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园艺专业实训建设

2024-05-22

高职园艺专业实训建设(共8篇)

高职园艺专业实训建设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相关问题,提出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文章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五个方面来论述,并列举了相关课程设置的改革案例。

关键词:园艺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管理、良种繁育、植物应用和设计等岗位能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产品经营、生产管理、花卉苗木生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品贮藏加工等工作,或在园艺生产资料经销、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绿化施工、花艺设计与制作等领域自主创业。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形势发展与本专业特色,笔者分别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这5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特色化

该校园艺技术专业的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城市花卉企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生产管理的特点,按照就业岗位群开设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化[1-2]。通过设定 “植物种苗繁育岗、植物生产岗、植物养护管理岗、花艺设计岗”四大就业岗位群,而建立起 “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

课程改革可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资源和专业群优势,突破传统园艺以单一种植管理为核心的技能,而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分方向的两大模块化课程,第一模块以培养园艺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模块(如盆景制作、园艺产品营销、生态农庄规划、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第二模块以培养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如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和设计初步、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就业面。

再如设立《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将课程从基础种植提升到绿化美化角度,注重生态效益,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环境要求相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与本校所在分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相关性,课程开发可促进所属分院专业间的交流和协同发展。紧跟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岗位性的需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训练,积极探求校企合作模式或校研合作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

例如,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方面,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层以及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验指导书的修改等。聘请行业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职业化需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从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通过技能证书考试,获取就业岗位能力。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课程建设模块化

课程建设要突出模块化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这四大能力分别来建立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构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建立以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项目化

项目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内容,将知识点项目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职业能力。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技能。

比如《园艺产品营销》这门课,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领悟园艺产品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课程改革结合该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花店,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接受不同程度的生产性承包和经营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生产和管理。又如,结合《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建立插花工作室,任课老师扮演经营者角色,学生以插花员的身份为工作室打工。直接参与承接会议、宾馆、婚庆、开业典礼等的花艺造型和陈设。

另外,课程实施需充分利用学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此平台,开展园林植物栽培实训、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归并课程内容,课程整合科学化

一些高职院校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太过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安排的课程门类太多,导致单门课程学时数很短,实验实训课时受到排挤,学生学不到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3]。因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归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整合上有多种融合模式可供探讨。

5.1 职业基础课之间的融合模式

多数园艺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都存在“学科型基础课各为体系;专业服务针对性不强;理论过深而应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可将学科型专业基础课适当融合,为专业大类提供基础理论服务。例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这两门课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将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气象等课程归并融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

5.2 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融合模式

在园艺技术专业中,部分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指向性很清晰,且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得很多。将此类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删繁就简,既能避免课程学时的浪费,又能增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解决针对性问题。比如可将职业基础课中的遗传学、苗圃学与职业技术课中的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5.3 职业技术课程间的融合模式

调研职业岗位能力,按照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的需求,将内在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融合或部分融合,形成新课。比如植物栽培管理、花卉生产技术、苗木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建成园林植物栽培管理及植物生产技术两门课程。又比如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植物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这4门课程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归并,建立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管理这两门课程。

5.4 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就业面应该是多方面的,传统农学专业在就业上会面临一些困境,为拓展就业面而开设的拓展素质的课程,需要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内容上有所铺垫。

将与专业关系密切,且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基础作用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化,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4]。比如很多高职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都设置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此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美学欣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美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建设,对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在行动课程体系中扮演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行动体系课程的建立,一方面要依托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艺术插花比赛、组织培养比赛、花园设计竞赛等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活动体系化,坚持课程与实验、课程实习、生产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即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另外,教师需要设定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适当机会可合并课程学时,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博览会或花卉苗木节等行业内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与改革建议[J].职教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08):06-

08.[4]赵秀娟等.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4):32-33+36.基金来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服务湖州地区园艺技术专业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JY05)。

作者简介:

周丽霞(1985-),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应

高职园艺专业实训建设 篇2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他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要紧密结合实际,以满足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需要。这类人才除了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运用实验手段去发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气专业是中等高职学校的核心专业。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培养技能的操作性强、培养目标的复合性高、专业应用范围广。因此,实验实训的条件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它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更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2. 我国高职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现状

2.1 目前,高职学校的电气实训场地非常缺少、教学仪器设备落后、仿真模拟性不够。

尽管出现了一批教学条件较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仍然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院校实践设备从总值上来看达到了办学条件的要求,但有许多设备是十年以前或更早购买的,与目前的教学要求有很大差距。

