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2024-05-18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精选10篇)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解答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 熟练掌握梯形面积公式。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知识:

1、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分别怎样计算?用公式怎样表示?用字母呢?

2、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我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导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桌互说)

3、师小结:

4、说说求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二、练习4-8题。

1、独立完成第5题。

先指名说说什么叫横截面;然后各自完成。

说说解答要点。小组订正。

2、同桌合作完成第6题。

讨论说说:你理解计算圆木总根数这个公式吗?它与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

如果上层有5根,底层有25根,每相邻两层相差1根,那么一共有多少根圆木呢?(各自练习,然后交流订正。)

3、独立完成第4题,然后交流反馈。

4、小组合作完成选作题:第8题。

三、课堂练习(补充综合练习)

(一)、填空:

(1)27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4公顷=(     )平方米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分米,高是底的2倍,它的面积(  )平方分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厘米,面积是156平方厘米,高是(  )厘米。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30厘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

(5)一个三角形的高是7分米,底是8分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6)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7)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12.5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8)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10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米;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米,三角形的高是(  )米。

(9)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

(10)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5厘米,高是底的1.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2)梯形的上底增加3厘米,下底减少3厘米,高不变,面积( )。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做完一个订正一个。

(二)、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  )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2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分米。(  )

(3)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2平方米,高是6米,底是7米。(   )

(4)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5)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6)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7)三角形的底越长,面积就越大。(  )

(8)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扩大3倍,面积就扩大6倍。(  )

(9)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面积。(  )

(10)梯形的上底下底越长,面积越大。(  )

(11)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

(12)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课件出示,学生手势完成,说理由。

四、课堂小结。

第七课时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92和93页    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

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具: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形,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图表组成的?

2、说一说我们学过图形面积的计算。

3、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认识组合图形

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种平面图形,请同学们从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中挑几个,拼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想想你拼的图形像什么?(学生独立拼摆。)

师:谁愿意把你拼的图形展示给大家?(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拼出的图形,并说说像什么。)

分别说出这些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

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出示例4图片,怎样计算墙的面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在题卡上画出分割的方法,并试着计算出它的面积。

2、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不同的分割方法。

3、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师总结: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会有多种算法,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且又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对组合图形分割的时候,也要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来进行分割。一定要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93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2题。用多种方法计算队旗的面积。

⑴、师:现在学校准备为各班重新制作一面队旗,如果这个任务交给你,你打算怎么做?队旗的标准大小是这样的。(出示图片)在题卡上画出你的想法,并计算出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布?

教师板书:S长方形-S三角形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⑵、师:这种方法与之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不同点)

⑶、师总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求得面积后再相加;也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再从中减去一部分。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和

分割法、添补法

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

第八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组合图形,进一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知识解解决问题。

教具: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点

提问:什么是组合图形?(由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有几种方法?(分割法、添补法)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八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1)分割法。

把它分割成两个梯形,求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和。

[(60+45)×(30÷2)÷2]×2

把它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这三个图形的面积和。

30×45+[30÷2×(60-45)÷2]×2

(2)添补法

添上一个三角形,求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差。

(30×60)-[30×(60-45)÷2

2、练习十八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解题思路是:空心地砖实际占地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

3、练习十八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解题思路是:草地的面积=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4、练习十八第5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要指导学生看图,它不是两幅图,而是一个组合图形的分解图。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10)×12÷2-3×4÷2-(4+6)×4÷2

5、练习十八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10×20+20×10÷2

6、练习十八第7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要求火箭模型平面图的面积,就是求图中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总面积。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8×10÷2+8×70+(8+16)×8÷2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8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要求各部分的面积应先求出总面积(即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根据各部分与总面积之间的关系分别求出相应的面积。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们有什么体会?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内容:课本第96-97页教学内容。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说一说、算一算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体会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请你们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

