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2024-08-21

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共8篇)

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篇1

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我爱逛旧书店,我爱读书却因新书太贵买不起而只好常买旧书了。

去年秋,在人民路某旧书店购得一套《曾国潘往来家书全编》,钟淑河校编,软精装,上中下三卷,九成新,1997年版,原价88元,而此全三卷仅售36元,甚喜,当即购之即奔钟老家,问钟老此书是正版么?

钟老说:此书是正版书,是他十三年前校编出版的,因时日久远,他家也仅存—册了。钟老还应我所请在书上题字曰“刘志恒君为吾老友,从旧书店买来此书嘱为签名,盖是十三年前所印本,亦云旧矣。

庚寅秋日钟淑河题。”

读此书可不比读小说,以我之初中文化根底,很多章句半懂半不懂,须慢读细品,每日仅读十来页,乞今年余尚未全读完,但览曾公其文、观其处世,曾氏慎独自律、中正祥和、豁达睿智的人品和文彩的确令我受益非浅。

今年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为纪念这位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晚清奇人,我想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历史名人,百多年来,对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斥骂者更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润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 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蒋介石十分推崇曾国藩。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1949年以后的史学界对曾国藩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曾国藩产生兴趣。

曾国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但事实究竟怎样,其实与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有关。

曾国藩的荣辱和太平天国是密不可分的。太平天国是正面的,那么镇压太平军最凶恶的敌人曾国藩是罪大恶极的;而如果太平天国是反面的,是以异端邪术控制人们的东西,那么曾国藩就不单纯是满清的功臣,也是江南士民的救星。

如何界定曾国藩的对与错,首先,要看看太平天国给江南社会带来什么?天平天国是以邪教形式作为其组织方式的。他们建立了一个等级森严的腐朽群体,披着基督教外衣,拿着天父上帝的幌子,以中国奴隶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条规,对他控制下的军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剥夺与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政治性邪教。太平天国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以我们今天的历史观,根本找不到天平天国运动有什么值得赞赏的地方。

对于江南的士绅百姓而言,太平军取代满清王朝的统治,并不能缓解他们丝毫苦难,而人们却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动荡、付出重大的生命代价。更为不能容忍的,是传承几千年的社会和伦理的规范,都可能遭遇颠覆。于是,毫不奇怪,当太平军进入湖南的时候,以当地知识分子为核心,农民为兵员的地方武装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正如湖知网网友思树在我《从天心阁前的太平天国塑像----试论太平天国》文后所言:“太平天国根本就没有把长沙城打下!”曾国藩阻击太平军,虽然是奉旨而为,但对湖南的百姓来说,却有着重大的意义,湖南在这次浩劫中未曾遭受较大的战争劫难。

至于骂声最多的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我们只能从当时的历史状况来审读。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和国力,为避免更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

当时上层媚外,下层排外,讨好上层,下层骂,讨好下层,上层怒,谁去都是背黑锅。当时外国人正想找借口开战,曾某苦口婆心,委曲求全,所做所为,无非是避免开战罢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清庭已是朽木难支大厦将倾,曾国藩捡的是个烫手的山芋,在赴津之前,曾国藩即写好了以身报国的遗书:

将赴天津示二子: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秉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路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则反是。……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余,不准亏欠。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惟在尔辈力崇俭德,善持其后而已。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孝养之道多疏,后来展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至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弟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温甫、季洪两弟之死,余内省觉有惭德,澄侯、沅甫两弟渐老,余此生不审能否相见,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当时清庭积弱积贫,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从国家利益而言,他是不得不忍辱求全而勉为其难,我们能责骂曾国藩没向列强宣战而屈辱求和吗?

