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诵,让孩子在经典中快乐成长

2024-06-05

日有所诵,让孩子在经典中快乐成长(精选6篇)

日有所诵,让孩子在经典中快乐成长 篇1

阅读的能力是幸福的能力,会阅读的的人才能享受童年的快乐。只有朗读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诵读,反复地读,让孩子在诵读中记忆。每天的十五分钟的《日有所诵》,让孩子的成长历程更加多彩。当孩子在教室里读着童诗,童谣,愉快地拍着手,打着节奏,一脸的兴奋,那快乐不言而喻。每天重复地读,重复地听,不觉中回味着情节,回味着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的声音。就是日有所诵----日不间断地诵读,让孩子获得了内在的沉静的幸福,所以孩子在日记中写到:日有所诵,让我很快乐。家长会时,我班几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没有我的任何指导下,自编自诵了一个单元的《日有所诵》。那可爱的动作,兴奋的表情,热情的诵读,迎来了家长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也让我更欣喜地相信《日有所诵》的神奇魅力。孩子们一定会在《日有所诵》“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简单的图画,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

和薛老师一样,小时候我也喜欢看连环画,因为图文结合的书让头脑中的图景更丰富。图画书语言精粹,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话,没有不厌其烦的描述和解释,就给读者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透过简单的情节,看见丰富多层的意蕴。越简单越珍贵,越简单越快乐。一本又一本的图画书,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师生相互激发,携手走过这一条简单的幸福之旅。我也想做这样的人,于是,我一直努力着,带领学生在教室里共读图画书。每每和孩子共读图画书时,是孩子们最专注,最安静,也是最忘我的时刻。我知道孩子们除了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又一段温情的文字,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你看那沉醉,惊讶,清澈,痴迷的眼神中一定会有很多,很丰富,很精彩的美好愿景,这就是最自然,最真实的阅读状态。

日有所诵,让孩子在经典中快乐成长 篇2

在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照样可以发现思品课课堂上的一些奇怪现象:一些学生主动意识不强, 老师讲什么听什么, 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至于如何探究、如何形成成果、如何研究出一定的深度根本不去体会, 被动的接受、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活动、被动的研究, 让一节本应精彩的思品课因为主体参与意识不强而变得枯燥乏味, 整个过程稀稀拉拉、懒懒散散, 至于课堂所要实现的情感价值目标, 我想那就不言而喻了。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参与老师精心安排的各种教育活动, 促进自身情感价值的成长和提高, 我也经常在思考。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

一节内容丰富、情感丰富的思品课, 必然会拥有大量的信息。作为老师精心备课的过程中, 会收集大量的资料, 如图片、视频、案例、诗歌、名人名言等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那我们不妨在课前让孩子先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料, 尽可能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 让材料丰满起来。很多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地表现自己, 我比你找的多, 我比你找的好, 我比你找的全, 这样还没有开始上课学生的积极性就已经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这样的课堂学生不需要强迫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了。如在学习《人类生命的独特性》这一课时, 我先布置了一个活动调查关于人类的起源, 也就是抛出了一个探究话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同学们热情很高, 有的上网查找, 有的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的收集了一些小时候的寓言神话故事 (上课带来了小学时买的书籍) , 有的找生物老师询问, 有的甚至去新华书店买来了VCD。在课堂展示的时间内学生都踊跃举手, 大声展现自己收集的成果, 如有的是关于女娲、盘古、亚当夏娃的神话故事, 有的是生命起源的视频资料, 有的是网上下载的生命起源历程, 有的是生物老师上课的影像资料。当有的同学找到和自己一样的资料时, 周围一片叹息, 当自己的材料独一无二时, 激动不已。在这个时候老师只需要适时地点评和总结, 课堂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二、课上让学生转起来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讲授, 填鸭式的灌输, 学生发展到后来只会是“一只耳朵进去, 另外一只耳朵出来”。所以只有孩子自己真正想要, 积极参与, 才能化老师的压力为内在的动力, 效率自然而然就高了。所以, 在整个教学过程里面, 要经常性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并自主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在活动过程中理解课堂的教学主旨和教育主旨。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也是自己愿意主动接受的课堂, 更是知识能力情感悄无声息内化的过程。如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章节中, 我播放了201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部分视频———12岁小女孩何玥的事迹, 然后抛出了一个话题:作为一个农村女孩, 她捐献器官是否应该?同学们自发组织了辩论:甲方认为, 在农村, 这么小的女孩子生命结束肯定要保留遗体, 这是对自己的尊重, 对家人的尊重, 更是延续了传统习俗;乙方认为, 虽然她的做法可能在当地不是很适宜, 但却发扬了新时期的传统美德, 并且她的生命也延续了多人的生命, 这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讨论过程中学生唇枪舌剑, 从古到今, 旁征博引, 让我感叹智慧的力量, 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激情和挑战的课堂。在这里, 我适时地投影了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词, 告诉他们:人的生命不在其长短, 更在其质量, 如果每一个都能献出一点爱, 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三、课后让学生干起来

