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

2024-05-14

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共9篇)

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 篇1

一、师资队伍建设

选留了北京大学陈鹏博士,xx大学贾小壮博士、郭军伟博士、林森博士充实教师队伍。张福贵教授被评为xx大学第四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立新教授被评为2014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张全超教授被评为xx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白杨教授被确定为xx省第五批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入选人选,段天璟、姜勇、梁玉水、高晓芳、赵俊杰、李明晖等6名教师入选2015年“xx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派出王天红、吴敬、刘学义3位教师分别赴英国、加拿大、韩国访学,鞠惠冰副教授到xx人民广播电台挂职锻炼,任资讯广播频道副主任。

二、学科建设

编写了文学院“十二五”规划总结报告,制定了文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完成了《文学院发展简史》的编写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完成了文学院学科自我优化和调整,除重新整合大学语文教研部之外,重新梳理了文学院所属的全部二级学科,重新明确了每个二级学科的负责人,确定了每个二级学科学术团队成员。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完成了教育部组织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材料。按既定规划,有效实施xx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中的高峰学科(群)建设(考古学)、高原学科(群)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与世界史)计划。

三、本科生教学 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在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叛逆”的教育理念。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考古学专业获评第一批xx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历史学专业获评第二批xx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

为响应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参与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的号召,学院教师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果。孔朝蓬教授牵头的“xx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项目、黄玉花教授牵头的“建构本科语言类课程体系”项目,获得xx大学2015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李振、韩文淑、张涛等3位教师的研究项目获得2015xx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资助。鞠惠冰副教授获2015 年xx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究立项。

积极拓展合作渠道,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认真组织在校本科生申报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院组成专家组,严格把关指导,全院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1项(占全校总数的5.4%)、校级创新训练项目26项。

根据xx省委宣传部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建发展规划,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新开设了一门《国情教育》必修课,外聘专家10人参与到本科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新闻传播学院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课程建设,除了已经开始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外,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伦理与法规课程中,都加入了由省委宣传部指派教师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内容,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生反响良好。另外,为了迎接201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院组建了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审核评估工作办公室和审核评估工作小组。并已开始进行初步的试卷、毕业论文自查整理工作。

四、研究生工作

制定了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课程教学论等七个学科在内的《xx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制定了《xx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查基本条件》。完善了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并进一步规范了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顺利通过xx大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完成了xx大学研究生学术业绩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文学院设立的研究生国学奖学金的评审工作。黄也平教授获得xx大学“优秀研究生教材出版资助计划”资助。2015年,文学院共招收统招硕士研究生293人,招收博士研究生79人。硕士毕业生267人,博士毕业生59人。

2名博士毕业生的论文被评为“2015年xx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名硕士毕业生的论文被评为“2015年xx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名硕士毕业生的论文被评为首批“2015年xx省硕士专业学位示范论文”。

5名研究生获“xx大学第二十九届研究生‘精英杯’学术成果大奖赛”二等奖,11名研究生获三等奖。2名同学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10名同学获三等奖。1名研究生获国家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杯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3名同学获优秀奖。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方面,开展了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文物与博物馆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合格评估工作,并顺利通过。组织了教师申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两项成功立项。组织各专业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组织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参与国家汉办网络课程50余门,共705课时。组织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的选拔,有30名志愿者远赴新西兰、泰国、韩国蒙古和俄罗斯等国从事汉语推广工作。2015年专业型硕士共计招生123名。2015年上半年专业型硕士共计毕业108名。

五、科研工作

除了论文类成果、著作类成果和科研经费数额三个方面的准确数字有待学校社科处日后正式统计公布以外,2015年文学院在科研机构评估、国家社科文库申报、科研项目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在科研机构建设方面,由魏存成教授担任主任的“xx大学高句丽渤海考古研究中心”和赵宾福教授担任主任的“xx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被确定为xx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在国家社科文库申报方面,程妮娜教授的《古代东北民族朝贡制度史》和杨建华教授的《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两部书稿,成功入选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在科研项目立项方面,王立新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张全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王树海、黄也平、赵永春、岳辉、王桂妹、刘鸣筝、王倩等7位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或青年项目资助;鞠惠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玉彬、张全超两位教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资助,王学谦、史海波、崔娃等3位教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赵宾福教授获得“xx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名家自由探索计划”项目资助,孔朝蓬教授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培育”项目资助,王桂妹、马大勇、李子君、彭善国、蔡大伟等5位教师获得“xx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项目资助,梁玉水、张斯琦、王春雪、赵俊杰等4位教师获得“xx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资助,施斌、赵元蔚、杨翠红、张涛、周大勇、王亮、邱月、窦可阳、曲海红、刘迎新、苏畅等11位教师获得“xx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前沿与交叉创新”项目资助;王姝、蒋金玲、李松儒、王文玲、王万志、马卫东、金城、徐英春、刘春明等9位教师获得“xx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种子基金项目”资助;杨冬、由兴波、冯恩学3位老师被评为“xx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非量化评价先进个人”。

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张福贵教授、李守奎教授、张锡坤教授分别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徐正考、赵宾福、杨军、刘中树、孔朝蓬、赵永春、岳辉、朱泓、程妮娜、武玉环、杨建华、马大勇、段天璟、王培新、沈文凡、武振玉、刘德斌、木斋、蒋蕾、张芳馨、陈志伟、韩建立、高福顺、窦可阳、杨翠红、赵彬、王树海、王汝梅、刘富华等29位教师出版的学术著作,分别获得了“xx大学优秀学术著作”一、二、三等奖。

六、国际合作与留学生教育

根据文学院2015年工作要点,文学院圆满完成了2015年国际合作与留学生教育工作计划,共招收留学生620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国际合作方面,一年中陆续组织安排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罗格斯大学,韩国世宗大学、龙仁大学和岭南大学,俄罗斯布里亚特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代表团,以及泰国驻华大使馆和韩国外交部两个代表团的来访。同时也邀请了俄罗斯科学院克拉金教授、德国波恩大学扬•贝曼教授和尤苏拉•布若舍德教授、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王谦教授、韩国高丽大学校崔钟泽教授与蔚山大学校全虎兑教授、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小林仁等诸多学者来我院讲学,扩大了我院的国际影响,增进了我院师生与国外院校的了解和交流.2015年文学院共成功举办两次国际会议,一是与成均馆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人文社科研究”国际会议;二是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xx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东北亚古代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与韩国龙仁大学签署了“7+1”合作意向书,实现了“7+1”项目新的突破。与台湾台南大学文学院、云林科技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签定了合作协议。

我院在2015年先后承担了国家汉办赴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项目(培训学员96人)、国家汉办赴蒙古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项目(培训学员135人)、国家汉办外派汉语教师培训项目(培训学员90人),以优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赢得了国家汉办和培训学员的广泛赞誉。在留学生教育方面,成果丰硕。国际语言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越南留学生阮国偲在国家汉办主办的第二届“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中荣获外研组比赛一等奖。我院师生在xx省文化厅、xx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汉语桥—感知xx文化,情系大美xx”系列之“寻找xx文化之美”活动中荣获冠军。我院教师李莉莉荣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越南留学生阮国偲荣的论文《汉硕专业留学生任教孔院在线课堂的优势及展望》在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荣获创新论文奖。

