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重点记忆方法

2024-08-02

高二历史重点记忆方法(通用7篇)

高二历史重点记忆方法 篇1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每一遍复习都有侧重点

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

如何记忆历史知识

有人不是说“历史不就是靠死记硬背吗?”,有一点道理,历史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不记忆基础知识可是大失误。怎麽记呢?试试下面的方法:

1、机械记忆,就是死记硬背了,但是学死,不是死学,用死知识回答活问题。

2、理解记忆,对内容理解越深,记忆效果越明显。记忆的知识越多,理解能力越强。

3、直观记忆,可以利用图、表等进行比较归类,帮助记忆。

4、反复记忆,可不要忘光了再来。

三、如何理解历史概念:历史学科就是由历史概念建立起的体系。怎麽掌握呢?分析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外延和内涵。

历史概念一般分为:历史人物类、历史事件类、历史现象类、历史著作类、历史结论类、理性型概念等。

高二历史重点记忆方法 篇2

历史课果真是枯燥的吗?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究竟该如何记忆?对于知识面较窄的广大农村文科生而言,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那么, 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不是有章可循呢?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

什么是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是一种记忆方式, 它着重对所记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通过这种整理, 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因果关联, 使它们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形成一个知识的经纬网。从而避免因记忆内容数量过大、细节过多、缺乏关联而导致杂乱无章, 达到对所记内容的长久牢固记忆的目的。

在此以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 第三章第五节中的一段教材文字为例, 探讨如何利用逻辑化思维方法达到有效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 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 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的过程中, 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此期间, 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 资本主义列强大量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输出工业品, 掠夺工业原料, 甚至直接输出资本, 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这样, 在资本主义侵略下,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落后的经济结构被打破,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一、分析层次

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这段文字的落脚点在最后一句话, 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之前的文字表述则清楚表明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有关的其他要素:时间——19世纪中后期;原因——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列强侵略扩张;中介力量——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

二、逻辑化整理

在层次内容明晰后, 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逻辑化整理, 分析其中存在的内部逻辑关联。经过分析组合之后,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厘清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 再结合以前的教学内容稍作补充与完善, 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就产生了, 如图表所示。

通过这副图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包括相互紧密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 即资本主义列强的国内市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前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运行的结果,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前提条件, 该制度的建立主要有革命与改革两种途径, 后者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内部经济力量推动列强外部侵略扩张的经济结果, 两个市场密切联系, 但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列强对商品、原料与资本的控制所决定的, 列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与资本, 是整个市场的主导者, 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则成为资本输出地与商品销售地, 并为列强的工厂、机器提供市场与原料, 是整个市场的下游链条, 轮船、火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和发达的交通网则提供了两个市场的中介力量, 极大加速了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是整个市场得以形成的强大推动力量与物质基础。各部分之间再配以箭头的方向指示与简短的文字如中介、原因等的说明, 最后再结合以前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以补充——在这里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现, 也就是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 一段完整的教材文字在箭头的指示和简短文字的注释配合下, 得到高度的关联性概括, 逻辑性整理也就完成了。

三、文字还原

以上图表只是明确了知识间的内部关联, 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知识框架, 但它本身不能作为最终的记忆形式, 因为在答题过程之中, 是不可能将这些简短的文字作为标准答案的, 否则必将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所以第三步要做的就是在知识框架的指导下将原本的文字内容加以还原, 这才是记忆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一步主要靠机械性记忆与重复来完成, 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经过以上三大步骤, 一个完整的高中历史知识逻辑性记忆链条便完成了。由此, 推广到整个第五节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看到以下的内部联系图景:

同理, 运用以上的方法可以建立起整本教材的完整逻辑框架。当教材内部的逻辑框架建立之后, 一方面可以看到教材编排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的、思想文化等内容的纵向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它是一个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其联动性影响为内容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 这种相互关联的逻辑框架的建立将对整个教材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 是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逻辑化思维方法记忆的有效途径。

对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而言, 仅仅依靠逻辑化思维方法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它毕竟只是诸多记忆方法中的一种。牢固、准确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尚需要各种方法的有效配合才能达到。

