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进校园活动报道

2024-09-12

法制进校园活动报道(精选8篇)

法制进校园活动报道 篇1

录入:信息中心 日期:2013-11-07 14:24:21

点击数 :1419

果庄中心小学举行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学生,11月8日,果庄乡中心小学邀请乡派出所郭指导员来校作了题为《遵纪守法 从我做起》的法制教育专题报告。

报告中,郭指导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列举一个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了哪些行为是违法,那些行为是犯罪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恶劣后果,同时就如何防止校园意外伤害,抵制不良风气侵袭,如何提高自我保护防范意识等方面进行了一一阐述,报告通俗易懂,感染力强,提高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能力。使学生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校园美好时光,远离罪恶,远离危害,好好学习,做一名学法、懂法、守法的小学生。(单宗花)

长岭中心小学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

近日,“青春同行——法制自护知识进校园”活动走进长岭中心小学,普法人员精心准备,自制法律知识展板,耐心给同学们讲解,活动中县司法局宣讲员还为同学们提供了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咨询。宣传员结合近年来在工作中接触的各类典型案例,深刻剖析未成年人犯罪和遭受犯罪侵害的原因、特点及危害性,重点突出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升自我防范能力等知识。通过讲座,提高了同学们学法用法意识。

县四小举办“学法守法 健康成长”法制教育报告会

为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11月6日上午,县第四实验小学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法制报告会。

报告会邀请了莒县检察院检察技术科科长、主检法医师邵明强同志做法制教育报告。邵科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真实、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法与犯罪之间的联系。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年龄阶段的特点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动机与原因,在实施违法犯罪时的冲动、无知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告诫同学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犯罪。同时,邵科长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指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提高鉴别能力、学会感恩、谨慎交朋友、切莫虚荣攀比、增强防范意识、掌握自救本领、文明上网,并用含义深刻的箴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结束了这次生动而教育意义深刻的法制报告会,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

本次法制报告会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了解了更多的法律常识,增强了辨别是非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峤山中心初中举办法制教育讲座

为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1月6日下午,峤山中心初中邀请张立全律师做了“青春同行——法制知识进校园”专题讲座。张律师用鲜活的案例分析了沉迷网络游戏、早恋、哥们义气等不良现象的危害,普及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指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措施,讲解了自我保护、应急处理的知识。全校1200余名学生聆听了讲座,通过这次法制知识的洗礼,全体学生明白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学校教书育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董世涛 刘林臻)

桑园中心初中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1月5日,桑园中心初中邀请莒县公安局法制科张相慧科长、桑园镇派出所唐所长、学校法制副校长石所长在学校操场做了一场生动的法制教育报告会。

张科长、石所长分别结合学校实际,就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作了详细的讲解,以生动详实的案例,就如何对待法律,学习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给全校师生作了提高法制观念,构建和谐校园的法制报告会。会上黄校长总结了学校在法制安全教育方面做出的成绩,要求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做到学法、知法、守法,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学生陈冉冉代表全体同学作了表态发言。

报告会使全校师生受益匪浅,让全体同学懂得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中学生。本次法制教育报告会达到了预期的教育、警示目的。(聂兰奎)

刘官庄中心初中召开法制教育大会

为了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11月5日下午,刘官庄中心初中召开了全校法制报告大会。会上,刘官庄镇司法所石所长作了《加强思想教育,筑牢安全防线》的法制报告。石所长结合平时工作中的大量鲜活案例,着重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况,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即好奇模仿型、江湖义气哥们型、侥幸心理和攀比型、沾有不良嗜好型、沉迷进吧上网型),以及善待自己,珍惜青春年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等几个方面和同学们交流,告诫大家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表层法律条文的学习上,更应深入我们的思想内部进行深度剖析,希望同学们能遵纪守法,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坚决不做伤害自己和家人的心理与精神而后悔终身的事,从而健康幸福地成长。

于校长结合当前该校的学生实际,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严格遵守班规校纪,努力做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各年级主任、全体班主任老师参加了会议。(于建海)

小店中心初中举行法制报告会

为进一步加强在校中学生法制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近日,由县教育局、司法局联合组织的“青春同行——法制自护知识进校园”法制报告会在小店中心初中举行。

法制进校园活动报道 篇2

法治教育革新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2011年11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 把握大局, 坚定目标, 大刀阔斧, 勇往直前, 大胆地进行法治教育的革新。现将本人些许体会如实汇录, 以待教育同仁交流探讨、批评指正。