2.2 高职学校都倾向于重理论轻实践,开设的专业实验课大多属于演示、验证性实验。

由于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因而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验实训缺乏完善的考核办法,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实验设备的更新根本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3. 改革设想

3.1 加强校内实训设施的完善

为适应电气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使校内实训设施进一步完善。开设电工电子实训室,模拟电子实训室,数字电子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实训室、维修电工技能考核室等。各实训室同时配电脑和黑板,增强现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3.2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1)从其他学校引进具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2)从工厂不拘一格引进具有极强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

(3)考虑从周边企业聘用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直接授课,指导课题,作讲座或作技术交流。

(4)对现有教师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经常下厂“学艺”、“充电”、当“学徒”,随时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每三年安排专任教师进企业锻炼半年。

(5)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也要逐步专业化,使学校实践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实现质变。

3.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使实验课程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地载体。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室,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毕业后尽快适应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

在优化校内实训资源的同时,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因为校内实训资源不可能包罗万象,机械加工方法不可能全部具有,从种类到数量校内都不可能全部满足。所以应该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推荐企业成为学校固定的实践基地。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3.4.1“带薪实习”模式

就是学校与有关企业之间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的形式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就能领到相应的工资。电气专业的学生通过这种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训工作,可以将在学校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4.2“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我国的高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中的很多内容都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和空洞。如果没有“眼见为实”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学习就会十分盲目,态度也会变得十分被动。为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训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最初一般由实训教师或相关的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联系。在一学期的时间里,老师和学生共同在工厂里学习相关生产流程和技术。“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实训教学成本较低,具有实训内容丰富多样、真实感强等特点。

3.4.3“自主管理型”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电气专业的特点,高职学校可鼓励相关专业实训教师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组建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因为电专业工作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并不一定要求有很多的设备和投资,因而风险较小。以专业为依托的经济技术实体应该以学校为投资主体,由职业经理和专业教师共同经营,实行独立核算。由于相关专业的师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3.5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3.5.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教学体系,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电气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较成熟,而实践教学体系则相对不够完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逐渐完善电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我国高职学校电类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根本途径。

3.5.2教育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各专业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训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进行具体指导。

3.5.3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明确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每个企业都必须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设备、技术、场地和资金等方面。另一方面,国家必须加大投入,统筹安排,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

3.5.4实训基地的功能应是多方面的,既是学生基本实践能力训练的基地,也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场所。在实训中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能,使学生在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电气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来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实验实训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能作为能力培养的载体,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和工程意识的形成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正确认识实验实训建设,充分肯定实验实训教学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将对高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学校电气专业实验实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实验教学对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校内校外实训建设对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现状,提出了高职学校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几种实用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校,电气专业,实验实训,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Z].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2000-01-17

[2]宋文学.《加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3]芦丽君,曹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础实验室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6):4647.

[4]黄旭.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浅谈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篇3

张 薇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本文作者依据自己的实践和调查,总结了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训基地合理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园艺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的优势产业,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湖北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步发展粮棉油生产,提高果茶、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园艺产业的前提是培养适用园艺产业发展的新型实用人才,而培养这样的园艺人才就需要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同时强化职业岗位环境中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园艺产业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笔者通过对园艺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调研,结合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探讨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更加合理的建设园艺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培养新型实用园艺人才。

1 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实训基地建设中,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没有很好的结合当地产业与学校专业特色,除最基本的教学、培训之外,缺乏相应的生产、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功能,基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不灵活,自我造血功能与发展能力不强,有的已成为传统型的“消耗性”实训基地,重建设、轻管理,“工学结合”效果不理想。

1.2 管理工作不完善

管理工作主要是基地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两个方面。实训基地管理工作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投入不足,出现设备数量少而学生多的情况,使得普通教学设备不足;(2)自我封闭,缺少造血功能和发展空间,只有正常的教学和少量培训任务,社会服务性差;(3)不同实训项目与实训环节之间衔接性差,原材料消耗大,运行成本高;(4)部分高、精、尖设备由于正常教学使用较少而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5)专职管理与技术人员少,管理与经营理念缺乏,思想保守,管理不到位;(6)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等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不完善主要是指学生在所去的企事业单位中,主要采取分散型实训的方式,给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和考核带来困难。

