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事业史

2024-06-04

中国档案事业史(通用7篇)

中国档案事业史 篇1

1.“六经”皆档案, 见解独到。

一直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因为不论是《诗》、《书》、《礼》、《易》, 还是《乐》、《春秋》, 都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状况, 所以被称为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但“六经”皆档案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是这样的:第一, “六经”源于档案, 这自然不用怀疑, 因为图书一开始就源于档案, 是对人类活动的原始性记录;第二, 从内容上“六经”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档案;第三, 一些著名的档案学也曾提出此类想法, 如潘玉民的《档案编纂学》就曾认为“六经”是档案汇编。六经皆档案之说观点是独到的, 是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

2. 满文档案研究, 为研究民族历史打开一扇窗。

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批改奏章都用满文, 这对研究清代前期统治者的政策、对研究满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 满文源于蒙古文, 一些在蒙古族史书上找不到的一些史事, 却能在满文档案中找到, 由此可见, 满文档案对于蒙古史的研究、也意义非凡。还有, 清政府对西藏地区颁诏, 通常是满蒙藏合璧, 而且满文居多, 这对研究西藏的历史也很重要。

3. 清代玉牒研究, 了解清代皇族的传承。

玉牒即为皇家的族谱, 清代的玉牒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玉牒,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族谱的编纂与修护, 对皇室中每一个成员的生卒年、所担任的官职、嫁娶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与此同时, 也对皇族的成员有一些森严的等级划分。这对于研究清代皇族人口的变迁, 皇族内部的纷争, 皇位的继承要求很有意义。

4. 民国档案研究, 让复杂的民国历史格外清晰。

民国的历史在我们看来, 有时挺模糊的。这是因为民国档案的破旧缺损与冗长。解放初期, 民国档案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 当时为保护档案的完整, 并没有对档案进行适当的整理与销毁, 这对以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为在研究之前还要判断档案的时效性, 对档案的保护也需要人、设施, 这确实是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民国档案, 我们也要秉承对于其他档案的原则, 对于一些可以销毁的档案, 我们也无须保留, 对于重要的档案, 我们也要多方面保护。

5. 唐代管理制度研究, 一个繁荣帝国的成功之举。

唐王朝是历史上少数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极度繁荣的国家。它在文件、档案管理方面也有其独到的制度。如文件时期的四禁制度、避讳和平缺制度、执论制度、贴黄制度等, 档案时期的归档制度、保密与安全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这与现今的文档管理制度不谋而合, 我们也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经验, 从而更好地发展当今的档案事业。

6. 金代档案工作研究, 一个少数民族不一般的管理才能。

金代在借鉴辽宋的文档工作基础上, 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档工作系统。虽然其水平不如宋, 但却高于辽。金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编纂, 金代利用档案修史, 其中, 它以实录的修撰为核心, 兼修辽史。但由于种种原因, 金所修辽史最终却未能得以流传, 但这也不能抹杀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具有的卓越才能。

一部好的档案史应包括的档案种类、档案工作者、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机构、档案法制、历史档案学的介绍,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都有涉及, 全书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对中国档案的历史和档案管理工作及其延伸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论述。

参考文献

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曾三 篇2

曾三同志1906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县,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中共湘区农委、区委做秘书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曾三同志于1930年赴上海中央特科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1931年被派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报务员、苏区中央局电台政委、台长,并兼任红军通信学校政委,参加了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后,曾三同志赴西安,任红军联络处电台台长。抗战开始后,他受中央指派在西安、新疆等地从事联络、情报工作。1940年11月,曾三同志返回延安,先后任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第二室副主任兼政治处主任,中办机要科政治协理员,中央秘书处处长,当选党的“七大”代表和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1946年冬,中央机关疏散转移,曾三同志参加了中央重要档案的大转移工作,于1948年5月将中央档案转移到西柏坡,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三同志历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秘书局局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曾三同志致力于党和国家档案事业的开创、建设和发展,他提出了关于我国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基本原则和方针任务的意见,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档案干部专修班、档案工作刊物和档案科研机构,积极倡导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回顾曾三同志在档案战线工作的几十年风雨历程,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理论思想仍在指导着我们,他的工作作风仍然激励着我们,他的意志品质仍然鼓舞着我们。下面,笔者就节选他人生经历的几个片段,来向读者展示他与档案工作的不解情缘及对档案事业的不朽功勋。