曾氏从一介偏远寒门,举债赴京会试而平步青云,非为偶然,他厚积薄发,知人善辨,处世有度,为官得法。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一手拉扯起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他参与了洋务运动,提拔了一批有为的大臣。为满清培育了之后几十年的股肱栋梁(左宗棠、李鸿章、)。

曾国藩在“修身,齐家,治国”上面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曾国藩家书》的传世,更能让人从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做孝子的道理。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感谢钟淑河先生为我们校编了一部启迪后人的好书,让我们能客观真实的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篇2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但如果一个人在长期我律, 形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的教法通过不, 断的积累也是语文教, 学的资本掌握一定的。下规对一面就中学、现行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谈谈粗浅看法。语

1现、以练代讲行的语文教。有些课文浅显易懂学已形成几种教法:, 教师在学文导学生练习上生事先阅读的, 结合实际基础上, 把主, 注意点拨要精力和时, 调动学生间放在指教的尽积可极能性强, 的尽表可达能效高果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收到学2骨眼上、, 讲重点难精讲实练。精讲点疑点, ;实练即少, 就是而精, 有选择有目就是讲到节的的有3典、型读意写义结地合练。, 读即写能结举合一, 必反须三结。合学生和教看材如实讲际《, 孔用乙教己材》所可有学补肖学像生、所对缺话, 、不动要作硬描行写结, 合讲。法《藤野先生》可学环境和心理描写等。

二、语文教学的走向

为了适应四化的需要, 克服语文教学少慢差倒了。他站起来, 拍拍身上的灰, 然后面带微笑地向全班同学说:

费现象, 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1、知识系统化。语文知识, 概括为八个字: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前四个字为主, 后四个字为辅。

2、语文教法的科学化。一是必须有正确的教育思想, 二是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三是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3、教学效果显著化。教学效果, 主要看语感强

◇不强, 智力发不发达, 能力高不高。

杨秀所谓智力, 是指学习的潜能, 是解决问题的能菲力, 是适应新情况的能力, 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所谓能力, 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三、语文教学的纵横面

1、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把语文知识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联系起来, 也就是学语文, 也在学其他学科, 学其他学科, 也在学语文。

2、与生活的联系:

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81-01

小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一直在困扰着大家,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其主要表现为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同时,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又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这个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久而久之,不仅学生对应用题产生了恐惧心理,而且还会引发对数学学科的畏惧,影响了学科质量的提升。对此,现在传统的方法,教师也只能采取某些常规的对策,比如题海战等来应对,其结果自然是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那么,如何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走出以上困境呢? 我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解困 的方法。希望能和大家共同研讨。

1注重题目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

对题目结构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一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2设计开放型的应用题 

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我们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思维的深层发展,为此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型的应用题。所谓开放型的应用题,就是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不是出示一道完整的“条件一问题”应用题,而是抽取应用题中的某些条件,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意的理解补充条件并且解答的应用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补充应用题中的题设条件时,可能因人而异。已知条件的变化,就会促使解题方法的不同和解题结果的差异。 

3问题来源生活化,呈现形式多样化 

问题来源生活化,呈现形式多样化,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

4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特征,激发他们自觉地分析数量间的相依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是检验应用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自编应用题训练时,要注意学生自编的应用题要符合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要符合逻辑要求,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编写出的应用题要同日常生活实际相符。另外,在指导学生编写应用题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艺术性、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等。  

5抓住关键步骤,教会学生审题 

所謂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楚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明确目的要求,它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一步。很多学生一看到文字较多的题目就会产生畏惧情绪,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抓住关键的语句,简缩问题。审题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的核心,建立相应的数量关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通过文字表述的方式来反映的,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分析题目,掌握解答有关应用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并通过使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教师应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运用条件或问题变换的对比练习,运算方法互逆的对比练习。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复述题意这一环,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通过复述得以反映。而通过复述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将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6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教师去激发。小学数学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般情况下,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大多很调皮,不守常规,纪律性不强。若在应试教育的标尺上,循规蹈矩、认认真真听讲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调皮的学生往往不被老师所接受。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应看到学生调皮的外表下隐藏着创造性的火花,要用心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其创造性。例如要求这些学生在做数学题时不应该满足于课本上的例题式样,而应突破已有的解题习惯,寻求新的解题习惯。  

