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2024-05-10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精选8篇)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篇1

本学期,我将继续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我将主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的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中体现与创设真实而有意义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将本着“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追求,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基于课堂教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学习、积累、交流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们向科学家那样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而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培养和训练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施的。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的结合,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同创造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基本教育现状与问题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考试制度、教育政策,特别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培训,造成我国中小学普遍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本质认识不全面。在开展科学教育、科技活动实践中,85%以上的教师误以为科学知识即科学、科技竞技能力培养即科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科学教育,要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宣传科学教育,加强科学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培养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骨干教师。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从加强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出发,因地制宜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实验。

本学期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所营造科研的氛围,坚持理论学习,丰富老师们的理论知识。

2.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就这一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活动的开展、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研究,帮助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3.师生共同开展小课题研究,初步掌握小课题研究的基本

方法,激发学生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

4每月一次课题组会议,总结工作,布置下月任务。5课题组成员课题研讨活动。

6、善于观察、思考、总结和积累,把课题研究当作日常教学的习惯

7、我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把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资源纳入研究的范围。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把撰写教学反思变成一种习惯。

8课题组成员撰写一篇相关论文。

9、扩充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课堂教学。

时间内容安排入下:

三月份:组织课题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布置本学期任务。确定实验班级,并对实验班进行情况分析

四月份:课题组研讨课。

五月份:结合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尝试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六月份:结合数学新教材研讨活动,进行研讨课及有关论文交流、总结。优秀方案汇编;整理研究资料,课题组总结,评出最佳实验班和实验教师。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研究

一、独立学院学生第二课堂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认为知识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重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对于学生素养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独立学院对高校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专门的研究, 开展的火种主要是承办上级部门必须要求的文体活动, 缺乏自身的特色, 缺乏研究, 在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存在下面几点不适应性。

(一) 学生科研活动的现状

独立学院学生科研培养体系缺乏完整性, 虽然目前独立学院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参加科研科技活动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系统性, 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教师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奖励机制和考评机制, 对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乏引导。学生和教师科研立项的、作品申报, 成果提交, 作品评审, 成果展示等等缺乏, 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科技活动组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 创新教育的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创新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 开展学生活动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安排的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缺乏创新性, 学生活动存在着年复一年的重复, 关于创新与创造方面的课程和知识讲座也较少, 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如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每一年学校团委每一个月给学生活动都安排了一个主题, 每一个月重庆市团市委也有大型活动, 每一个月二级学院也有自己的传承活动, 等这三项活动做完的后, 学生活动主体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适合自身的活动了。

( 三 ) 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

学生社团目前在普通高校里面都存在着物质条件匮乏、活动经费紧张、会员较少等现状。学生社团新老会员等传承度不够,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以低年级学生为主, 尤其以大一年级的学生为主, 所以学生社团活动专业性很难得到提升。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表现的更加明显, 由于学校大一年级学生分布在铜梁校区, 大二到大四年级学生分布在合川校区, 故学生社团活动的主体在铜梁校区, 但是策划活动的主体在合川校区, 之前存在着一定的不衔接性。独立学院学生社团还存在年轻化缺乏时间和历史的积淀, 学生社团活动负责人更换频繁, 稳定性差等情况。

(四) 公共选修课活动的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 公选课开课数量不足, 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情况, 独立学院教师存在两极化现象, 教授、副教授基本都是普通高校退休的返聘教师, 很少有人愿意开设公选课, 年轻教师一般是助教和讲师, 比较年轻, 想开设公选课, 但是自身资历和教学经历有限, 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师资, 目前的开课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公选课课酬较低, 上课一般在晚上, 教师日常既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又要尽力做科研, 其结果是很多高职称教师不愿意上课, 开设公选课的教师的职称普遍偏低。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目前开始的公选课共有27门, 18门课程是助教和讲师开设, 6门网络公选课, 只有3门课程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始的。上课时间一般是周二晚上和周四晚上, 学生选公选课不是凭兴趣爱好选择, 只是为了修学分而进行选择的, 27门公选课学生选择的余地不足。

(五)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 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制约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那就是在独立学院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等不到教学计划的社会实践指导的同等待遇, 在计算课时和课时费的时候也存在差距, 导致了很多专业教师不愿意带社会实践, 而是有辅导员和行政教师担任, 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不到专业的知识指导, 降低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社会实践一般都在暑假开展的, 很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 应付了事, 往往直接找个单位, 随便盖上章, 然后再从网上下载几篇论文回来交差。

