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优秀教案

2024-09-10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共9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 篇1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出自《荀

子.劝学篇》:春秋时,琴家伯牙为楚王君臣弹奏自己的成名琴曲《水仙操》,但是只知追求声色之娱的楚王君臣不会欣赏,无动于衷。伤心的伯牙经过马棚时,正在吃草的马儿见到有人来了,一齐抬头亲热的嘶鸣。伯牙见状不由心动,说:“整个楚宫无人知晓琴艺,马儿啊,难道你们懂吗?”说罢就为马儿弹奏一曲,并唱道:“琴艺高妙无知音,知音难觅奈我何!不见知音对谁弹,一曲弹罢自叹息。”琴声令马儿仰头倾听而忘记了吃草。于是就有了后世这句“伯牙鼓琴,六马仰秣”的成语。

“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出自《荀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 篇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 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茫茫天地间, 我竟然和你们北戴河的小朋友在这个会场上相遇了。刚才, 在会场外, 我们已经一起玩了五分钟, 可以说很默契, 让我感觉到我们不是初次见面, 而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春秋时期呢, 也有这样两个默契的人。他们是谁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看资料袋。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片段, 配乐朗读资料袋的相关内容。)

2.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传说——《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3.题目中的“弦”指的是什么?“绝弦”又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从课前“默契”引入, 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 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距离,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接着用优美动听的《高山流水》把学生轻松、自然地带入情境, 同时教师饱含深情地介绍资料袋的相关内容, 引发了学生对真挚友情的向往;最后抓住题眼, 导入新课, 水到渠成。)

二、初读课文, 感知知音

1.师:伯牙为什么要断绝琴弦, 不再弹琴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学生读课文, 指导学生恰当停顿, 理解并读好两个语气词“哉、兮”。

出示:哉兮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5.师:要想把文言文读好, 我们就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读课文, 看看有哪些关键词语不太理解?

预设几个教学生成点:

(1) 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出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 两个“善哉”表赞叹之义。

(2) “志在高山”中的“志”和“伯牙所念”中的“念”, 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此处让学生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 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 感悟知音

1.师:读了这么多遍, 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知音”一词。

(1) 看图, 了解身份, 感悟二人成为知音的基础。

(出示课文插图, 看图介绍这两个人物的身份。) 思考: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差甚远的人, 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文中哪句话指出了这一点?

预设:是音乐、是琴

师: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2) 抓重点句子, 感悟二人的知音之情。

(1) 从文中哪些事实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出示:伯牙鼓琴,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 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 启发学生感悟。

A.假如你们就是站在琴旁善听的钟子期, 当琴声悠扬响起时 (播放《高山流水》中“高山”这段音乐) , 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 (生欣赏音乐并想象)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挺拔险峻的泰山。

我仿佛看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

我仿佛看到了气势磅礴的泰山。

……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感受读句子。

B.伯牙继续鼓琴, 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 (播放《高山流水》中“流水”这段音乐) , 善听的子期, 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流水呢? (生欣赏音乐并想象)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汹涌澎湃的江河。

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大海。

……

师:于是, 你们满心赞叹—— (生接读)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4) 诱发学生想象, 深刻理解“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的内涵。

A.引发学生延伸想象, 放飞思绪。既然说伯牙善鼓琴, 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 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明月、清风……

当伯牙所念清风, 钟子期必得—— (生接:清风)

当伯牙所念明月, 钟子期必得—— (生接:明月)

……

B.当子期听到时, 他又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句式表达 (善哉, 皎皎乎若明月……) 。

C.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 (生接读: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D.总结:一个所念, 一个所得, “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5) 全班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体会感情。

(出示:伯牙鼓琴,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3) 聆听静想, 深悟知音不在的痛。

(1) 教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 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并指导朗读:相传, 伯牙与子期相见恨晚, 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春去秋来, 伯牙如期前来子期家拜访他, 但是子期却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2) 当伯牙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 等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 而是冰冷的墓碑。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知音”弹一曲啊, 于是, 他内心的痛楚全部化作了音符。 (课件播放鼓琴的音乐, 显得杂乱, 最终断弦而绝。)

