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文化教学

2024-08-19

双语文化教学(精选8篇)

双语文化教学 篇1

积极探索与实践双语教学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和亮点.本文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中国文化>双语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双语教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达技能,进而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 者:韦秋杰 雷炎炎 作者单位:韦秋杰(河池学院政法系,广西,宜州,546300)

雷炎炎(河池学院外语系,广西,宜州,546300)

双语文化教学 篇2

关键词:多元化的教学课堂,高职院校,学前双语文化,教学

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 我国的英语教学对词汇、语法等陈述性知识的积累比较重视, 而对于语言综合能力培养等程序性的知识并不重视, 最终导致教学课堂的模式比较单一, 课堂的教学气氛也逐渐变得沉闷枯燥,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够灵活的应用英语知识, 这样低的教学效率最终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外语素质不高的情况出现。所以现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双语文化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我省学前双语文化人才。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多元化的教学课堂在开展之前要将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 而教师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所以为了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紧密,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学校首先要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相关的机构曾经对几个高职学校进行过问卷调查, 在调查结果当中, 80%的学生会希望教师的素质能力符合与时俱进的特点;60%的学生对教师的职称高低不是很重视, 而对于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非常的重视;70%的学生会希望授课教师拥有比较高的学历。这些调查问卷的结果都显示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为了赶上时代的脚步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向学生展现授课热情。教师在备课之前,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评估, 摸清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能力情况, 这样才能够在备课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 要向学生展现对学生的热爱, 在课堂之上不能够带着不良情绪上课, 更不能责骂学生来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的每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与鼓励, 学习中所犯的语言错误, 在不影响实际交流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进行责备, 尽量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 利用商讨的形式进行委婉的纠正。当然, 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怕得罪学生的思想, 该严格的时候要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学习, 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不指正学生的错误。

2.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观念一直是教师必须秉承的, 在这一理念的强调下, 教师要提供相应的帮助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 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旁辅助, 进一步加速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在课堂之外的工作时间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的研究,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 辅助以自身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够迎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 教师还要时刻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对教学方法及时的改正, 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

二、构建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时一定要从宏观上进行, 既要将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在内, 还要将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征等因素考虑在内, 这样才能够设置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般在选择教材时, 教师首先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形势发展, 根据教材设置标准。但是每本书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 总会有一些相对滞后的东西,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踏出教材的禁锢圈, 从其他各种媒体资料上选取适当的补充材料来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工作。例如, 在我国流传非常广泛, 深受学生喜爱的《中国日报》、《疯狂英语》等读物。

三、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有一定的方法, 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方法, 教师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教师在选取教学手段时, 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等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承的, 最后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进行, 尽量避免出现教师只是拿一本书一支笔进入课堂的现象。

教学中, 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语言学习的评价机制一般都是由语言的学习规律以及特点决定的, 开放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所以评价机制一定要显现开放性。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普及, 教师应该用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后, 应该选取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批改的方式进行评价, 在这之后教师还要选取一篇作文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讲评, 最后要求学生自行修改各自的作文, 最后再交给教师进行批改。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 最终发现将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后,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以往过于重视结果的现象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学生们开始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会享受学习的过程,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双语文化素质。

结语: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动力, 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也逐渐的成长, 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非常好的经历。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广的今天,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也成为了众多教师改革的主要任务, 在改革中培养学生更多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 提高双语文化素质, 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企业文化课程应引入双语教学 篇3

工作经验丰富、专修管理知识的MBA学员认为企业文化重要,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没有踏入社会、没有管理知识基础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文化重要,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无论理性或感性,大家对企业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企业文化课程走入大学课堂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已有一些学校与老师进行了相关尝试。然而,我感触最深并让我有一些新想法的却是年初的一次授课。

今年,江苏大学面向海外大学生推出首期“2009在华商务文化赏析”文化交流项目,我受邀用英文向来华的印度SVK管理学院 (Shankara Vidya Kendra Institute of Management)的MBA学员和教师讲解企业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环境下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全球一体化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走越近,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心不同民族的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原先的陌生和今天的需要,造成我们迫切地希望知道其他国家的企业文化。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国外学员更热衷于知道中国企业有着什么样的文化,而国内学员更乐于了解国外企业的文化有哪些差异。