一节教育意义深远的思品课, 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45分钟师生的交流。德育功能的强化、情感的共鸣, 需要我们继续延伸课堂的内容。让每一节课在课后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真正落实到自我行动中来。对此, 我们思品课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课后继续干起来的习惯。继续开展系列活动, 丰富课堂教育内容, 延伸其教育价值。如在学习《人类生命的独特性》这一课结束后, 我们立即联系了学校团委开展了《感恩生命感悟成长感谢父母》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教材的内容, 学生自发组织了感恩系列手抄报、感恩系列征文、为家人制作一张感恩贺卡、感恩见行动———为父母做件事、爱在心中演讲比赛等活动。整个活动精彩纷呈, 内容丰满, 学生非常热情地展现了自己的各个作品, 用不同的形式对生命进行了赞美。有的学生在家里为父母洗脚、做家务、打扫卫生、按摩捶背;有的学生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爱心卡片, 上面写满了爱的心语;有的学生自己拍摄了一段VCR, 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一股脑地倾诉出来;更有的学生请广告公司制作了一条横幅, 让学生写上爱的签名。多项活动的开展, 我们思品课的教育功效就不言而喻了。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篇3

我坐在台下,变成了一个学生,我想看看他听见同学大喊不公平时,怎样去处理。果然,那节下课,他闷闷不乐地坐在座位上,对每个同学都不理不睬。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同学们都骂他偏心,只点几位同学发言。我反问他,那你觉得老师在台上被同学们大喊不公平时,感觉会怎样呢?

下一堂课,我告诉孩子们,什么叫“体验”。我让孩子们明白:当你想要去说别人的时候,请先体验一下别人同样的经历之后,再去评判。所以,有了这种让学生当老师的体验之后,孩子们就较少在班上“骂”我对他们不公平了!

西方有一个理论,被称为“对位式阅读”,就是把自己当做是书中的主人公,设想他在当下,怎么应对进退。这个理论延伸出来的思维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读人”,体验他人的感受。国外有许多的冒险课程、猎人课程,台湾也有童军课程,其实就是培养从体验中领悟生活的方式。

现在在校园里,常看到许多体验的课程:有孩子抱着一颗球,体会妈妈怀孕时的辛苦;让学生戴上眼罩走路,体会盲人的不便……有了这些生活体验之后,我们才能有更宽容的心,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让孩子在经典诵读中成长 篇4

綦江县中山路小学 何勇

经典诗文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阶段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孩子铭记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在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丰厚孩子的人文底蕴。经典诵读,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快乐的心门;颗颗童心,乘着经典诵读的翅膀轻舞飞扬。

一、创设经典诵读的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那么你的教育就失败了。”的确如此,如何让孩子在看似不经意间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从此亲近经典,爱上经典,将经典的种子悄悄根植于学生心田呢?围绕着经典诗文诵读这一主题,我们利用墙壁、宣传栏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教育气息。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词名句,张挂孩子们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展示的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孩子们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经典名句,宽松和谐的氛围为走近经典提供了特定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让经典诵读成为“流行”。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我们把

课程标准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首次诵读时注重点燃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充分发挥教师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如果孩子们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诵一首,坚持几年,将会终身受益。

三、让亲子共读成为“蹊径”。

大人的热力可以带动孩子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长支持。比如带孩子去书店,购臵经典诵读必备的书籍,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等,从而让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经典的场所,使古诗文的诵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尽情倘徉在诗词的海洋里,体验感悟经典的内涵。若起初孩子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四、让丰富的诵读形式成为“源泉”。

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得多,才能悟得深。然而,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暂时遗忘的频率较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只是机械的诵读,必然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从而产生厌倦。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儿童的感应最灵敏,在不知不觉中,经典诗文已如春风化雨。

五、让经典诵读展示成为“享受”。

当孩子对经典诗文不再陌生,喜欢并真正爱上经典诵读的时候,他们会渴望用多种形式去表达对经典诗文的感受。学校的橱窗、班级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孩子们学习的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等形式多样,应有尽有。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孩子们享受经典诗文的精神大餐。如在班级开展诵读比赛、古诗默写比赛,开展“弘扬民族文化,诵读经典诗文”表演活动,定期举行古诗擂台赛,采取必背、点背、记忆背诵,进行循环淘汰,最后保留下来的即为擂主,享受一定的奖励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激情澎湃的诵诗会,精彩纷呈的赛诗会,妙趣横生的诗歌表演……孩子们的心和经典诗文一起律动。

