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班幼儿同伴交往

2024-08-31

浅析小班幼儿同伴交往(共9篇)

浅析小班幼儿同伴交往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依靠幼儿的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自由的在没有老师干预下的情况与同伴交往,锻炼自我的交往能力,在集体中得到成长。

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它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的交往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许多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大量研究文献也表明了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生理上断乳到心理上断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与同龄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后成为一个从思想到行为完全独立的人,这是正常发展的必然。这些孩子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大多缺乏合作的意识,不会与同伴交流,不会分工协商。小班幼儿刚刚接触集体生活时,在游戏中通常都是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经常会出现争抢同一件玩具的现象。幼儿不知道怎么去协商、怎么避免问题的发生。更甚者有些幼儿平时在家中活泼好动,但到了幼儿园后,就一言不发,单独在一旁,也不和小朋友交流;有些幼儿则胆小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怎样和同伴进行沟通,经常是独自一人游戏。

因此,提高小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幼儿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的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观察法,根据研究内容每天观察幼儿在下午的高瞻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情况。文献研究法,查阅所研究内容的相关资料。

访谈法,主要是访问老师了解幼儿的情况和家庭情况。2.观察对象:

三、研究内容

1.通过观察,对幼儿在高瞻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进行记录。

2.搜索相关知识资料或找专业老师咨询,来分析幼儿的同伴交往案例。3.通过分析,提出合理实用的建议。

四、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对小一班的幼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记录,总结出以下几个经典案列。案例一,某天下午的区域活动中,在表演区的安安和哲哲争着做同一个角色,两人互不相让,导致把表演的道具水果篮弄掉地上,两人并没有哭闹,而是一起捡道具水果,最后哲哲让步说轮流扮演,安安也同意,两人一起愉快的玩耍。案例二,有一天在建构游戏区,晨晨和文文抢夺同一辆玩具车互不相让,旁边有另外的车,谁也不拿。之后两人矛盾越来越升级,老师及时介入,防止了两人打架。之后虽然因老师的介入两人拿了不同的车,但在玩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两人都互相不理对方。

案例三,衣衣和木木是经常玩在一起的伙伴,不管干什么都要在一起,上课要坐在一起,玩游戏也经常在一起。周二下午的区域活动中,衣衣没有选择区域,而是拿了图书在位置上看,而木木则在建构区玩,过了一会木木开始找衣衣,发现衣衣在看书,就找她去建构区玩,衣衣拒绝了,然后木木也去拿书坐在衣衣旁边一起看书啦。

案例四,老师曾对我们说过楠楠这个小女孩特别内向,孤僻。从来不参加到区域活动中,因此小朋友也不来找她玩。周三下午,老师为楠楠组织了一次卖水果的活动,希望能调动楠楠的兴趣,让她参于进来。别的小朋友都非常开心和积极的参于活动中,楠楠的表情也非常的生动,很有兴趣的感觉,但是不管是老师的引导或者其他小朋友的询问,楠楠还是不肯参于进来,只愿意在旁边观看。

五、研究结果和分析

上述案例着重于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交友模式,而为期两周的记录中却有许多不同的关于幼儿同伴交往案例。从这些案例我总结了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现状。

1.同伴交往存在不同交友模式

上述案例分别代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不同的交友模式--受欢迎型、攻击型、专业一型、忽略型。

受欢迎型儿童往往乐于接受同伴的请求或共同游戏的邀请,这一型的孩子很少带有攻击性行为,能很好的和人交流沟通,在同伴中人气很旺;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发脾气,不时就破坏别人的活动;专一型儿童比较依恋固定的玩伴,兴趣取向、认识判断等行为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愿意加入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也不去攻击别人,常常单独在一旁观看。所以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2.同伴交往受性别差异影响

有些幼儿从小被老师家长教育男孩子要让着女孩子一点,所以在异性交往中,男孩子会更加主动,会更愿意听女孩子的意见。大部分的幼儿还是选择和同性交往。

3.同伴交往受年龄差异影响

有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喜欢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不怎么会和年龄小的孩子生气。在同龄孩子中,看起来大一点的孩子也会照顾看起来年龄小的孩子,比较容忍。

4.同伴交往存在不正确的行为

部分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会故意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

表演游戏中部分幼儿常因角色、玩具的分配而发生矛盾与冲突。

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只考虑自己而容易忽视其他人的感受。

因为独身子女的关系,部分幼儿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也不愿意分享,经常单独玩游戏和拒绝别人的求助。

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同伴交往是特别重要的。2.幼儿自身发展

小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他们自身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3.生活环境

现在大家都住在单元式的房子,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很孤单缺少玩伴,这造成孩子孤僻,害怕与别人沟通交流。

