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特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2024-06-02

项目管理特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通用9篇)

项目管理特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篇1

随着项目、项目管理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实践层面的深入推进,项目理念开始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

[1]“对很多企业而言,将战略与项目关联起来是一种革命性的想法,还是个全新的概念”,而有些企业已经

[2]开始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借助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应对企业运营环境的动态变化和竞争挑战。“按项目

进行管理" (Management by Projects)、项目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项目群管理、多

[3]项目管理(Managing Multiple Projects -MMP)等实践与探索不断深化。项目与企业战略之间的渗透与交融

日趋显见。

项目旨在完成一次性的独特成果,战略关注常规运营过程中的创新与突破。项目挑战具有全新性特点,与企业战略面对的全新环境挑战和创新任务高度契合。这便构成了项目理念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得以渗透和流行的根源。将企业战略目标以项目组合、项目群、大项目等形式加以表现,对具有整体战略意义的大项目进行分解,形成大项目统领下的项目群, 于是企业战略管理便转化成了大项目统领下的项目群的管理。侍文庚、王希泉等人认为,项目群管理模式下,战略是企业评价、选择和管理项目的基础,是企业资源分配的基

[4]础,能否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衡量项目群管理成功与否的标准。借鉴项目相关的理念及管理实践,将项

目理念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在企业运营日趋项目化的背景下,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下面,结合项目管理特点分析,探讨项目相关理念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借鉴与启示,旨在提供项目理念下企业战略管理路径和方法的探索和尝试。

项目管理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其一是动态适应性;其二为条件约束性;第三是系统开放性。上述三个特点,对项目管理理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分述如下:

2 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

项目面对的是全新的情境挑战,需要与客户一起,在不断变动的外部环境下,界定并修正项目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满足客户潜在需求,是项目追求的最终效果。在动态多变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对自身的需求会因自身理解和外部情势变化而变化,项目赖以进行的客观条件,亦会因时间推进而不断变化。这种情形下,动态性、变化性便成为项目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亦成为项目的一个根本特点表现。为适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这一动态变化的内在要求,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特点的项目团队这一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成为项目管理人员组织的基本形式。项目呈现的这一动态适应性,与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具有一致性表现。战略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在不确定的、动态变化的环境下,通过资源的投入和实力的发挥,将未来的不确定性逐步变为确定性。借鉴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特点,借助项目管理日趋成熟的团队组织模式,有助于企业构建更具机动性、灵活性的战略组织结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由项目自身特点决定,通过项目团队这一组织形式,借助项目管理中的沟通努力得以实现。借鉴项目管理的这一特点及应对举措,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一是需要强化对变化的主动适应意识,及早识别,精准界定,动态适应,以更好地识别、界定、捕捉外部机会,不断修正、完善企业战略目标,形成动态变化、主动适应的战略管理观;二是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的界定和完善,构建符合战略目标内在要求的组织结构。

钱德勒认为,战略与结构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的。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便需要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

项目理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借鉴项目团队的组织模式进行组织结构层面的改革与创新。项目团队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项目型团队在行动协调、创新方面可以取得相对出色的绩效表现。企业战略管理一方面需要协调组织各层面、各利益诉求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突破第一文库网既有经营模式,实现创新发展。显然,项目组织的构建,可以为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企业战略管理,其核心和关键在人。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人为本,构建灵活性、机动性、开放性、互补性的人才团队,可以实现更灵活、更机动战略组织结构的构建,彰显企业在人才获取、创新、行动协调等方面的优势。

在项目管理中,基于项目全新任务挑战与环境动态变化构建的项目组织,注重的是成员间知识、能力、经验和背景的互补性,着力激发的是项目组织在项目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和行动力。组织扁平化趋势影响下,尊重个性差异,注重授权与团队协作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依据战略目标要求,充分挖掘、激发并培育组织成员的潜力,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围绕大项目统领下的项目化分解目标展开努力,充分激发成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便成为项目管理理念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可行路径选择。具体地说,在组织结构创新方面,企业需要围绕战略目标的规划,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人才,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举措,实现组织成员的有效协作,进而激发团队合作意识,借助学习型组织单元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实践的推进,实现项目化战略目标下组织成员的高效协作与创意激发。

3 项目管理的条件约束性

项目管理通常会受到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四个要素的约束,项目管理的条件约束性特点由此可见一斑。项目管理,实质就是在外部条件的约束下,不断权衡与取舍,进而达到相对理想的项目目标的。显然,相对满意原则是项目管理遵循的基本理念。项目管理需要依据约束要素的实际状况,不断评估、权衡项目目标,进而做出动态调整和变化。这使得项目管理呈现“戴着镣铐跳舞”般的痛苦和无奈。同样,企业战略管理亦面临资源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亦需要在各类目标和步骤选择上不断做出权衡和取舍。

项目型组织、项目理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同样面临资源有限性的限制和约束。组织内各个项目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资源条件的项目选择程序与项目组合优选评价模型,在项目启动之前以及在将企业资源应用于该项目之前,通过项目组合的优选评价,以确定项目以及项目战略组合的

[5]有效性和可行性。”显然,此种观点是基于项目组合存在资源竞争关系的假设得出的。将项目组合(Project

Portfolio)、项目群、大项目等理念应用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改变项目之间资源竞争的传统理念,以“相生”而非“相克”的理念为行动指南,在企业战略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寻求各项目之间的相生共赢、协同促进的关系,有助于以全新的视角,以企业战略目标为统率进行项目的整合与取舍,以实现更有效、更协调的企业战略引导下的多项目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源指向的`一致性,以集中企业优势资源,聚焦一个长远战略目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进而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突破。项目组合理念下,可以将具有相生作用的大

[6]项目与其他项目进行战略组合,进而实施更有效、更互益的管理。不同项目,在不同时间节点有不同的资

源条件需求,亦会在企业运行的不同时间,贡献不同的项目成果,实现项目的预期收益。由此,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阶段性推进,寻求项目资源、进度之间的契合性,以先前项目成果的实现为后续项目的推进提供相应资源条件支持,将各个项目可能出现的资源、时间、人力、目标等层面的竞争与冲突,向相互支持、相互协同、彼此裨益的方向转化,有助于实现项目间的正向的、相生的协同作用,避免负面的、相克的竞争性局面出现。

4 项目管理的系统开放性

哲学是所有知识、技能和观念的综合,与学习和实践的领域相关??是学习和实践领域的“思考方式”。

[7][8]项目管理亦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项目管理从哲学角度看,表现为一个与外部密切联系的有机系统。

项目需求因客户认识及外部情势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动中,这使得项目管理受客户需求、外部资源条件的影响而变化。迎合外部需求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应对变化的一种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约束性,表现为一定压力下的被动适应。无论是主动适应还是被动应对,都表明了项目管理处于一个大的外部系统中,具有开放性特点。企业战略管理统领下的各类项目,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以大项目、项目群或项目组合形式的大系统。基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对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项目进行管理,形成各个项目错落有序、彼