六、让奖励成为经典诵读的“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奖励,有效的奖励对学生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记点数(盖章或发卡)而给奖,奖品可以是一颗五星、一张卡片、一个本子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只要学生每天坚持在课外读一首古诗,教师就要给其鼓励,学生诵读的热情才会持久。

让孩子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篇5

一、结合课内,拓展阅读

1.结合课前预习,拓展阅读。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起点,保证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课文中的故事,往往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展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由于时间和历史背景的隔阂,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不大容易的。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了解二战和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这样,到了课堂上,学生就能结合所搜集了解的材料,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所表现的内涵,真正受到启迪。

2.结合课中教学,拓展阅读。对于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适当进行拓展阅读,能达到化解难度,触类旁通,加深理解感悟的作用。如,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所描写的内容时间跨度大,远离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位教师教学这两句诗时,进行链接阅读,让学生阅读《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浓缩本。学生借助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了解了这些史实,进一步明确了诗中蕴含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理解“云崖暖”“铁索寒”也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在这堂课上,老师抓住一个很好的契机,将课内外阅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3.结合课后延伸,拓展阅读。课后阅读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学法”进行迁移、拓展,使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卡罗纳》这篇课文后,布置学生阅读《爱的教育》中的一系列故事。这样的拓展性阅读,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后,选择《潜水艇》让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课文所学的知识,又能加深理解促进迁移。

二、注重指导,提高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若是单靠简单地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这些课外阅读总量,是很难实现的。教师只有注重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方法,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资源,推荐好书。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只有适合学生读的书,学生读起来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更有收获。为了引导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书香世界,全面提升人文素养,结合学校开展的“读经典诗文,做儒雅师生”活动,我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典范文,如:《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精选宋词》《论语》等。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学生的自身修养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还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结合教学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开展广泛阅读。

2.范读引领,轮流朗读。根据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例如,充分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教师率先朗读,带领学生加入到读书的行列当中来。为了让学生增加语汇的积累,又促使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我还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的语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3.授以方法,形成习惯。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所以,我们要利用课堂,在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1)精读法。对于书报上的重点词句,细细研读揣摩。(2)略读法。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信息的处理和消化。采用此略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3)选读法。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相关的部分。(4)笔录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的类型很多,有摘抄型,也有提纲型,还有感想型等。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利用班队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向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开展读书笔记交流会、课外阅读朗诵会;利用学校的板报、少先队广播阵地,宣传学生阅读书刊的经验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最终实现情感在阅读中交流,方法在阅读中运用。

三、课业减负,保障阅读

目前,为了应付考试,不少教师和家长都给孩子布置了许多的课外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了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合理地安排课外阅读,教师和家长就应该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比如布置家庭作业时,把阅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作为常规作业,并提倡学生利用节假日集中时间大量阅读。还可以利用早读时间,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每天诵读两句经典诗文;每天中午挤出20分钟时间全班一起看课外书。有了时间的保证,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保证阅读质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在赏识中快乐成长 篇6

三年前,怀着满心的期待踏入了我热爱的小学教育教学岗位。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与他们一同学习着、成长着。刚来到梅园小学,我就成为一年级(1)班的班主任,我深知一年级是学生打好基础,养成习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对于工作我不敢有丝毫马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他们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爱学习的好孩子;我渴望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使自己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以前我认为只要拥有一颗爱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但在实践中我发现我的想法太过简单了,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需要我们的教育机智巧妙地解决。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我体会到了“教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需要的不是苛责,不是冷落,更不是责罚,他们需要教师爱的艺术。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要学会赏识学生。故事要从我们班的管迎鹏小朋友身上说起:

我们班共有40个小孩子,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有的活泼开朗,有的羞涩内向。刚入学时班上的鹏鹏最让我头疼,他是班上最调皮的男生,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还喜欢和其他同学打闹,经常把同学打哭了,给我惹了不少的麻烦。对于他,我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当面谈心、批评教育都试过了,但是效果都不好,最多隔上一天又旧病复发,有时真的快把我气炸了。我心想我一定要管住他,照这样的状态下去,到了高年级一定是个大麻烦。于是在他犯错时我就对他展开了更严厉的批评教育。他兴许是害怕我的责骂,上课人不走动也不讲话啦,但是他不学习也不写作业了,不像往日一样活泼好动了,有时我看着他都觉得他呆呆的。我心里有一丝欣喜,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失落。后来在一次音乐课上,我让学生表演在学前班老师教的舞蹈,鹏鹏上来表演了,此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调皮捣蛋的鹏鹏,他们的眼睛里闪动着快乐的光芒,他的动作充满活力与朝气,与平时的他简直判若两人!我惊呆了!我开始反思,他是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啊!我怎么会对这样一个孩子有如此大的偏见呢?也许是我太过于希望他不要掉队,急切的心情蒙蔽了我发现美的眼睛,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对待他的淘气每次我给予他的都是批评,而在他积极打扫卫生、热心分发营养早餐的时候,我却没给予肯定。想到这些,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我应该改变对待他的态度和方法。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励一长”。转变鹏鹏的的第一步:引导他守纪律,我把他的座位调到班长旁边,让班长带动他.。班长有时管纪律时,我就让鹏鹏帮忙。在遇到哪个同学打架或者有矛盾的时候我就让他去当小裁判,在实践中使他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一天中午,他跑来跟我说:“老师,罗悍和黄洋在教室里面打架,我已经制止了,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受伤”听到他这样说,我赶快跑到教室去处理。事情过后,我表扬了他。再遇到同学打架了,他能勇敢地上去劝阻并跑来告诉我,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打架是不对的,就此机会我跟他分析了打架的后果,我开玩笑地问他:“鹏鹏,你说说打架疼的是谁?”他笑着说:“肯定是打架的两个人啊”“那你以后可不要打架了啊,要不疼的可是你自己。”。过了几天,我又问他:“鹏鹏,你那么勇敢你愿意当我们班的安全委员吗?在同学有纠纷的时候给予公正裁决,有同学在教室打闹的时候及时给予制止。”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又说他:“那你就答应老师了,你可要做同学的榜样啊!”这次他敢直视我的眼睛了,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坚定的目光。我心里也暗自窃喜,我说:“老师相信你能做好,有困难来找我,我愿意帮助你!”听完,他高兴地跑了,接着,我开始第二步计划:帮助他树立自信。在以前,只要我发现他上课没听讲,我就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肯定答不出来。我给与他的又是一顿批评,几次下来,上课即使知道的问题他也不敢举手了。现在,课堂上只要我发现是他会回答的问题,我就主动叫他,只要他答对了,我就及时表扬他。渐渐地,他会举手回答问题了,把小手抬得高高的,不停地说:“老师,叫我!老师,叫我!”。最使我感动的是,一天下午,我接到他的电话,说布置作业的时候没听清,问我要做些什么作业?我详细地进行了解答。挂掉电话,我心里激动不已,因为我的第二步已经初步见效了。他已经开始热爱学习,知道要主动学习了。孩子的成长是漫长的,对于鹏鹏的教育也在继续……

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我庆幸自己在那节音乐课上看到了不一样的鹏鹏,也看到我自己在班级管理上的疏忽。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要点燃孩子的理想之火,表扬赞美比批评责备更有效。鹏鹏的转变也让我明白,作为教师不妨用两只眼睛去看学生,睁大一只眼睛去看学生的优点,眯着一只眼睛去看学生的缺点。每个孩子都是各有所长的,只要我们稍加留心,一定会看到学生身上的小闪光,或活泼,或真诚,或乐于助人……或许现在他们只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但拨开尘土一定会看到灿烂的阳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想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你就要怎样地去夸奖他。”以前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点名批评那些表现不好的同学,而现在我会反过来夸奖那些做得好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教师肯定赏识的目光,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自然会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教师用厌恶的眼神看待学生自然看不到学生身上那一抹阳光。把小草变成灌木可能吗?把小鸭变成天鹅可能吗?这是不实际的,但我们教师可以用教育的智慧把小草变成快乐的小草,把小鸭变成快乐的小鸭。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路平坦,肯定有上坡和下坡,以及那些大大小小的坎,在学生迷茫的时候教师一句热情的评语,一次诚心的交谈,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有意象不到的效果。对于学生我的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赏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其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还很稚嫩,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我欠缺的地方还很多。但我已深刻意识到赏识是教师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的路。我将和我们班的孩子们一样学习、一起成长。我铭记:“对学生来说,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老师给予赏识和爱。”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件尚待打磨的艺术品,也许现在毫不起眼,但在我们的赏识打磨之下,洗净尘土之日,一定会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上一篇:关于快乐的作文:我因读书而快乐下一篇:最新交通局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