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贵州石漠化的措施

2024-06-14

治理贵州石漠化的措施(精选7篇)

治理贵州石漠化的措施 篇1

新邵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物治理措施探讨

分析新邵县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危害,提出石漠化土地生物治理技术思路及原则,针对石漠化土地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治理模式,从生物治理技术上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黄先竹 HUANG Xian-zhu 作者单位:新邵县林业局,湖南,新郡,422900刊 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英文刊名: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年,卷(期):28(4)分类号:P588.24 S714.6关键词:石漠化 生物治理 新邵县

治理贵州石漠化的措施 篇2

1 概论

严格意义上说, 石漠化灾害最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提出来了, 只是由于当时文献记载较少, 所以直至90年代末, 一些学者才将其真正意义上的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出来。应该说,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 我国大部分省份包括贵州并没有出现针对治理石漠化为其基本核心的研究以及相应的治理项目。当时大都是基于各大江河的源流区域以及流经区域的水土治理工作, 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 一直到了90年代的末期, 石漠化问题才真正的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2 石漠化的治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贵州省就开始对石漠化进行相应的治理。但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以及人均土地使用量的不断减少, 在生活压迫之下, 当地群众只能大面积的进行垦荒种植, 并自发性的对石漠化情况进行处理, 像植树造林以及开山成土还有劈石造田等等, 都成为了治理石漠化经常使用的一些措施。此外根据调查研究显示, 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在石漠化较为严重地区的群众, 基于生活压力以及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已经有目的性的种植一些经济树种, 像种植一些柏木还有果树林等, 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等增加了他们经济收入。

3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贵州林勘院同贵州几所高校合作, 对黑土小流区域以及板桥河流域还有盘江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详细的研究与讨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对石漠化问题提出了一些整治的思想和建议, 但却因为种种原因, 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理论和治理模式, 直到2001年, 在贵州省政府的扶持之下, 对开始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并根据研究结果以及治理建议, 逐渐采取生物措施以及工程措施还有农业措施来解决和处理石漠化问题。

3.1 常用的几种治理模式

模式一:粮食作物同金银花相结合混种模式;模式二:以种植花椒为中心—养殖—使用沼气模式;模式三:以种植砂仁为其核心—养殖—使用沼气模式;模式四:以林业种植为核心—花草—养殖—沼气模式;模式五:粮食经济作物同当前经济性林木相结合的混农模式;模式六:传统性质的粮食经济作物同果树林之间相结合的混合种植模式。应该说, 上述所讲的一些模式已经在贵州省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用, 并取得一定成果, 但由于条件有限, 所以致使试验范围以及试验面积较少。

3.2 通过林业生态工程来开展相应的石漠化治理

严格意义上来说, 通过使用林业工程来进行石漠化治理已经成为了解决石漠化问题的主要方法。而且因受到资金渠道以及自身驱动力的影响, 贵州省境内各地区的相关行政机构以及治理部门, 结合林业工程的特点, 科学、合理的划分了治理范围, 并因地适宜的选择种植的林木,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树种选择不当以及生态经济效益不平衡等问题。

3.2.1 封山育林。

通过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 不仅能够使得境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和完善, 同时也能够缓解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此外在育林过程中, 重点建设相应的防护林体系, 并逐渐的恢复和扩展相应的林草植被, 进而构建起一个有层次, 多元化, 多树种的健康稳定的防护林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其植树造林的难度相对较大, 所以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树种, 并做好日常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3.2.2 退耕还林工程。

应该说, 这项措施是林业工程中的核心内容, 在治理过程中, 对于高于26°之上的陡坡实施相应的退耕还林, 不仅能够从某种程度上, 转变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 同时还能进一步的恢复和扩大当前的林草植被, 并实现从一定程度上, 解决和缓解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但由于退耕还林工程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的工程, 它是在传统耕地的基础之上完成的, 所以种植难度较小, 可行性较高。

4 总结

应该说, 石漠化问题同贵州省当地的农业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所这就要求我们应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地理特点,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来切实解决石漠化问题。

参考文献

有关贵州石漠化治理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贵州 石漠化 治理

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306-01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发育最充分、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全省喀斯特面积达13.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8%,其中: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61.9%。石质荒漠化面积达2.2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8%,且每年仍以超过6.7万hm2的速度在继续扩展。据调查,现有石漠化土地中,岩石出露面积占70%以上的石山74.1万hm2,岩石出露面积在30%~70%的半石山地46.7万hm2,白云质砂石山13.8万hm2,工矿型石漠化土地12.9万hm2,石漠化农耕旱地(石旮旯土)13.7万hm2,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25度以上农耕旱地64.5万hm2。这些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境内乌江流域和南、北盘江流域。