曾三与早期的电讯档案

曾三去上海的时候,中央文库尚未建立,他是跟党的早期机要电讯工作者李强、张沈川学习无线电技术的。在此之前,即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时任大会秘书长的周恩来从大会秘书处工作人员中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学生中抽调了毛齐华、方仲如、陈昌浩、沈侃夫等10余人,进共产国际电讯班和列宁格勒伏龙芝军事通讯联络学校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周恩来回国后,又派李强、张沈川在上海筹建秘密电台。李强一方面筹建秘密电台,一方面用开办“电器公司工厂”名义举办无线电培训班,先后培训出曾三、伍云甫等几十名机务、报务和译电人员,然后输送到红军各部队,成为我党我军早期无线电事业的骨干。曾三、伍云甫虽然是党组织调去学习无线电专业的学员,然而组织上却没有钱给他们生活补贴。因此,李强、张沈川在上海巨籁达路四成里租了一幢楼房,挂出了《上海福利电器公司》的牌子,以买卖无线电器材和维修机电的业务。这座名为“工厂”,实际上是党的机要、电讯人员培训的地方。在这里任教的有:李强、张沈川、方仲如、沈侃夫、毛齐华、涂作潮等;而学员中有王子纲、伍云甫、曾三、曾华伦、刘光慧、赵荫祥、蒲秋潮等。当时,由于上海这个花花世界的特殊环境和党的机要工作的性质所决定,教员与学员之间往往互不认识,也不是住在一起,这主要是缘于保密起见。

1929年底至1930年春,曾三和伍云甫先后来到上海市静安寺西摩路口的一间“阁楼”内住下。他们二人亲如兄弟般同住一屋,完成着上级领导交赋的秘密任务。当时,曾三是作为从湖北武汉来上海拜师求学的学生,而伍云甫先来几个月,他们都是党组织输送到党中央秘书处机要电讯科专门从事无线电通讯业务的报务员。到上海后,曾三、伍云甫同住一间小阁楼内,桌上放着一个电键、一个蜂鸣器和一块干电池、两支铅笔和几张纸。他们一个按键发报,一个执笔接收,“滴滴滴”、“答答答”,不到半年时间,这两位年轻人成了中共最早的,也是最优秀的机要电讯报务员。1930年10月,曾三、伍云甫两位年轻人来到中央秘书处机要电讯科电台队工作。他们和毛齐华夫妇同住在上海幕尔鸣路一幢小楼内,曾三与伍云甫仍然同住一间房子。由于工作和装门面的需要,房间内摆设有大衣柜、梳妆台、烤火电炉、花瓶、古玩字画、麻将牌等,俨然是一对阔家少爷到上海游玩的样子以掩人耳目。令人快慰的是中共这种秘密工作竟然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活动了若干年而未遭破坏。当年,电台开始使用的密码是张沈川从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电台长开办的“上海无线电学校”搞到手的,其“密码”是人家弃而不用的旧本。当时任中共中央机关直属党支部书记邓颖超带领张沈川、曾三和伍云甫等对这本旧密码加以改造创新,并与在香港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电台第一次发去了密码电报。党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电台后,即派李强去南方局创办了第一部地方电台。南方局电台设在香港由李强、邱德二人负责。而中共中央电台发出的第一份密码电报稿是由张沈川保存的。1930年12月,张沈川等人被敌人逮捕之际,未来得及送中共中央秘书处文件保管处保管(当时中央文库尚未建立),只好由张沈川忍痛烧掉了。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8 篇3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报业经营要面对三个市场,即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A.证券市场 B.行业市场 C.金融市场 D.商品市场

