纠缠在一起的统一体。作者艺术地将这些景物结合在一起, 整体没有割裂的痕迹。因此我在取舍中最后抓住文本的核心, 将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揣摩文章用词造句的匠心独具上, 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 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余光中的散文, 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可讲的内容非常多。但很多学生反映看不懂, 把握不住文章的主旨, 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好的阅读方法。因此本文的设计就从指导阅读方法入手引领学生一步步地迈向文本纵深处。全文抒情气氛浓厚, 含蓄蕴藉的感情极具典型性, 适合鉴赏。而通过这种精研细读的方式, 可以激励学生有效积累知识, 迅速培养能力。

二、张弛课堂, 以情品美

教师以“情”为主旋律, 张弛有度, 学生由客体渐变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便具有流动之美。在本次教学中, 我以“情”一脉相承, 采用“导读、预读、研读、美读、比读”的五步教学法, 力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统一起来,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提高鉴赏能力, 丰富个人情感, 拓展自身潜能。

笔者认为, 精美的教案设计只有在动态的课堂结构中才能恰到好处地呈现, 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在实践中, 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相机而行, 只把“教案”看作是“流程示意文本”, 而以自身的观察和调控不断与学生分享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美, 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囚笼, 说出“另类的声音”。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效果当然不会理想。在“研读品情”环节, 我就像一个指挥家, 灵感随意喷发, 思绪纵横千里, 引导学生品味词句, 畅谈感受, 交流心得, 全身心地融入到知识殿堂中去, 这种动态的旋律就如灵动的音符奏出了美妙的音乐, 使得整个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而在这一过程中, 我一直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 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真正学会读书, 读出韵味, 读出感悟, 欣赏诗质的语言和领悟诗意的境界。学生沉浸于“情不自禁”的美妙境界中, 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象, 享受着强烈的文字魅力带来的阅读快感。

三、伸缩思维, 以情悟理

景、情、理是散文的三大要素。理融于情景之中, 就会表现为一种升华意蕴的艺术效果。散文无哲理, 就缺乏高扬的灵魂。在本篇中, “理”直接关系到作家作品的思想深度,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阅读, 慢慢品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文学审美就会大打折扣。但如果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 不能深入作品情致理趣的探寻, 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审美享受和人文精神熏陶就会被架空。在教学中, 我始终把学生当成被开发的课程资源, 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创生过程中, 我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情感碰撞的状态, 于是顺理成章, 教学过程也就成了我们彼此间多维度的心灵对话过程。在研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个问题时, 学生们众说纷纭, 各持己见, 我都作了很有分寸的肯定。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 目的能推动行动, 行动能优化心态。这种基于对鲜活的写景语言和别致的抒情语言的品味后的讨论与争辩, 恰恰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准确把握。在文章中, 作者认为“最令人心动神往的是‘人为的骚音’”, 这不但将人类的活力和喧嚣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且也暗示了自己做不得山人, 忘不了尘世, 更加割不断故土之情;而最后的诗句“五千载”与上文的“重九的陶菊”、“中秋的苏月”相照应, 既抒发作者思乡之情, 又揭示文章主旨。学生咀嚼了文字, 交融了情景, 入乎其中, 出乎其外, 在体验和感悟中迸发出情智共生的火花, 最终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到散文哲理的纯美!

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感悟数学 篇8

一、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xxx”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众多引入中有一种激趣引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等等。又如讲向量概念时可以用猫捉老鼠来引入,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一种量不仅与大小有关,还与方向有关,进而引入新课。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二、利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体会数学的巨大价值

有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能适当的借助一些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周期概念时,我取出一个钟,让学生到讲台实际操作,并请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关系,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时针、分针和秒针每经过一周就会重复一次教师点出这就是周期。当给出周期概念时,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来理解这一概念。大到地球、月球,小到原子、电子都在周期运动,时间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变化,所有生物都会生老病死,等等。比如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了一次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教师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教师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定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开展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三、用数学知识去说明,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栏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形,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工人师傅如何测量电线杆是否与地面垂直等等。

大学生职业体验感悟 篇9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其目的在于着眼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尤其重要。而刻意地开发一些课程,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发展 内涵 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 校本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实践性课程,这种自主动手探究特色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带向往的心情进行积极的探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掘学习主体的内在潜能,激发自主求知欲望至关重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刻意地开发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课程,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产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内涵和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策略