看来,这个单元学的知识和方法真不少,如果你们将你们刚才的回答进行一下整理,相信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会理解得更清楚。下面,同学们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有特色。

小组展示自己的整理结果,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教科书第96页也对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出示下面的知识结构图)你会看这张知识结构图吗?你会把这张知识结构图填写完整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把这些公式填写在书上。

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组合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哪些基本方法?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二、巩固深化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右图是一个梯形,当上底分别是6cm,4cm,2cm 和1cm时,梯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议一议:

(1)当上底为0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2)当上底为30cm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通过这样的变化,你们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变化,说明了图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转化。

2、复习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

三、拓展应用

1、自学。让学生自学教科书第96“你知道吗?”内容

2、检查。

通过自学,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体会?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分割、移补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 公式的过程。

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具体方法可参考如下:

推导过程:

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2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练习十八5~10题)

教学要求:

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1)    让学生尝试分。

(2)    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 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8*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第4、5题。

第3课  梯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3

教材分析:例5是介绍从1里减一个真分数的方法。先把1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假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试一试是练习从1里减两个不同分母的真分数。例6是介绍从1里减两个分母不同的真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 把1转化成各种不同分母的假分数P126

2. 说一说1还可以转化成哪些分数?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 教学例5

A、 出示例5

B、 把什么看作单位“1”?怎么想?

C、 列式计算

D、 看书P126

E、 口答P127、1

2. 试一试P126

3. 教学例6

A、 你想怎么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B、 反馈

C、 讲评,得出最简方法

D、 试一试P127

E、 口答P127、2

4. 小结:怎样算1减真分数?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 基本练习P127、3

2. 解方程P127、4

3. 应用题P128、5--6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4

研读了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2.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教学时,我紧抓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语句.在这一过程中我重点带领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德国景色的奇丽,接着指导他们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并在感悟这后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插图想一想,然后说说:“什么东西可能变了?什么还是没有改变?”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他们真正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接着,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来加深理解.最后,我又通过一首小诗《给予》进行总结,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让他们在一种美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熏陶和教育.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思路清晰,努力营造轻松紧凑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初读感知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重点学习指导“奇丽的景色”的句子,简略地教学“奇特民族”的句子,引导出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再让他们说说身边这样的事例,最后让学生在《给予》中情感得到升华,使整个课堂围绕一个主线设计,板块清晰、简约,营造了一种既轻松又层次鲜明的教学节奏.

二.坚持以读为本.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把读放在一边,熟视无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常伴有这个毛病,但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通过抓住“景色奇丽”这一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先从自由默读--指名读-评价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真正发挥了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第一法宝的作用.

三.每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新颖.主要表现在:1.突破了以往从头到尾进行教学这一习惯,我是引导他们先找中心句,再让他们去探索原因,去感悟;2.课堂中不论是理解词语还是句子始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3.心形的板书设计也可以说是这一课堂设计的新颖之处,我把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通俗易懂地诠释在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形里,这对学生来说,本身也是一种感性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管在课堂中我努力地让自己自然,尽量做到感情丰富,但始终还是没有很好地将学生的心灵唤醒,一同感受那情那境,并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特别是在评价表扬学生方面,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得的方式过于单一,表情也过于平淡,总有一种羞于表达的感觉.

三.尽管课前我的教案设计得比较合理,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我觉得我还是缺乏经验的,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景色奇丽”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在让学生感悟“丽”时做得比较到位,但对“奇”的感悟时却稍有欠缺.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很高兴能有这次锻炼的机会,尽管这次的教学给我留有很多的遗憾,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去努力,不断地去探索,就一定会有进步的!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5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知识重点 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准备的学具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是普通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我们之前学过了一些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都有一些联系,比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哪里同学来说看看。

(1) 三角形面积是和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 两个完全一样(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例1】

出示P88的汽车玻璃图片

一、引导学生得出梯形面积和其他图形面积的关系

(1) 之前我们通过拼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

(2) 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也利用我们手中的这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来拼看看,是否会拼出我们会算的图形。

(3) 学生拼组梯形活动 (约3分钟)

二、让学生上台展示。同时老师将准备好的相应类型的梯形按照学生所说贴在黑板上。

三、有以下几种情况(在后面标注 “能计算”和“暂不能计算”

四、在“能计算”的图形组合中,你发现

(1)2个梯形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2)这种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 2个梯形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2) 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五、(1)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为什么要除以2 ?

