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2024-05-22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精选8篇)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1

一、史料研究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天向何处去”,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在今后我们还要面临很多的新挑战。纵观历史那些伟人无不是精通历史。我们今天的很多政策措施其实在历史上也有一些相似的影子,但是我们更加完善了。而今天,我们的身份是“继承者”,也是“思考者”和“规划者”„„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就需要从学习史料开始着手。

学习史料可以让我们知道过去,了解发生在每一个时代的大事小事,可以让我们从历史中找出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人类的发展方向,乃至于个人未来的人生道路该如何去定位,如何才能更好的向前走,都能从史料中找到答案!

另一方面,从更好地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并赢得中考的成功角度来看。环顾近几年各地的中考,我们发现主要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而这也是今年我们中考的题型。在这两类题型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史料需要学生读懂、理解和分析才能解题,尤其是按照08年中考佛山卷中选择题占24分左右,非选择题占16分,其中非选择题没有严格的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的界限,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史料的分析在整场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并且很好地抢占这一高地,那么我们有机会力图重围,取胜于中考

二、史料,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来源主要包括古迹、遗址和文物、文字记录。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史料和一些图片等。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把握好史料是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共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同感:史料,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可能是在初一时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中国古代史,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很多学生会有新鲜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地就要碰到很多史料,尤其还有不少是文言文,往往历史老师对初中学生所学历史非常熟悉,对其中涉及到的史料往往烂熟于胸,认为学生也能够读懂接触到的史料,因此就对此缺少关注,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是缠着老师一追到底,而是不懂就算。这样就形成了读不懂史料,无法做题,就乱做甚至不做,以后见到史料就头脑发胀的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养成后到了初

二、初三虽然接触的是现代文为主的史料,但是很多人对它已经敬而远之,不愿意去读史料,更不可能很好地分析和作答,这就学生觉得历史难学、不好考的主要原因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史料,学生有困惑、有害怕的心理是正常的,但是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并带领他们克服遇到的困难。比如我们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一些材料:

材料一: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呜呼!欧罗巴铁骑,入汝室矣;将高卧白云何处也?吾愿青年之为孔墨,而不愿其为巢由;吾愿青年之为托尔斯泰与达噶尔(R.Tagore印度隐遁诗人),不若其为哥伦布与安重根!

——陈独秀《敬告青年》

从这则材料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世界潮流和对社会的要求,学生一方面通过阅读了解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也从另一方面了解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敬告青年》发表在《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敲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为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再如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很多同学看到这段材料,就觉得难以理解,不想也不愿意去阅读和理解,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克服惧怕的心里,抓住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个关键词,并且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能清晰地看到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学习西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人思想的转变,从而为思想的解放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也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段材料选自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借狂人之口,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国民的注意。非常形象地展现了积贫积弱的中国和先进中国人苦苦追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努力,给学生心灵很大震撼!

通过以上的材料,学生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运动兴起在20世纪初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授之以渔,让史料助学生成功 如在学习如何评价隋朝的大运河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史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问题可以这样出: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简要说说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要答好这类的题目关键要把握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千里长河、隋、涿郡等等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词语,结合我们所了解到的大运河概况、开通的影响、对它的评价等知识才能很好地解题,否则如第2题就不知所措了,而在答第3小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不能简单、准确地回答的情况。又如,在2006年海南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的同意,(英国)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材料二: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件,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分析断定,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材料二体现了当时中国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与英国相比,两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要解好这一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把握好材料一中“议会限制王权”这一关键,从而准确地判断出这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断定这一制度是君主立宪制。这才能为解决第2问主要区别奠定基础。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很好地读懂材料才能为分析、作答作准备。因此,我觉得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多学习多分析多做练习可以取得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中考或者其他试题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出自书本中的,也包括了不少的新材料、新情景,其实看似繁杂的史料中隐含着很多的历史信息,丰富了学习并且为解题提供了很多帮助。反复地引导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暗示,让学生充满读懂史料解好题的信心。

2、教会学生一些解答的方法和技巧,如:关键词法、带着问题读材料法、推敲法、反证法、排除法等。通过长期的努力,我们的学生拿到材料已经不是措手不及,而是懂得写写划划并从中分析。

3、多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提点学生,引领他们一步步了解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品尝成功的滋味。

4、及时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方法,并学会归纳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2

