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2024-09-09

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有感(通用12篇)

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篇1

假期里,细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本书是作者关于教育的宏观思考及对于理想之教育的蓝图描绘。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

读过之后,让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不禁掩卷深思。书中写到这样一件事:199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调查”对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0万名学生进行了测验,结果显示,新加坡学生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均名列第一,并且遥遥领先。然而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沾沾自喜,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高分是一柄双刃剑。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专门发表讲话说,我们需要重新检验我们评估学生的方式,仅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并作为国家教育质量的标准是片面的。而我国现在的智育弊端也是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依然泛滥,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以学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甚至大搞分数排名。考试成绩成为学校的生命线,教师的生命线,分数成为学生唯一的荣耀或耻辱,有人竟将此上升为“理论”:“考试才是硬道理”。由此,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反思自己的教学中,常常也会成为“唯分数论”的代言人,变得急功近利,时常会以分数来论英雄,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身心的健全。我深知这样的智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反展是残酷的,然而往往又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或许,在社会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教育者应学会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篇2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如果是纯理性的, 没有充沛的、不可抑制的感情, 怎么能迸发出诗的情思?朱永新老师就是在用他诗一般的情怀, 倡导我们每个一线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教育生活中, 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是主角, 把这些小主角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才算培养出了理想中的学生?让我们追寻书中的脚步, 在文字中一探究竟。

一、理想的学生是品行端正、热爱生活的学生

“成人和成才是同一道理, 不成人也就不能成才。优秀的学生应该把道德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力争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中, 爱和同情心是品行端正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读到这里, 不禁为自己的学生感到自豪。小凯, 会担着迟到而被老师批评的风险, 也要帮助邻班的同学捡拾掉落在地上的一叠新书;小利, 虽然学习特别优秀, 可他还是主动和学习最吃力的同学一起玩耍, 完全不在乎同学慢吞吞的动作和慢吞吞的思维;小翔, 在中午用餐时自己还没有打汤, 先把组里同学的汤都一碗碗打好, 轻轻放在同学身旁……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上写“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 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学生心中有爱, 就会关注生活中的一树一花、一草一木、小动物、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到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

二、理想的学生是敢于创新、富有见解的学生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正成为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伴随人类迈进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 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是‘读书机器’, 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里, 有一种“随大流”的思想, 许多学生也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习惯, 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不敢否定权威, 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明显缺乏。作为一线教师, 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 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 让每一个孩子都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论是精彩的、拙劣的、肤浅的、还是高深的发言, 教师都一一接纳, 把孩子们每个人的发言都当作最精彩的发言。教师的工作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在这样的课堂中, 儿童是主角, 教科书是配角, 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 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创新的活动, 让思维的火花时时迸发, 让每个孩子都感受自己很重要!

三、理想的学生是兴趣广泛、拥有特长的学生

“对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和一个精神贫乏的人来说, 他们在世界上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满意度、心理发展健康程度都是大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一个孩子如果有了非常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技之长, 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俗话说“无事生非”, 很多学生学坏都是因为精神空虚、无事可做而被引入歧途的。课间、课外活动、午餐后的自由时间, 引导孩子们玩拼装积木、猜字游戏、拼图游戏、下五子棋、下象棋、做手工、创作连环画、写小说、写诗歌……只要自己擅长的, 都可以在自由时间让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素质+特长的培养模式应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学生应明确地对自己提出挑战和要求。我的特长是什么?我凭什么给社会增添个人色彩?怎样让社会听到我的声音?这些都取决于特色。只有兴趣广泛、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才, 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脚印。

四、理想的学生是学习高效、善于合作的学生

“我们处在一个广泛合作的时代, 那种‘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时代基本过去了。”在学校, 要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把每个学生分到组里, 让合作成为班级学习、生活的主旋律。学习优秀的孩子想办法多帮扶后进的同学;学习后进的多努力, 在团队中, 为了不推延, 为了团队的最终目标, 给自己做事情限定时间, 让自己在团队中每天进步一点点, 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简约而高效。期末或平时评奖时, 多奖励团队, 少奖励个人, 成为了我们奉行的原则。让孩子们感受到“以一颗快乐的心对待别人通常也会得到同样的快乐”。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3

关键词:教育;灵魂;意蕴;期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3-01

从教十多年来,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专业基础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及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不由地想,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教育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 要对教育的理解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篇4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是的,没有理想,怎么会有追求?就像朱教授所说的那样: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富有激情。

朱永新教授理想中的教师,还有一个要求是,要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在日常社会生活及教学生活中,我们都会碰到许多竞争对手,而真正要挑战的正是我们自己。很多人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那么,怎样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我,恐怕才是我们应该去努力和追求的。我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每一次都和上一次进行比较,只要比上一次做的好、有进步,我想,这就是成功!

