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反侧成语故事

2024-05-09

辗转反侧成语故事(精选8篇)

辗转反侧成语故事 篇1

【汉语注音】:zhǎn zhuǎn fǎn cè

【成语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周南.关睢》:“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指睡不着觉,多用于书面,只能用于来回转动身体。

【辗转反侧的意思】: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者心中有事而睡不着觉。

【辗转反侧的近义词】:辗转不寐、翻来覆去、夜不成眠;

这一夜,辗转反侧心情日记 篇2

寒假待在家里,不知怎的,总是睡不着。我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好好玩玩。

第二天,我一看时间,都近中午了。下午干什么呢?看电视?无聊!上网聊天?无人可聊!看书?这个不错,但家里的书都看得差不多了,只好转移“战场”——书店!

我跳上单车,急急地往新华书店骑去,路上看见不少报刊亭在售卖杂志。要不,买几本《文摘》回去看?

我找到一家报刊亭,停住了。只见报刊亭里,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婆在用一个老式煤炉取暖。看来,她就是“亭长”了。

“阿婆,有没有最新一期的《文摘》?”我问。“哦,昨天来了一期。”正说着,她缓缓地靠着柜子站了起来,摆弄着靠近她的一摞书。“小姑娘,这一本你看过了吗?”她从中抽出一本《文摘》。我看了看封面,着实没看过。我又挑了三本《读者》和一本《格言》,从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递给她。她接了过去,细看了一下钞票上的水印,又弹了弹,听到“哗哗”的`声响,才悠悠地从柜台下面拿出一个上了锁的小木盒子,开了锁找零钱给我。

“十、二十、三十、三十三。小姑娘,这里一共三十三元,你可要收好了呀!”我拿过钱,胡乱塞进了口袋。将一摞书放进了单车前的篮子里。“谢谢阿婆了。”我冲她摆了摆手,飞快地骑回了家。

好好地享受了一番“精神食粮”,我开始清点财物了。四本四元的,《格言》五元,一共二十一元。呀!错了,错了。她怎么少算了一本《文摘》呢?我抓上钱就往报刊亭跑。可一想,阿婆还不知道她少算了钱呢!我脚步渐渐放慢了,要不,别还算了。对,就这样。

晚上,我躺在床上,闭上眼。那个阿婆验钱、找零钱的样子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还是还给她吧,四块钱也不算什么。”

“既然四块钱不算什么,那就算了吧。”

“可她毕竟是小本生意啊!”

“六十多岁的阿婆,多不容易啊。”

我脑袋里满是那个阿婆沧桑的脸庞,我的脑袋都快要炸了。

这一夜,辗转难眠。

辗转的近义词 篇3

【读音】:[niǎn zhuǎn]

【释义】:1.翻来覆去的样子。2.反复不定。3.转移;经过许多地方。4.经过许多人的手;非直接地。

【近义词】:反复

辗转造句

这封信辗转到了我的手。

我思绪纷繁,辗转不能成眠。

乔治戈宾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每当想到这个问题他都辗转不安。

生活就象在做辗转反侧的梦一样。

可怜的琼斯就这样百感交集,辗转难眠。

他在说梦话而且在床上不安地辗转反侧着。

我当晚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第二天仍然是这样。

他辗转反侧,叹息呻吟,一直折腾到天快亮的时候。

父亲才不会在乎莫里斯究竟是在开业经商还是在辗转谋生。

近义词造句

你反复考虑我的建议了吗?

尼姆反复思忖着另一件事。

这个人反复无常,很不可靠。

我反复考虑后决定不去。

她反复想着最近发生的事情。

物价随需求变化而反复涨跌。

她反复思索着这个难题。

这篇文章他反复读了许多遍。

我讲话是算数的,决不反复。

辗转流年,情归何处散文 篇4

流年,总是烟云缭绕,  在暮然回首的瞬间,忽然惊觉,那些白云深处的往事,已不见了背影,是否,已走在了岁月的尽头,把那些曾经的悲欢都抛诸在了脑后。

那从前的爱情,如琼浆玉露,那曾经青葱一样的年华,如锦瑟,那曾经四处飞扬的梦想,亦如烟花般盛开过,但终究都满目疮痍了!曾经,那满桌的珍馐,在辗转的岁月里,只剩下了眼前的这一杯浊酒,独自品尝,无论你是一饮而尽还是淡淡浅酌,都会有酸涩的味道,弥漫在唇齿之间。在昭昭光阴里,我对着影子独舞,那寂寥和怅惘在唱着一首百转千回的歌,把那过往吟唱成殇。那泪,在夜色里闪着光,叫我如何能心花怒放?那风,鹤唳盘旋,叫我如何能安然入梦?那月,被乌云挡住了去路,叫我如何能视若无睹?夜未央时,我究竟该情归何处!

纷繁的人世里,多少人都来去匆匆,似乎总是在追赶着风的脚步,要去赶赴一场奢华的盛宴,来不及看身边的一隅风景,待到烟云散尽,回眸的刹那,便发现那林花早已谢了春红,太匆匆!那曾经一路追逐的梦呀,也只是浮光掠影,只稍刹那,也会烟消云散!那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有了疏离,那曾经缠绵缱绻的恋人也终究离散,人生里,很多人事,似乎都来不及高潮迭起,就已经成为了回忆,无法再上演精彩的剧集,无论你曾经是多么长情的主,在沧浪横叠的岁月里,都被消磨成了“薄情”的女子,“负心”的汉,辜负了你曾经为某个西窗前的少年而许下的若言,辜负了你曾经为某个心尖上的女子而写下的千千阙歌!也辜负了你那西窗前的一枚红月亮,忘了你曾经为她写过平平仄仄的诗行。哪里有什么内心的古井无波,修篱种菊,和弄月放舟,有的只是我们经不住这岁月的蹉跎,就皆成了那草莽,皆成了那沧海一栗!我们开始被人间的烟火熏染得面目全非,终为那五斗米而折了腰!那书案上铺开的纸,已久不见墨走的痕迹,那放在床头的.书,也很久未有翻动的迹象,就连那头顶上的天空是不是依然缀着雪白的云朵,都尚需考证,因为我们已经很久很久都未曾仰头看那天,及目看那海天成一色!

昭光总是那样来去无声,一眨眼,你我都已走过了万水千山,暮然回首时,已看不见那来时的岸,我们如那浮萍漂泊在水中,来去早已是身不由己!我们在光阴里,把那些流光碎影一一捡拾,一一拼凑,却始终都是杂乱无章,是当初的我们乱了脚步?还是今天的我们早已不识那些曾经的人间旧梦?