一、求真务实, 创新法制教育模式

1.整合资源, 编写适合中小学生法律学科教材读本。现实情况是适合中小学生法律知识渗透或散见于中小学各学科教材中, 并不具备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编写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法律学科教材读本是深化法律进校园的必然要求。法律进校园就是要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思想、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乃至思维的过程。科学的、适合中小学文化水平法律教材读本是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可或缺的工具。

2.任人唯才, 设置法律课程专职教师。以往的做法是聘请司法界人员 (如, 法官、公安、律师) 到校, 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律讲座》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因公务人员工作繁忙或缺乏专业素质 (教育学、心理学) 而流于形式, 费时费力, 收效甚微。应该大胆启用法律专业人才担任法律课程的专职教师。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法学基础理论知识,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

3.严格制度, 把法治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列入学校课表, 并进一步纳入校园法制文化和办学特色规划之中。

二、拓展空间, 创造和谐的校园法制新环境

俗话说:“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古人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作为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 校园的法制环境特别重要。和谐的、人文的校园法制环境应该是民主自由、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所以就应该加强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法制宣传与法制文化环境建设, 例如, 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法制宣传专栏、法制辩论比赛、法制征文比赛、法制演讲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校园法制景观, 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遵纪守法, 关爱社会和他人, 陶冶学生的法律情操。

三、开拓进取, 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法制进校园活动报道 篇3

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它关系到学生们能否健康成长。法制教育,旨在培养中学生确立初步的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办事的意识以及法律至上的观念。要使中学生认识到法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

“模拟法庭进校园”是我们学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项新举措,它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模拟法庭进校园”形式,为创建“零犯罪校园”提供了法律保障。该举措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得到较系统的法制教育。逐步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学校法制教育网络和体系,可以防止空洞的说教。实践证明,“模拟法庭进校园”是一项深得人心、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方式,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我们学校的做法。

一、“模拟法庭进校园”的活动深得人心

“模拟法庭进校园”是指在教师或者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指导下,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在学校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

“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握好案情与法律间的关系,做到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特点

1.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 ,贴近学生生活,更少说教

“模拟法庭进校园” 是青少年法制宣传的重要措施和方式,融知识性、教育性、警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更好地理解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明白“实施违法犯罪必受法律制裁”的道理。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庄严神圣的法庭氛围中感受法律的神圣、威严、公平、公正,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对真实法庭审理过程的演示,摆脱了单纯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亲身实践相关的法律知识,让法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

2.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响应国家“推进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教育方式生动活泼

为响应“推进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按照依法治校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教育发展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师生成长相结合,求实创新,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为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更为了使师生了解法律、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真正的法制公民,以真实的案例、生动的庭审现场达到最大的宣传警示作用,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

3.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学生学法、用法氛围浓厚

根据调查,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校园法制教育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模拟法庭进校园”,改变了过去单纯给青少年灌输法律知识的宣教模式,以更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学生模拟组成法庭上的各种角色,演绎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真实案例,活动开始,通过一幕“情景剧”的方式将真实案例回放,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整个表演更为生动。

通过富有成效的“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学校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使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真正做到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为全面推进学校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与学校的法制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了法制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把“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与政治课教学相互融合,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与研究学习相结合,突出了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特点,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体验。

法制进校园活动方案 篇4

“法律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苍溪县教科局“法制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推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贴近我校、贴近教职工、贴近学生,进一步增强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规念,提高师生学法、守法、用法水平,为我校营造安全、舒适的校园学习环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大力开展“法制进学校”的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提高我校管理水平。

二、成立法制宣传领导小组 组

长:黄春宇(校长)

副组长:赵凤(陵江派出所副所长)、李红全(副校长)组

员:周郁松、向海峰、肖平、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向海峰兼任。

三、工作目标

认真总结我校近年来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成果,把法制教育纳入正常的课堂教育和德育评价体系,深入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教育实践。通过活动让学生明法理、辩是非、树正气,抵制不良的诱惑,并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

四、工作任务和活动内容

(一)加强我校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效益。

(二)加强我校教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师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师德建设和育人实践,组织教职工学习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各种必要的法律规范,促进广大教职工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

青少年学生是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根据不同年龄的认识特点,运用中学生的法律知识读本和法律教育光盘,把不同周会和思想品德课作为法律教育重要阵地,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让学生明法理、辩是非、树正气。