二、独立学院学生第二课堂的特性

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第一课堂专业知识, 还应该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 丰富的文化生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等。第二课堂的开辟, 绝不意味着只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 在激发潜能、塑造人格、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 第二课堂范围特别广泛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组织安排或认可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习、实验之外所开设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经典国学解读、艺术人文欣赏、历史文化传承、世界格局时政、科技社会创新等活动, 所以第二课堂的范围特别的广泛。

(二)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特别集中

独立学院学生活动特别集中, 主要表现学生活动数量多且集中, 例如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学生活动主要集中周四下午,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内容形式多,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包含有学习、科研、社团活动、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学生活动时间分布广, 第二课堂时间主要分布在中午、晚上等课间时间、周末、寒暑假等休息时间。

三、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一) 加大第二课堂和学生就业创业的联系性, 培养学生创新

学生第二课堂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也得到了更多的师生的认可和参与,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第二课堂开展活动, 利用第二课堂的信息传递的新途径, 让第二课堂的在课堂上可以对此补充一些课外信息, 加深学生对感恩节的理解。再如, 在Unit7中出现了“silkroad”, 但是没有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介绍, 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来思考, 组织适当的语言对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丝绸之路。

(二) 适当删减、替换部分较难的或者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材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题材或者内容, 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 尽力简化或者删减、替换掉较难的部分, 让教材内容更易于接受。如Unit3中有对“sync”同步问题的讨论, 分为两个视频, 第一个是对同步概念的介绍, 第二个是对同步发生的条件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深入, 学生对同步这一学术概念没有了解过, 因此这部分内容比较难。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两段内容全上或者省略其中一个, 再或者换其他方式方法来代替第二部分较专业的探讨。

(三) 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融入个性化、个别化的元素

大学英语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 尽量通过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实现个性化教学。例如在Unit2中出现了《濒危物种法》, 这个部分在给法学的学生进行教学时, 就可以适当的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法律内容, 或者该法律的来源和具体操作, 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加英语知识, 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新思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教材、光盘、网络等多种载体构成了一套立体化的大学英语听说教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利用网络材料精心设计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活动。例如在Unit 5 Internet and Crimes中有大量与网络话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教师在教授这一章节时可以根据需要, 结合教材与教学本身, 与学生探讨当今的网络问题, 也可以利用网上的动画、新闻信息等资源来活跃课堂气氛, 并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网络和犯罪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曹雪亚, 牟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以嘉兴学院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吴锦淑, 张妮妮.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5:56--57.

[3]王惠峰, 段红梅, 韩世范.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探索及思考.护理研究, 2009 (5) .

[4]郑学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农业信息科学, 2008, 24 (8) :462-464.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篇3

【关键字】通用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21

神十上天,蛟龙入海。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成为各国争相实施的重大战略。人的自身价值不是体现在对现成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体现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上。

首先,通用技术老师要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师角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职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生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创造性。由于新课改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各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创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道者,而应该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培养创新人才,更新教育观念是21世纪的人才开拓型、创造型、复合型的人才,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他们基本素质的具体表现。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方面。

其次,通用技术课程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许多老师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大多遵循原来劳技课程的发展轨迹,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作为通用技术课程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创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再加上我国对新课改进行大力的推进,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升素质以及进行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开放式”教学,要合理地利用课本内的案例,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技术创新体现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社会需求。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创造性地进行产品的设计思维过程,是高智商思维活动。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机理和过程,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设计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方案、结构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第三、要对通用技术课程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它成为一本活的教材。

通用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对通用技术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更新、充实和加强,而相关部分更注意分工和衔接,种族教学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创新是思维过程中产生的,许多独创性往往在交流中产生灵感。因此课堂教学中,在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老师的诱导中,逐渐使问题明朗化,水落石出。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教学环节中,无论学生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都要给学生肯定和鼓励,通过情感意识、创新意识去影响独立学生大胆参与及设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打破逻辑思维的束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程的不同章节内容,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复合性思维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都是中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形式,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所起的作用更大。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大胆假设、不收现有知识的局限,不收传统观念的束缚,灵活多变,思路广阔,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构思能力和一一题多解、善于变通的思维模式。

最后、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辅助,社会力量联动的科技教育工作新机制

在新的形势下,创新教育是整个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培养创新人才,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树立新的教师观是保障,加強实践训练是途径。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辅助,社会力量联动的科技教育工作新机制,学校是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主体,这就要求学校:一是要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科技知识的主阵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二是要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多种有关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开辟科技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参加电脑、科技、手工、写作、绘画等方面的训练。通过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开拓了学生的科技视野,丰富了科技知识,增强了科技意识,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三是通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积极营造科技氛围,开展扎实有效的活动。如科普宣传周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在校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学习氛围。四要鼓励和支持师生参加个级别的科技创新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交流中得到新能量和新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国高等教育,2009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篇4

