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

2024-06-03

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共8篇)

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 篇1

资源经济导论

学号:07093049姓名:倪维洋班级:测绘09-4班任课教师:丁忠义学院: 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2年 4 月 27日

江苏省泰州市资源环境问题

测绘工程09-4班倪维洋07093049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位于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南部濒临长江,北部与盐城毗邻,东临南通西接扬州,是苏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一、资源总体情况

(1)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资源类型比较丰富,除了缺少园地中的橡胶园、牧草地中的人工草地、水域中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分布。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类,面积较大。全市耕地分为水田、早地、望天田、水浇地和菜地等5类,其中水田比重最大,占三分之二。耕地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类、潮土类、砂语黑土类、黄棕壤土类、基性岩土类、石灰岩土类。土壤质量较差,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不足0.2%,PH值7~8之间。由于灌溉条件优良,风调雨顺之年,全市大部分耕地仍可高产稳产。

(2)水资源

尽管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但从总体上说泰州市是一个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全市水资源具有“人均占用量少,过境水丰富,利用率较低”等特点。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1.55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市过境水资源量较多。过境水主要是抽引江水。

(3)矿产资源

泰州市砖瓦粘土全区广泛分布,初步统计资源量约8100万立方米;二氧化碳气田可采储量54.86亿立方米,地质储量261.48亿立方米以上,完全可以满足本地区、本省的市场所需;地热资源丰富,地下热水水质较好,富含碘、溴、锶等微量元素;矿泉水资源丰富,主要为含锶偏硅酸矿泉水。

(4)生物资源

泰州市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生存,市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以鸟类居多。目前,全市野生动物有鸟类321种,经济鱼类83种,爬行动物48种,哺乳动物4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

物9种,如丹顶鹤、白枕鹤、白鹤、黑鹤等,二级保护动物43种,如大天鹅、小天鹅、虎鼻天鹅、鸳鸯等。

二、环境总体情况

(1)水环境质量

2010年,泰州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5523万吨,达标排放15117.1万吨,达标率97.4%。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541.5吨,氨氮排放量为726.9吨;全市4个城区饮用水源取水总量16057万吨,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总体保持稳定,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符合饮用水源安全要求。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保持稳定,30条主要河流的57个断面中,优于Ⅲ类水断面占74%。

(2)空气环境质量

2010年,泰州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9262422万标立方米,达标排放量为8780776万标立方米,达标率为94.8%;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仍然是可吸入颗粒物。

(3)声环境质量

2010年,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1.9~57.4分贝之间。靖江市和姜堰市处于“轻度污染”级别,其余各市(区)处于“较好”级别。

(4)生态环境

2010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51,生态环境状况处于“良好”状态;下辖各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范围在56.54~67.24之间,各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均处于“良好”状态。

三、环境问题处理策略

(1)污染减排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污染减排的部署要求,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环保局设立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落实减排有关事宜,督办全市减排工作进展情况。下发了《泰州市“十一五”污染减排实施意见》,编制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分别与各市(区)政府签订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并出台了《泰州市“十一五”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和《2010-2012年泰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纲要》,把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各市(区)政府双文明考核之中,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上年削减2.5%和27.9%,完成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201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84个,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16204吨,二氧化硫508965吨,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2)环境综合整治

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区及下辖四市均已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010年建成高港永安洲污水处理厂、海陵区城北污水处理厂、姜堰市溱潼污水处理厂、戴南镇污水处理厂、第二城南污水处理厂(北厂)扩建及尾水导流工程。靖江新港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建成,姜堰市城区污水处理厂、泰州市第一城南污水处理厂正在紧张建设。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各市(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以及省政府《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苏政发〔2010〕87号)的精神,制定出台了我市《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实施意见》以及《泰州市“十二五”期间蓝天工程任务分解方案》;加快实施医药高新区、高永化工集中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淘汰城区内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检测,推进机动车尾气检测线(场站)建设并实现全市覆盖,积极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制度,发放标志110147份,其中黄标11573份,绿标97430份;加强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推行“环保公示牌”制度;城乡全面禁止秸杆露天焚烧,重点加大对市区秸秆禁烧工作的督查指导,确保环保部通报中未出现着火点。

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加强工业企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扩大机动车禁鸣区域。全面开展噪声达标区建设,泰州市区建成噪声达标区面积45.4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70%。中高考期间提请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关于高考中考期间加强市区环境监管的通告》,全天候巡查和处理噪声污染纠纷,确保考生安静的环境。进一步巩固“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成果,树立环境管理优秀、生活安静舒适的居住小区典范,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环境噪声管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管理工作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原则,全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农村大力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禁止随意倾倒垃圾、随意堆肥和简易填埋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3)生态保护与建设

2010年,我市进一步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调整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年底,召开了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生态市建设目标:姜堰市2012年建成国家生态市,泰兴市、靖江市2013年建成生态市,兴化市2014年建成生态市,泰州全市力争2014确保2015年建成生态市。

