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4-08-2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思考(共9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1

一、中国传统文化催生中国式管理是大势所趋

时下盛行的、在世界及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技术无不以西方学说为主流,中国式管理的提出也不过近几十年的事情,我们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HR管理的时候难免要陷入对中国HR、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的评估与反思。一种管理思想,一股管理思潮的兴起与繁荣,固然与当时的社会企业发展状况有关,而其与那个社会所独有的文化间的衍生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一直是农业经济为主导,商品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居次要地位、发展滞后,尤其相对西方至今仍较薄弱的。当今时代,中国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也仍是与我们的人口和政治地位所不相适应的。一个社会性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其企业发展状况,企业发展状况决定了管理的具体实践环境与主题,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先进性,是催生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的必要前提条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世贸组织全面接轨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的崛起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市场、中国产品、汉语、中国文化、中国式管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将会成为今后几十年中国人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管理发展的热门话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相结合的几种表现方式

广义的文化,包含了思想、制度、行为三个层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持其自身发展延续性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世界上生命力最为绵长悠久的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中国经济、中国管理的影响,是水乳交融,血肉相连,内外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之中。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构成了中国人的特质之一,也成为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鲜明特征。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中的集中体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企业管理哲学与理念。这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精神文化,外现于的CI之中,具体体现在MI、VI、BI三个层次。

第二是企业管理制度。

第三是企业管理行为。

而其中,企业管理制度与行为的内在联接、管理哲学与理念通过制度与行为在现实中的具体整合状态,就成为文化对管理影响的具体表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含日本式管理)的竞合 有的学者,将当前世界管理理论与成熟的管理模式分为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及中国式管理。认为美国式管理模式作为西方本土的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的产物,偏重于机械分工、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协作是建立在细致客观的分工基础上的。日本式管理则是以西方科学为体,结合中国的人文传统,派生出的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将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管理产物。而中国式管理则讲究彼此配合、模糊式管理、和谐理论。

我们姑且抛开这种学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但至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概括模式。其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管

理理论与管理模式是无所谓好与坏、优与劣的,适应其当地社会经济和企业管

理的需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就是好的管理模式,反之就必然遭到淘汰。

我们提出探讨和致力于总结中国式管理,并非要与西方管理模式一争高下,而

是探讨西方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管理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合乎中国的国情,合乎中国人的“心情”。适合于中国的实际管理环境。时下,有名的大公司多以请

洋顾问、追逐西方的管理理念以自重。致使中国并不成熟的管理咨询界更是大

打国际牌、西方牌,将西方一些管理技术炒了又炒,引得大批大批的企业主跟

风逐浪。也因此,中国本土管理咨询公司的执牛耳者——新华信管理咨询公司

愤而写出《新管理咨询公司的七宗罪》。

也许,中国式管理,这一模式概念从其提出到真正定型、发展、成熟还需要更

多的时间,(当然,这里指的是企业管理,而不是其它的什么领域的中国式管理,中国历史证明中国的国家治理是非常成功的)但这一概念的提出,从其吸引社

会管理界的关注,从其倡导管理实践、管理咨询与管理研究要树起中国大旗这

些层面来说,本身就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不过,中国式管理真正能够成为与美式管理、日式管理所相提并论,并为外国

人竞相学习,还有赖于大批中国优秀企业、世界知名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出现,还有赖于大批中国百年企业、几百年企业的诞生与发展,还有赖于一代

代有着成功的、有着深厚的西方管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企业家的管理实

践与总结,有赖于一代代、有着学通中西素养的、爱国经济学家、管理学者的倡导与努力。

四、中国式管理是务虚与务实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是中国经济未来百年发展的精髓

当前,在大陆、台湾、东南亚国家流行的中国式管理(以曾仕强先生倡导的中

国式管理理论为代表),多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以先秦思想为主,基

本体现为易、儒、释、道、法、墨、兵等七家)分析管理中的常见现象和行为,对管理者、被管理者、以及二者关系与行为互动,加以系统梳理和合理解释的学说。大多停留于对国人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为反应提供文化解释,有失于克板

和简单化,应用性和实践性不强。而最近,在北方一些知名学府兴起的、主要

针对企业主举办的“文化管理硕士”班,也更多的是从思想或者管理哲学层面上,解决发展起来的企业主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皈依问题。一言以蔽之,目前

解释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失之于简单化,解决价值问题的中国式管理偏重于

务虚。而真正能指导中国管理走向系统、科学的,应当是能够将中国社会运作

机制、企业运作机制解析科学(而不仅仅是合理)的更加实用的管理理论和技

术,是能够雕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的文化体系,是能够促进中国

企业长足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文化传承性和开创性结合良好的先进学说,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中国式管理的发展与探讨过程,必将是创造

多于因袭,务实多过务虚的。

韩非在战国末年,提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而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文化价值观多样化的“新国时代”,是三者皆竞的。

而且几种成熟的文化的竞争,将竞争的是其生命力。管理学说亦然。

人类,走进21世纪,当科学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呼唤着文化

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深度关怀。中国文化向以社会人伦为研究重点和关注中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际和合。中国文化的优势,在约束科技保持人类尊严、化解人类异化危机,以及在解决社会、国际争端方面越来越得以凸显。学者们