董平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最为主要。以学生为本,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其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其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其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导入时,教师应运用激趣引入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新鲜活泼、富有趣味的的情景之中,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做实验、猜谜语、讲故事等,或者利用音响、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之中。施教中,教师要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或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例如,上“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可采用录音机播放自制的配乐故事“死谷之谜”,并在投影仪上播放自制的活动投影片。优美的画面,传情的音乐,动人的故事,会使学生的眼、耳、脑同时得到刺激。像这样,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积极性就会一下子调动起来,探究故事中所反映问题的欲望也会被激发出来。在讲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时,也可增补一个投影实验:将一个装有活蟑螂的烧杯放在投影仪的载物玻璃上,银幕上立即出现活泼的蟑螂形象,然后往烧杯内通入二氧化碳。学生在银幕上可以看到蟑螂在烧杯内先是到处乱窜,然后抖动身体,最后奄奄一息的过程。老师边做实验,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学得轻松愉快,创新兴趣也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设置疑问,培养创新思维。

思源于疑,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或质疑性的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由被动思维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思维。设置疑问就是一把启动思维的钥匙,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把启动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

在设疑导思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实际,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质疑。可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新知识的情景,进而导出本节课的探究内容,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或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再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从感知现象开始,对新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达到以“疑”导“思”、以“思”求“知”的目的。例如,讲“质量守恒定律”专题时,可首先设疑:“前面学习了许多化学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是何种联系?”然后教师做“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实验,接着由学生分组做探究性实验。一部分学生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实验,另一部分学生做“碳酸钙与稀盐酸在密闭容器中的反应”,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再组织学生对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疑:“煤燃烧后留下煤灰的质量比煤的质量轻,为什么?”“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大,这又是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一串串的疑问展开讨论。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设置疑问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精神的生动体现。

三.突出主体,鼓励创新行为。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二是重结论、轻过程;三是重模仿、轻创新。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由它带来的弊端仍然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教师要做到课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谈,结论让学生下,办法让学生想。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向课本挑战,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观点;向权威挑战,质疑权威所下的结论。一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会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闪现。如在学完“酸、碱、盐”的知识之后,我组织学生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检验实验室中NaOH已变质?杂质该怎样除去?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鉴别方法。归纳起来,他们主要提出下面三种不同的方案:①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②加Ca(OH)2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③

加BaCl2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然后,由学生根据所给实验用品分组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经自主探究后,学生均得到同一结论,排除了另两个错误的方案。在对实验方案的逐一讨论过程中,学生同时学习到了除去杂质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四.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标倡导“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篇5

结题验收主报告

项目名称:”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代号: 1282A030

31项目负责人:王晓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合肥,230026)

摘要: 本项目在研究与实践中,立足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并实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独立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学科交叉,逐步升级的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教学内容注重了反映时代特点和最新科技的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的改革,使大学物理实验课更着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一.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随着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21世纪又将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从依靠体力的劳动中摆脱出来,那么今天的信息革命将使人类社会从繁杂的形式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规模memory的记忆容量,计算机的运算速度,Internet网的交互管理能力,智能数据库、CAD等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准确性都是人脑所不能比拟的,21世纪人类对待这类脑力劳动如同操纵机器完成体力劳动一样简单。也就是说将来的脑力劳动性质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它应该是具有对所学知识的凌驾程度,具有对知识的探索,应用开发能力的新型脑力劳动者。但是,我们的理工科教学长期受到教学条件、环境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客观上引导学生向形式化,记忆型方式学习,过重的学习负担也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质的养成上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新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路必然要适应这些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基础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在进校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因而实验教学应该面对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不断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和科学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上述的想法,我们反省目前教学 1

上存在的弊端如下:

1、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基础实验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多年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陈旧落后的实验教学设备,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就大学物理实验而言,原有的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被分割为普通物理与近代物理两门独立课程,其中普通物理又被分为力、热、电、光等各自独立部分。基础物理实验实际上只是处于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二十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很少能在基础物理实验中得到反映。因此,相当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2、对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一般一项实验课时是3—4个学时,在这样一个很短时间内要学生了解实验原理、仪器原理、熟悉仪器的操作使用并完成实验是不太可能的,没有办法只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操作方法等尽量交待清楚一点,让学生自己思考的太少,很多学生是盲目操作,走了过场,这实际上是一种呆板的模仿型教学。

