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2024-06-09

论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共8篇)

论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篇1

山东省平度市门村镇唐田中学赵书高

[关键词]历史课改;概念教学;学科渗透与整合;科技创新;名人名言

[摘要]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主要手段是加强概念内涵教学,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等;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是建立函数关系,运用数学覆盖原理,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等;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所以,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作者手记

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我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躬身实践者,并由此走上了治学的道路,我深深感谢我所经历的伟大时代。在新课改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几番耕耘,几番收获,几番艰辛,几番欣慰。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中的收获与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与商榷。

一、此情犹思:加强历史概念教学,仍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

历史概念仍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材,虽然淡化了历史概念的定性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略讲甚至不去推究历史概念,相反,我们应根据教材的需要,从内涵、外延、方式等多个角度去丰富完善和把握它,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因为概念毕竟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细胞。

加强概念内涵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以“禅让”为例,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在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中,“禅让”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禅让”这一概念,新教材上只是运用例举法介绍的,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读,学生仅能得到粗浅认识,为了丰富其内涵,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加以补充说明:禅让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等。这样学生就会准确地把握“禅让”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

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也能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本质认识。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教材中对“新文化运动”大致是这样表述的: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为代表,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从课本中,学生仅仅能获得表层认识。这时,教师应在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诸如此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出了思想准备;“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历史中的“文艺复兴”,实质是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进一

步说,就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而开创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等。上述具有同类性质的概念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对比研究,才会从中引出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东西来。

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也是学生准确清晰地把握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些历史考卷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像“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部分学生常混为一谈,看成同一概念,其实差异很大。平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强调:“西安事变”指的是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这一史实;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指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人们常说,切”,这种观点同样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二、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我认为,新课改后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中学各门学科基础知识,虽不能说精通,但必须至少做到略通。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内容,发挥各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优势。下面结合几个典型事例加以分析。

建立数学函数关系式,年代计算“别有洞天”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通用公元纪年。所谓公元纪年,就是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这一年以前称作公元前多少年,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时间计算,我国政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确立公元纪年。按照这种纪年方法,西汉(前202—9

结束了民国纪年。我翻阅过不少地区的历史试卷,涉及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在实际考查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模糊现象,如当我提出:

公元哪一年”时,不少学生哑然失声。针对这种状况,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究。那么“民国纪年”是怎么定义的呢?历史教科书指出:

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年就是民国2年,1914年就是民国

束。为了准确迅速地反映这种换算关系,我创造了这样一个函数关系式:

其中T表示民国纪年,t表示公元纪年,它们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8。如当t=1912时,T=1为民国元年;当

一简洁的函数式在反映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关系中是何等的准确迅速?!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数学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严正地指出:

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地发展了。

运用数学覆盖原理,答案“托盘而出”

“罗马帝国的初年,相当于中国的西汉;而与罗马帝国并存的东方大帝国却是东汉。这个问题刚提出时,学生感到愕然,迟迟不得其奥妙。这时,我拨动思维之琴弦,将罗马帝国、西汉、东汉的存在时间进行对比。罗马帝国:前

年—9年;东汉:25年—220年。如果将它们存在的时间反映到历史数轴上,运用数学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观点,即覆盖原理,问题的答案便显而易见了。罗马帝国与西汉并存了36年,与东汉并存了195

次领略到数学的力量。

马克思指出:“外国语是一种人生斗争的武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外国语在历史教材中的应用也日渐凸现出来。年代计算,在历史教学中常常用到。1912年就是民国元年,即民国3年„„1949年就是民国t=1949”历史学科教学也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在讲世界史时,经常进行中外对比。如”极言外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细节决定一 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是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1年,191338年。至此,民国纪年结T=(t+1)-1912,1912≤t≤1949;1≤TT=38为民国38年。你看,这“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成 ”27年—476年;西汉:前202现在举例说明,年)是惟一跨越公元前后的王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12”由此看出,时,年。当问题分析到此处时,学生便豁然开朗!我们再一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危机过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为了反映工人失业人口多,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以及就业难度大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课文中插上一幅“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广告牌,内容是一段英文:“Iknow 3 trades, I speak 3 languages,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 and no work for 3 months, but I only want one job。”由于部分学生外语水平不是很高,面对这一广告牌不得其解。为了增加教学生机,体现教学的主动性,我根据已有英语知识积累,借助《英汉大辞典》,将其流利地翻译为:“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3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学生乍一听,惊呆了:我们的历史老师真棒!接下来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攻玉”,这话一点也不假。教师的准确翻译,既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增添了教师自身的魅力,何乐而不为呢?