一、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学习

经常有老师在课后发牢骚“这个课是真难上, 学生是一点也不认真听讲, 要么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目瞪口呆;要么在那做历史练习题, 没有一点上课的样子;要么同桌间在那小声地嘀咕, 也不知有多少闲话要说”。语言中都是学生的错, 从他那语气中流露出对学生很多的不满。是的, 这样的课堂不正常, 这样的课堂也不允许,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仅发牢骚而已吗?显然不行。不知这位老师在埋怨学生的同时, 是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学生不喜欢他的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专业知识不够, 思想陈旧, 缺乏新的教育理念。

在我们教育行流行着这样的观点:教学时间久了, 小学老师只有小学生的知识水平, 中学老师只有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是的, 如果在课后你不进行学习, 你的水平甚至于连学生也不如。你满足于原来的一桶水的水平, 随着时间的流逝, 那一桶水也被蒸发待尽, 你哪还有能力去教授学生?何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的中学生再用一桶水去浇灌已经远远不够, 教师应该是一眼汩汩涌动的清泉。所以, 作为老师必须加强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2页) 自身的学习, 接受再教育。不是有学历达标考试吗?不是也有县市省组织的教师培训吗?不是也有读书活动吗?可是总有一些老师不以为然, 培训也不去, 教育理论书籍也不去读, 还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授课, 穿着新鞋走老路。他那旧的教育理念、浮浅的专业知识怎能打造魅力四射的历史课堂?时代在发展, 知识在更新, 教师必须为让清泉汩汩涌动而再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而搞好历史教学。

二、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历史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建议:“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显然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非常重要。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不但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合作, 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参与课堂, 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课堂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角色扮演更能让学生走进历史, 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编、讲故事比赛在教学中采用它不也是很好的吗?从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中提取信息, 发挥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走入历史、感受历史, 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住历史知识, 还能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陈述历史的表达能力……这样的历史课堂又怎么不是激情四射呢?

三、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3

一要备教材。要备好教材,必须熟悉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入钻研,了解其内容、要求、编排意图与体系以及各章节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即将讲授章节的钻研,要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精选补入;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二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求教者全面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方法、习惯等。这样,才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足以让学生动起来,达到教学活起来的目的。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将如何克服预想的困难。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

三要备教法。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教法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手中有“法”。

四要备教学手段。要上好课,得有好的教具相助。教具的恰当使用,对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使课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是极为有利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即使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测对象,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校教育的目标,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

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4

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倪延彤

(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

新课程要求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现这三维教学目标,在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条件下,一线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文字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是频率最高、最普遍、最常见的。因为通过文字材料的解读,可以让学生感知历史,增长知识,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课堂文字材料的运用都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呢?笔者在自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和几次教研活动中,发现历史课堂教学中文字材料的运用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文字材料堆砌

如有些公开课一节课运用十几段文字材料,还不包括其他的图片资料。过多的文字材料,使整节课单调,没有动感,并且这些材料固然能揭示历史现象说明问题,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只有45分钟。要让学生在短短45分钟内读懂这些材料,还要展开其他的课堂活动,可想而知,这些材料只能作为课堂的“装饰材料”,在教师鼠标的控制下,一闪而过。教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不能真正运用好这些材料,学生也不可能真正读懂、理解这些材料。所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走过场罢了。

二、用一段材料能解决的问题,而使用过多的材料

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相似之处,但其实不一样。前一个问题是针对整节课而言,这个问题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细节而言。如,笔者听过某位教师讲授的“义和团反帝运动”内容,在分析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中的“灭洋”指的是什么“洋”时,分别用了三段材料来指出这个“洋”是指洋人、洋教、洋货。在这一环节上,完全可以将这三段材料放在一起。在大屏幕上一放,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这里,虽然用到了材料,但是繁多的材料不仅不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三、不充分利用材料

记得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师为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尼克松回忆录中的材料“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然后问学生这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说来学习这节内容。其实,还可以再设问,如“如何理解‘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不是为导入而导入。同样很多老师会在课堂结束时引用一段文字材料,可能这些材料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回味,而不是单纯地结束一节课。

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运用历史文字材料呢?