(一)内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必须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教与学是学习行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以鱼”要重要得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以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策略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开发自主学习潜能的内在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为主的特点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兴趣的方法多样,我主要从以下方法入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情绪高涨时,可以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只有20%左右。初中生因为思想尚未发育成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往往把对教师的喜恶等情感因素带入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爱护、了解、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在学生身上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入激励机制,培养和发展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有实践过程便会有实践成果产生,合理安排课堂进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是实践活动课顺利发展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引入激励机制,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觉得自身的进步会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我运用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与相应的小游戏相挂钩的比赛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状态,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学习兴趣倍增。

2、加强分层教学,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信息课程的最大难点是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进行分层教学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迫切要求。针对以上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教学,首先是全体同学必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因为即使有的同学已经熟悉了计算机操作但对某些基础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并不了解,所以进行全体同学的理论学习;接着进行分组上机实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软件及语音设备对不同程度的同学进行分组教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基础操作演示及实践,基础较扎实的同学进行较高难度的软件操作教学,并互帮互学;最后再从各组的同学中挑选出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对本组同学进行演示操作。通过网络教室教学软件的协调,各小组间的活动互不影响又各有所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并让他们从学习——动手——演示(教)的角度转变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利用了中学生的好胜心理,树立学习心里优势,为成为下一次操作的演示者而努力自学,提高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主动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开发信息技术课程

比如,“电脑写作”、“书香读书”、“几何画板的使用”都可以作为课程安排在教学中,学生学起来会更感兴趣,能更深刻地体会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从而努力学习,以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再比如,我在教学《数据的处理——分类汇总》的时候,因为任教的是七(5)班的学生,在教学中运用了“七(5)班成绩表”作为例子,学生探索出分类汇总的方法,学生的兴趣很高,接着,我让学生又进行了两道生活中的分类汇总的练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明白:信息技术是服务于工作和生活的,要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把生活中一些难题的解决带入课堂,比如:如何在PowerPoint中插入MP4的方法。再比如,教学Photoshop滤镜这部分课程的时候,笔者先给学生讲解了滤镜的概念,然后,给学生一组奥运会和世界性比赛的运动项目的照片,有跑步、攀岩、划船,并提问:“根据你选择的运动图片,如何实现突出运动的主题,增强照片的感染力?你采用什么样的滤镜,说说用意?”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完成制作,并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追问他们的创意和创作思想。由于,是生活当中的照片,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很浓,而且,可以想像他们在处理自己生活中其他照片的时候,一定会做得很棒。

(二)、挖掘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校园网的使用

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环境构成了现在的校园网络文化。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校园网的作用。一是教师层面,各学科教师可以开辟相应的BBS子论坛与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答疑的场所。既扩展了学科教学的空间.又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增强了学生信息技术情感的体验。二是学生层面,可以在校园网上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栏目,让学生自己来丰富、管理与维护,也可以开展一些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比赛,把学生的作品放到校园网上,由学生自己做裁判,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起到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功效。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将信息技术学习与其他学科整合

例如,老师在编写有关上网查询资料的这课时的校本课程时,不规定固定的内容,也不过多的赘述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只是提出“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卡通动物、花卉和圣诞节等节日,先上网查找图片并下载,再利用“金山词霸”软件找出相关的英文书写,最后要求学生制成英文电子卡片。”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创造、创新的乐趣,并且,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制作。在这个活动的设计中,学生既掌握了上网查询资料、下载资料的技能,又与英语学科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可建立教学资源库,拓展教学案例库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撰写中,把平时积累的教学资源运用于课程中,会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深化学习的深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经典的素材能吸引学生深度地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积累以下素材:①图片素材。收集一些校园图片、风景图片、家乡图片、卡通图片、各项活动如学生运动会的图片等,当学生制作贺卡、小报、多媒体作品,设计海报等的时候,可以运用。②声音素材。收集一些背景音乐、世界名曲、爱国主义歌曲、校园歌曲等学生熟悉的音乐,在学生设计多媒体作品或者主题活动中运用,也可以在上课之前播放,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③视频素材。注意收集一些感人的动画和视频,比如:残奥会的视频、生活中好人好事的视频、抗震救灾的视频等等,在学生学习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的时候,可以作为素材发放给学生使用,调动学生深度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注重评价的合理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要求学生合理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与人合作情况、自我学习情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等,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设计“acdsee图片处理”这节内容的时候,我在评价的设计中,设计了:有没有在小组中获得进步(帮助小组其他成员而培养了合作精神及在其他成员帮助下得到提高);自我学习情况(通过学案、教师提供的演示视频及教材学习的最后情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要求完成的探索操作如:红眼、浮雕、克隆等有没有去做和完成)。

