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实习生 龚静

2024-08-19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实习生 龚静(共12篇)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实习生 龚静 篇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要求同学们在习作里,向老师、妈妈、邻居、小伙伴或其他的什么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什么是心里话呢?所谓心里话,当然是心里想说的话。它往往是嘴上说不出,或不便直接说给对方的话,是人们心底里最真诚、最无私的`表白。

既然是说话,就要有说话的对象。你想向谁说心里话呢?这个人也许是你的老师、爸爸妈妈,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一个和你只有一面之交的路人。总之,你的习作中要有一个明确的倾诉对象。写的时候,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像上面那篇习作一样,用第二人称“你”或“您”,直接对倾诉对象说。

说心里话,一,话要具体、明白;二,话要自然、真实。只有真诚的愿望、平易的态度和无私的情怀,才能使人与你亲近,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才能让人产生心灵的触动。当然,你说的话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没关系,只要我们对同伴是友善的,对生活、社会、家庭、学校是有责任感的,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别人是一定能够理解的。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实习生 龚静 篇2

反思型教学是指教学主体 (教育者、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思考、探究、解决自身与各教学要素诸方面的关系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统一,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促使教学最优化发展的过程。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 反思型教学更加必不可少。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语文学科充分渗透了人文性与思想性, 在引领学生思考的同时, 作为教师自己则更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每日“三省吾身”, 这里的“三省”即为语文课前的思考、课上的思考以及课后的思考。以下我想结合苏教版语文《鲜花和星星》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思考, 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

一、语文课前的思考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每上一节课之前, 我认为都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 合理地制订出重、难点,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突出, 凭借有效的教学设计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我在课前细读了《鲜花和星星》一课的教学目标, 制订了教学重点:让学生走进课文, 与诗人一起欣赏夏天满地的鲜花, 满天的星星, 入情入境地朗读, 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大自然的清新美。于是我开始思考, 这一重点若要得到体现, 就需要创设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通过感悟品味、美读吟诵来移情怡性。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是我思考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童趣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孩子展示多彩的自然世界, 配以教师童趣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另一方面引导孩子把直观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 并且以课文为例, 给学生提供几个大自然的画面, 引导学生进行迁移, 编创诗歌。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明显地被调动起来了, 也较顺利地达到了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语文课堂的思考

众所周知, 课堂教学充满变数, 因为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所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 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当然, 你可以回避学生的问题, 忽视他们的设想, 但这样的操作同时, 也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 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 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 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 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 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 从不可挑战的权威圣坛上走下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指导者,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即必须“以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根本。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指导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和质疑的勇气,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因此, 以教师为主导来合理引导, 以学生为主体来促进思考是关键。

在本节课上, 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这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孩子们眉飞色舞地朗读着, 一张张笑脸沉浸在诗歌美丽的意境中, 还有的情不自禁伸出小手比划。忽然一个小手举了起来, 她说:“老师, 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是说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第二小节的最后一句是说星星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那到底是地上的鲜花多, 还是天上的星星多?”这个问题我确实在课前没有思考过, 想到这儿, 我抑制住内心的焦急, 微笑着望了望同学们说:“到底是鲜花多还是星星多呢?现在你们来讨论讨论吧!说说你的见解。”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 同学们就急不可待地举手说:“应该是天上的星星多, 因为沙漠和海洋上没有鲜花, 但它们的上空却有数不尽的星星……”“我觉得是一样多!”又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说, “白天看到的是鲜花, 到了晚上, 星星就出来了……”另一个孩子“噌”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老师, 我知道, 白天, 鲜花比星星多;晚上, 星星就比鲜花多!”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 互不相让。

面对孩子们的独到见解, 我认为都说得很有道理。我很高兴, 都给予他们鼓励。在孩子们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充分体验、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之时, 我引导他们:“小朋友们, 这是一首美丽的小诗。鲜花多还是星星多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鲜花多很漂亮, 星星多也很美, 所以作者就把它们写到了一起。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好了?”孩子们一个个洋溢着笑脸, 响亮地回答:“能!”孩子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推动。