七、行政管理和成教工作

2015年文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部分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补充,力争做到学院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选留学生辅导员1名,科研秘书1名,对学院的管理队伍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依据学校要求对行政办公场所进行了整合和改造,新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远程教育工作在延续上一年的合作办学单位的基础上,又拓展了与海南海员服务技术中心的合作办学。把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远程教育的招生宣传、网络教务平台的管理、加强各个学习中心的管理与沟通等各项工作上,招生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全年共招收远程教育学生3155人,其中春季招生1275人,秋季招生1880人。

参与了继续教育的科研工作,成功申报了学校继续教育科研项目两项,其中a类一项,b类一项。

八、实验室和资料室工作

进一步加强了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完善了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强化了实践教学条件对教学体系的支持力度。按照xx大学《2013版本科培养方案实践条件保障计划》,以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为主体,组织新闻与传播学院相关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对各功能实验室的本科教学任务、现有软硬件条件、开放运作现状、存在不足及困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仪器设备的规范管理及使用效益进行了自检,明确了下一步建设任务及建设目标,制定了建设计划,并组织了具体申报工作,论证填写了2015年《xx大学本科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申请书》。将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的相关房屋、设备进行了全面整合,提高了整体使用率。完成影视创作工作室与审片室的设备升级及相应的设备采购工作。

基本完成《考古技术》课程中测绘仪器的新旧替换。加强了《田野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网络公开课程的建设。坚持实验室开放政策,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课程之外,对本科生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研究生的各类实验项目实行全天开放。

在田野教学实践考古方面,xx大安后套木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继续使用。中心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新建宁夏隆德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使用期初定为5年。

广告实验室先后承办了教育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xx分赛区名家名师校园创意巡讲活动与作品评审工作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电视公益广告大赛校园行xx大学站工作,组织xx大学及其他院校的500余名广告相关专业学生参加了本站巡讲。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和进修工作,组织霍顺、姜明、王志成、王亮老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高校数字出版与新媒体专业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组织霍顺老师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首期)。在这些研修论坛中,以上老师与二十多所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师,针对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交流了经验,观摩了其他学校相关学科互动多媒体教学的作品,并从新闻教育的理想目标、学科架构、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新闻教育改革需要考虑的方向性融合、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顺利完成xx大学2015年教学实验仪器使用效益专项检查等工作。

学院各资料室,进一步加强了防火、防盗工作,消除了安全隐患。承担起了学院教师信件和汇款的收发工作。每周二对“本科生开放”的工作,进展顺利。

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文学院2015年取得的成绩,是全院师生集体努力的结果。但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制约,学院的工作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学院学科众多,有综合优势,但各学科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科基础不够深厚,在教学、科研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以及互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努力。3.有的专业情况严峻,如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师数量太少,外国文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年龄偏大,近期难以补充。而且文史两大学科教师退休高峰即将到来,我们必将会面对更为严峻的考验。

4.由于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依旧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5.实验中心房屋布局过于分散,办公用房极度紧张,并且房间分配、人员分工有不适合实验教学之处,同时急需调入负责全媒体实验室的实验工作人员。

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 篇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研究中心 ( Center for Journalism Studies) 成立于2010年4月,是学院教学研究改革的最新成果之一。该中心承载着新闻学学科方向的科研和教学组织功能,中心密切与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和管理决策机构的联系,打造有全球视野的、适合中国特色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在教学方面,该中心突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并通过实务课组、工作坊等形式,强化实践性教学。

新闻研究中心紧密结合新生态下传媒发展的最新形势,着力于理论创新、新闻传播策略、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传播实务、传媒伦理与法规、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中心及其成员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中国六十年新闻事业史研究 (李彬教授主持)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史安斌教授主持) 、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中国电视与东南亚” (郭镇之教授主持) 、中宣部新闻局《英语新闻采编教材》 (同久岳教授主持) 、“中央电视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陈昌凤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网络时代的传媒治理” (陈昌凤教授主持) 、“亚洲少年儿童网络保护规制研究” (陈昌凤教授主持) 、“媒介社会学研究”、“北京媒体新业态研究”等。

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 篇3

总结

伴着秋风,在上饶师范学院又度过了充实的一个月,在这充满希望的九月里,生活部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 常规工作

1.寝室卫生安全检查:我部门在九月份例行检查宿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部员不但了解了生活部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且也增进了本部门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方便了以后工作的进行;

2.每周一全体院干事在18:30-20:00之间签到;每周三我部门全体干事也要在18:30-20:00之间例行签到和值班;

3.本周三我部门在18:30-20:00值班时间也开了第一次的部门会议,会议上主席团和我部门部长对新部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部长也给我们介绍了生活部的大致工作和一些注意事项,并且部长还带领我们进行了书写工作总结能力的培训,干事们也基本熟悉了如何书写工作总结,以便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招新工作

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学生分会的招新工作中,生活部招新秉着公正公开的原则,以自我介绍、才艺表演、评委提问等环节通过了初试与复试,最终我部门选出了十名试用干事,完成了生活部的招新工作,为生活部引入了新鲜元素。

以上就是我部在九月份进行的工作,我们虽以最认真的态度去完成工作,但对于我们新部员而言,仍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是我们生活部的成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所需要注意的。希望院学生会的各位主席和部长能够给我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篇4

学生会各部门工作职责

一、学生综合办公室

(一)工作理念:求真、务实、高效

(二)工作职责:管理、协调和服务

它是平台和枢纽,是协调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关系、管理档案、感知学生冷暖的重要部门,它是团总支、学生会的坚强后盾,是团总支、学生会组织的“大管家”。其具体职责如下:

1、协调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2、负责组织拟订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落实团总支、学生会各项决议精神,起草、打印和发送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类文件(含工作计划、总结、规划、报告、决议、通知、信函、请柬等);整理、存档团总支、学生会内部各项资料。

3、建立学生干部的联系方式(电话、QQ、邮箱),制做学生会成员登记表,为团总支、学生会成员个人建立电子档案(一般制成打印版和电子版两种)。

4、负责组织、安排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种会议、学习和重要活动。

5、负责团总支、学生会各类公假条的发放和回收;按时值班,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并及时处理值班过程中的各项事务。

6、负责团总支、学生会财务管理工作,领取和发放工作用品(所须经费要事先申请),并负责报销各部的工作经费。

7、作为窗口部门,办公室应加强与其他学院和外校学生会的联系。

8、完成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书记和学生会主席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科技文化部:

1、组建本学院辩论队、演讲团、文学沙龙,负责相关社团成员的招新、培训和管理工作。

2、承担由本学院承办的校级、院级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相关组织策划工作。

3、与本学院学生会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助完成本学院学生会在各项活动中相关工作。

三、体育部

1、组建文学院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负责相关社团成员的招新、培训、管理工作。

2、策划举行学院体育赛事,组织学院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赛事。

3、与本学院学生会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助完成本学院学生会在各项活动中的相关工作。