首先,有效运用材料,在精而不在多。至少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应是有用的,而不是摆设的,所以要避免课堂教学中材料的堆砌,只要用一段材料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使用一段材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对材料仔细解读、挑选。尤其避免随便下载网上的课件后,把所有材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剪切在一起。

其次,所运用的材料应是有效的,是真实的、可靠的、准确的。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经验教训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可靠的史实,这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此教师在寻找材料,围绕材料设问的同时,不可放松对材料可靠性的把握,对材料的准确理解。

再次,正确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尤其要避免在学生理解材料时教师家长制的“包办”作风――教师读材料,分析材料,回答材料问题。看似材料丰富,课堂气氛热烈,但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思维,使历史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再多、再广、再精彩的材料,也只是轻舟在水面飘过,当时只荡起了几圈涟漪,完成了语言信息的简单传递,一段时间过后水面就了无痕迹,结果教学目标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实施。

躯体睡着了血液还醒着,历史睡着了时间还醒着。在教学课堂里,材料睡着了而教师还醒着。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历史教师也面临着更多的困惑,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文字材料,这一问题还值得我们思考。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5

摘要:自古以来,有关英语语言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应用,一直是历代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苦心钻研的课题。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先后出现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试听法,交际法,任务法,合作法,自主法和折中法,它们在教学实践历史中,时而备受推崇,时而倍受冷落,时而又东山再起。本文侧重于探讨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势,旨在通过加深对它们的学习,理解,和反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持续稳定,科学全面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 优劣势 英语学习前言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选择理想的教学法。不同时期、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不同的理论基础,产生了不同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它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得以发展,改革,继承和不断创新,甚至颠覆,并对中国外语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各种教学流派时而备受推崇,时而倍受冷落,时而东山再起,但他们都各有其优劣势,我们要理性分析和接受这些理论,并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行之有效地它们把运用到教学实践,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日益完善,并有力推进英语语言教学的历史进程。

英语教学流派及优劣势大PK

一 翻译法

中世纪欧洲人,为了书面翻译与阅读,采用了语法翻译法。迄今为止,它是使用最广,影响最深的教育体系。教学过程是:阅读文本——分析语法——翻译目的语为母语。翻译法提倡母语教学,重视语法知识体系的灌输,和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其优势体现在:1.注重语法的规范性,语言的逻辑性和准确性。通过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潜移默化地拓宽了外语学习文化视野,增加了跨文化知识的沉淀与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增加了词汇量。2.突出母语在语言学习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用母语解释目的语中复杂的语法结构和抽象概念,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也更便于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学习和巩固。3.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字基础,增强了学生独立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劣势如下:1.过分强调语法规律的正确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导致本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口语与书面语严重分化,使语言知识的学习呈现片面化,刻板化和机械化。2.母语文学素养基础相对薄弱的教师或学生,只会生搬硬套,不会活学活用翻译规律,直接影响到翻译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实施。3.教师的权威主导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缺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挖掘和体现。4.目的语与母语互译方式,导致学生懒于英语思维,过度依赖母语,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成为其巨大诟病。二 直接法

19世纪工业生产的发展,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增强,翻译法的诸多局限性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直接法应运而生。直接法强调广泛运用实物,图片,动作手势等直观手段,直觉感知语言材料, 直接用外语思维;要求外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 强调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优势在于:1.强调直接学习外语,直接应用外语,突出了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极大程度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2.打破了传统英语学习法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桎梏,掀起了现代英语教学法革命的历史序幕。3.直观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习热情,彰显了学生主体意识。劣势:1.生硬排斥或禁止母语,忽视母语文学修养对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积极助推作用,忽略了母语与目的语共性与差异性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2.片面夸大口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过度依赖直观感性意识,势必对写作阅读能力的培养产生阻碍。3.忽视遣词造句,语法规则的传授,语法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被束之高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词汇量小,信息量寡,语法差,句法不通的尴尬。