[9]此协调、相互匹配的“项目流”,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形成分阶段推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步骤,

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项目化运作。在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企业通常会寻求多种业务和产品的恰当组合,以业务战略(SBU)组合的方式应对未来的挑战与机会。这种情形下,可以将企业选择并予以推进的业务战略作为项目组合中的一个项目看待。可见,项目流的理念,对企业业务组合战略管理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企业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之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及时组织、调配资源,抓住稍纵即逝的外部机会,寻求并创造胶着竞争状态下可以率先突破的条件,是企业高层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断筛选企业投资的领域与方向,在众多项目匹配中,本着相生共赢的原则,从不同路径切入未来的战略机会,多方尝试,分头出击,形成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下多种业务经营战略单元的有机组合,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筛选并实现未来业务机会的概率。上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便意识到借

[10]助项目管理理念筛选投资项目的价值所在。公司在战略管理中导入项目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力图通过多项

目管理模式,进入项目流状态,以实现企业持久、稳定的发展。我国上世纪末期广为人知的“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理念的提出,亦揭示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对项目流的关注和重视。将承担不同战略目标任务的项目有效整合,确保企业拥有一个系统的、开放的项目体系。确保项目体系中每个项目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项目生命期,亦具有相互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以更为有效地推进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阶段性落实和兑现。这样一来,企业战略管理即可通过项目流这一形式,得以有效分解和阶段性实现。企业战略管理亦可得以阶段性落实和实现。

5 结语

项目管理特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篇2

瑞士建坝历史悠久,自19 世纪初开始兴建工业大坝,1950 ~ 1970 年进入建坝的繁荣时代,建成了一批高于200m的水库大坝,如目前仍为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的Grande Dixence坝就建在当时,截止目前瑞士全国建有水库大坝1200 座[1 - 3]。经过长期大坝安全管理实践,瑞士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大坝安全管理经验,同时也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国际大坝委员会拟将瑞士大坝安全管理模式向世界推广。本文首先从应急体制、硬件设施、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等方面介绍瑞士水库大坝应急管理的特点,然后从应急体制、硬件设施、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等方面对比中瑞两国大坝应急管理做法,最后从应急体制、硬件设施、宣传培训、应急预案等方面提出可供中国借鉴的瑞士经验。

1 瑞士大坝应急管理

1. 1 法律法规

瑞士与大坝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2个,分别为《大坝法》[4]( Water Retaining Facility Ac-tor,WRFA) 和《大坝条例》[5]( Water Retaining Facil-ity Ordinance,WRFO) 。

《大坝法 》( Water Retaining Facility Actor,WRFA) 分为“总则”、“大坝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和法律保护”、“刑事裁定和数据存储”及“最终条款”等6 章,其中“大坝安全”一章又细分为2 节,分别为“大坝建设与运行管理”、“大坝应急管理”,其中“大坝应急管理”一节对紧急情况下地预防措施、预警系统和紧急情况下地人员保护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大坝条例 》( Water Retaining Facility Ordi-nance,WRFO) 分为“总则”、“大坝安全”、“工程监管”、“最后条款”等4 章,其中“大坝安全”一章又细分为3 节,分别为“工程建设”、“首次蓄水和正常运行”、“大坝应急管理”,其中“大坝应急管理”一节对紧急情况下的预警措施、洪水预警系统、人员撤离计划和战时应对做了具体规定。

1. 2 应急体制

由业主、州政府、联邦能源署( SFOE) 、联邦公众保护署( FOCP) 、联邦应急中心( NEC) ,共同协作、各有分工,其中,业主和州政府为应急管理主体责任单位。具体分工如下:

1) 业主: 制定溃坝洪水淹没图、风险分析、应急方案、应急组织及运行程序并执行,安装、运行和维护洪水警报系统,启动洪水警报。

2) 州政府: 制定紧急撤离图,将溃坝撤离纳入政府应急体系,启动综合警报。

3) 联邦能源署( SFOE) : 审查业主制定的应急规则,指定某区域内洪水警报系统类型,指定需要安装洪水警报系统的“附近区域( near zone) ”。

4) 联邦公众保护署( FOCP) : 提出公众保护技术要求,安装综合警报装置。

5) 联邦应急中心( NEC) : 宣传警报信息及行为要求,收集、分析、展示、流转信息。

以上分工情况可见,瑞士水库大坝应急管理责任主要被分配到水库业主和州政府方面,联邦政府只作为辅助方,配合完成水库大坝应急管理工作。在事故起源处主要由水库业主做出应急反应,而下游淹没区主要由州政府做出反应,如果需要联邦政府将给予支持( NEC、SFOE和军方) ,联邦政府主要起协调补充作用( 业主应急规则审查、指定洪水警报区域和洪水警报类型、宣传警报和行为要求、应急信息及时流转或上报等) 。

1.3硬件设施

1.3.1警报布置

瑞士重视大坝应急管理硬件设施配备。大坝警报系统包括洪水警报、综合警报和移动警报系统3类,不同警报系统安装在不同区域。按照溃坝洪水影响先后,大坝影响区域分为2 类,一类是“附近区域”( 是指2 小时内溃决洪水能够到达的地区) ,另一类是“远距离区域”。在不管“附近区域”还是“远距离区域”,都安装有综合警报系统。当大坝库容大于200 万m3,或库容小于200 万m3、“附近区域”中至少有1000 人处于高洪水强度( v·h≥2. 0m2/ s)或深水区( h > 2m) 时,需要在“附近区域”安装洪水警报。联邦能源署( SFOE) 与州政府、联邦公众保护署( FOCP) 协商确定哪些库容小于200 万m3水库须配备洪水警报。洪水预警系统必须通过联邦公众保护署( FOCP) 审批。因此,在一定规模大坝的“附近区域”,洪水警报与综合警报共存。瑞士认为这种方式不利于管理,从2013 年开始联邦政府公众保护署( FOCP) 致力于将两类警报系统在大坝附近区域合并为一套系统,但兼顾两套系统功能,目前在Bern州、VS州都安装完毕,其它州将在近年完成。目前,全瑞士共安装洪水警报和综合警报系统4700套,移动警报2800 套[6 - 9]。

1. 3. 2 警报信号

洪水警报和综合警报发布含义不同。洪水警报发布意味着根据撤离图立即撤离,业主负责启动洪水警报; 综合警报意味着提醒公众尽快收听收音机,根据收音机中应急指南进行撤离,到达安全地点后再收听广播,州政府警察局负责发布。