第一、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突出宪法教育,学习宪法知识,掌握宪法原则,养成尊重宪法的意识和观念,使学生了解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和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与自我预防能力。

第二、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对青少年学生着重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以法制读本《宪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为依据,结合在校学 生的意识、守法意识、权力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抵制不良诱惑,并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第三、坚持发挥我校课堂渠道作用,继续全面落实我校法制教育的计划、教材、师资和课时的“四落实”,在新学期开学第一节课和学期中后期上法制课,同时利用班会课、少先队员活动进行法制教育,使法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

第四、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设立家长接待日,净化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五、主要措施

近年来,由于青少年违法犯罪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我校积极与陵江派出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认真开展“法制进学校”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集中法制宣传教育,做到法律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以增强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在学校充分利用班会课,通过《中学生法律知识读本》的学习,使学生从活生生的案例中真正领悟到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那些事是违纪违规的,激发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普法资料在校园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我校设立兼职副校长“接待日”制度,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参与学 校法制教育的研究工作,并每月为全校师生做一次法制教育报告会,以提高工作实效。

(三)建立一支学生法制宣传员队伍

每个班设立2名学生法制宣传员,建立法制宣传员花名册,不断提高宣传员队伍的宪法水平。

(四)制作普法标语

在校园醒目位置制作“法律咨询拨打12348、青少年服务热线拨打12355”弘扬法制精神、共建和谐校园等永久性标语。

(五)开辟普法园地

采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开辟普法园地,广泛宣传与少年儿童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法制进校园活动方案 篇5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切实加强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实施。

为切实开展好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铅山县教体局决定成立教体局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陈柯教体局局长

副组长:

成员:王定群、祝耿、翟贵民、杨荣清、熊小明、左尚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体局综治办。办公室主任由龚志强同志兼任。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校园欺凌工作要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努力消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不良因素,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和谐社会环境,努力开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校园欺凌工作的新局面。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校园欺凌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维护社会治安和校园稳定的战略性措施,切实加强领导,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各校要建立法治副校长工作台帐,推动法治副校长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要把预防治理校园欺凌作为依法治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从细微和日常生活学习中观察、了解、掌握学生欺凌的苗头和隐患,健全完善学生申诉、投诉和欺凌事件的处理规范。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研究在校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措施,创新工作形式。

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防范校园欺凌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法制教育活动,以及开设法制宣传园地、主题班队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学校要将法制教育工作与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对在校学生中出现严重犯罪和影响较大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平安校园创建中一票否决。要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职责,密切与学校的联系,要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与公安等政法部门的信息联动,指导学校开展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教育工作。并通过学校——学生——家长的循环链,促进我市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加强沟通,强化协作,深化学生在社区(村)、家庭的帮助、教育措施。

要主动协调司法、综治、公安、法院、检察院、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加强和社区的配合,建立健全以社区(村)为依托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网络,共同做好学生“离校不离教”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文化、教育设施,在青少年学生放假、放学期间,组织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同时,要进一步扩大社区(村)帮教队伍,动员组织教师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校园欺凌等普法教育,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增强社区教育吸引力。对社区内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学生,要建立档案,纳入管理范畴。

四、拓宽渠道,注重交流,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作用。

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教讲座等形式,让法治副校长和家长进行交流,指导家长做好子女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校园欺凌等法制教育,教育和引导家长走出溺爱、纵容子女或“棍棒教育”等误区,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当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同时家长相互之间也可以通过活动,交流家教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家教能力。各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以及微信、短信、QQ、电话、致家长信等各种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开展家校共建活动,以学生为纽带,实现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校园欺凌等法制教育与家庭法制教育联动。

五、民意导向,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要坚持以民意为导向,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净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通过深入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学生家庭走访,了解学生、家长对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的意见建议,对校园欺凌、侵害学校师生、危害校园治安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预防工作。进一步严格落实深入推进保安入驻校园工作,切实做好校园安保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少年警校”、“青少年维权岗”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培训和宣传。学校要密切配合公安、团委等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青少年自护训练活动,教育青少年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必要的自护知识和技能。

六、方法步骤

1.成立机构(20xx年5月15日前)

各学校、幼儿园要成立法治教育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开展,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最新要求。

2.宣传教育(20xx年5月15日开始并长期坚持)

各学校、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国家安全日、5.12防震减灾日、6.26禁毒宣传日、11.9消防日、12.4法治宣传日等契机,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教育。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参与网络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提供他们学法用法的能力。