2.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消费投入是通过一种行为间接完成的,这种行为是()A.按月付费 B.购买广播电视 C.按季付费 D.购买广告商品

3.新闻单位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也要求有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也需要开展()A.媒介推广活动 B.公共关系活动

C.舆论宣传活动 D.多种经营活动 4.明代的《京报》发行方式之一是()A.驿站寄送 B.零售 C.免费赠阅 D.订阅

5.新闻报道在时间上的要求现已发展为()

A.昨天发生的新闻今天报道 B.今天发生的新闻今天报道

C.以前发生的新闻现在报道 D.现在发生的新闻现在报道

6.新闻集团的真正性质是()

A.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集合 B.新闻事业单位

C.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集合 D.新闻集团公司

7.通信网的三要素是()

A.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

B.终端设备、备用设备和交换设备

C.发话设备、听话设备和维修设备

D.传输设备、维修设备和交换设备

8.广播电视受众研究最基本的内容是()A.受众构成测量 B.视听人数测量

C.受众评价测量 D.视听节目测量

9.电视广告的收费单位是()A.秒 B.5 秒 C.10 秒 D.分

10.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或然率公式,提出者是()A.本·巴格迪坎 B.约翰·勒文

C.韦尔伯·施拉姆 D.马克·波拉特 11.编辑的决策按层次可以分为三种,其中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是()A.制定报道计划 B.制定编辑方针

C.确定报道范围 D.确定编辑风格

12.我国的新华通讯社所属的上级机关是()

A.中共中央 B.国务院 C.新闻出版总署 D.中共中央宣传部

13.1970 年,世界上第一台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系统诞生于()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4.我国新闻单位的工资制度属于()A.技术等级工资制 B.职务等级工资制

C.结构工资制 D.浮动工资制

15.报社财务活动的起点是()

A.资金筹集 B.流动资产管理 C.成本管理 D.固定资产管理

16.新闻媒介广告成本中主要由交易成本和发布成本构成的成本是()A.间接成本 B.直接成本 C.基本成本 D.附加成本

17.新闻纸供不应求时,其期末储备量一般为全年用纸量的()A.7% B.17% C.15~25% D.25~35% 18.新闻媒介的名称可以取得()

A.专利权 B.著作权 C.商标专用权 D.商誉使用权

19.因特网又可称为()

A.第一媒体 B.第二媒体 C.第三媒体 D.第四媒体

20.新闻单位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是()

A.市场化管理 B.社会化管理 C.专业化管理 D.附属化管理

21.当年贡献额小于或等于零的报社为()A.限生型报社 B.补贴型报社

C.办报—印刷型报社 D.潜在贡献型报社

22.从传播学角度看,媒介的广告传播主要依附于()A.新闻传播 B.市场调查 C.经济发展 D.受众需求

23.实现冷排胶印技术改造后,报社印刷厂的生产过程()A.以“印”为主 B.以“刷”为主

C.“印”、“刷”并重 D.只“印”不“刷” 24.在所得税方面,国家对宣传文化企业的优惠表现在()A.减、免所得税 B.低税率

C.应纳所得税额计算 D.所缴所得税的使用

25.报业集团的种类,一般可分为()A.单一型和混合型 B.联合型和独立型

C.更生型和限生型 D.补贴型和贡献型

26.媒体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A.针对性原则 B.独创性原则 C.计划性原则 D.配合总体目标原则

27.1835 年成立的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

A.哈瓦斯通讯社 B.路透通讯社 C.沃尔夫通讯社 D.斯蒂芬通讯社

28.广告中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等内容,是《广告法》中的()A.自律性条款 B.禁止性条款 C.限制性条款 D.职业道德条款

29.对报纸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销量是()A.有用销量 B.总发行量 C.无用销量 D.净销售量