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如果说这一观点,已为中国市场的开发

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所初步证明,那么中国文化的世纪,也必然会随着中国式管

理、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播而勃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黄静;;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6年19期彭劲松;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2期姜建敏;孟相浩;张义娟;;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李瑞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项目管理的融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胡玉存;;浅谈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9年21期曹立新;;借重儒家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J];消费导刊;2009年04期施培智;;以“和”为导向完善大学高层次人力资源激励方法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邹小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文化[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3期王伟;孙丽丽;李欣;;项目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施培智;顾有方;;以“和”为导向构建大学高层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05期陈睿;;儒家文化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3期马辉;杨永慧;;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年20期邵楠;;试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刘继峰;唐太宗行政思想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程威;论《贞观政要》的行政伦理思想及启示[D];中南大学;2010年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李文娣;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陈明慧;基于文化差异的人力资源管理[D];厦门大学;2009年吴春梅;吴兢与《贞观政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戴萍;跨国项目团队中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杨全胜;长庆局公开选拔中层管理人员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J];读书;1986年02期陈玉恒;项目管理的文化解读[J];中国工程咨询;2004年02期陆赟,杜军,罗建华;项目团队利益取向与行为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1年06期赵振宇;试论项目文化及其建设[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吴其伦,卢丽娟,钱刚毅;项目团队的文化与激励[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曾玉成,王雨魂,林强;中国项目管理建立监理制度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03期朱俊文,刘共清,尹贻林;项目管理发展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01期高菊,史传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J];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03期郝彤琦,闫恩诚,冯昊;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项目文化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2年03期李平;浅议团队的构成要素和优化团队管理[J];企业经济;200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郝彤琦;建筑企业项目文化建设与文化营销[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潘祥武;项目关系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和芸琴;变革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D];山西大学;2003年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2

1.1 国外研究综述

企业文化是在美日企业管理较量的背景下产生和兴起的。在管理变革思潮的推动下, 这种将西方管理理论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起, 美国社会经济开始衰退, 与此同时, 依靠美国扶持, 并大力学习美国管理的日本, 却在经济增长上创造了奇迹。美国发现日本的企业经营效率高于美国企业, 日本的管理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些引起了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威廉·大内 (1981) 在《Z理论一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指出企业管理方法被文化所包含[1]。

托马斯·彼得斯 (1982) 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寻找优势》提出企业管理的八大品质, 可综合为以关心顾客、不断革新、以人为核心的观点[2]。

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 (1982) 合著的《企业文化》指出企业文化包含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礼仪和文化网络, 杰出而成功的公司独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以上三部著作的出版, 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3]。

西方企业文化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派别, 一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沙因教授 (Edgar H.Schein) 为代表的定性研究, 对其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分析。二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奎恩为代表的定量研究, 他们通过定量分析对企业文化进行测量、评价和诊断, 但因过于量化而不能够深入组织文化内涵的研究而受到质疑[4]。

基于以上基础上, 本杰明·斯耐得 (1990) (Beenjamin Scheider) 在《组织气氛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工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 并将使企业文化力度量化为绩效指标。霍夫斯帝德 (Hofstede) 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拓展了几个维度, 制定出企业文化研究量表。

目前, 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研究主要以量化的方法为主, 试图将无形的企业文化转化为有形的制度、规范等加以考评, 以达到强化企业文化的目标。

1.2 国内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也备受关注。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分为大陆派和港台派。在香港、台湾多采用霍夫斯帝德 (Hofstede) 的定量化研究方法, 如陈正南、黄文宏的《成功企业之企业文化类型》, 徐联恩、赖国茂的《企业文化属性与企业绩效》, 占德干、张炳林的《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刊载在“管理世界”等等。

而在大陆, 学者多青睐于沙因 (Schein) 式的“深入”、“参与”、“观察”、“阐释”的临床研究方式, 如代表性的有陈春花的《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 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胡晓清 (1998) 在《中国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主流文化, 是一种过渡性文化”, 这种主流文化的缺失正制约着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王利平 (2000) 从总体上对我国管理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 指出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儒法互补、兼兵家权谋的管理文化, 并对我国企事业单位提出了新颖的见解[5]。仲伟周等 (2000) 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化的企业人格体现, 是整个社会文化在企业中的影像, 企业文化建设正是运用满足顾客的多层次需求而在企业内产生一种最为完全的激励和认同机制, 是对企业经济手段的一种有效补充, 是减少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最好途径”[6]。

总之, 国内管理学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但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并未形成系统理论。由于我国多数企业正处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转型期, 其理论也侧重家族式管理文化研究, 试图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难题提供理论支持。

2 企业文化的内涵

2.1 企业文化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各种关于企业文化的观点, 现代企业文化 (公司文化) 应该是企业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和经济文化的映射综合体。企业文化必须反映管理主体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形态, 必须产生产业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必须形成明确的经营意识和经济利益观念以及相应的物质形态[7]。综上所述, 企业文化可以表述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体现出管理者主体意识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2.2 企业文化的构成体系