今天,我们穿越在季节的轮回里,一不小心就让岁月将心房灼伤,在暗夜里将无人言说的心事慢慢流淌,说那浮生若梦,叹那悲欢几何,你的心是否也早已如戈壁般荒芜?人世浮华,我们究竟该情归何处?一粥一饭里,能否把那生命的经书参透?把那灵魂放逐?

一个几经辗转的孩子初中作文 篇5

家,一个孩子的避风港,记录孩子从出生至成年的一本相册。家人,一个孩子的依靠,在受挫时温暖的臂膀。如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影片《亲爱的》中田鹏失去了。

父母离异,跟着开网店的爸爸相依为命。

那天下午,妈妈把孩子送回了家。原本与爸爸玩游戏的田鹏,突然因为伙伴的一声呼唤而兴奋起来。恰巧店里有几个年轻人打了起来。无奈孩子的爸爸只得阻拦,此时田鹏的几个伙伴趁机把他叫出去玩。孩子尽兴地奔跑着,朦胧中看到妈妈的车子,向前追逐着。此刻我心里对那孩子的妈妈呼喊着:快停下来,快――依然向前疾驶着,仍旧奔跑着,渐渐地,停了,车子没有停。

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眼底无尽的绝望。瘫软在地,呼呼的喘气声伴随的是我身边一起看电影的人的叹息声。无法想象,如此年幼的孩子看着最爱自己的母亲无情的抛下自己。一时间感慨万千,不是都说母亲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吗?原来都是假的`,这些只是对母爱的讴歌,而我所见的是一个母亲对亲生骨肉的狠心与绝情!

孩子的爸爸田文军此时正在打扫一片狼藉的网店,恍然发现鹏鹏不见了:“鹏鹏,鹏鹏呢?”嘈杂的大街,熙攘的人群,昏暗的天空,偶有几辆出租车载着人驶过,却不见鹏鹏的踪影。田文军跑遍了大街小巷,无数不妙的念头冲击着他,我的心也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惴惴不安。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该从哪儿找呢?去哪儿去追寻呢?

田文军,凭借一己之力在街头巷尾贴寻人启事,可他儿子还 是渺无音讯。

几年后――

田文军与其妻子参加了一个荀子的社团,他们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看着别人家孩子一个个被找回,而自己的儿子都还 生死未卜,心里一定不好受吧!

“鹏鹏”看到隐约的鹏鹏的影子。不顾一切,追。田文军抱起孩子,不管他三七二十一,跑了便是。一边的农妇反应过来,扔下扫把,死命的追。我看到了,并不是一个父亲找到孩子的激动与兴奋,而是一个“母亲”为救孩子所体现的奋不顾身。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追……

鹏鹏回到了家,可是,这个家是熟悉却陌生的。

此时,那个乡下的“妈妈”坐车来到了这个城市,不曾想,碰巧与鹏鹏擦肩而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的永别,而是苦苦寻找的人就在你身边你却没看到!

这就是命运的捉弄吗?

兵败祁连山辗转回延安 篇6

【标题】兵败祁连山辗转回延安——记西路军失败后的徐向前、陈昌浩 【正文】

马家军疯狂围猎 西路军惨遭失败

这是红军西路军的西征行动即告失败之日——1937年3月14日。

这一日,西路军残部包括大批伤兵彩号妇女 小孩在内的两千余人,已退入祁连山中分散游击。其中有一支溃散的红军队伍,撤退到黑河上游的 黄番寺附近,静悄悄潜伏在一座山林之中。冰天雪 地,饥寒交迫,弹尽力竭,陷入绝境。急骤的马蹄声 中,有一队头戴黑羊皮帽、身穿老羊皮袄、脚蹬毛 毡窝窝的骑兵队伍,犹如一阵狂风尾追而至,将这 一座山林紧紧围拢起来„„杀气正盛的马家军,把每一座可供红军躲藏的高山密林,都当作他们 必须包围搜索的猎场,跃马挥刀展开队形,窥伺动 静以求一逞。谁知一阵枪声响过,近在射程之内的 山坡松林里,所惊动的只是山鸡的呱呱乱叫,野兔 的蹦蹦乱跳,根本就没见红军的踪影。奇怪的是,正当敌人向山林发起搜索时,白雪皑皑的松林深 处,忽然冒出一只体形高大、额头竖着两个角叉的 鹿,惊慌失措地从林子里奔逃出来。这鹿,也是只顾奔命,慌不择路,居然闯入马家军的围猎圈内„„

“大鹿!快抓活的„„”

“那是马鹿!截住!截住它„„” “打死它!打死它!把鹿角砍下„„”

枪声中,四下里又响起一片呐喊声、呼叫声、口哨声。素有冬季围猎习惯的马家军,这时就像一 群急红了眼的猎犬,骑在马背上横冲直闯,官与兵 各不相让。依照他们的围猎规矩,所获猎物可以归 长官所有,也可以大家共享而食,唯有“光辉”(即 荣誉)不可让人。为了擒获猎物争得“光辉”,不管 是山崖沟坎,还是雪窝冰滩,他们都不顾一切地飞 马奔驰,勇猛扑上前去,即便落下马来摔死在地,也在所不惜„„

这鹿,终于没有逃脱得了,被马家军生擒住 了。毛色淡褐的庞然大物,原是一只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角似鹿非鹿—— —俗称 “四不象”的麋鹿。那一双形状整齐美观的鹿角,在 当时也是很值钱的的最佳珍品。远在青海西宁的 马步芳,当天在看到有关此事的专电报告后,喜出 望外大加称赞:“好呀,这是胜利的先兆!徐向前将 被活捉,陈昌浩也逃脱不了。”并指使《青海日报》 发布号外,及时传播。据说马步芳当时十分得意,说什么河西逐鹿,胜败已定,今日鹿死我手,千里 河西走廊,仍是马家的天下!

马步芳部编写的《剿匪纪实》中,亦有这样一 笔记载:“三月十四日,匪又分两路逃窜,一股窜入 西柳沟,一股窜入黄番寺,适此时有一大鹿由赤匪 所驻松林中跑出,直跑入我军阵地,即被我军生 擒。远近闻之咸谓生擒徐向前之先兆„„”

有关徐向前的种种传闻,《剿匪纪实》中最为 典型的一笔即是:“三月十五日,弥漫五月之河西 赤焰,在黄番地方几乎被我根本肃清,匪首徐向前 负伤远遁,仅以身免。”7天之后,即 3月22日《青海日报》第三版,又以“徐匪之成擒或授首亦旦夕 间事”为题,发过一则新闻消息:“„„徐匪向前,为我军击伤,乃率其总部残匪五六百人,窜入祁连 山阴黑河上游,黄番山林绝境中„„现时不特匪 众全数肃清,徐匪向前之成擒或授首,亦在旦夕间 耳!”马步芳对于徐向前的生死情况,据说每天都 要追究询问,扬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非要弄 个明白不可。" 月 #$ 日,马家军第一旅旅长马彪,忽然从河西发出这样一则电文:

“西宁军长马鉴:„„又据俘匪供称:徐匪向前,确系我军击毙,徐尸正在检寻,俟 1 得获后,再行 电闻。”

尽管如此,马步芳仍急不可待,即令火速检寻 “割取首级”,严加证实。

3月14日,的确是个极其悲痛的日子,当天傍 晚,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于祁连山腹地石窝山顶举行 了最后一次会议,史称“石窝会议”。与会者约有二 三十名军、师、团领导干部,人人眼圈血红,脸色铁 青,个个捶胸顿足,默默垂泪。最高领导者陈昌浩也 在伤心抹泪,泣不成声,他说:“同志们,西路军失 败了,我们已经无法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战略 任务„„”与会者大都失声痛哭起来。陈昌浩抹着 眼泪陈述了有关应急行动方案的三条意见,由于情 况紧急,与会者也来不及深思熟虑,大家一致表示 同意。其中之一,就是决定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 陈昌浩“脱离部队”,返回陕北„„

而在陕北方面,中共中央及军委在获悉徐向 前、陈昌浩离开部队以后,两人究竟是死是活、是被 俘还是被害,事实上都一无所知。因其下落不明,中 央及军委领导同志,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二人的命 运。1937年4月3日,毛泽东、朱德等人再次致电 在西安的叶剑英,要其向顾祝同进一步交涉,即电 马步芳把集中在凉州的红军战俘6000余人,全部 转送到平凉,“移至四方面军归队”,并制止马步芳 “切勿再有残害与压迫之事“;同时指出:“对徐向 前、陈昌浩二同志及其他干部,如为马步芳所虏,应严令马不得加以任何残害行为。”

1937年春夏之交,兵败祁连山后的徐向前、陈 昌浩,已成为敌我双方极为关注的焦点。

徐向前、陈昌浩脱离部队 陈明义、肖永银护送首长

“石窝会议”决定军政主帅离队之事,徐向前 因为毫无思想准备,当时也不同意离开部队,他 说:“我不能走,部队打了败仗,我们回去干什么? 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过来的,要死也死到一块 嘛!”陈昌浩身为军政委员会主席,事实上也是“无 可奈何花落去”,危急关头别无选择。他根据军委 主席团 3 月13日 24时关于西路军行动方针的电 报精神,于特殊情况下提出徐、陈脱离部队返回陕 北,就是想“达到保存一部分力量之目的”,事先又 和别的委员作过酝酿,因此才形成军政委员会的 决定。陈昌浩对徐向前说:“这是军政委员会的决 定,你如果留下,目标太大,个人服从组织,不要再 说什么了。”散会以后,徐向前还想动员陈昌浩不 要回陕北,他拉着陈昌浩的手,恳切地说:“昌浩同 志,我们的部队都垮了,孤家寡人回陕北去干什 么?我们留下来,至少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我 看还是不要走吧!”陈昌浩很激动地说:“不行,我 们回去要和中央斗争去!”

48年后,徐向前这样回 忆说:“我那时 的确不想走,但 没有坚持意见 坚决留下来。事 实上,李先念他们并不想让我 走。我迁就了陈昌浩的意见,犯了终身抱憾的错误,疚愧良深。”

3月16日,徐向前、陈昌浩才由祁连 山腹地起身东返,踏上回归陕北的路。

起行之前,西路军总部作战参谋陈明义、警卫连排长肖永银,挑选了二三十 名身强力壮的红军战士,组成一支精锐强悍的护送小分队,护卫两位军政主官 东返陕北。陈明义和 肖永银,这一对来自大别山区的战士,都 是刚满 20 岁的战斗骨干。他们从十三四岁的“红小 鬼”,就曾跟随在徐、陈两位首长身边,经历过大别 山、大巴山、大雪山的风雨雷电,以及河西走廊的 喋血苦战,都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这是一次极为艰 巨而又光荣的护送任务。因此,他们都抱着誓死护 送首长的决心,即使在危急时刻牺牲自己,也都在 所不惜!

这支临时组成的护送队,顶着一弯冷森森的 新月,急急奔走在祁连山中。风雪弥漫的祁连山 区,到处都是战败溃散的红军,到处都是围追堵截 的敌军。他们只能“昼伏夜行”,大白天潜伏隐蔽,夜间行动赶路。护送队每向前奔走一程,不是陈明 义在前探路,就是肖 2 永银断后掩护,两人总是一前 一后,密切配合,及时照应。一路上,他们既要防备 与马家军的突然遭遇,同时还要回避和自己人的 不期而遇,以免泄露军机或惹事招非。西路军失败 后,残部已分成三个支队分散游击,还有许多不成 建制的男男女女,都在祁连山中疲于奔命,死里逃 生。尤其是那些垂死挣扎的彩号伤兵,一遇到过往 的红军队伍,根本就不问个明白,不是缠着要吃要 喝要医要药,就是躺在地上拦住去路,非要你补他 一枪不可。有些尚能走动的伤员,也不管你执行什 么任务或轻重缓急,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尾随在 后„„若要甩掉这些“尾巴”,纠缠起来也是没完 没了。每在这时,那种不绝于耳的哀号呼救之声,以及忍无可忍的怒骂声,谁听了都感到不寒而栗,揪心啊!

整整走了两夜,他们才从祁连山中走了出来。第三天拂晓,快要出山的时候,因为白天不敢走 动,就在一片山林里躲藏起来。一行二三十人,既 不能烧火做饭,也不敢发出声响,都如同老鼠躲着 猫儿似的,用积雪拌着青稞炒面,一把一把地填着肚子。不多会,徐向前、陈昌浩就跟他们的护卫队 一起,横七竖八地躺在林子里呼呼睡去,养精蓄锐 以便赶路。

据肖永银少将回忆,这树林子旁边有条小路,整整一个上午,都无行人路过。到了中午,突然响 起嗒嗒的马蹄声,哨兵发现是马家军一支骑兵,正 在从小路上过往,于是,两位首长和卫士们都进入 紧急状态,咳都不敢咳上一声,集中精力注视着行 进中的敌人。恰在这时,那匹拴在首长身边的大青 马,由于受到过往马儿的惊动骚扰,居然撒起欢儿 喷着响鼻,嗷嗷地嘶叫起来„„眼看着一场大祸 将要降在头上!