三、语文课后的思考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 不成器。”那么, 上完一节课后, 如果不去打磨、推敲, 不去进行课后的反思, 教师就不可能在专业上得到提高与发展。我觉得作为一名会思考的教师, 在每节课后都应当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思得, 更应思失。只有存在不足, 才有进步的空间。不足改得越多, 进步才能越大;不足改得越及时, 进步才能越迅速。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三省”, 实质上就是布鲁巴赫等人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反思型教学的一个模型。他们认为反思型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 二是“实践中反思”, 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实践之后, 即语文课后的思考;“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即语文课上的思考;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 也就是“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形成的超前反思, 即语文课前的思考。

不但如此, 我认为这样的“三思而行”还应该是一个不断循环, 并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次课后的思考即是下一次课前的思考, 而下一次又会迎来新的课后思考。其实, 课堂教学的确需要如此的多思、多磨, 只有这样方能精益求精。

就拿《鲜花和星星》这节课来说, 虽然试上几遍并在赛课中获得成功, 但只要细细推敲还是有许多可以改进之处。如果将画重点词这一环节省略, 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 可能既节省了时间, 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 岂不两全其美?要知道, 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比如: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 但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 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但是显然, 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学习能力;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身为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中的课文,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和手中的一支粉笔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而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二、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吸引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平添色彩,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篇4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参与率很高,同桌互帮互学、展示学习的效果都很好。要求认识的8个生字,孩子们通过自学、同桌互助,只有两个同学没有全部掌握,但是通过听同学展示之后,经过检查,这两名同学也全部掌握了,并能熟练掌握“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2、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整个学习过程,孩子们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一张张小脸常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深深感受到用“熟字加偏旁”这种方法识字的轻松、快乐。

3、通过引导孩子做动作,孩子们对词语意思的理解非常到位,对“字义与偏旁有关”的这一构字特点的理解难点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

4、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学习目标我分两次提出。孩子们的每一次学习,目标、要求和方法都非常详细、具体,不说一些空洞、笼统的话,孩子们的学习朝着明确的目标快速前进。

在课的最后,让孩子们做动作的时候控制得不够好,孩子们过于兴奋使整个课堂显得有点乱,有个别同学不能注意听讲。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篇5

一:“我的发现”,“读读想想”是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四个栏目之一,旨在:

1、鼓励学生探究发现两种识字方法并运用识字。

2、初步发现并领悟汉字一词多义的特点。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努力尝试创造一种适宜儿童学习的愉悦氛围,以儿童直接参与的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体现寓教于乐,整节课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教学中我从复习“加一加”“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到媒体出示漂,票,飘等字体。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设计了“扶──辅──放”三步层次的教学,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减一减”识字方法,这是直接的方法的学习,渗透“发现”的意识,如观察偏旁、主要部首、字音等。接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识字,达到巩固识字方法的目的。最后,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方法,并运用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授后我又拓展了学习内容:以“你还有哪些认字宝宝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积累和运用。而在“读读想想”这一题型中,初步体会到“一词多义”再通过“打”字的延伸教学,学生通过”找朋友”的形式进一步感知汉字“一词多义”的特点,因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二年级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篇6

这项练习给了两组句子,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语言文字一样,只是标点不同,安排这项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反问句的不同,体会标点的作用。教学时,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1、让三个同学扮演句号、感叹号、问号,介绍三种标点符号的形状特点,再各说一句话,表示自己扮演的标点应表达的语气。

感叹号:同学们,我是感叹号。(手指头饰)这就是我的形状,小棒槌下加个点儿。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问号:(一副沉思状)我的形状像只小耳朵,大家叫我小问号。当你写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马上跟在句子的尾巴上。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句号:我是小圆圈──句号。当你写完一句话,就得把我放在句子末尾的右下角。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了我,话就得说个没完没了。