30.在波拉特信息经济分析体系中,新闻业归入()A.信息商品化产业 B.信息技术产业

C.第一次信息部门 D.第二次信息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6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如以报社为主体,以发行期限为参照,有关发行量的统计指标主要是()A.季度发行量 B.期发行量 C.发行量

D.月发行量 E.平均期发行量

32.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在传播活动中所显示的主要性质及其功能,可把它们分为()A.新闻性节目 B.综合性节目 C.教育性节目

D.服务性节目 E.文艺性节目

33.为保证报社印刷厂生产计划按时完成,要做的主要工作有()A.确定劳动定额 B.合理分配人力 C.安排生产程序

D.制定规章制度 E.保障机器设备正常运转

34.报社的产品销售收入主要是()

A.报刊发行收入 B.广告经营收入 C.税后利润收入

D.承印代印收入 E.无形资产收入 35.广告活动的主体在现代社会分化为()A.广告主 B.广告公司 C.传播媒介

D.传播对象 E.广告协会

36.多媒体产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A.套装型 B.网络型 C.剧场型

D.单一型 E.更生型

37.1994 年5 月18 日,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提出()

A.以少量试点开始尝试 B.限于本省区范围的联合C.不组织跨省区的集团 D.不组织股份制的出版机构

E.不吸收与新闻出版无关的企业

全国2001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事业管理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66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1.B 2.D 3.B 4.B 5.D 6.D 7.A 8.B 9.A 10.C 11.B 12.B 13.D 14.C 15.A 16.B 17.D 18.C 19.D 20.B 21.B 22.A 23.B 24.D 25.A 26.D 27.A 28.B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6 分)31.ABCDE 32.ACDE 33.ABDE 34.ABD 35.ABC 36.ABC 37.ABCDE 38.BCD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2 分,共8 分)

39.社会组织创造维持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各种必须条件的功能。

40.某个时间点上,瞬间收看某节目的人数与观众总数之比。

41.新闻行业不正之风的一种表现,因为新闻单位发出的这种“新闻”,是广告客户出于误导受众 的目的把广告诉求的内容转换成的“新闻”。

42.运用照相工艺在可感光的版基上制版,完成印版制作。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 小题,每小题4 分,共24 分)

43.指新闻工作中无视社会效益的存在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其本质是将新闻机

构变成为利润而运转的机器,新闻人员变成以新闻谋私的无耻“文侩”。

44.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业规模扩张与广告收入的非均衡发展;二是报纸公费市

场衰落,自费订阅渐成趋势。

45.有利于充分发掘新闻价值、突出报道主题。

有利于调动各种资源。

有利于充分发挥报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记者深入采访。

增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

46.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严格考核;教育培训。47.(1)实行人事管理观念的转变和体制更新,如实行全员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等;

(2)财务管理体制也要创新,如统一运营资金,财务机构和人员的统一领导,各单位经济核算

可以分开尽量分开;

(3)计划与统计管理体制要健全。

48.审查的目的是保证广告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防止出现诈骗广告或不真实广告。

审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广告主进行审查;二是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 小题,49 小题10 分,50 小题12 分,共22 分)

49.(1)具较有影响的传媒实力:一张主报至少应有4 个子报子刊;(2)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3)较

为充足的人才实力;(4)拥有胶印照排、彩色胶印等技术实力;(5)较为畅通的发行实力。

50.一方面报纸的新闻版面可供出售,对象是读者;另一方面报纸的广告版面可供出售,对象是

广告主。广告主购买广告版面按价值原则付费从而使报社获得高额的广告收入。广告收入使

报社可以廉价售出报纸,从而使报纸商品的成本原则被扭曲。受众购买报纸所享受的廉价优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篇4

选择10分(10题)名词解释10分(2题)简答 40分(4题)论述40(2题)选择

1、到唐代已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

2、唐朝时我国最早由报纸的朝代。——敦煌进奏院

3、明报原件——急选报抄件——万历邸钞,天变邸钞

4、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马六甲)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6、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7、《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纸

