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2024-09-02

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通用2篇)

浅谈攀比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篇1

所谓攀比心理是指一种不甘心落后于他人、争强好胜、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 这种心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积极性作用, 但如果引导不好, 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这种攀比心理, 用一些相对较为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这种心理。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主要原因

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是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伙伴。父母的一言一行, 这孩子都可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 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 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学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 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

⑵有些幼儿园老师的师德存在问题, 作风不端正。对一些家境比较好的孩子特别关注, 对他们百般照顾, 而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比较冷淡, 不理不睬。作为老师, 同样要注意言行, 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 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

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生活条件差, 对很多人来讲, 吃的就是一些粗茶淡饭, 穿的也是一穿再穿的衣服, 也没有什么玩具可以玩, 更多的是自制玩具。现在不一样了, 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小孩打扮得漂亮一些, 玩得开心一些, 都不想输给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 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⑷家长的溺爱, 也是造成幼儿攀比心理的原因。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都是2+2+2的家庭。一家六口人就围着一个小孩转, 生怕饿着了、凉着了。小孩子想要吃什么就买什么, 想要玩什么就买什么, 小孩子想到哪里去玩就带到哪里去玩。小孩子成了掌上明珠, 握在手心怕丢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 会让幼儿之间产生互相攀比心理, 产生依赖。

⑸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 心灵纯洁, 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 易教易懂易模仿, 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 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 真善美丑, 什么都跟着学, 因此, 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常为父母所忽现。

很多小孩都有互相攀比的心理, 但是每个小孩形成攀比心理的原因和状况都不太一样, 对孩子的攀比,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 很多情况下, 小孩子只是模仿了爸爸妈妈的一些言语, 或只是看到老师对穿得漂亮的小朋友特别照顾, 自己也想得到, 等等。因此, 引导小孩的攀比心理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一定要因人而宜。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 攀比的积极性

实际上, 在攀比的后面, 是孩子好强的心理在起作用, 它包含着孩子对外界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注意, 从这些方面来讲, 这种出于竞争意识的攀比是正常的, 值得保护的。但这里关键在于应该告诉孩子应该和别人比什么, 怎样比。我们应当让孩子去比身体、品德、习惯、学习、理想、志气, 等等。同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勤劳、节俭之类的作品教育孩子, 并引导他们去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玩具, 使他们有各种物品“来之不易”的亲身体验, 从而为孩子具有健全人格打下好的基础。

2. 攀比的消极性

⑴不愿上学。当别人有什么, 而自己却没有的时候, 有些幼儿就出现了不愿上学的现象。他们一定要在自己也拥有同样的东西后才愿意去上学。

⑵嫉妒、盗窃行为。在同伴之间, 因为互相攀比而造成的教育问题也不少。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有新式玩具、好看的书本, 自己也想拥有。有的家长会根据孩子的要求买来玩具、故事书之类的, 有些家长则无法满足小孩的要求, 再加上没有对小孩的情绪和想法做一定的疏导, 有些小孩就会想法设法去破坏别人的东西, 或者直接就据为己有。这种情况虽然不会是主流, 但是确实也给小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果中间没有做一些调整, 长大以后对她的价值取向等等也会有所影响。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⑶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 往往会使在攀比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家长责难、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 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这种比较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拿己短处比人长处。于是, 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攀比过程中, 孩子的自信心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 并最终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 赏识教育之所以被广为推崇, 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通过赏识孩子从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⑷自卑心理的产生。攀比本身是幼儿为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但在攀比过程中, 部分幼儿得到了优越感, 而部分幼儿在攀比中“落败”。长期的“落败”使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 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⑸学习重点的偏离。部分幼儿为了在攀比中得到满足, 开始偏离了自己的学习重点, 而是关注怎么穿衣服, 怎么打扮自己, 怎么花钱, 想尽办法使自己的外表和物质享受上与同伴的不同。

长此以往, 攀比心理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情的演变总是会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在小孩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没有注重这一块的引导, 给他们一些良好的教育, 就会给小孩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今天小孩子一定要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才肯去上学, 明天要求去香港迪斯尼游玩, 后天又有其他更多的要求, 如此种种, 家长势必无法长期地满足这些要求, 而且给自己和小孩都带来很大的烦恼。

三、解决幼儿的攀比心理的对策

1. 改变家长的消费观

消费观反映着人的健康心理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和高档化, 社会与家庭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孩子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儿童的消费价值观尚未形成, 对不良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辨别能力, 因此, 需要从改变家长观念做起。在家长论坛活动中, 我一一举例孩子身上的攀比消费的现象, 又举出小学生、中学生的品牌消费现象。这些攀比心理若得到父母错误的支持, 会使孩子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 虚荣心不断增强, 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因此, 我和家长共同分析了孩子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形成原因, 共同商量改变这一现象的策略,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家长们也感觉到了高消费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应提倡适度消费, 对于幼儿攀比消费的要求不能有求必应。在选择玩具时要考虑玩具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 为孩子购买衣服时要考虑衣服的实用价值, 为孩子购买吃的东西时则要考虑营养价值等等。