应该用国际化的视野来开展企业文化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和操作,还应让学生通过這门课程了解其他国家的企业文化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国外企业的文化特性,学习其文化精髓,才能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学习国外企业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其语言、学其知识。企业文化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探索各国企业文化。

双语教学来源于美国,当时是想借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外来移民及其后裔能很快地学会英语,融入美国社会,从而更好地工作与生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再次证明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影响,提高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能力变得尤其迫切,双语教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新的意义。

双语教学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中的双语,其中一种是指母语或本国语,另一种是指后天习得的语言或外国语。目前,国内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的教学方式,我国双语教学的主要外语多为英语。

企业文化课程引入双语教学,可体现几方面优势:第一,教学目标未受影响,双语教学仅是教学方式,企业文化课不是专业外语课,更不是外语课,学生在课程中主要仍是学习专业知识与锻炼专业能力;第二,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学生的外语学习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双语教学结合专业知识、创造语言环境,是帮助学生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第三,增强全球意识,可以使用原版的教材与案例,学生接触到大量国外资料,扩大视野,形成全球思维,有助于理解不同环境下的文化差异;第四,获取第一手文化信息,国外资料在翻译成母语后会滞后,而且,选择性的翻译材料也不利于透彻地理解异国文化,导致学生接受的信息落后、理解的文化有偏差,而原文资料可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企业文化课走入大校还在探索之中,用双语教授企业文化课则是更新的尝试。虽然这个理念有些超前,但想想企业文化课的最根本目的,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双语教学无疑是学习企业文化的好方法。

双语文化教学 篇4

摘要:双语教育背景下的文化互动融入到各民族间的语言交流,交往,交融,风俗习惯,娱乐等方面,并实现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在文化交流,继承,吸收,引进,碰撞,创新等方面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批判性的继承,文化自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信释疑,加强合作等。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文化才得以发展,才能实现主流文化语少数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关键词:双语教育;文化互动;跨文化交际

双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同时培养出双语双文化人才,那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双语双文化人才是什么样的呢?双语双文化人是指通晓两种语言、适应两种文化,既熟悉本民族语言及文化并对其充满感情,又熟悉另一民族语言及文化并对其持尊重、了解与包容态度.并能够与之和谐相处的人[1]。

民汉兼通的双语人士在接触过程中随着彼此信息的不断暴露,增加彼此的了解、消融或包容了差异的存在,当文化互动的群体间的接触是平等的、自愿的,或者有促进这种接触且阻止歧视的社会规章制度和法律的时候,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就会缩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文化差异的过程。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双语教育对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交往,交融方面的文化互动的作用

文化之间的接触,交往和交融反映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之中。交往中既有保持各自优秀文化的心理,又有着“跨越”文化边界的大量实践,于是新疆地区自然地就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现象,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所进行的交流。那么跨文化交际就要求互动双方具有一定的交流工具,国家通用语―汉语就是他们交流时的有力的语言工具。由于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所处的场景的不同,各民族之间文化互动的内容和结果也有所不同。

拿双语大赛来说,无论是学校组织的双语大赛还是干部之间的双语大赛,其主题和内容丰富多样,参赛者也来自全疆各地,一般最有意思的,最吸引观众的还是以文化,风俗习惯,礼仪礼节为主题的双语竞赛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变的多彩多样,双语竞赛的举行环节也与时俱进的不断增加新鲜内容,各少数民族在进行演讲的同时在传递着本民族的优良文化精髓,此外通过各种互动环节,进行文化交流。互动环节他们不仅注重传统民族服装的体现,也很注重彼此之间行为文化上差异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语言交流,增进对彼此的文化上的了解,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吸收彼此的优秀文化,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双语教育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风俗,礼仪习俗方面的文化互动的作用