2、自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3、组内读句子,比比谁读得好。

4、说出发现。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5、游戏强化。每组派两个人参加比赛,俩人背对背,师指句子,一人读,另一个人写出标点,大家用掌声鼓励获胜小组。

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包括“读读认认”“我会连”“读读背背”三项内容。

“读读认认”是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字。要求认识的十个生字“财、栏、抖、喉、咙、拌、搅、榜、馒、租”,除“咙、搅”外,都和已学过的汉字有相同的声旁,其中六组字音完全相同。它们作为形声字,形旁有表义作用,声旁有表音作用。所以对于已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会用换偏旁识字法识字的二年级学生来讲,认识这些生字不算困难。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使其尝到独立识字取得成功的快乐。可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多读几遍,边读边新旧对比,体会构字规律,认识生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自己是怎么认记这些生字的。这样可以使学生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提高识字效果。最后可设计游戏巩固认字,增加趣味性,检查认字效果。比如,“找朋友”(用偏旁和部件拼字)、“送信”(给部件加偏旁成新字)。

“我会连”是词语搭配的练习。所列词语学生都学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连一连。再指名读,纠正错误。之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可安排以下练习。

1、展示本单元学习中搜集积累的这两种类型的短语。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累运用。

2、扩展练习:

打开,茂密的(),()的乌云

辨别(),满天的(),()的空气

寻找(),清新的(),()的枝叶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实习生 龚静 篇7

黄龙镇中心小学 二(1)班 陈

莉 本节课包含“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个版块。

一、“我的发现”:感知反义词,并通过反义词认读9个生字。

导入采用了同学之间比高矮,通过学生自己发现,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反义词的特点。相对来说,基本上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通过自主认读几组反义词,发现反义词的特点,并认识9个生字,两两合作认读,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在识记生字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认读,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生字记忆的更加深刻。但是,学生对于生字的识记方法还不能掌握,对部分后进生关注不够,教师缺少了一定的示范,可把课堂多多交给学生,采用学生教读来提高学生能力,对于生字缺少了一定的书写来加强记忆。

学习反义词过程中,采用了“师生对,生生对”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通过拓展,让学生积累词汇。但是,给学生自己发散思维,自由拓展的机会少了。

二、“日积月累”:感知近义词,并能准确的运用。

读读说说:仿照例句说句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朗读儿歌《我爱祖国》,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

采用了“找朋友”的方式选择相近的词,来让学生初步感知近义词的特点,通过拓展,进一步感知,理解词语意思,从而学会把词语运用到句子中,但是这里,近义词的连接词用错了,因为意思是相近的,就不能再用“对”来连接,并且缺少了板书。仿照例句说句子时,过渡语不够自然,导致教学流程不通顺,在拓展写句子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学生口语表达和展示的不够,教师语言在这块显得有点啰嗦,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导致朗读儿歌部分,出现了时间不够的现象。儿歌的朗读形式单一化了,也没有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合理分配好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教师语言要再简练一些,过渡语要连贯通顺一些;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嘴,夯实写字,口语表达等基本功。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实习生 龚静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少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来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积累生活,从中选取写作素材。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美来滋润孩子的心田,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冲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实习生 龚静 篇9

在教学语文园地四时,我对 “学写留言条”这一部分精心做了设计与准备,儿童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用语文,留言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目前为止所接触的第一种格式性表达内容。信息时代写留言条似乎有些落伍,但对与小学生而言,这却是一种有效的通讯方式,因为小学生大多没有手机。因此,在教学时应把留言条的重要性说清楚,以激起学生写留言条的兴趣,为以后学习写信、写通知以及写请假条打下基础。但是这样的应用文体教学起来又略显枯燥,为了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我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说了上学期期末考试后,咱们班一位早放学的同学,因为回家后无聊就又出去跟院子里的小伙伴结伴到街上买小吃,妈妈回家后发现她不在,急得到处找,差点儿报警的事。由于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听得很认真,还不时悄声议论。这时我说,如果这位同学会写留言条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接下来我不失时机地出示课本中的留言条,让学生多读了几遍,并思考:

2、留言条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应该怎样写?