理论界把企业文化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个层次。具体见下表所示。

(1)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 即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二是企业的厂房、设备等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企业的物质文化直接影响顾客的感性认识, 进而决定顾客对该企业优劣的判断。

(2) 企业行为文化反映出企业人的行为形态中的浅层企业文化, 位于系统结构中的第二层。它是企业人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文化活动, 涉及到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文化现象。

(3) 企业制度文化又称企业文化的制度层, 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4) 企业精神文化, 即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它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 受一定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一种精神支柱和文化观念, 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等等, 是企业意识形态的综合。

3 现代企业文化的的几点思考

3.1 企业文化要从小抓起

无论企业大小, 历史长短, 从企业建立的那一天起, 就酿孕了企业文化的萌芽, 也许这种企业文化是分散的、良莠并存的, 但它都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企业历史越长, 企业的文化积淀越厚, 渗透力越强。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2005年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近60%的被调查者同意“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这一说法, 正是这类错误认识误导了我国很多企业文化建设的迟滞或“无为”行为。

企业文化建设有其自身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不可超越自身发展的阶段, 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不加引导, 无为而治, 而应该从企业的“幼儿期”抓起, 在创业初期有意识的塑造企业文化建设, 使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创造有利于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与素质提升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

3.2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塑造内涵

我国企业由于在对西方文化精髓的领悟不深, 不可避免地偏离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许多企业内容为“团结、奋进、务实”这种千篇一律的口号式文化, 更是外在形式化的典范。打造企业文化也不是要求员工穿一样的服装, 露出一样的职业化的微笑, 这种表层的形式, 是难以持续的, 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内在理念, 因而也无法形成有效达的文化推动力, 进而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员工的创造力。

通过导入CIS理念是提升企业内涵的一种有效手段。CIS理念并不非如同技术和经验那样可以简单“嫁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 而是通过理念识别 (MI) 、行为识别 (BI) 、和视觉识别 (VI) 三大部分析出沉淀在企业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使消费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较易地识别出该企业的差异性, 从而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提升企业内涵软实力。

3.3 执行力是企业文化实施的保障

在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企业经营者最满意的企业文化内容中, “行为规范”则居于最末位。可见, 企业文化执行力的偏差与发力, 使众多企业文化建设束于高阁, 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做支撑。从企业文化构成体系来看, 制度层的执行不力, 使企业缺乏适当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制度文化的形成基于企业精神的制度化, 即通过将企业精神体现于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 它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到引导、规范和激励的作用。“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管理大师德鲁克告诫我们企业管理者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而是必须做企业文化的践行者, 在企业内部塑造一个执行力组织, 确保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相一致, 为提高文化执行力提高制度保障[7]。中国香港首富李嘉诚在谈到其成功的秘诀时讲, 对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 大家都懂, 我只是“JUST DO IT!”, 这是对文化执行力重要性的有力佐证。

3.4 确保企业文化贯彻的连续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 它们与普通企业只是一线之隔。企业文化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实施过程, 因此, 保持文化建设相对稳定的支持环境和贯彻的连续性至关重要[8]。

然而, 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 许多企业领导层更换的同时, 也把领导个性风格和管理模式隐性地植入企业, 这种文化理念的频繁变更久而久之会使员工丧失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兴趣和信心, 对外也难以树立稳定、统一的企业形象。只有持之以恒地灌输企业文化意识, 用企业文化思想来指导员工的行为, 才能从根本上使文化在员工心里生根、发芽, 以至开花结果。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外来传入的价值概念, 已经越来越被国内企业认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面对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维系企业的永久辉煌。本文简述了国内外企业文化概况, 阐述了现代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构成, 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浅析了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企业文化,执行力,CIS

参考文献

[1]威廉.大内.Z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2]彼得斯、沃特曼.寻求优势[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88.

[3]徐华中.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 2010.

[4]George W.Th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Hypothesis forCorporate Trade Credit[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3 (24) .

[5]王利平.中国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因素[A], 第四届两岸文化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陈莉等.企业文化综述[J].考试周期, 2009 (49) .

[7]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 1994.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P.433)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正确的理论,它要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必须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即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要想成功实现中国化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2](P.534),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它毕竟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它是由欧洲人以欧洲的思维方式和文字而创立的,其中对中国情况的直接论述并不多,它本身并不能自动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要想做到与时俱进,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就必须使其从原有的欧洲、俄国等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使其成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着一份珍贵的遗产。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更好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此外,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必须在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所以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客观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正如张岱年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两个方面。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我们要清除消极方面的流毒,同时也要发扬积极方面。……假如中国光有劣根性,中华民族就应该灭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认为中华民族绝对不会光有劣根性,还有良根性,还有反压迫、反侵略、积极斗争、保持民族独立的这种优良的品质。我们要认识,要有自觉性,要有自我认识,要改造劣根性,发扬良根性。”[3](P.93-94)批判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想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P..309)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彰显生命力并促使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文化,要在当今时代再次彰显生命力就必须靠当代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新的解释和发展。