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一般在房屋建筑、风俗习惯、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相通,则能强化民族间的接纳心理,淡化并超越民族差异,实现文化互动。

工作单位里或邻居家中举行婚礼,葬礼等这样的大事,一般涉及到很多的问题。要是一位汉族朋友要举行婚礼,举行婚宴的地点要么在清真饭馆,要么在“汉餐饭馆”举行,但要是他们在汉餐饭馆里举行的话,考虑到那些少数民族朋友,婚礼过后会在清真餐馆招待他们,同样,要是少数民族朋友举行婚礼的话,汉族同事也会按他们的风俗习惯去参加婚礼。对于葬礼,各民族对彼此之间慰问的方式都不一样,而且还随着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由于各民族宗教习惯不同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不参加少数民族的葬礼,或参加除了下葬仪式以外的其它活动,但葬礼过后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去世的人的家属的慰问。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的婚丧嫁娶活动中,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空间中这类交往活动呈现出跨文化交际的特征,随着差异的缩小实现文化互动,那么各民族之间以此内容的文化互动的结果就是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更加和睦相处,与此同时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双语教育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娱乐活动,影视文化方面的文化互动

广场舞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是专属于人民群众的舞蹈,因为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也不同。新疆广场舞虽然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局限在汉族之间,尤其是老年人最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双语教育的普及,广场舞的爱好者日益增多,而且都来自各个民族,不同年龄层次,这种现象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彼此的民族舞蹈的同时进行文化交流,也就是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因子,穿越文化边界实现文化互动。

双语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发展,随着双语双文化人才的日益增多,各民族间影视领域中的合作也愈发频繁,而且收视率也很高,得到大家的青睐。最近最受欢迎的电影有“冰山上的来客”、“爱在旅途”、“钱在路上跑”、“阿娜尔罕”等等。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新疆头条”挑选出的几位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学生一起拍的“乐逗满屋”这部电影也是双语教育普及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种合作关系的出现为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创造了条件,无论在拍摄过程中还是在这些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各民族之间文化互动的现象,因此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发展以及彼此间的文化互动离不开双语教育的发展。

“民汉合校”或大学里的娱乐活动很普遍,因为这里有来自全疆各地的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娱乐活动,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哈萨克族的叼羊,姑娘追,汉族的气功等,一般学校利用放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娱乐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或亲身体验去了解各民族的特色娱乐活动,进而实现文化互动。

结语

双语教育是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战略举措,它在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方面的作用最大,最明显。双语教育背景下的文化互动融入到各民族间的语言交流,交往,交融,风俗习惯,娱乐等方面,并实现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在文化交流,继承,吸收,引进,碰撞,创新等方面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批判性的继承,文化自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信释疑,加强合作等。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文化才得以发展,才能实现主流文化语少数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作者单位:1.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新疆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念探讨。

[2]马岳勇,董新强.少数民族文化语境中的新疆双语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2(3):17-21

双语文化教学 篇5

摘要: 藏汉双语教育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教学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笔者在任教十多年生涯中发现:藏汉双语教材中涉及的民族文化知识偏少,由此导致了一些教育教学中实际困难和问题,需要及时、科学、合理地加以改进和适当的修正,使其更加符合藏汉双语教育现实,更加有效地提升藏汉双语教育品质。