3.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底)

对各校开展活动以来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打基础。

4.第二阶段(20xx年初-20xx年底)

在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学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使法治教育进校园真正落到实处。

5.第三阶段(20xx年初-20xx年底)

总结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以来所取得的成果。推广一批富有特色的经验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并加以坚持。

法制校长进校园活动总结 篇6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法治进学校”工作深入发展。

我校在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中,始终坚持“人人心中有法治”,做到“人人法治在我心”。坚持“四个落实”。一是机构落实:学校在12月初就成立校长为组长,书记及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法治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法治进学校”领导小组,形成了一个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管理体系。二是人员落实:配齐配强三支工作人员队伍,即以校长、法制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队伍;以法治教育兼职教师、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辅导人员队伍;以德育处、团队和班主任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施教人员队伍,各工作队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健全。三是责任落实: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学校其他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总结,形成既有齐抓共管,又有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四是制度落实:学校制定《师德师风承诺书》并与全体老师签订,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提高教师依法执教能力。

做到“三个到位”。 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治教育与教师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范围。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作辅导讲座、组织课题研讨、布置自学任务、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以《五五普法教师读本》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学习内容,提高教师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

其次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工作计划,保证法治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定期总结表彰,强化工作激励机制。

第三是资料管理到位:我们将建立学校法治教育专项资料,收集包括上级文件、校内各项工作材料在内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实施规范化管理,对问题学生专门建立个人档案,实行追踪管理,努力做到分类科学、记载详实、装订规范。建立教师法治教育档案,加强对教师学法用法的指导管理。

二、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依法治校活动。

我校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从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个层面开展法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对学校领导、教职工的法治教育。学校领导带头学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参加普法学习不少于规定学时。重点学习和掌握《宪法》和《教育法》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校行政执法透明度,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和校务公开制度,并严格执行。利用政治学习,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文件,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基本知识,强化法制观念,熟悉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

(二)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我校充分认识法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并扎实有效地展开法治教育,从而有效地限制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一是行为规范教育。本年度我校法制教育以新修订的《守则》和《规范》为切入口,以“学规范、争五好”为养成教育主题,通过《守则》和《规范》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要求各个学生能记、会背、能对照、会执行,同时利用广播站、学校橱窗等宣传阵地进行有关学校课间纪律、放学排队纪律等各项规定的宣传。守纪是守法的最基础的环节。

2、是法律常识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和学校橱窗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的有关法律常识的教育,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作法制、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讲座,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是通过黑板报评比、国旗下的讲话和主题班队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同学们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在校内形成了弘扬法治精神的强大舆论氛围。

4、是组织学生收看法治节目;组织学生到县看守所参观,充分发挥县看守所作为青少年警示教育、法制教育基地的功能,通过“警钟长鸣”图文讲法、模拟法庭以案说法、走进看守所听失足少年现身说法等新颖活泼的法治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守法护法行动中健康成长。

5、是学校特别重视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工作。每学期初,我们都要对学校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排摸,确立需要帮教学生名单,建好帮教记录。对帮教学生进行重点跟踪,密切关注其校内、校外行为,并对其行为进行指导,落实帮教措施,做好对他们的转化工作,确保无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三)为做好“法治进学校”工作,我 校坚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建设。依托家庭、社区、农村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我校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作用,继续推进学校法治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每学期两节的禁毒和法治教育课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针对法治进课堂活动,特别注重教师的备课和创新手段的运用。要求各学科(以品德和语文等为主)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认真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角度、方法。同时也鼓励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渗透法律知识,在教研活动中崇尚法治教育于课堂教学的结合。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家访,定时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联系会等,充分发挥家庭在法治教育中的作用。我校还聘请司法行政执法人员到校举办法律咨询活动,利用生动的案例,讲解有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社区其他团体开展的普法宣传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把法治教育工作从学校延伸到家庭,拓展到社会。

通过广泛开展“法治进学校”活动使学校依法治校的氛围日益浓厚,学校师生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意识显著提高,各类矛盾纠纷,各种治安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为学校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定的教学环境,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法制进校园活动报道 篇7

1.学校重视程度相对不够, 法制教育没有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家长、社会以至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评判教育成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 法制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 课时安排没有保证。

2.教育方法简单, 法制教育效果不佳。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照本宣科的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 且教学方法简单, 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3.法制教育内容上针对性差, 缺乏实效性。法律条文的讲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脱钩, 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 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 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这种现状直接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影响到他们思想、道德意识的成熟与完善, 使得现在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法律知识薄弱, 淡薄的法制观念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 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刻不容缓。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往往只注重情感的熏陶, 却忽略了法制方面的引领。“以人为本”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提倡并力求做到的, 但也有很多人曲解了其含义, 甚至有意无意地做了误导, 可以设想:如果只注重情感因素, 感情用事, 不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 他的心态是健康的吗?这个社会是健全的吗?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 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 我们应当如何应付?