7提供问题解决的时间和空间 

论文谈谈我对课堂有效教学的看法 篇4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有效教学”。

基于以上的这样的“有效教学”的定义,我认为“有效教学”就不仅是一些专家们所谓的“模型教学”,“示范教学”,而是每位老师针对自己的学生,结合教材,依据课标,有目标的设计、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化解(也可称之为突破)的课堂教学。

我始终认为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有效”的教与学。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学,”而不是“教”。如古人所说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有些人一再地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并有意夸大教师的作用。这显然是片面的,更是不科学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得好比教师教得好更为重要。虽说教学相长,但也不是绝对的。一言之,学生有效的学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授课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英语的教学,每节课有新的语言点的出现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授课下,明白了并接爱了新的语言点。这只是感知,离掌握还很远。如果要想真正的掌握,先要把知识点消化、巩固,最后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停留在记忆的表面上,而是靠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并掌握及运用。“语言”这东西是无法在一节课中巩固的并掌握的,这也是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的共性,而有异于其他一些学科的。要促使语言的有效的使用,并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种果效非一日之功,更别提45分钟的`效果了。自然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中既使有意识去学习英语而去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者,也不能真正很好运用英语的根本之所在。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记忆特点,不可能是同一的。规范的、机械地学习,机械地教学,批量地考试,不能用来评估教学的有效与无效。如果用考试的分数来谈教学有效与无效的,似有无稽之谈之疑了(在这如有得罪人的话,请这些人去看看林语堂的《考试分数不可靠》一文,让自己清醒一下吧)把分数高低来与教师的教得好不好来划等号,我认为也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

换言之,为考试而设的教育,本身就是最“无效的教学”。

语言的运用不能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练出来的,分别了语言学科与一些工科学科的差异。应该明白它真正的有效运用是在生活中,更是在课堂之外了。

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我认为英语的教学,可视为:教师是否准确传达信息(词汇、语法、句法等知识点),学生是否有效地接收信息。教师是信自己的输出者,学生是接受信息者。教师有效地传送信息,学生及时地接收信息、存储信息。这样的一节课就是有效的教学。

一节课,是无法体现学生学得怎样。学生把一节课所接收的信息及时存储好(不存储就会丢失,这样就是无效的学了)并在课外常常去点击,复习,消化。通过反复的操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有效地学习。

教师要做到有效地教。主要要做到三点:

一、课前的充分地准备:如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生的学情分析等等。

二、加强知识点的落实。(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的了解,并督促他们按时完成)

三、课后的反思。第一点主要是突出课堂的实效;第二点是加强课外作业的布置,使课堂授的知识真正被学生所吸收,强调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性;第三点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总结,提高以后的课堂实效。

教师要真正做好这三点也并不易事。首先是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内化教材,再分解为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其次是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并使之在课外更好的加强,巩固所学的知识。有效化解知识中的难点是教师应为学生做的关键之点。备知识的联系点、备语言点的具体运用及前后关系、句法的变化之规则等等。有了横向的对比与联系,更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英语教学还要注重初中与高中的链接点、及今后语言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的预知提醒。