四、生活部

(一)工作目标

务实、热情、团结一致,提高工作效率,用我们的服务为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保驾护航。

(二)工作职能

1、每学年开学,组织参加迎新、接新工作,为新生的报名入住提供热情服务。

2、参加迎新晚会的会场布置工作,以及为我院参加的一系列晚会、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其中也包括有我院队伍参加的体育项目的后勤工作。

3、进行安全、卫生宣传。

4、检查文学院所属寝室的卫生检查。

5、举办每学期一次的“寝室文化节”。

6、负责办公用品和活动所需物品的采购。

7、负责下设的插花队、桥牌社、围棋社和象棋社的日常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

五、文艺部

1、组织和开展好我院文艺工作和各项文艺活动,确保各项文艺活动的演出质量。

2、注意在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培养我院优秀的文艺人才,为学院各种比赛和晚会做准备。对下设的舞蹈队、器乐队、演唱队、合唱队、话剧队等队伍进行统筹管理,负责安排时间对新进人员进行平时的专业培训,提拔经训练后表现优秀,专业出类拔萃的人才担任队长。

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 篇5

一,活动背景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以激发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与集体精神,为崭新的大学生活描下绚烂的一笔。我们本着弘扬新世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丰富阳光的人文气息,在广大师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同学各种才能的挖掘,以文艺活动的形式展示年轻一代对美的追求。

二,比赛规程

(一)初赛

1,对报名选手进行海选,现场报名,报名即可参赛

2,演唱前简单介绍所在院系及姓名,不得超过30秒。初赛无伴奏,需要选手清唱。3,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前30名进入半决赛。

(二)半决赛

1,进入半决赛的30名选手根据抽签顺序进行演唱(又伴奏,也可自弹自唱),每五人演唱完毕公布分数。

2,6组演唱完毕,根据评委的打分分数前15名的选手进入总决赛,并抽取顺序号。3,若后几位选手一样,将由评审根据相同的选手的综合演唱素质选定最后晋级总决赛的15名选手(也可让这几名选手进行PK赛,曲目自定,并清唱,但清唱时间每人不得超过2分钟)。

(三)总决赛

A赛前准备

(1),5名专业评审,用于总决赛中对选手演唱进行评分。

(2),总决赛中6名大众评审也将参与对选手演唱进行评分的环节(2名学院领导,2名教师代表,2名学生代表)。

(3),若条件允许,可以为15名进入总决赛的选手开办一个决赛前的拉票演出(亦是种加大宣传力度的方法)。

B比赛环节(具体参考后注总决赛流程)

(1),开场表演:由15名选手演绎一小音乐剧片段(音乐剧可以是自编,也可是摘取一个经典音乐剧片段,但是请注意,所选曲目必须体现青春主题)。

(2),演唱环节:

1,由选手按照出场顺序进行演唱(有伴奏,亦可自弹自唱,鼓励原创)。

2,评审根据选手对歌曲的演绎进行打分,每5个选手演出完毕之后,将公布分数。3,15名选手演出完毕,根据分数进行排名,前十名将会成为本届学院十佳歌手。4,若后几位选手分数一样,将由专业评审根据得分相同的综合演唱素质选定最后晋级十大的选手。

(3),颁奖环节:由主持人宣布十佳歌手名单,由嘉宾颁奖。

三,节目安排

前期宣传准备工作:

1,在进行初赛之前对本次活动以展板、海报的形式黏贴,放置在各组团门口,食堂等人流

量大的地方,海报内容包括活动时间、地点、背景、意义、比赛流程的宣传等奖品设置,数量自定,由宣传部负责。

2,设计制作本次“新闻与传播学院十佳歌手大赛”大大的横幅及喷绘(内容需包括“新闻

与传播学院十佳歌手大赛”加落款等)于人流量大的地方等,以及晚会现场,数量根据现实情况而定。

3,报名表、请帖、节目单、评分表及笔的准备,由文艺部负责;荣誉证书的准备,由宣传

部负责。

4,初赛比赛当天在比赛地点对报名的同学发放报名单并领入海选地点(也可报名的选手带

着已经填好了的先前从班级负责人领的报名单),由体育部负责。

5,联系比赛场地,由文艺部负责。

6,邀请评委并告知时间,由文艺部负责。

7,通知每个班级的负责人,进行好赛前班级宣传工作,并发放报名单。

初赛阶段:

1,对海选现场进行秩序的维护,由组织部(或宣传部)负责。

2,在海选结束后进行分数统计,选出前30名进入半决赛,由文艺部负责。

3,联系进入半决赛的选手,由秘书处负责。

4,收集半决赛各组音乐伴奏带,由文艺部负责。

半决赛阶段:

1,与租赁地的负责人联系,确认音效、麦克风等相关事宜,由文艺部负责。

2,半决赛现场进行秩序的维护,由体育部负责。

3,播放选手音乐,由宣传部负责。

4,半决赛结束后分数的统计,选出前15名进入总决赛,由文艺部负责。

5,联系进入总决赛的选手,由秘书处负责。

总决赛阶段:

▲ 分组安排

1,宣传组+声光组

1)宣传组:设计制作本次“新闻与传播学院十佳歌手”晚会现场的背景喷绘。

2)声光组:决赛现场音响、话筒的调试,灯光舞台设计(提前安排完成),15名选手音乐的播放顺序及比赛进行中其他音乐的播放。

2,媒体宣传部

1)将有关本次大赛举办的信息登于浙江传媒学院网。

2)校园广播站在黄金时段播出本次“十佳歌手”的相关信息,以扩大宣传力度。

3)对本次晚会进行全程拍照,信息记录。

4)活动后期在学院网上,对本次“十佳歌手”进行报道,上传十佳歌手名单(若条件允许

可以上传介绍十佳歌手的VCR),比赛照片等相关信息。

3,司仪组

主持人(共两名,男女各一个)的挑选、培训负责主持人的台词安排。

4,道具组

1)话筒设备的租借(与场地租赁人员联系)

2)所需道具的购买,能活跃现场气氛(如:手板、口哨),要保留发票。

3)饮用水、嘉宾邀请函、鲜花、奖品(数量视情况而定)

4)选手号牌15个(1至15)

5,现场组

1)当晚嘉宾席座位、评审席、观众席安排、划分以及布置。

2)现场秩序维护。

6计分组

1)现场统计分数。

7机动小组

1)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随机应变现场的情况。

2)引导颁奖嘉宾上台颁奖。

8邀请组

1)邀请大众评审(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并每人发一张打分标准及打分表,由秘书处负责。

8,催场组

1)在上一位选手演唱时,告知下一位选手准备。

2)演唱结束,引导选手上台领奖。

▲ 总决赛流程(注意:以下评委包括大众评审)

1,15名参赛选手共同演绎开场节目,一小段音乐剧(需符合青春靓丽主题,可自编,可节选)。

2,节目演出结束后,播放开场音乐,2名主持人上台进行开场白,并介绍比赛规则。3,比赛采用混合式环节

① 15名选手分3组进行,第一组表演该团队节目,尽情展现团队,火热现场,感染评委

(评委不打分,不点评)大概五分钟,结束后五位选手进入重要的展现自我个人特色演唱(每位选手五分钟以内演唱,结束后评委打分,简要点评)