现代历史教学中,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日益密切。又如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与语文有关;历史中关于台湾问题可与时事政治相联系;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事例可举。

三、科海泛舟: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历史课是一门知识小百科,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无所不包。如果能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科技创新精神,必将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例如,我国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不仅如此,祖冲之还撰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在这段史料教学中,要着意分析其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从现在做起,树雄心立壮志,做一个“小小科技发明家”

本领报效国家。又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顽强地坚持对医药学执著的爱,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亲自进行药物学性能试验。在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的基础上,历经个春秋,终于在晚年写成《本草纲目》一书,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在我国教育史上曾有这样一种观点,便是这样典型的代表。李时珍的成长成才,当代青少年只要敢于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就会不断走向成才之路。在成才的道路上,不论出身高贵或低微,只要雄怀远大志向,执著追求,也定会有所探索,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综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不难看出,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少年时期。如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时是

时,分别是22岁和28

起源》;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

居里夫人发现钍、钋、镭三元素的放射性时是

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才

大志向,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创造而取得的。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教材以外的相关资源,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四、走近名人: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俗话说,“学史使人明智”,长大之后做一名大科学家。爱科技,爱祖国,将来以实际29岁,发明电灯时是37岁;等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大都是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远,名人名言将从诸多方面给我们后人以启迪。如伟大的爱“他山之石,可以历史事物的空间分布与地理学科相关。“自古英才多磨难”。不错,李时珍“逆境成才”38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22岁,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物种31岁;贝尔发明电话时是31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才2729岁;26,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教师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但落榜不落志,也再一次验证了定律。我认为,岁;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时是

国诗人屈原《离骚》中有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译成现代汉语便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诗句既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困苦处境,也反映伟大诗人屈原挚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思;南宋抗元大臣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浩瀚的海面,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反映了文天祥浓烈的爱国情怀;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更是激励后人在各种环境下成才的警言佳句;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体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历代英杰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我荡漾在中华民族浩瀚的精神海洋里,流连忘返,禁不住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之博大。揭示世代更替和历史发展规律一类的名言,更应纳入我们教学的重点。如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舌战群雄,竭力发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呐喊。是的,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又如《吕氏春秋·察今》中云“时变法亦变”,意思是说,时代变了,法律或法令制度也要随之相应地变化。的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学习历史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揭示和把握历史规律,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教科书中的名人名言,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不少历史教师淡化了对历史名人名言的教育与运用,结果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很是令人遗憾。我认为,我们要深刻挖掘名人名言资源并充分利用,不能因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而动摇。虽然这似乎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味道,但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回归历史教育之本位。学史贵于用,俗话说,“以古为镜,可鉴知往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飞翔。因此,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考卷中的“选择、填空和解答”了,我们确实需要获得历史学科中内在性的东西,真正把握历史学习的灵魂。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需要的大概不是最会考试的人吧!

论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篇2

一、创新师生关系,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不可缺少的教学要素,因此,师生关系也自然成为影响历史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我们要想创新历史教学活动,首先就要从创新师生关系入手。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被视为各类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换句话说,在教与学之间并没有形成应有的教与学的互动,而只是单向地由教师向学生那里传输知识。这种师生关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只能学什么,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得到丝毫的体现,这就造成了我们常说的“读死书,死读书”。因此,改变现有的师生关系,创新师生关系非常必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就把中日谈判过程中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展示给学生,然后由教师扮演伊藤博文的角色,学生扮演李鸿章的角色,师生双方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另类的师生交流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过去的单向知识传授变为双向流动,大大提升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都习惯于把“是什么”、“为什么”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直接的知识传授造成的一个最不利的影响就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的思维僵化单一。可能有的人会说,历史本身就是阐述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不需要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我们要知道,史实虽然无法改变,历史观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历史也会持有不同的历史观。倘若我们通过统一化的历史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恐怕读史就不再是明智,而是迷糊心智了。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创新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外,还可以适当地实施一些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经常性地抛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小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贞观之治》这节课时,就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在去世以后立了一块无字碑?”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来了兴趣:有的说是因为武则天认为自己功绩巨大,已经到了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地步;有的说武则天作为一个男权社会的女皇帝,其本身就无法得到认同,因此死后连墓碑上的字都没法撰写;还有一些看过有关无字碑介绍的学生则提出,立无字碑是武则天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无字碑的意思是让后人去评价自己的功与过。就这样,通过对一块无字碑的探究,学生对武则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节课显得探究意味十足,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创新作业设计,拓展学生思维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然而长久以来,在历史学科中,作业设计都不受人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历史教师没有常规的历史作业,而在布置作业的教师中,大多数的作业形式就是一些练习册、练习题等书面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对于巩固新知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在一定限度上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想实现创新、高效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过于应试化、书面化、单一化的作业形式,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形式,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作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效果。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课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题目,叫做“穿越去宋朝”。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假想自己通过穿越的形式回到了宋朝,描述一下自己在宋朝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宋朝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等。这样有趣的作业形式相较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对学生当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并且由于没有固定答案,对学生思维的制约性最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高效历史教学的必然之途,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敢于创新,用创新为历史教学带来科学与高效,带来生机与活力。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来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广大历史教师的一大共识。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一些历史教学实践体会,总结几点创新历史教学、推动高效历史课堂实现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所裨益。