六、通过区域活动来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创设多样的活动区,给幼儿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1.老师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更加了解幼儿,创造出温馨、和谐、游戏性较强的区域环境,顺应幼儿的自然状态,给他们心灵的抚慰,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活动区的墙面上张贴一些关于小朋友之间合作、交往行为的图片,在过渡环节引导幼儿欣赏,使孩子随时感受到交往的氛围,体验交往的乐趣。从而调动幼儿同伴交往的积极性。

2.准备多种充足的材料解决幼儿因争夺材料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为幼儿间形成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做好铺垫。

3.通过区域活动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这能有效地控制幼儿间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二)鼓励幼儿多和同伴游戏,激发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识 1.教师要对区域活动进行有效观察和及时介入

有些孩子发生矛盾不懂得怎么解决,越来越升级是老师要及时的介入,并告诉孩子怎样解决。2.发挥同伴的影响力

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配合玩耍、或给予帮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效果,体验交往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与同伴交往的内在动机,使交往行为更为稳定地进行。

(三)教给幼儿学会用语言和动作等策略与同伴进行交流。1.让幼儿学会向同伴介绍自己

对于一些胆小、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来说,同伴间交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针对这些幼儿,教师应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如:在环节过渡或饭前、饭后的时间鼓励这些幼儿大胆介绍自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逐步尝试与同伴交往。

2.让幼儿尝试解决争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差,因此会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出面,当幼儿到老师面前告状时,老师也不要急于做出裁决,而是引导幼儿想一想:遇到这种事你觉得该怎么办,让幼儿逐步尝试自己去解决矛盾。

七、小结

浅析小班幼儿同伴交往 篇2

一、同伴交往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中的组成部分, 是自己对个人本身的一种印象的感受, 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性格、态度、身体能力以及思想等各方面的内容的认识, 它是由众多的价值标准、信念信仰以及态度等标杆所构成的认知结构。自我概念将个人的所有个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包括习惯、思想、能力和观念以及情感态度等, 并将这些运用在一切的行为经验中, 这些概念形成于社会交往中, 一开始的表现便是同伴之间的交往。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 就是幼儿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消化与理解, 逐渐认识、了解自己, 并使自我概念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根据国外著名的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所提出的“镜我理论”, 我们可以得知, 幼儿通过自己相应的行为镜像而形成“镜像自我”, 从而实现自我概念的形成。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将幼儿比作了一面镜子, 然后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表情以及评价来给自己定位, 形成一定的自我界定自我概念。但是实际情况中, 不是所有人的评价都能相同的影响着幼儿的, 那些能够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并对幼儿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那些人就被称为“重要他人”。在幼儿成长的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阶段, 扮演幼儿成长途中的“重要他人”角色的人也在随时变化着。一般来说, 学前时期重要他人是家长;小学时期的重要他人是教师, 教师在这个时候起到的作用就开始超越了家长。而到了中学阶段, 同伴的作用开始凸现出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越来越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加的, 通过了解外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界定以及自身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自我概念。对于幼儿来说, 同伴的态度与看法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在乎, 发挥着比父母和教师更大的价值作用。当幼儿的行为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时, 幼儿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 并且会缺乏认同感。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接触社会这个大家庭并进一步了解这个大家庭, 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对社会架构有自己的认知。另外, 同伴交往也减少了幼儿有可能因为缺少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沟通造成的自卑感、被拒绝等不好的影响。

二、同伴交往影响着幼儿的自尊的形成与发展

自尊是自我意识体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着幼儿自我体验的形成与发展。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同伴待在一起的, 因而同伴对于幼儿成长中的自尊的成长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对于一些心理比较敏感的幼儿来说, 同伴交往对于幼儿自我体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幼儿自尊的发展, 而同伴交往又受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亲密程度两个方面影响着。通过研究发现, 一般自尊心较强的幼儿就是那些与小朋友关系较为密切, 同伴关系比较和谐、相互满意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幼儿。

幼儿的成长过程中, 同伴交往对其自我体验的发展, 即幼儿自尊的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在:第一, 密切和谐的同伴交往关系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合作与配合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从而减轻当今社会生活压力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 由于同伴之间的交往都是选择有一定共同点的同伴作为交往对象的, 这便有利于他们建立统一的认识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从而使得幼儿的自尊等自我体验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第三, 由于在交往过程中, 相互的满意程度与接收程度、喜欢程度都是很高的, 所以幼儿的自我成就感与归属感就有很大的增强, 这就有利于幼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与提升。然而,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与自我体验、自尊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着的, 具体表现就是遭到同伴拒绝的幼儿通常就是自尊水平不怎么高的幼儿。