② 中场可以进行舞蹈表演(与云门舞社合作)。

③ 结束后报前五位选手分数。

④ 第二组同样表演

⑤ 中场环节:歌曲接龙,根据歌曲名的第一个字接前一首歌曲名的最后一字,接的人必

须演唱两句,接龙到最后一位时送小礼品(需与观众互动)。

⑥ 结束后报前五位选手分数。

⑦ 第三组同上

⑧ 邀请前一届十佳歌手代表演唱歌曲,作为中场环节的节目

⑨ 结束后报前五名选手分数

⑩ 可以邀请校园内比较小有名气的且擅长乐器演奏的学生进行节目表演

⑪ 结束后主持人宣布最后得分前八位的选手,这些选手提前晋级。

⑫ 主持人宣布剩下7名选手进行现场清唱表演,每人表演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清唱顺

序按原先的选手号从小到大排列)

⑬ 清唱完毕后,可以安排月雅戏剧社的社员代表进行戏剧表演

⑭ 结束后,大众评审依据商讨结果,宣布最后2名晋级选手(主持人宣布)。

⑮ 请出本届新产生的十佳歌手,进行颁奖典礼(进行颁奖时,请每位颁奖嘉宾持花束一,送于十佳歌手),并留影纪念。

⑯ 对表演场地进行清场。

(四)评分准则(专业人自定)

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 篇6

(试行)

为了表彰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鼓励全院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全面成才,进一步促进学院的学风建设,根据《浙江传媒学院关于评选优秀毕业生的有关规定》的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选对象

本学院全日制应届本科、专科毕业生。

二、评选比例

校级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名额为毕业生总数的15%。省级优秀毕业生在校级优秀毕业生基础上择优评选,本科毕业生按4%的比例评选,专科毕业生按3%的比例评选。

三、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规章制度。

2、尊敬师长、作风正派,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公益活动,师生反映良好。

3、热爱所学专业,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二)具体条件

1、综合测评总成绩(由各学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平均合成)列

全班前30%名次以内。

2、大学期间获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校内、校外奖学金或其他相当奖项2次(项)及以上;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3、大学期间,所有成绩无不及格现象。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425分及以上)水平,计算机浙江省一级水平;专科毕业生必须达到浙江省英语三级水平,计算机必须达到浙江省一级水平。

4、毕业论文成绩良好以上(包括良好)。

5、到五月底前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或应聘意向书。

四、评选程序

1、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工作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各班级根据每学期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计算出每位同学的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然后按照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比例和评选条件,依照排名高低确定初步名单。

2、在各班级评选出的初步结果基础上,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确定推荐名单,同时将推荐名单张榜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后将公示无异议的推荐名单及申报材料报学生处审核。

五、附则

1、省级优秀毕业生从校级优秀毕业生中择优产生。

2、经审查批准的校级优秀毕业生和省级优秀毕业生,分别由学

校和省教育厅颁发《优秀毕业生证书》,《优秀毕业生登记表》存入本人档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同时获得校级和省级表彰者,只按最高级别给予奖励)

3、凡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的学生,若在离校前出现因违纪或其他原因受到校级通报批评、党团处分、行政处分以及毕业论文成绩最后审定为不合格等情况,取消其优秀毕业生资格。

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 篇7

就复习阶段而言,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我从七月份才开始准备,暑假的两个月主要看的是英语单词和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巴兰的那本《传播学起源、争鸣、未来》,并对两本书作了笔记。大概做完这两本书的笔记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而当时政治基本上还没怎么看。所以当时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其间还看了其他的传播学的书,像《传播学史》《手机传播概论》等乱七八糟的书,其间还为论文开题什么看了些论文。到十二月末才基本上运用《传播学精编》的框架,再整合了许静的《传播学概论》基本上做出了一本传播学知识的比较完备的笔记本。所以事件非常紧,当时跟我一起复习得都比我快,我压力相当大。所幸我思想简单,照样能吃能睡。

所以在说这个阶段问题之前,首先想提醒大家一下。就是这个阶段时间上并不是固定的,其中有很多灵活性,但这几个阶段中提到的事情那是一定要完成的。

阶段一:撒网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了解考研信息,决定自己要考的学校和专业。购买资料,关注招生简章、招生计划,留意一下公共课的考试大纲。这个阶段还有一个主要的事情就是要复习好英语,因为英语是需要长期的一个东西,所以这个阶段可以以英语单词为重点,并且多读点英语小说之类的英语读物。

为了要给下一个阶段打好基础,主要是把相关的书大致看一遍,对学科框架有个全局性的认识。

8月之前主要是全面打底阶段。在这个阶段你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等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下来后,确定好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一旦确定,就不要再动摇。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从6月份开始到8月吧,把基础的课本大体上看了几遍,从而对传播学建立了比较系统地了解。

七月之前主要是入门阶段,专业课可以只是初步涉猎一下,可以读读李彬的《传播学引论》。这个阶段当然主要是解决报考哪个学校的什么专业的问题,了解这个专业的招生状况、考研的各种问题,比如说辅导班、考研资料、导师状况、考研的通行人、比较好的考研网站等等。这个阶段主要是在网络浩瀚的信息中沉浮。当然主要是为了以后对网上的各种信息有抵抗力和正确的认识,也是为了知道能从那些网上获得自己想找的可靠的信息。还有当然就是找一下看是否可以找到。

阶段二:搭建框架、填充内容阶段

前面说到,在冲刺阶段不太适合大量接触新知识。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把该吸收的知识尽量一网打尽。把看到过的相关的知识,都尽可能系统地收入到自己的笔记本中。即使在期刊、杂志或者报纸中看到的知识,也要把它记下来,收入到笔记本中。

所以这个阶段是要使自己对整个学科进行完备的整理,并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这个阶段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所以占的时间是最多的,大致可以把它划分为8月到12月。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时间很多,实际上我曾经做一本郭庆光《传播学概论》的笔记就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所以大家要安排好时间和进度,而且也不要因为专业课侵占了公共课的复习时间。

主要要做的就是把书一本本的仔细看过去,进行理解和吸收,把知识点作笔记。需要消化的书就是上面提到的郭庆光、许静、中华传媒网、巴兰这几本书,另外还有关于那些关于研究方法、网络传播和新媒体方面的资料,还有就是要看期刊、杂志报纸,了解社会热点和学术研究中的一些讨论热点。把这些知识都进行理解吸收,并收入自己的笔记本中。上网不可过于频繁,因为大家都知道上网很耗费时间,基本上这摸摸那摸摸,什么都没作时间就过去了。所以建议一个星期上网不超过两次。同时规定自己上网只能是看社会热点等与专业课相关的。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再看考研经验或技巧或复习资料什么的,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它很容易把你淹没。所以你必须学会掌控,而不是被网络的浩瀚信息淹没。