我还特别欣赏朱教授说的这句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不断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啊!我知道成功并不容易,但是只有不断尝试撞击每一个暗点,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篇5

在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工作和学习中度过的。那么,以什么样的心态、以什么样的价值观、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我们的教学工作?我认为,要把享受工作作为一种主流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轻松的工作,愉快的工作,积极的工作。如何才能达到境界呢?

一、享受工作,需积极心态。

把教育作为一种享受,既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对工作保持积极的心态,带来的是愉快和成功,把工作当做一种享受,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无论环境如何,都会感到快乐。既不因辛苦而抱怨,也不因困难而退缩;既不因不公而嫉妒,也不因打击而沉沦。而且,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快乐。

二、享受工作,需淡泊名利。

对待工作,一旦淡泊名利,工作起来就会没有包袱,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就不会被人在背后搓脊梁骨。一旦淡泊名利,就会想做事,能做事,干成事。在日常工作中,应有一种“谋文不谋名,谋事不谋利,谋策不谋财”的境界。因此,享受工作,更需多存一点淡泊在心底。

三、享受工作,需与人为善。

任何一件工作,都是在周围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完成,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在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人,多体谅人,多宽容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将心比心,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多体谅别人的难处,多思量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团结于自己不同意见的人,甚至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与人为善,不仅仅是奉献和付出,同时需要播种和储蓄,最终会收获快乐和益处。

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就随着工作来。只有把工作定位在“享受”的高度,才能不断追求高目标。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机遇多么不公平也会义无返顾,勇往直前,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把艰苦视考验待工作为锻炼。

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篇6

一、特色兴校

朱永新老师在书中强调: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当时我也是基于这种想法,决定特色兴校,以特色促兴趣,用抖空竹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先喜欢学校,进而再喜欢学习。空竹运动形式多样,适合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现在每个学生都喜欢上了这个运动。同时我校又把绘画和手工作为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习惯,这就为后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特色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学生发展,一切活动都必须是为了学生,没有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校长的人格魅力

校长不是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的人,不能靠权利管理学校、管理教师,更不能压制教师。校长的人格魅力不是靠制度得来的,更不是靠权力得来的。校长就是发现教师的优点、特长,把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我认为校长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校长不断的读书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校长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校长的身先士卒,来自于校长的模范带头作用。每件事校长都带头去做,都努力陪同教师一起去做好,那教师自然就会认同你、亲近你、跟随你,那校长的人格魅力自然也就有了。我校现在没有任何制度,但是老师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乐意干,我们想跟你一起走。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所谓的人格魅力吧!

三、学校的品位

品位,就是学校的每一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在国庆节期间,在学校的围墙上书写了关于新教育、传统文化、空竹、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潜移默化的氛围,让学生时刻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校还贯彻“给学生留白”的思想,本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人文理念,班级文化、走廊文化都是用学生的作品布置的,也都是学生自主设计的。虽然我们没有订做版面,没有高大上的外在的“校园文化”,但是我们有内涵的、软实力的文化——那就是为学生留白的理念,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以德促智,立德树人”这是我们的目标,引进国学,坚持师生共读《论语》,让经典走进课堂,跟随古圣先贤遨游在智慧的海洋。学生有了人格和品德,有了智慧和志向,那学校的品位自然也就有了啊!

我们做的还很肤浅,但是我们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又有了朱永新老师的引领,我坚信,我们会走的更好、走的更远。一件事,一群人,一辈子,一起走!