洪水警报由低沉连续的20s声音、10s间歇、20s声音、10s间歇反复的声音信号组成。洪水警报期间需要按照以下方式应急撤离: 1立即撤离; 2按照撤离说明行动。

综合警报信号是高低相间声音,持续1min后停顿2min,再反复1min警报,在停顿2min,如此反复。当危紧急应对措施提出或险情况结束、紧急应对措施需要解除时,通过电台发布无线公告告知公众有关情况。综合警报期间需要按照以下方式应急撤离: 1收听广播; 2按照公告要求的方式配合撤离;3通知你的邻居。

1. 3. 3 警报说明

州政府负责日常宣传撤离方式,联邦应急执行中心在紧急时刻通过收音机发布撤离说明。州政府日常分发给各地区的宣传册内容主要如下: 1冷静;2紧急状态下只能使用座机; 3关闭水电开关; 4步行离开你的家,到达指定集合点; 5不要在行洪区内跑步或者开车; 6注意收听广播并按照执行。上述手册也可以在撤离途中获得。

1. 3. 4 警报测试

瑞士重视警报测试工作,有3 类警报系统测试:

1有声测试( 全系统测试) 。每年2 月份第一个星期三,针对瑞士7500 套警报系统全部开展测试工作,不仅测试洪水警报和综合警报运行是否正常,业主、州政府警察机构是否掌握操作,还要求公众明确警报声音含义。该测试州政府警察机构、业主、公众全部参加。测试前,公众将通过收音机公告、电视新闻等方式被告知。该测试不是应急演练,大坝管理人员和州政府有关人员不要求执行大坝应急预案和撤离应急预案中的内容,下游公众也无需撤离。下午1: 30,综合警报首先在全瑞士响起,有些地区,该警报将会延迟到2: 00; 从下午2: 15 到3: 00,洪水警报在大坝“附近区域”响起。

2无声测试( 工作测试) : 州政府警察机构、主业参加,每3 个月1 次,采用专门的无声测试工具进行测试,业主、州政府警察机构是否掌握操作是测试重点。

3无声测试( 性能测试) : 州政府警察机构参加,每个月1 次,采用无声测试方式进行,检查警报系统是否工作正常是测试重点。

1. 4 应急机制

在应急状态下,各有关机构按照事先确定的法律职责开展应急处置。按照事态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6 个状态,分别是正常状态、加强监控、危险阶段1、危险阶段2、危险阶段3、应急结束,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工程安全特征和采取的不同响应方式,具体见表1。

当遇到十分紧急情况下,大坝业主可以首先启动洪水警报,同时通知州政府警察局有关情况,以启动综合警报; 非十分紧急情况下,采取现场会商或其它方式会商完成应急决策,会商人员包括州政府有关机构、大坝业主、安全监管机构、联邦应急执行中心等,安全监管机构、联邦应急执行中心及州政府有关机构有权干预业主决策意见,最终完成应急决策。

1. 5 应急预案

与大坝有关的应急预案主要有2 个,分别为大坝应急预案和撤离应急预案。

1. 5. 1 大坝应急预案

《大坝条例》规定,大坝应急预案由大坝业主负责完成,大坝业主也是按照这个规定执行的,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5 个部分:

1洪水淹没图: 溃坝条件下洪水淹没图;

2风险分析: 可能影响应急处置的一些干扰因素或风险因素( 不是根据洪水淹没图确定下游的风险大小,下游淹没损失是州政府的责任) ;

3应急方案: 特定工况下的应急处置方案;

4应急组织: 应急处置人员的应急行为要求、预警程序等;

5运行程序: 紧急情况下的运行程序档案。

1. 5. 2 撤离应急预案

撤离应急预案由州政府负责完成。应急撤离图是撤离应急预案编制的重点,且向公众公开。瑞士每个社区都有其自己的网站,应急撤离图可以在社区网站上随意下载。应急撤离图中包括溃坝洪水淹没区域和救援点信息,洪水预警和综合预警预警系统信息,以及分别针对两类警报给出警报说明。综合警报系统发布警报后,提醒下游受影响居民: 1尽快听广播; 2按照广播应急行为要求自救; 3告诉你的邻居,然后撤离。洪水警报系统发布警报后,提醒下游公众: 1立即撤离; 2注意不要乘坐电梯; 3到达救援点后再收听信息。

1. 6 瑞士大坝应急管理特点

瑞士大坝应急管理体制清晰、责任明确、硬件全面、机制简约。

1) 体制清晰。业主和政府共同承担应急管理任务。

2) 责任明确。业主、州政府是主要责任主体,联邦各有关监管机构辅助配合。

3) 硬件全面。3 种警报系统,警报测试规范,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4) 制度完善。大坝EPP制度和紧急撤离EPP制度。

2 中瑞大坝应急管理对比

应急体制存在区别,运行机制实质类似,硬件配置上区别较大,技术文件表现形式不同。

2. 1 应急体制存在区别

两国都是基于属地原则、分级管理的应急体制,但不同国体决定了与大坝应急管理有关的不同机构设置。中国分国家、省、市、县、乡镇5 级政府,属地原则是针对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而言; 瑞士联邦、州、市镇3 级政府,其中州政府负责大坝应急事宜。中国要临时成立大坝应急指挥机构,通过统一指挥、会商决策开展应急处置[10]; 瑞士业主、州政府及联邦有关机构应急责任十分明确,按照赋予的责任开展应急工作。

2. 2 应急机制实质类似

都包括应急准备、响应、处置、结束。两国大坝应急管理机制都有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结束等必要环节[11],不同点在于,瑞士在十分紧急时刻业主直接启动洪水警报,无需州政府或其它机构同意; 中国任何时刻都要通过应急指挥启动应急预案,发布预警信息,开展应急处置等,以调动各种资源开展应急活动。

2. 3 硬件配置上区别较大

瑞士应急通讯系统完善,技术含量高,运行维护责任明确,测试工作十分到位,目前仍在不断完善和精益求精之中; 中国在近些年在不断地完善应急通讯设施,但整体水平与瑞士仍有差距,普遍缺少应急警报设施,紧急情况下只能按照“指挥长发布命令→属地( 如市) →镇→行政村→自然村→实施撤离”的路径执行实施撤离,在时间成本上消耗很大,不利于应急管理,中国应急警报设施有待健全完善[12]。

2. 4 技术文件表现形式不同

1) 应急预案表现形式不同。瑞士包括两份应急预案,即大坝应急预案和紧急撤离预案,其思路都是简明、可操作,内容大多以图和表的形式表现,图形中尽量减少文字性解释,如溃坝洪水淹没图中每5 分钟( 该值不固定) 设置一个断面以显示洪水到达时间、水面高程、地面高程等,应急撤离图将分片撤离以包络线和大箭头与救援点相连的形式表现。中国仅有一份应急预案[13],包含大坝应急和紧急撤离的内容,表现形式上文字过多,需进一步简化预案。