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为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1.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创造性地赋予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现代科学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事求是”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原理,强调寻求真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现实世界是可认识的,“实事求是”强调的从现实出发认识客观世界是以现实世界的可认识性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实”、注重“行”的务实精神。“实”就是客观事物和事实,“行”就是人的亲身实践和见闻。这种务实精神成为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直接传统文化来源。“实事求是”源自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即把实事求是提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批判的继承了“事即物”、“是即理”的传统观点,阐明了从客观事物中寻找真理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5](P.80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首个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中,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是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对外开放作为我党的基本国策,也是在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顺应社会历史规律和时代发展潮流的重大决策。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预见了“经济全球化”。他们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由于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P.88)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交换日益越出国界,“使一切国际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和各方面的相互交往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6](P.254-255)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见的“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之一

就是要求各国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同时也是与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相呼应的。中国的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兼容并蓄,善于吸收外来的一切优秀成果。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汉族文化是在广泛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二是突出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域文化源远流长并绵延不断的交往中;三是突出的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上。由此可见,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欧美一大批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的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各国工人阶级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则:1.加强理论建设,保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他们尤其强调党的纲领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7] (P.296)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3.加强党的民主建设。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坚持这些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而且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尚书》中早就记载周武王的名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民众的感觉就是上天的感觉,民众的意愿就是上天的意愿,民心就是天心。孟子更是民本思想的发展者和倡导者,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震古烁今之论,并主张“制民之产”的养民思想。荀子在《荀子·王制》中更形象地把民与君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4.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它以联系的普遍性、系统性为依据,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以矛盾分析法为依据,揭示了统筹兼顾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根本方法;它以变化发展的“过程论”为依据,揭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唯物历史观的真谛,它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个带根本性的核心问题;它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论,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它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有机体的理论,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吸收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社会发展观。中国古代朴素的社会发展观是由以“仁”、为核心的“修”、“齐”、“平”、“治”的社会观和以“天”为中心的“胜天”、“顺天”和“天人合一”、“与天地参”的自然观组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在胡锦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其赋予现代意义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提出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显著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传统。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传入并成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传统的有力证明。在这些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吸收、改造和利用。与其比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纵观整个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尽管出现过五四运动时期简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文革十年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但从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批判继承,恩格斯在对待黑格尔哲学遗产是说,“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8](P.22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正式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下,在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下开始的。五四运动的伟大导师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缔造者孔子的“孔子之道有几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则取之;否者斥之”的态度是很生动的证明。李大钊的这种对孔子批判继承的态度无疑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更是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传统文化认识与政策提出了经典性的表述并。“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9](P.388-389) 改革开放后的几代领导人都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的封建性糟粕进行批判和剔除,对民主性、革命性精华进行吸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实现其现代价值转换的过程。

2.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始终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大同”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首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以传统文化为思想资源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求是务实、民为邦本、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中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求存图变”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的吸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鲜明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借鉴了由以“仁”、为核心的“修”、“齐”、“平”、“治”的社会观和以“天”为中心的“胜天”、“顺天”和“天人合一”、“与天地参”的自然观组成的中国古代朴素的社会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思想。由此可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每个理论成果都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资源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4]列宁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4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使人的强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活动。根据企业管理活动周期,可以分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激励管理等几大模块。从企业经营管理规律中可以知道,在资本的转换与增殖过程中,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是所有管理模块得以联系起来的纽带,使得所有的管理活动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但是我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落后,仍处在“人事管理”的阶段

知识经济时代已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传统的“人管人”发展到了“以人为本”的开发上来了,而很多管理者仍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混为一谈,并且很多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沿袭过去的考勤、奖惩和工资分配等管理约束机制,根本没有将管理智能转到开发和培训人力资源方面来,同时也缺乏探究和培养企业人才的长期计划。

2.企业坚持“实用”,不愿“等才、养才”

许多企业在招聘时都会打出一条要求:有X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他们不愿在高校内招聘,因为他们不想为毕业生付出“养才”的成本,更害怕花大量的时间与财力培养的人才将来会跳槽,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

3.对人才“竭泽而渔”的策略

很多管理者认为员工就应该像蜡烛一样为企业释放光和热,却不给他们充电学习的机会,只有对员工的消耗而没有与员工的长期利益共享,也不对员工的个人发展做长期的规划。不给人才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却要求人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样的企业只会误人误己,招不到真正的人才。

4.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与激励措施脱钩

对绩效考核方面认识的缺乏使管理者对于如何有效促进企业效率茫然无措。主要表现在:单方面出台企业制度,缺少员工参与度;考核指标与员工实际效率不对等;管理后动中缺少组织文化的正面支持;组织结构与岗位动荡频度太大等。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要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管理者更多的为员工考虑。将企业的员工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将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其常规工作包括制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协助企业进行改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提供公司合并和收购方面的建议、参与提供业务信息与企业竞争、制订人才保留计划、帮助业务人员提升解决难题的能力等等。

所有这一切归结到一点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以人为本”的管理,从管理角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种企业员工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员工在管理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

以人为本是说企业的管理方式着眼于作为“人”的员工个人以及群体的本性

需要,或者说是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满足人需要的根本。由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之“本身”,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资源,而是将人作为第一要素,作为第一生产力。所以,以人为本就是创造员工满意度。员工是运用资源或者资本来创造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人,员工的满意度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决定了顾客满意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员工满意度是创造让员工积极发挥绩效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具体说就是把企业管理的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在能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使大多数员工能够不断分享企业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三、结束语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5