大学生职业生涯感悟 篇10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这是我初次听到这门课程名称时的疑惑。为此,我很认真的查了查课本: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而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并且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确立适当的变通性。虽然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职业规划也是个体的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

“为何要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这是我在听课时首先想要弄明白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觉得: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析自我,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破生活的一些顽固的依赖习惯,塑造真正的充实的自我。最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我个人基本可以准确评价自身的特点和强项,在职业竞争中发挥已知的个人优势。

最后,在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原来不知道也不曾注意过的知识。其中我感悟较深的有: 1.职业生涯开始于正确的选择。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因为我发现现实生活当中很

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竟然会非常草率。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衣服上的心思要少的多,很多人认为自己无法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所以我觉得我一定要认真选择,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瞎折腾,瞎折腾的结果就是无序导致无效.2.迈出职业的第一步——面试。这方面老师曾让我们组成小队,做了现场的模拟训练,刚开始觉得跟真的不一样,所以没重视。但是等看到录像的时候,才发现,即使是模拟训练就已经能够发现的自己的很多缺点了,所以应该重视起来了。“面试”通向职业的第一个门槛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而且,老师还跟我们提了很多面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小细节,我收获很多。

3.推销自己的武器——简历。简历和面试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如何写出一

份亮眼又有内涵的简历,是决定我们能不能面试的基础。为此我也已经就我大学三年来的情况写了一份简历。

大学生职业体验感悟 篇11

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实际现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难以忘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现场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完成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探索中实践体验,变枯燥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激励,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使学生心灵有所感悟,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规范。如“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课,课中教师带学生做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大家把教科书拿出来,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们很快就做到了。这时教师要求大家不能用手,把书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尝试着各种办法,有的用嘴来翻书,有的用下颌,还有的用胳膊肘儿,学生累得满头是汗,快的要几分钟,慢的要十几分钟。这时教师相机说,翻书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动作,大家几秒钟就可以做到。可是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我们却用了十分钟左右。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肢体不健全了,还会那么容易吗?残疾人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体验过后你的感觉如何?一名学生这样说,以前我没有感觉到残疾人生活会很困难,以为不就是缺个胳膊少个腿儿吗,有什么难的呀!今天的体验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失去双手的结果有多可怕。今后我一定尽力帮助那些残疾人,也要保护好自己。通过体验,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实际的体验比语言要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的行为活动,如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而忽略了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来思考,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促成他们的静思、质疑、灵感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活动,促进学生由“感”而“悟”。如“团结就是力量”主题班会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极大冒险》中的片段。影片中雪橇犬为了救同伴,分工明确,统一行动,成功捕获小鸟,在都很饥饿的情况下,把食物让给受伤的雪橇犬,最后使同伴一起获救。教师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给学生必要的语言引导,学生不只被雪橇犬的行为而感动,而且有所感悟。于是,教师提出了思考的问题:如果我是那条受伤的雪橇犬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我会做什么?放弃同伴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你同意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讲出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一步步意识到影片中的情节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深刻地感悟到:雪橇犬能做得那么好,何况人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学生的感悟使活动获得了提升,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发展,让活动达到了较高境界。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过程中的体验目标和感悟目标的实现。关注那些在过程中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体验、顿悟、灵感和不断产生的新的体验、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知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道理,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才会更喜欢。