三 视听法

1954年吉布里纳提出试听法,主张使用幻灯,电影等手段,设置情境进行操练,倡导听说训练与情景的结合,把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融合一体。他还倡导听说训练必须与某一情景相结合。优点:1.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的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得心应手,效果显着。2.原汁原味,感染力极强的听觉冲击对于学生纠正语音,模仿语调,完美节奏和提升遣词造句方面功不可没。3.情景教学法通过视听手段双管齐下,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背景和语言环境,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交互式的暗示,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锻炼。缺点:1.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2.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3.学生过度依赖视觉听觉形象的导入和辅助,易走进无电影和幻灯等手段,无英语学习促进的思想怪圈。四 交际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英国功能语言学家弗斯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他们的语言哲学原理为交际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交际法强调语言学习目标不仅是语言能力,还包括用语言进行自然, 流利沟通交际的能力。课程的编排以功能的表意为纲,通过接触,模拟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组织教学。优势如下:1.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教学语言流畅化,语言运用创造性,表达思想的直接性。2.注重语言的应用实效,重视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互动,避免了多年传统英语教学哑巴英语的弊端。3.交际题材范围广泛,实践量大,操练时间长。学生学习状态呈良性态势,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劣势是:1.忽视语法语境,语篇的分析,弱化语言知识点的学习,积累和巩固,对语法概念和和语法现象缺乏系统规范认知,只会导致实际语言交际过程的的混乱,误解和错误连篇。2.交际法对惯于传统英语教学法老师的活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学生的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和学习习惯与能力也会影响交际法实施的效用。在能力弱,基础差,主动参与意识淡薄的学生身上,效果不理想。3.交际法片面突出语言的输出,但是语言交际的输入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输出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寡,内容的深浅和效果的有无。4.重流利,轻准确的交际性英语教学法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语言学习。五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法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目前被广泛研究并得到肯定的教学方法,主张以任务为核心单元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师布置小任务——学生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具体实施——评价学习。通过围绕完成任务,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译能力参与教学活动。优势显著:1.重视语言学习的交互性,真实性,过程性,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与用的相关性。2.学生从无意识接受向有意识参与迁移,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学生学习的无限潜力得以充分挖掘。3.学生把注意力投注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与目标中来,将交际实践中的一个层面“基于任务交际”明确化,具体化了。4.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学习氛围宽松,有机结合语言的有效输入与实效输出。劣势明显:1.具有时代感,兴趣性,同时难易适中,难易有别和切实可行特性的课程任务的设置,需要老师的精心策划和匠心独运,这对他们的课程组织和设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设计不当会使任务完成效果大打折扣。2.任务设计的教学环节需要师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参与度不高或者老师教学方法陈旧,使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普及存在难度。六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叫“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合作学习代表Slavin认为“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依托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艺术。”简言之,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五大要素: 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交互作用,个体责任,社会技能,小组加工或自评。优点:1.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作用。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集思广益,模仿和学习组内优秀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自主学的习惯。2.信息资源的共享,思想方法的协调和个体行动的一致,保证了既独立分工又精诚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3.学生间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合作。有利于减轻和舒缓个人面对挑战时的无助感和焦虑情绪,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4.团体合作学习效果如何,综合评价成绩的高低取决于成员间设定目标后的共同努力,合作学习有助于成员价值感,荣誉感,成就感和集体观念的体验。缺点:1.合作学习组织的划分不易掌控和难以均衡。组员的基础高低不平,组员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否落实到位,分工是否明确,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2.合作过程矛盾并存。合作小组内部意见不一,相互猜疑,缺乏沟通技巧;个别组员态度不端正,思想涣散,蹭大锅饭;积极自评,消极他评,严重影响合作学习的效度。3.合作学习教室空间的安排是否得当,在创造合作协调的学习氛围中扮演着重 要角色,但目前我国大班教学的现状,致使合作学习模式难以在实践中实施,推广和普及。七 自主学习

Henry 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习目标设定,独立学习行为和学习评估。主要成分是态度,能力与环境。长处是: 1.学生从“我被管”到“我管我”转换后,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明确了学习目标,摆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自我效能感。2.自觉提前收集,整理有效学习资源,独立整合,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和学习策略,自主完成语言学习的各项任务和目标。3.能自主思考,自主调节学习状态;能实时监控,独立调整学习进度,能自主评估,改进学习模式,保证了自主学习的一致性和规范性。短处: 1.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形式单一,教师,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的联合机制欠完善。学校自主学习网络平台的搭建不理想,教师自主学习引导和指导不给力,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不强,意识淡薄。2.缺乏高效的自我监督,缺乏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缺乏有力的自主执行计划,缺乏抗挫的勇气和努力,缺乏面对挑战的耐力和信心,导致自主教学模式形式大于内容,学习效果得不到科学全面的体现。3.自主学习资料库信息匮乏,选择有限,自主学习资料参差不齐,良莠不齐,这给自主材料的选定工作带来巨大难度。八 折中法