可能刚开始,弄出来的笔记只是关于一本书的,比较零散。但看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开始要将这些知识尽量把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最后将放在一起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就成一个框架了。所以个人觉得可以尝试使用那种活页的笔记本,可以重新拆了组装,有利于将原本不知道该放在一起的内容放在一起。

这个阶段,强烈建议增加营养,保证睡眠。不可开展疲劳战,这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

阶段三:冲刺阶段

在12月中旬到考试阶段,也就是离考研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候,你的学科框架都已经搭完,并且能填充的`内容都填充完了,该吸收的知识都已经基本归纳在你的笔记中了。所以这个阶段主要要复习的内容是自己的笔记,阅读自己总结过的笔记、掌握最重要的理论,将各个分散的理论串起来,为我所用。有的同学读了不少书,但是最后答题的时候发挥不出来,成绩不理想,可能就是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因为散落的知识在考试紧张的环境中是很难运用的,只有将掌握的每个知识点归入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地提取出来。

到这个阶段,你不能再去接触太多新的知识了。因为接触新的知识,特别是那种你听说是必考知识那类东西的时候,你会变得很抓狂。所以这时候是很难吸收新知识的。而且,只是也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你之前费了那么多力气,又是搭框架又是填知识,做笔记什么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已有的知识牢牢把握在手里。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确认自己已有的知识已经基本上完全掌握了,并且把一些你觉得重要的知识点或问题单独拿出来,进行强化记忆。所以这个阶段会涉及一些背诵、加强记忆。因为复习到这个阶段,对整个知识心理基本有数了。可以总结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强的记忆,甚至按答题的的形式整理出答案进行记忆。这个极端一点也可以被称之为压题。这个阶段是激动人心地冲刺阶段。复习目标是对知识进行高度总结,为我所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有一个月就要考试了,这一个月,要学会用自己总结的框架来答历年真题,解释今年最新传媒热点。一旦完成了这个阶段,你已经在头脑中建立起了自己的框架,并且能用自己的框架对事件、问题等开始能比较系统地、有逻辑地、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这基本上是你即将成功的一个讯号了。

另外,若是在论文、期刊杂志、了解社会热点方面还没有作得很好的话,这个阶段就一定要加强了。并可以勤上中华传媒网,了解传媒最新热点问题,避免答题时连事件是什么都不知道。上网可以从7月份就开始,贯穿整个考研备考过程,但要注意量。这一部分一定要在平时积累,短时间内虽然也可以阅读大量这样的文章,但是没有时间去消化,效果差很大的。

阶段四:考试进行时

在参加初试考试的那两天中,你要做的是像猪一样吃好睡好,心态良好很平静,尽量使自己保持常态。告诉自己,无论我准备得怎么样,现在我已经到达这个地步,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储存在脑中的东西拿出来。所以我们不需要紧张、也不需要担心,因为我们能做到的就在我们头脑中,不能做到的就是不能做到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任何负担,我们需要做的事是很有限、也是不太费劲的。我们把能写出来的写出来,其余的一切就交给评卷人就好了。很多人认为这两天是最重要的两天,因为所有的努力就取决在这两天。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两天是最不重要的两天,之前所有的准备和知识的吸收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之前是要把外界的知识转为我的所有,而这两天要做的只是把我拥有的东西看需要给出去,所以一切都在我掌握中。所以无论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一切皆已定局,只要放松听天由命即可。这两天之前要注意的是,要联系好吃住行的问题。如果你住的地方离北大考点很远,最好能租个北大旁边的房子,免得到时要起得太早,同时又没吃早饭,去考场的途中太过耽搁等等,以免影响你的精神和心情。做考研试卷是很消耗精力的,想想连续三个小时坐在位置上精力高度集中、头脑飞速运转、手上奋笔疾书,能不耗费能量嘛?所以要吃饱睡眠充足,使你的思维状态最佳。确定好那边吃饭的状况。北大里面所有的食堂都是需要校园卡才能吃饭的。所以这点要特别注意。当年我就只有跑去南门外的城隍庙小吃里面吃面,由于份量太少而且吃饭的人极多,所以没怎么吃饱,考综合知识二时,写最后的论述题部分基本上是趴在桌上写的。当时饿得不行,也很没力气,所以基本是随便写了点什么。中午的午睡基本上是没法睡着的。即使你找到了能睡觉的地方,但由于你神经很紧张,担心错过考试时间什么的,所以一般睡不着。但闭上眼睛、趴一下,做一些放松神经的想象之类的,可以调节心情、平复情绪。比如可以想象自己仰面躺在水面上,湖水轻轻的荡漾,你只听到了自己沉沉的呼吸的声音,你浑身很放松、很平静。你在游泳池里面仰泳的话就会有这种感觉的。还可以想象一下你喜欢的自然宁静的景色。等等。

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 篇8

董广安,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青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评委、河南省报纸质量综合测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四届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科技影视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任教以来,先后讲授文章写作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广告写作、媒介批评等课程。主讲的新闻写作课被确定为郑州大学首批重点建设课程,并获得1996年郑州大学第一届优秀教学一等奖,是郑州大学精品课程,《现代新闻写作教程》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由于长期致力于新闻业务教学改革和创新,曾获首届全国普通高校教学优秀成果奖(省级)。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项目,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学研究项目,获得过多项科研奖励。获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独立出版专著5部:《实用新闻写作学》、《当代新闻采写方略》、《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中外新闻佳作选评》、《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共计130余万字;主编8部著作;公开发表有价值学术论文60余篇。在都市报、晚报研究领域和穆青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代表性成果:

一、独著

《实用新闻写作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当代新闻采写方略》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 大象出版社 2002 《中外新闻佳作选评》 远方出版社 2000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二、主编

《中国人知识库》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通讯卷1、2》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消息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评论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 通讯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新闻写作学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三、参编

《中国晚报学》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四、近年部分学术论文

1、《论当今报界“黑马”》 当代传播 1999 2

2、《论都市报的出现及其成功的经验》 新闻爱好者 1999 5

3、《发挥优势,迎接挑战》新闻战线1999 8

4、《晚报早产——自我迷失的歧途》 新闻记者 1999 8

5、《都市报改革引发的思考》 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同心出版社 2000

6、《第四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挑战》 郑州轻工学院学报 2000 1

7、《晚报专刊研究》 焦作工业大学学报 2000 2

8、《河南报业经济调查与对策研究》 河南新闻出版报 2000 8 25

9、《高扬服务大旗 扎根读者心中》 新闻爱好者 2001 5

10、《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 新闻出版报 2001 4 3

11、《站在WTO的门槛边:记者还缺什么?》新闻知识 2001 6

12、《记者比法官“管用”吗?》北京日报 2001 4 2

13、《网络传播:入世与传统媒体传播国际化》新世纪网络传播发展论丛 北广出版社2001

14、《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报纸社会公益活动研究》 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15、《都市报——中国报业走向市场的加速器》郑州大学学报 2002 5