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企业,只身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之中,建设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作为一个刚刚进入信用社的员工,我想就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谈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形象、企业目标或者说是企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内容很多,分为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名誉、企业氛围、企业文体活动、企业美学、企业文化载体、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形象等。而作为一个有着几十年文化积淀的集体企业,虽然在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好的口碑,但是我们并没有有意识的系统的整理、总结我们的文化,或者说做得还不太够,在目前金融企业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在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在社会上培养企业鲜明、良好的形象,使我们的信合事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盛不衰,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二是在经营中的的促进作用。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撑作用。在目前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我深信信用社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在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大有所为。当然,我也确信,建设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一定可以对我们的事业有所帮助。

三、针对我们目前的情况,如何建设我们的企业文化呢?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成立企业文化工作小组,在联社领导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完成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工作,在充分研究信用社的历史、行业、现状,总结过往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作的工作,分析目前企业经营者、员工的结构和行为模式,确定企业文化的基调。

3、组织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干部进行企业文化内涵、作用、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扫除认识上的误区和分歧,统一思想。

4、设计完整的企业识别(CIS)系统,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MI、BI、VI)。

5、在工作中贯彻推行CIS并根植于各级员工之中。

6、明确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的其他工作,如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外的形象宣传、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定期检查、员工培训等等。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和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和形成的,我们不能把它理想化。所以有了完整的CIS,并不等于就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我所用、为我所服务的,因此关键的还在与每一个信合人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贯彻、不断强化。有人说,企业文化是考核出来的,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所以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中,通过制度牵引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造和设计,以便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的思想、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6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森工企业文化,它包含森工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共同遵守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及最高目标。它是由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积累、总结、提炼、遵守、发展的一种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它独树一帜,具有自己的特色。

森工企业文化的特点

由于森工企业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劳动对象、地域环境、思想观念等与其他行业不同,森工企业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

艰苦的工作条件,塑造出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森工企业主要任务是采伐木材、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这就决定了林业职工的工作场所大多是在野外,特别是在创业时期,为支援国家建设,一代代林业工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吃住条件非常差,作业流动性大,生产技术水平低,大都靠体力劳动。正是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磨练了职工高昂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企业精神。

林区相对封闭的生活,为森工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森工企业创建比较早,有自己的学校、卫生所、商店、幼儿园及文体场所,俨然一个小社会。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就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人们对林区文化认同比较强,这对于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抵御不良文化影响,建设具有森工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严峻的发展形势,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产量逐年下调,企业效益下滑,职工收入减少,下岗职工增多,国际金融危机。这都给林区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和压力,职工思想波动比较大,对企业发展信心不足,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因此,如何发挥森工企业传统优势和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具有森工特色的企业文化,调动职工“二次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摆脱金融危机的困难,促进森工企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是我们亟待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

抓住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指包括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发展目标、规章制度、企业环境等方面的整合,是激励企业员工在竞争中不断进取的内部机制。一个具有持续发展活力的企业,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企业文化建设诸要素中,企业的领导者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核心和带头人,他们喜好和倡导,对员工有着极大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了企业领导者的思想、人格、作风。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领导这个关键。

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应该说,企业领导者的每一项决策都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党政工领导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要提高责任意识,承担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任。

要加强企业领导者的学习意识。企业领导者要胜任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任,必须加强学习,不断补充新认识,学习新技术。只有领导者自己学懂弄通,才能有的放矢的抓好这项工作。

要增强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意识。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只要加强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建立起一套稳定可靠的保障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受企业领导班子更替的影响。所以,必须建立起一个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企业的党政领导要各司其职,担负起加强管理的重任。企业党政部门要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等,以此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管理。群团部门应加强对基层的服务、协调、指导,组织开展群众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广大职工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森工特色的企业文化

森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林区实际出发,建设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培树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我们处在抓经济工作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和塑造企业精神,把全处职工思想统一到爱岗敬业上来。我们结合森工企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实际,坚持与时俱进,把“团结、求实、服务、奉献”确定为企业精神,靠这种精神,把广大职工的心牢牢地凝聚在一起。

营造企业文化环境。一方面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定舒适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广泛深入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行业实行服务承诺制,服务质量有很大提高,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

搞活文化活动的形式。我们根据职工不同层次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具有林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使职工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7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1. 引入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可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分析计算得出的资料报表更具有准确性。管理创新过程中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传统纸质报表的记录整理很容易出现丢失,引用信息化技术后可成立财务局域网络,工作人员通过登陆账号与密码可进入财务界面,轻松查阅某一季度的现金支出与入账情况。信息化技术具有极强的可控制性,可根据不同需求对系统进行设定,操作流程也简单明了,在企业财政管理中具有可实施价值。