1.3 质量监控与评价不力

经过多年积累与改进,理论教学方面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办法、标准等已基本健全,开展活动也比较多,效果明显。但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由于各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与实训环节间个体差异较大、专业性及技能性更具体、现场与实效性要求更强、过程性控制与结果评价更复杂等原因,学校在此方面感到比较棘手,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办法和标准。

2 改进的建议

2.1 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生产任务(项目)为载体,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使各个组成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把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学校,同时引入企业的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企业的文化等,使得实训基地实现“五位一体”,建立“校中厂”。

2.2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成立专业理事会

以楚天技能名师为契机,带动与企业的交往。在与企业交往过程中,与行业企业一起成立专业理事会,主动以服务的姿态出现,关心企业出现的问题,为企业进行在岗人员培训,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培训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他们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上进行探索,营造“校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教共赢”的良好局面。

2.3 专兼结合,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新技术;加强校企合作,聘请或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工作;采取激励措施,在分配制度、培训进修、职称晋升、评选优秀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促进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把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专业建设方案,常抓不懈,以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2.4 健全制度,科学管理

实训基地应形成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训工作情境化模式,即实训中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要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运行机制、设备维护与保养职责、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实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等。制度间要相互衔接,不能相互干涉,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利用率。

2.5 严格监控,科学评价

校内实训基地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要健全、科学,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对实訓基地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监控,体现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过程控制理念。评价的主体应是独立于实训基地管理者以外的部门或专家,同时实训基地自身也应开展自我评价和学生对实训基地工作的评价。形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包括用人单位)等三个层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院校加强和改进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工作,从软件与硬件两方面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鲁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l-05-16.

[2]徐丽香,兰小海,朱勇萍.共建“厂中校”,探索“校企双主体” 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4):50-52.

[3]朱敏红,刘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研究[J].职业时空,2011,(6).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论文 篇4

(1)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服务中心应当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首选.计算机服务中心的人员主要由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企业工作人员组成.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主要负责计算机服务中心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以及学校各个部门、科室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维护工作,以保证学校计算机服务中心的安全运作;企业工作人员负责计算机服务中心的公司化运作,负责定期对在计算机服务中心工作的学生进行考核与招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和学习企业的竞争文化,另外企业工作人员还负责对学生维修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计算机工作室.计算机工作室主要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同时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和企业的需要建立不同的项目组以及相应的任务.项目组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学校教师负责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发展趋势的传授,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企业计算机技术实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2.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培养计划高职院校应当与计算机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不但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计算机方面的业务、操作流程和相关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校企合作建立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信息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和开发软件项目.由企业计算机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计算机培训和相关的职业培训,并鼓励学生参与软件项目开发,缓解校内实训基地的教育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学习场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设立奖学金或软件开发基金.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为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工作打下基础.

高职园艺专业实训建设 篇5

范毅

(邕江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摘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本文介绍了目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三种主要运行模式,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适合我校汽车专业的“四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并阐述了其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实训基地;校内实训

作者简介:范毅(1984-),男,湖南衡阳人,邕江大学交通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负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技术研究与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邕江大学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汽车专业“四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11010,主持人,范毅)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汽车专业“四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推行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15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在于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场所。[1]无论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是地方经济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引领着我校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

我校坚持走产学结合道路,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工学结合为教改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面向市场、校企共建、满足就业、服务地方”为指导思想,涵盖“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功能要求,以拓展功能、提升性能、新建扩建等方式,建设实训基地。

二、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汽车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与企业共建“订单班”。如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双通道”模式[2],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一是依托丰田、宝马、通用、雪铁龙、标致等品牌合作项目开设由5 个厂家组织,面向全国售后网点的“丰田班”、“宝马班”、“通用班”、“雪铁龙班”、“标致班”;二是依托四川港宏汽车、置信精典汽车等知名企业,开设面向区域内中高端汽车售后网点的“港宏班”、“置信班”等,服务区域经济。特点在于,实训室的设备由企业全部承担,企业的员工培训也在此实训基地进行,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丰田班”则按照丰田技术员、丰田高级技术员、丰田专业诊断员、丰田诊断技师等职业标准,开发STEP1——STEP4的教学包[3],并建设符合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在于“订单班”的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心理期望太高,一旦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学生就业或成问题。