2. 转移攀比的支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 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 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我们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 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 引导孩子在好习惯、好行为、动手能力、为班级做好事、帮助别人等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我了解到茜茜小朋友用自己的旧娃娃攀比邻居小朋友的芭比娃娃, 也要妈妈买时, 我就和她一起用纸巾给娃娃做了一条“纱裙”, 又用漂亮的布料给娃娃设计了好几套可以拆换的衣服, 茜茜剪衣服样板, 妈妈再把衣服缝好。就这样茜茜再也没有提起要买芭比娃娃了。茜茜妈妈说:“还是老师有办法!”

3. 扩展游戏的材料

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孩子的消费愿望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现在, 市场上幼儿价位颇高的游戏材料、消费广告良莠不齐, 不断地刺激孩子的购买愿望, 驱使孩子产生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我们仅仅有这方面的认识和忧虑是不够的, 应该以自身的渲染力引导孩子理解、感受并不是高价位的活动材料才是最好的, 一些不起眼的废旧材料同样可以变成好玩、好用的东西。因此我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投放、运用到了孩子的活动中。如用食品袋、包装盒开“娃娃超市”的游戏;用各种废旧纸盒制作汽车、小动物住的房子;又如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布料做沙包、布棒;用可乐瓶做保龄球、酸奶瓶装上橡皮筋做“拉力器”等等。我们的孩子在参与收集、参与制作、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游戏材料会玩得更开心, 才是最有价值的。

结合实际论幼儿的攀比性行为 篇2

关键词:攀比;分析;对策;行为

针对幼儿的攀比性行为,回访了30份家庭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显示:

有50%的幼儿会缠着爸妈帮他们买其他小朋友有而他没有的东西;

几乎100%的孩子都会经常要求爸妈帮他买某样东西;

有40%的家长肯定自己的孩子有攀比的行为。

什么是攀比心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一天她爸爸去接她,便满脸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来接我啦,瞧你个光头,丑死啦。让小朋友们看见多不好,会笑我的,下次让妈妈来接我。”就这样她一路上不高兴,回家后和她爸爸说:“爸爸,以后你再来接我时不戴帽子,我就喊你叔叔了。”还有一些孩子不愿穿不好看的衣服,认为穿了就没有面子。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时候,其实是父母的攀比心理影响了儿童。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积极性作用,但长此以往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一、幼儿攀比行为探源

1.孩子的虚荣心太强

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予索予求的态度,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培养出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什么都不愿落人之后,从而使幼儿滋生攀比心理。

2.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孩子的竞争意识被扭曲

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最佳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在不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扭曲的竞争意识。

3.目前学校教育对孩子人格的教育欠缺

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呢?想必这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做更深入的思考。

二、幼儿攀比心理的利弊分析

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暂时的性积极作用。就拿我的一个小妹妹来举个例子吧:她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班级的攀比现象非常严重,同学之间经常相互炫耀父母给自己买的物质,以及相互比较零花钱的多少等等。因为我的小妹妹特别贪玩,学习成绩很落后,父母为了让她学习成绩赶得上,与她约定:如果考试能得一百分,就奖励她一百块钱,帮她存在自己的小银行里。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利用物质与金钱来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但我想说的是这都是暂时的现象,这样根本起不到质的改变,也就是说:治标不治本。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三、对幼儿攀比行为的建议和对策

1.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童心

幼儿喜欢相互攀比,争强好胜,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教师对讲文明、有礼貌的幼儿要随时予以表扬夸奖,让幼儿产生羡慕和追求的愿望。对于孩子的不良攀比行为,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之内疚后,产生立即改正、争做好孩子的愿望。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地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3.家園联合教育,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家园联合进行一致教育是加强幼儿礼仪教育,消除幼儿不正确心理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办家长学校、定期开家长会、设立家长园地、普访于重点家访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认识幼儿德育的重要性。不过,由于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孙心切,教育观念老化,迁就溺爱幼儿,这更需要我们花大功夫做好家长工作。

4.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作表率。

5.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鼓励幼儿参与竞争、敢于竞争,但这里有个争什么怎么争的问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小朋友看到别的小朋友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回家就让妈妈给买一件;有的小朋友调皮起哄,她也跟着调皮起哄;看到小朋友穿了新鞋,他就偷偷在新鞋上踩黑……这些都属于不健康的竞争。教师对此要重视,要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美丑,避免无意义的攀比和嫉妒。

总之,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昌荣,万磊俊.浅谈幼儿科学教育的原则.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5(06).

[2]周东峰.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幼儿德育工作.学前教育研究,1995(03).

[3]张俊英.幼儿竞争素质的培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

上一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