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12,彰显绵阳高考文化

2024-09-01

决胜2012,彰显绵阳高考文化(共1篇)

决胜2012,彰显绵阳高考文化 篇1

——在2012级高三“二诊”分析会上的讲话

绵阳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邱兴元

同志们:

盛世龙年春潮涌,争先创优谋发展。在开校的第二周,我们就在这里隆重召开绵阳市高2012级高三“二诊”分析会,希望大家要把阖家团圆的欢喜化作谋划事业发展的动力,在高三的管理工作中早抓快动,谋划在先,要在去年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思路早理顺,方案早制定,工作早安排,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2012年的工作中龙腾虎跃,跳起摸高,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全力以赴夺取2012年高考的新胜利。本次会议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就是要求大家抢抓绵阳教育发展新机遇,实现绵阳教育发展新跨越,构建绵阳教育文化新高地。这次会议学校作了书面交流,市教科所龚所长深入分析了“二诊”情况,太政局长就高三管理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决胜2012,彰显绵阳高考文化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不仅以高考上线的绝对优势再次成为四川高考的风向标,而

且我们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学校特色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12年高考是大纲高考的收官之年,在此重要关头,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创新的精神,决胜2012高考,再显绵阳教育高考文化,展示绵阳优质基础教育文化风彩。

1、充满自信抓高考 高端优势谱新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加快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步伐,必须依靠教育。抓好高考,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一环。近两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打造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的发展战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绵阳普通高中教育只能走“稳定规模、丰富内涵、打造特色、提升品牌”的发展道路,不断优化高考升学结构,稳步扩大升学规模,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因此,我们不仅要旗帜鲜明、坚定信念抓高考,而且要抓出成效,还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抓高考就是抓绵阳的社会事业发展,就是抓绵阳的民生工程,就是抓绵阳的文化建设,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自信。

第一,良好的高考氛围是我们自信的基础

绵阳十一年高考的双第一,引起了政界、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绵阳的高考为什么能在全川独树一帜,绵阳的高考为何能常胜不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良好的高考的氛围。曾几何时,我们的高考也曾受到质疑和诟病,甚至作为“应试教育” 的罪魁祸首而被一部分人口诛笔伐。关键时刻,我们坚定地认为:抓教育质量是提升绵阳教育的着力点,而要抓教育质量就必须抓高考。由此我们摆脱了发展束缚,实现了思想解放。我们明确提出:“旗帜鲜明抓高考,决不犹豫。”抓好高考,就是代表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教育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三个代表”思想。

【我记得在一次非正式的讨论中,我的一个同事激烈地批评高考,我没有反驳,只是开玩笑说:“如果不是高考,咱们今天还不可能坐在一起争论。你认不到我,我也认不到你!”的确,高考制度是有一些问题,这是事实;然而,在目前高考却是广大老百姓子女(尤其是农村学生)实现梦想的最公平的途径之一。所以,高考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相对公平的制度,我们要坚持。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真正沉下心来,搞一点研究,做一点改革,尽一份责任。

比如说,就当下我市高考而言,我以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握高考升学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有力契机,实现新的发展。以2011年高考数据为例:从全省角度看,我市本科硬上线23333人,约占全省普通类高校本科招生计划的1/5。本科硬上线率高达58.5%,本科上线万人比达43.2,继续保持全省“双第一”;从全市角度看,升学结构更加优化。上重本线人数6536人,达到16.4%。600分以上特优生423人,占全省的1/5。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占全市本科上线人数的比率高达77.5%。应该说,成绩很不错了。但我们决不能止步,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高考成绩,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要拓展,要有新的追求,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在高中阶段让全部学生接受省重以上优质教育,最大可能地满足老百姓子女“读好大学”的需求】

我们绵阳教育人孜孜不懈的追求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备考环境,市委市府高度关注高考、各相关部门理解高考、社会舆论支持高考是绵阳高考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抓好高考,没有任何借口不决胜高考。