师:伯牙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音了。能把伯牙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最后一句话)

师:断的只是“弦”吗?绝的只是“琴”吗?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 读得充分, 读得入情, 读出文章的韵味。所以, 这个环节的默读、圈画, 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 文白互通, 是学生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听音乐想象画面, 意在还原语境, 让学生沉浸在高山流水的旋律中, 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 使之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 体会知音的境界。)

四、诵读全文, 回味知音

千百年来, “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 而且名扬海外。人们根据这凄美动人的故事, 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 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谊。

五、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

课下搜集古今中外赞颂友情的名言佳句, 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琴→知音→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3

课后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聚焦教学精彩

1.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课伊始,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题图,配音乐高山流水,在这样的意境下我简介俞伯牙琴技的高超和两人知音一样的默契,然而这样音乐奇才却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随即板书课题。看着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踊跃提问,很显然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从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提纲挈领的两个:他们是怎样成为知音的?为什么要绝弦?带着这两个问题,结合我的探究提示学生兴味盎然地开始了自探。

2.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学生在充分的自探、合探的基础上,进入展示交流阶段,我引导学生针对两个问题汇报。不仅注重对文言文的理解、朗读,还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想象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明白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的人。

3.质疑再探,深化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质疑再探环节,我根据学生的提问:一定要绝弦吗?不能用别的方式表达心情吗?引导学生互动谈理解,深悟绝弦。并引导学生配乐朗读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那悲壮又感人的行为。

二、观照教学遗憾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回首本课,也有缺憾:

1.课堂没大胆放手

理解文言文时,我让学生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的意思,是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但当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时,我就抢着说了。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补充。去完善,收放不自如。

2.朗读训练不全面

课上我虽然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充分调动不爱朗读和朗读能力差学生的积极性,这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正因为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所以我不断琢磨把遗憾降到最低!

三、寻求改进举措

1.留有更大的时间与空间

教学中要留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尤其对于文言文中的重點句子理解,当一组汇报不够全面深入时,引导其他组学生及时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学生组间互相补充、完善,然后再评价,思维的碰撞,激励的评价会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会更深刻。

2.做好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虽然我们的教学有预设,但课堂是鲜活的,总会有生成。当预设好的教法没有唤起差生的阅读兴趣,就要灵活更换方法、策略,科学生成。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课前认真备课,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思考不足的原因,积极寻求改进的策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相信我的课堂教学能力会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 吉林省东辽县宴平中心校)