谈谈我对曾国藩的看法 篇5

何为教育?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

中国的教育现象很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一番,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双重的教育模式之下,我们应当对此有个很好的认识,应该正确认识到社会中对中国教育制度的误解,而不要去一味的认为中国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是与为了学生发展而发展的素质教育相对立的。以前,目前,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选用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并且占教育的主题教育。只要是教育,只要是学校,都必然会有考试。中国绝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中国的考试制度深恶痛绝,是因为这种特定的考试制度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改进学生素质上的缺陷,而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毁坏了学生的身体、破坏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种考试不是帮学生的,而是整学生的。应试教育存在弊端,中国的教育是死读书,读死书,成绩第一,分数至上,出现高分低能现在很多,甚至有些书呆子脑子只对数字文字感兴趣,并且很精通,其他日常生活常识一概不懂。中国绝大多数的家长虽然痛恨应试教育对孩子的伤害,但是没办法,目前只有好成绩才能让孩子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让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不停的做试卷,学理论知识,而到了大学后,很多自制力不强的孩子因为童年时没有好好玩,就开始在大学不停的玩,沉迷各种游戏小说等,毁了孩子的一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是理论+实践,允许未成年学生在假期去打工,从而接触社会,大学前的学业是比较轻松的,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到了大学才开始让学生努力学习;该玩的年龄好好玩,该读书的年龄好好读书;虽然不好拿来作比较,但是比较下来,中国教育的弊端是让孩子在该玩的年龄时没有好好玩,该读书的年龄没有好好读书。

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成为社会共识,为人们所普遍痛恨,但是应试教育为什么不仅没有丝毫改善反而变本加厉了呢?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多决定的,我国是人口大国,集中了世界进1/4的人口,面对这么庞大的人口当然要选用合适的方式去选拔人才,在诸多的选拔方式之中也只有考试才能做到人才的优化选择。其他的方式我们先人们可能也尝试过,可是并没有达到所预想的目的,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围绕着考试就渐渐的形成了今天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问题就出现了,我们一提到书就自然地想到了考试,一进学校的大门就知道学习怎么样才考好试,一切都是在为考试而作打算,所以也就忘记了我们学习的真正的目的了。在学校和家庭中我们大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学校成绩却很少关心他们有没有学到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一味的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做的更好,而没有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就是怎样才能考取好的成绩和考一个名牌大学,升学是目的学习却变成了一种手段了。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对自己个性抹杀,对孩子创造力的遏制,那样就背离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了。当然,应试教育也有它的优点,倘若没有也不会在历史至今都处于不败之地。在这里,我就不说了。

我对婚姻的看法 篇6

有人说:女人最美的时候是穿上洁白的婚纱走入婚姻的殿堂,因为那时的她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人说:男人最惨的时候就是走入婚姻的殿堂,因为那时的他走入婚姻也意味着同时进入了坟墓。这代表着两种对婚姻截然相反的看法和态度:女人渴望婚姻、男人恐惧婚姻,其实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入了婚姻却对婚姻的本质一无所知。婚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阶段,人类历史为什么得以延续到至今,那是因为婚姻的存在。

一方面是异常火爆的相亲节目以及数目庞大的观众群体,一方面是大量的剩男怨女在那儿唉声叹气、抱怨人生的无奈;一方面是同居现象的普及程度低龄化,一方面是离婚率的高攀;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正常的现象,表面上说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随着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入,或者简单地说是供需矛盾上客观反映,可仔细层次分析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婚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是一个充满个体差异的话题。婚姻对一个人来说,简单地说有三个必经阶段:婚姻前(花前月下)、婚姻中(谈婚论嫁)、婚姻后(经营婚姻),但也有个体差异,比如中国古代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则省略了前面两个阶段、直接步入了经营婚姻的阶段,但实质上是他们大多数人同样经历三个阶段,结婚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前置条件而已。

一、婚姻与恋爱的区别与联系

1、婚姻观与恋爱观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俗话说“饱暖思淫欲”,男女同居也成为一种越来越普及的社会现象、大家早已习以为常,这在改革之前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候的人恪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同时法律也对通奸有明文规定,这说明现在的恋爱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准确地说来同居也是婚姻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双方已经走入了事实婚姻,换言之就是已经结婚。那两方为什么不履行结婚的手续呢?可以从两方面分析:表面上说或许双方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借口,也就是所谓的结婚的障碍,实际上是双方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履行各自承担的义务。