关键词: 藏汉双语;教材;民族文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41-01

1.简要表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中的“语言文化”本人认为以往在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重点提及的是语言文字,而对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往往容易忽视,这种做法对民族双语教育而言显然是不对的,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关于这方面的理论解释很多,本人在此不一一详述。但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继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也很多,这里主要指与儿童语言学习相关的“文化”,主要包括外在的,可见的物质文化与内在的,可感的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在这里本人试图从“语言-文化-行为-心理”这样一种整体化和情景化的语境出发来理解和解释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正如:“民族文化提供了一种整体的生存和行为模式、价值观念,规范着民族群体成员价值取向、思维和行为,以禁忌的方式警戒着对社会的越轨行为,通过这些,来实现群体的凝聚,调整成员之间、成员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民族群体中的个体成员,民族文化从深层上塑造理想人格,通过提供价值取向、趣味偏好,为个体提供面对环境压力的心理依托。遵循文化传统,在民族文化传统中去表现、创造,获得民族社会的认同,并获得心理满足,获得幸福。相反,如果犯了禁忌,则会感到恐惧,丧失安宁感。……人的心理及认知模式,往往对人的心理反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就是在民族的现实条件下,为个体提供一种心理与认知模式,以协调与外在的环境关系,从而实现心理的安宁。” 在以母文化为背景的图式中,这四个方面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对这种一致性,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在儿童双语教育的初期尽量使其保持原有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必然有助于儿童有效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美国著名教育人类学家J.Herry 在研究学校教育时就十分注重文化情境,如他在分析Hopi 印第安儿童的学习过程时,指出Hopi 印第安人习惯于“目标寻求”及“扩散式教学”,这与其社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而教学则是使这些学习形式得以顺利运作的程序。他认为教与学、文化的传递和获得,是通过其所镶嵌的文化母体来互动的,因而其成就表现也需放在这个文化母体的参考架构中来看待。这些研究为民族文化融入现代教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我就以藏汉双语教材为例,通过一写事例来呈现民族文化在教材的重要性。

2.藏汉双语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了全面的重视和扶持,民族教育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所有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由于在现代化及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在推进民族教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一体化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这个问题反映在民汉双语教材中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双语单文化问题--也即是教材内容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偏少。以现行双语教材为例,要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接受知识,举一些藏族学生特别熟悉的,无论在生活当中,在一般的教学当中,已经接受了藏族本身有关的东西,在思想思维上容易接受,他有一种亲切感,我觉得这个就是打开的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无论是一类模式还是二类模式都是如此,以“民”为主类的书面语言为民族语,可内容基本是从汉语教材翻译过来的。这样的教材导致了如下问题:

2.1 课程内容脱离民族学生的认知经验,生活情境。统编教材部分内容脱离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众所周知,教材的知识结构是由一定的感性材料、基本原理及应用材料有机组成的。其中感性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即新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存在着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民族地区学校教学中普遍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2.2 双语教育的目标应是通过传授母语使得民族的语言文化得以延续下来,同时,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信息也得以在双语教育中传承下来;而目前的现状是民族文化在教材中很少,根本无力担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单一文化所造成的课程不适应性在当前的民族双语教育中是主要的。

2.3 对学生个体而言,单一的文化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等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异,致使课程文化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出现割裂与断层,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实际的情况是民族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后大多数人变成了所谓的“文化边缘人”――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根源,也难于找到新的文化认同。民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所接受的双语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他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知识和本土文化的感情与兴趣,同时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以及长期以来的经济和教育落后情况的影响,他们又很难能够融入到主流的社会文化中去,很难参与到主流社会的社会改革、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中。这对受教育者个体而言是一种被分裂的痛苦的过程,也不利于维系稳定的社区环境。有学者指出:“在对民族教育的概念、政策和实践进行了审视和思考后发现,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并没有或很少对本民族文化进行选择和传递,民族教育其实成为民族地区的现代性教育。裴娣娜教授指出,”我们过于强调文化大传统而忽视了族群性文化的权利诉求。“多民族融合后的趋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文化的消失”。因此,尊重民族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在民族教育,尤其是双语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民族教育中,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更要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发展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在民族教育中必须面对这些事实。而这些正是当前民族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藏汉双语教材中体现民族文化内容新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出台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觉得在此必须提及,甘南藏族中小学双语教材必须充分考虑这两个层面的问题:(1)对语言文字层面上的适应与学习。(2)对语言背后文化层面上的适应、接纳与吸收。这样的考量出于民族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也是出于对教育规律的充分尊重。第一个层面现在已全面落实,母语及文字已广泛用于甘南藏区民族双语教材之中。笔者认为,在当前藏汉双语教育中对部分教材应该加以适当的改进:加入适量的藏族文化知识,在教材开发中应该注意吸收和接纳藏族文化知识,在原有的教材文化知识和藏族文化知识之间达到一种协调和平衡,找准切入点。一方面更加有助于学习主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品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藏族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体现我国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格局下各民族“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国家民族理念。