三、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的自我控制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其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也在逐渐提高, 同伴交往的对象也越来越丰富, 同伴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我控制是指自己在目的不能顺利实现的情况下, 对自我行为的抑制或是控制乃至改变行为发生的一种能力, 而幼儿一开始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只能受着欲望冲动的支配,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一般都不能长时间地从事一件事情。等到稍大长到三、四岁以后, 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 通过和小朋友的接触和交往, 幼儿会慢慢地形成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认可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的做法是有价值的。比如, 幼儿根据这一道德要求, 意识到控制住一些冲动的行为, 对所遇到的不好的难题不进行攻击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因此,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能逐渐实现对自身价值的内化, 最终促进自我控制的发展。而幼儿自我控制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中的交往来获取, 通过在与他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进行模仿来实现控制自我行为。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 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不断地与同伴进行交往, 给幼儿提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 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影响也会随之扩大。4—5岁的幼儿是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 幼儿的同伴交往的质量高低, 也会影响着幼儿自我控制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 因此, 良好的同伴交往不仅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形成, 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同伴交往在幼儿成长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幼儿中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而自我意识作为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幼儿逐步走向成熟。但是, 这是相对漫长的过程, 家长和教师都不可操之过急。通过分析同伴交往与幼儿园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幼儿成长时期同伴交往对于幼儿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控制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其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摘要:同伴交往在幼儿成长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幼儿中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自我意识作为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幼儿逐步走向成熟。通过研究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情况, 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 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成长。本文将从幼儿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进而指出同伴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同伴交往,幼儿,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军.同伴交往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 (S1) :163.

[2]肖霞.幼儿同伴交往活动中自我表露的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41-43.

[3]任春红, 刘丽, 毕嵘.乌鲁木齐市3~6岁民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的比较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93-97.

[4]桑标, 徐轶丽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4) :14-15.

浅析小班幼儿同伴交往 篇3

关键词:区域性;角色体验;游戏;同伴交往能力

同伴在儿童社会生活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重大作用,这已经成为成人的共识。幼儿与同伴交往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与同伴经验不仅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利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开展角色体验游戏,让区域性角色体验游戏作为同伴交往的一个平台,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观意愿、感受与同伴交流,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宣泄情感,不仅可以体验成人的社会生活,而且还能促进同伴间的相互交往,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功能。

一、区域性角色体验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价值

1.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但这种自我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只有在与他人,特别是同伴的交往中,才慢慢地“去自我中心化”。在角色体验游戏中,由于角色的需要,幼儿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从而使其从角色体验中体会到他人的存在和情感,逐渐理解和接受别人的不同,使其自我意识逐渐从生理自我中心期转向社会自我中心期,幼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和完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2.有助于学习同伴交往技能。交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存和发展技能,同伴交往是发展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必经途径。幼儿体验角色必须进行角色间的交往,学会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愿望,理解其他角色的意义与态度并做出反应。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而这种关系为幼儿间学习同伴交往技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幼儿因自我中心倾向突出、自控能力差等原因导致游戏中出现的一些冲突往往会影响游戏的发展。在区域性角色游戏中,教师会根据游戏的情境适当介入,协助幼儿解决冲突,引导幼儿在角色体验中慢慢学会礼貌、谦让、协商、等待、分享、合作等良好的同伴交往技能和交往品质,使幼儿交往技能不断发展提高。

3.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规则。幼儿的社会规则意识也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获得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角色体验游戏本身具有社会性特征,无论是区域性角色游戏本身外显的规则,还是角色行为中内因的规则,都要求有幼儿适当控制自己的行为,与角色游戏群体活动相适应。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或者被同伴排除在游戏之外。而幼儿渴望游戏的愿望会让他们有意识地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者在冲突中主动做出让步。这个过程也是幼儿学习社会规则、改善同伴关系的过程。

二、区域性角色体验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策略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激发幼儿参与角色体验的兴趣。贴近生活的游戏内容为幼儿所熟悉,只有在熟悉的角色体验中幼儿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参与游戏的愿望和兴趣。除了幼儿熟悉的角色内容以外,幼儿还渴望了解成人的一些社会行为方式,想去尝试学习,教师也应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丰富相关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区域性角色游戏中去体验、学习。在选择内容时还应考虑各区域之间开放合理的关系,以便引发区域间的交往活动。如以“我们的小区”为主题的区域性角色游戏中,教师创设了肯德基店、娃娃家、小区诊所和小区美发店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内容的设置就能够相互联系。区域间的互动丰富了角色体验游戏的情节,也为幼儿同伴间提供了更多相互交往的机会。