折中法,作为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运用。折中法通过对传统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策略进行演绎和归纳,并对各种教学流派的理论,方法和途径进行筛选,权衡,采取取长补短,优化资源的手段,把貌似对立的方法综合运用。优势:1.避免了某一种特定教学方法本身的孤芳自赏和形式单一带来的片面性,博采众家之长,兼顾了多功能教学的融合,适应了新时期全方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沿袭了注重词汇,语法,写作与阅读基础的传统语法翻译法的优势,也秉承了强调听说口语交际能力增强的视听说方法的风格,还整合了目标性,任务性与自主性并重的自主合作任务学习的长处。3.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折中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密切关联,协调适宜。4.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提高语言教学效度;有利于学生多感官,多手段灵活学习掌握语言知识。缺点:1.不同的教学阶段,对象,内容和环境需采用哪几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各占比重如何,是一个需要全方位权衡和考量的问题。2.所有教学方法精髓的提取,择优和综合应用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是一场考验,缺乏对各种方法全面学习,势必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埋下了祸端。

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 教学法的诞生,发展,完善和革新主要取决于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具体情况不同, 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并探讨各教学法的优劣势, 加深对它们的学习,理解,和反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熟练掌握,科学运用各教学法的特点与技巧, 并根据特定的教学情景,优化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度,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度,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6

贵州省独山县望城中学唐应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尺度,应当十分重视。”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忽略了作文教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远远提不高,什么时候重视了作文教学,语文教学质量就会有显著的提高,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的体会,深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是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的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是讲究科学,有目的,有计划,因人施教,方法得当,作文教学是有序可循的。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会逐渐提高上来的。

一、初中学生作文的训练,多是命题和半命题进行,以单项练习,仿写为主,以创造性综合练习为辅。具体地说,就是以课本中的单元为一小阶断,每一阶段中的练习,包括题型仿写,材料仿写,片段练习,然后有一次创造性的综合练习。如表现初中集体生活的作文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片段如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场面描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活动-------全校活动-------“惜别”,等等,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递进式地进行。通过这样的设计来练习,学生避免了“不会写”的苦叫,即使是较差的同学,也能沿着课文的架式写成一篇有所内容的文章。这样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注意下笔前的指导。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是教育学生认识“为什么写”,启发学生明确“写什么”,指导学生懂得“怎么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鉴于以前忽视作文前的指导,只是简单地提出几点要求给学生,结果学生冥思苦想无法下笔,茫茫然不知所写,咬咬笔头一筹莫展的情况,而今注意了下笔前的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完成。如前面提到的《惜别》一文的写作,下笔前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此文,主要是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身边发生的,舍不得分别的事件(或是一个场面)进行条理以后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场面描写表达出双方依恋之情,充分调动心理、动作、场面等描写手法,表达得生动感人。通过这样多层次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启发学生明确“写什么”--------我们生活中,难免有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的“舍不得分别”的场面,而分别时往往都会产生出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只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然后再指导学生懂得该“怎么写”-------这就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框架,注意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交待好记叙的要素,以夹叙夹议的形式来表情达意。通过这样认真的指导,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勃发了写作此文的兴趣,把内容迅速地组织起来,不用很多时间就能把文章写出来了。

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批改。平常评改作文,除了用到的详细改、重点改、当面改、书面改等方式外,主要地的还是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的习惯和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据此,批改的形式有老师提示后学生自改、同座位交换改、小组讨论改等;评改的内容有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指出文章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找出自己认为文理不通的句子,当然能够改正更好;就作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出看法,写眉批和总批等等,都是渐次进行,逐步提高的。一般是,改前教师根据情况,从学生中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教师边范读边评点,然后再选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进行全班性的议论评改。这样提供给学生(或小组)评改的范例,就可放手给学生去进行。例如教到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有关知识时,先让学生写完议论文习作后再自己找出哪是中心论点、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并兼顾到其结构------引论是如何提出问题,本论如何分析问题,结论是怎样解决问题等。第二次又由小组评改;先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从结构上去眉批,总批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写作题材和生活积累,开阔了眼界,又能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启发,学生仔细批改文章的过程,也是辨析词语、订正错别字、修改病句的综合练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的过程,一方面老师也能从改作文的“苦海”中挣脱出来,减轻了负担,腾出了很多时间精心教改的问题,师生各得其所。

四、注意讲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与命题、指导、批改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必须全面考虑,统一安排,是不能把作文讲评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的。学生批改完后,老师还要检查核分,作些必要的记录。凡习作中的通病,作些简要的记录,在讲评中提出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即可。一次讲评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集中在一两个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我在讲评中一般都有计划做好的,讲评时按步骤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成为被动的听众。有时让学生进行评议;有时先让习作者介绍写作简况(包括写作目的、构思、立意、选材等),然后在进行议论;有时刻一篇优秀习作以便让学生借鉴;有时结合有关的写作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理论知识,等等。总之,讲评也要求多样化,不搞呆板形式,搞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不但懂得了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改,从而提高写作知识。