那么婚姻观与恋爱观究竟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呢?顾名思义婚姻和恋爱代表 1

着两种典型的社会关系。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样的婚姻观及恋爱观,决定了这个人的婚姻及恋爱的成功与失败,树立了正确的婚姻观及恋爱观,对每个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婚姻观及恋爱观是对婚姻、恋爱的认识和看法,它们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恋爱观是婚姻观的基础,婚姻观则是恋爱观的延续。报纸、网络、电视上经常报道婚外恋、小

三、包二奶等,实际上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扭曲,他们的婚姻观及恋爱观当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异化。

2、婚姻与恋爱的不对等性:

俗话说: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是结婚,的确一个人结婚以后会改变很多,变得收敛、成熟、稳重,会变得有责任感。在如今的社会,一个人谈一场恋爱就结婚的人很少,恐怕是凤毛麟角,相信大家都有着一次或数段的恋爱经历,当然也有少许人也有着次或数段的婚姻经历,但毕竟是少数,可见在大家心底恋爱和婚姻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婚姻毕竟大多数的时候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或许出现众多的剩男怨女的原因之一就是婚姻太重要以至于不敢去尝试,也就是患上了所谓的恐婚症。

步入了婚姻也就意味从此有了责任、有了束缚、有了牵挂,但在恋爱当中不会有这些感觉的,最多也就是少许牵挂,一天的恋爱有之、一个月的恋爱有之、一年的恋爱有之、几年的恋爱有之,但基本没有看见一辈子的恋爱,如果有也可能是在婚姻中继续恋爱、持续着恋爱的状态;一天的婚姻少有、一个月的婚姻少见、一年的婚姻偶见、几年的婚姻常见,但基本都是一辈子的婚姻,如果有短暂的婚姻并不能算作严格地婚姻、最多只能算作过家家的最高形式。

由此可见,婚姻与恋爱虽然代表着两种人生的必经阶段,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婚姻与恋爱有着明显的不对等性,婚姻高于恋爱,恋爱从属于婚姻、为步入婚姻而服务。

3、恋爱是走向婚姻的必经阶段,婚姻是恋爱的最终阶段:

闪婚是最近这些年兴起的一种婚姻形式,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其实这是一种最危险的婚姻,一时不慎轻则头破血流,重则毁掉一生,因为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就如同纸与火的关系,随时拎着定时炸弹在过活。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有过恋爱经历的与没有恋爱经历的人很不一样,经历过恋爱的人懂得宽容、大度、为他 2

人着想,而没有经历过恋爱的人稍逊许多,当然经历过婚姻的人则是另外一种风貌。

在恋爱的过程中,实际上某种程度在为婚姻打基础,两个人的相识、相知、相恋、相爱,一步步地递进,一步也不能被超越,在这些过程中随着两方的了解深入,各种各样的矛盾也在不断地暴发,在应付各种烦扰的时候也奠定了婚姻的基础,比如信任、谦让、分工。

如果问你为什么要恋爱?结婚无疑是大多数人的答案。的确,如果双方不结婚,那有什么实质意义,增加人生阅历、填补彼此的空虚抑是满足个人的欲望,显然正常人并不是这样想的。和一个异性天天黏在一起而又不准备和她(他)结婚,除了上述这样那样的原因,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你自己没有责任感,包括没有恋爱的准备和背景,人人喜欢艺术作品中浪子形象的洒脱,但不代表人人都愿意成为浪子,或许每个人只是有一个深藏的邪恶在作祟。

步入了婚姻,并不代表恋爱的结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又开始了另一种恋爱,但不可否认地说婚姻是恋爱的最终阶段,虽然大家有着荡气回肠地或平静如水地恋爱经历,但叩心自问每个人在连恋爱的时候都曾有过结婚的念头。

二、影响婚姻的外部环境:

经常有年轻人抱怨家人干涉自己的婚姻自由,非要让自己嫁或娶门当户对的人、非要自己找一个老家的人组成家庭,其实这在我国这样的人文环境很普通,因为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给每个中国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指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已经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而影响婚姻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传统、社会与家庭。