1、石漠化的主要危害

1.1土地石化,耕地破坏,生产力降低

贵州省不少地方陷入了“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石漠化”的恶劣生存环境中,石漠化使土层变薄,土壤层次缺失,土体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表面逐渐石化,最终无法耕种。在一些石漠化区域,严重的石化已经夺走了村民部分的土地,剩下的也只是石灰岩上的一层薄土。

1.2旱涝灾害严重,人畜饮水困难

由于石漠化严重,加之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形成大量采空区,以及环境污染,植被败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差,致使每年进入冬春季节,岩溶山区许多井、泉干枯,河溪径流量减少,不少山溪小河水源枯竭。不仅影响农业灌溉用水,而且造成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有的要跑到2~3km以外挑水,每户人要有1个劳动力专门负责挑水,才能解决饮水问题。

1.3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日趋脆弱

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大面积毁林开荒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方式造成了森林的严重破坏和森林面积锐减。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40%以上下降到1984年的5.6%,面积为19188hm2。200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恢复为24.3%,2008年森林面积10.63hm2,覆盖率达31.13%,原始植被已非常少。对于尚未被开垦为坡耕地的荒山荒坡,土地退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地表上植被生长更困难,植株高度降低、生物量下降、群落种属的数量减少、群落结构日趋简单、食物链易受干扰中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敏感性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整个生态系统日趋脆弱。

1.4石漠化与贫困恶性循环

石漠化与贫困互为因果,艰苦的生产条件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和素质不高。石漠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贫困而无力投入石漠化综合治理,形成贫困导致石漠化,石漠化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2、石漠化的治理对策

2.1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多学科的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的综合性及社会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建设公益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协调,政策支持,各部门形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很好地协调。组织该项工程的实施,要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生态学甚至更多的学科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治理荒漠化石漠化的问题。只有社会力量不断参与,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治理,从而逐渐走向恢复生态。

2.2建立石漠化宏观监测体系,强化矿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

石漠化宏观监测体系,应以石漠化土地调查为基础,建立起基于“3S”技术的石漠化土地信息管理,并确定5a为周期的宏观监测。加强治理效益定位监测站(点)网建设,在典型区建立若干个效益监测站,随着治理的进展连续进行效益定位监测与评价。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探寻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并伴有大量矿业废弃地的出现,对石漠化的恶性演化起着直接的、显著的作用。应通过国土资源部门、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等部门,加强对正在开采的矿区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矿区的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并对闭坑的矿区,要实行复垦及还绿,强化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2.3生态移民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为原则,妥善处理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山区,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移民。在强度石漠化区域、矿山采空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区,应紧紧抓住贵州正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契机,采取生态移民搬迁,帮助移民谋发展,找出路,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减轻土地的承载能力。应着力改善教育结构,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成人教育为途径,以职业教育为辅助,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人才,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石漠化治理,必须有科技支撑,才能使治理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引进普及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增加土地产出值,从而减轻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压力,是解决生态恶化和石漠化问题的重要保证。科技保障的重点是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提高示范项目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尤其要抓紧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搞好示范基地建设,加速防治模式的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抓示范、抓推广,为石漠化综合防治做好技术储备,确保石漠化防治工程的顺利开展。

3、结论

总之,石漠化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利民。与生态经济结合的治理模式是确保石漠化综合防治成效的有力措施。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市场优势和生产潜力的特色产业,如特色林果药茶、生态畜牧、旅游等产业,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链,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李琦剑.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与贵州石漠化治理研究[J].大观周刊,2011(19):167.