2.丰富相关知识经验,为角色体验交往活动提供支持。角色游戏建立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经验越多,他们的游戏内容就会越充实、越有利于同伴间的交往。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如观察教师、小朋友、爸爸、妈妈、超市的工作人员等,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他们的衣着、说话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日常活动中,教师也要经常组织幼儿的实地参观、体验活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充实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幼儿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演绎新的情节。有研究表明,丰富经验—角色体验游戏—再次丰富经验—再进行角色体验的循环不仅能提高幼儿角色体验水平,而且能保持幼儿游戏的兴趣,在实践中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提高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如开设餐饮主题的游戏前,教师提前与酒店联系,组织幼儿集体到酒店餐饮部参观,了解相关角色及任务;幼儿与家长一起查阅了解一些营养食谱、营养知识、科学配餐等相关知识,为游戏的开展做好经验准备。

3.投放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游戏材料是激发幼儿游戏、实现角色交往的中介物。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时,要考虑材料能为幼儿的交往创造机会。例如:小班“娃娃家”中,教师为幼儿布置了两个娃娃家,有分别来自两个家庭中的“爸爸”“妈妈”,还有每个家中的宝宝。表面上看来他们互不联系,但厨具却只有一套,他们只能共用一个厨房,这样的安排使两家有了联系,这就为他们提供了交往甚至发生冲突、解决问题的机会。用于角色体验游戏的材料有成品与半成品之分,在材料的类型上也并非成品材料越逼真越好。过于逼真的材料容易带来功能单一、缺乏可变性的不足。如整套的塑料厨具、理发用具、点心店里的点心、水果店的水果等如此丰富、逼真的材料会限制幼儿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而半成品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把它想成什么,它就是什么,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对于游戏的进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所以区域性角色体验游戏中,教师要注意材料投放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成品和半成品兼顾,让材料真正发挥促进角色交往的中介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角色体验游戏活动。

4.提高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交往的乐趣。面对游戏中经常出现的角色分配、材料使用、角色间的冲突等矛盾纠纷,教师要注重通过指导,智慧地帮助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角色体验游戏持续进行中体验到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如前面提到的娃娃家共用一套厨具的材料纠纷中,教师及时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两个小宝宝都饿了,怎么办呢?”“两个妈妈一起来给他们做饭好不好?”在教师“同伴”的指导下,一个妈妈冲了两份牛奶,另一个妈妈煎了两份鸡蛋,两个妈妈共同合作解决了问题冲突,使游戏持续进行。再如: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思路,重新激发幼儿游戏的热情,让游戏得以持续。如“农家乐”主题角色游戏中的面点加工区,幼儿在加工各式面点,由于来买的人不多,致使幼儿游戏兴趣低落,都跑到别的区域去了。这时教师以“顾客”角色来到该区:“我要买馅饼,工作人员哪去了?”幼儿听到后又回来,“顾客”买完馅饼问:“为什么离开岗位?”幼儿说:“卖不出去。”“顾客”和他们一起分析卖不出去的原因,后来他们想到试一试上门服务、联系餐厅、送外卖等方式。面点区的工作人员又有事可做了,游戏又持续进行下去。幼儿的交往范围不仅扩大了,也由被动交往转向到主动交往,他们也从中也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

5.重视角色体验游戏讲评,分享交往快乐。幼儿经过角色体验,一定积累了许多谈话的素材,此时集体围坐在一起,教师用鼓励启发的语言帮助幼儿回忆、梳理游戏情境,让幼儿描述体验的角色、遇到的问题、做事的过程等,一起分享角色体验的快乐。这个环节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为幼儿的同伴交往奠定基础,共同分享同伴交往带来的快乐。

浅析小班幼儿同伴交往 篇4

每当孩子之间出现争执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冲过去,询问原因,然后告诉做错的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接着再让这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道歉说“对不起”,另一个孩子就会说“没关系”,最终孩子间的矛盾和争执就会得到解决了。这在我看来是几乎正确的处理流程,而且应该是通用的。但当杰杰和小翔出现争执时,我突然发现这看似简单一个处理矛盾的流程,其实中间还是有许多细节需要去考虑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达成一个“对不起→没关系”的形式和双方和好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方式方法及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9月5日,也就是小班幼儿入园的第二天。这一天的上午,我在组织幼儿入厕后,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坐好。突然看到杰杰正在拉扯坐在小椅子的小翔,他还朝小翔挥起了小拳头。原来小翔从厕所出来后误以为杰杰的座位是他的就坐了下了,杰杰拉小翔他不走,杰杰就打小翔了。于是我蹲下来跟杰杰说:“打人是不对的,小翔不知道这张椅子不是他的,小翔不是故意的,我们应该说什么?”他不知道,我告诉他应该说“对不起”,然后我让他跟小翔说对不起,可是他怎么也不说。于是我又跟小翔说:“这不是你的位子是杰杰的,自己的位子要认好,不能做别人的,知道吗?”小翔点点头说:“哦”。然后我又对杰杰说:“你看小翔多乖呀,他已经知道不能做人家椅子了,知错能改就是好宝宝?你要不要当好宝宝?快点说„对不起‟,不说我们大家就不喜欢你咯。”就在我规劝杰杰说对不起时,我突然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一定要让他说“对不起”呢?但我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个想法,只想着快点说对不起,不然我没法想小翔交代了,他就要哭了,说了对不起就好了。终于杰杰含含糊糊地说了:“对…不…起!”我马上让小翔说没关系。之后我让他们会自己的位子上做好,大家一起又开心得唱起歌来。