★ 读朱永新老师《教育的承诺》有感

★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 读我的教育苦旅有感

★ 读 爱的教育 有感

★ 读《问题学生教育指导》有感

★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 读《回归真教育》有感

★ 读爱的教育有感

★ 读《爱的教育》有感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7

我作为一名教师对应试教育更是深有体会,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为国家的未来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人才缺陷。读过《新教育之梦》后,这种感触尤为深刻。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我被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朱永新先生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新教

育之梦》既没有空泛地说教,也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神秘,更为可贵的是,朱永新先生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催人反思。

在《理想的教师》中,他批判说“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他经常对他们的优秀校长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平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这些批判由于是站在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代表社会公平的教育行政官员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见血。朱永新先生对于“理想的教师”还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对于合作与竞争,要确立„双赢‟的观念,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于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朱永新先生提出了换位、尊重和互惠三点建议,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富有“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

读者每一位听众。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富有“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富有“责任心”。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罢,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富有“健康的个性”自古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无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工作中,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

为了要上交一篇读书心得,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去看的。但是当我翻看几页之后,情不自禁地被它所吸引。通读朱永新先生的这部著作之后,才发现它是一本现代气息浓厚的教育资讯集,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全书可以分为理想中的教育模式和理想中的教育角色两大部分。

成长的经历让我慢慢知道了怎样为人师,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教师的内涵。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8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包括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家长等十个章节的内容。作品的语言风格清新、朴实,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新教育之梦》既没有空泛的说教,也没有故作深沉的神秘,作为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实在难得。

读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中,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在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新教育之梦》,品读全书,心灵时时受到强烈的震撼。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是这样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师”的鲜明特质:

1、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2、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3、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4、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

5、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

6、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7、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8、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问题的回答不全都是肯定的,这不禁让我感到愧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新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促进自己。

首先,教育应该充满爱。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它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其次,教育要充满阳光。我们都曾这样教育学生,内心要充满阳光,然而我们呢?是否做到了内心充满阳光,走进校园,走在阳光路上,脸的微笑就是阳光,照亮着学生也照亮着自己。所以,为师者,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当你板起脸上课的时候,又失去了什么?我们的心里充满阳光,我们的教育才会辉煌。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份事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因为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我们每天面对着的都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今后的政治领袖,可能会有今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只要你精心地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找回自己的自信,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的能量就是不可限量的,是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的。

第四,教师要享受教育。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当我们满怀激情参加工作时,那充满诗意的工作却不得不面对许多的现实,在迷茫与困惑的同时,我们被受伤害,于是,灰心、丧气、怨天尤人随之而来,生活很不诗意。重复的工作让我们变的迟钝,与其说是在工作,还不如说不得不应付。是朱老师的一句话点亮了我的心灵。“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是啊,教育是一个过程,如果不是积极主动的享受教育过程,我们的生活怎会诗意。

第五,教师要不断成长。在著作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就这样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在教学中要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不断进取的教书人。

教师是一根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都没有止境的事业。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全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才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之梦》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教育理想,字字句句,如同夜晚的波浪,轻轻的扣响迟钝的灵魂,心随之波动。

读《法学教育的理想》有感 篇9

“当自觉对法学稍有感觉时,大学的课程表上只剩下半学期的课。”这种对专业的不自信感,是因为“法门深似海”、法学过于艰深非,笔者这样资质愚钝的学生无力掌握?还是法学教育出了问题、没把我们教好,要负“产品责任”,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CNKI,遇到了北大法学院葛云松教授的《法学教育的理想》一文(载《中外法学》2014年第2期),于是对以上问题有了些许感想。

葛教授文章,贯穿着对清华大学何美欢教授的追念,本文在此也对先行者深表敬意。

葛教授在文中对法学教育的描述非常真实、坦率:“(大陆学生)一方面能对前沿的、深奥的东西如数家珍,滔滔雄辩; 另一方面不屑学习基础知识,对基本知识只有单薄的、贫乏的认识”、“在大多数的课程中,学生只要大体留心听讲,考前突击一下笔记即可取得不错的成绩”.笔者在大部分课程学习过程中也有这样的感觉,大部分课程只是对知识体系的解说,而这种知识体系的输入——似乎并不需要什么专业能力——识字就行。