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陈昌浩政委急忙从地 上爬了起来,转身用双臂抱住马头,强行给大青马 戴上勒口。可那大青马仍在发疯似地摇头抖鬃,擂 鼓般地叩动着四蹄,把一棵缀满枯叶的树木撞得 刷刷作响。这样一来,大家更是紧张万分,都不约 而同地举枪瞄准,随时准备与敌人接火„„

“骑大马来背长枪,当兵吃粮走四方;马背上捎 个大姑娘哎,野花的味道儿香„„”敌人一窝蜂似 地伏在马背上哼着吼着。马家军没有队列歌曲,唱 的都是些民间花儿小调,只要有人领唱一句,即刻 就有许多人跟着哼唱起来。敌人也许是醉于小曲 情调,才没有发觉树林子里面的一场惊险“搏斗”,仍骑在马背上哼哼哈哈朝前奔走„„

大青马终于被降服了。这个毫无敌情观念的 家伙,差点儿暴露目标,闯下一场大祸。敌人过完 以后,陈昌浩才舒了口气儿,用手枪对着大青马的 脑袋:“他娘的!老子这次饶你一回,下次再敢调 皮,就崩了你!”

傍晚时分,大家都在忙着收拾东西,准备继续 夜行。就在这时,徐总指挥将陈明义、肖永银叫在 当面,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今晚将要出山,东去 的路程很远,沿途的乡镇道路、要塞关口,都有马 家部队驻守,盘查必定很严。我们人多目标大,又 是枪又是马的,一路上行动起来十分危险,很容易 被敌人发现,根本无法东返。为了缩小行动目标,便于东返,现在只有化整为零,分开行动。徐总指 挥叫他们二人共同负责带领护卫队,就地在祁连 山北麓坚持游击活动,先将敌情地形道路了解清 楚,然后采取同样方式分散行动,化装潜返陕北。

对陈明义、肖永银来说,只要跟随在首长身 边,似乎更有安全感,心里踏实而又有所依靠。现 在还没有走出祁连山,就要和首长脱离开来,单独 行动打游击,他们两个“红小鬼”都思想不通,眼泪汪汪地说:“首长,我们的护送任务没有完成,也不 放心首长。”

徐总指挥严肃地说:

“你们的护送任务,只能到此为止,再要往前面 护送,咱们都得革命到底,一个也别想回去。”

陈昌浩政委接着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人就有一切,多 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我们采取分散 3 行动,就是为 了保存革命力量,让更多的同志回到陕北。”

他讲了就地打游击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东去 陕北的方向路线,叫他们采取灵活的潜返方式,争 取早日回到党中央的怀抱。陈昌浩随后又笑着说:

“我看咱们可以来个比赛,看谁的行动快速,最 先回到陕北!” “好,就这样定了,我们回到陕北见面!”徐总指 挥一锤定音。可他也不由开了个玩笑:

“我们现在是死里逃生,夹着尾巴逃跑;逃跑决 不是赛跑!不要只图快,一头栽到敌人窝里去了,那 就倒大霉了!”

大家都很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徐总指挥将他随身携带的金戒指拿出来好几 个,交给陈明义、肖永银当作活动经费。陈昌浩把一 些无法携带的书本、文件、照片,连同那匹驮载行李 的大青马,也都移交给护送队,让他们见机行事灵 活处理。经过一番改装,徐、陈两位首长都是便衣便 裤,上身披着光板子老羊皮袄,肩头上还搭着个小 褡连,打扮成不伦不类的“牧羊人”、“生意人”、“教 书人”,或者是别的什么人,那就看他们如何随机应 变了。当然,他们把随身所带的金戒指和银元,都很 严实地缝在衣服里面,以防拦路打劫之徒。

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回忆说:

“陈昌浩、徐向前两位首长带了两个警卫员,还 有保卫科长袁立夫,共五个人与我们分开东去。徐 向前和陈昌浩是什么时候分手的,怎么走的,我就 不清楚了。”

走出祁连山时,徐向前、陈昌浩一行只有五个人。

大马营军政主帅分道扬镳 焉支山湖北老乡又结奇缘

徐向前、陈昌浩一行出山时,两名警卫员在侦 察道路中先后失踪,保卫科长袁立夫在一天晚上露 宿后,为两位首长外出找水时也一去不返—— —据说 是碰上了马家军,当了俘虏。最后,就剩下徐、陈两个“光杆司令”,沿着祁连山北麓向东走去。数日后,他们才走到焉支山下的大马营。

焉支山,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因其山 石赭红酷似胭脂,又名胭脂山,当地人叫大黄山。焉 支山麓,乃是一处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为历代封 建王朝戍边牧马之地,国民党军政部亦在此设有牧 马场。因此,老百姓称之为“大马营”,即今之亚洲最 大的山丹军马场。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徐向前、陈昌浩两 个孤家寡人,仍一前一后分开行走,同时又保持一 定的距离,以便相互照应。这天傍晚,天将麻黑时,他们来到被当地人叫做沙锅口的沙河滩上,靠着一 座背风的土崖烤火取暖,同时也在思量着找个住处 歇上一晚„„

恰在这时,有个老乡牵着一头毛驴子从河滩上 路过。陈昌浩不由走上前去问道:“老乡,这驴子驮 的什么东西,能不能吃呀?”老乡边走边说:“能吃莫 能吃,你驾莫吃!你驾瞄瞄,都是些中草药材„„”——巧极了,也久违了,多么熟悉而又亲切的鄂东北口 音!陈昌浩也操着地道的湖北乡音喊道:“湖北佬,你莫急莫走!托你驾的福,给找个郎中瞄一瞄病 哟„„”老乡惊异地问:“你驾是从哪来的?听口音„„ 唔,你害的是么子病?”这一问一答之间,俩人便拉 上了老乡,而且十分亲热。

此人名叫万怀章,原是郎中但复三的妻弟,当 地人叫他“万舅”—— —即“舅子”者也。就是这个“万 舅”,先在沙锅口跟陈昌浩、徐向前不期而遇,即将 他们领到家中,让其姐夫但复三为陈昌浩诊脉治 病。陈昌浩在落难之时,能够与但复三相识,可以说 是一桩历史奇缘!

但复三,湖北应山县广水镇人氏,当地群众都 叫他“但湖北”。说起“但湖北”的医道医德,人都有 目共睹,有口皆碑。但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复三 的身世根底,究竟是何年何月因为何故从湖北广水 镇,辗转迁徙到山丹县的大马营,并在这一方土地 上安家落户。由老家迁徙而来者,有他的妻弟万怀 章、他的义子聂友成(又名聂朝山),以及他的亲生 儿子但维朝,还有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儿。据说,但复 三在此地还曾续过一房妻室,老伴徐氏。他的儿子 但维朝,也娶了个本地媳妇。瞧这一家子,除了两个 土著的妇道人家,全是一窝子湖北佬!