历史记忆方法之探究 篇3

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通过人为联想,使无意义且难以记忆的知识和头脑中某些生动、奇特的形象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串字记忆法:有些知识可用谐音串字提高记忆速度。如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有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取每个人名的字头,再根据谐音刘(留)贺(荷)叶朱(煮)周(粥),连在一起就是:“刘贺叶朱周”,意思是:留荷叶煮粥。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也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 如记忆丝绸之路中的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亚、大秦等用:“长河新,安西大”。

歌谣记忆法:比如中国古代史上连续不断的朝代,常常使人感到繁乱难记,编成歌谣,“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就很容易记了。应当注意的是,编写的歌谣,形式必须简短齐整;内容必须准确全面;语言力求生动活泼。又如近代史中的长征路线歌谣,仅用28个字便描绘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湘江乌江到遵义,四渡赤水抛追敌。金沙彝区大渡河,雪山草地到吴起。”

图示法:对于有些知识可用图表的方式,形象化,简捷化,便于记忆。比如,明确疆域的四至用“十”字法;记忆“战国七雄图”用”丰”字法;记忆辽、西夏、北宋政权的建立;三国鼎立;罪恶的三角贸易等用“三角形”记忆法。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用表格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

比较法:比较记忆法这种方法适宜记忆那些历史上经常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象农民战争、政治改革、不平等条约等等。这类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事件,彼此之间,或因其性质相同,或因其表现形式相似,记忆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较记忆法最能克服混淆。举个例子,拿《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来说,两者的性质都是帝国主义侵略者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出卖中华民族权益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都是强迫通商,其中主要款项之一都是强迫开放通商口岸,这些是“同”。《南京条约》强迫开五口。《天津条约》强迫开十口。这些口岸很容易记混。但我们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这些口岸,就会发现《南京条约》上的口岸都在东南沿海,而《天津条约》上的口岸已经延伸到北方和内地,找到了这个“异”,就不易于混淆了。

数字提示法:比如对隋朝大运河的记忆,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总结:“一”:一条运河。“二”:沟通南北两方。“三”:运河段有3个重要城市,涿郡、洛阳、余杭。“四”:运河分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可归纳为:一个规律: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两个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三个中心环节:法德矛盾、争夺巴尔干和英德竞争;四个国家:英德法俄等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制定了野心勃勃的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中共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概括为“一化三改”。“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时间为1945年至50年代中,第二时期为50年代中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为70年代初至现在。将其概括为三个数,即10、15、20多;因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记住“二战”结束于1945年,那么按10、15、20多三个数字一排,就可牢固记住每个时期的时间了。

分类记忆: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近似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归集到一起进行记忆,也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历史上的变法与变革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齐桓公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属于事迹一类的历史事件在我国现代史上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等。这种方法,有些内容可与比较法重合使用。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时间:1914~1918年。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梳理整合 篇4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

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

⑤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布局:①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

②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

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

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文化: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原因:

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

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①思想:

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②文学艺术: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

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

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

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

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③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高二历史重点记忆方法 篇5

2、理解性记忆今年考纲增加或细化的知识点。新增考点的特征:

增加一些有关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农民问题的考点,紧密地联系民生问题: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更强调人类文明与经济生活的发展,强调或增加了农村改革、农民起义等。如明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

增加或细化了中外历史中有关“改革”的内容,突出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如增加了庆历新政、洋务运动,增加了古代制度的创新,如府兵制、募兵制、西汉时期的编户齐民、刺史制度等。

突出思想方面的改革、论战:如增加了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等,突出了历史学的思想性。

强化和细化了一些知识点:洋务运动的效果、戊戌变法的背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把握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自如地置于网络之中或从知识网络中抽出需要的知识点。

4、再看一遍高三以来做过的错题,重新梳理解答试题的思维方法。

高二历史重点记忆方法 篇6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客观卷在答题纸上涂好,主观题不要超出答题范围。

第Ⅰ卷(本卷30小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不得分。每题2分,共60分。)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3.《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4.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5.就政体而言,从秦朝开始,到清朝末年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下列哪两种形式()A.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