2. 实施精益管理

管理工作要主抓重点,同时也不能忽略细节的监管。在确定一项投资决策后企业内部会对资金进行规划,财务管理工作在此阶段尤为重要,不单要对现有账目进行统计,更要对成本以及收益情况进行预算,避免项目启动后出现资金短缺。精益财务管理目的在于减少不必要财务支出的比重,使所有投资决策都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3.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引入风险意识,可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创新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市场变化做出全面调查,针对实际情况对现有体制进行整改,创新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管理制度,而是在此基础上开展优化工作。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管理制度存在必然联系,在制定新财务体系后要与基层职员进行沟通,了解工作中遇到的实质性问题。市场经济出现变动后企业要在短时间内制定出应对措施,因此财务管理制度要具有灵活性,为企业生产活动与投资决策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4. 开展三个关键管理制度

三个关键管理制度主要内容为制度严谨、支出透明、深入落实。财务管理做出创新后要在基层得到落实,企业内部执行统一的财务标准,可通过培训学习等方法帮助员工快速适应新制度。创新制度要具有严谨性,实施之前可进行试运行,观察是否存在不合理的部分,确保无误后才可全面开展。企业的各项财务支出要做到公开透明,统一记录在财务报表中,方便管理人员查看审核。财务体制创新改制是分阶段进行的,需要过渡时间,在此期间内管理人员要对企业原有现金流动情况进行统计。企业各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配合,熟悉财务管理流程,可便于对日常办公开销进行核算统计。财务部门要为企业生产销售活动所服务,创新工作的开展也要基于市场变化之上,要特别注意新旧制度的衔接问题,避免造成财务体系错乱。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 加强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是对资金进行监管,企业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财务创新也应遵从这一标准。传统财务管理体制下,企业投资项目周期较短,领导人多数追求短期内获得经济效益,但并不利于企业规模扩大发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投资项目所获得的收益并不能完全记入流动资金中,其中一部分会继续投入到建设中,因此财务管理要注重预算工作的严谨性。

企业运营需要一定的成本,工作人员的日常开支与生产原料采购都需要计算在内,这部分用于支出的流动资金不能计算在固定资产中。企业成立规模较大的项目时需要向银行机构借贷,传统财务管理体系中对固定资产的抵押情况计算模糊,项目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亏损。创新后的财务管理体系可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后预结算工作成果更具有说服力,领导人员可将其作为后续投资计划开展的参照,保障后续方案可正常开展。资金管理包括流动现金与固定资产两部分,对体制进行创新时要详细区分类目,避免发生混乱。同时管理人员要设定长远目标,对收益时间进行设定,保证在运营期间不会发生资金短缺的情况。

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战略性目标首先要在财务体系中做出创新,顺应社会发展而改变。财务体系要具有抵抗风险的能力,可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管理工作可根据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做出整改,以服务为前提,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收益。

2. 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是所有项目成立的前期条件,也属于财务管理创新中的重要部分。项目的建设成本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收益情况,控制并不是一味地降低造价,要以满足产品使用功能为前提,将不必要的财务支出进行删减。如此一来不但达到生产标准,更能帮助企业扩大投资范围,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将成本控制意识传授给每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节省开支,可帮助企业形成良好的作风习惯。成本管理必须科学规划,实施成本目标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成本投入和利润回收环节的成本控制活动,注重产品的技术创新,加强过程控制,力求以最低的成本消耗获取最大的利润收益。

3. 有效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财会工作流程持续优化,工作内容更加详细,财会工作逐渐由单一的报账型向经营管理型过渡,财会统计逐渐摆脱了以往的事后分析的弊端,变得更有预见性。作为会计人员要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认识,摆正位置,明确转变会计职能,参与企业决策。

三、结语

财务管理创新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关键局面,在创新财务管理上,要继承传统的优秀财务管理经验和管理办法,并发扬有益的财务管理手段,还要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方法、新理念进行有效吸收和利用,综合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企业有志之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通过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创新,使企业顺应时代要求、更好更快地壮大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管理创新的实质性内容,并简要介绍创新改制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重点探讨财务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可促进企业确定的投资项目更具有科学性,帮助财务工作人员减轻压力,从而借助信息化设备高效地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文化植入;群众文化

现代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为特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把现代文化建立在组织上体现在自律公约中”是发展县域现代文化产业的具体抓手,把现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建立在(即文化植入)各机关、村队、社区、企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中,体现在大家一致认可的自律公约中,内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力求在县域内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引领县域各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风尚。

一、全面推进教育先行,形成认知共识

1.集中学习,达成共识。县域各单位制定专题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职工培训等时机开展集中专题学习。出版培育发展现代文化学习读本,作为学习指南和重点,明确奋斗的方向;广泛学习县域内有史以来英雄人物,选树先进典型,明确自己的榜样;深入分析對比历代县域名人取得的骄人成绩和现状,明确发展差距;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我们怎么办”,广泛开展讨论,形成共识。

2.广泛学习,深入人心。社区、村队借助大喇叭、宣传栏等工具,利用理论宣讲、道德评议等形式,深入开展好针对基层宣讲骨干的专题培训、基层“草根”的培养、全员参与的主题知识竞赛、互动讨论的群众专题座谈交流、自觉学习践行的承诺签名活动、围绕“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主题的演讲活动、专题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使现代县域文化所体现的观念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逐步建立、完善自律公约,形成行为共识