第二,优质基础教育文化是我们自信的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无论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还是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角度来讲,文化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一个教育极度落后的国家能发展成为文化强国。为此,市委吴书记在绵阳市委六届二次会议上指出:绵阳市的优质基础教育文化独树一帜。这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再次证明我们抓教育,特别是高考,不仅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牢固树立抓高考就是抓文化建设,就是抓中心工作的理念。

第三,高端人才竞争优势是我们自信的砝码

日前,2011高中各学科国家级竞赛相继落下帷幕,绵阳学子在这一国家顶级赛事中表现突出,获得全国一等奖人数和进入全国冬令营人数在全省独占鳌头,再一次展示了绵阳基础教育

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和在高端人才竞争中的绝对优势。据统计,2011年我市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五大学科的奥赛共有28位学生进入了全国冬令营,占全省70%;此外,我市共有108位学生了获得全国一等奖,占全省51%。第一次在全省取得第一的优异成绩。绵阳学子之所能在激烈的学科竞赛中屡创新高,是我市长期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也预示着我市高中教育质量将再上台阶,为绵阳科技城和中国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也预示着我市2012年高考将再展宏图,再创新高。

2.彰显文化抓高考,以人为本创和谐。

绵阳高考的辉煌是绵阳高考文化不断沉淀和固化的结果,也是绵阳教育以高考为载体不断推进绵阳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推进过程。在漫漫的高考征程中,留下了太多攀登者的足迹,实践者的心血和思想者的睿智,这些宝贵的高三备考文化不仅助推了绵阳教育的发展,更将作为宝贵的高考文化载入绵阳优质基础教育文化建设的史册。

第一,以学为本,凸显绵阳教育的高考魅力

我市自2001年以来就开始系统探索绵阳高三科学备考的“绵阳模式”,其间我们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形成了三大备

考模式。其一是“时间+汗水”的传统备考模式;其二是关注教师“教”的技术备考模式;其三是关注学生“学”的“科学备考”模式。关注学生“学”的“科学备考”模式不仅代表高考备考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我们认为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研究和改进高三备考工作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考试的主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绵阳高考文化的运行轨道就是一条沿着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最高境界迈进的一种发展路径。今天,我们在这里布置2012级的高考备考战略,就是要充分领会,认真落实我们绵阳的高考备考文化,以绵阳高考的备考文化引领高考的发展,让绵阳的高考不仅有技术备考、科学备考,更要有文化备考的内涵和氛围。

第二,以生为本,提升绵阳学生的高考自信力。

在高考备考中始终如一的关注学生是绵阳高考的成功做法,关注学生心理,提升学生自信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自2002年开始,我们就以省普教科研课题《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区域心理干预策略》为载体,在全市推行高三考前心理辅导活动,这一作法被誉为绵阳高考“秘密武器”,为我市高三教学、高考备考发挥了

重要的决策咨询和决策执行作用。正是由于我们不断探索像心理辅导、班单元管理等这样一些改革措施,才使我们的高三教学整体上不断优化,学生的备考素养也不断提升。除此之外,我们还在高三后期将解决“三月浮躁”,提升学生自信力作为我们高三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市教科所在多年的高三备考指导中发现三月份,约占49.0%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浮躁。而且,这是一个经实践反复检验的规律性结论。据此我们提出了“三月浮躁”概念。根据这一研究,市教体局做出了一项决策:调整高三“二诊测试”时间。因为该阶段学生普遍浮躁,那么可能无法真正测试和评估其学业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二诊测试时间与其他市州不太一样。实践表明,这样调整过后,我们的“二诊测试”更具有诊断和导向价值。可见,绵阳的高考坚持以生为本,就是我们在实践中落实胡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探索绵阳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第三,以校为本,构建百花齐放的高考备考文化

校园备考文化是我市高考文化的又一重要亮点,在长期的归纳和总结中,各级各类学校在营造浓郁的高考备考文化中各显神通,各具特色,通过高三备考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斗志,疏缓了学生的紧张心态,而且使我市各类学校亮点不断、精彩不断、创新不断,充分展现了绵阳教育人的智慧。从以南山中学的“高三分段定位、分层推进”、绵阳中学的内部量化目标、江油一中的行政领导包班制为代表的管理文化,到以三台一中“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为代表高三激励文化,再到以江油中学、芦溪中学等为代表的高考壮行文化,以太白中学等为代表的“班级挑战文化”,所有这些无不展现绵阳高考的丰富文化内涵。