(3)填写P88面积公式

S=(a+b)×h÷2

六、例3教学

(1) 横截面是什么形状?求梯形面积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2) 先写出公式,再带入数字进行计算。

(3) 上下底、高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那么对应的面积单位又是什么?

课堂练习P89做一做

P90~91练习17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后追记

在本课中,我同样让学生事先准备好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是普通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之前用过的推导方式一样,用拼组的方式来将暂时未知的梯形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在这一单元,动手这个环节不能少,因为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公式的推导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十分有益。

第6课: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P92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由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2灵活应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知识重点 “割”、“补”法”的灵活应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用割还是用补(几个面积的“和”还是“差”)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呢?

2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现在请同学翻开P9 2看看这4图中,由哪些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教学P93例(题型一:分割成两个基本图形,求面积的和)

(1) 这个组合图形由什么基本图形组成呢?

(2) 三角形和正方形

(3) 两个梯形

方法:分割成2个基本图形,算两个基本图形面积的和。

算法:5×5+5×2÷2    或   (5+7)×(5÷2)÷2

二练习

P93做一做

二、面积的和、面积的差(题型二)

P94练习1

面积之和:(45+60)×(30÷2)÷2×2

=105×15÷2×2

=1575(cm2)

面积之差:60×30=1800(cm2)  提示:分步做不容易出错

30×(60-45)÷2

=30×15÷2

=225(cm2)

1800-225=1575(cm2)

课堂练习P94练习18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组合面积(1)割补法(2)割是为了求面积之和,补是为了求面积之差。

课后追记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6

【设计理念】建构“自主探究学习”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拓展资料、看图片等理解“安然无恙、藕断丝连、分贝”等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新型玻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会填写报告单,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和生动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4.有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揭示课题

1.师出示玻璃的图片

(1)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生答)板书:玻璃。

(2)你对玻璃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

(3)老师再在“玻璃“前面加上“新型”两个字,学习质疑

是呀,到底新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2.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

第一次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括号括出新型玻璃的名字。

(二)检查

出示带有多音字的句子:

1.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2.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3.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1)自由练读、指名读

(2)重点正音:夹

(3)齐读

(三)交流

指名交流: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教师板贴。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过渡:新型玻璃到底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

(一)再读课文

1.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新型玻璃特点的语句,用“~~~~”划出描写它们作用的语句。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反馈

1. 师生合作学习“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交流:读相关的句子,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3)你怎么知道它“自动报警”?指名学生交流或读书上相应的句子。

(4)感受举例子说明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品读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并用简单的词组或词语概括,请你照这样的方法对其余新型玻璃进行调查。

2.默读二三四五自然段,完成调查报告单。

(1)要求:选择一种玻璃进行调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多调查几种。

新型玻璃调查报告单

新型玻璃名称

特 点

作 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自动报警

防盗

夹丝玻璃

坚硬

用于高层建筑

变色玻璃

反射阳光,改变颜色

自动窗帘

吸热玻璃

夏天挡光,冬天挡冷

房间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房间减少噪音

(2)课件出示学生表格进行反馈。

预设一

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l 感受用词的生动性

l 感受用词的生动形象

①课文是怎样写它的坚硬的。谁能把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②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它很坚硬?板书“安然无恙”“藕断丝连”并重点理解。

③指导朗读。

预设二

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

l 感受用词的准确性

①变色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课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这个句子这个段落。

②去掉“深浅”两个字可否? 师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

师:大家请听清楚,把“深浅”两个字去掉。大家看好不好?