1.先行先试、初步形成自律公约。选择确定好先试先行的部门、村队、科室,初步形成语言通俗、内容具体、易记易行的自律公约、行为准则、行业规范,明确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2.开展讨论、广泛征求意见。要坚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内容,在不断改进中,反复学习、讨论、宣传,吸引大家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开展各项活动,深入开展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让自律公约人人都认可,人人都愿遵守。

3.形成统一共识、开展行为承诺。各单位通过梳理征求意见,查找大家在践行过程中不切实际、不易遵守、不便操作的内容,进行再修定、再完善,最终制定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能见成效的自律公约,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全面鼓励正确行为,极大谴责错误行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崇尚模范、学习先进,当好文明县城的主人翁,把法律、道德以及价值取向和文明内涵的要求渗透到具体工作和个人的点滴言行里,真正使自律公约成为大家愿意遵守、乐于遵守的日常规范。

三、用群众文化活动推动行为践行养成,形成社会自觉

1.营造浓厚氛围。各单位在本单位统一设计、制作、展示一批新修定自律公约的提示牌,借助单位、村队进出口、活动大厅等醒目位置,借助村队院墙、城市墙体等显著地方进行宣传展示,做到随处可见、润物无声。发挥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主阵地作用,根据活动进展情况,分阶段制定宣传报道计划、方案,有计划、分层次、不间断地开展专题宣传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运用手机媒体及短信、彩铃等相关业务,经常性刊播活动的公益短信。把正面引导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热点引导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弘扬向上向善、贬斥消极恶行,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氛围,引导人们自觉做成为现代文化的建设者、推动者。

2.活跃群众文化。把自律和他律的具体要求贯穿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在社区(中心村)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内设电视室、图书室、棋牌室,外设体育健身场所,使居民(村民)能就近开展学习、娱乐、休闲等活动,提高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把自律和他律的具体要求融入文艺创作、文艺表演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基层文化站、文化俱乐部要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完善文化机构人员的任用制度,依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优秀人才,提高待遇,稳定发展基层文化队伍。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全方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把自律和他律的具体要求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之中,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生活中,建立和谐稳定、团结互助的友好关系。

3.建立考评机制。建立起工作协调机制,各单位把开展活动和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定期召开教育践行情况通报会,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建立起工作考核的奖惩机制,将开展教育践行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单位绩效考核和文明单位(村镇)测评验收内容和重要依据,对先行先试、智慧作为、活动成效突出的单位和善行义举的个人要大力进行宣传表彰和激励褒奖。

关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9

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执政党的形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发展的动力、成功的法宝、时代的要求。正视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的劣势,研究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迎头赶上世界企业管理发展的潮流,使中国企业尽快地走向世界,并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是这一代企业家、理论家及全体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一、企业文化的由来及其功能

企业文化一词最早是美国人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管理学家的重视。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无不有着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美国的微软、苹果,德国的奔驰等等。目前,世界上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有一点是认同的,那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共有价值观,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学说中提到的共同信念,又称为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它全方位地规范企业行为,影响企业成员的言行。主要功能有:

1、目标导向功能。企业文化作为核心价值观,当然要将企业的全体员工引导向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不仅对成员的心理、性格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而且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企业管理的最大特色是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转化成巨大的使命感。这种长期对员工思想、兴趣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员工自觉地接受企业的价值观,从而将个体融化到群体之中,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3、行为规范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内创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加上与之相协调的规章制度等硬性规范,使员工能够长期在这种氛围中得到包括群体意识、归属感和群体的共同习俗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形成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动力。

我国在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起步较晚,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知名企业开始注意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等属于企业文化范畴的概念和提法一时成为时髦的词句。一些管理比较规范、创新意识比较强的企业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实际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例如,联想集团以“共同参与”为理念凝聚全体员工,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并且一直占据着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沿,还有海信集团、内蒙古伊力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等等。这些的成功实践不仅仅为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给中国企业树立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

二、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误区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误区主要有:

1、脱离企业实际。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性化,不同国家、民族及企业,企业文化应该是各具特色的。而我们的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却不这样认为,在制定本企业的目标、宗旨和精神时,一是采用拿来主义,谁好谁成功就移植谁的。岂知这种拿来文化,由于与本企业业已成定式的道德和精神格格不入,往往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不良文化。二是不经过企业民主,不通过全体职工的广泛而充分的参与,只是领导层或职能部门主观决定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往往带有个人或部门的主观色彩,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

2、摆设主义。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走进一个企业,大门两边及办公楼的醒目位置上,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等就立即映入眼帘,甚至在产品介绍、企业宣传画册上这些内容也比比皆是。这种将企业文化当花瓶的在国内企业绝非少数。形式主义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敌,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祸根。

3、急功近利主义。部分国内企业的决策者缺乏企业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尤其是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困难时,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须不知,企业文化不是那种我们今天需要招之即来,来之有用的东西。只有我们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点滴渗透,一点点积累起来,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它才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4、思政等同观点。在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说在一些形式、功能和作用上,二者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思政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等同。思政工作是中国企业文化共性的一个方面,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价值观,而思政工作的核心是体现党的领导。而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全体职工把这些理念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其作用的对象是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