经过了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后,学生们提高了写作能力,语文水平就有了显著的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7

一、当前历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评价方法单一:

注重量的评价, 忽视质的评价, 注重相对评价, 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在差异性评价。即以书本知识的再现为主要内容, 以纸笔考试为主要形式, 以得分高低论英雄。

2. 评价的主体错误: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评价的核心内容。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做到评价, 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发面进行整体评价。

二、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1. 基础性:

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非智力素质提高。

2. 主体性:

学生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能对学习对象有所选择, 并进行优化组合;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善于寻求合作规律, 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与学习, 敢于突破常规, 有所超越, 积极发展个性;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评价。

3. 开放性:历史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结果的开放;教学设计的开放。

4. 探究性:

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欲;对探究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善于运用多种手段, 思维方式灵活;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善于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流;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探究成果。

5. 独创性:学生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等。

6. 情感性: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感情的涌动。

7. 发展性:

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自我, 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健康的连续性发展等。

三、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 我注意构建新的评价方法, 如课堂口头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开放性试题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等, 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和调控。通过教学实践, 我发现学生变得敢想、敢说、敢做, 也变得会想、会说、会做, 他们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了较大提高。以下是我再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做法。

1. 课堂口头评价

这是教师最直接地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活动作出即时性的评价, 如学习态度、主动参与的程度、对历史问题的思维表述能力等等。并将情况以等级制及时登记到评价手册中。对于学生在课堂表现的进步及时给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即时评价中要巧设疑问, 教师要积极推动学生认识的发展, 顺理成章地促进历史知识的形成。新课程设置了许多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题目, 学生往往能够直截了当回答某些方面的突出内容, 但不能全面地、历史地评价。教师既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肯定, 又要因势利导形成正确评价。比如, 对秦始皇的评价, 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他是暴君, 而没有从功劳方面认识其乃是伟大的君主。

2. 小组评价

新历史课程“注重探索学习, 学生应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开展小组互评主要是为了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其评价目的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为形式, 旨在提高学习欲望。学生可针对自己的学习实际评价自己或小组成员。它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学会学习和评价。我一般选择教材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开展评价。

除小组成员互评外, 还可以进行小组间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评价, 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 评出实践活动的优胜组。小组评价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 在合作中自觉遵守合作规范, 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同伙进行合作与交流, 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

3. 学生自评

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自主评价不能放任不管, 必须加以指导。在指导学生评价过程中, 教师也可清楚地了解学生心理和各方面的情况, 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

4. 作业评价

教师对学生作业、作品完成质量的评价,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历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60-01

初中历史课程的问题教学是以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主要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最终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在探索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问题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当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而且也是学生将来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倾向,它使个体对某事物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问题教学对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求知欲、探索欲,这就是儿童内在的认识兴趣和需要,并且这些欲望和需要能够在活动成功的情况下得到强化。在问题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当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时,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会得到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问题情境,理解作为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的有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种作用在历史课堂中尤为显著。通过问题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进行“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

3、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问题教学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首先,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不能依附教师;其次,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批判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唯书、唯上、唯师,而要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教学的最大功能是形成创造型的个性。

二、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答型问题教学法应用最为普遍,因此本文仅对这种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问策略、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论述。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着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例如:在教“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讲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并且要学生找出鸦片战争发生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产生“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的疑问。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有关北京人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

2、设置问题的策略

问题中既有当前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有与之相关的、值得学生思考的内容,把学习和思考延伸到课外,用课外知识巩固和补充课内知识,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将问题延伸到课外,更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需要学生经过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会提高,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之类的问题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类问题都是封闭性的,没有什么启发性,运用得太多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惰性。

3、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

在问答型问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不全面的,有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往往越俎代庖,迫不及待地替学生说出正确回答,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的回答再精彩,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带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答案的正确性。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可进行再追问,追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追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思维的积极性,因为追问是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思维体验;其次,追问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再次,追问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最后,追问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严密性。作为老师不要将问题作为惩罚的手段。以回答问题来惩罚学生最显著的表现是:这些教师对于错误地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或进行讽刺、挖苦,或采取其他的惩罚手段。

上一篇: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问卷调查下一篇:高考易考成语分类(无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