通过创建,城镇面貌进一步改观,环境设施不断完善。泰兴镇等5个镇通过国家生态镇省级考核;生祠镇等8个镇被命名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马桥镇等18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考核。同时建成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姜堰市被列为全国首批(2010年)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区覆盖白米镇、娄庄镇两个镇。重点建设1个非规模化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厂、2个垃圾中转站和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示范项目的实施将为姜堰市生态建设创造一定的基础建设条件。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目前已转入长效管理阶段。

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 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三谈“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性论述,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的中低速发展和对能源消费量的控制将对煤炭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认识宏观形势,如何认识煤炭行业新常态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朔州市为例,就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从发展现状、转型的必要性、发展瓶颈和解决对策四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朔州市现状概述

1.经济结构特征。朔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是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的趋势,八年间下降了8.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虽有小幅波动,但仍居高不下,保持在50%以上;第三产业每年基本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朔州市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平衡,长此以往,会形成经济“断层”。

2.能源结构特征。朔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电工业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高岭土、铁矿石、铝矾土、长石、石英等28 种,其中煤炭储藏量430 亿吨,分布面积1 603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2008 年煤炭开采数量、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鄂尔多斯。从能源结构来看,如下图所示,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6.58%;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6%;煤矸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5%;石油制品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3%。从行业消费上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46 个中类行业中,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39.2%。

3.环境结构特征。全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处于高污染状态。2004 年全市4 个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35 倍,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倍,2004 年市区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达199 天,全市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为4.26;全市地表水污染严重,6 个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年均浓度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2.6 倍、0.08 倍和4.4 倍,除神头泉监测断面为中度污染外,其余5 个断面均为重污染。

二、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煤炭行业的发展也出现新的常态,城市转型发展压力陡增。以煤炭企业为主导的朔州市实现低碳可持续的转型发展亟不可待。

1.国内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行业大约以十年为周期呈现峰谷交替的发展状态。自2001 年始,山西迎来煤炭发展黄金十年,年均增速达12%,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形成。到2012 年,山西煤炭再次进入低谷,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未来增长潜力已弱化。

2.环境制约的强化作用加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高能耗,高污染”的煤炭企业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的损害无法挽回,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由此看来,传统的、粗放型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

3.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个方面,朔州市近些年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一方面,从2008 年开始,全市大力推进实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优化资源分配,优胜劣汰,对生产效能低下的小煤矿进行了整改,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煤炭经济不断复苏,然而小煤矿数量减少,大煤矿、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却越发激烈,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继续依靠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行业发展空间,给煤炭产业机构调整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产能过剩和库存的压力加大。煤炭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吸引了数十多个行业进入该领域投资,仅八年的时间里,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就达到3.1 万亿之巨。全社会煤炭库存大幅增加,连续30 多个月保持在3 亿吨以上,市场不断加剧的压力正在逐步击垮煤炭企业。

三、制约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究

1.资源问题。煤炭的开采无法避免水资源的破坏,据统计,每开采1t煤,就要造成2.48m3水量的流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电力工业也是用水大户。因此,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朔州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问题。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程度的增强,煤炭城市烟尘、粉尘、大气、水体污染、煤矿过度开发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日益严重,就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做得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恢复的需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日恶化,严重阻碍了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问题。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煤炭产业仍旧是朔州市的支柱性产业,主导产业过于单一。新兴产业的增长相对于能源产业的增长仍显得微不足道,整个工业的构成甚至更趋于重型化,自从建市以来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煤炭产量密切相关。

四、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1.提高煤炭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于煤炭资源而生存发展,而煤炭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滥开滥采,不合理的、粗放的利用必将导致资源过早枯竭,随即煤炭资源型城市将走向衰竭。

2.发展多元化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朔州市以煤炭经济为主导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减少了产业间的互补互利,使得朔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延伸空间极其有限。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多元化经济,增强经济活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旅游、文化等产业,推进本市“商、旅、文”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健康、合理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3.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建设。为有效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压力和困难,朔州市应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得城市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相适应。

五、总结

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着“煤炭需求放缓,结构转换加速,生态环境限制,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为此,应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争取战略主动,找到新的突破口,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李世玲.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朔州发展循环经济案例[J].时代金融,2013,(35):372-376.

[2]任菊香.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朔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8,(2):169-176.

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 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人力资源供需;新特点;探析

广东省广州市位于东江、西江、北江交汇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中国南海,历史上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的商业中心之一。近年来,广州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在推进第二产业转移,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广州的人力资源情况,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

一、经济新常态下,广州人力资源供需的特点和成因

1.人力资源供需特点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1)用工需求分布向第三产业进一步倾斜,第二产业需求下降。从图1-产业用工需求分布图观察到,我市用工需求分布向第三产业进一步倾斜,第三产业用工需求首次突破六成。综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情况看,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转换的实现和经济结构再平衡的实现,突出表现之一为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这些表明,一方面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成为我市吸纳劳動用工绝对主体;另一方面,广州经济呈现出的形势,符合中央对于中国经济整体呈现“新常态”的判断。

图1    2006-2014产业用工需求图

(2)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规模缩减,异地务工人员在进场求职群体中所占比重持续下跌。同时,劳动力供不应求紧张态势有所加剧。