本来矛盾解决了,我应该开心才是,但是我心里却有一种不出来的滋味,好像被什么堵着了,有一种犯了错误后的感觉。之后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处理是不当的:

1.、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没有意识到小班幼儿还小,他们没有能力分辨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当杰杰看到小翔坐在他位子上不肯离开,他就去打小翔,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相反他甚至可能认为小翔是故意坐

在他位子上的。而我却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告诉他们什么是错,什么是对。

2.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当。我为了达成让杰杰和小翔和好的结果,忽略了解决他们矛盾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方式方法的运用。我反复地规劝杰杰跟小翔说“对不起”,之后再让小翔说“没关系”,以为这样矛盾就解决了,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形式和结果。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尤其在他们刚刚入园的时候,可能还没理解“对不起”和“没关系”所表达的意思。我甚至在批评杰杰打人的行为时还带有一点威胁性:“如果不说我们大家就不喜欢你咯。”

浅析小班幼儿同伴交往 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因此,让孩子学会友好交往,是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如今社会家庭模式大多是“6+1”的比例,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长们都是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让他们在一个巨大的保护伞下成长。所以,大多数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不断膨大,容不下别人,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经常与他人产生冲突,不会化解矛盾。这个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小班的新生第一次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每个幼儿都开始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所以我认为,交往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班抓起。而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运用游戏手段从小班幼儿开始加以培养,能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成熟和发展打下基础。

(一)促进幼儿交往的丰富多样的游戏类型

1.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结构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幼儿间的合作,它需要幼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而且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2.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通过各自分工装扮角色,不停地进行着交往。这种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的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它为幼儿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

3.体育游戏

很多体育游戏带有比赛、竞争的性质,这就需要孩子互相配合合作才能完成。

4.音乐游戏

是以唱歌、跳舞、音乐欣赏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在不同的音乐游戏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开展游戏。

5.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故事童话等作品中角色的再现,角色间要相互配合要有集体性,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

(二)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 1.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基本的礼貌用语。

幼儿在平常的教学活动、在园生活中,经常是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种事情好像很多,也许大多数老师都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性格上较胆怯,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也知道该说对不起,但却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所以总是不主动去说,这样如果老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永远不会获得做错事主动道歉的礼貌习惯,还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孩子的交往能力,使他没有朋友。那怎样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呢?如何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我刻意去扮演一个“冒失”的老师:组织排队时手臂“不小心”碰到孩子、给配班老师递东西时掉在地上、游戏时“故意”与孩子发生轻微碰撞。。每当“意外事件”发生时,我都第一时间微笑着主动的去道歉,在得到原谅时我都主动的跟孩子拉拉手,或者拥抱一下;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碰到自己犯错误时,已经渐渐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主动道歉,接受别人道歉时也会说“没关系”。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礼貌用语的正确运用,使我班幼儿的友好关系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趋势。

2.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在幼儿园里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孩子间“告状”的声音总会此起彼伏的出现。有些幼儿占有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往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如“他不跟我玩”、“他使劲在我耳边大声喊”、“他的玩具不借给我”等等,这是幼儿交往中最易产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而我会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

首先,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游戏的玩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并说一说他们应该怎么做,接着请幼儿表演,让幼儿在快乐的模仿表演活动中练习与运用商量用语。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等。

另外,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玩玩具时,我会主动走到孩子们中间,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用平等友爱的笑容和语气与她们一起合作建构,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幼儿做作出了初步的分享行为后,如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生日,当“小主角”说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带来了大蛋糕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的话时,我定会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一定的自豪感,逐渐形成内化的分享意识。早上入园、下午离园时,我也更会面带微笑主动热情的与孩子和家长问好、告别。久而久之,渐渐地带动了幼儿的热情,激发了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

最后,我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的表演角,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如: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教师扮演主人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了解到“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主题班会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2.懂得关心别人、将心比心的人际交往常识; 3.促进同学团结,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活动过程:

(一)唱《找朋友》音乐开场

中队长:同学们,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生活,有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却没说过几句话,你受同学欢迎吗?你会和同学交往吗?通过今天的活动,相信大家会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二)进行“相互采访”活动。1.互相自我介绍,内容包括:

(1)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等;(2)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点等;(3)其他有关的情况。

2.访问活动结束后,每个同学介绍被他访问的同学,再由被介绍者补充。教师告诉其他同学要注意听,记住班上每个同学的特征。

(三)带着你的朋友来聊一聊。

请一些同学邀请自己在班上的好朋友上台,说说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或朋友之间一些难忘的事,并接受大家的祝福。(大约3-4对朋友)

(四)表演。

中队长: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且看以下几个短剧。

1.一个同学走路,因路滑不小心踩到另一个同学,使得这同学很气愤,结果两人吵起来。

2.一个组长发书,把一本脏书烂书发给同学,大家互不理解,争吵起来。

3.一个同学没带笔,同桌不想把新买的笔借给人,使得这个同学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五)中队长: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一想,也许结果会不一样,大家看(三个短剧中的演员换位,继续表演)1.踩到人的同学连忙说对不起,另一个同学也说:“没关系,路滑也难免会这样,我们大家一起小心点走就是了。”两人高兴地离去。

2.组长小心地把这本烂书留给自己,拿了下面的一本好书给这个同学,这同学看到了说:“那本书应该是轮到发给我的,还是给我吧。”两人在互相谦让。

3.同桌的同学想:我忘记带东西的时候,同学也经常帮助我,现在别人有困难,我也应该帮助别人,新笔算得了什么于是两人互相道谢,非常友好。中队长:在交往中,只要我们能多为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或矛盾都很容易解决的,并且还能增进双方的友谊呢!

(六)同唱一支歌。

请一对好朋友出来领唱《朋友》,全班齐唱。

(七)“互相赞美”活动。

同学们自由发言,指出在班中你最想赞美的同学,并说出你要赞美的话,如:“你写的字很漂亮,我一直很佩服你。”“你学习真勤奋,我一直都赶不上你”等等。接受赞美的同学说:“某某同学,谢谢你。”

主持人小结: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适度赞美别人,是进行人际交往、搞好同学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交往中,要适时表现这种行为,不应取笑别人的缺点,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

浅析小班幼儿同伴交往 篇7

关键词:农村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

1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

1.1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首要突出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大多数幼儿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家长一定程度上的溺爱, 导致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 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调查发现, 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为人处事, 较少关心他人、顾及其他人感受。当自己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面对矛盾冲突时, 他们往往表现出情绪反应快或过激的特点, 甚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1.2 幼儿家长的溺爱, 同伴交往愿望较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地区物质条件得到改善, 相应地农村家庭为幼儿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选择, 幼儿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活泼开朗, 但是突然改变环境就判若两人, 不愿意与人交往。家长的过度爱护,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成长的心理交往需求, 导致同伴交往缺失。受到过度保护的幼儿, 不敢与人交往, 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要求告诉别人, 他们的交往意愿慢慢降低。

1.3 幼儿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导致同伴交往过程中发生攻击性行为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幼儿孤僻、任性的性格, 会导致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不合群, 将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有些幼儿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些幼儿往往表现又比较敏感, 不愿意跟人一起玩耍游戏, 不会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 有时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 幼儿可能会形成傲慢、冷漠、暴躁的情绪。

1.4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城市和农村差异显著

调查发现, 城乡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不一致, 城市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好于农村。城市和农村在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城市的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 许多孩子已经接受过托班或早教机构的训练学习, 幼儿在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亲社会性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农村的幼儿只有从上幼儿园开始才接受系统、正式的教育, 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社会性发展方面都比城市幼儿缓慢。

1.5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性别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性别方面, 女孩同伴交往能力要好于男孩。比如:女孩比男孩语言能力发展早、模仿能力突出;女孩亲社会性行为发生频率高于男孩, 较少出现攻击性行为。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 女孩更愿意提出建议, 易于与同伴达成一致;男孩更喜欢让别人服从自己领导, 偏向命令式交往。总之, 农村女孩同伴交往能力较强。

2 农村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2.1 家庭成长环境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首先, 独生子女家庭生长的幼儿,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 容易出现交往不够, 喜欢独处, 为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 较少考虑别人;出现交往过度, 攻击性明显、蛮横霸道, 活动中不守规则, 交往中缺乏技能和方法, 不能很好处理冲突和矛盾。其次, 家庭成员的人际交往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父母的人格、情绪等因素都会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产生影响。第三, 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农村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农村家庭幼儿交往能力低于城市幼儿, 农村贫困家庭幼儿需求得不到满足, 就会出现拒绝参加需要有实力参加的集体活动, 影响了正常同伴交往。