这户人家,就在山丹县大马营北窑坡甘家庄。户主但复三不仅以行医为业,同时还开了个中药小 铺,由其妻弟和义子经管。机会难得,陈昌浩就依赖 这个湖北老乡居住下来,遂与但复三结为莫逆之交。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是这样叙述:“陈昌 浩也是湖北人,碰上了老乡,格外兴奋,有了安全 感。我们吃了顿饱饭,就睡下了,睡在一个炕上。我 对陈昌浩说:明天早点起来,好走哇!他答应得很痛 快。可是次日拂晓前我喊他起床时,他变了卦,说: 太累了,休息几天再走吧!我想,他有老乡掩护,住 几天没关系,我不行,得坚决走。就说:如果你不想 走,就留下住几天,我的口音不对,在这里有危险,得先走了。他表示同意,我便匆匆离去。”

徐向前匆匆离去,陈昌浩勾留下来。回归途中,他们既然走不到一起,后来也就各走各的路。徐、陈 二人从红四方面军成立之日起,就共同驾驭着一支 英勇红军的历史征程,从鄂豫皖到川陕苏区以至长 征时期三过草地的风云变幻,他们都不曾分离过一 步。然而,西路军兵败祁连山的悲惨下场,却使两个 统帅人物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焉支山与大马营,就 是他们分手的一道分水岭,也是他们于回归途中为自己所竖的一块路碑!从此以后,这两位军政一把手之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亦在历史的长河中烟 消云散„„

徐向前走后,陈昌浩大病一场。昏迷中,居然沉 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当他清醒过来时,才喝点 稀饭吃点洋芋,浑身仍疲弱无力,总是昏昏欲睡。但 复三这才给他开了几副中药,每日早晚各服一剂,逐渐调理将息。

医务人家,每日里前来就医抓药者总有几个,有时也免不了跟陈昌浩劈面相见。每在这时,但复 三及其家庭成员都一口咬定他是来自湖北老家的 亲友,以应付一般群众,迷惑那些没事找事的地方 民团。事实上,但复三时已觉察到这个吃了败仗的 红军,只是不好问明姓名及其身份而已。不久,但复 三和他的义子聂友成,就将陈昌浩转移到焉支山 中,在北窑坡后面的一个山洞里隐藏起来。事后,但 复三以进山采药为名,常给送点食品和药物。与此 同时,但复三还在边崖子、柳沟子等地,亲自踏看了 好几处山洞,稍有风吹草动,即在这几处地方转来 转去,倒也平安无事。天气渐暖时,但复三又将陈昌 浩转移到钟山寺后面的树林子里,安安静静将息休 养。

但复三的儿子但维朝,说陈昌浩身上还带有一 支小手枪,他有次发现了想看一看,陈昌浩怎都不 叫他看。后来转到后山洞里,他才把那支小手枪看 了看,很想拿回家去玩玩。陈昌浩说:“你这伢子,刚 娶了媳妇就不想活了,你玩这东西就没命了!”还说 这手枪是他的命根子,他随时随地要用它保护性命,危急关头还要靠它解决他的命。陈昌浩当下又 掏出两个金戒指作为礼物,送给但维朝和他的新媳 妇,让小两口甜甜蜜蜜过日子。但维朝只有十八九 岁,结婚不满俩月,新媳妇原是陈户乡山湾村的农 家女儿。

徐向前脱险归来 党中央急电召唤

徐向前孑然一身,形影相顾,叱咤风云的总指 挥落荒而走,成了地道的“光杆司令”。5 可他急如风 火,归心似箭,沿着祁连山边的戈壁草滩,大步流星 向东走去。和陈昌浩分手以后,徐向前的思想包袱 就很沉重,部队惨遭失败,他即使平安返回陕北,该 如何向中央领导报告情况?打了败仗,轻者批评撤 职,重则监禁杀头,都是可以预料的事。果真如此,败军之将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一切听从党中央发落!

“老大爷,到凉州还有多远?”荒郊野外,忽然有 人喊他问路。

徐向前装作没有听见,只顾朝前赶路。问路人 喊着“老大爷”,并加快脚步,紧紧尾随而来。这时,徐向前才猛然回过头去,瞪着两眼:

“蔡大头!我刚才就发现是你,偷偷躲在路边看 我,这会才老大爷老大爷的喊我„„”

“蔡大头”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也发现是你,可 又不敢相认。嘿嘿,你的这身打扮,把我迷惑住了„„”

“所以,你才喊我大爷问路,试探虚实?”徐向前 忍不住笑了起来。

“蔡大头”名叫蔡光波,因其脑袋特大,故有这 个绰号。他是西路军总部特务营营长,部队被打散 以后,也是孤身一人化妆东返。跟徐总指挥巧遇后,俩人才结伴而行。

徐向前仍是出祁连山时的一身着装,尤其是那 件光板子老羊皮袄,一路上摸爬滚打连铺带盖,完 全被泥水酱了似的,时已看不出本来颜色。河西走 廊的漠风沙尘,祁连山区的飞雪冰霜,把一个三十 五六岁的高大汉子,折磨得皮包骨头又黑又瘦。几 个月不曾理发,也没刮过胡子,满脸黑毛森森的,显 得格外衰老。打眼一看,就像个上了年纪的“老羊 倌”,因此,蔡光波喊他“老大爷”一点都不奇怪。

身边有特务营长跟随保护,徐向前心里似乎也 踏实了一些,两个人走在一起,总比单枪匹马要好 得多。他们极其神速地绕过马步青骑兵第五师所盘 踞的武威新旧二城,经由古丝绸之路重镇土门子,转向河西走廊北边 的长城脚下。这时,他们才掉转头朝东 走去,沿着荒漠边 缘 的 土 筑 长 城 遗 址,大步流星,日夜 兼程。也不知熬过 了多少日夜,走过 了多少路程,这才 穿过戈壁沙漠,艰 难 地 走 到 黄 河 岸 边。经过侦察,景泰 县境内两百余里的 黄河沿岸,所有渡 口都有敌人驻扎防 守,拦截河西溃散 红军的回归之路。因此,他们必须绕开渡口,另寻出 路。此时此地,稍微疏忽大意,就有可能落入敌手,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辗转奔逃,都将付诸东流。

无奈之下,徐向前、蔡光波来到一处远离渡口 的黄河岸边,十分隐蔽地等待了半天,这才发现河 面上漂荡着一只羊皮筏子。筏子手是个壮实而又憨 厚的农民。徐向前急忙招手呼唤,问明情况以后,当 下就给了两元钱,说:“好兄弟,劳驾你了,把我们摆 渡过去。”筏子手二话没说,就将两人扶上羊皮筏 子,奋力划向东岸。他们过河后歇了一晚,第二天就 沿着黄河东岸的黄土高坡,向南直奔靖远打拉池。

陇原小镇打拉池,原本是个古城堡,形成集市 后开设了一些店铺。半年前,朱德、张国焘和彭德怀 曾在这里驻过,根据中共中央电令商讨宁夏战役部 署。红军留在屋舍墙壁上的大字标语,仍是那么清 晰可见,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徐向前、蔡光波找了个 旅店暂住下来。为了行动方便起见,徐向前拿出一 个金戒指,找商贩换了两套衣服,重新改装了一下。他给自己换上一件棉布袍子,理了头发又刮了胡 子,由个风尘仆仆的“老羊倌”变成个精明商人,又 像教书先生。他本来就是教书先生出身,瘦高个头,体形柔弱,面容白皙,性格内向,改装后打眼一看,分明还是一个文弱书生嘛!