参考文献:

[1] 钱民辉:《民族教育三疑三议》,西北民族研究,2004,(3).[2] 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4期。

[3] 钱理群: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探讨》,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4] 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当的贡献》,《文艺报》2001年8月28

双语文化教学 篇6

摘要:海上保险是现代保险的起源,在海上保险专业课程当中开展状语教学可以与国际接轨,塑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文中论述了双语教学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为在海上保险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海上保险;双语教学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前沿管理模式,以提升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塑造大批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力争使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价方案中也规定,达到优秀标准的学校,双语教学的课程要占到8%以上。现在,各个高校相继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历史性潮流。1定义和分类

现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应该定义为:教师在学科教育中交互使用母语和外语甚至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活动,以满足学习者的工具型的学习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和融合型的学习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的需要。通俗地讲,所谓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母语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相关内容,双语教学可以进行如下的定义和分类: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may be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clude: A)the use of a single school languagewhich is not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an immersionp r o g r a m.B)The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butlater a gradual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for teachingsome subjects and the home language forteaching others.This is sometimes called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C)The partial or total use of the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enters school,and a later change to the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only.This issometimes called transitional bilingualeducation.双语教学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 A)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沉浸型双语教学。B)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

C)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教学,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困境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同时利用非语言的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鉴于历史方面的原因,中国与印度、新加坡、加拿大等双语国家不同,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中国的双语教学属于上述分类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2开展必要性

双语教学在高校范围内如果能合理并成功地开展的话,其优越性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2.1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的需要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目前,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开设外语课程时,都不约而同地首选英语,在实施双语教育时,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语/英语双语教育,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英语早已经成为了国际化的语言。

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外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是双语教学的优点之一。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努力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而且这种动机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所产生的更加持久。与专门的语言教学不同,双语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教学语言的感受来达到提高外语水平的目的,学生在努力弄清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意思的同时,外语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外文知识将在有意与无意之中得到强化,其中外语听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将对学生外语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2.2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用英语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检索、利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献。因为从20世纪中后期以后高水平科技文献绝大多数都是英文的,论文发表、专门著作、国际会议一般使用的也是英文。用英语掌握科学与技术能使中国学生更为自信地走向世界,更为有效地了解世界和参与国际交流,从而使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轻松地引进来和走出去。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涉及到未来一代的语言交流与语言水平的提高,更涉及到多元文化的认同和与世界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培养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英语理解和应用水平尤为重要。使得学生既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吸收借鉴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既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开放、平等与尊重的全球意识。因此提高英语水平就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3教授海上保险课程理论、实践知识的需要

一方面,保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取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现代意义上保险的前身是财产保险,而财产保险起源于海上保险;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海上货物运输,而海上货物运输离不开海上保险。

早在1347年10月23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保险单就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出现了,而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英国成为现代海上保险的中心,由此也奠定了英语在海上保险领域的基础性语言的重要地位,许多海上保险的条款、法规、惯例、实务操作程序和文献都是英语来表达的。因此在海上保险专业课程的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更能与国际接轨,更能还原课程知识的真实含义,更能使得学生掌握海上保险最新的发展趋势。2.4开阔教师视野、提高专业应用水平的需要。古人云“教学相长”。虽然可以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想要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英语应用能力。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坚持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解答问题,教师都用英语进行。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或者说瓶颈问题首先是师资,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精、业务熟、英语好,还要求具有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的英语应用能力。3实施中关注

3.1提高授课教师本身的素质是关键

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是具备合格的师资。在海上保险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专业知识方面:全面深入掌握本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并在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掌握本专业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2)语言能力方面:除了扎实地掌握一门基础外语以外,还具有用中、外文流畅地表达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交流能力。双语教学与一般专业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表达的双重性,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练习本专业各种词语的中外文表达,以达到应用自如的境地;(3)教学能力方面:应尊重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合理安排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计划、组织、监督、评估、控制和调节,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2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是前提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绝大多数的学生尽管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部分同学能够通过国家组织的四级六级英语考试,但是听说能力和理解水平尚显不足,用汉语学习和理解相关课程尚有一定难度,如果改用纯英语授课,恐怕学习效果和理解知识点的难度会更高,这就要求双语教学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尤其是英语的听力和理解的水平。