2) 预案编制单位不同。瑞士在预案编制阶段分工明确,业主编制大坝应急预案,州政府编制紧急撤离预案,两份应急预案的分界线在于溃坝洪水淹没图和应急撤离图之间,业主负责溃坝洪水淹没图及大坝应急部分,州政府负责应急撤离图及撤离组织部分,州政府要以业主绘制的溃坝洪水淹没图为依据制定撤离计划; 审核批准则由联邦能源署( SFOE) 和联邦应急中心( FOCP) 分别负责,前者偏于软件方面,后者偏于硬件和培训。中国只有一份预案,由业主负责编制[14],其中对业主、政府、专家组等分工做了规定; 所在地方政府委托防办审查和验收。

3) 突发事件工况不同。瑞士突发事件仅考虑最严重的瞬间彻底溃坝,群坝溃决也是如此,这与中国不同。中国将各类可能造成的下游淹没的工况全部考虑[15],并对应撤离方案,使得各类应急情况的可能损失很容易被估算。

3 瑞士水库大坝应急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对比认为,瑞士水库大坝应急管理具有体制清晰、机制明确、硬件完善、预案简洁等鲜明的特点,值得中国借鉴。

3. 1 体制上借鉴原则

中国应急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因为此类经验在地震、洪水等各类行业实践过程中可以得到加强。在体制和职责划分方面,中国需要借鉴瑞士经验,明确责任划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和水库管理单位的职责划分( 也是中国一些水库管理单位的认识) ,二是政府内部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 具体体现在瑞士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应急分工) 。

3. 2 硬件上借鉴做法

完善报警系统及其管理办法,完善通讯系统,建立高效的通讯系统。

3. 3 宣传上借鉴形式

立体宣传形式: 视频播放、声音播放、网站宣传。

3. 4 保障上借鉴保险

借鉴瑞士的洪水保险制度,尽管对于溃坝情况未包含在洪水保险中,但一般性洪水是包含其中的,对于转移风险是很好的措施。

3. 5 加强预案管理

1借鉴瑞士的大坝应急预案编制技术,精炼预案内容和表现形式,尽量以图表等能够一目了然的形式予以表达,进一步简洁应急预案; 2进一步加强预案编制单位资质管理及预案审查审批工作,并明确预案审查技术标准和方式方法; 3加强预案演练。

摘要:中国水库大坝应急管理存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不清晰,应急预案操作性差,预警设施不完备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大坝应急管理。从应急体制、硬件设施、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等方面对比中国和瑞士两国大坝应急管理做法,找到了可供中国借鉴的瑞士经验,认为应当明确政府和水库管理单位在大坝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划分,简化预案表达方式,加强预案审查审批,完善预警设施,加强宣传演练。

项目管理特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篇3

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维新变法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创办的新式学校。学堂的命名有培植万木,为国造就栋梁的寓意。康有为决心为培养兼通中西学说,德智体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招收具有一定文化且有志于维新的青年作为自己的弟子。办学时间虽然较短,但很有其办学特色。以其在管理中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特色,对近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影响很大。万木草堂属私立性质,以其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精神,提倡维新,鼓吹民权,一边讲学,一边议政,也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近代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追求。

一、万木草堂及其办学特色

(一)办学宗旨时代化

康有为作为具有变革思想的维新者,身处多事之秋。国难当头,清政府向外国侵略者割地赔款,康有为忧国忧民,深感中国甚缺“相救相周之侠”。中国多灾多难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缺失优良传统,利禄之风积习深重,应提倡传统人格所倡导的忠肝义胆热血之士。应回归传统的教育精髓一一教而为人,教而为仁。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以弘扬孔子讲学传统为依托,实质是要为新时代变革潮流张目。康有为就是要从“仁、智、勇”三大人格素质人手,达到人格重塑的目的,因此他为万木草堂制定学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反复强调学生的人格重塑不是简单的一己修身,而是要树立为国为民的历史感和民族责任感。要求学生时刻想着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人民。康有为曾说过:“我有饥渴,望人拯之,人有饥溺,我坐视者,虽禽兽其忍之哉!”“若坐视朋友、姻党之患难,甚或深言正色以阴锄之,则亦将卖国而不动其心也。”康有为同时也赞成梁启超的教育主张,即采用激进法和以彻底改革,洞开民智,以种族革命为本位,亦注重培养人格的教育宗旨。

(二)管理体制的创意性

康有为私创万木草堂,其管理体制虽沿袭了古代私学和书院的管理体例,但是他对学生的管理却更具有创新性。

1,招生的选择性。万木草堂的招生没有年龄、职业的限制。虽无正式的招生考试,但必须经过康有为的一番考核,即与其交谈,以察其向,才纳其为徒。这就是继承孔子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传统。因为康有为主张维新,曾上书光绪帝,力图变法,世人称“怪”,因而投奔康门的学生都是与其有相同维新兴趣之士。有的从其他书院慕名而来,有的是经朋友介绍,有的是举人,也有朝廷命官,他们不惧生死,赞同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2,学生管理的自主性和严肃性。康有为对学生的管理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管理自己。首先,实行学长制,这是万木草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康有为从广州的学堂移植了这一做法,用于管理学生,起用优秀学生做学长,负责指导学生,并分工管理各项工作。平时学长负责协助康有为管理和维持万木草堂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康有为外出时,由学长负责讲学,并批阅学生的功课簿,因而万木草堂在康有为外出时,一切教学活动照常进行。

其次,康有为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万木草堂设一个“蓄德录”,交由学生依次传递,每日每舍必须在簿子上录入一些古人格言、名句之类或写上自己想写的东西即可。他定期收回翻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让学生自我进行管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万木草堂的学生管理的重要特色。

再次,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还加强人文环境的建没。其目的是要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增强万木草堂的凝聚力。他以“崇尚气节,检摄威仪”来警戒学生。他规定学生夏天不得袒褐,相见必以长衣。容止尚温文,语言去朴鄙。出入趋向,尤宜端重。外出不得人烟花之地,堂内不得交谈轻狂之语。聚赌吸毒,尤为妖物,自当远绝。这些规定对学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产生了良好的管理效应。学生端庄肃穆,衣衫整齐。后来康有为还提出了衣服皆同式,饮食皆同时,上课上操皆部署整肃,起到了道德易一,分化易同之效。这种规定在当时是相当有见地的。

3,教学管理的创新性。康有为通过对洋务学堂注重西学西艺的教学的思考,在教学管理上着重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使其具有创新的特点。