第四,以研为本,形成系统化的高考备考策略

教育是智者的事业,更是思想者的阵地。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实干家,实践者,更需要思想家,拓荒者。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中,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只能错失发展良机。对此,我们绵阳教育人充分发扬奋勇争先的精神,以思想者的睿智先后提出了“降低重心、夯实基础、狠抓落实、追求发展”的工作方针;“关注两极、优化结构,提升品位,扩大份额”的工作思路;“抓管理、促常规、重科研”的工作主旋律;“抓弱校促强校,抓个案促整体,抓新课程促新举措”的工作重点以及抓高考的“三·五”工作模式(指:以数据监控系统、目标预测系统、目标校正等三大系统和开校检查制、集体视导制、个别指导制、诊断反馈制、资料辅导制等五大制度为载体的工作模式)。这些闪烁着广大绵

阳教育工作者智慧火花的思想,引领着我市基础教育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所向披靡,勇往直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绵阳教育奇迹。这些系统化的高考备考策略是我市高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绵阳高考无往不胜的法宝。我们务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因校制宜抓高考,百花齐放春满园。

第一.国重——优化结构的旗舰。结构优化、扩优增量一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尽管2011年高考我市一本上线人数已达6536人,上线率达16.39%,但是离老百姓的要求,离我们的愿景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进一步优化我们的高考结构,国家级示范高中要争当优化结构的排头兵。国家级示范高中集中了我市的绝大部分优质高中生源,从2012级“二诊”情况看,国家级示范高中A优线以上人数达5446人(含南山、绵中实验校),占全市A优人数的82.5%,较一诊增加247人,其趋势是好的,但内部学校之间还有差异,因此,我们的国家级示范高中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一本升学人数稳步增长。在这方面,科学城一中在高考备考中的科学、严谨、细致的做法值得借鉴。

第二.省重——稳定大盘的主力。要确保我市2012年高考

本科上线人数突破24000人并向更高目标冲刺,省级示范高中在高考中的作为至关重要。目前,我市省级示范高中发展不太平衡,有的省级示范高中多年来在突破1000大关的问题上步伐缓慢,多次与1000人大头擦肩而过,因此,我们希望省级示范高中能在2012年的高考中打破魔咒,拓展发展空间,为绵阳的高考增光添彩。从“二诊”的情况看,江油一中发展势头良好,希望其他学校能够迎头赶上。

第三.普通高中——再上台阶的奇兵。绵阳高考要再上台阶,离不开普通高中大盘的增长,从近十年绵阳高考的发展轨迹来看,我们的普通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在我市的高考中多次扮演奇兵的角色。从90年代的长特四校到前几年三台县西平中学,再到近几年的太白中学都在不断创造高考的奇迹,特别是江油市太白中学在生源条件和师资条件均不如人的情况下,从2009年至2011年高考本科硬上线从147人增加到358人,打造了我市农村高中发展的一面旗帜。对此,我们的普通高中要敢于担当,要为绵阳高考大盘的增长做贡献。市教科所要继续加大对这部分学校的视导力度。各县市区也要重视对这部分学校的管理。

4.找准关键抓高考,扩优增量调结构

2012年高考是大纲版教材的最后一届高考,学生、家长、社会极其重视,特别是“二诊”后,将是学生备考心理和备考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要突破我们确定的既定目标,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后期高三管理中,抓住发展的关键点,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我们扩优增量调结构的目标。

第一、加强高三工作的管理力度。我们部分县(市、区)局长进行了调整,但是,我们要做到换人不换思想,各位新局长要将抓好高三工作作为2012年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抓紧部署,具体落实。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市“二诊”考试后,部分县、市根据“二诊”中出现的问题提早应对,及时召开了高三“二诊”分析会。江油市在年前就召开了高三分析会,根据江油市在“二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三台县在新年之初也召开了“二诊”分析会,深入分析了高三工作得失,制定了高三后期的管理策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抓高三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求我们各直属学校,各县(市、区)加大管理力度,调整管理思路,找出管理漏洞,克服管理盲区,以高位求进,决胜高考、勇攀新高的信心和勇气,做好2012年的高考工作。