关键词:创新教学,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凌友芝.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学苑教育, 2010(20).

[2]谭红艳.试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8).

论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篇3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生活化教学理念 教学应用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个阶段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造成了一些学校的历史教师更倾向于结果,对于许多知识点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这门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学科变得索然无趣,这不仅让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而且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对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历史教学当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仅与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相符合,还能够有效缓解以教材为课程主体带来的弊端,有效引导学生把相关历史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生活化教学理念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打破了之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禁锢,使学生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最后,生活化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通过与生活当中某些信息事例的结合,可以让他们不再单纯从理论角度看待相关的历史问题,从实际生活当中出发会让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为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明确历史教学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让相关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取得一定的联系,这样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例如,二战时期日本在许多地方都犯下了诸多恶行,所以日本首相参拜在靖国神社时便引起了各国强烈的反对,被认为是日本帝国主义之心不死的写照。通过一些现代的新闻热点事件与历史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二)改善历史教学内容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当中,大多是以教材为主体,史实的叙述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当中的相关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再满足于简短的历史史实叙述,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背后的历史渊源。近年来,我国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就要追溯到历史教学当中《儒家思想的形成》,正是因为孔子的部分儒学理论依然能够适用于现代社会,才能让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地区都对这种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探究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变化,对相关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众多学科当中,历史这门学科带有非常明显的情感色彩。教师可以创设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学情境,这种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氛围能够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教学活动当中,对促进整个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教学内容为:帮助学生掌握近代以来人们饮食、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与发展,并了解变迁的因素与特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穿衣搭配习惯,在这种生活化教学情境下,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近代人们的生活习俗,使这些知识内容不再是教材上冷冰冰的文字,而仿佛在与过去人们进行文化风俗上的交流。

(四)在教学方法上做出创新

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想要这一理念得到具体贯彻落实就离不开创新的教学方式。传统历史教学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创新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历史文化知识。在《抗日战争》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部分知识点当中穿插一些黑白照片和影像,让学生真实感受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恶行和战争的残酷性,使他们对这段沉重的历史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较多,怎样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重要,一味地追求学习学习成绩很容易适得其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当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文化素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使他们从更加清晰的角度理解历史这门学科。在历史教学当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避免学生被应试教育负面效果影响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重视这种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浩.“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01.

[2]黄晓燕.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试论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创新 篇4

理念,为一切事业之首要,理念创新方能带动事业发展,理念的新鲜血液将流向事业的机体,带来新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有其先天不足之处,一来它是舶来品。二来警察公共关系的提出和确立远远晚于一般公共关系概念的引入和流行,理论和实践相当滞后。三来这一概念自提出至今一直显得有些“杂”,由于与许多传统概念的交叉混杂,这一概念一直无法充分显示其应有的独特光芒和魅力,在许多场合下,人们虽然言必称警察公共关系,但真正运作起来却苍白无力显不出新意。鉴于此,笔者试图从理念创新的角度理顺警察公共关系和公安宣传、警察文化、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三大关系,为警察公共关系的健康发展作一浅略探索。