《伯牙绝弦》教案 篇4

《伯牙绝弦》教案

授课教师:XX 指导教师:XX 教学科目:小学语文 教学课题:《伯牙绝弦》 教学班级:6年级上册 教学章节: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时间:11月 教学地点:XX教室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8单元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年级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能力,我确定 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初读感知―精读领悟―深读启思”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正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因为《伯牙绝弦》作为中华经典诗文体现的真知己境界感 动了几代人;文言文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载体,作为6年级的小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欣赏和吸收这些文化;所以我利用音乐渲染气氛及生动的故事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伯牙子期纯真的友情及学习古文的无限乐趣。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因为学生年纪尚浅,人生经验有限,不太能理解知音的可贵和知音难觅的无奈。所以我侧重在反复读中对故事进行深入 分析,从而使学生体会伯牙子期“闻琴弦而知其雅意”的真知己境界,及子期逝世后,伯牙刻骨铭心的痛以至于“摔琴谢知音”的极端方式表达对子期无边的悼念。 教学方法: 【4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使用人物图片、《伯牙绝弦》、《高山流水》等音乐创设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情感,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利用“以读代讲”法,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文章,对文言文进行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从而突出本文重点。“谈话法”:采用问答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产生答案,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点拨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伯牙子期的真挚友情。此外还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等语文常用教学方法。 2、学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培养者,学生是主体,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与教法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学生坚持自学为主;采用“自读自悟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过程渗透“读,思,议,悟” 的学法。 教学用具: 利用伯牙子期人物图片引出主人公;音乐《伯牙绝弦》激起学生对故事的好奇,为课文的讲授打好基础、最后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回味伯牙子期真挚的知己情谊。 教学课时: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初读感知――精读领悟――深读启思过程渗透“读,思,议,悟” 教学过程的流程是: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发学生疑问: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 “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2教书讲述: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3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伯牙绝弦》;(借助音乐《伯牙绝弦》引出新课内容,让学生对“伯牙绝弦”讲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为学生探究心理的产生埋下伏笔;) (二)激发好奇 1教师讲述: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 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发学生疑问:今天我 提问设疑们,为课就一起走进《伯牙绝弦》,读读课文,你能找出“伯牙绝弦”的 学生读文前因后果吗?(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三)自主研读: 1由于文章篇幅短,古今差异不大,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可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具体步骤如下: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3)师疏通文意: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 “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伯牙摔破了琴,拉断了弦,终生不再弹琴。) (4)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合作探究: 1教师讲述故事背景感知故事内容。 (故事背景: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 最擅长弹琴。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 故事补充 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有句话叫“闻弦音而知雅意” 他们两个互为知音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 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 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自此始 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 2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与全班交流;产生的不同意见由 全班同学一起辨析、评判,以实现平等对话和共同提高;如:伯牙为什么要用绝弦这么极端的方式来悼念子期,难道他不可能遇到其他知音? 补充: 《警世通言》:钟子期病故。伯牙闻知,泪如涌泉,去子期坟前祭拜,并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一摔,摔得玉轸摧残,金徽零乱。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悼子期》;凤 尾------摇琴的末端。现在已经不再弹了。因为知音已经不在。琴都不弹了。当然包含有冷落的意思。也就用寒字来寓意了。来形容那种寂寞与无言。译文:回忆去年春天,我在江边遇见你。今天再次来访,却见不到知音的你了。只是见到一座坟,令我凄惨伤心。伤心伤心啊伤心,让我忍不住眼泪纷纷。要来见你时多么开心,知道你已死,我离开时又是多么痛苦,连江边都起了愁云。我不会再弹这首曲子了,就折断这把琴为你陪葬吧。)子期死后,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悲痛绝、而伯情操和智慧高深,遇到知己谈何容易,与其一个人孤独弹奏无人理解,不如绝弦谢知音。知音已死,留琴何用,断弦以鸣念知音而绝琴之意。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3讨论交流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查古汉语词典、工具书、多了解古代典故) (五)师生互动: 1进一步深化课文分析伯牙“遇知音”―“失知音”―“谢知音”(绝弦)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感受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展现板书 2学生填写: 伯牙绝弦 板书 | 遇知音―――失知音―――谢知音 | | | ( 文中句子 )( ) ( ) | | | ( 伯牙心情 )&nbs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

二、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导语:有一段友谊至诚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对朋友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齐读课题。

2.解题。

你们知道伯牙是谁吗?怎么知道的?(板书:查阅资料)

“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板书:变通理解)

二、整体读文,感受古文的节奏韵律

1.质疑:伯牙为什么绝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朗读古文。

2.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3.读通全文。

①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正腔圆。

教师抓住不足适时指导,并出示节奏指导朗读。

预设:“兮”是语气词,应延长,所以要停顿,但不用强调重读。最后一句,师可直接出示节奏,领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节奏自由朗读。

④检查朗读。

先指名,再齐读,

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还要读出情感,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品读古文,悟知音

导语: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板书),一个是——子期(板书)。

1.默读古文,揣摩意思。

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不要忘了借助注释,变通理解。

小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读懂的句子意思,说给本组同学听,请同学评价是否准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

预设:句1:这两个“善”字理解为?——(擅长,善于)。老师通过查阅工具书,发现善有擅长、善于的意思。所以“使用工具书”是理解古文字词的一个好方法。(板书:使用工具书)