第二、明确目标,共同发展

没有目标,工作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没有目标,工作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各县(市、区),学校一定要对准目标找差距,奋力开拓谋新篇。对此,我要求大家做到 三个“盯紧”。

一是盯紧竞争对手,学习竞争对手。绵阳高考之所以能屡建奇功,就是因为我们各县、校都胸中装着竞争对手,都在研究竞争对手,比如三台县与江油市、南山与绵中,江一中与芦溪中学,这也是我们高三备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多的还要学习竞争对手,超越竞争对手。

二是盯紧高考目标,超越心中梦想。从目前我市高三学生的备考状态来看,我们认为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在“一诊”分析会上,我们对各县、校的工作面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不是我们县、校的理想值,我们各县、校胸中都有个梦想,希望2012年能实现更大的历史跨越,这就要求我们盯紧自己的高考目标,对照“二诊”情况看看我们离目标还有多远,从而确定我们后期的工作重心。

三是盯紧高考变化,净化高考环境。我们要深入分析2012年高考的新变化,特别是在大纲高考在最后一届的高考命题中是否会出现新变化,出现哪些新变化,招生人数和结构有哪些调整,对这两个问题教科所和市招办要高度关注,要及时向各县、校通报情况。同时,我们各县、校也要时刻关注、做好预案。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今年由于非义务教育学校要实施绩效工资政

策,会触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对此,我们要做好前期的政策宣传,搞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因为这一改革冲击我们的高考备考工作。

第三、做强应届生,抓好补习生。大幅提高应届生在我市高考升数中的比例,不仅是我们优化结构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绵阳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2011年我市高考应届生升学比例较2010年增加了三个百分点,达48.3%。应届生上线率与全市平均上线率的差值由12个百分点降为10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告诉我们,我市的应届生的高考竞争能力在不断增强。但从“二诊”的情况看,应届生B2—1上的人数为10828人,占参考人数的比例为43.7%,较2011年高考的48.3%降低了4.6个百分点。可见,抓好应届生是我们目前高三工作的关键点和中心点。

再从补习生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的补习生与过去意义的补习生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一是其自我学习动力强、增长空间大,二是高分主动落榜生多,心理素质好。特别是外市来绵阳补习生其增长空间更大。因此,我们要切实抓好补习生工作。特别是三台、江油两个升学大县(市),其不同学校集中办班的管理策略更是要认真研究,落实管理。

5.创新思路抓高考,求新求变引方向。

绵阳高考历经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和办法。但我们要明白,我们是别人研究剖析的对象,更是别人急欲赶的竞争对手。我们绝不能简单依靠经验,麻痹大意,也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我们要在原有经验和模式上,本着“快、细、准、变、烦”的原则,大胆解放思想,破除固步自封,创新求变,抓好新形势下我市的高中教育,做好高2012级下阶段的复习备考工作。

首先,要创新管理模式。各县市区要建立责任明确的指导学校高三工作制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落实;校长要坚持高考的中心工作地位,深入一线,全面了解高三学情、教情,找准问题,剖析原因,创新管理模式,全面负责学校高三复习备考工作;分管副校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和班主任要有明确的复习备考工作分工和职责,工作具体到不同阶段,落实到学生人头。

其次,要创新过程管理和评价机制。市教体局基教科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学校高三工作管理,加强高三工作督导。市教科所要加强高三年级高考学科的技术指导,跟踪各县市区、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准确分析各县市区、学校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和措施。各县市区、学校要建立复习备考工作日评、周评、月评制度,做好工作日志,及时研究处理每日工作问题。

要创新评价机制,县市区、学校要积极创新高考工作评价机制。要加强对高三工作过程的管理和评价,要引导学校、教师找准高考新的增长点并积极工作,要强调学校、年级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引导学生、教师、家长齐心协力保高三。