3、重点部分是正文,想想正文应该怎么写?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实习生 龚静 篇10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六小学 杨春芳

2009年12月3日,我参加了一次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研讨课活动。这次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一个人,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四位教师按活动要求,两名教学写人,两名教学写事。课堂中,教师们态度端正,教法新颖,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法灵活,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也是其中的一位执教教师,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感触很深:教师们备课时还不够了解学生,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加强,不断地完善。

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是教学的关键;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整个教学活动作系统策划,而且要把一般的教学理论物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要以学习者的学为出发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性,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描述教学过程。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及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这个过程要特别讲究科学性和创造性。

我们必须明确,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为学习服务。为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并广泛挖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尤其要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这次活动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主要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们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1、教师备课时高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是其中执教人之一。我教学的内容是指导写人。备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先联系所学课文,多媒体出示张衡、李四光、宋庆龄的画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接着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然后出示一篇经典的写人范文,让学生读后,互相启发,明确写一个人要通过写一件事,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写,突出人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参照范文来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写完后请一两个学生读习作,集体来评讲。我按照这样的设计,在我们班试上了一遍,听课教师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不错。我不放心,因为我校没有平行班,担心借班上课师生的配合问题,只好借二年级的学生又上了一遍,在老师的引导下,二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也能说出人物的特点来。我心里不再那样紧张了,心想:二年级的学生都能上下去,三年级的学生再弱也不至于像二年级的吧?当时我也想到了学生对陌生的课堂环境、新面孔会产生好奇心,从而使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但是转念一想:城郊的学生比起乡下的学生来,见识更广,不至于那 2 样糟糕吧?结果上课时,不少学生因第一次在多媒体报告厅上课,对那里的一切都十分好奇,东张西望,窃窃私语。任我怎么努力组织教学秩序,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几分钟后又分散。而对学过的张衡、李四光、宋庆龄好像不太熟悉,说不出他们的品质来。学习范文时,体会不出写人的方法,和预设的效果相差甚远,我感到有些心虚了。评讲习作时,学生读出来的习作记流水账,语言干瘪,人物特点突不出来。听的学生也不知如何评价。此时我后悔莫及。就是因为我备课时高估了学生才导致如此的结局。如果当初我考虑到学生对陌生环境及新教师的反应考虑得再深一些,能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效果绝对更好多了。

2、教学重点不够明确。

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把条理错乱的句子排列出来;再根据句子列出提纲;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出示一些习作题目,供学生参考,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进行习作。评讲时,教师和学生对习作的评价只是说写得好或写不好就站住了。评价一篇习作为什么好?表现在哪里?习作写不好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修改?这些问题都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理清条理、列提纲还是选一个好题目呢?不够明确,给人感觉就是各个点都平均用力了。

3、评讲习作时语言不够规范。

有个学生写他做饭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把米放进锅里;第二,把米淘洗三次,放上水;第三,把锅放进底座,按下按钮插上电源就行了。教师在评讲时,只说这篇习作写得好,过程写得清楚。其实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时,对词语的搭配,要求是不一样的。学数学中,只要把步骤说出来就可以了,而学习语文时这样做是不行的,要考虑 3 到不同的词语表现出来的不同效果。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使句子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如果分别换成“首先、接着、然后”的话,读起来效果就不一样啦!