蔡光波也换了套服装,一身宽宽大大的衣裤,打扮成个跟班的伙计模样。他们“主仆”二人,都不 由为各自的改装感到好笑,乘兴逗了几句乐趣。蔡 光波十分自信地说:

“现在好,我们可以大摇大摆直奔陕北!”

然而,徐向前却根据打拉池的地理位置以及到人物春秋 人物春秋 陕北的路程距离,对于“返回陕北”的决定灵活变 通了一下。他决定采取“先近后远”的行动计划,第 一步争取回到陇东地区,与刘伯承的援西军取得 联系,第二步再另作打算,“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情

况”。因此,他们在离开打拉池以后,即向东南方向 日夜兼程,翻越六盘山,直奔平凉„„

他们在平凉休息了一天。次日拂晓,就急急忙 忙起身赶路,沿着泾河北面的川塬沟壑,继续向东 奔走。途中遇到个摆摊子卖小吃的农民,他们就便 买了点吃的,边吃边跟那农民啦呱起来。徐向前这 才听说北面不远的镇原一带,就驻扎着红军队伍,常在塬头上行走巡哨。这下他心里就有了数,一吃 完东西,即刻朝北走去。当天晚上,就在屯字镇附近的一个小屯,与红四军参谋长耿飚带领的侦察 分队,奇迹般地相逢在一起。用徐帅的话说,“悲喜 交集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第二天,刘伯承就派 人把徐向前接到援西军司令部驻地镇原县城。

这一天,恰是 4 月 30 日。掐指一算,整整 46 个 日日夜夜。不堪回首的祁连山,——“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然而,徐向前还是奇迹般地脱险归 来。这一天,援西军司令员刘伯承电告延安中央军 委:

“我们的徐向前同志已于今日十九时到达援 西军司令部。”

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当晚回电:“向前同志,庆祝你脱险归来,并相信你一定能够在中央领导 下,再接再厉的为革命奋斗到底。盼病体痊愈后即 来中央。”

这是来自党中央的祝贺、关怀和召唤!

当天晚上,徐向前同刘伯承交谈了西路军和 援西军的情况,一直谈到深更 半夜。当他讲到西路军兵败祁 连山的景况时,眼泪忍不住夺 眶而出,几乎泣不成声。刘伯 承安慰他说:“胜败乃兵家常 事嘛。你是四方面军的旗帜,你回来了,就等于西路军回来 了。休整休整,咱们一块儿再 干!”话虽如此,可徐向前自己 能以“旗帜”而“等于西路军回 来了”么?!月 16 日,徐向前同任 弼时、杨奇清一起,乘汽车到 达陕西云阳镇,见到了彭德 怀、左权同志。5 月 20 日,周恩来在去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前夕,特意从西安赶到 云阳看望徐向前。徐向前急于去延安向中央汇报情 况,因牙病发作疼痛难忍,随周恩来去西安作拔牙 手术。他当时就住在七贤庄一号。6 月 18 日,徐向 前和周恩来分乘两架军事教练机飞向延安„„

刚到延安,毛泽东就接见了徐向前。毛泽东无 比深情地说:“向前同志,你受累了,也瘦多了,祝贺 你顺利归来!”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作为总指挥,西路军的失败他有责任。毛泽东安慰他说:“不要难 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 就有蛋。”这话,不只使徐向前很受感动,而且久萦 于怀。

“西路军的失败,长期使我愧悔交加,余痛在 心。”徐向前 48 年后如是说。

李先念在《沉痛悼念徐向前元帅》一文中写道: “西路军失败后,向前承受的精神压力是很大的,但 他提得起,放得下,顾全大局,毫无怨言。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特别是小平同志、陈云同 志的关怀下,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作出了这支部队 西渡黄河与转战河西走廊,是执行中央军委命令的 结论。向前认为,这一实事求是的历史结论,是对浴 血奋战的西路军和众多牺牲的英雄儿女的莫大告 慰。”

陈昌浩辗转大别山 卢沟桥炮响回延安 有不少人以为,陈昌浩由河西转回湖北老家,跟老婆孩子团聚去了,曾一度革命意志消沉,直至 抗战爆发,才再度振作起来,由武汉回到延安。这种 看法,说穿了也是只知其一而不 知其二,更不了解“人生有情泪 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的真谛 所在。他毕竟是个有血有肉有头 脑有抱负的活生生的革命者!

陈昌浩因病困于焉支山中,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他身 在西陲处境艰危,历经磨难九死 一生,虽有但复三竭力相助,但 终归不是久留之地。“焉支山下 莫经年”,他只经过一个来月,就 在但复三护送下起身东返。那是 4 月底或 5 月初的一天早晨,但 复三和 7 他的义子聂友成,俩人各 自骑着一头毛驴,说是进山去挖药材,山高路远,晚上赶不回来,回不来就住在钟 山寺,叫家里人不要惦念。两天过去了,但复三和 聂友成仍未回家,他儿子但维朝跑到钟山寺一看,在那拴过毛驴的地方,留下一摊黑红黑红的血,皮 毛骨肉粪便狼藉满地。原是一头毛驴叫狼吃了。但 复

三、聂友成以及那个红军首长,都已不知 去 向„„

三个相依为命的湖北佬,牵着一头毛驴子,以 返归故里作掩护,整整步行了半月之久,终于从马 家军的地盘上迂回出来。一路上走走停停,停了又 走,虽然耗费时日,却也平安无事。到了兰州城郊,他们乘羊皮筏子渡过黄河,便又一步不停地向东 走去。东去途中,他们卖掉了毛驴子,搭上一辆载 货卡车,很快就抵达古都西安„„