生:还是不明确。因为这句话没有说清楚阳光强和弱时颜色都是如何改变的。

师:对。阳光强时,玻璃颜色变深,室内光线就(黯淡)--(生:深);阳光弱时,玻璃颜色变浅,室内光线就(明亮)--(生:浅)。不用我们去把窗帘拉上拉下,全自动的。

师:你看,这真是一种神奇的玻璃,难怪人们把它叫“自动窗帘”呢!想想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说,师板书:打比方。

③瞧作者这么一写,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变色玻璃的神奇吧!

预设三:

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1)读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生说师板书板书:列数字。

(3)列出了哪两个数字,你知道40分贝有和12分贝多响吗?学生猜猜。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40分贝减少到了12分贝,你有什么话说?

(4)这里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感受举例子方法。

(5)朗读指导。

四.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师:刚才我们通过合作学习,了解了五种新玻璃的特点作用,而且领悟到了作者用上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把新型玻璃写得更清楚、更具体、更生动。

科学使一切皆有可能,只有我们不断探索,去创造和发明,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型玻璃,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去研究吧!下课!

【板书设计】

夹丝网防盗玻璃 举例子

夹丝玻璃 安然无恙

11. 新型玻璃 变色玻璃 打比方

吸热玻璃 藕断丝连

吃音玻璃 列数字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知识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图形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从侧面观察圆柱体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学具、教具 老师学生都准备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老师分别拿出不同的立体物体,让学生说出立体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教学过程 一、观察者相对于物体的位置(同时要规范观察位置的描述)(1)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位置、角度来来观察,比如可以怎么观察

(学生:从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下面、斜着…..莱观察)

这时候学生举出了很多从不同位置、角度。

(2)规范观察位置的描述

为了统一,我们规定了正面、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上面这几个观察位置。

二、观察长方体的几个面

(A)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比如你看到物体的正面的时候,你就看不到物体的反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B)让学生看书P38并完成P38的问题和填空。

三、观察球体

老师拿出一个网球(体积比较大),现在老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我把网球这一面定为网球的正面,那么你现在是从什么面来观察这个球体的呢?看到的又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学生有从正面、下面、左侧、斜的….等不同方向看,得到的都是一个圆形)

四、观察圆柱体

(A)观察圆柱体的上面

老师拿出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罐

(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和下面,得到的平面图形是圆形)

(B)观察圆柱体的正面、侧面(难点)

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来观察,得出的图形可能不是正方形

有学生认为是

这样的图形,上面两条边是弯曲的。

分析: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学生很容易得出是一个圆形,但是由于观察角度以及光线作用于弯曲的圆柱体侧面的原因,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侧面不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因此我配合课件,来进行讲解

正面和侧面上面(和下面)

五、学生看书P39并完成P39相关填空

课堂练习P39做一做

P40第123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课后追记

观察物体,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这是第一次对空间感的培养,学生对应圆柱体的正视图不容易想象出对应的平面图形。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课件还有用纸皮套一个圆柱体来证实和帮助学生理解。

第2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P41~43例3和相关练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的组合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重点 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并得出对于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昨天我们知道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比如人们经常从哪3个面来观察(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 【例1】 投影出示

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骰子、摆出这样的图形

(1) 定正面

(2) 定好正面后,你从正面、左测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请你在纸上画出你在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3) 侧面分为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到的图形一样吗?(从左侧面看到的是….,从右侧面看到的也是…..)