2010年以来,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规模呈缩减趋势,劳动力供不应求态势有所加剧。主要表现在:一是进场供需规模缩减。以2014年为例,全市人力资源市场[1]进场供需规模为352.2万人次,较2010年减少141.5万人次。二是登记招聘人数持续下降;三是求人倍率处于最高点,劳动力供需强弱对比程度明显,劳动力供不应求紧张态势有所加剧。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根据2010年开始的求职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异地务工人员在进场求职者中所占比重持续下跌。

究其原因,首先,我市企业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低幅度增长,岗位薪金对异地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在削弱。根据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广州企业平均薪酬涨幅为8.3%,已连续5年持续下降,与企业雇员们期待的涨幅均值16.0%差距大,与二三线城市企业薪酬涨幅差距趋于零。

其次,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人口红利减少,城市生活成本上升,整体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减少,加上新生代求职者更趋理性谋职和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务农、就近就业、劳动力转移等等因素,都进一步加大我市人力资源供给的缺口。

图2   2010-2014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图

(3)在职人员结构中,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在岗规模上升。技能人才需求缺口扩大。通过2010年以来我市开展的定点企业监测工作数据显示,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在岗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2014年占比上升至18.1。而从企业反映招聘难的主要成因看,反映“缺乏所需工种人才”的企业和“工种人数不能满足需求”的企业占大多数。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的技能人才供需基本平衡,第三产业技能人才供给小于需求,第二产业的技能人才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缺口大。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主动谋求技术革新和结构转型,传统生产工岗位需求持续减少,具有相应技术职称的技术类人才特别是自动化等各类新兴技术岗位需求加大,相应的管理人员岗位配置增加。另一方面,在企业升级换代的同时,劳动者未及时对自身技能进行升级换代。部分劳动者因为熟练程度欠缺、技术能力较低、综合能力不强的,无法适应企业新的用工需求。

这些,是现有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结构不能达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用工需求的问题,表现为产业需求和现有人力资源供给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二、目前人力资源供需失衡带来的问题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在谋求技术革新和结构转型,而所需类型劳动力供不应求,产业需求和现有人力资源供给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等问题,有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1.劳动者对薪酬待遇提出更高的要求,存在“加薪”不成就“跳槽”的局面。根据近几年来有关调查,企业反映招聘难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求职者求职关注主要影响因素都是薪酬待遇。

由于劳动力供需失衡,劳动者表现出对薪酬待遇更高的要求,加薪态度也更强硬。在这样的形势下,劳动者的选择余地也无形中加大,进而强化了其跳槽心理。因为物价及生活成本高速飞涨,导致了人们生活压力逐年增加;另外,中国应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言论和用工紧张的局面也在不断强化着他们对于加薪的心理预期。在职劳动者通常联合起来,要求增加工资,当企业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往往导致“加薪”不成就“跳槽”的局面。

图3  2011-2013年求职者期望工资对比

2.结构性缺工,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转移生产或结束业务。目前,广州市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产业,但技能人才的供给远不能满足三次产业发展对其需求。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是大势所趋,且将成为一种常态,我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传统上依赖廉价劳动力创造利润的企业,必须在转型升级或结束业务之间做出选择。

广州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结构性缺工,阶段性“用工荒”到节后“招工难”等等,影响企业持续性正常经营。这些问题,伴随劳动力成本过快增长,又会削弱产业竞争力,导致一些企业转移生产或结束业务;并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用工需求下降,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岗位减少。

3.供求失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就业问题,劳资矛盾等等,不利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在经营调整或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淘汰一批技能素质较低的劳动者,有可能导致劳动关系紧张,引发劳资纠纷。二是事实上,无论是企业的外迁或倒闭,还是企业提供的薪资水平不能达到员工的预期,都会导致更多的失业发生。三是如果市场存量劳动力的技能提升没能跟上企业转型升级和自动化转营的速度,就会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缓解人力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对策及建议

1.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加强本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体的培育,构建市场信息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力资本作为新经济常态下增长动力的核心资源,必然需要一个兼具灵活和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来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体系,创新思路、顺应时势,加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一方面,建议将就业服务工作实现互联网+,为市民提供更高效便捷、精细优质的就业服务。许多城市已先行先试,如湛江人社局开通官方微信“湛江人社”、绵阳市就业局开通官方微信“绵阳公共招聘网”等等,种种先行实践表明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就业服务工作的结合,已成为就业服务新模式,广州更应该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另一方面,开发更多公共服务产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提供服务应从简单岗位信息收集发布提升至以市场统计分析,按时向社会发布企业缺岗情况分析、适时编制发布重点领域人力资源需求、就业形势研判等服务模式,加大指导性服务的权重,发挥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的风向标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有效解决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2.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植力度,支持创业促进就业,多措并举促进就业。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之一还是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保证经济健康发展,搭建良好信息平台,及时收集企业诉求,对企业遇到的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难题,实施精准帮扶。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制定阶段性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服务。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大力扶持企业,从而带动一方就业市场。再次, 通过制定政策,鼓励支持创业,从而促进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而创业是促进就业机会不断增加的动力。从政府层面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解决就业问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