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建议 篇4

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建议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开展岩溶地质科研和调查工作,把解决西南岩溶石漠化问题作为技术主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为西南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作 者:单海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广西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资源・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年,卷(期):6(6)分类号:F407.1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 西南地区

治理贵州石漠化的措施 篇5

我国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

分析了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特点,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中确定的.8省(区)100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提出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对现有治理技术进行归纳、分类,形成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试点阶段县级实施方案编制以及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作 者:吴协保 WU Xie-bao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410014 刊 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英文刊名: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年,卷(期):2009 28(1) 分类号:P588.24 关键词:石漠化   综合治理   思路   技术体系  

治理贵州石漠化的措施 篇6

永福县发展和改革局、永福县水产畜牧兽医局:

作为2012年永福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畜牧)项目建设业主,为了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的优质高速,我将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本项目的管理工作作出如下郑重承诺:

1、负责提供3亩以上无纠纷土地用于种植牧草并管理好。

2、负责提供100m2符合建设条件的土地作为建设羊舍所需场地,并解决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可预测的纠纷。

3、在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工作。

4、负责管理好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提供的铡草机、羊舍。

5、做好羊群的免疫及消毒灭源工作,并做好羊群品种的改良工作。

6、项目建设好后,对羊群实行圈养。

7、配合项目建设所需的其他工作。

如有弄虚作假等违反合同的行为,接受县发改局、畜牧部门的责任追究,并承担相关责任。

承诺人:

治理贵州石漠化的措施 篇7

一、贵州石漠化环境及文化旅游现状

贵州是中国一个名符其实的“喀斯特省”,喀斯特构成了贵州最重要的省情之一,喀斯特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石漠化环境现状。

花江示范区研究区处于云贵高原面向北盘江倾斜的大缓坡上,主要是峰丛谷地和峰丛洼地,是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及石漠化重点防治区域。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椒、金银花、砂仁、花生、桃、李、梨等;牧业生产主要以传统的家庭养殖为主,品种有猪、牛、羊、鸡等;主要旅游资源有顶坛花椒生态园、喀斯特奇石,主要矿产资源有大理石板材资源。流域以发展经果林为主,大量销往省内外的“顶坛花椒”,现已成为顶坛流域内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历史学界已指出,石漠化现象在贵州历史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没有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石漠化问题的出现总结来说以明清年间为界。此前存在的石漠化现象主要系自然原因,明清时期的文化变迁导致了对环境的过度开发,成为贵州石漠化人文因素介入的起点。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省政府的认可。

2. 文化旅游现状。

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造就其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喀斯特景观,并与其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大量神秘久远的海百合以及恐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花江大峡谷藏于群山之间,其雄俊巍峨的自然风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为世人注目,并逐渐声名远扬。现在,花江大峡谷已获得游人的青睐,每年都有众多的游人涌来,欣赏雄奇的峡谷风光,欣赏神秘的岩石壁画。主要的旅游形式有:

(1)观光旅游,以花江大峡谷为主体景观,另外还有《西游记》的外景拍摄地观山海、《绝地缝生》拍摄地花江铁索桥、峡谷瀑布、古驿道、古桥遗址等,在花江峡谷两岸还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古朴的名族风情、远近闻名的花江狗肉吸引了四方游客前去参观游览。

(2)科研旅游,花江大峡谷是喀斯特类型非常齐全的地区之一,以研究喀斯特地貌、治理石漠化为目的的大批省内外专家学者分赴花江示范区进行科研考察,并建立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二、石漠化治理前后的农耕文化变迁研究

1. 种植文化的变迁

传统的种植文化是为了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土地的依赖性。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承受的压力增大。石漠化的有效开展从种植文化上改变了传统模式,引进新技术、新方式,使不堪重负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1)种植种类的变化

石漠化治理之前,花江示范区的农产品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在山旮旯中“见缝插针”是当时种植业的真实写照。由于石漠化程度高,种植效果不佳,又迫于人口压力,往往会加大力度垦荒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大面积地垦荒又会造成水土流失,石漠化程度更深,因此以前的种植模式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石漠化治理之战打响之后,经过专家们的调研论证,认为研究区适合种植花椒、火龙果、金银花等作物。并经过10余年的努力,花椒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打造了“板贵花椒分外香”、“关岭火龙甜又红”的品牌效应,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2)种植规模的变化

由于土地不平,山势峻峭,山上无林木,地上不蓄水,山高水低用不上,石漠化严重。由于地表石头裸露面积大,传统农作物种植规模小,效益低,对生态环境破坏大,“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就是当地农民种植生产活动的现状。在石漠化治理思想指导下,大面积种植被称为治理石漠化的“先锋植物”——花椒、火龙果、金银花等特色产品,通过调查研究区现种植规模达2万余亩,以今年的收成及单价估算,每亩收入3000元,全部进入丰产期后预计总收入可达到6千多万元;引进的“红肉型”火龙果在板贵乡试种也已见成效,因其口感和风味均比同类产品好,曾在成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3)种植结构的变化