一、警察公共关系与公安宣传:超越与转型

笔者认为,警察公共关系的引进和确立,是对传统公安 宣传工作的重大超越,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念上的超越。作为民主政治伴生物的公共关系相对于传统灌输式的单向宣传,具有理念上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二是手段上的超越,相对于传统宣传的单向传播,公共关系更注重与受众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三是效益上的超越,鉴于前面两个原因,实施公共关系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必然远大于单纯的宣传活动。

因此,公安宣传工作必然向警察公共关系转型,换句话说,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宣传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成熟形态。目前,许多地方公安机关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由于理念上的模糊而在做法上各不一致。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公安宣传部门改为公共关系部门,二是将公共关系职能附属于公安宣传,三是宣传部门与公共关系部门同时存在,各负相应职责。

从今后的发展看,笔者认为应明确几个问题:

(一)公安宣传是警察公共关系运作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应该看到,讲究沟通与互动并不是绝对化的,在现阶段处理大量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警方事物过程中,单向宣传与发布仍然是警方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二)良好的宣传活动对公共关系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应该看到,公共关系的推行,还有赖于民众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的增强,互动的良好效果取决于互动双方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沟通,从目前情况来看,做好公安宣传工作就是做好警察公共关系的基础性工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关系进一步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的法理社会转变,受众接受信息单向传播的习惯将逐渐为双向互动所取代。

(三)积极推动公安宣传向警察公共关系的转型。大力倡导警察公共关系理念,促进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推动公

安宣传向警察公共关系的转型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又能实现警方信息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对于融洽警民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警方的理解和信任,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警察公共关系与警察文化:内核与手段

警察文化既是构筑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内核之一,又是其重要的展示手段。推行警察公共关系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展示警察群体的人文形象,展示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

(一)警察特色文化是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核心。成功的警察公共关系运作离不开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 警察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群体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创造品牌,品牌是公共关系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忠诚与奉献是警察文化的核心内容,由此文化内涵而产生的许多警方品牌在公众心目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整合警方品牌资源,有效利用品牌公众效应是警方公共关系重要工作。

(二)警察文化是警察群体重要外部形象之一。

除了品牌之外,警察文化建设还包括以人为本、诚信至 上的执法理念与方式,以人文本、尊重创新的内部管理模式,争先创优、勇创一流的敬业精神,以及能文能武、百花齐放的警营文艺创作,这些对于塑造警察群体良好外在形象具有

重要意义,文化展示成为继媒体传播之后又一重要的公众传播手段,重视警察文化建设,将为警察公共关系的成功运作提供强大润滑效益。

(三)优秀的警察文化有助于增进警民沟通。

由于文化在传播群体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方面具有不 可替代作用,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文化融合是有效沟通的 重要前提,因此优秀的警察文化有助于拉近警民关系,使警民之间更加顺利地沟通,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文化内涵的执法群体能给人以亲民、爱民的感觉。

三、警察公共关系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包容与促进

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公安队伍建设宝贵的成功经验,又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它与警察公共关系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共同为公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保障。

(一)警察公共关系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一般来说,警察公共关系分为对外和对内两大部分,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侧重点在于公安队伍内部管理教育,因此可以说内部公共关系是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公共关系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是协调各方利益的润滑剂,在于它能有效构建独特的群体文化,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推动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并行不悖的。从内部公共关系的主要

方略来看:咨询各馆、文化馆馆、危机公关、情感共关等本身就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方法或有效补充。在传统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基础上借鉴、采用公共关系的观念和方法,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代特征和人性化内涵,在凝聚警心,增进警队内部向心力、凝聚力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良好的公众形象对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有积极促进作用。

成功的外部公共关系运作,能够为警方赢得公众的良好评价,大幅提升警队的公众信誉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警队集体荣誉感的增强和提升。对于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有积极意义。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群众的信任与赞誉,社会相关部门的理解与配合将使警方工作氛围相对宽松,反过来又有助于融洽内部人际关系,有助于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成功的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良好警方形象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公安队伍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广大公安民警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遵纪守法的优良作风,要求广大民警严格、公正、依法办事,树立亲民、爱民意识,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这种内部队伍教育产生的积极成果将直接转化为推动外部形象塑造的动能。可以说,没有成功的队伍内部思想政治工作,没有

一支具有忠诚信念、过硬作风和坚强战斗力的队伍,就无法形成“我就是警队形象”的整体观念,所谓良好公众形象的树立就是一纸空谈,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就失去根基而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只有坚持和创新队伍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探索社会转型时期公安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建设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具备坚强战斗力的公安队伍,才能使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真正达到