我认为,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 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本文的“法眼”解读, 用我们的智慧, 使得法制的阳光照进语文课堂, 照进学生的心灵。

一、研读教材, 开发教材篇目中的法制教育资源

教材,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认真研读教材, 我们会发现, 教材篇目中就有可以渗透法制教育的资源。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智深的“三拳”从文学的角度看酣畅淋漓、痛快至极, 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 可谓经典, 这种“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伸”的黑暗背景下, 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 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 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 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 做到“去糟粕、取精华”, 否则, 学生如果一味的津津乐道于孙二娘的“人肉包子”、李逵劫法场武松血溅鸳鸯楼的杀人如麻,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么其中的“暴力倾向”对学生的负面诱导又何异于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反过来, 我们上课时, 可以让学生讨论, 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 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在当今法制健全充满民主的现代法理社会可取吗?学生通过讨论意识到, 如果在现在, 鲁提辖就是知法犯法, 草菅人命, 是官府执法机构的一个典型的“土匪”。学生还举出不少例子:鲁提辖在酒楼上喝酒, 听到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 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听了金翠莲父女的一番诉说, 不做调查核实, 仅凭一面之词, 就说道:“你两个且在这里, 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动不动就要打死别人, 这又是一种什么行为?店小二受人之托, 仅仅是拦住金氏父女, 鲁提辖就一掌一拳打得他口中吐血, 落掉两个当门牙齿, 有这么教训人的吗?鲁提辖买肉的三次挑衅, 更是横行霸道的集中体现。鲁提辖去买肉, 镇关西慌忙招呼:“提辖恕罪!”“慌忙”“提辖恕罪”说明鲁提辖平时就很霸道。鲁提辖要镇关西亲自动手, 切十斤精肉, 镇关西二话没说, 照办了。鲁提辖又要十斤肥肉, 镇关西又照办了, 这次整弄了一个早晨, 直到饭罢时候。鲁提辖这架势, 弄得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这还不算, 鲁提辖还要十斤金软骨, 不要见些肉在上面。这种要求, 比登天还难, 而镇关西也只是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就这一句, 在大庭广众之下, 鲁提辖就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去, 不给镇关西任何申辩的机会。又有学生说道:“镇关西该不该死, 应交官府处置, 鲁提辖无权处置, 鲁提辖身为执法人员, 知法犯法, 草菅人命, 这是一种藐视法律的行为, 我们不但不赞成鲁提辖的做法, 反而应该谴责他的轻率行为。”还有学生说:“鲁提辖在行动之前, 应该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 他这三拳, 拳拳致命, 即使打不死镇关西, 也会打成伤残, 这种做法是违背法律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如果是在今天我们遇到诸如校园里欺负弱小同学的学生, 校外滋事的小痞子, 不应该像鲁提辖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将其痛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而应根据法规校纪, 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加深学生对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统治下“官逼民反”梁山好汉的悲惨遭际的批判理解, 又和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校园、法制校园的精神是相符合的。

当然, 初中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 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如在《斑羚飞渡》一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 我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 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 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 我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 给狩猎队写一封信, 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 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此外, 如《变色龙》一课, 我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么?”

其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只需要再深一点的挖掘教材, 抓住细节, 便可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不仅带着一颗文学之心, 同时还揣着一颗法制之心。岂不是一举两得!