石漠化治理之前种植结构和方式很传统,比较落后,粗放。有坑有土就种,严重者毁林毁草开荒种植,而且种植结构单一,区内都是成片的种植玉米等经济作物。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注重生物措施来调整种植结构,改变原有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单一农业种植结构,采用花椒+金银花模式,花椒+皇竹草模式、桃+李+梨+皇竹草模式、花椒+白花三叶草+黑麦草结构。这种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2. 养殖文化的变化

(1)研究区养殖种类的变化

传统的养殖种类主要是家养的鸡、牛和羊,它们的食物主要靠啃食自然环境的草本植物。现代农业石漠化治理要求不要破坏生态坏境,因此在原有养殖种类的基础上,研究区出现了养鹅、养兔,因为鹅不需要新鲜的植物作为食物,只需要干粮和小面积水域即可;兔为虽草食动物,但废弃的作物桔杆(玉米秸秆),即可用为配制兔料的原料,作到废物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石漠化的石缝中,种庄稼不好,种草养兔却不错。新型的圈养模式是割草喂兔,用多少割多少,人为控制,既避免畜量超载,又避免畜禽踩踏而暴露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加重石漠化。

(2)研究区养殖规模的变化

传统的养殖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养,养殖规模小,收益低,主要为补贴家用。养鸡、养牛、养羊等都是任其自由在山间地头活动,这样不仅会践踏毁坏农作物,而且影响着生态环境,尤其是山羊很容易破坏草地平衡。通过石漠化治理,研究区现在主要发展中小型畜禽特色养殖,比如花椒林下养鸡、鸭、鹅,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畜禽的食物供给,也为花椒林地增添了有机化肥。规模化养殖旨在满足农户的经济效益,政府以此来提高农户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保障其长期经济效益。

(3)研究区养殖方式的变化

随着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开展,研究区在养殖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放养到圈养体现了养殖方式更科学更合理,更注重环境的保护意识。另外示范区内“林下养鸡”立体养殖种植结合的方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花江示范区旅游发展优势及展望

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地制宜种植业核桃、火龙果、花椒等特色产品,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影响力自主创新品牌,其旅游发展优势:花江示范区众多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便利的交通,以及吃、住、购的特色和机遇,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明显得优势:旅游景点众多,集崖、壁、泉、水、桥、渡、林、洞、遗迹、田园风光、民族风情等为一体;地方特色较多,如花江狗肉、花江卷粉、肉沫粉、狗肉粉、老腊肉等;住宿住农户特色建筑,价格便宜;交通方面贵阳至兴义国道途经本区,车可直达;旅游商品特色明显,花椒、砂仁、复合麻辣香粉、花椒酒、奇石、柑橘、布依蜡染等;另外非常适合开展攀援、洞穴探险、果园自助游等旅游项目。综上所述,花江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综合为一下几点:

1. 以开展“农家乐”为主题乡村旅游:

结合社区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将庭院进行综合利用,结合本地特色菜肴及无污染蔬菜、水果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其有能力、有精力、有财力注意自己的经济、卫生条件和庭院的美化,体现了发展起来的贵州乡村,又给了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了解乡村,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

2. 以“花椒、火龙果、土鸡”等为品牌的立生态农业旅游:

石漠化治理先锋农作物花椒在示范区的广泛种植,并打造了远近闻名“板贵花椒”品牌。火龙果这种美洲作物也在花江峡谷两岸种植,并为周边省市所熟知。林下养鸡改变了传统随意放养模式,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保证了土鸡的质量。随着这些具有区域特点的土产品的问世,吸引了一大批周边省市的自驾游旅游爱好者,他们自采自摘,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3. 以“科研旅游教育”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

以贵州师范大学建立的示范区为基准。在示范区内以科研为主、可以适当开发科技与田园综合的体验游,也可以邀请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等相关的专家学者来此考察游览,介绍石漠化治理成功经验,并有效促进地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4. 以“探险、徒步旅行”为主要旅游活动:

花江峡谷具有绝佳的旅游资源,适合开展骑马、攀岩、爬山、洞穴探险、野营等旅游活动,旅游者全过程参与的体验式旅游,是一种对大自然原生态的感受和领悟,实地的、真实的接触自然,了解自然。

上一篇:某镇文艺汇演颁奖晚会通讯稿下一篇:语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