16、《报业集团资源的二次整合》新闻实践 2003 1

17、《论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 新闻爱好者2003.5

18、《增强党报亲和力》 新闻战线 2003.7

19、《分众化认知上的几个误区》新闻爱好者2003.12 20、《一部新闻和人生的好教材》新闻记者 2004.1

21、东西方媒体跨文化传播的两大障碍 2006、8新闻爱好者

22、穆青的舆论引导观2006、2新闻战线

23、新世纪党报改革的创新思维 2007、1新闻爱好者

24、穆青新闻真实思想的当代启示2007、5现代视听

25、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宣传思想的当代启示 2008、1新闻爱好者

26、解读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2008、6现代视听

27、泛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09、03《中国记者》

28、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09.04《新闻战线》

29、共同见证 共同期待 09.08 河南人民出版社(论文集)

五、近几年部分社科项目

1、《晚报舆论导向研究》主持 国家社科 1997

2、《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研究》国家社科2005

3、《新世纪新闻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模式》第一参与 国家教委 2001

4、《河南报业经营与产业化研究》 主持 河南社科 2000

5、《河南媒体集团化发展研究》 主持 河南社科 2001

汪振军,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河南电视台节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电视与文化产业研究,是《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两个文件起草组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创新研究》、先后承担中宣传部、教育部、河南省委省政府及其它省级项目多项。独立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参著参编三部。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有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曾获中国广播文艺奖、河南广播文艺奖、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其它省级社科奖多项。

延百亮,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摄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高校摄影学会秘书长。

早期研究沙漠摄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郑州大学任教,从事《新闻摄影》、《广告摄影》、《视觉传播》课程教学,其摄影作品先后在日本东京、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有福同享》获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动物”专题摄影比赛主席奖;先后独著出版《摄影一本通》、《新闻摄影》、《解读“荷赛”》、《现代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6部学术专著和摄影文化专题《横跨千年看人生》画册;2002年主持中国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研究》,1998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02年获得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红烛奖”。2010年招生要求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视觉传播新闻摄影方向均可。

姚小亭,女,祖籍江西,民盟成员; 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8年恢复高考后入郑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曾在《郑州法制报》和河南财经学院任职。1985年回母校中文系(现文学院)任教,2007年初调入新闻与传播学院。1986年至198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师从汪流、王迪教授,习电影艺术理论和电影史。期间参加导演系主任司徒兆敦教授任总导演的电视剧《襄樊的传说》的拍摄,任其中一集执行导演,该剧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映。2004年至2005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访问学者一年,师从博士生导师孟建教授,研习影视传播、视觉艺术。

多年沿循文学、文化、影视治学与科研的道路,学术方向:影视传播、影视文化、中国电影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为研究生开设《影视传播学研究》、《纪录片研究》、《新时期影视研究》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电视专题研究》、《中外电影研究》、《影视作品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

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 “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教育部、教育厅、郑州大学等人文社科项目9项。出版和参编著作8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任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任河南省级优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

目前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河南省影视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等。

吕文凯,男,1968年生,河南省民权县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与抚慰功能研究”、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西方新闻传播机制比较研究”、“河南省广播影视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10余篇。其中《公共媒介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五大强势》、《信息化时代知沟的主要表现形态及其社会影响》等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及人民网等媒体转载。出版《舆论学教程》、《喉舌与产业—当代中国传播业发展轨迹透视》等著作两部,任副主编及参编教材多部。

2002年获“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04年获“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07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闻学会传播学分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传播理论及实务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颜景毅 男,副教授、广告学和传媒经济方向硕士生导师,广告学系主任、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评委、中国时报华人大学生广告比赛“金犊奖”评委、河南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兵娟,女,文学博士,副教授,曾在河南电视台工作近十年,2004年调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电视编导、电视专题与栏目、中国电视史等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电视文化、电视新闻研究等的研究生课程授课。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视文化传播、电视新闻研究。近年来学术兴趣主要是探讨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与之间的关系,有在研国家社科项目一项。

贾世秋,女,1964年出生,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成美教授学习新闻理论,获新闻学博士学位。2004年赴美国纽约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

长期从事新闻理论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近几年开始涉足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和新媒体发展研究。先后出版《广播学论》、《新闻发布理论与实务(上、下卷)》等专著,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节目主持人通论》,参编《应用广播学》和《中外广播作品评析》、《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等国家级通用教材;独立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篇,其中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计15篇。主持河南省社科、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教育厅等社科项目8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教育部、河南省社科人文项目2项。

先后独立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并获得六项厅级人文社科奖。1998年入选“河南省优秀教师”,2002年入选“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李惊雷,女,四川大学哲学学士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副教授。发表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文章十数篇,主编、参编相关研究学术论著5部。研究方向:传媒与社会、广告与社会

詹绪武,男,1964年7月生,新闻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研究经历:曾从事报纸记者、编辑10余年。2006年6月,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新闻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胡乔木新闻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新闻传媒研究》。

发表论文:在《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武汉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

参与科研项目:“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关系研究”;教育部2005年重大攻关课题(05JZD00026),第一子课题第一参与 “大众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和抚慰功能研究”;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青年项目(06CXW010)。参与教学科研项目:郑州大学精品课程《新闻写作》 出版专著:

《新闻写作学教程》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副主编 《新闻报道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主编 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媒介发展,政府传播

陈晓伟,女,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电视台金像奖评委。曾参与多项电视节目的策划与论证工作,以及影视剧本的编写工作。致力于影视现象的解读与理论批评、影视编导与创作,以及民族审美意识在绘画和电影中的融合等研究,先后在《电影艺术》、《中州学刊》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规划项目5项;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获河南省社科联专项资助和河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主编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代表性成果:

一、论文:

1、论文《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及其对电影叙事学的影响》,《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4期;

2、论文《全球化语境下的媒介生存策略——以中国电影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2期;

3、论文《从绘画到银幕:中西古典绘画与电影影像关系探析》,《中州学刊》2006年2期;

4、论文《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与表现形式的电影化转换》,《电影艺术》2006年2期;

5、论文《“十七年”电影: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向电影的有意识移植》,《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论文《论传统绘画“空白”观念在中国电影镜语中的运用与转换》,《电影评介》2007年10月刊;

7、《创意产业视角下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4期;

8、《论中国电影景物镜头的山水画意味》,《电影评介》2008年17期;

9、《电影字幕与传统绘画“题画诗”“题跋”》,《电影评介》2008年18期;

10、《传统绘画“写意”与中国电影“神似”之美》,《东南传播》2008年7期;

11、《传统绘画“远”观与中国电影空间意识》,《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2、《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策略探析》,《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11期

13、《“高票房”与“低口碑”:中国电影大片悖论现象解析》,《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

14、《从“改编”到“编造”——2000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学改编问题》,《电影评介》2009年11期。

15、《当下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策略探析》,《人才资源开发》,2009年7期。

16、《论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新闻爱好者》2009年12期。

二、著作

1、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2、主编教材《影视艺术概论》(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参著著作《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三、课题

1、主持2007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0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问题研究》,2009年结项,河南省社科规划办,研究成果被评为优秀。

2、主持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电影产业的明星配置问题研究》,2009年立项,河南省教育厅。

3、主持2008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新闻宣传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2009年结项,省社科联。