3.3加强与学生间的双向沟通是基础

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得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所以,开课前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一些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双语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反映,对于疑难之处放慢速度、反复讲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多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课节奏和方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3.4选择适当的专业双语教材是难点

教材是教学活动实施的载体,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目前我国的海上保险教材与国外的还有一定的差异,表述方法和内容编排都相对落后,因此,教学教材可以从国外著名大学专业教材中选择,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编出自己适合的教材,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初始阶段,可以选编章节分别印刷,后期要结合同学们的反馈进行内容的修订,等条件成熟时组织编写自己选用的教材。双语教学的开展也可以依托英文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3.5切合实际的双语教学方法是重点

与目前已有的中文版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海上保险双语教学应该立足于建设成一个精品的启发式的课程,因此需要我们有全新的教学方法。怎么样把国际上通用的教学方法与海上保险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怎么样做到让学生充分参与,怎么样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等等都是双语教学中的重要的研究内容。教学牵涉的环节较多,要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充满困难和创新的过程。参考文献

双语文化教学 篇7

在双语教学课程内容选取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面临较大的难题和挑战。一方面, 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实施和应用, 由本科院校开始运行。鉴于高职高专与本科院校的显著区别 (如生源、专业性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 , 本科院校研究开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不能够直接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另一方面, 各个层面的双语教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开展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相当一部分高校是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但随着双语教学的发展, 部分院校或地方开始组织编写教材, 正式出版或作为校本教材和授课讲义由老师参考使用。虽然引进原版教材很好, 它英语地道, 原汁原味,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适用性。从使用情况看, 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外国人不同, 我们的国情与国外也不同;而且从教育理念看, 照搬国外的材料用于不同的群体, 教材会缺少针对性, 而这些一定会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高专院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选取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课程内容适用性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双语教学, 在某些具备基本开设条件的专业中开展, 即学生英语水平、师资力量及课程设置符合双语教学开展条件。因此, 在教学内容选取过程中, 要关注其适用性。1.适用于该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内容选取前, 对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调研和测试, 分析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而且专业具备分班教学的条件, 建议进行分班, 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区分。2.区域适用性。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强, 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指向地方区域, 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要针对地方区域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如旅游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 要针对该省旅游行业的基本特点及服务面向制订教学内容。3.职业对应性。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特点之一是职业性较强, 专业人才培养对应一定的职业群, 包含两到三个主要职业。在双语教学内容选取上, 应当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象, 选取最适合于未来职业所需内容。

(二) 课程内容实用性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双语教学课程中, 不仅要满足教学需要, 更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自学及再学习的需要。满足教学要求是课程选取教学内容的基础, 而在高职高专院校中, 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的开放式教学。教师讲授或引导只是课程的一小部分, 课程的大部分是学生学习应用, 课后自主学习。同时,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关注职业的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 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要为毕业生在职业岗位的再学习、再提升做出准备。

(三) 课程内容可持续性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极强针对性是其重要优势之一, 但也对课程的内容选取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行业形势不断变化, 职业要求也随着改变。因此, 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具有可持续性, 选取行业中较为稳定的知识内容及具有代表性和可拓展性的内容。

二、高职高专双语教学课程内容选取的过程

(一) 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明确行业所需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点、能力点

高职高专院校中各专业均对应一定的行业, 并以其中若干岗位为主要对应岗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 为所对应岗位培养合格、优秀的员工。因此, 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可以由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中提取。根据企业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分析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规格, 确定本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明确本课程所应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点及能力点。以涉外旅游专业开设的《英美文化》课程为例, 涉外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涉外酒店服务人员及国际旅行社的海外领队, 据此, 提取了与本课程相关的人才培养规格中的部分内容:

以上提取的能力点及知识点成为本课程内容选取的重要原则和参考, 依据以上知识点及能力点, 《英美文化》课程内容的主要范围包括:亚洲及英美国家的概况、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出入境知识。

(二)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进行课程内容筛选

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如在吉林省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中开设《英美文化》课程, 经过对省内主要国际旅行社出入境团队情况调查, 省内近几年入境外籍旅行团主要来自日韩及欧美国家, 而出境旅游的团队目的地主要集中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亚洲国家, 欧盟国家、非洲的个别国家, 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据此, 确定本课程内容的主要学习国家为亚、欧、非、澳的16个国家。通过海外领队及英语导游员的典型任务分析, 总结课程中各国学习的具体内容 (右图) 。

高职高专院校的双语教学课程内容选取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 实现培养具有语言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在课程内容选取上, 应当关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差异, 真正满足课程内容实用性、使用性和可持续的原则。课程内容的选取过程需与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行业、职业岗位紧密联系, 依据深入调研提取岗位工作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摘要:双语教学是基于双语现象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手段, 目前在我国受到了一些院校的关注, 高职高专一些专业也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由于双语教学在我国主要在本科院校开展,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与高职高专院校有较大差异。如何选取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双语教学内容是讨论重点。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高专双语教学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及内容选取的基本过程开展, 以涉外旅游专业《英美文化》课程为例, 进行分析和推论。全文结合高职高专的院校特点、专业特征及学生差异, 明晰了双语教学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及过程, 体现了课程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双语教学,课程内容选取

参考文献

[1]欧阳友珍.外语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分析及策略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4) .

[2]沙丽金.语境与专业英语教学[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 (03) .

[3]马玉梅.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1) .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5]杨振常.论英语教学语言[C].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A].科学出版社, 1999年.

双语文化教学 篇8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双语教学过程中课程大纲的构建、国情差异的处理和教学案例的选择等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解决金融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及磨合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双语教学 金融学专业课程 文化冲突 磨合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在我国高教领域的兴起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这种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外语和母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得益于当今社会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双语教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国内高校的青睐,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也相当丰富。

金融学专业作为近年来公认的热门专业,由于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更强,英语平均水平更高,以及英文教材和教辅资料更易获取等原因,一直以来,双语教学开展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强度更大。双语教学中,采用英文教材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绝大多数高校、绝大多数专业所开设的双语课程中都能轻松满足的条件。然而,实践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学生面对英文原版教材“水土不服”的现象,通常,大家会将其归咎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不足,而鲜有从语言文化角度的探讨。事实上,任何语言都是一种艺术,都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对读者而言,语言文化的缺失才往往是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尤其在社会科学学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本文将以金融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货币金融学》为例,从文化的冲突与磨合的视角,讨论金融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

一、课程大纲的构建

课程大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主导和框架,是教学内容逐步铺陈和深入的线索。对于金融学专业课程而言,中外教学体系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以金融学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货币金融学》为例:国内教材一般是从货币、信用谈起,逐步引入金融的范畴,进而谈到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国际金融及一系列的宏观金融问题,遵循的是一种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思路,是从根源入手逐渐延伸的过程;而国外教材,以Mishkin的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 Financial Markets为代表,往往是从金融体系的总览开始,再对体系中的各个部分进行逐一剖析,是从现象入手徐徐求解的过程。

课程大纲的差异是双语教学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首要文化磨合。具体而言,在选用外文教材的前提下,究竟是沿用国内传统教学思路还是遵从外文教材的既有思路,是教学过程中首要的问题。通过对两种大纲思路的教学实践及比较,我们发现,对《货币金融学》课程而言,遵从外文教材思路的教学效果更佳。综合考虑,原因有二:

一方面,基于《货币金融学》的课程性质。《货币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开设较早的课程之一,一般来说开设于第三或第四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金融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尚未形成,而《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则恰恰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金融学学科及专业的总体框架。因此,与教材相对一致的教学思路有助于学生迅速建立对金融学主要研究内容的整体认识,从现象入手逐步剖析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材内容和教师讲授思路无法基本吻合,很容易使仍处于“初学者”阶段的学生陷入混乱无措、头绪不清的困境,影响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基于双语教学本身的特征。毋庸置疑,双语课程中的语言障碍是客观存在的,外文教材的阅读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讲解过程的依赖性将大大加强。试想,如果学生发现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与课本相去甚远,或者相对于课本跳跃性极强,无论是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是课后的复习巩固,都很可能大打折扣。因为此时,学生无法有效地将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时配对,导致原本就存在的外文教材阅读困难进一步放大,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国情差异的处理

对于从属于社会科学学科的金融学而言,无论是金融体系的构建与运转,还是金融市场的规则与模式,抑或是金融监管的思路与手段,都与一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甚至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采用国外教材的双语教学课程中,不得不面对国情差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仍以《货币金融学》为例。由于该课程所采用的英文教材完全按照美国现行金融体系编排,且内容又涉及金融系统的方方面面,因此面临的国情差异尤为明显。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这类差异的处理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错误认识和理解。为此,我们认为,教学中面对国情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加以处理:

首先,正视差异,讲解清楚,对比明白。应该说,这一点是授课的基本要求。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言,很多时候,学生都好像是一张白纸,教师书写于其上的,决不能是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信息。面对外文教材,更要求教师能讲解清楚,对比明白。教师需要在清楚讲解相关概念、理论或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哪些知识点是国内外都可适用,又有哪些是不能适用于我国的。有条件时,还应考虑介绍对应知识点上我国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其次,遵循基本理论寻找共性,着眼社会实践分析差异。区别和对比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国情差异固然存在,客观规律也绝不会被掩盖。对比的过程不仅要“求异”,也要“求同”。以《货币金融学课程》为例,“求同”着眼于理论层面,是指在对比中寻找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规律,总结其中蕴含的基本货币理论,归纳金融模型的基本思想;“求异”则从实践角度入手,是指要根据国内外的国情差异和东西方的文化分歧,因地制宜地分析差异,并尝试追根溯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鉴别与借鉴。更进一步,教师应通过对代表性案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在基于特定国情背景下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实现会思考、能鉴别、巧借鉴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是金融学专业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双语教学环节中,案例教学的地位则更加突出,除了原有功能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克服语言障碍。然而,双语教学中的案例选择,同样面临着文化的冲突。可以说,外文教材中的案例相当丰富,但它们都是为教材固有的教学体系和所处的国情环境服务的,因此,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切忌完全照搬,全盘接收,而是应该善于挑选,巧妙补充。

首先,善于挑选,是指要从课本的大量案例中,选择最能反映所讲授理论,最能体现所在国国情特色的例子。外文教材大多以案例众多、阅读素材丰富见长,但无论是课时限制还是客观存在的文化冲突,都要求教师不得不进行选择。基于课程专业性和双语教学文化冲突的共同考虑,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三个原则:充分反映相关理论知识的原则;高度契合案例发生国国情的原则;妥善表现不同案例发生国国情差异的原则。

其次,巧妙补充,是指根据我国实际,为学生补充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这些案例要能印证所讲授的基本理论,同时还要能与其他案例形成对比,突出国情差异的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增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加大,以及未来高校学生英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将会在今后几年中得到更大规模的重视和普及。面对金融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正视并且主动加以磨合是唯一可行的解决途径。实践中,我们发现,从课程大纲的构建、国情差异的处理和教学案例的选择等方面入手,将有效地突破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为双语教学工作带来的障碍,进而实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芸芸.双语教学在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方面的实际应用[J].英语广场,2015(12):58-59.

[2]柏宝春,赵建程.国际金融课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02):76-78.

[3]郭方.金融双语课程主动学习教学设计探析[J].当代经济,2015(25):108-109.

[4]赵宁,汪振双.金融专业“往复式”双语教学模式构想[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03)155-158.

上一篇:十年老员工感言30字下一篇:高考情态动词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