二、延伸课堂, 拓展法制教育资源

我们还可以延伸课堂, 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有位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 由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偷盗固然不对, 丁举人打人对不对呢?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丁举人的行为在法治社会也是违法的, 最后, 学生竟当堂完成了以《孔乙己告状》为题的作文, 内有原告、被告、证人等等一应俱全, 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 这样的拓展毕竟为学生创设了法制教育的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增进了法律知识, 了解了古今社会制度的天地之别, 受此启发, 我在学完《威尼斯商人》之后, 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 又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 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 有申诉状和辩护辞, 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 有证人、证据、证物, 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 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 法制意识自然大大增强。

此外, 在学习《那树》时, 我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 我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 仅仅是课堂的延伸, 却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 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三、联系生活, 发现更多的法制教育资源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那么, 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 就能找出对学生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 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 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 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 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 还可以抓住某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 不得歧视学生, 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从而认识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 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 利用法律文书, 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 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画手法的习作习惯, 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 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 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 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 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 搜集《今日说法》标题, 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学生喜爱, 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 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 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 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 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 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富爸爸, 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 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 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 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 《变脸》中运用双关, 《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 《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 如《危险的保险箱》中, 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 令人诧异, 《小偷告天主》中一反常态, 引人注意。学生看得高兴、学的轻松, 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法制的阳光照进语文课堂, 照进学生的心灵, 语文之花将开得更红, 更艳!

语文与法制, 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 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 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标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如今, 在大语文的理念下, 各种报刊阅读、网络阅读、卡通阅读相继进入学生视野, 这些内容如能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对学生的益智、启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语文教师, 利用我们的课堂, 对学生进行法制方面的引导,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是否具备法律素质, 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 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 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 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做好法制新闻报道 篇8

【关键词】法制新闻 法律知识 法治精神

一、法制新闻的着眼点

法制新闻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对某一个案件、某一类法律现象和问题的报道与剖析,运用法律观点回答问题,给人以教育、启迪或警示。

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客观地报道公安部门、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破案、查处、监督、起诉、审查案件的过程是不能划定为法制新闻的。因为这样的报道常常将一个本应具有严肃性和法制教育意义的法制事件变成了简单的案件写真。对于这样的节目,观众很难从中获得法律知识,更无从谈起法律意识的增强。从理论上讲,这种创作的失误在于对“真实”的理解有偏差,他们简单地把“真实”理解为对案件真实的直接展示,只是停留在案件报道的表面,不进行社会文化以及法理的深刻分析。如今,法制新闻报道的对象范围早已超出了政法部门,包括了社会生活各方面与法律有关的看内容。根据报道对象不同,从行业角度法制新闻报道可划分为:经济法制、刑事法制、民事法制、行政法制、文教法制等。

其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琐事、家常事,都可以在法律或道德的层面上找到落脚点。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日,一家酒楼发生纠纷,公安局接到报警后赶到现场得知,酒楼老板在欠发工人工资多月的情况下,于当日早上突然失踪。工人们发觉后,把酒楼内的一些物品拿走以抵押工资。不曾想这些东西是酒楼产权单位的,于是双方发生纠纷而报警。

按照一般的报道方式,只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一下就可以结束,但如果是以法制新闻的形式报道,仅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看似简单的事件中最少包含了两个以上的法律关系。其一,老板拖欠工人工资是违法行为;其二,工人擅自处置他人财物也是违法行为,而这两点恰恰是法制报道的精髓所在。

揭示法理法规,用法眼透视民生,在新闻事件中寻找法律的内涵,透过现象阐述法理,这应该法制新闻的基本着眼点。

二、如何做好法制新闻报道

1、选材把握导向,慎加筛选

目前的法制新闻以报道刑事、民事案件类的居多,因为这类题材由于现场感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迎合了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相比起来,媒体对于行政法、国际法等方面的法理性话题的关注,则稍显不够。题材选择范围的偏狭,不仅降低了节目的格调,长此以往也会使得法制新闻节目趋向平庸或低俗。

对于题材的关注,横向方面其内容应不拘一格,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多个层面,空间上可以兼顾国内国外;纵向方面,在关注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大案要案等社会热点时,也可以进行历史的延伸,关注国内外历史上发生的疑案或名案,提升节目的厚重感,满足受众的需求。

作为地方性法制新闻,其取胜之道必须紧抓“切身”和“利益”这4个字。“切身”是指资讯的贴近性,越是发生在受众身边的人或事,就越能引发他的兴趣和关注;而“利益”则是指我们提供的资讯能够使受众得到帮助或受益。

因此,在选材时需要多加斟酌、策划时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服务性。关注与百姓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但还不被他们所熟悉和详知的法律或法规;第二,指导性。比如关注某一时期社会上诈骗犯罪的新动向、新手法。及时采编播发,以利于受众知晓和防范;第三,趣味性;不可否认,离奇的事件、诡异的案情会对观众产生难以抵拒的诱惑。而媒体所应做的就是寓教于乐,通过精选案例在吸引受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其传递法制意识。