3.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以市场需求為主导,广泛开展技能培训。

(1)应该通过打造政企校三方交流合作模式,积极实施“走出去,迎进来”战略。通过组织用工量较大的企业到各地经济落后地区与当地的人力资源部门、职业院校进行交流,组织洽谈异地务工人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对口培养。

通过有地方特色的招聘和洽谈活动,开启与异地人力资源部门、职业院校加强交流、合作的局面,并形成政、企、校的三方交流合作模式。通过学校培养模式的转变、政府服务模式的转变、企业人才来源的转变,实现成才教育与社会工作对接、政府提供有效服务与实现供需平衡对接,达到企业用工的的高效、学校人才培养与输出市场化的目的。力争破解结构性缺工的难题,实现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2)注重建立区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对接,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以各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心,指导院校按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多渠道、多途径举办各种培训班,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把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与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相结合,引导企业主动与高等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接,实施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推进培训就业一体化。因地制宜开展转岗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

4.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1)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和福利待遇,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用人企业提高薪资酬劳,提高福利待遇。由于薪酬待遇低下导致的人员流动,就业不稳定,对很多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引导用人单位把劳动者的利益放前,提高劳动者尤其是技能人才的薪资和福利,让技能劳动者感觉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企业吸引力也会随之提高,使得更多人选择技能发展的学业职业道路,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2)政府要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召开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题的专项劳动关系例会,邀请相关企业介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经验,将已发生过停工事件的单位作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点,将工资集体协商作为预防和和化解因涨薪而引发的重大劳资纠纷事件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做得好,就业质量高,劳动关系也更和谐。

注释:

[1]数据来源: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及原职介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业情况统计表》,暂未含人才机构数据。

参考文献:

[1]宋承先 《现代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2010年至2014年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调查分析报告.

[3]刘晓峰等.社会融合与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内生政策变迁[J].世界经济, 2010(6):60-80.

[4]王甫勤.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J]. 社会,2010(1): 109-126.

[5]曾奕.择业矛盾的经济学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04.

[6]赵小仕 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广州市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2010年03月,华东经济管理, 144-148,153.

[7]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日报,2014-07-28 .

[8]周兴,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1 年第2 期,71-74.

[9]王金营1, 蔺丽莉,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19-24.

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 篇4

作者:田中伟 来源:湖州市科研处 添加日期:10年04月22日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湖州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目前正处于从较发达的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湖州市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等,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这也是落实 省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从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指标的比较对湖州市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并从当前和长远两层面对如何实现湖州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从历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来看,湖州市经济仍处于依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双重压力。

笔者利用以1978年价格计算的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全社会从业人数代表劳动力因素、以按1978年价格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代表资本,采集1978~2006年长三角地区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台州六市的数据,通过含时间趋势变量的索洛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①]的增长对GDP的贡献情况。回归结果如下:

(一)从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市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前20年起伏较大,近10年呈平稳下降趋势,但近两年略有上升。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而且相对稳定,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比重大,且近年稳定在60%到80%的水平。具体原因如下:改革开放初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后期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则是国家实施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致;1984年及1992年前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则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两年得到实质性的深化;本世纪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平缓下滑一方面是由于湖州市加大了对交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招商引资政策带来了大量的资本投入,但外来投资对技术水平的提升没起太大的作用;最近两年全要素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是由于湖州市在经济转型升级上力度加大。

(二)从长三角部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比分析来看,湖州仍处于较低层次。从1996-2006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来看,按照经济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名,依次是无锡13.39%,杭州12.93%,嘉兴12.64%,常州12.56%,台州12.45%,湖州11.43%。按照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百分比排名,则依次是台州29.00%,无锡27.78%,杭州23.48%,湖州22.31%,常州21.50%,嘉兴20.33%。综合分析,无锡、杭州在经济发展上应该处于最

高层次,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增长质量都比较好,台州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低,但经济增长质量处于比较好的状态,而嘉兴、常州两市经济增长处于较快水平,但是经济增长质量相对偏低,湖州经济无论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质量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这六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

无锡、杭州经济增长快而且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百分比较高的原因:一是由于这两城市经济基础好,招商引资的层次较高,无论是产品品牌还是产业技术水平都相对发达,因此,在相同的投入下,产出水平自然要高。二是这两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规模相对较大,金融、贸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而服务业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本身就有投入相对小而产出水平相对高的特点。三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形成互补格局,加上人力资本雄厚,全要素生产率自然要优于其他城市。

嘉兴、常州两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外资的快速引进来支撑,但是两市引进的外资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

台州经济发展外资比重不高,主要是依靠民营经济的内源型发展,所以发展速度相对慢一些,但由于具有发达的民间金融体系,而且民营企业在适应制度上的灵活性使其较早占据市场,有先发优势,通过对市场控制来维持较高的利润,因此,增长的质量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湖州近十年发展中外资引进质量不是特别高而且速度上偏慢,“大好高”项目不多,而且民营经济缺乏具备能对市场议价产生重要影响的主导产业,利润空间较小,因此经济发展速度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都偏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目前其他一些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百分比来看,韩国为38.4%,日本为55.2%,美国为47.8%。从以上情况判断,湖州市仍处于靠消耗资源的要素投入型经济增长发展阶段。长期看来,这必将遭遇储蓄率和劳动力“红利”的瓶颈以及土地要素制约,不可持续。因此,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增长由资本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由投资型增长向效率型增长转变。