(1)万木草堂的课程设置注重时代性。身处近代时期的康有为深知中西文化交汇,西学东渐的重要性,为重塑学生的人格,康有为注重课程设置的时代性。一重个人,二重世界。其课程设置如下:义理之学(孔学、佛学等)、经世之学(中、外政治等)、考据学(中外史学等)、文字之学(中外语言文字学),还有校中校外学科(演说、札记、体操、游历)。从以上学科安排可以看出,万木草堂在继承洋务学堂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如他坚持中西并重的原则,但抛弃了以往国学课程中的“四书”“五经”等封建政治教条,而设置了先秦儒学及诸子之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西学除设置了电算汽化等自然科学知识,还设置了世界地理、历史等人文课程,这些设置体现了康有为力图教育学生对世界潮流有所把握。其中还贯穿了经世致用,变法维新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教学管理的独特性。万木草堂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二是读书。康有为重视讲学,是对传统教育精华的继承。孔子曾说过:“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因此他认为弘扬古代圣学,追求世界潮流,必须加强讲学。他在广州万木草堂每日必讲2~5个小时,每次讲学前,先把所讲题目通告学生,使之有所准备。讲学时,学生毕恭毕敬,课堂肃然静穆,营造出肃静向学的氛围。

万木草堂教学管理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其根本没有考试。康有为是通过阅读学生的功课簿或札记来考察学生造诣的深浅。在这一方面万木草堂相比于洋务学堂,缺乏对考试制度的重视。但万木草堂取消了传统的考试定优劣,也有其革新的一面。

二、万木草堂的办学对我们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

万木草堂在近代教育的创办和管理上有其进步和独特的意义,给我们现代学校的办学及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当今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的开办要顺应时代的要求

万木草堂强调人格的回归,康有为以提倡“仁、智、勇”来培养学生;现代学校更强调人格的培养,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德育,培养健全人格,培养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人,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人。为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多种形式的学校纷纷涌现于世。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学校,都是在顺应时代的步伐而产生并发展,共同促进教育的进步和提高。

(二)学校管理应具备独特的新颖性

在招生方面,万木草堂的招生没有考试,经由康有为决定是否收取学生,仅仅是考虑到兴趣的一致性。而现代学校的招生大多经过考试选拔,只有义务教育阶段有相似于万木草堂的招生形式,但是年龄有所限制。如今高考已经取消了年龄的限制,成人进修也无年龄限制,因而学生的入学渠道比以往开放多了,明显是一种进步。不同特色的学校,都应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

在学生管理方面,万木草堂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实行学长制,注意人文环境建设。这一点对于现代学校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现代学校都特别注意,人文环境的建设,以此促进学生品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大多数学校都主张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混沌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篇4

一 传统稳定环境假设的失效

过去,企业管理者们所认同和习惯的企业稳定均衡状态是基于三个假设:

1.企业是一个简单的封闭系统,内部各要素都是按照固定比例进行搭配的,每一份投入都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相应的产出。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基本没有关系,企业处于一种被“孤立”状态。而且,企业决定采取的行动一般都会发生,不会收到来自外部事件的过多干扰。

2.企业的经营环境足够稳定,企业管理者能够正确而充分的识别,从而能制定合理周密的企业发展战略,并且战略的执行仍然离不开环境影响。

3.在企业中存在一系列明确的杠杆,其应用必然引致已知的反应和结果,如增加广告费用1000万元,企业产品年销售收入增长1亿元,其市场占有率提高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革新,以上三个方面的假设已经被三个新的现实所取代:

1.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既收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境。企业要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否则就会死亡。因此,企业必须象生物体一样对环境开放,建立一种与周围环境融洽的关系,环境是一个值得时刻注意的关键要素。

2.对现代企业而言,其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空前的,对企业管理的冲击也是空前的,

环境的变化非常迅速,以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无法对环境进行正确的把握和掌控,因而会影响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对不断出现的企业机会和威胁眼花缭乱,概念和实际操作往往难以实现一致性。

3.在企业内部,按照固定比例配置的要素投入,无法导致相应的产出,相关的行为措施无法引致期望中的结果。因与果已经变得非线性相关了。

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的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对企业的传统认识已经不再适用,而建立在这些认识基础上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思路与战略也就需要革新了。

二 混沌理论对管理的启示

混沌,指的是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传统的管理范式相信在一个简化的宇宙模型支配下,相信存在着一个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世界。企业可以按照决定了的或者预测到的方式,在主导模式的支配下运行。在这样的哲学支配之下,大多数管理者都使用了一种静态的模型。管理者需要发现这些存在的自然律,指导企业在某种秩序的规范下运行,否则就是管理的失误。

混沌理论将会成为未来对企业管理影响最为显著的理论之一,它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正确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更新经营管理观念,培育新的企业运行模式。具体而言,混沌对于企业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企业环境是巨量的复杂体系。复杂巨系统理论是系统论与复杂科学的融合,它认为,企业尤其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其构成要素的数量是巨量的。

2.从周密的战略计划到战略意图。战略的制定必须摆脱传统的模式,转向一种更有弹性的方法,确立战略方向或战略意图的观念。

3.组织学习由单环到双环。也就是管理者和员工从处在需要直截了当反应的局势中转变为在反应的同时要质疑反应背后暗含的假设。

许多企业不断地受困于各种突发事件,正是由于管理者没能意识到企业所处环境的混沌状态。一旦管理者转变观念,预测和把握混沌环境也就变得容易多了。树立了混沌管理的概念,管理者甚至可以使企业从灾难走向辉煌。(温兴琦)

项目管理特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篇5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为什么经过创业初期的短暂辉煌就归于沉寂,而以联想为代表的少数企业却能不断的.做大做强?比较两者的发展战略观,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的战略观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作 者:徐文蔚 顾永福 XU Wen-wei GU Yong-fu 作者单位:徐文蔚,XU Wen-wei(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顾永福,GU Yong-fu(江苏省溧水县财政局,江苏,溧水,211200)

项目管理特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篇6

同时,公司也非常熟悉以上仪表的各种结构。公司多年来诚实可靠的经营风格使其在钢铁、电力、石化系统获得很高的声誉,不但所供应产品质量良好、价格合理,而且售后服务极其规范,不会让客户为售后担心。公司技术服务部具有一批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均能独立操作、调试、维护仪表及自动化设备。公司同时也在积极开展更多的业务,跨行业、更深入地为客户服务。公司坚信与坚守质量与服务是公司的生存之本。

二 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追求企业高速成长和创造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形成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企业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并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母公司不仅要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管理,而且要凭借产权所赋予的控制权,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加以控制,强化运营管理效率,加强对企业及企业子公司的财务监督与财务控制。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严谨、完善的体系,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本案例就有关北光集团如何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规模化企业集团得到了迅猛发展,其特点是由母子公司共同组成。按照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及公司法规定,作为控股子公司的母公司对子公司依法行使股东权,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参与子公司的利益分配。这充分体现了加强子公司财务管理对母公司的重要性。根据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子公司的报表须纳入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范围,子公司的财务数据直接影响集团公司整体目标,所以母公司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不但可全面提高投资收益的分配能力,而且可促进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提高,实现集团公司整体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近年来,大多数子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能遵守国家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其经营管理也符合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目标。