此外,由于法制新闻的专业性,在选材时应当更充分地借用“外脑”(媒体之外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发动更多的圈外人来关注、策划、参与选题,找准视角。

2、编采环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事件真相。事实差之毫厘,性质和结论就有可能谬以千里。深入调查采访,是法制新闻真实、富有厚度的保证。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都要先摆事实,后讲道理,靠事实说话来体现法制新闻的穿透力和公信力。因此,在采访时,首先一定要深入、详加思辨,最大限度地把握事件真实的本貌;其次,找准法条和定位,以专业的法制视角和思辨加以揭示,防止报道失实或偏颇。

作为法制新闻报道,对受众进行法制观念的引导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事件的报道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而要挖掘法理,及蕴含在事件表层下的诸如社会背景和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心理动因等,多角度、多侧面和更深层次因素。

在以往的经验中,我们还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习惯性的把法制新闻做成说教型的节目。但问题是观众收看或收听我们的节目时,他们并不愿意见到每天都是一位板着脸高高在上对其不断进行说教和灌输的面孔。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不再仅满足于对一般条文的了解。因此,有必要改变报道方式,把原本枯燥、冰冷的法律条文或案情法理,通过通俗生动的表述、巧置的悬疑、融入法理的阐述,使受众在被吸引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知法”、“明理”。

(2)把握媒体定位。“记者不是法官”,在法庭没有作出最终判决之前,记者不能擅自认定案件的性质、确定罪名及量刑等。

新闻媒介在监督社会的同时,也在接受社会的监督。因此法制新闻的采制者首先必须搞清角色定位。首先、新闻媒介在报道法制新闻时应是客观忠实的反映者,而不是裁判。法制新闻的采制者应尽量摒弃个人情感,做到事实与意见的分离,做到事实表述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要以理性的视角观察事物、反映事实,在舆论监督中应采用“公平”和“平衡”的方针,向受众传达客观、完整、准确的信息;其次,法制新闻的采制者应是中立的把关人,他们的角色是双重的。有时是不偏不倚的观察者,有时要统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引导舆论。

(3)预防新闻侵权。新闻工作者应严守宣传纪律,不得公开报道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时不得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客观报道司法调查和司法审判的进程,不得搞“媒介审判”,干预司法公正。一些法律专家指出,“司法界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公正,媒介是在追求自身或受众信念上的公正,那么谁更公正呢?无疑法律应当是共同遵守的根本准则”。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法制新闻的采编也要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和规范舆论监督。在法制报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报道要客观全面。不能只报道案件的某一方面,也不能偏向当事人一方的观点。尤其对于正在侦查、起诉或审理的案件,以及尚未做出终审判决的案件,媒体不得超越司法程序抢先报道,更不得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评论,对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施加压力,影响法院裁决。

其次,媒体应在深度上做文章。努力了解案件的全貌和问题实质,避免“意识狭窄”;正确引导舆论导向,避免造成公众对审判活动的误解。对于案件审判中运用法律法规有不同理解时,不要轻率发表结论意见;在编写稿件的过程中严禁诽谤、假构事实、无中生有或使用侮辱性的评论、语言及未经当事人许可擅自披露个人隐私。

最后,规范用语。法制新闻写作的措辞,要注意精确和恰当。法律有许多专用的词语,有着特定的含义。以民间所说的“诉状”为例,就有民事起诉状、刑事自诉状、行政起诉状等,各自适用于不同性质的诉讼;再如,民间习惯所说的“罪犯”,在法院审判认定有罪之前,体现在稿件上应规范的称之为“犯罪嫌疑人”。在当前法制报道中,频频出现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报道和提法,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有罪推定的惯用语,如“歹徒”、“恶棍”、“凶杀”、“某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等……

总之,要做好法制新闻报道,前期采制要注意拣选那些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现实性、指导性的报道题材,找准法律点;后期则应注意编排的故事化、叙事的情感化、人物的个性化。

法制新闻要晓之以理,用事实本身来影响受众,用法律观点透视事件和现象,使受众通过法制报道能够领悟到法律的精髓,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并非是使受众用报道所产生的舆论、道德指向来对案件进行判断。因此,法制新闻报道要从法律、法理的角度入手,向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义、帮助人们提高法制意识,推动社会法治化建设,这才是法制新闻的社会使命。□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食品行业转正工作总结下一篇:霍兰德类型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