第三,要创新激励机制。县市区、学校要及时调整高三工作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激励作用,全面调动高三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热情。

二、着眼2013,构建科学发展平台

绵阳教育已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其间我们经历了教育转型的艰辛,高考文化的积淀。我们绵阳教育人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以高位求进,永争一流的雄心和状志,书写了绵阳教育极其光辉的篇章。今天,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面对2020年在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建成西部教育强市和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以用心谋事、用心干事、高位求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为契机,以贯彻落实《绵阳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为重要抓手,提早布局,科学谋划,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绵阳教育事业再上台阶,为绵阳社会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1.研究高考新方案 再赢发展先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3年四川省高考将迎来新课程改革的首届高考,我们能否赢得新高考的开门红,继续领跑四川高考,再造教育发展的“绵阳速度”和“绵阳现象”,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及早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首先要转变竞争观念,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和重要特征。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但竞争的方式、目的和原则往往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制约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品位。现代教育也需要竞争,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教育竞争也需要升级换代,对此我们曾经提出了竞争的三大转向:一是竞争的方式由生源竞争转向教学模式竞争;二是竞争的重点由量的扩张向结构的优化转变;三是竞争的落脚点由规模扩张向品牌输出转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既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往往会导致竞争的无序,甚至损害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在新的高考背景下,我们要重树竞争观念,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加大合作力度,以更大开放、更大包容的姿态办好绵阳教育,提升绵阳教育的总体竞争实力。应该看到,过去绵阳教育给社会的印象是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绵阳教育的声誉和形象。因此,我们要求在新课改高考的背景下,各学校要加大合作力度,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新一轮高考的合作发展机制。同时,我们要聚集全市的资源优势,认真研究新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备考策略,这方面市教科所要组织相关学校骨干教师尽早启动此项工作,要让绵阳的高考备考文化在新高考背景下继续引领四川高考。

2.坚定不移深化中考改革 开拓素质教育新路径 我们的教育要追求素质教育,不改革真不行。去年,我们提出了“以考试改革促进素质教育”这一命题。考试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必须面对。但是,考试与素质教育二者并不完全是矛盾的。没有不考试的学校,没有不应试的学生。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绝不是反对考试。教育一旦取消了考试,就不可能正常发展,更谈不上素质教育。

考试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只要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现行考试制度,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这一教育检测手段,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评价、反馈及激励功能,了解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就可以达到促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善加利用,考试确实是一根神奇的指挥棒。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中考改革力度。一是中考继续实行网络阅卷,以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学生考试的公

平、公正,以更丰富的数据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二是要求中考试题的难度要科学合理,不能太难。记得去年我特别给相关命题机构强调:“中考试题如果出得太难,应当视为事故。” 三是创新中考体育考试内容,实行“项目考试”。对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考试项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项目包括长跑、50米跑、立定跳远和掷实心球;第二类项目包括篮球、排球和足球。实践表明,这一改革举措切实推动了我市素质教育的发展,命题改革对义务教育学校有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减轻学生负担已成为共识。体育考试改革倒逼学校加强了对体育教学的监管,开足、开齐、开好了体育课。学校切实重视了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初中阶段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考试改革,成为一个有力的“杠杆”,全盘“撬动”了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考试改革,成为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激活点”。这些年,我们大力改革和创新中考,就是为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概言之,我们的追求就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3.强势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们的教育要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人才观念,办出学校特色。灾后重建基本完成,“特色建设”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局提出“学校要创建特色,要追求素质教育”的工作思路,为了丰富和发展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将加大力度实施“特色工程”建设,力争3—5年内建成100所德育、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科技方面的特色学校,使我市教育形成“学有所长、教有所长、校有所长”的良性发展局面,使彰显个性、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成为绵阳教育的新追求。去年,我市教科所响应我局要求,提出“为生活而设计”的具体方案。为生活而设计,就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多打开几扇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信心,实现“以人为本”,追求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去年10月21日,我们又举办了大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观摩培训会”。我们的口号是“让生活催生创意,用智慧改善生活”。其基点是改善生活,其极点是素质教育。今年我们将尽快制定和下发《绵阳市特色学校建设行动指南》,让特色学校建设有章循,让特色学校建设成为绵阳基础教育文化的常态和重要载体。