论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篇5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的精神旗帜,是检察制度和检察事业衍生的文化现象,是检察事业发展的“软实力,在全社会致力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突出。但理论界对检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与途径等的争论,以及实践中存在的检察文化泛化、庸俗化、简单化等现象,使得对检察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功能、构建途径的深入探讨成为一项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对检察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再界定

按照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建设检察文化,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检察文化是什么。而要正确把握检察文化的本质,就必须引入文化学的理论视角,对检察文化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整体性的观照,并对检察文化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进行深入发掘,进而彰显检察文化的主体性,且科学认识其内涵与外延,这是进行检察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二、检察文化与法律文化、社会文化的界分。近年来,检察文化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但是,何为检察文化却是目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令人困惑的问题。理论的困惑,直接导致了实践层面的困惑:要么把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均视为检察文化,无所不包,导致实践中无从入手;要么把检察文化简化为单纯的

1文化活动,最终导致实践中存在的检察文化建设文娱化、形式化、短期化、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的出现。毋庸置疑,检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文化的重要分支,但检察文化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其特有的性质与品格,即:它虽然基于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而产生,但它必然立足于具体的检察制度和检察工作实践;它虽然基于法律的普适价值而存在,但它必须符合检察权运行的规律,受到检察工作整体性、统一性和检察官客观义务等要求的制约。

三、从主体性的角度看检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检察文化是检察工作人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及检察权的运行为依据,在检察工作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群体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外在表征的总和。对检察文化的这一重新定位意在强调如下两点:一是检察文化必须蕴涵着某种法律价值取向;二是检察文化应当是附随在当代检察制度特有的执法价值指向下的法律信仰、职业道德、思维方式、执法理念、工作方法以及与之相协同的组织原则、组织氛围、管理制度、职业培训等。

四、把握检察文化内涵,探索基层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发展新思路

我们积极探索基层检察文化的发展定位、内容载体和实现方式。经过深入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是一个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6

呼兰区杨林中学汪娟

我市新课改已如火如荼的展开,许多教师都有不少的心得和体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决大多数教师仍推行着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等等。这样,将本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一篇题为《枯坐听讲》的文章中,认为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结果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怎样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如何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肤浅的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初三历史《为民族独立而战》时,课一开始我就播放自制小电影《波士顿枪声》,并让学生结合小电影畅谈他们所了解的美国情况,学生们争相发言,还有的出示图片,内容涉及到美国近代、现代各方面的知识。有的同学还找了些插科打诨的滑稽材料,再配以幽默的讲述,不时地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欢乐的、轻松的笑声,使全体同学都能自然地进入到对美国历史的学习中去。有了这种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心态,我便趁势将学生引入正题。而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他们的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便会提高好几倍。因而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来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比较注意这一点,我从日常生活开始,尊重每个学生。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为什么很重要?时,教参的表述是:因为这一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学生是这样说:“因为这一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欢欣鼓舞。”我认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又如在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的。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或者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把学生分组(一般情况:5-6个学生为一组),根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边在教材中收集信息资料,边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判断。在学生讨论时,我作为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作修正补充。在设计问题时,我会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区别指导,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由于这些讨论题都是在一段精彩的录像或是学生生动的朗读之后进行的,因此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的情绪高昂,各层次的学生都很投入。这样,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如:笔者在上“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把学生分成“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正反两方学生,让学生参加辩论,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广泛收集资料(到学校图书室,电子备课室等等)。在辩论中,两方围绕本方的观点列举了许多事例,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掌握了历史知识,通过双方的辩论学会了怎样分析历史人物。在辩论中,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自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论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7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 我认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理念上做到以下几点:

1. 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 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因此, 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 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 我们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 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有利条件的分析, 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 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转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 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 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 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 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 时常指定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 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我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 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 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 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 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 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 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 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地记忆和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 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

程中做到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3. 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 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 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要想做好教学工作, 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 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 寓情于教, 师生互动。

我们都知道,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 教中有理, 活跃课堂气氛, 保证师生互动, 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寓情于教, 师生互动, 首先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了解学生希望学习什么, 希望了解什么, 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 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 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 让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理想,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 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 达到师生互动。