雷曼兄弟破产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启示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悠久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公司正式申请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所规定的程序破产,即所谓破产保护。雷曼兄弟公司,作为曾经在美国金融界中叱咤风云的巨人,在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也无奈破产,这不仅与过度的金融创新和乏力的金融监管等外部环境有关,也与雷曼公司本身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本文将从公司内部财务的角度深入剖析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原因。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雷曼兄弟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雷曼兄弟公司正式成立于1850年,在成立初期,公司主要从事利润比较丰厚的棉花等商品的贸易,公司性质为家族企业,且规模相对较小,其财务管理目标自然是利润最大化。在雷曼兄弟公司从经营干洗、兼营小件寄存的小店逐渐转型为金融投资公司的同时,公司的性质也从一个地道的家族企业逐渐成长为在美国乃至世界都名声显赫的上市公司。由于公司性质的变化,其财务管理目标也随之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其原因至少有:(1)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资本市场体系,因此,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能够获得更好的企业外部环境支持;(2)与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3)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可以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股价来确定,比较容易量化,操作上显得更为便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股东财富最大化是雷曼兄弟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二、雷曼兄弟破产的内在原因: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当雷曼兄弟公司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其财务管理目标之后,公司迅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店发展成闻名于世界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但同时,由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利益主体单一(仅强调了股东的利益)、适用范围狭窄(仅适用于上市公司)、目标导向错位(仅关注现实的股价)等原因,雷曼兄弟最终也无法在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雷曼兄弟公司来说,颇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1.股东财富最大化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经营风险控制是雷曼兄弟破产的直接原因

在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指引之下,雷曼兄弟公司开始转型经营美国当时最有利可图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其后,公司又开始涉足股票承销、证券交易、金融投资等业务。1899年至1906年的七年间,雷曼兄弟公司从一个金融门外汉成长为纽约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股票承销商之一。其每一次业务转型都是资本追逐利润的结果,然而,由于公司在过度追求利润的同时忽视了对经营风险的控制,从而最终为其破产埋下了伏笔。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和乏力的金融监管所导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从实质上看,则是由于公司一味地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忽视了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结果。对合成CDO(担保债务凭证)和CDS(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深度参与,而忽视了CDS市场相当于4倍美国GDP的巨大风险,是雷曼轰然倒塌的直接原因。

2.股东财富最大化过多关注股价而使其偏离了经营重心是雷曼兄弟破产的推进剂

股东财富最大化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其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因此企业的发展理所当然应该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制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而在股票数量一定的前提下,股东财富最大化就表现为股票价格最高化,即当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达到最大。为了使本公司的股票在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上运行,雷曼兄弟公司自2000年始连续七年将公司税后利润的92%用于购买自己的股票,此举虽然对抬高公司的股价有所帮助,但同时也减少了公司的现金持有量,降低了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另外,将税后利润的92%全部用于购买自己公司而不是其他公司的股票,无疑是选择了“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决策,不利于分散公司的投资风险;过多关注公司股价短期的涨和跌,也必将使公司在实务经营上的精力投入不足,经营重心发生偏移,使股价失去高位运行的经济基础。因此,因股东财富最大化过多关注股价而使公司偏离了经营重心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推进剂。

3.股东财富最大化仅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内在原因

雷曼兄弟自1984年上市以来,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同时,在公司中形成了股东阶层(所有者)与职业经理阶层(经营者)。股东委托职业经理人代为经营企业,其财务管理目标是为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并通过会计报表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理财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市之后的雷曼兄弟公司,实现了14年连续盈利的显著经营业绩和10年间高达1103%的股东回报率。然而,现代企业是多种契约关系的集合体,不仅包括股东,还包括债权人、经理层、职工、顾客、政府等利益主体。股东财富最大化片面强调了股东利益的至上性,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导致雷曼兄弟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频繁爆发,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其员工持股比例高达37%,但主人翁意识淡薄。另外,雷曼兄弟公司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导致公司过多关注股东利益,而忽视了一些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剧了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原因之一。

4.股东财富最大化仅适用于上市公司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又一原因

为了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竞争力,1993年,雷曼兄弟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改革了管理体制。和中国大多企业上市一样,雷曼兄弟的母公司(美国运通公司)为了支持其上市,将有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剥离后注入到上市公司,而将大量不良资产甚至可以说是包袱留给了集团公司,在业务上实行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分开,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分立运行。这种上市方式注定了其上市之后无论是在内部公司治理,还是外部市场运作,都无法彻底地与集团公司保持独立。因此,在考核和评价其业绩时,必须站在整个集团公司的高度,而不能仅从上市公司这一个子公司甚至是孙公司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只有上市公司才有股价,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适用于上市公司,而集团公司中的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并没有上市,因而,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也无法引导整个集团公司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还可能导致集团公司中非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缺失,财务管理活动混乱等事件。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仅适用于上市公司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又一原因。

三、启示

1.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根本指导,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企业建立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组织、遵循什么样的财务管理原则,运用什么样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建立什么样的财务指标体系。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决策的基本准则,每一项财务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从实践需要的角度看,制定并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2.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

雷曼兄弟破产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需遵循如下原则:①价值导向和风险控制原则。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必须激发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但同时也必须时刻提醒经营者要控制经营风险。②兼顾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偏袒少数人利益的原则。企业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载体,财务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过程,而不是激发矛盾的过程。③兼顾适宜性和普遍性原则。既要考虑财务管理目标的可操作性,又要考虑财务管理目标的适用范围。④绝对稳定和相对变化原则。财务管理目标既要保持绝对的稳定,以便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同时又要考虑对目标的及时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关于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篇7

基于这一实验,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林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一栋建筑上有一块玻璃被人打碎,但又未得到及时修复,看到“破窗”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而这些破碎的窗户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混乱无序、无规则可循、麻木不仁的心理感觉,从而诱导犯罪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尽管“破窗效应”主要是从社会犯罪心理和行为上进行的思考,但其道理对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情况也同样成立。某种不良环境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在心理上对人们产生相当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难免会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甚至引发严重危机。事实上,现实社会中的人群良莠不齐,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从众心理,有着若干人云亦云、不分善恶、盲目效仿的习气,所谓“三人成虎”、“曾参杀人”、“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墙倒众人推”等俗语,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出了与“破窗效应”相似的意思。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破窗效应”的隐患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因而“破窗效应”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危机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营销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及时做好危机管理

企业形象是企业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关系着企业在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中的整体性印象、评价、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对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十分注意塑造和维护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打造良好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对客户反映的意见、抱怨、起诉、建议等要认真对待、及时反馈,一旦发现“破窗”就应果断采取危机管理措施,避免“破窗效应”发生,否则,企业难免要为“破窗效应”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这方面,我国一些企业有着惨痛的教训。如当年红及一时的著名民营企业三株集团,在面对一客户将其产品告上法庭时不以为然,未及时对出现的“破窗”进行修补,结果一审败诉,经媒体报导后全国消费者都以为其产品有毒,信誉和形象一时尽毁,市场急剧萎缩。尽管三株积极补救,终审胜诉,但已太迟,三株因这场官司遭受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原有市场已丧失大半,再也无力回天。