第二,汽车实训基地“厂校合一”模式。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青海海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一汽大众4S店)、青海省海达汽车检测有限公司、青海通瑞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三家院办企业。依托院办企业形成“校中厂、厂中校”[4]的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院办企业与学校成为一个整体,除了教学之外,专业教师的顶岗实践也落到了实处,同时带动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在于学校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投入大,不太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第三,企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即是企业本身。如北京吉利大学,充分发挥吉利汽车集团的优势,建设的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训与工作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环境即是车间。作为民办汽车企业的佼佼者,当然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培养汽车方面的人才,但其他高职院校却很难有这方面的优势。

鉴于目前国内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几种主要模式,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我们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创新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建设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位一体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使之适应我校的发展。

“四位一体”实训基地的建成必将全面提升我校汽车专业的品牌,促进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优化汽车实训中心的使用模式。因此,本实训基地的建设符合我校的发展定位,对汽车专业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三、汽车专业“四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引入先进理念,建设“四位一体”高水平汽车校内实训基地。以“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创新性、效益性”的理念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建设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位一体汽车校内实训基地。

1、凸显实训基地“教学”功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管是什么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首先应具备教学实践的功能。能满足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创造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条件。

职业教育都是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课堂教学[5]

主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突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校内实训基地教学项目必定是实际的工作项目,这样才能真正凸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

2、发挥实训基地“科研”功能,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实训基地也应建成科研基地,教师是科研工作者,也是指导教师。建立一支实践教师队伍与“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相结合、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素质良好的科研团队。团队中以“双师型”教师和聘请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为主。实训基地既有经验丰富专业教师,又具备先进的设备、技术,是进行课题研究、生产技术服务的重要场所。

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科研项目也能成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另一方面,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以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科研条件进行课题研究,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多项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

3、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生产”功能,引入真实的工作环境

引进合作企业,利用学校的部分设备及场地,企业的资金及管理模式,建立“前厂后校”的实训基地,开发包括汽车常规保养,汽车小修,汽车定期检测等一系列生产项目,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即保证了实训基地的良性循环,又使教学过程实现了“学习即是工作,工作即是学习”。

4、发挥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开展多样化职业资格认证

实训基地以培养就业综合能力为核心,发挥校内实训仿真环境、创新实训室真实环境的培养作用,把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双证制”作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职业人”的培养。

实训基地对内实行开放管理,学生可以全天进行训练;对外向社会开放,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实训基地除面向高职学生实施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可以面向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和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同时实训基地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场地、设备和材料上的支撑;为社会开展各种培训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5、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指导思想,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内实训中心运作机制,建立规章制度,优化中心结构,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科学管理。

四、实训基地建设的预期成效

1、实训基地除了为本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教学提供实训服务外,还能承担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等培训和技术等级考核任务。

2、为其他设有汽车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的实验、实习场地,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为汽车维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供对在用车和新生产车辆进行性能检测的服务,承接各种汽车维修及保养业务。[6]

参考文献:

[1] 刘常青,徐兴林,魏长晶.民办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04):169

[2] 陈清.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09):15-16

[3] 徐昭.基于“订单培养”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65-66

[4] 赵建宁.依托院办企业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1(07):18

[5] 潘劲,吕予阳.拟设“311”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06):163-164

[6] 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9):29-30

The Explo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 in One”

Of the Automotive Major’ Practicing Ba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an Yi

(Yongjiang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530200,China)

园艺技术实训总结 篇6

实训的时间快而又短暂,不知不觉实训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回想这段日子,我真的有失落过,也有认真过、高兴过,而现在就是很珍惜这段经验。马上就要学期结束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这段时间的实训做个报告,也是对自己实训的鉴定。

在这六个星期的实训生活中,我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从平时生活中没法获得的知识和道理,回顾这六周,从那天我直接经历了实验的挫折和失败,到现在的从容淡定,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的面对遇到的每一个挫折和失败,才能通往自己的罗马大道,在这六周里,我有失落过,烦恼过、悲伤过,有时觉得自己放手让时间在自己手里流走,可能是我的缺陷和不足,但我知道这是对我自身的考验,在每次失败之后我都会反省过来,告诉自己清楚自己应该做的是什么,在挫折面前我们应该善于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在学习方面虽然自己普通平凡,但是我一直在努力提高,尽可能做到更好,不管遇到什么困扰我都不会跌倒,我会不写努力,从以前的学习情况中,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发奋学习。