2. 尊重史实, 大胆思考。

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 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尊重历史事实。但是, 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时, 如果只介绍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 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如果能和学生一起对明末农民起义等事实进行一种假设思考, 例如向学生提问:“如果李自成起义军能在攻入北京后迅速扫清明朝的残余势力, 那么起义的结局如何?”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思考, 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只要他们的分析有道理, 教师就对他们的分析进行肯定和鼓励, 并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历史结论或权威论证。通过这样的教学, 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 也锻炼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 教会学生大胆思考, 大胆猜想, 并结合所学知识, 结合所处时代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再回首”, 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好方法。同时, 历史学科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代相结合。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保证历史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观点的准确性。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创新教育, 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 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方法上深入探索, 在实践中下大力气, 才可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工作, 历史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变。

论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篇8

一、创新教学理念的主要表现

1.强化思想教育

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考中历史学科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因此很多学生把历史归为次要学科,不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到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了。考虑到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教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责任感。对当今社会具有一定认识,明白今日发生之事就是明日历史,这是初中历史学习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结合具体案例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增强思维分析能力和事物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2.改进教学方法

单纯依靠传统的说教模式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多媒体逐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部分教师认为多媒体主要应用于理科类的教学,需要把抽象的概念知识具体化,而历史这种文学性强的学科,运用多媒体则会浪费精力及时间。其实不然,大脑对于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最容易理解和记忆,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重点难点,有利于打造形象生动、具有活力的历史课堂。

3.创新教学模式

讲述式的历史教学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呆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创新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模式,增强课堂互动,营造生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课程学习前,可以先让学生讲解一段故事。例如在学习南北朝时期时,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或文化名人,如统一北方的拓跋鲜卑皇帝拓跋珪、吟诵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著名才女谢道韫、亡国的陈后主等,在史实故事中引起学生兴趣。同时重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事先搜集相关资料,掌握课程大纲;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程结束后师生都要进行反思,查漏补缺,使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

4.改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传统的师生之间呈对立关系,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怀有抵触情绪,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创新教学理念下,师生关系要进行一定的改善和优化,构建安全信任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形成民主及平等意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素质发展为首要目的,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能力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独特见解,提升创新意识。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也要提升,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善于打破常规,研究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积极学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献,提升专业素养,实现有效教学。

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1.提炼主问题,引领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提炼概括出一个主问题,主问题能够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结合,从整体角度连贯课程内容,牵动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做到形散神不散。利用主问题,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主问题贯穿教学始终,根据主问题延伸的子问题与主问题一起构成完整教学板块,这种主问题引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实现高效课堂。设计主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难度过高学生难以理解,难度过低则没有意义,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度”的把握。

2.联系生活,结合实际

结合实际生活,在学生熟知的事例中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民族政权一课时,主问题为“正确看待民族关系”,教师由北宋名将岳飞说起,讲述岳飞作“靖康耻,犹未雪”词句的时代背景,在史实故事中让学生了解辽宋夏金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在学习中深刻掌握当时的社会状况。

3.根据问题,创设情境

情境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形式多样化。不拘泥于条件,紧扣教学目标,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即可,如剧情表演、历史故事、短片视频等。二是内容上贴合实际。设置情境尽量不要天马行空,让学生感觉虚幻难以触摸,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展开。例如,在学习战略决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辽沈战役的短片,然后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卡片,上面是毛主席描写的大决战情景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自主阅读研究,分析为什么中国解放军要将辽沈战役作为第一战,在情境中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与探索者。

4.团队合作,讨论沟通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罗斯福照片,向学生提问,照片上这位意气风发的历史人物是谁?你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吗?他是美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总统,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然后围绕主问题“美国是怎样应付经济危机的?”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现实意义较强的问题,如“物价上涨之我见”等,让学生针对全面爆发的经济危机提出自己的见解,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理论指导实际,体会知识的无处不在。

5.引申拓展,巩固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展学习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上个世纪爆发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完成改革,渡过危机,这时,话题一转,向学生询问,如今的中国物价上飞涨,基金股票暴跌,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中国是如何应对的呢?如果硬着陆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后,教师及学生都要进行反思与评价。可以自我评价,挖掘自身优势,培养学习能力;或者团队之间互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提升合作水平;或者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强化,同时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探索教学规律,实现师生之间共同进步。

总之,初中历史学习鼓励学生逐层深入思考,师生之间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共同质疑探究、讨论交流,这对学生良好认知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新教学理念,要先从改变思想开始,通过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最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有效性。

上一篇:品牌策划书封面下一篇: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