二、从目前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来看,虽然经济增长趋缓是事实,但经济转型升级也面临更大机遇。

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湖州的经济发展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虽然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外贸出口增长率、居民储蓄增长率以及财政总收入增长率都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速,但是企业经营困难、发展后劲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突现。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估计今后一段时期湖州市经济增长仍将处于较低水平,所以防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过快是今后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但我们认

为,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今后湖州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同样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近年来,湖州市产业结构一直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而且高度化不够的问题。如江苏省过去一直在工业产值中占据首位的纺织产业早在2005年就退居2位,而湖州仍高居首位。苏南各城市除纺织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工业行业产值中,前5位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在过去几年比湖州要高出十多个百分点,主导产业较湖州市更为集中。目前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是无锡的11.4%、苏州的9.48%。而现在的经济形势为我们更加突出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尽可能降低企业进入门槛,通过集聚效应来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但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应该形成龙头企业主导产业、而其他中小企业只起到配套和补充作用的产业组织形式。如果在这一阶段企业进入的门槛过低,大量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进入,不仅不能增强整个产业的市场规模,在各企业的生产规模都达不到最佳的情况下,作为一种重复投资,反而会带来资源浪费以及无序竞争等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有发展潜力企业的扩张,特别是对于纺织产业尤为如此。而目前的经济形势能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淘汰一批资源消耗大、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政府强行关闭这些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都很高,难以实现。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经济形势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门槛。这些都为原本具备更好发展潜力企业的扩张创造了空间。因此,通过本次经济危机,湖州市各产业产值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同时也会使产业更趋优化,为将来发展创造条件。

在目前的形势下,怎样能既保证经济增长不下滑过快,又能把握好时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原则不动摇。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下滑,而放弃一贯坚持的发展标准。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上,仍应坚持选资选商,引进“大好高”项目,做到宁缺毋滥,引导产业向高端化、有序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

(二)抓紧对亏损企业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政策对待。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到9月底,湖州市目前已经出现2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亏损。有关部门应该抓紧对这些亏损企业的调查研究。对于发展前景比较好但目前存在暂时困难的企业,政府应该在金融、财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帮扶企业度过难关。比如,欧美环境虽然前三季度亏损2000多万元,但这些都是去年投资项目在今年结算所致,企业今年总体形势还是不错。对于类似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政府一定要重点帮扶。对于资源消耗比较大、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的企业,应该听任市场的发展来决定其前景,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

(三)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经营状况良好企业尽可能释放全部产能。应该更多挖掘一些反经济周期企业或经济周期对其影响比较小的企业生产销售潜力,抓紧解决其生产经营中的实

际困难,让其生产经营能力能尽可能扩大并发挥最佳水平。比如,随着世博会、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展开,预计2008-2010年湖州市工程建筑材料类企业有望获得大量订单,对于与此相关的企业完全可以扩大投资规模。高效生态农业的市场缺口及产品利润空间较大,而且抗风险能力强,也应该成为促进增长的一个突破口。

三、从长远发展来看,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有效的政策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采取更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

(一)深化认识,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切实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加快建立健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激励广大干部树立和实践科学的政绩观、资源观、成本观和产业观。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行有利于科技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制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继续完善价格机制作用,让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定和完善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坚决制裁各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上,要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解决集约型增长的外部压力问题,要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解决企业集约型增长的内部动力问题,要加快企业兼并和联合,促进资源由低效益企业向高效益企业的集中。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根据湖州市实际,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污染较少,就业弹性较高等特点,是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因素,可以从结构层面上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服务业相对第一、二产业来说增长波动比较平稳,可以有效减轻整体的经济波动幅度。因此,今后湖州市要进一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层次,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湖州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定位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密集、耗能少、环境友好的先进制造业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主动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将一批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出去。

(三)全面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产业由“湖州制造”向“湖州创造”转变。根据湖州市实际,应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努力构建倡导创新价值体系和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形成全民创新、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加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制定相应的创新规划和调控政策,建立健全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等,完善和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三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只有加快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四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和管理体制,造就一支大规模、优结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五是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推进“品牌城市”建设。自主品牌已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有力体现。坚持品牌战略,提高创牌意识和能力,可以带动自主创新的发展。因此,要坚持将自主创新与创造自主品牌相结合,加大品牌化力度,加强品牌宣传,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四)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速度要相对均衡,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在优化投资和出口结构,保持投资和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研究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观念,培育和扩大旅游、休闲等消费领域。努力解决目前汽车、住房等大额消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只有“三驾马车”跑得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才能又好又快。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 篇5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往来频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小康水平的实现,有待于综合实力的.提高.本文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作用及如何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进行了探讨.