3、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目前大学本科开设的有些物理实验是当时科技发展的突破性成果。有的实验对物理概念的深化、发现、总结规律和对规律本质的解释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但教学中没有作太多讲解,学生认识不到当时科学家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实验,科学的概念和规律是怎么产生的;还有一些实验成果为后来的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围,派生出很多研究方向,但在教学中也没有通过这些例子介绍学科的相关性,展宽学生的思路;有的实验成果则产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或者一个新的产业,但在我们教学中没有介绍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背景,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怎么联想到它的应用方向,以及发展过程。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和很好的教材。

4、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科学,它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实验形成的。爱因斯坦把物理理论称之为“理想实验”的结果。在我们的理论教学中对概念的引进缺乏对实验背景和该概念前的学科背景讲解。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了概念,但不理解概念是通过怎样的思考、怎样的实验产生和进化而来。这样的学习容易使学生把概念绝对化,形成对理论的形式化理解,这样的学习不利于科学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从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和人才科学素质需求的角度来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必须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的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新体系。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教育思想和高科技成果,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改变过去的单一模式,建立多级开放实验室,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研究的需求,采用CAI、Internet网等现代教学手段,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1.发展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资源的缺乏是长期困扰教学质量提高的难题,也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趋向个性化的教学,需要比普通公共教学占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对公共教育来讲也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这些矛盾只能通过发展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手段来解决。在这些方面,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制和开发一批物理教学软件。其中,我们在国际上首创开发出第一套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国际领先水平。近两年来我们又推出了《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的Internet网远程教学系统,并且发展成“新世纪网络课程”在国际和国内物理教学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赞扬。它的意义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1)开创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该成果利用计算机把实验设备、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和学习者的思考、操作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一部可操作的活的教科书,为物理实验改革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克服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课堂、课时

限制的困扰,使实验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2)为网络教育最难实现的远程实验教学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3)开拓了CAI研究的新思路,带动了国内CAI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为它的应用开辟了重要的方向和更宽广的领域。

这项新的教育技术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武器,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实验中,对一些难度高、复杂的实验,学生在3~4个学时内对实验设备原理、使用方法、实验的设计原理难以仔细消化,对实验中所遇到的现象也很难通过短时间分析建立起认识,因此复杂的实验不能容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数,反复调整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虚拟实验、远程教学(在校园网上完成虚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二段、三段式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外可充分消化实验内容,在课堂内独立完成实际实验,有充分的思考与分析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受益.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

新实验课程的组成部分为: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验等,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一、二、三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每一级物理实验大致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学生从较高起点上进入大学物理实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向科学的高峰。其中:

一级物理实验,主要为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等,涉及到力、热、电、光、近代和物理各个学科,为普及性实验.二级物理实验,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以前教师排好实验、准备好仪器、学生来做实验的状态,过渡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方案来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做设计实验,从成功与失败中受到训练,得到素质的提高。

三级物理实验,为以现代物理实验技术为主的综合,设计实验,学生学习现代物理实验技术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应用.四级物理实验为研究型实验,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的课题,以科研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应用能力。

在课程安排上一级物理面向全校各学科专业学生开课,二、三级物理实验对理工类专业开课,第四级物理实验为物理类各专业学生必修课,理科非物理类各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3.注重物理实验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也才能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将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光声谱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软X射线显微技术、光谱技术、真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现代科研成果用于学生物理实验之中。在对我校量大面广的工、商、文科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开设的物理实验中,已涉及光谱技术、真空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X光衍射的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等。

4.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环境

目前我校开设的实验类型有公共必修实验、选修实验、仿真实验、远程网络实验、开放实验等。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远程教学”

通过开设远程网上物理实验教学以来,学生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网对实验教

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一样,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学生能够充分的学习和掌握实验教学内容。开设网上虚拟物理实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任何地点自主的进行学习,开拓学生的眼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物理实验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自学能力。

(2)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

在每一级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它不仅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内容上也开放,是一种个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近几年来我们开放的实验涉及力、热、电、光学、近代物理等领域80个多个实验项目。学生在开放服实验室中,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实验中允许失败,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在Seminar课中发表,讨论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创新点。

(3).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要,建立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选课系统,打破多年来一个年级学生一张课表的作法,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项目和教学内容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选课系统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在三级、四级物理实验中,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网上选课,打破多年来一个年级学生一张课表的作法,作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满足个性化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2002年和2003年已在三级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技术)和四级物理实验(研究型实验)中,面向2000多名学生开放,效果很好。