一种专业教育有没有效果,检验法则就是经过这些教育的人和没有经过这些教育的人有没有差异。我也参加过很多讨论活动,一些奇奇怪怪的问答让我不得不怀疑6500元的学费是否合理。面对一个案件,有的人是说个结论,然后一个大帽子一扣:“这不公平”、“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这侵害了合法权益”;有的人倒能说个专业概念:这违约了、这侵权了、这正当防卫呀,解释理由却是乱七八糟,各种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混在一起乱说;还有一种现象是,根本不去归纳要件事实,而是把一堆未经“提纯”的原始事实罗列一起,就自以为完成论证了。

嘲讽这种现象,绝非我自觉良好、没有类似问题,我也经常被批“无逻辑”云云。但值得反思的是,以上这些东西,一个没学过法学的人也能搞的来,“公平”“诚信”这些大概念谁不会搞?“违约”“侵权”这样的名词也容易学嘛,罗列事实这种工作更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做了。要是法律工作真能如上文那样处理,学费降到650元,对学生也是“显失公平”.问题出在哪?出在“专业”这个词上,什么专业素质才是法律人特有的?我们没搞清。这是断案的能力呢,还是立法的能力呢,还是评论的能力呢?葛教授比较德美法学教育后提出:“法学教育应以法官能力为导向。培养法官能力,主要是培养法教义学上的知识和能力。”我对此也深表赞同。法教义学,简单的说,就是成文法主义下的法律解释与适用学。法律适用,无非就是在法律和事实间搭起桥梁。法律这一边,需要架桥,因为法条那高冷的文字和艰深的术语不是仅仅识字就能把握的;事实那一边,需要架桥,因为原始事实是杂乱无章的,需要我们对照法条进行筛除与整理。桥搭起来,案件也就明了了。当然,在这运用之间,少不了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但这并不主要,解释到位了,公正不会偏离太多。正如葛云松教授评论道:“法律解释以及法律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无形中浸润于其中所包含的法治精神。最理想的法学教育是,一个法律人哪怕亳无理想主义的色彩、满心名利思想,但是当他阐发法律问题、解释法律条文时,却可以将法治的精神贯彻在其中。相反,一个法律人如果充满对”法治“的激情,却不懂得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它,仍然不是合格的法律人。”

反思我们的法学教育呢,的确是法教义学不昌盛、不发达。依管见,本科阶段绝不要教学生怎么现行法如何落后、如何去“批判创新”,而是扎扎实实教基本理论,传授“读懂”法律的技术。民法中的请求权基础方法,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分解方法,这都是基本技术。笔者非常同意一位授业恩师的观点:为什么王泽鉴教授的请求权基础理论在大陆这么“受尊重”,在德国、台湾无此风靡?因为这些基本方法在“法解释学昌盛”的国度太寻常了,就像在共产主义神州大地,人人都有唯物主义头脑,所以介绍“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小册子不会再热卖。话虽这么讲,要解决问题,现阶段还是要提倡、宣传这些基础性读物,甚至说就是套路。

问题发现了——就是我们专业技能不行,基本套路没学扎实。那么解决方案呢?葛云松教授提出的方案有:加大基础课程比重、开展案例研习课、本硕六年连读等。当然,这些方案都困难重重,加大基础课程,宪刑民学科鼓掌,其他学科一定拍砖;开展案例研习课,专业教师、时间配置都是问题;本硕六年连读,教育部决策可能一考虑就是十几年。当然,视及我们华政这样的老牌院校,改革更是不可能了:很多学生的主干课居然是一二百人一起上的,这还案例研习个什么?老中青教师思想观念、知识背景各异,法教义学能否得到普遍认同还是个谜,遑论普遍落实。另外的趣事是,现在市校两级领导喜欢“飞行检查”,狠查逃课,殊不知学生皆是经济人,若课真有用,他们岂能浪费学费不出席?都是只抓形式,不搞实质。当然实质内容,上海市、学校都解决不了,他们也只能抓形式、搞套路了。

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篇10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如果要给《民主主义与教育》确立几个关键词的话,没有比“民主”(Democracy)和“教育”(Education)更符合的了;如果硬要给它们一个定位的话,“民主”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所在,“教育”不过是一种研究阈限而已。所以,对“民主”和“民主主义”的考察也就成了我与杜威先生对话的切入点。杜威先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他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伟大主要体现在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

一、与裴斯泰洛齐、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实践家相比,他有富有哲学性的、系统的思想理论基础,他的理论的高度和系统性甚至超越很多教育学家;

二、与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理论家不同,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并成功的被用来知道现实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教育的民主主义理想