句2:这里的善和前面的善是一个意思吗?若学生不理解,可先说说后面文字的意思,再来推测善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应指2至3名学生说句子意思,再要求朗读,读出泰山雄伟壮观之意。)

句3:同上指导,然后2、3句全班齐读。

句4:学生说出意思后,指导朗读时,强调“必”重读。

句5:学生说出意思即可,暂不作过多拓展。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必得之”的含义。

导语: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可能还有——

(出示词语,教师引读)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和必得之)

无论伯牙是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

我想问,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什么?什么心声?(可再次引读2、3句中的内容)怎样的人才能弹出如泰山般雄伟壮观,如江河般宽广豪迈的曲子?

小结: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道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的胸怀。

伯牙虽为宫廷乐师,与皇宫贵族做伴,人们只知他琴艺高超,琴声美妙,但他寄托在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唯有谁得之?谁必得之?这才是——(齐读第四句)

这样的默契,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是啊,只有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

配乐,师生对读。(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

读着,读着,发现前面四句,在语言编排上是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让我们仿佛看到当时的他们,一个在鼓,一个在听,一个在倾诉,一个在回应。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3.知音之死,感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

导语: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体会到的情感中朗读最后一句)

悼知音

俞伯牙为了表达自己丧失知音之痛,在钟子期的墓前写下了这首短歌。(师生共读)

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深深的怀念之情啊!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就算他有再高的琴艺,又有谁能真正听懂,走进他的内心呢?因此,子期死——(齐读最后一句)

四、高山流水,回味知音,诵读全文

古人说“士为知已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后人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根据这个故事谱成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我们伴着这段动人的曲子,再一次朗诵全文。

五、作业

伯牙绝弦优质教案 篇6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因此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俞伯牙、钟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下载《高山流水》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

1.(课间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板书:伯牙绝弦)读题,“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呢?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

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以见得对音乐艺术的酷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摔琴绝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3.请5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平翘舌音等)

4.字音是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5.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6.解决初读课文要求的第二个问题:

“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7.读着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

板书:伯牙子期

(1)指名对照注释说说意思。(“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怎么说?)

(2)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品析重点句

学习文言文要抓住关键字词的解释来疏通课文,我们来学习一下。

出示句子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擅长弹

2.出示句子2: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听音乐想像: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陪同钟子期,去感受伯牙的琴音吧!(播放《高山流水》节选音乐)现在你就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引读: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拓文本,丰富意象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钟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微风, 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春雨!”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炊烟袅袅雨雪霏霏

明月皎皎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杨柳依依

……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4.你看,伯牙琴声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引导学生说)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想一定代词,这里指伯牙心里所想的。

(1)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必)小组读。板书:所念必得之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1)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知音?知音之间可以做什么?

6.身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追问: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山野樵夫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也许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撞见钟子期,是伯牙一生中最幸运的邂逅。)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生命的心灵的知音)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学到现在,你明白了伯牙为什么要把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吗?

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认为于是,就断绝再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最后一句话。(多名学生读、齐读)

4.拓文本,勾哀思

当时的情境是这样的-----(出示坟头摔琴的现代文)

5.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归整体,背诵积累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让我们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课后延伸,升华认识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后去读读。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 篇7

一.重视课前预设, 把握学情和文本

高效课堂建设要求教师尽量少讲, 把教师从课堂上一讲到底中解放出来, 而教师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课前备课上, 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 要摸清哪一类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 哪些问题需要组内合作解决。

《伯牙绝弦》是一篇古文, 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把预习思考题设计得富有层次性, 如在理解词句部分, 对于学困生只要求理解基本的词语句子, 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出了“我还学会了其它词语”的要求, 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问题, 实现分层教学, 分步达标,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每天前进一小步, 慢慢就会跨出一大步。

二.重视朗读训练, 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课堂教学始终离不开朗读, 它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部分, 无论哪个年段, 无论哪个环节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如预习时初读感知;精讲时朗读感悟, 检测时积累背诵等, 要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预习阶段要求读熟读透, 精读时要求富有感情, 检测阶段要能成诵。