2.2 农村幼儿园对幼儿同伴交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 幼儿园分班制教学组织形式限制了幼儿同伴交往空间的同时, 使得不同年龄同伴交往互动缺失, 混龄班幼儿交往几乎没有;其次, 幼儿园教育资源不均, 农村公办园太少, 幼儿园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 生源配置严重满足不了幼儿活动的需要;第三, 农村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影响幼儿同伴交往, 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忽视幼儿交往的平等性需求, 轻视轻松舒适的交往环境创设。

2.3 幼儿自身对同伴交往发展的影响

幼儿自我意识正萌芽时期, 大多数幼儿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在生活、游戏活动中不服从老师和家长的约束, 在合作合作中, 只考虑自己, 不顾及同伴的感受。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 认知同伴交往理想化, 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要求近乎完美, 不乏存在交往中唯我独尊, 忽视同伴交往的平等交往性原则。

2.4 同伴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模仿成人来发展, 也可以从其他方面, 包括向同伴学习, 同伴群体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揭示了同伴群体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同伴群体中群体文化、群体规则的传递, 幼儿可以在学会怎样行事, 怎样认识自己和别人, 从而很好地完成社会性。

3 农村幼儿培养良好同伴交往能力的教育建议

3.1 高度重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

师幼交往活动中, 教师负责发起交往活动, 幼儿往往是被动交往者。同时, 教师对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要不是重视不够, 要不就是对幼儿同伴交往活动做了不恰当地指导介入。而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同伴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没有放手让幼儿自己去交朋友、大胆与同伴交往。成人应该真正地站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角度上, 减少对他们的约束, 让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 学会调整、适应和学习, 形成愉悦的情感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3.2 创设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环境

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尽可能地提供混龄班幼儿交往的机会, 打破小、中、大班的班级界限, 幼儿之间可以自由交往。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要采取积极的支持态度和适当的知道策略, 幼儿就能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主动与人交往、体验交往乐趣, 并且掌握良好的交往策略、积累好的交往经验和技巧, 为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家庭中父母要让幼儿敢说、爱说、有机会说, 家中事也都应该让幼儿知道并适宜地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既可以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还能够使幼儿学会在同伴交往中怎样合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3.3 家园合作教育, 共同培养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幼儿园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家庭教育, 引导幼儿参加游戏、劳动、学习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加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训练, 逐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 帮助幼儿获得与其相符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做好家长培训工作, 积极支持家园合作, 促进家长和幼儿共同成长。鼓励家长支持幼儿同伴交往, 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提供幼儿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2.1.

幼儿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小议 篇8

若细细观察,类似这类埋怨还真的不少。孩子们在一起,总免不了会跟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候,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了,于是,便有了以上家长如此这般的“教导”。

其实,成人把这件事看得过重并扩大化,有人甚至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在孩子幼小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产生交往障碍。作为幼儿园老师,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形成家园合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方式呢?

一、适度赞赏,鼓励幼儿正确交往

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幼儿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都不相同,有些孩子性格活泼,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但是也有的孩子或许因为在交往中遭遇过不快的事,产生害怕交往的心理,显得很孤立。

如果孩子平时喜欢一个人玩游戏,有小伙伴一起玩时,他不愿把玩具与他人分享。而当有一天他自愿把玩具给他人并且学会了合作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马上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样孩子在游戏中就会体验分享的快乐。而家长的一句赞美,不仅及时认可了孩子的良好表现,也满足了孩子渴望被重视被表扬的需要。

二、引导孩子,明白宽容是种美德

人对事物都有爱憎、好恶的态度,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高级情感。当孩子感觉到身边充满众人关爱时,便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作为父母和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曾经有家长说过这样的事:孩子和自己逛街,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不买就又哭又闹,还对家长又抓又踢;而当和同伴有相同的玩具需要时,也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蛮不讲理,霸道自私。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他人缺乏宽容的心态,当孩子出现以上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你让孩子懂得爱和宽容了吗?不光孩子在大人的关爱中成长,也要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同伴……从身边的亲人开始,孩子才会推及到对周围的人和社会的爱,以及对事物的宽容心态。宽容是友好交往的润滑剂,有了它,交往就更简单、融洽了。

三、家园携手,营造和谐交往氛围

家长首先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家长不要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比如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家长应持冷静的态度,理智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对,不能偏心袒护,更不能粗暴打骂,而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自豪。他虽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老师也批评了他,我们要原谅他。”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四、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交往习惯

良好的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变成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象……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时刻注意训练孩子养成好的交往行为。对孩子交往习惯的培养,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天做起,每天都做到,保持一致。

家长还要善于启发孩子观察周围发生的人和事。当和孩子坐公交车,带孩子观察让坐的人,可以问孩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是自己,又该怎样做,及时鼓励孩子学习这种好的行为。当幼儿在尊老爱幼的友好交往中获得了他人的赞美时,一定会督促自己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同伴交往:让作文世界充满魔力 篇9