8、《万国公报》的前身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一家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教会新报》

9、维新派主要方式: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和开办书局

10、《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记闻》

11、《时务报》发表了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变法通议》

12、《湘学新报》由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担任督办

13、《国闻报》——严复

14、《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15、《清议报》1898年横滨创刊,主编梁启超

16、《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17、《新青年》第一卷名叫《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

18、《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9、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湘江评论》毛泽东主编

20、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14日宣告成立,徐宝璜为学会所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后改名为《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21、《向导》先后由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担任主编。

22、《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23、《热血日报》是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瞿秋白主编。

24、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接办《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25、1923年初,美国人奥邦斯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26、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27、1927年5月15日,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广播

28、新华社前身是红中社29、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

30、斯诺撰写《红星照耀中国》后改名为《西行漫记》

31、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

32、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在抗日革命

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第一任社长博古(秦邦宪)

33、解放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34、晋察冀——《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社长、总编辑邓拓

35、《观察》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

36、报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普及也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

37、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49年38、1953年,私营报纸除停办者外,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39、1949年设立了新闻总署

40、声势大、变化快、调子高成了“大跃进”的宣传报道的基本特征 41、1957年毛泽东多次提出“要政治家办报”

42、1958中国电视事业诞生

43、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44、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

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到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2、王韬: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封建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近代新闻人,参加《六合丛谈》,《近事编录》的工作,《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了其编译的《普法战纪》,后任《循环日报》主编。是我国最早重视向西方学习,提出中体西用的进步人士之一。

王韬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 《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3、民史,民口:谭嗣同提出的观点,他还提出助新之器和报刊文体的观点,认为报纸是进步的,列举历史说明了报纸是重要的,是对民权的初步的认识。

4、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政治家、学者、报人,自1895年参加《万国公报》《知新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晨报》《时事新报》《庸言》《大中华》等工作,自1912年归国后主要致力于政治活动但仍坚持为报刊撰稿。

5、梁启超报刊思想: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去塞求通;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报刊性质多样,报馆有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和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的两大天职,6、新文体:梁启超倡导的,又叫时务文体,其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7、苏报案: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同意清封建政府在租界镇压革命党人,导致《苏报》永远停刊。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8、癸丑报灾:袁世凯打着共和的旗号,迫害新闻界,捣乱、查封报馆,殴打、逮捕、驱逐、杀害报人,导致1913年底,全国出版报纸只剩下139家,少了2/3,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称为癸丑报灾。

9、黄远生:原名黄基,字远庸。是我国新闻通讯奠基人,于1912年从事记者工作,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称为‘报界奇才’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①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②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③ 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④语言通俗生动

10、邵飘萍:采访技艺:①随时处于角色之中②广泛交友,不惜小费

③千方百计,随时应变④掌握心理,把握战机

贡献: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重视通讯社之人,参与创立北大新闻学

研究会,提出“布衣之将相,无冕之王”,写了《新闻学总

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11、诚言事件:《申报》和《新闻报》在7月11日在广告栏内刊登了帝国主义

宣传品《诚言》第一期。激起上海新闻界和广大市民的公愤

12、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出版家。曾在《生

活》周刊工作7年,积极投身于新闻界,1935年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后于1936年入狱,时称“七君子事件”

其办报思想和经验:①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②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 ③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④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⑤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13、新生事件:《新生》刊登的《闲话皇帝》一文,涉及到了日本的天皇制度,当时伺机寻衅的日本人便故意将事态扩大,企图借以镇压一切抗日言论,《新生》被封,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新生事件”

14、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是《大公报》的撰稿人、旅行

记者,他在大公报第一次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的新闻通讯的代表作:《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

15、“公营新闻事业网”:这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系统,包括以

《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系统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