E-mail:114153580@qq.com

大学生职业体验感悟 篇12

体验式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理念和实践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体验教育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在构建主义基础上, 是在哲学、类学以及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论。体验式教育的学根源可以追溯到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争论:理性主义者认为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的知识是不可信的, 人类真正的知识应该通过严密的推理过程获得;而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知识或概念来源于具体的可知经验, 任何抽象的知识或概念是不能被人类接受和获得的。1787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在人类知识的构建中, 理性和经验各占一席之地, 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而体验式教育真正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和学习方法是从1938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出版的《经历与学历》一书中提出了“做中学”开始, 此后体验式教育的概念便被引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至今仍发挥着巨大影响。现在美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将体验式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课程计划当中, 并将体验式教育的理念深入到了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能力培养。它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 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 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 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更深层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体现了人才的成长与经历的辩证关系, 为学生的成长实践, 拓展了广阔的行为空间。组织学生实训、实习、工学结合都是很好的教育。

二、体验式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互动式教育

体验式教育的意义在于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 强调的是“先行后知”, 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的体验,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 相互交流, 互享个人体验, 并提升认识及在体验中完成自我构建, 最终实现主体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因此, 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受教育者 (学生) 为中心。在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和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都要围绕着学生而进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心智活动的启发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造一定的环境让学生体验, 启发和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流程和逻辑去讨论和思考课程中涉及的相关问题。

体验式教育强调合作互助, 而合作互动的本质是在师生关系上摒弃权力与服从,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健康的人际关系。合作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自我负责的态度、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批判能力, 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 逐步达到自我实现,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强调在学习中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尊重学生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合作互动思想是把发挥人的潜能, 重视发展学员的个性放在重要地位。

三、体验式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 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所谓“体验式教育”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用心去体验, 用心去感悟。体验式教育本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 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意义学习, 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个性及未来选择行动力得以形成, 将知识与学生的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 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实践活动、学习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进步。

大量实践也证明, 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教育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 在探究体验中发现, 在实践体验中内化, 在交流体验中升华, 在实践体验中创新。体验让学生的认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得, 实现由经验到理解的提升, 由感悟到行为的内化, 有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体验式教育理念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一) 树立体验式教育理念, 形成合理的职业生涯成功目标。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应当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专职人员, 主要为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和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员;第二部分为兼职人员, 由普通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 以及学生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部分为外请专家, 负责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强调: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职业规划指导人员应当专业化、专家化, 指导人员必须既要具备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指示, 又要是就业服务领域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 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科学规范地进行, 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职业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当加大投入, 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 强化这支队伍的学习与培训, 特别是体验式培训, 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以及让学生接受体验式的教育。同时, 能在体验式教育的指导过程中总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学校的决策机关提供有效的、专业的建议, 促进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改革。

(二) 建立以体验为主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有层次地开展贯穿大学教育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建立以体验为主的评估与反馈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是有阶段性的, 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并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职场, 在体验中使其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 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 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以增强学生正确规划人生的能力。因此, 需要根据高职学校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 循序渐进地设计相关体验教育内容, 使职业生涯规划有层次地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

(三) 建立以体验为主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体验教育或者“实习”、“实践”没有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系, 也没有相关的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每年下发的实践表格也是一贯制的, 很少有改进和革新。这一点美国高校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他们在学校中建立起体验教育中心, 专职负责体验教育的各种工作, 同时对学生的体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形成理论, 根据理论结果更新下一年的体验教育作业模板。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看, 课堂教学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渠道。依据体验式教育理念安排好教学内容是实现体验式教育的关键。教学组织形式既可以是班级授课制, 也可以是小组授课制, 教学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讲授法, 也可以是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思考和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 更好地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成才。总之, 要为高职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 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 并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 不断完善自我。为了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 高职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 需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了解社会的同时, 也可以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

(四) 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创业教育,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

首先, 在高校开展以体验创业教育, 培养高职学生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如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理论、创业案例教学;同时, 开展创业实训, 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 给大学生多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 高校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时, 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 营造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其次, 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 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三, 要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高校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总之, 所有服务措施都是为了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使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田辉鹏, 阎世平, 吴丽玲.体验式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16.

[2]李鸣, 李富.体验式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路径[J].高教论坛, 2008.6.

[3]刘圆圆.以人为本视角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 2009.5.

[4]韩金明.对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与教育, 2008.9.

[5]胡媛媛, 邓宏宝.高职院校全程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开发构想[J].文教资料, 2008.12.

[6]颜莉冰.开展全程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7.

[7]曹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5.

上一篇:银行按揭购房流程下一篇:同事聚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