4、参与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07年立项,国家社科规划办。

5、参与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2009年立项,国家社科规划办。

6、参与2009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09年立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办公室。

7、参与中国传媒大学“211二期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电影学学科体系”子项目之一《影视叙事学》,2007年结项,教育部。

四、获奖

1、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2009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参与撰写研究报告《中国广电产业合作竞争研究》,2008年获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三等奖;

3、论文《论传统绘画“空白”观念在中国电影镜语中的运用与转换》,2007郑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河南省社科联出版资金最高额度资助。

5、参与撰写著作《影视叙事学》,2009年获第六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

宋建国,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电视新闻>>、<<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摄像>>和<<媒介营销>>等专业课程。出版专著<<应用电视新闻学>>一部,公开发表有价值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省教育厅和省社科联项目多项。并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创新教育教学一等奖。

李瑛,女,硕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河南南阳人。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外文系,留校任教于新闻系。

1985年3月至6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修班学习;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进行访学研究;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再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Rowan university的传播学院进行访学研究。主要从事外国新闻传播史、跨文化传播、国际广告及广告与新闻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21世纪《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内容的改进与实践”等项目,代表著作《全球新闻传播发展史略》等,发表“格里利办报思想简析”,“默多克媒体经营的启示”“路透社经久不衰的原因分析”等论文20余篇; 著作和论文曾获多项奖励。

李凌凌,女,1972年2月出生,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

2001年被评为讲师。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出版专著《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获得河南省2004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权威、核心和一般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主持省教育厅、省社科联项目三项,并多次获奖。2006年获得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王晓宁(1974.7—),副教授,新闻学硕士。出版专著《现代新闻编辑学》,在《郑州大学学报》、《新闻知识》、《新闻爱好者》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穆青新闻实践与新闻主张》,主持河南省教育厅项目《中国节目主持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大众传媒的公信力与价值追求研究》、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网络媒体公信力研究》。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新闻编辑业务与理论、新闻媒介研究

刘建龙,豫东人。高考改革后首届大学生,河大中文系77级;后又读研于西南师范大学,专业为唐诗宋词。1986年6月底,毕业分配到郑州大学,伴着新闻系的成长发展,而教书至今。

学术研究方面,始终围绕着“当今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的中心议题而展开。总共刊发论文40余篇,核心期刊将近20篇。自我满意的文章主要有:《诵读积累与创作灵感》(《新闻爱好者》2005年2月下期)、《古代作家成才要素之探析》(《新闻爱好者》2007年3月下期)、《孟浩然“诬陷”唐明皇之辨析》(《新闻爱好者》2007年12月下期)《让健康的审美观引领人生》(《新闻爱好者》2008年3月上期)、《比兴——诗文创作的“味精”》(《新闻爱好者》2009年2月)、《解破“后人”迷魂阵 始觉警钟更深沉》(《新闻知识》2008年11月)、《我国最早的“人才推销会”》(《新闻知识》2009年3月)、《时代呼唤科学的标尺》(《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5月)以及《亘古三“灵蛇” 亦柔亦威猛——刘邦项羽毛泽东用兵特点的比较分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6期)等。论著方面,2000年之后共有三本专著,即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诗词经典》,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鉴》和《古文类鉴》等。

徐 键,男,汉族,1973年6月14日出生,民盟,副教授,河南省广告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色彩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会员。

个人从事广告行业达10余年之久,从美工作起,历任设计师、设计总监等职,并熟悉广告公司的创业与管理。亲历了河南广告业的萌芽到崛起;参与、组织完成全案和个案300余个,具备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并致力于将其转化为教学理论。

研究方向:“广告创意/广告设计”;主讲“创意图形”、“创意思维训练”、“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图文设计”、“平面/色彩构成”、“素描”等专业课程;著有《数码广告图文设计》一书;发表《广告中的幽默表达》等论文10余篇;个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个;“中国之星”、“河南之星”等国家和省部级奖项30余个;指导获奖20个(其中国际铜奖、亚太金奖各1个);完成省厅级社科项目3个。

周宇豪,男,1969年9月15日生于河南省鄢陵县,中共党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政治学(国际政治传播方向)博士候选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和政府发布会制度研究。

1987年9月——1991年6月:郑州大学哲学系学习; 1991年7月——1995年3月:郑州大学物理系政治辅导员; 1995年3月——2000年5月:郑州大学团委宣传部长; 2000年5月——2006年1月:赴德国留学(现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期间2003年9月-2005年5月为准备博士论文所需田野调查,在河南省临颍县挂职担任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

2006年1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担任院工会主席。

文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年度工作总结 篇9

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目标

艺术与设计学院在2015年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现根据学校要求,总结本学院年度工作并明确学院2016年度工作目标。

2015主要完成工作如下:

一、队伍和学科建设

(一)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培养是我院的一项长期工作。今年,我院继续鼓励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在职及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升现有教师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学院国外在读博士1人,国内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1人、访问学者1人,并将教师在职培养常态化。在人员引进上,引入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1人、台北国立大学硕士研究生1人,以缓解个别专业工作量过重的问题,同时尽力提高学院教学及科研水平。为提高青年教师讲课本领,开展“听说课、自说课、评说课”等活动,倡导教师互相听课,安排新晋教师听、助课。与此同时,全院开展了中青年教师讲课观摩交流,积极组织并参加学院及学校等各级教学大赛,收获全校三等奖的较好成绩,青年教师在不断实践中稳步成长。

(二)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

通过积极地参加各项会议、论坛,让教师更多的与其他院校及社会团体的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和资讯,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其中今年我院参加学术研讨会5次,参加高水平工作坊4次,分别前往北京科技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民族学院、西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进行参观学习。

(三)督促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及发展方向

学院在今年大力督促青年教师结合地域、文化等方面,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并沿着一个方向的内容坚持做下去。另一方面,学院虽然建立了若干团队,但科研方面的实力都相对较弱,在争取学校科研认可的同时,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本着科研与创作并重的目标大力支持青年教师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有利环境中,今年我院共有三个团队分别获得三项自治区规划项目,青年教师也随着大环境渐渐理清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四)践行工作室制度

学院重点开展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工业设计专业作为试点专业,率先成立四个专业方向工作室,针对专业特点、教学要求以及工作室运行特性,重新制定了工业设计及产品设计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工业设计系制定了完备的授课计划、工作室运行制度和考核制度等文件,并具体运行。基于以上工作,我院以工业设计系的工作室教学方式,申请成为我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并继续大力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改革工作。环境艺术专业正在筹建景观和室内两个方向的教学团队和工作室。

(五)发展有特色的专业方向

在我校理工科的背景下,我院为发展各艺术、设计类专业,提出了“服务求得支持,贡献求得发展”的专业发展思想,努力抓住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通过不断关注市场、关注需求,力争使我院的学科、专业能够高速发展,尽快达到本地区或更大地域的较高等水平。