鉴于“破窗效应”引发的危害,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都非常重视,在出现问题时有时会采取全部收回有关产品的举动,以表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如强生、可口可乐、戴乐等公司在产品出现信誉危机时就曾大规模地召回自己的产品,并要通过召开记者会等公关手段与社会公众沟通,澄清误会,以此来求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和同情。

从传播角度防范“破窗”

从市场传播的角度看,不满意客户的影响通常要远远大于满意顾客的影响,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1个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6,而一个不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15。营销学有一个公式:即100-1=0,它表明:即使有100个客户对企业满意,但只要有1个客户不满意,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就变成零。

事实上,在市场上企业一旦某种产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往往会引起顾客和市场对企业所有产品的质量产生怀疑;某一企业的造假恶行,甚至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普遍的不信任;一些企业的虚假广告宣传,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所有媒体广告普遍的不信任。2001年9月初,中央电视台披露了老字号企业南京冠生园用陈馅做月饼的黑幕,事件曝光后该公司拒不认错,妄称“使用陈陷做月饼是行业普遍的做法”,令事态严重恶化,从而引发了一场消费者对月饼行业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订户纷纷退货,南京冠生园于7个月后申请宣告破产,与其无关的全国几十家以“冠生园”字号命名的同行企业均被无辜株连,销量遭受重创。“破窗效应”对行业造成的严重危机,由此可见一斑。要防范这类行业性“破窗效应”,企业应从传播的角度、从超出企业的广大市场范围来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讲诚信,打造出企业特有的有信誉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在行业和全社会中树立和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

在企业文化管理上防微杜渐

企业文化管理一般可分为观念层、制度层和器物层三个层面,应从这三个层面上防范“破窗效应”。在观念层面,应坚持企业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不动摇,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对于触犯企业价值观的原则性问题绝不姑息、纵容,一定要“小题大做”般地去严肃处理,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思想原则上的小小过错,因其影响是根本性的,往往会在行为上造成严重后果。如美国一家公司很少炒员工鱿鱼,但在发现一位老员工为提高工作效率而特意将安全防护板卸下时,第二天就予以辞退,因为公司认为其行为并非普通错误,而是触犯了作为公司灵魂的安全原则性问题。

在管理规章制度或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上,也要严谨、合理,有严格的操作性,防止有隙可乘,注意查漏补漏。执行时要坚持原则,一视同仁,不开先例,确保规章制度的威严和约束力。同时,应重视防止潜规则对规则的破坏性替代作用,事实上,潜规则的泛滥是导致中国目前社会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故应予以特殊的注意和防范。此外,对于企业为创新而制定的新规则更应该严格执行,对于违规行为严加惩戒,若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必然会引人纷纷效仿,导致新规则形同虚设。

在企业文明礼仪建设上,“破窗效应”同样不可忽视。目前我国国民在一些行为举止方面表现不够文明,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排队等,这在与国外企业或消费者打交道时就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作为企业文化器物层表现的外部环境、产品、设备等细节方面,也应体现出企业的理念、规则等文化特色和风貌,注意消除可能诱发人们对企业产生不良印象的“破窗”,以树立和维持企业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提防网络信息放大效应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信息高速公路,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信息超级放大的机会。企业对消费者、员工或股东等有益的正面信息,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有助于企业的形象塑造;但企业一旦有了“破窗”式的负面消息,同样会通过网络迅速传遍全世界,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其他一切传媒所无法比拟的。目前中国上网人数已超过2亿,在市场上有着巨大的传播受众。因此,当代企业更应慎重注意自身在各方面的品牌形象,企业管理者亦应谨言慎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否则,一句不适当的言论很快就会通过互联网广为传播,给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带来损害。例如,在四川5.12地震发生后,针对网友就万科捐款的质疑,万科老总王石在其博客上发表的言论引起了包括万科员工在内的社会多方的不满,并遭致众多网友对其言论进行“批判”和“讨伐”,“破窗”由此产生,万科陷入信任危机,形象遭受重创。几天后,王石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终于就其言论向外界正式道歉。这是王石对出现“破窗”后的及时补救,但如果当初在捐款和言论上都能凭着人本理念慎重对待,这一场信任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破窗”出现时应主动沟通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传统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在遭遇危机时,习惯于奉行“沉默是金”、“无可奉告”、“吾行吾素”等处世之道,不愿意与外界做必要的沟通和解释,这种做法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固然有一定合理之处,但对需要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关系的企业来说却很不合适,常常会引起各种猜疑、误解甚至谣言,个别竞争对手也可能借此攻击,导致企业的信誉、形象受到损害,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当“破窗”危机出现时,企业应当在第一时间里主动、积极地与外界沟通,真诚地表明企业的态度、信念和看法,不给各种传言以传播的机会,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误会。如果错误确实在企业一方,企业应主动、积极地坦白和道歉,争取赢得广大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信任和谅解;如果问题有待调查,或错不在己,同样要以负责任的态度讲真话,借以展示企业对广大消费者的诚信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将危机看作是企业对客户表现忠诚、进一步扩大企业美誉度的一次机会来对待。当然,企业面临危机时的公关措施必须是真诚的,不能自欺欺人,否则,西洋镜一旦被捅破,只能加剧危机,并会招致人们对该企业永久的不信任。

项目管理特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篇8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我国企业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相对完整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Simon,1981)提出,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等的进一步研究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成果都给我国企业提供了诸多的经验与启示。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与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系统,协调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关系,使企业能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从而获得或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1.成本源流管理思想。对成本进行管理应从成本发生的源流入手,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其基础条件是实践、空间、业务三大源流的交汇点,即企业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及企业文化、外部协调关系等。

2.与成本战略相匹配思想。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策略为核心展开,企业可以采用的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积聚战略等多种,不同的战略对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成本管理措施的构造和选择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3.成本效益思想。成本效益思想可通俗的表示为“为了省钱而花钱”的思想,是指为了长期的、大量的减支支出短期内看来似乎是高昂的费用。如企业实施差别化战略时,开发新产品。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不仅仅是要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4.成本外延思想。成本外延思想是指通过将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战略成本管理通过运用价值链、战略定位与战略动因等分析工具对企业内部、竞争对手成本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全方位、多角度地突破了单个企业本身的成本管理。

二、战略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在我国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一同走进高度信息化发展阶段,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与竞争的力度也会大大增强,成本管理问题成为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我国整体环境、经济体制、成本管理观念、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多企业实行的仍是建立在传统成本降低思想基础上的算账、报账型成本模式,难以确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将成本管理的视点转移到与战略结合的现实意义上。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助于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2.战略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1)改进成本降低思想,培养企业全员成本意识。在我国传统成本管理中,企业用来降低成本的方式主要是节约消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来采购原材料或设备等,但这种成本降低的方式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战略成本管理在成本节约的基础上重新定义成本降低,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来降低成本,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