4、课件不够精美,实效性不强。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学生一但对习作产生了兴趣,难点就不存在了。农村学生见识较少,课外阅读量较小,语言积累不丰富,习作时对内容的构思较困难,习作中多数人不能准确地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图案要精美,内容要精致,不宜太多,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真正达到突破难点的作用。课件太多了,就会像放电影一样,走马观花,一闪而过,学生忙于留意诸多画面,不能集中精力思考,课件就失去实效性。

5、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不浓。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学习习作,总觉得太难太难了,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如果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不浓,学生就更不乐意上习作课了。这次习作研讨课,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也就体现了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不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和老师的心灵不能产生共鸣。因此,多数学生写的习作,写事的过程不够具体,写人的人物的特点不够突出。

通过这次研讨活动,我认为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备课,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一、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师的 4 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教师在研究教科书的同时,更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式方法,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备课时,在备学生中,特别要关注每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个核心目标。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二、制定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学法。

事实上,学生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名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视学生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和有潜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对于学困生应采取补救措施,对优秀生采取特殊的额外措施。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认真研究学生的以往的错误现象。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错误中有两个突出现象:

“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

“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继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

其实“多犯”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障碍,这从表面看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或困难引起的,其实质还是在于学生在思维节点与思维程序上存在着客观性障碍。“再犯”则主要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与把握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未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其知识的掌握是不稳固的。同时,某一名学生身上的“再犯”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到普适性的同时,未能照应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性。

因而,研究学生的错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和盲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错误是备课、精心预设的宝贵资源。

四、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要有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此时,再反思和进行教案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

五、认真考虑本课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本课的教法设计和实施,也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得当。对某一教 6 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是启发讲授还是激励探讨,是讲练结合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采用的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这些在教后反思中也会得到较为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分析失败原因,坚持优良的或改进、改换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感情思想及观念,以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而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双方特征或交往的简单总和,还受以往互动经历的影响,是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综合反映,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实习生 龚静 篇11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要抓住场面描写。

2.词句段运用: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谈谈人物说话时“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3.书写提示:举办书写作品展览,注意行款整齐、正确、工整。

4.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爱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背诵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2.难点: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以及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准备书法作品的课件。

2.词句段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关注场面描写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

(2)要学会在作文中进行场面描写。

5.怎样在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呢?

(1)注重对整个场面进行概括性地描写,这便是“面”的描写。

(2)注重对某个人物或具体的事情进行细致地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3)注重点面结合,活动过程才会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才能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场面描写的作用。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到位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返,一直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生:这段话有点的描写,也有面的描写,有点有面,所以能够很生动地描绘出大合唱的气势雄壮,也能够反映出大家的团结一致。

生:这是对延安歌唱场面的描写。既有鸟瞰式的描绘,又有特写的镜头,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把一个热闹非凡的伟大场面,写得十分动人,从而表现了延安军民的革命精神面貌。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puxuewang.cOm〗

读句子,注意红色画线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讨论词句反复运用的妙处。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4.反复与排比的不同。

数量不一样,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四、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课件。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A.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B.“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C.“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D.满腹下甚至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朗读,理解其意思。

3.分析不同的“说”。

A句是“赞叹”,B句是“婉言谢绝”,c

句是“话一出口”,D句没有用“说”,只是用“:”引出说的内容。

4.生活中形容“说”的词语比较多,如“窃窃私语”、“谈论”、“争吵”……请选择表示“说”的一个词语写人物的“说”。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以及词语反复的妙处。

2.“说”可以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达,请写一句人物的说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词语反复的妙处。

2.谈谈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书法作品的课件。

2.学生朗读。

3.交流两幅书法作品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妙处。

相同点:作品后面都有题款。

不同点:《游子吟》是一首诗,是竖着写的。

《草原》(节选)是课文的一句话,是横着写的。

妙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注意行距,给人以整齐端庄的感觉。

4.老师指导:完成书法作品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款式,同时要全面。另外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不规范的字。

(3)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5.学生临摹,注意要求。

6.老师及时点拨。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选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句诗诠释了文天祥的爱国之心,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证明了中国人是有民族骨气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几则爱国名言。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4.学生理解意思,交流感受。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植非常的热爱国家。

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这句话告诉了后人要保卫祖国的疆土,神圣不可让敌人侵犯。

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每个人都有为祖国担忧的意识,因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是中华儿女的责任!