三、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虽然在具体内容上是千差万别的,但在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与企业特点一致性原则。企业文化如果脱离了企业的实际将毫无价值可言。企业文化应该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绝大多数职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还要体现本企业的个性特征。企业文化如何定位,中国一个成功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先请专家或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决策,在决策结果不公布的情况下,再进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的民主决策,形成绝大多数职工认同的价值观念。

2、竞争性原则。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一是要解决职工个人忧患意识问题,要让每一个人都处于竞争的压力之下。当然竞争还要体现公正性,不规范不公平的竞争会极大地破坏企业的凝聚力,与企业文化建设水火不容。

3、持之以恒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短时期内就能看到效益看到结果的。它是企业长期持之以恒的文化修炼而体现在职工思想和行为上的定式,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持之以恒还需要已经确立的且被证明是科学的企业文化理念不因企业领导人的变化而改变。当然,企业文化也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有的可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要扬弃,但千万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因为企业文化从确立到被职工认同直至形成企业的文化特色,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除上述原则外,企业职工尤其是经营决策者一定要真正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改革、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更是与世界接轨、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每一个企业职工都责无旁贷。企业文化一旦定位,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一方面要通过广泛持久地宣传、学习、培训、教育等形式,向全体职工灌输这一价值观,并通过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等约束和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使职工在强烈的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对这一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另一方面,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决策、计划、措施以及企业的长、中、短期目标都应该充分体现这个灵魂,使企业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用人之长,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职工的潜能和创造力,是企业文化对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使职工真正感受到企业是一个大家庭,感受到确实是自己理想的归属,才能激发强烈的使命感和创业激情,才能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不仅要了解职工的物质需要,更要了解职工的精神需求,并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才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快重新崛起。

(2)提案处理工作质量评价的原则。为总结提案处理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查找职代会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在提案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提案处理工作的具体建议,对提案处理工作开展质量评价,促进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提案处理工作,转变工作作风,加大处理力度,提高处理质量,提升提案人和广大员工对办理的满意度。同时,通过评议提案处理工作质量,拓展职工代表参政议政途径,进一步增强职工代表履行职能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职代会提案作用。通过建立提案办理民主评议制度,对提案办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主要从提案的答复率、落实率、满意率等方面评议。

(3)提案处理工作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方式。1)提案处理工作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领导是否重视,分工是否明确、提案办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提案办理责任是否明确。二是提案办理态度:是否做到办前沟通、办中协商、办后回访,认真解释;是否按规范要求答复,措施具体、内容详实、答复明确。三是提案办理结果:办理答复措施的落实情况,能采纳的是否采纳,不能采纳的是否认真解释;承诺计划办理的,是否兑现跟踪落实。四是提案办理时限: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限答复办理。五是提案答复格式:提案答复意见是否按照统一的行文格式答复,是否注明A、B、C、D、E,是否注明承办人。2)评价方式。第一阶段:组织提案人、提案单位相关专业部门职工代表采取测评的方式对每一项提案处理质量进行评价。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及时对评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适时将评议有关结果分别通报给相关部门,被评议的相关部门针对评议中反映的问题与不足,反馈整改措施与打算。一是组织提案人(包括第一提案人、联名提案人)本着理性思考、客观分析、公正测评的原则,对不同部门办理本人有关提案情况,分别进行评议,有“不满意”的,在文字栏中注明事由。提案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做到找问题到位,即在掌握情况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提建议到位,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对于承办单位在提案办理工作中的困难,尤其是那些普遍存在的、单靠个别部门的力量无法解决的困难或问题,要客观地分析原因,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推动问题的解决、建议的落实。二是组织提案单位相关专业部门的职工代表参与测评。在“值得肯定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建议”栏目中填写具体内容,以便承办部门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办理工作,增强办理实效。三是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收集各项提案处理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对提案处理工作的回复率、落实率分别进行考评。第二阶段: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对两个测评结果和专委会考评情况进行汇总,形成各提案处理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价意见。其中,提案人评价意见占40%,职工代表评价意见占30%,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考评意见占30%。

(三)企业职代会提案征集处理工作激励机制的建立

(1)提案征集处理工作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意义。所谓激励,是指能够调动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激发和鼓励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建立职代会提案征集处理工作激励机制,并将提案工作处理考评情况与生产经营工作一样纳入部门责任目标考核奖励之中,其目的在于激励各提案处理部门,使其萌发实现提案处理工作目标的积极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提高提案处理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提案处理工作质量。

(2)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组织机构、评选原则、评选范围、评选程序。组织机构:为规范、有序地开展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价,成立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长由总经理担任,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担任副组长,其余领导班子成员和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提案工作专门委员会成员即为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工作办公室成员,办公室主任由专委会主任兼任。评选原则:从提案质量评级情况和提案处理工作情况两方面进行评选。评选范围:一是根据提案质量评级情况对相关提案进行评选。二是根据提案处理工作质量对各部门进行评选。评选程序:由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办公室根据提案评级情况、各部门提案处理情况及提案处理工作质量民主评议情况对提案质量、各相关部门的提案处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对提案和提案处理部门分别进行初步评定,提交提案征集处理工作评选领导小组讨论确定相关奖项。

上一篇:案防人人有责 合规在我心中下一篇:新时期的医药营销体系变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