C.地主政权与农民政权 D.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6.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A.《新唐书》 B.《资治通鉴》 C.《元史》 D.《明史》 7.“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下列不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尚书令(台)C.明朝的殿阁大学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8.依据雅典民主,以下哪些人具有公民大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 A.公民克里昂的妻子

B.贵族布拉达斯的妻子 C.侨居雅典的斯巴达人 D.雅典公民克里昂

9.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这种办法体现出的民主原则是()A.轮番而治 B.人民主权 C.民主集中制 D.下级服从上级 10.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A.海外贸易 B.和平环境 C.地理位置 D.宪政制度 11.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四个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曾国藩 D.《天朝田亩制度》 12.1861年,清政府恭亲王奕在奏折中说:“综计天下大局,是今日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因而太平天国出现的局面是()A.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发生了内讧,从此由盛转衰 C.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D.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4.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 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的主张

C.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 D.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5.中共十七大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突出成就是()A.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赎买”政策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6.恩格斯说:“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这里的“纲领”指的是()A.《共产党宣言》

B.《法兰西内战》 C.《马赛曲》 D.《国际歌》 17.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2 A.俄国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俄国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的经济 D.苏联采用苏联模式实现现代化

18.1980年8月,著名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的回答可能是()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加强现代化建设

C.加强国防建设 D.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建设 19.“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时期,没有遭受破坏的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20.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我们实行的主要政策是()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2004年,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指出:“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这些原则”指的是()A.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美国提出的《独立宣言》中的有关原则 C.苏联“人道的社会主义”原则 D.殖民主义国家主张的“弱肉强食”原则 22.“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23.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当选后明确表示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而是坚持“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A.拥护“一国两制”的方针 B.坚持两岸和平统一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反对外国干涉势力

24.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A.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 B.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 C.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 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 25.柏林墙的修筑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美苏的大国强权主义达到高峰 B.反法西斯国家对法西斯势力的正义制裁 C.东西方“冷战”的加剧 D.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26.已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对华政策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尼克松这番谈话的本质目的是()A.继续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 B.主张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认为中国是未来美国的对手 D.指出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重要性 27.“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 3 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互相交流 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28.美国学者指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这主要是指()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

29.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出“两极格局解体是历史的必然”。这主要是因为()A.两极格局之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B.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以强权政治为唯一 C.苏联解体后,其国际强国地位完全丧失 D.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0.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不包括()A.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B.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C.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 D.恐怖主义威胁世界的安全

第Ⅱ卷(本卷共40分)

二、主观题(本题2小题,31题23分;32题12分;共2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11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 5 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12分)

三、选做题(本题共4道题,考生选择其中一道题作答,要把所选择的题号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不涂题号,按第33题批阅,本题15分)33.(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6分)

3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3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 7 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3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抚顺市协作校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详解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维护周朝的统治。结合题中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分析,封国面积较少,无法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 A 2.【解析】这位大臣力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就是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答案】 C 3.【解析】 天子的印称“玺”,“群臣莫敢用”,体现的是皇帝独尊,意在维护皇权至上。【答案】 D 4.【解析】 唐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职责分别是政令的执行、草拟、审批,由此排除A、B两项,兵部属于尚书省的六部之一,也应排除。【答案】 D 5.【解析】 我国封建社会在皇位继承上基本采用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具体统治方式上采用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答案】 B 6.【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一现象出现在明朝,故选D项。【答案】D 7.【解析】 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三公中的一公,地位和权势都比较高,不符合题干中提到的“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辅政大臣。【答案】 A 8.【解析】 外邦人、奴隶、妇女不享有公民资格,不具有公民大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故D项正确。【答案】 D 9.【解析】 由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是否放逐某人,体现了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权威至上。