(4) 让学生完成P41

(5)p41做一做

课堂练习p41做一做

P42第1、2、3、4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课后追记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8

今天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在教学地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使我对于复式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记得去年学生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很容易在描点的时候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混和在一起,今天课堂上本来打算让学生比较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也发现画的时候不同,当提到为什么不同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因为折线这里的单位长度就是一月只有一个,而前面是一个同学有两格的,这是我就把一月一格变成了一月两格,这样是否就可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的呢?为什么未出现不同呢?两者是否可以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复式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那就是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有了这个就可以发现,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采用一格呢?就是因为不便于看了,而复式折线统计图采用一格就非常地便于比较,比较哪两个月相差最多,哪两个月相差最少?哪两个月相等?如果采用一个月两格的话就达不到这样便于比较的效果。而复式条形统计图就算是采用了两格,但是是相邻的两格还是非常的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这样就好看又便于比较,所以也就有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之处,这里的不同只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两组数据的比较的效果。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学习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踊跃发言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分数知识的理解。

难点:灵活解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概念

复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谈话,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唤起学生记忆,复习分数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练习作准备。 1.提问: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2.板书学生回答: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约分与通分

3.提问:能根据2/3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4.谈话:下面我们就边练习边复习分数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交流并反馈。

学生在小组中说说上面的知识点各是哪些内容。

通过有条理的复习与专项练习,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表现积极,效果较好。

应用

练习

通过练习,通过对对3/4所表示的实际问题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回忆和整理分数单位,约分,假分数与整数的互化法,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进一步明确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以及最简分数的含义。

通过对不同情况的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会根据数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知识在其中的应用,并使学生明确用分数表示单位换算结果时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1. 完成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组织汇报交流并追问:3/4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6是8的几分之几?

2. 完成第8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教师组织汇报,追问:1/9是8/9的什么?也就是8/9里有几个分数单位?12/16等于几个1/4?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约分?你是怎样进行约分的?4是怎样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的?怎样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4/20是分数,2÷10是除法,你能具体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2是怎样得到的?

3. 指导完成第9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并追问:你分成了哪两类?你是怎样想的?

继续追问:什么样的分数是真分数?什么样的分数是假分数?

你会把这些分数约分吗?约分后是假分数的化成带分数。

完成化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约分,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 指导完成第10题。

提问: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呢?

教师对学生的比较方法加以指导,重点指导5/8,3/7和0。5的比较方法。

5. 完成第11题。

组织汇报,进行追问:36分怎样化成以时为单位?转化时要注意什么?

6. 完成第12题。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分析:知道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意思吗?观察一下,随着横轴上时间的变化,折线上的点,表示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加以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解题思路,独立列方程解答后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进行汇报。

学生说说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

学生进行约分并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汇报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进行汇报。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解答,并进行汇报交流。

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总结,使学生对复习的知识进行梳理,排除疑问。

谈话:分数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大家在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时,还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大家在小组中汇报一下,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10

西洋中心小学 甘岱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1、2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写《草原》的背景资料。

2、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PPT课件。

四、重难点及关键: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结合《草原》PPT课件。引导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设计:

感情朗读、激趣谈话、理清线索、交谈见解、讨论交流、引导体会、揣摩语句、体会特点、质疑、拓展延伸。

六、教学具的准备与使用:

《草原》PPT课件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收集草原风光图片,开发利用《草原》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和“渲、勒、鄂、涯”的读音);

3、出示课件2 激趣谈话:“同学们,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他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同学们想读吗?今天就一起走进《草原》吧。”

4、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5、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如:

(1)出示课件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出示课件4:“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出示课件5:“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体会草原的绿。

(4)出示课件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无边的绿毯” 又是指什么?

(5)出示课件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6)出示课件8、9:“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7、质疑。

8、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课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指导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课件10思考、讨论:

“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3)出示课件11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4)、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3、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出示课件12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3)出示课件13“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4)指名朗读这一段

4、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a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b出示课件14、15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c出示课件16、17 “`鄂温克姑娘„..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有感情地第三、四段。

3)、指导朗读第五段,出示课件18,这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

5.出示课件19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指导读这句话,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6、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7、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8、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9、质疑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1、作业:

课后练习1、2、3

上一篇:领导同事下一篇:爱老婆经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