杜威先生的思想因其哲学视野而极富深度与广度,它是一种较大程度超越社会现实的人类理想。这种哲学(教育哲学)的具体作用。诚如杜威先生在中国教育演讲时提到的那样,“教育哲学就是要让知其所以然,并指导人们去实行不盲从、不演习习惯的教育”。

在杜威先生看来,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他的理论也就根基于人类重大的现实之一——人类联合(human association)。人类联合是人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现实和承载点,而社会化的价值取决于两个标准:1)How numerous and varied are the interests which are consciously shared?(群体内成员有意识地共享的利益的数量与种类);2)How full and free is the interplay

with other forms of association?(本联合与其它联合交互的充分与自由程度)。就此两点标准而言,杜威先生的民主社会作为人类联合的理想也就必然首先拥有大量而多类的共同利益,从而人人能够互赖互爱,能够自由交往,其结果便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进人类的进步。

任何人类联合共同利益的多寡首先呼吁“平等”。杜威先生首先将民主社会与专制社会对比,因为专制社会里阶级差异是突显的,不同阶级的不平等性和街机局限也非常严重。人类联合中每位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不同之处,所以人类分工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必将长期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人类个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平等是否受到重视和追求。尤其重要的是,在可能的不平等现实中处于下游和底层的个体与阶层是否被平等的看待和对待。

本联合和其它联合交互的尺度所追求的则是我们最熟悉却又模糊的词——自由。杜威先生意识到,任何联合都存在孤立和排他(isolation and exclusive-ness)的性质,这是由联合维护自身利益而产生的不利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反社会精神”(antisocial spirit)。民主社会应破除联合之间的隔阂,缩短彼此间物质、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距离。

Any education given by a group tends to socialize its members.(一个群体所实施的教育必然旨在使其成员社会化。)“教育应有助于发展民主和自由。”杜威先生曾说过,“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一种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社会的原则既体现为个人自由,也体现为人人平等。”平等和自由都依赖于交流。教育如果阻断交流,就不是教育,就不会实现精神发展的目的。教育应该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民主的方式促进人格、精神的充分交流。教育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所集中体现的是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在平等的互动中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

二、民主主义教育的现实

杜威先生的民主主义理论是一种超越人类现实的崇高理想,而他却不止于此,他还通过总结分析柏拉图的教育哲学(Platonic educational philosophy)、十八世纪的个人主义理想(the Individual ideal of the 18th century)与国家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education as national and social),进一步阐明实现民主主义与教育理想的方式和现实问题。

柏拉图是一位典型的哲学家,所以他的政治及教育思想也都是彻底“哲学的”。在他的哲学世界里,最高的道德——善被用来指引和规范社会中的个体,以使每个人按其天赋自然地应用于社会。这种理想被柏拉图设计在以阶级为社会单位的一个“公正的国家”,最高的道德——善被最高的阶级——哲人或智慧者掌握或控制,广大的奴隶的权利则被剥夺。

十八世纪,“个人主义”者意识到个人是人类进步的器官,是真正构成社会的单位。他们以人道主义为武器,以“自然”为口号,冲击着当时腐败的、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但这种仅寄望于自然的斗争走入了消极的极端(社会本质是阴暗而丑陋的),成为了一种难以实现的乌托邦。正如,卢梭高度尊重个性和宣扬解放天性,却没有落实这些思想的机构。就连卢梭最忠实的追随者裴斯泰洛齐都认识到,教育不能不顾社会的需要,不能不依赖制度的维护。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主义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视野被限定于以国家为单位的人类联合中,个人主义退居幕后。教育与国家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个人的发展(依然为人所信奉)与有组织、有纪律的制度结合,The state furnished not only the instrumentalities of public education but also

its goal.(国家不仅提出公共教育的工具,而且提供公共教育的目的)。教育原是有广泛的社会目的,但此时社会效能却被限于狭隘的国家,这种无名的篡改实质是对社会目的的限制却表现在对其的泛化。

三、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和十八世纪“个人主义”的理想都是从人类个体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平等与自由的两大民主基本诉求贯穿始终。而真正落实民主主义理想却始于“国家主义”的发展,因其有最现实和相对强大的载体——国家。但我们必须时刻谨记,失去“线”(民主主义理想)的“风筝”(国家)终将毁灭。