我知道,这次有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个人的实验操作,平时上课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完成实验,有时候有些许不懂得地可以随时询问身边的同学,但是现在我遇到什么问题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虽然过程相对而言稍微漫长一点,但是这样得来的结果貌似我记得更牢了,这段时间的实验再次提高了我的技能掌握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我觉得非常值得。

这次实训我主要是做网纹草的组织培养,第一个星期我先到论文知道老师那里拿了网纹草组织培养的配方,然后我又找了时间去了一趟花鸟市场,买了3盆白色网纹草,买回主材料之后我就跟实验室的老师打好招呼,第二天过去配培养基,第一次导师给我三个培养基的配方,我分别给三个培养配了1升的容量。陪玩培养基之后我把它们存放到了一个地方,因为培养基需要放一段时间才能用,需要先观察培养基会不会已经污染。因此我到第二星期才做接种实验,我把材料带到实验室进行外植体消毒,对接种室也进行了消毒灭菌,做好所有准备工作之后我进入了接种室,到超净工作台进行接种实验。接种实验完成后我把它们放入了培养室进行培养。第三个星期我去实验室观察网纹草的生长情况,有部分已经污染了,我分别给每一瓶都拍了照片,做了记录,然后清洗污染的,其他的继续培养。导师又给了我另外三个培养基的配方,我就又把这三个配方的培养基配了,配完后也同样先放置观察。大概四五天的时间过去了,我把第二次配的培养基也进行了接种实验,并且有一次记录了第一次的生长情况以及污染情况。在接下来的两周我也是对我接过的网纹草进行跟踪记录观察,并且统计数据。

这段时间虽然不是像以前那样定时定点的上理论课,完全就是靠自己的积极性,有时候也需要起得很早,天气很冷的时候也是要一样得做实验,确实很苦,但是通过这段时间我真的觉得比以前我上课的时候学到的东西要多并且要更加深刻。因此面对这段时间的辛苦我无怨无悔,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寄予,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生活上自觉从严要求自己,艰苦朴素,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各方面努力表现。

在这段时间我除了做了网纹草组织培养的实验,我还阅读了一篇关于组织培养的硕士论文,虽然它不是网纹草的,但是我读了之后还是觉得对我有用处了,至少我可以学习他学论文和做实验的方法以及做实验注意的事项。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大叶女贞组培快繁体系研究》,是**农业大学的李淑瑜写的。我读了这篇论文,大概概括了一下。

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为木犀科女贞属常绿大灌木或乔木,病害

少,对二氧化硫及氟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抗性较强,是大气污染地区的最佳绿化树种,也是北方地区不可多得的常绿阔叶树种之一。本试验系统的研究了大叶女贞离体培

养中所涉及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外植体的消毒;初代及继代基本培养基的筛选、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及组合;最佳生根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等。

主要结果如下:

1.外植体采取的最佳时间为4 月份。以萌蘖茎段和幼嫩新梢为外植体时,外植

体的消毒效果最好。最佳的消毒方法是:0.1%HgCl2 浸泡消毒5 min,无菌水冲洗5 次以上。

2.以萌蘖茎段和幼嫩新梢为外植体时,启动培养中萌动效果最好。初代培养中

最适基本培养基是MS 培养基。萌蘖茎段在起始培养基MS+6-BA 0.5 mg/L+NAA 0.1 mg/L 上萌动率最高,为80.28%;幼嫩新梢在起始培养基MS+6-BA 1.0 mg/L+NAA 0.05 mg/L 上萌动率最高,为73.45%.

3.MS 比WPM 及B5 培养基更适于大叶女贞继代增殖培养。当MS 培养基中大

量元素用量为全量时,大叶女贞的增殖系数达到最高。萌蘖茎段上萌发的腋芽在MS+6-BA 4.0 mg/L+NAA 0.1 mg/L 上增殖系数高达4.42.

4.在生根培养中,大量元素对生根的影响极其显著,当大量元素为1/2 MS 时,大叶女贞平均生根率最高,达到57.45%,同时平均生根数也达到3.15 条。最适生

根配方为1/2 MS+NAA 0.3 mg/L.萌蘖茎段培养出的试管苗的平均生根率和平均生

根数均显著高于幼嫩新梢,平均生根率达到最高为61.34%,平均生根数最多为3.58 条。

5.对培养中产生的大量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分化试验,当6-BA 浓度为3.0 mg/L,NAA 浓度为0.1 mg/L 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同时经这种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分化率最高,为9.1%.