谁知到了西安以后,陈昌浩回归陕北之心情,反倒不如当初那样激动而又迫切。他的思想情绪 比较低沉,心里也很苦闷,似乎又有点畏畏缩缩,心虚胆怯。怎说呢,他在这北上延安的主要交通路 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现出从未有过 的优柔寡断,迟滞不前。向以才思敏捷、雷厉风行、坚决勇敢著称的“总政委”,居然变得像个谨小慎 微的迂儒书生—— —其实,他原本就是毕业于武昌 高等师范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一个书生。陈昌浩 时年 31 岁,可以说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战如斗鸡,胜者先鸣。战败者呢?作为西路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即使拥有一百张铁嘴,他 怎么好意思为自己鸣冤叫屈,以至辩个是非曲直、泾渭分明?痛定思痛之后,陈昌浩也不免感到内 疚、自愧。败军之将,鸡犬不如,这点儿自知之明,陈昌浩还是有的。那么,他当初激动表示“要和中 央斗争”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无非是西路军作战 失败的责任问题。按照他当时的思想认识,那就是 把西路军的失败归咎于中央军委,说“军委分散四 方面军主力”,所赋予的任务忽西忽东 “飘忽不 定”,而又不派四军、三十一军过河增援,如此等 等。然而,他的这些看法和意见,在当时的往来电 报之中,就曾受到军委主席团的严厉批评、指责,几项款式不同的政治帽子也够吓人呢。就连他所 追随和支持过的张国焘副主席,也曾出面打电报 强调“军委对西路军的指示是一贯正确的”,“如果 还有因过去认为中央路线不正确,而残留着对领 导的怀疑,是不应有的”,“应当在部队中,特别在 干部中,提高党中央和军委的威信”。张国焘在 3 月 4 日来电中又一次指出:“你们上次来电谈到你们所受的损失,应由军委负责,那是错误的。”“要求 四军、三十一军归还建制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就 这两点“错误”你陈昌浩吃不了也得兜着!

西路军惨遭失败,再加上南下期间所犯的严重 错误,陈昌浩还敢于“和中央斗争”吗?“成则王侯败 则贼”。到时候,就不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口,而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东返途中,陈昌浩一 路上都在反复考虑这事,他不能不瞻前顾后,也不 能不权衡得失利弊。总而言之,在这理应转弯北上 的关键时刻,陈昌浩放弃了回归延安的有利条件,而采取“舍近谋远”的理想策略,急忙搭上火车东出 潼关,南下武汉„„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南下途中,陈昌浩 倚在列车的窗口,眺望着一闪而过的山川平原,那 么一副阴云沉沉的“苦颜”,这才露出一抹自信而又 充满希望的笑容。列车路过武胜关时,陈昌浩忽然 间心血来潮,迫不及待地收拾好东西,临时决定要 在广水镇下车。但复三莫名其妙地问道:

“你不是说回汉阳老家吗?”

陈昌浩兴奋地说:“来日方长,切莫急忙。我想 在广水镇休息两天,先去山里找一位朋友,然后再 回老家不迟„„”

“也好。广水是我的老家,吃住都不用发愁„„”

“呵呵,我就沾你这个光哟!” 月初,陈昌浩又和但复三结伴而行,由广水镇 向东进入大别山区。沿途山峦起伏,丘陵密布,青山 绿水,风光宜人。久违了!雄踞于鄂豫皖三省边界的 大别山—— —红四 8 方面军的摇篮!数日之后,他们来 到一个名叫汪家店的山村,极其神密地居住下来。此行目的,乃是为了寻找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游 击战争的老朋友高敬亭,很想与其共同携起手来,重整旗鼓大干一场,再从大别山拉起一支浩浩荡荡 的红军队伍,以雪河西失败之耻辱!河西战败,当然 不只是耻辱,而且是极大的罪过。陈昌浩千里辗转 大别山,就是抱定这一雄心壮志,决心创出新的奇 迹,将功折罪。当然,也有可能是憋着一肚子的窝囊 气儿,暂且包羞忍耻,日后功成名就,好让军委主席 团刮目相看!

在等待与高敬亭相会的日子里,陈昌浩给他在 汉阳的亲朋好友写过一些信,多方打听汉阳县戴家 庄屋那个老家的情况。人情人情,人心之灵,他的思 乡之情油然而生。陈昌浩从 1927 年 12 月离开汉 口,转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至 1930年11 月回 国以后,戎马倥偬,随军转战,到如今已整整 30 年。然而,所想不到的是,老家的亲朋好友和妻子孩子,猛一下就来了六七口人,高高兴兴跑来看望大名 鼎鼎的陈昌浩。听说老家来了许多人,陈昌浩先不 由大吃一惊,急忙留下但复三应付了事,他却由汪 家店转移到何家祠堂,独自悄悄地躲藏起来。

但复三把几位亲朋好友都挡了回去,最后只 留下陈昌浩的妻子和孩子,在汪家店住了一些日 子。原来,陈昌浩在十七八岁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 校时,就曾与农家女儿刘秀珍结婚,三年间生下两 个男孩,取名柏生和洋生。夫妻离别 10 年整,直到 此时此地,还是没有见上一面。因为,陈昌浩正在 和高敬亭联系接头会面的事,根本就不想也不能 和他的妻子相会,关键时刻他不能“一失足成千古 恨”!这样以来,却把但复三难为住了,只能好言相 劝晓以利害:“不是昌浩不想见你,而是不敢见你。这小小山湾,平常来个货郎担,都闹得人欢马叫的„„ 这事如果叫民团晓得了,万一出个什么差错,昌浩 就没得命了。他好不容易转回家来,叫他平平安安 待些日子,等到局势好转以后,你们夫妻好好 团圆„„”这才把刘秀珍母子三人劝回家去。

大别山红旗不倒,高敬亭劳苦功高。自红四方 面军、红二十五军先后撤离以后,高敬亭所组建和 领导的红二十八军,仍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争,为时已有 #3年之久。1937 年 6 月,高敬亭率领的红 二十八军特务营和手枪团两个分队,就在黄安、礼 山、罗山一带进行游击活动。据说,陈昌浩曾与高 敬亭会过一面,因为话不投机见面就吵,双方即不 欢而散。高敬亭本来就对红四方面军一去不返抱 有成见,将其撤离鄂豫皖苏区视为“逃跑主义”,当 陈昌浩讲明来意后,高敬亭压根就不想让其插手 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不无奚落地说,败军之将鸡犬 不如,有何面目回见鄂豫皖父老乡亲?咱这个庙 小,和尚只有两千之多,供不起西天归来的大佛„„ 高敬亭在击毙了光山县民团头目易本应后,即率 部离开鄂东北,转战到皖西去了。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 终。”这句古话,恰是对陈昌浩、徐向前两人回归经 过的绝妙写照。人啊人,人在人生旅程的转折关 头,尤其是举足轻重的一闪念之间,总是让人难以 琢磨。徐向前说“部队都垮了,孤家寡人回陕北去 干什么”,可他还是硬着头皮,顶着难以想象的沉 重压力,就近经陇东回到陕北。陈昌浩扬言“回去 要和中央斗争去”,结果却走了一程迂回曲折的 路。就在他悔之莫及痛不可忍之时,卢沟桥的炮声 响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这时,陈昌浩才出现在汉口街头,并在一家饭 店包了一桌酒席,会见与招待了他的亲朋好友。这 是他 10 年来头一次公开在省城露面。他和他的母 亲吴氏、结发之妻刘秀珍以及两个儿子短暂团聚 后,遂将但复三资遣回到广水镇,便又搭上火车奔 赴西北,仍不得不经由西安转而北上延安„„