5.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同时,并行开设“物理实验技术系列讲座”,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层次和水平:

在开设三级,四级物理实验的同时,对学生开设了核物理系列、光学系列、原子光谱系列磁共振系列、真空系列等领域的物理实验系列讲座,讲述各领域的背景、思想、方法、现代技术和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6.强化物理学文化素质教育,开设“物理学史的启迪”课程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物理文化教育素质和软件思维能力。学习前辈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索方法,避免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形式化理解和对物理概念的绝对化。

在课程的选材上,重点突出著名物理实验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方式上采用“Seminar”方式及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7.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法体现了教学目标,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内容的导向。随着实验内容的丰富,让学生自由地选取感兴趣的实验,作为实验考核的题目;改变传统的笔试方法,新的考核方法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方式提交总结报告,并以seminar方式进行答辩。考核方法的改革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写出了一大批水平较高的考核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2003年做研究型实验(四级物理实验)的500名学生中,有63名学生作出了优秀论

文,在学生论文竞赛中获奖.四.项目主要研究成果:

我们在“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进行中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 2001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同年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优秀名牌课程。

3. 我们开发了“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及远程教学系统”,“物理学史的启迪”,“物

理学”,“十一门物理学类网络课程”教学软件。在全国已经有250多所高校应用了这些成果。

4. 出版了面向21世纪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大学物理实验”(一、二、三、四册)。

五..项目推广价值与进一步研究,实践的思路:

1.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全国250多所高校及香港.台湾等海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起了示范和辐射作用.2.融合上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思想和成果,进一步更新教学观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篇6

赵翠敏(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3)

摘 要:职业技术院校唯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很强的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对职业技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内涵做出明确界定,进行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创新能力与实践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凝炼出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措施,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篇7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从培养创新精神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用“真的是这样吗”“大家认为这样是否正确呢”“还有其他可能吗”等语言刺激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质疑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在上一堂课介绍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以通过边的变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梯形,并要求学生寻找这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这种以旧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就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营造积极创新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营造良好的、以创新为荣的氛围,教师一方面应当多引导,表扬积极创新思考、提出问题的学生,另一方面应当通过科学的方式向学生抛出具有迷惑性、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供学生创新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营造出积极创新的教学氛围。

总之,在开放性课堂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教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也与教学的模式分不开。因此,为了充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培养意识,也要求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

摘要: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并且在实践中已经证明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创设开放型课堂的角度入手,对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力求通过努力,找到促进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发展的可靠途径,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参考。

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计划 篇8

一、标新立异的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蕴含着创新的萌芽。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表现。

1.从标题质疑

标题是文章的旗帜和窗口,标题中经常有统领全文的一个关键字词,称为标题的题眼。“题眼”不仅提契全题,而且往往能提示课文的要义。如《黄果树听瀑》这篇课文的标题就可以提示学生从“听”字入手质疑,进而深入探究课文。

2.从课文中心句质疑

课文的中心句能点明中心,统帅全文。只要抓住中心句,就可以重点质疑,以点带面地探究全文。如《船长》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学生能从中找出重点词“忠于职守”“做人之道”,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探究全文内容。

二、独具匠心的大胆想象

1.充分利用CAL课件,引发学生想象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迷人的青海湖》时,笔者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青海湖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效果很好。

2.根据课文情节,引发学生想象

在想象中延伸课文情节,可以深化课文主旨。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后,笔者启发学生质疑:“文章题目是写秋天的怀念,可是文笔并没有着重用在秋天上,而是……?”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把自己认为可能的答案写下来。通过想象练习,学生对秋天的怀念这一主题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3.充分利用课文空白处,引发学生想象

如结束了《这个奇妙的世界》的教学后,笔者先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你们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再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世界的奇妙之处。

三、促进思维发展的语文活动

(1)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语言,展开语文活动。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次赛马的情况,笔者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来演示两次赛马的情况。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练,不仅理解了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内容,而且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接着,笔者再让学生用“划、研、读”等方法来研究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这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语文实践教学的客观规律,且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故事、写童话,组织具有挑战性的演讲、辩论和复述等课堂活动,在表演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对故事情节强的课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训练。在复述课文时,学生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运用创新思维重新组织语言,压缩课文内容,对次要内容进行删除、替换和合并等。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创新意识,善于观察与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中共资中县农业局委员会创建“创先争优示范城”第一阶段工作总结下一篇:强责任、转作风、提效能制度、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