传统:延续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力至今仍在继续,并融入了每个百姓的家庭、每个百姓的生活,“礼”不仅代表着我们日常尊崇的思维,也对婚姻作了相应界定,这想各地的婚迎嫁娶的风俗可见一斑。另外中国的门第、门阀之见一直存在,这就限制了现在人的婚姻,这主要体现在上述所谈的第二个阶段——婚姻中(谈婚论嫁);在第三个阶段——经营婚姻同样影响巨大,比如在封建延续下来的父权社会,妻子始终在传统家庭中的地位不高,从属于丈夫,虽然在市场经济下有所改观,但变化有限。

社会:在如今的社会,意识形态上马列主义有之、资本主义自由化有之、传 3

统伦理道德有之,这也造就了如今的个人的思想意识混乱,更注重利益与效益。曾有报道北方的一对“夫妇”,法定结婚手续早办了且儿女成群,却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因为当时的婚嫁风俗就要求硬件条件(轻则十几万,重则数十万)才能被社会承认,迫使他们在外地打工八年才履行了结婚的手续,众多的事例举不胜举,最普通的就是经济上的问题(比如彩礼),因此而棒打鸳鸯、被迫分开的太多。这说明社会对婚姻的影响巨大,可以说是继传统影响之后最重要的影响的因素。

家庭:家庭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组成单位,承载着维系人与社会的纽带,步入了婚姻就意味着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而离开了当初父母组成的家庭,但是离开当初的家庭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上述所谈的传统、社会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家庭来表现和执行的。传统、社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家庭的影响是直接的、是最有效的。

三、婚姻与责任

经常和一些已婚男人聊天,他们提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责任:对妻子的责任、对孩子的责任、对双方父母的责任、对双方亲戚朋友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面对众多的责任,常常显得自己力不从心,如同一副副重担压在肩上、喘不过来气。那婚姻与责任有联系吗?当然有,不仅有联系,而且责任是婚姻重要的组成部分,维系着婚姻的纽带,有人说孩子是维系夫妻关系的纽带,实质上孩子就是众多责任里其中的一种。

1、婚姻与责任的区别与联系:

婚姻的内容包括很多,比如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你来织布我来耕地等等,简单地来说就是搭伙过日子,这日子怎么过则是每个家庭、每段婚姻、每对夫妇自己经营的事情,别人没有干涉也不干涉不了,而责任则是每对夫妻不可避免遇到的话题:谁承担辅导小孩功课的责任、谁承担接送小孩的责任、谁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谁承担赚钱养家的责任,这不断涌现的责任构成了婚姻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婚姻也不完全是责任,还有其他的东西,比如说爱。

2、责任是婚姻的现实基础: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责任感,那么他也就没有了生活的方向、勇气及动力,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在婚姻中没有了责任感,一味的索取、一味的要求、一味 4 的放纵,那么他的婚姻很快就会结束、失去他的婚姻。在婚姻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承担婚姻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苛求权利,这样维系婚姻的方法比如信任、谦让才有理论基础,这同样适用于婚姻的前奏(恋爱)。

四、婚姻与人性

那些剩男剩女在唉声叹气、怨老天不公的同时,除了上述所说的不愿意承担责任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性方面出了问题。幼儿启蒙课本《三字经》开篇言: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即人性从人出生就左右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每一天,当然包括婚姻。古代哲人主张人性本善有之、主张人性本恶有之,其实人性的本源无所谓恶与善,因为人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是发展的、不断变化的。

1、难婚与人性的联系

为什么社会越来越进步,反而婚姻越来越走下坡路,大龄未婚青年越来越多,可离婚率却越来越高,是社会出问题了吗?显然不是,否则晚清时期社会环境那么差,为什么人口却有四万万,那是什么呢?究其根源是人性出了问题。