古文的教学更需要多读, 达到熟读成诵, 这也是古文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本节课朗读重点是指导读好“善哉”、“峨峨”两词, 学生读不到位时,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怎么称赞别人的语气, 指导学生读到位。让学充分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重视小组合作, 发挥合作学习功能

小组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形式。自主学习, 学生能够明白自己能读懂的和自己读不懂的, 然后通过小组间交流, 印证并补充自己读懂的部分, 对于不懂的地方, 通过小组合作, 能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从同学那里得到启示, 从而最终解决问题。所以“自主与合作”能够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能培养其主体意识、交往习惯、协调品质与竞争精神。

本节课我非常注重调动学生形成“组内互助, 组间竞争”的学习态势。在学生自主学习时, 我要求学生明确自己通过学习还不懂的问题怎么办?让学生明白遇到问题找组织, 即自己的合作小组或老师, 这样充分发挥小组间的优势资源, 达到兵练兵, 兵强兵的目的。另外,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夺红旗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激励小组, 从而达到组内互助, 组间竞争的目的。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有法可依

高效课堂注重学生自学, 所以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与总结就必不可少。就大的方面规律性的可指导学生先独学, 再对学, 然后群学。具体到每篇课文、每类课文的教学那就要因文而异了。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 在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作了归纳:多读, 结合注释, 查找资料, 联系生活实际等学习古文的方法, 并在“我会探究”阶段教会学生应用, 如对“之”“念”“听”的理解等。

五.重视评价的多样性, 让学生全体参与

高效课堂建设要唤醒全体学生参与, 而不是少数优生的竞技场, 要重视评价的多样性, 如画小红旗、给光荣称号 (如“小博士”、“故事大王”等) 、小组间积分比赛等, 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如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间互评、家长评价等, 注意评价的周期性与延续性, 如每天一小评, 每周一大评, 每月一评比等。

六.重视教师指导点拨, 引导学生体会深刻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 篇8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教学对策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语言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优秀古代文化的精髓。人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一共有四篇浅易文言文。由于知识储备较少,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言语方式上的迥异使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畏难情绪。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让课堂充满趣味,营造和谐的气氛,要有及时的鼓励、有趣的情景、美妙的音乐,还要有滋有味的朗读和多种形式的自学。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无限魅力。

我校最近举办了同课异构活动,曹老师和宋老师分别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教学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通过聆听两位教师对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课程,笔者对小学浅易文言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创境引情,激发阅读兴趣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对于这样一篇拷问“友谊观”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如何开场,能否吸引学生很是关键。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宋老师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引入课题;曹老师则采取看图说成语的游戏式导入,最后引出“高山流水”,并让学生说一说对“高山流水”这一成语的理解,然后引入正文。

两位老师利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悟理明智。在教学“伯牙摔琴谢知音”环节中,曹老师创设的情境为:第二年的今天,伯牙乘着一叶扁舟,又来到这个老地方与子期相会,可是他再也看不到子期,等待他的只有那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无言,流水无语,伯牙是多么希望子期能亲耳听到为他弹琴呀!在此,宋老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逐字逐句,感情诵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伤痛之情。

二、以读为本,凸显课堂效益

宋老师出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朗读课文五分钟后,曹老师提出问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学生自读课文,灵活变换读书的方式,共用了八分钟。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弦”是多音字,在文中应读“xian”的指导发音到位,借助工具书理解“弦”“绝”的意思,并且通过读来加强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两位教师都能以读贯穿全文,教师范读,学生试着用斜线标记停顿的地方,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在《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一些难字、生僻字,如“兮”“鼓”等词的含义。

三、放手学生,绽放思维之花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整堂课层层深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宋老师以字音导入新课,紧紧抓住“知音”理解作者的独特形象;曹老师则介绍更多的背景资料,仅仅抓住文本及课文注释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来理解文本。课堂气氛比较活妖,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两位教师独特的教学理念。