作 者:吴晓兰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TECH AND ECONOMY年,卷(期):“”(10)分类号:F114.41:F240(2)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人力资源 中国

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 篇6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规模经济和要素质量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其中由于人力资本的增量而导致的知识要素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规模经济和物质资本质量的作用,即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贡献率远远大于物质资本。事实上,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能在二战后物质资本严重受损的条件下,经济迅速恢复、崛起,很大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保存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使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而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上未给予高度重视,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量,而质却不高。针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可促使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的特点,为了在经济上尽快赶超先进国家,我国应积极促进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推行。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现已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所认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人力资源的流动、管理,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都有了其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只要合理借鉴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先进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加之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鼓励国内学术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探讨,鼓励企业界,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试行,在我国尽快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并付诸实践是完全可能的。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所拥有或能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是将企业中人的因素资产化处理,它被视为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具有质和量的双重指标:质方面的指标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才干、智慧、知识、体质等。质的具体指标可以是相关学位、学历所占比例、相关职称所占比例、工龄所占比例等。人力资源的量的指标是指与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人数。

(二)人力资本。其系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以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部分。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主要区别在于:实物资本的所有权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替代,使用较少数量的实物资本和较多数量的人力资本,或是使用较多数量的实物资本和较少数量的人力资本往往可以产生同等数量的收益。

关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关系,目前认识不一,从有关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会计论著中不难看出,主流观点认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具有完全相同的主体即劳动者。企业所有的劳动力既是人力资源,也是人力资本。企业录用员工一方面作为人力资产按一定的方法入人力资产账,同时入人力资本账。企业所有的劳动者都是人力资源,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但不能说所有劳动者都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只是人力资源中的一部分。企业所有员工都是人力资源,但只有稀缺性的人力资源才是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源会计中,只有具备人力资本条件的劳动者,才能确认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三、人力资源的定价

有作者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分成三部分:一是发给员工的工资性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成本;二是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培训费支出予以资本化,在受益期内摊销:三是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管理能力和经营网络的人员确认为资产和资本,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并由全体投资人或资产评估机构测算确认其价值。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之三受人为因素影响,其可行性值得商榷。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本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难题是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目前,主流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历史成本法,以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为计量基础:二是未来收益贴现法,以人力资源的产出价值为计量基础。

即,人力资本=净资产×净利润率÷行业或社会平均利润率-净资产;

税后利润分配时,人力资本应占税后利润的份额=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净资产);人力资源享有的税后利润=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净资产)×净利润

例如:某企业年末拥有资产150000元,负债30000元,当年净利润15000元,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10%

企业净资产利润率=15000÷(150000-30000)=12.5%

人力资本=(150000-30000)×12.5%÷10%-(150000-30000)=30000

人力资源享有的税后利润=30000÷(30000+120000)×15000=3000元

笔者比较赞成后一种方法,因为它能够反映人力资本的本质,符合现代理财学关于资本的内在价值等于其未来收益的贴现理论,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管理当局的努力程度,并有科学的依据对管理当局及所领导的管理人员进行评价,进行激励,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把财务资本出资者的利益与资本出资者的利益科学地结合起来。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对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就是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即增设相应的账户,并在会计报表中增加披露人力资源信息的指标(项目)。

(一)账户设置。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需增设以下几个账户:

“人力资产”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借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增加数,贷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减少数,其余额在借方。

“人力资本”账户,属劳动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劳动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贷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减少数,其余额在贷方。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应采用未来收益贴现法。该账户应按具体的劳动者设置明细分类账。

“人力投资”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资及摊销情况,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予资本化的部分,贷方登记每期摊销数,余额在借方。

“人力费用”账户,属期间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费用化的部分及人力投资(资本化部分)的每期摊销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数额。由于该账户的设置,传统财务会计中与核算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有关的账户(如“管理费用”等账户)的核算内容应予调整。

(二)账务处理。人力资源的业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投入与退出、工薪报酬的支付、对人力资本的期末利润分配及发放、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整等。关于人力资源的各项业务的核算方法如下:

1、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投入一方面使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增加了人力资产,另一方面也使职工成为权益人,增加了人力资本,两者数额相等,应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账户。

2、人力资源的退出。人力资源的退出与其投入恰好相反,应借记“人力资本”账户,贷记“人力资产”账户。如果退出时还有未摊完的“人力投资”,则列作损失。

3、工薪报酬的支付。支付的工薪应视作职工预支的利润,以“利润分配——工薪报酬”户来反映。借记“利润分配——工薪报酬”账户,贷记“现金”等账户。

4、结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应借记“人力投资”账户,贷记“人力资源开发”账户。

5、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应借记“人力费用”账户,直接费用化的部分,借记“人力投资”账户(资本化的部分),贷记“现金”等账户;摊销人力投资时,应借记“人力费用”账户,贷记“人力投资”账户。

6、期末,结转人力费用时,应借记“本年利润”账户,贷记“人力费用”账户。

五、关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如何把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传统财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把为取得、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背离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影响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财务报告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费用,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

在资产负债表上,有关人力资产的数据,可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示于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人力资产是由对人力资源投资而形成的,且持续期限往往大于一年,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相应地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可以增设“劳动者权益”项目,用以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及其劳动者权益构成。此时,会计平衡公式就由原来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为“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同时,应在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下设立“未分配职工利润”明细项目,以反映尚未支付给职工的利润,而传统会计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改为以“未分配利润”项目下的“未分配利润——投资者利润”明细项目进行反映。