这篇论文的作者通过实验获得了五点主要结果,并且归结的非常好,论文中也是图文结合,更加直观的展示的自己的实验结果。读了这篇论文我在考虑我自己的论文,我觉得我有必要学习一下人家的方式方法,首先需要介绍一下我组培的对象,以及什么季节的外植体比较适合做组织培养,然后要注意实验步骤,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一点不能马虎,然后不同配方的结果数据必须记录清楚,绝对不能混淆。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不能有丁点马虎。并且我要经常找导师指导,这样我才能写出更加优秀的论文。

谈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建设 篇7

一、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企业信息化人才

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强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第十一五规划强调“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当国内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国民经济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稳步上升,而工业化比重趋于下降,目前我国处于这个阶段。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服务业就会进入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因为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高盈利等特点,并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都很强调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是现代服务业的依托,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3920万家企业,其中97%为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不足20%。因此,目前我国需要大量企业信息化人才,特别急需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需要大批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人才。

二、管理人才知识结构与职业发展道路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关于高等教育的新概念,即“针对性(relevance)”概念。所谓“针对性”,是指“衡量高等教育尺度,应当是介于社会的期望与学校行为之间的适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发展要与社会问题和劳动界密切联系,要服务于社会长期目标和需求,包括尊重文化和保护环境。既要提供普通教育为特点的广泛教育,又要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养个人能够在变革中的各种状况生存的能力。

1、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定位。高职管理类学生就业岗位定位于企业、社会团体的职员,经发展逐渐提高层次。能够顺利就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修养和实践经验,具体知识结构要求见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对于不管是什么层次的管理人员,企业对实践经验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更是如此,很多学生毕业因为没有实践经验而被挡在企业门外。

2、企业用人标准。企业用人无非想用三类人:第一类是人财,也就是能给企业带来财富的人。第二类是人才,是在企业中能在某领域独挡一面的人。第三类是人材,是通过培养能塑造成以上两种人的人。高等教育毫无疑问是培养第三类人,即人材。培养学生成为人材,必然需要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必备的技能。

管理类专业学生只有在学校掌握必备的技能,才能进入企业,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打下基础,才能成为企业的人才和人财。管理类专业学生进入企业以后通常要经历助理一骨干一业务经理一企业高管这样的职业发展道路,如图1所示。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上升到最高层次,大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停留在骨干或业务经理层次,这也无可厚非。不管个人今后达到什么阶段,进行企业、找到工作都是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才能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人材。

三、信息化时代管理人员必备的技能

1、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工具。管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工具才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析,进而为管理决策服务。

2、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业务管理软件。科学的管理首先要及时、全面取得所需要的业务数据,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工作依靠传统的手工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要依靠各种业务管理软件,特别是企业ERP软件的使用。

3、能够用业务数据制作各种动态信息帮助领导做出决策。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科学决策。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管理决策,同样离不开信息,任何个人,企业,乃至国家,要想在竞争中立足,都必须掌握足够可靠的业务数据,能够用业务数据制作各种动态信息,用它进行科学决策,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4、善于使用众多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管理人员要善于使用众多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做到这一点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管理修养。

四、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训练

现代管理之父彼德·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经营管理者需要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言传性知识。言传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来传递的知识。另一类是意会性知识。意会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来领悟的知识。对于经营管理者更多的是需要掌握“意会性知识”。在以知识管理为主的经管类院校中,学生们仅能获得言传性知识,极缺获得意会性知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实训是获得意会性知识最好的训练方式。

学校教育分为理论教学和职业训练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是认知教学,知道为什么做和怎么去做就行了,而职业训练既实训教学,是要真正做出成果的过程。要真正做到出成果,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企业用人标准为指导,以企业真实应用的管理信息化运行系统为基础,以符合高校教学需要的完整实训课程体系为依托,以实训为形式,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应用型人材。

五、构建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

管理类专业实训目标是要掌握信息化必备技能,既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工具,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业务管理软件,能够用业务数据制作各种动态信息帮助领导做出决策,善于使用众多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构建科学的实训体系,其体系应该建立如下三级。