为什么难婚现象普通存在?因为人性中“恶”的那一面占了上风,也就是欲望、懒惰等占了上风。为什么小三、二奶如此普及化,因为她们想不劳而获、想一劳永逸、想贪图物质财富;为什么许多大龄未婚青年难婚?一种原因是她们想找一个只爱她又有钱人或者青年才俊,可那些她的中意人的择偶观念与之截然不同,由此引发矛盾,另一种原因是他(她)们设置着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好不容易遇到了中意的,可别人的条条框框却好像把他(她)剔除了,由此引发矛盾。

2、人性

人有美丑之分,人性有善恶之分,这并不矛盾,相反两者之间一直辩证统一着。佛曰:人要心存善念,以前听到的往往是热暴力(打架、摔杯子),可最近这些年在夫妻之间兴起一种冷暴力,十天半月不和对方说话,见面也只是横眉冷对,够酷的,但从某种角度也反应着人的本性,为恶的本性。人作为最高级的一种动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人性则通过思维关联着行为。

3、社会关联着人性的选择

有人说:中国人已经没有了信仰,这个社会也就成为了一个没有精神支持的社会,不择手段、有钱便是爹、利益至上等等观念已经深入每个人,这也造成了 5

这个社会的人的本性随之而改变,所以小三、二奶、择偶观念的改变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就每个人的人生来说:美满的婚姻持久只需要善的人性、善的人性是美满的婚姻原动力,而恶的人性可能会拥有短暂美满的婚姻,但一定不会长久。

4、维系婚姻的基础是人性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经常看见那些离婚的男人、女人一遍又一遍地对别人诉说着对方的如何如何野蛮、如何如何不顾家、如何如何不爱他(她),其实在他(她)们诉说的背后隐藏着他(她)们的丑陋、他(她)们的人性,正所谓“一只手掌拍不响”,造成现在的悲剧的原因恐怕是自己。因此,人性是维系婚姻的基础,美满的婚姻是善的人性在起作用,而短暂的、失败的婚姻则是恶的人性在发挥效力。

五、美满婚姻的前提与维系

上述已经谈到婚姻与责任的关系、婚姻与人性的关系、婚姻的外部影响,那究竟什么是美满婚姻的前提与维系呢?大致也就是两方面:承担责任是美满婚姻的前提,而维系美满婚姻的则是上述所说的善的人性,只有承担起责任,才能走向婚姻,也才成就婚姻,只有善用善性,你才能维系婚姻的常青,其次要用心去经营自己的感情、用心去经营自己的婚姻、用心去经营自己的家庭。

六、结语与忠告

1、走向婚姻前:感情一切随缘,但要自己创造机会;不要为自己人为地设计一道道城墙,如果大家都设置这样那样的城墙,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为自己葬送了美好的婚姻、而望洋兴叹。

2、走向婚姻后:担负自己的责任、勇于为对方、为他人承担责任;运用人性善的一面,压制人性恶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善待婚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忠诚、谦让、信任等,这样的你们才能相待如宾、举案齐眉。

3、婚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婚姻一无所知。

我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篇7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思路不能跟上改革的脚步.

教育改革开展了很多年, 千篇一律的旧的教学策略基本被推翻, 新的教学方法在名校中已经形成, 但是大量农村中学因为自身的位置和能力, 只能邯郸学步.学前一个还没学好呢, 新的又来了.于是反复学, 然后又反复推翻.这种思路下教出来的孩子必然是“营养不良”的, 必然是与时代不相符合的, 甚至要被社会所淘汰的.

(二) “学”和“用”脱节

现在, 不少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走上社会后, 深感语言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不仅书面语言的表达存在障碍, 而且在口头交际方面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的最大失败.