在利润表上,可增设“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项目,用以反映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不应资本化的费用和人力资产的摊销,同时对原“管理费用”账户反映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在现金流量表上,对为取得、开发、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现金流入,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和流入)下单独列项反映。总之,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本理论在会计领域的深入和发展。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地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人力资源,确立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从而促使各部门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人力资源,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有红。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2,(9)。

[2]王霞。关于人力资源若干问题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2,(10)。

[3]李世聪。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创新内容研究[J].财会研究,2002,(3)。

[4]唐松华。论人力资源会计[J].财会月刊,1999,(3)。

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 篇7

2010年, 泸州市全市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342.1亿元, 是2005年的4.45倍;实现利润69.7亿元, 是2005年的6倍;实交税金35.5亿元, 是2005年的4倍。2010年, 全市中小企业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589户, 比2005年净增252户, 扩大了2.34倍。

其中, 泸州市华明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四川仙潭酒厂、四川邦立重机有限公司、四川长江液压件有限公司等重点优势龙头企业有力地支撑了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 全市3800多户中小工业企业中, 规模以上企业只有589户, 仅占15%左右。而且我市工业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主要工业品集中在白酒、原煤、合成氨、尿素、建材、液压元件等传统产品上、档次不够高、附加值较低。

二、泸州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通过对本市3800多户中小工业企业的随机抽样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发现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1. 人力资源的观念滞后。

目前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人事”阶段:只见“事”, 不见“人”, 把人视为一种成本或负担, 当作一种“工具”, 注重使用和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角色未受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低, 远远低于像生产、营销这些能够直接实现利润的部门, 有的职工甚至觉得人力资源部门可有可无。

2.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化配备程度低。

调查结果显示:43%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其职能大都由行政后勤部人员兼任;37%的中小型企业仍由人事行政部承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0%的中小企业将“人事部”改为“人力资源部”, 但其职能依然停留在档案、工资管理等传统工作上。在设置了人力资源部的企业中, 往往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

在泸州市的中小企业中, 还没有形成一批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

3. 招聘不科学。人才引进渠道窄, 随意性大, 因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招聘效果不甚理想, 大多走一步看一步, 短期行为严重。

39%的中小企业没有专职的招聘人员, 而是直接由领导或本部门负责人自己招, 这和43%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密切相关。

4. 培训机制不健全, 师资和经费匮乏。

固定的培训经费难以保证, 培训工作普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部分中小企业就根本没有培训经费。

由于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中没有设置专项负责人员来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临时性。

三、改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建议

1. 改变原有落后观念。让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树立起先

进的人力资源观念: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的运营成本, 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是企业利润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在将来, 人力资源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将会超过资本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的直接创造者, 人力资源部门的战略性不应低于生产、营销这些“直线”部门。

2. 配置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合理地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是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改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专业化、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关键。

可以考虑借助本地高校的相关资源, 如:泸州职业学校 (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专业) 、泸州医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 。可以采取招聘大学生, 进一步培养成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方式, 逐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也可以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人才接受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理论培训。同样可以借助当地高校的力量。 (具体措施见后文“4.校企合作, 加强培训”部分)

3. 完善招聘程序。设立专职的招聘人员, 把招聘工作放在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位置上。

招聘渠道方面, 可以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合作, 增加对当地高校毕业生的吸收。一方面, 企业可以和相应专业的大学院系鉴定合作协议;另一方面, 校企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联合办班。企业每年从高校相关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中甄选若干名品学兼优、有志于从某岗位工作的学员进入“XX专业订单班”。

4. 校企合作, 加强培训。为降低企业人才培训的成本, 可以借助当地高校的师资力量帮助中小企业做部分培训工作。例如:

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 按照有偿服务的方式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基层业务人员提供全方位理论和专业培训。具体合作内容为: (1) 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商业经营理念及发展趋势、国家宏观商业政策动态、以及本地区商业和经营状况分析以及一些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 (2) 基层业务人员 (包括收银员、营业员、买手、理货员等) 培训。培训内容涵盖顾客心理、消费者权益、商业政策与法规、商业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经营技巧。

也可以尝试“订单式培养” (如泸州老窖与泸州职业技术学校曾经就有过这种类型的合作, 开办过“老窖班”) 。由学校与企业双方组建“XX预备班”管理委员会,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分别讲授理论知识或实际操作技能, 共同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让企业家进教室, 让学生进企业, 共同探讨新的教学形式等。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爱东, 龚谊.发达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3) [2]刘爱东, 龚谊.发达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3)

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 篇8

从当前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要平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必须加大金融制度建设和机制改革的力度,奠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长效机制。

在已有的约束条件下,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较为清晰,即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增强产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效率,实现集约化发展。这一转型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提出,但从具体的进展看,转型的推进并不容易。其中,金融体系作为配置资金资源的核心环节,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无疑需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居民消费率较低但“另类投资”热情较高的矛盾局面,与我国当前金融市场不发达、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机制不健全有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其进程较为缓慢。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以及社会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自2007年以来都是低于50%,2010年底的最终消费率为47.4%,远远低于全球均值(全球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平均水平为61.76%),还低于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55.78%,更是低于高收入国家的63.21%。与居民消费率较低相对应的却是近些年来居民投资热情的高涨。既包括各类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也滋生了古玩字画、农产品等另类投资的轮番上涨。