但是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应该把学习的权利放给学生,并指导他们读、悟、论,对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深入的推进。例如:两位教师都让学生仿写“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短语,拓展出“袅袅兮若炊烟”“徐徐兮若清风”“沙沙兮若细雨”等,从而体会出子期对伯牙的琴声了如指掌,绝非停留在“泰山”和“江河”的层面,“知音”的概念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脑海中。又如:教学结束时,宋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怎么看伯牙绝弦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很感人,对待友谊就应该这样;有的学生则很有见地,认为故事很感人,但是伯牙的做法欠妥,不仅不能慰藉知己的在天之灵,而且也浪费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在我国音乐史上给后人留下遗憾。对文本立体的认识和多元化的看法,激发了学生思维,让这节课变得更有韵味。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课后还要有延伸,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既要立足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家庭期望和社会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师生展示个性、收获智慧、放飞理想的知识海洋。让课堂充满活力,师生共同绽放思维之花,为小学文言文教学共创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新课标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2(1).

[2]黄付军.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枯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7).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 篇9

教学实录

一、课前谈话:

1、师:孩子们好,希望这节课能够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老师带给你们带了一份见面礼,几句古今交友的名句。请看大屏幕——出示“古今交友名句”。放开你清亮的嗓音,先自己读吧。(学生自由读)

2、师:真是难为你们了,这份礼物有点拙劣是吧。看的不太清楚。来,咱们一起分享一下。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这样说……唐代诗人张九龄这样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说道……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这样说道……现代作家鲁迅他这样说道……(师引读,生接读)

3、师:是呀,人生的一知己足矣!都说友情是一杯茶,需要慢慢去品;友情是一杯酒,越陈越香。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友情有关,同学们,你们做好上课的准备的了吗?真自信。好。上课!

二、揭题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请同学们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写字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这个“绝”字的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从刀表示人用刀断丝。(师边板边说)

2、师:课题写好了。读过这个故事了吗? 生齐:读过了。

师: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谁和谁的故事?【课件:课题】 生:这是一个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师:没错,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呀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他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这优美的琴声啊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生齐:伯牙绝弦。

3、师:这么一读啊还真有故事的味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请你。

生:应该是说伯牙不再弹琴,然后把琴毁掉吧!

师:是的。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不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课件出示原文与导学提示)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课件】(学生自由读课文)

2、汇报交流。师:这么快就读好啦!注释和拼音这两个小老师同学们都用好了吗?放下书,老师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善哉”“峨峨兮”】(1)师:课文里这两个是带有注音的词。同学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生齐读)大胆的来放开你的声音。再读。(生齐读)师:读得真准呀!

(2)师:“哉”和“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字都是语气词,都是表达感情的。师:表达感情?有谁来补充? 生:也可以补充为“啊”。

师:其实注释里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了。【出示词语及“哉”“兮”的注释】

(3)师: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请你 生:善哉——,峨峨兮——

师:好。谁能把“哉”和“兮”延长来读?这样,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指生读)真好。感谢你为大家的示范。同学们来试一试,读。(感谢你为我们做出的示范。在“哉”和“兮”的后面一延长,这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同学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读得很有味道)

(4)师: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出示原文,二、三句字体变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孩子,这两个词你读得真好!你看,注释呀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 词语,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颇有古文的味道)师:孺子可教也!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5)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一生读全文。)

师:真不简单!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注意到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你的手举得最高,请你。

(再请一生读全文,生读得流利且抑扬顿挫。全场掌声。)师:不仅同学们给你掌声,在座的老师们也都给你掌声了,看来咱们六、二班真是卧虎藏龙呀!