二、科研工作

为鼓励学院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院每年都有专用的科研经费。为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信息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院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青年教师培养搭建平台。如在2015年的6月份成功协办了 供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2015年9月聘请工业设计教育界的泰斗柳冠中教授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并召开讲座《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将设计道义和人文关怀带回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师团队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成了学校下发的各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全院承担了省部级项目6项,地市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2项,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7项,教学团队1个。完成了《产品设计》、《设计色彩》自治区精品课程申报,获批《2015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二)全年发表科研论文44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普通期刊38篇。承担著作教材编写5部,其中著作3部,教材2部。

(三)今年申请专利项目共计4个,全部为实用新型专利。

(四)鼓励教师及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其中教师获奖14项,指导学生获奖三十余项,将竞赛纳入工作室教学成果考核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成功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专业活动,“创意市集”、涂鸦周手绘活动、逸夫楼钢琴角等活动得以顺利举办。

(五)邀请校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8次。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

2.邀请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李民教授来我校讲学、交流; 3.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张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系列之内画壶艺术的表现技法》

4.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静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系列之传统剪纸艺术》

5.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历史学教授张贵《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系列之老包头的民俗文化历史传承》

6.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楠《格物·致知——研究型设计指导下的设计思维创新》

7.尼康签约摄影师薛冬《德塔色彩中华高校行大型色彩管理讲座》 8.中国大画幅摄影俱乐部会长赵大督《大画幅摄影艺术创作的优势及特点》

(六)我校人文素质基地——艺术基地建设。

为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我院提出了“专业提高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学成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业余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思路,通过教师音乐会、学生创作展及音乐会、艺术社团等方式,促进校园艺术教育和普及工作。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明确学院学科建设专业目标,结合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布局调整,并根据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计划、课程和教学内容,使设计教学符合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二年级各专业基础课程全部打通,三年级突出专业课程特色,四年级开设实践系列课程,体现出专业课程覆盖面宽、基础厚、专业性强、全面系统、学科之间渗透良好的特点。

(二)进一步适应学科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了教学专业方向教学责任人的教学管理模式。学院调整了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重新制定了毕业生毕业设计环节规范。

(三)为进一步发展我院的专业实力,今年我院继续进行了艺术学硕士点的申报工作,虽然由于自身的艺术学类专业较弱,以及我校自身硕士点申报工作特点的限制,今年没有申报成功,但是该项工作也为我院将来发展的目标以及今后继续申报艺术学硕士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业设计为试点先行专业,制定完备授课计划、教学日历、讲义、教案,拟定工作室运行制度、考核制度等文件。

(五)学院严格执行学校2015年度全员满负荷工作量细则要求,要求我院教师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及讲义,课后认真答疑并批改作业。

严格要求每位教师注重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指标及任务,并按照要求完成年终工作量汇总。

(六)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创作研究活动,教师参加比赛展览,组织学生参赛,自行组织展览等,特别是环艺专业“四校四导师”教学展览活动,以及“2015 10.包头市首届马拉松邀请赛颁奖晚会 11.艺术与设计学院《秋之谣》声乐专场音乐会 12.艺术与设计学院《秋之谣》器乐专场音乐会 13.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快闪 14.艺术与设计学院教职工晚会

15.艺术与设计学院《歌舞青春》元旦晚会

四、学生思想教育

除团总支日常的社团、团课活动,以及每年度的测评、挑战杯、五四评比、运动会等例行工作以外,我院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还进行了以下各具特色的具体工作:

(一)特色工作

1.5月9日,我院开展了优秀团员理论学习课程周活动; 2.11月15日,我院创新教育培训班开课;

3.10月~12月,我院开展了每周一更新的新闻播报活动; 4.12月8日,我院举办音乐快闪活动。

(二)团员工作

1.全面的团员信息录入和档案管理工作 2.团课教育培训及推优工作 3.团员实践教育活动

(三)所获荣誉

2015年4月:

校 科技大学201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2015年11月:

青年志愿者协会获环保知识竞赛团体三等奖

五、学生管理工作

2015年,在学院领导指导下,在学生工作团队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以“以人为本、服务学生”为宗旨,使我院学生工作在平稳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创新中突破,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现将2015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学生基础数据,全面掌握学生及班级情况统计信息

(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3月,建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心理咨询室 2.5月,开展心理活动月

3.10月,排查新生心理健康并建立预警机制 4.本年度进行多次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三)学工队伍建设,班主任管理和考核 1.10月,我院完善修订了班主任考核条例 2.进行优秀班主任评选

3.定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

(四)建立家长联系机制,实现学生管理上的“家-校”对接

(五)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

六、学生就业工作

我院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并摸清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动员毕业班的学生报考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面向基层的项目。在鼓励学生创业的同时,我院还努力巩固已有的就业市场,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在就业工作的推动下,我院2015届具体就业情况如下:

艺术与设计学院2015届毕业生共计182人。截止到2015年9月份,正式毕业人数161,就业人数149人,就业率为92.55%。其中广 告学专业就业率96.88%、广告设计90.63、环境艺术设计91.89%、工业设计87.80%、音乐表演100%。从就业地区和就业类型上看,区内就业119人、区外就业30人;事业单位4人、国企7人、私企及微小个体138人。从事本专业108人,非专业41人,此外,另外考取研究生4人,出国1人。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学院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各项工作都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同样存在着制约学院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目前仍然缺少学科带头人,在引进和自我培养两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总体难度很大,该项工作仍需要我院全体教师继续努力。

(二)教学条件不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教学空间不足,对下一步开展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造影响巨大。

(三)经过几年的努力,艺术与设计学院逐步得到了学校各方面的认可,但相对于专业的艺术院校而言,我们的办学环境仍不够宽裕,在政策制定、考核等方面尚不能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特点。

(四)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各项制度有待完善。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学分制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有待努力。

(五)经费划拨体制不利于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发展,硕士点、重点实验室、科研能力等等加分都比较弱,而学生教学的支出费用远高于普通工科教学,具体情况如下:小班上课,很多一对

一、甚至二对一的教学;外出的各种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多;定期、不定期的教师、学生作品展览、演出;教师的学术交流学习。

2016年主要工作目标如下:

(一)继续把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学院的首要工作,通过引进、培养等

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做好教学团队、研究团队建设。

各专业适时开展专业改造计划,以国家工程质量认证和教学评价体系为指导,进行专业重新定位、设计,鼓励教师围绕这一课题开展各类教学研究工作。

督促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鼓励其持之以恒的开展研究,要“坐得住,沉下心”,要“言必行,行必果”。

(三)继续做好艺术基地建设工作,继续按照“三个结合”的思路,在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在2016年适度进行项目拓展,扩大影响范围。

(四)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的合作交流,为更多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养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五)做好艺术学硕士点申报的前期工作。

(六)在校党政领导下,加强院班子建设,进一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进一步加强学院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和支持纵、横向项目的申请,努力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让部分优秀的教师与学生为企业创造效益,探索产学研发展模式,力争将设计创意转变为设计实体,并尽可能实现产业化。

(七)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团思想建设工作,加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设更加高效的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为我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好有力的思想基础。

2015年是艺术与设计学院发展的关键年度,学院在学校的指导与支持下,得到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全院将会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认真做好下一年度的各项工作。

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论大学生谈恋爱下一篇:倾听烦恼的声音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