居民消费率较低但“另类投资”热情较高的矛盾局面,实际上正反映了居民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产与财富管理、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巨大需求,也映射出当前我国正规金融市场产品供给不丰富、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机制不健全的现实。从经济理论上讲,居民消费取决于财富总量,而不单单是当期收入。国民收入扣除消费的部分连续地累积起来就是财富的增加,增加的财富需要一个稳定的“池子”才能实现保值增值。原则上,古玩字画、房地产、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都可以是财富累积的去处。从这个角度看,金融服务的一大功能即在于为居民的财富配置提供可靠的、稳而不破的“池子”。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 银行金融资产的配置结构过多地倾向于生产领域,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实质上强调更多的是金融为企业融资,对于居民资产配置需要的金融产品则基本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消费为导向的金融支持显著小于以投资为导向的金融支持。如何建设健康的资本市场,发展风险程度、期限与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密切相关的产品,使得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可持续的增值空间,是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路径。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足、大企业过度融资的不平衡局面,与金融定价机制的僵化有关

201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社会融资总量保持稳定,但从各个市场的观察看,资金供求格局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平衡,部分领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资金紧缺,特别是中小企业信贷条件恶化。与历史状况对比,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2011年表现更为明显。与此同时,一些大企业却出现了资金过剩的局面,从而不得不大量购买理财产品或向外委托贷款。沪深两市交易公告显示,近年来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发放额逐年递增。2007年,仅有11家上市公司发放17亿委托贷款;2008年,这一数字增至44.52亿元;2009年底达到81.69亿元。2011年全年,两市上市公司已有近120份“发放委托贷款”的公告,涉及近70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约140亿元。

造成资金“旱涝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率双轨制”带来的缺陷。双轨制利率体制,其表现形式是同一时期双重资金价格的同时存在,即管制的体制内价格和不受管制的体制外价格并存。双轨制利率运行机制避免了短期内激进的市场化改革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巨大冲击,但随着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本完成、风险管理体系的增强,其弊端逐步凸显出来,表现为寻租空间的存在以及不同市场主体需要面对不同资金价格的不公平竞争环境。

在双轨制体系下,大型垄断企业享受着低利率的融资优势,金融中介机构以大型企业作为主要放贷对象,在间接融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情况下,紧缩时期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变得尤为困难。一方面控制信贷总量,以及经济转型中增长模式的不确定性,信贷配给向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谈判能力更高的企业倾斜,使得银行贷款更偏好大型国有企业,大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优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整体较低,无法反映实际的资金成本,使得大小企业在资金使用效率上的差异无法得到体现。如果基准利率提高,就能够使得对资金成本上升更为敏感的企业减少贷款,而利润率较高的企业在可以承受的资金成本范围内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对轻资产的服务业支持不足、产业结构转型缓慢,与当前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机制有关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但实际运行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步伐依然较为缓慢。2010年,第二产业占GDP的46.7%,比2006年的48%仅仅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43.2%,相比2006年仅提高了2.3个百分点。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中,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消费型的服务业和生产型的服务业之间差距很大。通过对比中美之间的服务业,我们可以看出差距最大的还是生产型服务业,那些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业还很不发达,如物流、包装、产品设计等。从很多国家转型的经验看,激发市场更大的创新活力,特别是对一些特定服务行业放松管制,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现在经济转型的进展评价看,已经从部分低附加值出口行业退出的一些资源应该投入到能够继续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更大增长空间的行业中去,例如医院、教育、社区性的金融业、生产型的服务业等。

资金在不同类型产业之间配置力度的不同,其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当前我国融资结构需要改进的现状。在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所需要的金融市场服务有巨大差异。目前,我国主流的银行信贷市场这种融资形式所要求的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评估的现金流和偿还能力,以及相对较低的风险。这主要适用于资本密集、重资产的工业企业。企业往往需要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进行抵押,或发展进入到相对成熟、平稳的阶段,才能从银行信贷市场获得资金。但是,就宏观层面而言,我国经济正在从依赖资源粗放投入的传统制造产业转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均衡的产业结构,普遍特征是从重资产转向轻重资产并存,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和有形资产并存。而就微观层面而言,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创立、新技术应用、大量企业重组和退出等。因此,不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在一个贷款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市场中,产业转型所需要的融资多元化需求必然难以得到满足。

企业转型升级等结构性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与金融调控机制重总量、轻结构的情况存在一定关系

自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为控制通胀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也导致了企业正常转型升级需求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形,从而抑制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例如,浙江省台州市2011年1-10月仅仅完成工业性投资328.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1%,其中技术改造项目的制造业投资零增长,29个制造业行业中有12个行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下降。台州市统计局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1%的台州企业家认为“转型升级是经过改进装备、工艺等手段使生产过程的环保、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推动企业整体实力提升”,但他们同时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提及了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认同率较高的分别是招工难、缺人才和资金紧张,分别为56.3%、46.8%和39.3%。

上一篇: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下一篇:超星尔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