3、孩子们,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无注释的三组词语与导学提示)这三组词语在课文里可是没有注释,如果你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也弄懂了,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1)师:下面呐,我请同桌之间合作交流,互相的来讨论,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开始吧。(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

师:孩子们讨论得可真认真!有结果了吗? 生:有了!

a、师:好,我们现在先来看第一组,这一组,压力比较大。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呢。【出示】请你。

生: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 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师: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很会弹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意思是……(生的意思是说对了,但语速过快)师:孩子,其实你的意思是说对了,你的思维非常的敏捷,不过我们说话要让大家都能听得清楚,我们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好吗? 这组谁再来说?请你。

生: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一样!”(这个“峨峨兮”像泰山一样,能不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说呢?“峨峨兮”也说一说。接着往下说。)

师:孩子,你说得有条有理,向你学习!其实啊,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

b、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出示】这两个词语你解决了么? 生:“伯牙所念”的“念”是“心里所想”的意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心里所想的东西。师:恩,你真厉害,说得非常清楚。

c、师:再来看第三组。【出示】你解决了么?请你。

生:“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师:你理解得非常正确,而且把意思也说清楚了。

4、师:有了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出示全文】咱们一起来,看的清楚么?伯牙绝弦,起——(生齐读课文。)

四、诵读课文

1、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孩子们,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2、师:请看,咱们先合作这来读一回。(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后语调、语速发生了变化。)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你们来读钟子期的句子,老师来读伯牙的句子,明白了么?注意听。(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3、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我要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对读。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谢谢你们。

4、师:咱们请男生和女生再来一遍,男生来当子期,女生来当伯牙,咱们一起来,抓住刚才的感觉。伯牙——读。(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5、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啊!下面老师把每一句话,去掉了半句话,你们还能读吗? 生:能!

师:好,相信你能行!伯牙善鼓琴,起——(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五、理解故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啊,我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开始吧。(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2、师:好了,孩子们,可乐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我请后面那位女同学。请你。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知道。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毁了琴,今生再也没有弹过。

3、师:你听听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向我们讲述了,真 好!还有谁像说?如果你能用“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讲故事的味道就出来了。

(再请一生说,挺有故事的味道,学生鼓掌)

师:真有故事的味道!你看,同学们都为你鼓掌了,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个故事读懂了。

六、拓展延伸

1、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课件:图片】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齐读,读得没有气势。)

师: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孩子们,读出那种气势来!钟子期赞叹道——

(生再次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2、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生:是。)咱们来试一试。老师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并且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兮若!善哉,兮若!

(《高山流水》音乐起,师作弹琴状)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请你。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众笑)师:没听懂我的琴声。我志在徐徐清风。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众笑)师:还是没听懂,真难找啊!请你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我再弹。师:我志在依依杨柳。请你。

生:(有感情的)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你听懂了!我志在皑皑白雪。请你。生:(很有感情的)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师:我志在茫茫大海。生齐:善哉,茫茫兮若大海!师:真乃知我者,子期也!

3、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讲就是——【出示句子】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4、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这种情谊? 生:心心相印。师:对呀,还有?请你 生:心有灵犀。

师:对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5、师:不容易,那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同学们,拿起你的笔,用几句话写下来,开始吧,在老师给的练习单上。【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配乐《琵琶语》,学生练笔。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三个“一”不要忘了,咱们高年级还有注意书写的速度。)

师:孩子们,写好了就坐正示意我,好。谁来说?还没写完的我们可以口述。请你。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知我者非你钟子期也!”

师:“善哉”“善哉”道出了你心中的想法。请你。生:善哉!善哉!吾终于遇得一再世知音也!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若狂啊!我没听出来,你再来。(生再读,读出了伯牙的欣喜若狂。全场掌声)

师:还能用古文的形式来写,你的古文底子可真厚!佩服!还有谁?请你。

生:善哉!善哉!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全场掌声)师:太了不起了,请你。

生:善哉!善哉!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懂我琴音,唯有子期,子期乃我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的话让老师感动,像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 生齐:知音!

师:就是他的知音呀!(师板书:知音)

七、吟咏传唱

1、师:孩子们,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的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觉得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有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

师:一字一顿,我听出来了你的悲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你? 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

师:是啊,破琴绝弦,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全班深情朗读)

2、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师生深情吟诵)

3、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上一篇:感恩节主题歌曲:《Grateful》歌词下一篇:二小王利评课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