陈昌浩于 8 月中旬经洛川回到延安。这时,自 上而下反张国焘路线的斗争,已经过去好几个月 了。陈昌浩首先向中央表明态度,说他“个人是国 焘路线之第一个负责执行者”,并于 9 月 30 日写 成《关于西路军失败的报告》,共九章约六七万字。对于西路军的失败,9 陈昌浩的确十分痛心,有机会 就作自我批评。他“不敢以‘胜败兵家之常事’而自 慰自欺,亦不愿以‘兵败之辱’而自弃自馁”。他曾 表示:“我必须把我的错误向党及红军以至西路军 回来的同志与去新疆的同志揭发。”1939 年 9 月,陈昌浩随周恩来、邓颖超去苏联途经乌鲁木齐(时 称迪化),周恩来在亲切看望“新兵营”(由西路军 突围到新疆的 4000 余人组成)指战员时,陈昌浩亦 趁此机会检讨错误,向突围到新疆的同志们深表 歉意,鞠躬谢罪。

陈昌浩从此浪迹天涯 13 年。1952 年回国后,有次在徐向前的“元帅府”聚会时,曾经显赫一时 的陈昌浩,仍以其“待罪“之身低着头,躬着腰,与 他昔日的老战友老部下、今日的将军和部长们逐 个握手叙旧,并一再表示歉意,拱手谢罪。当他与 张琴秋握手时,哽咽了一会才说:“琴秋,我对不起 你!是我使你受苦了„„”

辗转流年,唯愿一切安好短篇散文 篇7

时光无言,岁序更替。这就是流年,昨日今朝看似相关,实则已无联系。

辗转流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人间或烂漫或沧桑的故事,只是一切都留在了那个叫做“昨天”的时间里。

回首过往,世事恍若梦一样清晰又迷离。也许是念想,也许是一时兴起,那些不复存在的过去就如影子一样跟随在身边,不管重要与否、却是不离不弃。有时会幻想,倘若人亦是如此,那定是人间美事。

离开的人远离越多,重要的`人越来越少。到底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身边的光景好似不曾有所改变,但待到回头时却会发现一切都变了。流年不再,曾经的故人也不再,伴随着时间远去的远不止那些可以看得见的表面,那些暗藏在心里或是记忆深处的影像与情感也会渐渐被搁浅,消淡。

你叫什么,你是谁,你又会被多少人时常想起,可能你也不是那么清楚。可是,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都会慢慢被遗忘,被曾经偶遇过的人遗忘,也被曾经深情对待过的人遗忘,更被你所存在过一段光阴的这个尘世遗忘。或许尘世谁也不会记得,我们只是茫茫人海里一粒微弱的尘埃,存不存在对尘世而言根本无关紧要。不过,也没什么,反正都是要离去的,无所畏惧、从容应对好了。

有人说,光阴无情亦有情,看似匆匆来去不留痕迹,实则一朝一夕皆有情缘。也许这一天对于你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幸事发生,那却不代表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也没有那美事发生。不同人不同命,但在时间眼里都是一样对待。也许我是辜负了某些时间的,没有好好对待它的馈赠,因而一无所得,但也算无怨无悔,无有悲伤。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好似都是巧妙的安排,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总在恰当好的时间里应缘而遇。人的分离,亦是如此!没有突然,没有意外,一切亦是安排。所以,有些时候也许不该为了改变不了离散而伤怀。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思之安然,处之坦然,人生定会安然。

算我学识不多,见识尚浅,只是因为喜欢摆弄一些文字,书写一些心情,所以才有了今时今日的感叹!面对那些渐行渐远的人、渐渐浅淡了感情,除了珍藏最初的那份美好,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记录与怀想了。

辗转反侧成语故事 篇8

(三)泣血心情、品味烈酒人生

大年夜,灯火万家明,热闹的气氛渲染了诞生的味道。独我、枕着泪啜泣。我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隔绝了那个欢笑的一切。

呵、新年的欢笑是炫耀光彩的基础,所有的一切幻化着本来的虚伪。谈笑风生是我所不敢奢望的,泣弹心情,品味烈酒人生。亲朋好友,谈论着你我他,议论着业绩与成绩。我皱眉,只剩无奈,面对他们的询问,我无言自己的成绩,低了眉角,蓦然转身,以一扇门隔断了嘈杂的一切,然后,灵魂虚脱般的瘫下……灌下一杯酒——我第一次喝酒,那烈烈的味道,刺激着我的咽喉,刺激着我的眼泪,刺激着我的心在泣血……刺激着灵魂麻木般的虚弱和痛苦……那苦涩的一切,让我心疼……

(四)百无聊赖,消极的无奈

作业作业作业……那时父母老是催命般的唠叨。

我无奈的握着笔,依旧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翻了翻白眼,除了苦笑还是苦笑,那些训诫,那些唠叨,我左耳进右耳出,手下的.笔不停的书写,书写依旧的楷体字,在那些白纸上,留下一行一行的墨迹。

拼命的写作业,也不知道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还是为了别的什么……只知道自己的寒假是如此颓废和无奈,那些表面的华丽掩盖了曾经的一些伤痕,去终究掩盖不过拿本来的沧桑和痛苦,正如现在的自己,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件事。

我百无聊赖,低头叹息。那是一种消极的无奈,那也是一种颓废的寂寞。

(五)寂寞寒假、辗转琉璃

几卷薄纸,印着鲜红刺眼的血色分数。一沓寂寞,拼凑着凄苦悲凉的寒假。傲骨消亡,我无奈,只剩下了那一生也抹不去的纹。这个痕迹,深深的在我的灵魂上刻画,刻划出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它将是我永远的伤疼,永远的凄凉,但也是我永远的鞭策,永远的动力!

这个寂寞的寒假,拼凑着一切,而终就是几卷薄纸的错,追根究底,却是那自己曾经的不努力,使自己为自己的人生滴上了墨滴。

辗转流离,一时的过错与寂寞,一世的鞭策与琉璃。便是我这个寒假的唯一感慨。

【辗转反侧成语故事】推荐阅读:

沧桑年华辗转成伤散文06-16

上一篇:乡镇镇长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帮扶困难学生活动记录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