1、能力实训。能力实训主要训练操作软件的能力,重点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ERP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和日常管理相关的业务处理,这一部分可以采取老师辅导,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式开展。可以放在第三学期进行。通过能力实训,培养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和网络工具,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业务管理软件的能力,考核形式也采取网络考试形式,通过考试软件自动出题,自动评分。

2、专业实训。专业实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和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学院要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跨专业甚至跨系的教师组成虚拟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共同备课,开发实训案例包。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强化能力实训,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用业务数据制作各种动态信息帮助领导做出决策,善于使用众多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考核形式可引进沙盘教学,开展院内沙盘大赛。专业实训可放在第4-5学期进行。

3、模拟企业实训。模拟企业实训重点是创业训练,校内开设自主创业选修课,为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培训。学生可以组成虚拟团队注册公司,运作企业,进行企业日常管理实战模拟,强化能力实训和专业实训的效果,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今后正式工作打下基础。模拟企业实训可以在第5-6学期进行。

六、构建管理类专业实训体系保障措施

1、领导重视。构建以上实训体系首先是学院领导重视,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重要性,加大实训硬件、软件的投资力度,重视现有师资队伍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2、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目前实训教学最好的形式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可以使学院掌握最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把握最新的人才培养方向,获得最真实的教学案例,学生也得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学院要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改革自身教学体系,修订教学计划,设置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

3、师资培训。教师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用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武装自己,这些除了自我学习提升之外,师资培训也非常重要。学院要组织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对外参观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回来后要开展经验交流会,反馈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4、教学团队建设。如今,专业跨领域、跨学科越来越普遍,管理类专业也是如此,它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的素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技能,必须组成跨系、跨专业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可以是虚拟的组织。团队教师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建立教学案例包,为实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德鲁克著,毛忠明等译:管理实践[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高职园艺专业实训建设 篇8

关键词 工学结合 课程体系 实训室

高职生处于本科生和中职生之间,其专业培养目标不能走极端。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高职生侧重于制造,但又要掌握初步的机械设计能力;侧重于企业一线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的需要,但又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提升的需要,为此,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必须建设相应的实训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企业岗位和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室建设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顾名思义既要懂得制造又要懂得设计,不同学历层次对这两个方面有不同要求或同一要求有不同的程度。

近些年,随着高等院校增加与扩招,高职院校招生竞争愈演愈烈,导致入校高职生标准在降低,其文化基础素质在降低,给高职教学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组合课程体系,大力建设实训室。

“工学结合”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及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模式。

工学结合基本内涵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基本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具体表现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融合的途径,将学校的学习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又要在实训室、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企业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课程体系深入改革基础上的培养模式,是一种依赖于雄厚实验实训条件的培养模式,是一种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2、校内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通用技能、专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深化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加速“双师型”师资培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这其中,实训室的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作用。

校内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强大的校内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能给学生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而且能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创造前题。只有依托实训室、实训基地,才能深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广泛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才能以实际的工作要求进行教学。

校内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顶岗技能的重要载体。有了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才能营造全真的实训环境,将“工厂”建到院校;才能使学生在大量“做”的过程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真实产品的加工或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

校内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也是锤炼“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在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制定建设方案、确定功能设置、研制和选配设备、安装和调试设备等,可使专业教师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厚实工学结合产教研结合能力,满足教师更新知识的需要,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

校内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吸引企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实训室、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生产性设备、具有生产性功能和技术服务内涵,企业才能让学校加工产品、培训员工、共同研发,职前学生的培养才能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职后员工的培训才能针对企业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和薄弱环节开展。学校体现出为企业服务的本质,有能力为企业解决实质性的人才、技术问题,校企合作才能形成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向纵深发展。

二、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实训室建设应能满足其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需要

(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与电子技术》、《液压传动》、《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机械设备维修》、《机床设备电气控制》、《AutoCAD》等。

(2)专业核心模块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机械创新设计》等。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建设的实训室及功能:

拆装测量实训室:《机械制图》零件测绘、《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一般测量;力学性能实训室:《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训;液压实训室:《液压传动》实训;工艺工装实训室:《机床夹具》、《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实训;电工电子实训室:《电工与电子》、《机床设备电气控制》实训、机械设计实训室:《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创新设计》实训;钳工实训室:工具、量具的使用;机加工实训基地:《机械制造工艺》实训;数控加工基地:《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如此等等。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当前电力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下一篇:元宵节给朋友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