“基于同伴交往的作文教学”更强调“同伴间的交往”,重视发挥“同伴交往”在儿童作文中的特殊作用——为儿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把儿童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有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讲话的权利,不论是在集体讨论还是在个人或小组学习中,儿童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不必担心会受到嘲笑和排斥。

一、具备认同感的同伴交往让作文焕发亲和力

社会心理学的“镜我理论”指出,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是通过镜映形成“镜像自我”的过程,即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人有被同类赞赏的本能倾向,如果得到足够的关注,就可能对自我价值进行提升。

策略:习作内容生活化——采撷儿童生活元素

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儿童有属于他们的秘密,儿童也有探索世界的独特方法,只有儿童与儿童才能读懂。类似的生活经历为儿童的交往创设了互动的可能,再加上年龄相近、兴趣爱好差不多、心理水平接近、共同语言多,所以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写一个自己想设立的节日”

笔者在教学时提供了两个话题“男孩节”“女孩节”。当课堂上呈现这个题目时,男女生都兴奋至极,纷纷畅所欲言,男孩到“八大行星”去旅行:火星上烧烤、水星上洗桑拿、土星上堆沙堡„„女孩个个都成了公主,穿上公主裙、戴上水晶项链、跳起了宫殿圆舞曲„„课堂上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语,抢着说,争着说,笑成一团,说成一片;在接下来的课堂写作时间,孩子们奋笔疾书,一会儿就完成了作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话题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紧紧相连,他们把对生活的诉求倾吐而出,有些是儿童本身生活的写照,有些是想象中的生活,在把相似的生活经历向同伴倾吐的过程中,很多想法和观点获得了同伴的认同,互相补充,互相交流,相互获得肯定和赏识,进而产生了愿意说乐于写的写作愿望和动机。

二、具有自尊感的同伴交往让作文折射向心力

国外的研究发现,那些受到同伴喜欢的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其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得到强化,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强,稳定的自尊感会让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增加作文的乐趣和智慧,会有许多智慧的火花迸发。

策略:习作教学现场化——经历儿童生活场景

经历能够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世界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笔者改变了说教的作文授课方式,采用了“参与活动、分享感受”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现场感受,让学生把最新鲜的、鲜活的感受记录下来。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

“品尝会”上,我故弄玄虚,在两只碗里分别盛了醋和酱油,让学生来猜碗中的液体是什么。学生通过看颜.色,闻味道,有的说酸酸的,就像自己每次吃螃蟹时蘸的醋;有的说上面飘着一层油,而且还有大豆的豆香,肯定是大豆酱油„„学生情趣盎然,互相猜测着,质疑着,现场沸腾了。到尝味道时,学生们原形毕露:胆小的学生小心翼翼地用小指沾着舔,大大咧咧的男生用中指在碗中搅一下后含在嘴里尝„„都忘情地投入到活动中。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记一次体验活动”

“记一次体验活动”中,我先设计了四个小活动:“当盲人走回教室”“当聋哑人问路”“用一只手戴红领巾”“单腿走路”,分成四大组逐组体验,其他组观察。千奇百怪的表现让学生有说的冲动和欲望,但学生说得零零碎碎,感受了却无法充分表达。笔者进行适时引导和点拨后又进行了第二次集体体验活动——当盲人上回洗手间。学生在原先感受的基础上,慢慢体会,充分交流体验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瞬间变得漆黑一片,我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我听到前面的同学撞到圆柱的疼痛声,更加害怕,提着发抖的双脚摸索着,抓着同学的衣服一步一步往前移动,我感到是如此的惊慌和无助”:“当盲人真不容易,我以后要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这样准确、传神的话语如果没有深刻的体会是写不出的。

以上两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习作教学现场化不仅把学生个体的感受激发出来,更关键的是创设了同伴交往的机会,激发了同伴感受,学生在活动中一起害怕,一起鼓劲,一起开怀大笑,共同的经历让学生在情感上“同甘共苦”。因此,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同伴间彼此的接受程度更高,其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得到强化,让学生在参与作文时更有乐趣和体会。

三、具有调节度的同伴交往让作文折射持久力

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同伴交往的日益增多,同伴交往逐渐成为促进儿童对社会价值观内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自我调节技能获得的重要途径。

策略:习作评价具象化——分享儿童生活感受

每个人都希望能获得同伴的肯定和赞扬,笔者尝试在课堂评价中减少谋篇布局的说教,而是更多地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同伴共鸣,激发创作热情;在习作批改评价中,从原来关注面上写作技巧和方法变为与个别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编卡通人物故事”

上一篇:高铁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下一篇:李白《将进酒》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