【答案】 B 10.【解析】 结合题干中的信息,可确定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度。【答案】 D 11.【解析】 题干中已说明有四个链接,A项对应“历史背景”,C项对应“重要人物”,D项对应“历史文献”,故新的链接应是天国兴衰,表明太平天国的标志性事件。【答案】 B 12.【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遣使通好,约共讨魏”可知,清政府主张与列强“和好”,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答案】 C 13.【解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题干材料“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题干材料“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答案】 D 9 14.【解析】 主要结合材料中的“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排除„„外国势力”,可知提出了反帝主张。【答案】 A 15.【解析】注意关键词“民主革命时期”,只能从A、B两项中选,“最突出成就”则表现为中共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答案】 B 16.【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社会主义文献”、“工人公认”等信息进行判断。【答案】 A 17.【解析】 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苏俄与西欧其他国家不同的根本之所在。【答案】 B 18.【解析】 “文革”悲剧发生的原因就是民主与法制建设不健全,要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就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答案】 A 19.【解析】 根据对联先判定此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期,没有遭受影响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时“一国两制”的构想还未形成。

【答案】 C 20.【解析】 所谓“一边倒”就是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以此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答案】 A 21.【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2004年”、“50年”这些信息,说明“这些原则”应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A项。B、C两项不能作为外交原则,D项显然行不通。【答案】 A 22.【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和“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这两句话的含义。从题中材料看,明显指的是1971年中国突破美国的干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 A 23.【解析】 “九二共识”的基本内容是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答案】 C 24.【解析】 这里的 “恩”指的是:二战后,美国曾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答案】 D 25.【解析】 1961年修筑的柏林墙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产物,本质上反映出东西方“冷战”的加剧。A项中的大国强权主义不能完全反映出柏林墙修筑的实质,因为当时的东德也愿意修筑该墙;B项叙述错误;D项两种军事力量说法片面,应为两种政治军事力量。【答案】 C 26.【解析】 A项与题中材料没有直接关系。B项是尼克松当时的本质意图,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扭转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的颓势。C项与材料无关。D项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所在。【答案】 B 27.【解析】 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不想„„走下坡路的话”以及“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由此不难判断出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答案】 A 28.【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是指苏联最高 10 统治者中的主体部分放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明显放弃这一体制,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D项。【答案】 D 29.【解析】 A项只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具体原因之一。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C项错在“完全丧失”的表述上。D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根本原因所在。【答案】 D 30.【解析】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俄罗斯走出低谷,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包括中国的振兴,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因素,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而恐怖主义是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答案】 D

二、主观题

31、(1)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进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8分)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4分)。

(2)乾隆拒绝了英方的通商要求和派驻使节的要求(3分)。体现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拒绝英方的领土要求(2分)维护了领土主权;(2分)

32、材料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如:就治理河道,政府受到宪法的限制;政府又限制了议会的决定。(4分)

2、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如:就河道治理问题很多议员指责联邦政府干涉了地方政府的权力。(4分)

3、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如: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4分)

三、选做题

33、(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分)

答: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6)

答: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

3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3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3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历史教学中的记忆方法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导入能立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及历史年表、历史图象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如讲述世界的三大宗教,首先出示世界三大宗教的简表,然后再逐一讲解,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要点一目了然。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其三,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 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记忆力水平也就相继提高了。

二、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1、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当我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内容时,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

2、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①.昭君出塞。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②.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也嫁到吐蕃,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③.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例如中国朝代十分难记,若编成口诀:“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仅仅二十八个字,便让学生记的十分容易了。

4、兴趣记忆法

有兴趣的知识,学生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记得也会更加牢固。因此,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隋朝大运河北到涿郡,南至余杭,中间为洛阳时。我就告诉学生“北捉(涿郡)南鱼(余杭)落(洛阳)中心(即北边的人捉南边池塘里的鱼掉落在中心)”。

5、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的比较。

6、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把历史上的年代、人名、地名,按照其他的同音汉字去理解,用这种方法记忆,学生会觉的生动有趣,不容易忘记。例如:商鞅开始变法是在公元前359年,我就告诉学生"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历史产生重大的作用,对这位有功之臣应该奖励他三壶酒--(359)"。学生听了以后,便很快的记住了。

总之,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不向困难低头议论文800字下一篇:年少时的难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