4.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提供公平教育是现代政府职能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小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与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息息相关,受教育是一种权利,政府必然有义务提供教育服务,而且这种提供的教育必须是公平的。面对教育公平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下深水,要大胆试大胆闯。随着灾后重建任务的基本完成,在我市绝大多数地方提供均等的、优质的校园硬件设施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如何在一定区域内公平的分配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广泛调研,形成长效机制。根据形势的发展,我们要逐步进行教师“县管校用”的用人体制和机制的研究,让均衡教育有体制保证。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千百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要有充分的认识。发展学前教育不仅仅涉及教育自身发展,而且涉及社会稳定和教育民生,我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主体职责,切实采取措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各县市区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统筹发展学前教育,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5.优化教师成长环境 全力推进“三名工程”

名师、名校、名校长是一个地区教育的形象,也是一个地区教育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为了实现绵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全力推进名师、名校、名校长的“三名工程”。我们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优先地位。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不仅应具有优秀的师德、良好的教风,而且应当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心理知识和丰富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同时还应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绵阳教育的发展特别需要一大批教学业绩突出,班级管理优秀的骨干教师。为此,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抓好“名师”工程建设,通过“教师教育学历学位提升计划”、“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加快建立班主任“准入”和提升机制。

教育的发展还离不开一支有思想的校长队伍,校长思想的高度决定着事业发展的速度。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新的教育发展形势要求我们的校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了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校长的示范效应,我们将细化名校长的评选条件和程序,加大名优校长的培养和选拔力度。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级政府 的职责,为了引领素质教育发展,我们不仅要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还要推进“名校”工程,通过“名校”的示范效应引领我们的办学方向,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

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强化发展组织保障

实现绵阳教育科学发,离不开一支政治纪律性强,业务水平过硬,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干部队伍,因此,我们要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制度保证,实现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我们要在教育系统内打破传统惯例,拓展选人视野,创新选人方式,多渠道选拔和任用优秀人才,进一步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流动机制,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干部选进领导班子,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二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实现干部队伍的优化组合。面对绵阳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结构合理、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队伍为目标,积极推进干部队伍优化组合,着力解决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职数偏紧,年龄结构不合理、机构设置不尽完善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民主化建设,实现干部队伍的有序发展。在干部选拔和任用中,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落实广大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这是准确识别干部,选准用好干部,防止用人失误失察的需要。总之,我们只有选好配好干部,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也才能为开辟绵阳教育的新篇章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7.优化布局调整 完善内部结构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两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同等教育权的不断落实及适龄学生的不断减少,我们的学校布局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主观要素来讲,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由大众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转化,我们的老百姓已经不再满足于自己的子女可以上大学,而是要上好大学、名牌大学。为此,我们要以面向未来、适应需要、顺应民意、深化发展为基本要求;以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效益为工作目标,合理布局学校结构,不断收缩高中办学校点,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已经完成高中校点布局调整的县市区要加强调整后的资源整合,办出学校特色。还没完成调整的县区要加快工作进程。今年开始,我省将要对各级示范学校进行重新确认命名,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各学校要抢抓机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办出学校特色,让绵阳优质基础教育这面旗帜高高飘扬。

我们在抓紧进行校点布局调整的同时,还要完善教育内部结构。具体而言,就是要合理配置普职比例,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从目前教育结构来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前列。但是,我们职业教育与兄弟市州相比,与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从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来讲,我们必须要重整职业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此,我们要着力实施职业教育优化工程,完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规范学校管理,使中职学校尽快达到部颁标准,争取职业教育有品牌教育集团,有品牌专业,有品牌教师,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社会影响力。

同志们,绵阳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2012年高考的决战已经越来越近,我们要以只争早夕的精神、以更昂扬的斗志,以更科学的方法,书写绵阳教育新的华章!

谢谢大家!

上一篇:对照三严三实查摆问题下一篇:全民读书日4.23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