另外,职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成本意识的普遍建立有赖于领导的提倡、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和职工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适当的利益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相配合,形成纵横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并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2)优化企业价值链,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企业应注重企业的成本外延,将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首先,企业应积极参与到与企业生产有直接关系的上游供应商价值链中,如诺基亚公司2000年在北京建设了由庞大的产业链构成的星网工业园,将93%土地都分给了其上游的供应商,工业园内设置统一的第三方物流中心,所有供应商使用统一计划协调信息平台,并与海关联网监管,效率之高,成本之低是前所未有的。其次,企业应参与到企业下游的客户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泾渭分明,许多企业将产品生产视为企业的唯一利益源泉,却忽视了客户价值链,事实上,良好的客户服务是实力企业形象与留住顾客的最佳途径。另外我国企业还可以重构价值链,以达到降低成本和强化企业竞争地位的目的。四川峨铁就是重组价值链的成功例证。

(3)明确企业战略定位,选择竞争战略。中国市场经济是混合经济,这种市场特殊性造成众多中国企业在行业规模、公司结构、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率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我国大型企业,外部的国内外市场是其发展的机遇,而同类的许多民营企业也加入了竞争,内部往往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较高,但灵活性较差;而对于中小型企业,由于我国目前市场分割情况还普遍存在,国内统一市场在许多行业尚未形成,因此地方性强,市场占有率低是这类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可通过环境分析,依据自身特点确定应采取的策略,从而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策略。在我国,依靠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卓越的管理取得成功的企业有很多。如海尔集团,自创业伊始,就把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作为核心战略,在内部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创造了独特的海尔管理文化,在取得成功后又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成绩瞩目。

(4)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注入新的技术力量。目前,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压力和先进技术竞争的挑战,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强手之林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要实施战略成本管理,首先,应该技术创新,采用新的设备工艺,有效地通过成本避免,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上;其次,应引进先进的成本信息系统,通过科学、先进的信息加工方法来提高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信息质量,保证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现阶段立足于战略成本管理提出的ERP计划与MRP计划都较受重视;再次,要提高成本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成本管理知识,还要熟悉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对相关的信息辅助系统有足够的涉猎,达到复合型管理人才的标准。

项目管理特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篇9

摘要: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分析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旨在说明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文化;日本;团队建设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日本企业文化将西方科学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实用主义的特点,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国土资源匮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以村落为单位的农耕社会里对集体有严重的依赖传统。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要想获得生存,单靠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这是日本企业文化中重视集体作用、团队合作的重要原因。

(二)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受其影响,重视“家”、“忠”、“仁”等概念。“家”是日本文化的基质。日本传统的整体结构是“家”的联合,其顶端是皇室。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日本人的“忠”与“孝”与中国人的理解不相一致。日本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每个男女生来负有“恩情债”。有债就需要报恩,报恩的主要形式是“忠”。日本人的“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的价值基础上。

二、日本企业文化主要特点

(一)日本企业强调社会责任

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Panasonic 集团是全球性电子厂商。其核心价值观中有一条是:工业报国精神。其经营理念强调“贯彻产业人的本分,谋求社会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以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贡献。”松下将其历史使命定位为通过事业活动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同时,注重对生产者创业使命的理解,号召所有雇员必须大量生产丰富的产品来使人们摆脱贫。除此还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器。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

(二)日本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人为本

松下幸之助将“集中智慧的全员经营”作为公司的经营方针。所以,他注重培养人才、集思广益。按照松下的哲学,企业经营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经过磨制,一定会成为发光的宝石,要从平凡人身上发觉不平凡的品质。松下幸之助常说:“领导者应当给自己的部下以指导和教诲,这是每个领导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松下不仅是“制造电器用品”的公司,又是“造就人才的公司”。公司内部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公司关注员工个人利益,满足员工要求,推行弹性工作制,举行公司聚会等。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注重以人为本,照顾雇员利益。

(三)日本企业信奉家族主义

日本的家文化与中国人明显不同,它注重的是财产“家”文化,而不是血缘“家”文化。因此,日本人家族主义更具有社会意义,推行家族主义的管理方法容易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员工在这个“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忠心和能力。日本企业的凝聚力亦由此而来。松下强调友好合作的精神、团结一致精神、礼貌谦让精神。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度。这样可以为公司提供一批经过二三十年锻炼的管理人员,是发扬公司传统的可靠力量。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四)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较好

日本企业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能力提高,但需以服从集体为前提。封建社会表现为对天皇的忠心不二,现代社会则更多地表现为服从企业利益。总之,群体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结合,使日本企业的发展深受其益。松下精神里强调团结一致。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

五)日本企业关注顾客利益,强调服务质量

松下电器公司也强调努力做到能使顾客得到真正的满意、彻底实现“顾客第一”。松下有一句名言:“客户是我的亲家”,把每天所经营的商品看做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女儿。所以,请顾客购买商品,就等于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自己的商店与老主顾的关系是新亲家的关系。宝贝女儿的婆家就是老主顾。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格外注重客户的利益,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六)日本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增强员工认同感

松下电器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价值观即松下精神的教育训练。例如要求员工反复诵读和领会松下精神。每天上午8时,松下遍布日本的员工同时诵读松下七条精神,一起唱公司歌。松下还有一个全球有名的“入社”教育。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掌握开始进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郑重其事地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参加公司创业史“展览”。这样强调企业文化在于让全体职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时鞭策自己,从而使松下精神持久的发扬下去。

三、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日本和中国属于人文文化。中日文化差异在于:中国文化功效胜于日本,但其中糟粕对其影响较大,中国的人情社会尚缺乏市场经济的良性环境,尚未建立良好的现代管理制度。而日本对文化的功利主义胜于中国,注重实际矛盾的解决,这也是日本企业发展明显高于中

国企业的所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

(一)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

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我国国内公司尚未真正把民族使命、社会使命作为公司使命的重要方面。若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必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发展之处,就应肩负社会责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海尔公司比较成功。它的愿景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突出了公司的民族责任、历史使命。

(二)加强人才的吸引、培训与任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留住人才,培养员工忠心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我国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公司应建立配套的合理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要注意从精神上、物质上培养员工的忠心。具体措施如合理授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拉大薪酬差距激励员工;注重员工精神利益;多组织公司聚会、旅游等活动等。

(三)加强团队建设

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我国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高效的工作团队是巨大的生产力,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同时,企业要合理授权,注意挖掘个体的潜力,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合理搭配人才,打造高效工作团队。

(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并指导其行为。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学开学典礼心得体会下一篇:对村两委廉政谈话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