(三) 经济投入少, 文化氛围缺乏

不少家庭在孩子吃穿上投入较大, 不太重视学习.特别是语文教学, 例如老师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 但是不少学生家长认为买课外书浪费了钱.所以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 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 受益不深, 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

(一) 一定要树立“多读书, 读书好”的观念

语文负载和继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的目标是传承与发展中国的汉文化, 那么多的经史子集需要传承, 只靠印在试卷上变成考题是不够的.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是在六岁以前, 进入学校后, 随着年级的不断上升, 特别是面对“升学”, 许多教师不得不口里喊着“素质教育”, 实际却在搞“应试教育”.这种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忽视和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强调, 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语言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感叹到:“我国目前花两千七百多个课时, 所培养的高中生大多数不合格.”高中生如此, 初中生就更自不待言.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加强语言训练呢?我们同样要强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同步整体观念学习.

口头语言以听和说为主要方式, 要学会从生活中熟练地接受外来信息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训练的机会, 比如读报、看电影、写日记、写书信等.教师要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这是练好口语的前提.不仅是古诗文, 现代文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大声朗读, 并且要读好.第二, 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训练的机会, 可以设计“三分钟演讲”、“我讲故事”等活动.书面语言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流畅的阅读者, 能够通过阅读, 把握一件作品中的主要要素或观点, 并能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对作品进行深加工、再创造.学生有了流畅阅读的基本功之后, 书面表达的能力自然也会有不少长进.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多年的教学, 令我十分看好日记这种“古老”的训练方式, 因为我一直认为只有学生发自肺腑才能深深感动人, 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能力.同时, 我还特别强调让学生多关注生活, 多注意实用文的写作, 因为实用文写作是我们每一个走上社会的人所不可回避的.

(二) 找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

由于种种原因, 教育资源不均衡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方法再好, 没有学生的配合也只能废止.因此, 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才能焕发农村语文教学的活力.

1. 农村语文教师一定要是专业文化知识过硬, 要熟练掌握拼音、汉字、语法修辞和写作的基本理论, 做到教必先会, 导必先精.其次是学好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

不但要去研读课标, 啃读理论, 更要去细读他人与自己的课堂.深入搞好教学方法研究, 做到“以教给研, 以研促教”.最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水平和教具的制作能力.

2. 教材的开发意识.

我们应该树立农村版“初中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意识.我们更应该积极开挖农村教学资源———动植物、自然风光、四季农活……让它们成为我们教学的内容与场所, 献给学生一份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语文精神大餐.

3. 结合农村实际, 搞好语文实践活动.

为了避免一味地应试,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区, 走向自然, 借农村富足的实地学习资源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农村自然条件丰富, 青山绿水, 草木葱茏, 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多端.农村学生更有“专业”的家庭老师———家长.他们虽然科学文化知识不高, 但他们祖祖辈辈的农业生产, 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这些都为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我对地理教学的看法 篇8

关键词:寓教于乐,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地理教师上好一节地理课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包含教师备课的基本功,讲课的基本功,驾驭学生的基本功,掌握地理知识多少的基本功等等。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集体。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我认为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固然正确,无可厚非,但是,一堂课学生不可能配合的那么紧密,学生也有厌烦的时候,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我讲“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的时候,课文讲解了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各少数民族的分布通过看图也能够看个大概。上课找学生看图说说少数民族的分布,可学生并非如老师所设想的那样,谈到少数民族分布时,他们就聊开了,一般的人说出几种后,还随便给瞎起名字,特殊的调皮学生把电影里看的外国的也加了进去。面对乱哄哄的课堂我不是用呵止的办法来解决,而是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观察地图,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我又问汉族是不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声回答:不是。通过这一课的事例证明,教师要有耐心,不急躁,善于引导最重要。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我现在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会由此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培养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地理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再有,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

地理兴趣的培养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对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而不是包干替代。

在教学中,在不断地学习、实验及研究过程中,我们学校构建了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地理学科又有它不同的方面,地理课的内容很多都贴近生活实际,在“精选习题,课堂训练”这一环节,表现要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指导、辅导等作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和摸索中,我们地理课也总结出了自己子模式,即“自学——求学——活学”三个方面。

上一篇:食品专业求职信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小树的朋友》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