5.讲一则爱国故事,学生谈感悟。

爱国的杜子威

在苏州,流传着一位归国博士的动人事迹。他叫杜子威,是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他出生在日本,在东京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他离开日本,和妻子一起回到了祖国。

侨居在日本的父亲为杜子威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造了一座研究室花了整整一百万元人民币。杜子威不要一点报酬,把研究室献给了国家。有人以为杜子威很有钱,问他:“你戴的是什么牌的手表?”他爽朗地笑道:“国产的,苏州牌,才45元,走得相当准。”杜子威把价值一百万元的研究室献给了国家,自己却省吃俭用戴的是45元的手表。人们被他这种崇高精神所感动。敬佩地伸出了大拇指。

1979年,杜子威率领医学代表闭访问日本,他离开日本七年了,家里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准备好饭菜等着他。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的身影。原来,访日时间只有半个月。杜子威舍不得这点宝贵的时间,全安排了工作,只是在归国的前一天,代表团的其他同志上街参观去了,他才回家吃了一顿饭。

1982年,杜子威再次到日本。他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从宾馆搬到父母家住。临走前,父亲给他一台彩色电视机。杜子威却说:“电视机我有了,我缺的是专业资料,今后给我寄点”。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书写作品要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还要正确。

2.理解、背诵关于“爱国”的名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

词语反复不同的“说”

书写提示——行款整齐、布局合理、正确规范

爱国名言

教学反思:

1.理解名句不能仅仅是积累,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加以背诵,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篇12

1、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示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首先要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课时我从该年龄段孩子的兴趣入手,引发他们谈喜欢看的动画片,随之出示他们最喜欢的动画人物,灵活地为学生创设写的情境。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语文教学,教者应时时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份子,透过他们的眼光来看世界,多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形象生动的孙悟空的出现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绪,使他们有了说的欲望。

2、教师不要怕学生胡思乱想,异想天开,要明白孩子们的想象是他们聪明才智的表现。在孩子们看了《西游记》片段后我创设了这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你和孙悟空一样有了会变的本领,你最想变成什么?”这一问的抛出,给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空间,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孩子们的话匣自一下子就打开了。

3、中年级的学生习作就是要不苟形式,自由表达。习作的前提是先让孩子进行说话的训练,也就是让孩子进行“口语交际”。在这个环节,我建议先是让孩子自由说,然后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在小组内选派代表展示,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我们都知道,“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创设口语交际的相关情境,把学生引领到特定的情境中,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形成其良好的心理体验,这是“口语交际”的关键。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口语交际”就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每一个“话题”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在孩子进行口语交际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提示学生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孩子在说的基础上,然后用文字进行梳理,(即是将“说、写”有效地融合,以实现预期的写话目标。)这样孩子对写作就会水到渠成。

4、重视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与修改。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孩子以自荐的方式“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与人分享”?把自己的习作大声朗读出来。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评价“你认为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那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或者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最后才是老师做精辟的点评。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学生各学段的作文目标,重视孩子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孩子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我们还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在评价时不仅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该,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教无定法,只有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口语交际《神话、传说故事会》教学建议

一、在开始学习本组课文时,要激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如:《白娘子传奇》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历史故事集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林汉达);《中国神话故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二、在平时交流收集的资料时,注意学生对神话、传说故事题材的把握,要与童话、语言等题材区分开来,感受这类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特点。

故事会的召开要有一定的准备,尤其对中年级的孩子,本次口语交际要求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讲清楚,尽量用语言打动别人。所以在故事会召开事前,要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至少要能够把故事将完整。

上一篇:文明职工下一篇:武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