当前,国家是最现实的实现民主主义理想的载体,但我们不得不同时清醒地意识到它们的对立与矛盾。国家机器的运作与发展必然依赖社会的精英阶层,与此对立的普通阶层则可能处于两种阶层不平等现实的不利地位。其次,国家或地区间为谋求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各种摩擦和冲突,这直接影响国家间的合作和交流,阻碍更广阔的全人类的进步。

读《我的教育理想》心得体会 篇11

小白小学张燕海

朱永新是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他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发现,我对上述问题的回答缺乏信心。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直以这些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促进自己。

一、理想是我前进的目标。

理想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有了它才有了前进的航向。有一则故事:三位砌砖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是“赚工资”,而第三个则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这一远大的理想,后来这个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工人则一生默默无闻。

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师都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使自己的行为能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刚

踏上工作岗位的我,面对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热情,追求真理的执着,被深深地感染。我蹲下身子走进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徜徉于学习的海洋,一起采撷智慧的火花,我快乐着孩子的快乐,烦恼着孩子的烦恼,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我爱教育事业,因为教育赋予我崭新的生命;我爱学生,因为学生赐于我无限的动力;我更在乎学生,仅仅因为学生在乎!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我不禁产生困惑:如何上好课?带着困惑,我乐此不疲地追寻着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现在的我心中经常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我豁然开朗。因为有了这些追问,才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义。

二、认真是我工作的态度。

回首这三十多年的工作,我用一个词概括我的工作态度,那就是认真。认真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学生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这无疑要求我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如何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课堂?课堂是基点,是生命的源泉。一直记得一位名师的话:“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我感觉到这句话的份量,正是在它的指引下,踏踏实实地铺展我的教育历程。我认真学习教育新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和挑战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爱动脑筋了,会动脑筋了,胆子小的敢上台了,胆子大的俨然一个小老师。他们每一个会心一笑使我欣慰,每一个摇头皱眉使我不安,促使我深刻反思,及时调整。正因为时刻把学生装在心里,才使我坚持上好每一堂

课,才使我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撑起一方蓝天。

认真的人会时时处处都完善细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作为认真的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我一直用它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与学生交往中我用一双认真的眼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见微知著,及时指点,对于成长中的亮点,善于捕捉,及时鼓励。

三、学习是我进步的阶梯。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最紧迫的任务。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利用网络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孩子学习,是我学习的法宝。

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一本好书像一艘船,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说:“教书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读书,这可怎么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多的书,用眼睛用耳朵,用双手,用心灵……我读教育名著,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珂、杜威、陶行知、魏书生……大教育家伟大的理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轻的心;我读教育报刊,读到了优秀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它们是我工作的好帮手,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道德素养,所以经典的文学名著更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成为我们平时经常享受的精神食粮。

利用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记得我最早接触的是人教论坛,在那儿碰到了很多优秀敬业的老师,他们和我一样年轻,却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这无疑给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

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灼见,实践长才干。在学习借鉴中尝到甜头,在尝到甜头中不断学习,我大量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由看教案发展到看论文,由此我成了学习的好手;然后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实践,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思考教学成败,思考创新教法;接着在不断反思中不断总结,在不断总结中不断提炼;最后在不断总结中不断交流,在不断交流中不断升华。我的教学水平就是这样慢慢得到进步的。

向孩子学习,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经常抱着一颗非常年轻的心,与他们沟通,去理解他们,才赢得了他们的喜欢和信任。

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篇12

(花沟学校张文龙)

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诗意,还要善于认识和发现自己。我们学校多数教师都比较自信,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教师的成长,也应该同时是自信的成长。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教师的进步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在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虽然工作和生活很忙,但也应有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是的,我们在看孩子特别是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无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给孩子欣赏和鼓励的眼神„„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人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看了朱永新先生眼中的教育理想,我也构建一下我的教育理想,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孩子学习的乐园,我理想中的校长应该是有着独特办学理念且善解人意的校长,我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年轻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教师,我理想中的学生应该是充满朝气努力勤奋的学生。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一颗沙子,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钥匙。用我们的爱小心地呵护着每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中幸福地成长!

上一篇:阿里巴巴员工等级划分下一篇:夸女生漂亮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