16、左叶事件: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在活动中与记者发生口角导致了舆论对官僚

作风的批判

17、《燕山夜话》:邓拓以笔名马南在《北京晚报》上开辟《燕山夜话》专栏

18、“吴南星”:邓拓、廖沫沙、吴晗合作以笔名“吴南星”开辟了《三家村

札记》专栏

简答

1、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首先,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没有专文、专讯和专门采写的新闻。其次形式不同,只有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更没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只是抄写在帛或纸上,或印成单张,没有定型,也没有广告。再次,发行和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路驿站传递,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总的看来,它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其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美查对申报的改进:首先,把商业经营的思路与经验用在报纸上,申报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其次,《申报》是一张较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受众面广。再次,《申报》重视经营管理,设立了分工明确的报馆,制订了《本馆条例》,还降低成本,廉价销售

3、外报的作用和影响:作用:①为列强武力侵华和政治讹诈提供情报

②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

③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影响:1)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

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4、国人办报的特征和意义:1896-1898年间出现国人办报的热潮,初步具有全国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等特征,其主要表现是: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时事政治报刊,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但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意义:①两个突破,即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

②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是由此发端

③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5、清政府加强对报业的控制手段有哪些?①迫害报刊和报人②制定报刊法规③ 出版官报

6、《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贡献: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中,在国内,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政治上是封建军阀专政。国际上,欧美帝国主义侵略。思想上,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唤起民众

贡献:①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动文

学革命

7、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①由《新青年》开始提倡的自由平等的讨论问题②政论传统的回复与发展③提倡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④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⑤报纸副刊的革新,北京《晨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⑥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8、史量才和《申报》改革:1912年史量才接手《申报》,在他手下《申报》以“言论自由,不偏不倚,人们喉舌”为标榜实际上是非常保守,政治评论很少。改革:人事及组织上进行改革,抓“一头一尾”即评论和副刊

9、“孤岛”:自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史称上海“孤岛”时期,爱国人士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

10、苏商:在上海孤岛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苏商”名义出版中文《时代》周刊,主要报道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击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的胜利进展,给生活在奴化毒化中的上海民众很大的鼓舞。

11、“拒检运动”: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掀起一次又

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1945年8、9月间发生了“拒检运动”,重庆16家杂志社一起声明拒检,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和响应,后扩张到新闻界,最终“拒检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12、反“客里空”运动:在土改运动初期的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

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出现一派“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报纸

上的失实新闻报道为数不少,《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新闻,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之后在新华社的号召下,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普遍展开反对“客里空”运动 意义: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

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13、学习苏联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少可供新中国人民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具有积极意义。首先,通过学习,加深了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其次,提高了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但是,在学习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一味照抄的教条主义弊病,以致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教条学习在报纸工作中的主要表现:①片面强调不犯错误②每天一篇社论③业务路子越走越窄④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教条学习在广播工作方面表现:①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影响了地方的积极性②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只谈成绩不讲缺点

论述

1、《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

两报围绕4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

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革命派和保皇派利用报刊对对方思想的批驳性质和意义: 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②是革命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是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

③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论战,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使人们相信清王朝一定能够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够实现。

④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⑤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

⑥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进了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

2、《解放日报》在整风中的改革(第一次新闻改革)

1942年全党开始整风,这次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进行的一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运动,在延安,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党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新闻界的整风运动指明了方向。《解

放日报》改版后的第一版变成主要反映各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具体表现:

一、增强了党性、组织性: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

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增强了群众性:①宣传为人民服务思想,批判“无冕之王”

观点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③加强通讯员

工作、依靠群众办报

三、增强了战斗性。对新闻界的“同人办报”、“技术第一,政

治第二”等错误思想也进行了批评

四、改进了文风

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②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③报纸是人民的教

科书、党的教科书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意义:经过整风改革,不仅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同时还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

3、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第二次新闻改革)

背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得到发扬,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内容:报纸:由对开4版改为对开8版,一版为要闻版,二、三版是国内经

济版,四版是国内政治版,五、六为国际版,七版是学术文化

版,八版是副刊和广告。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

文风

广播:改进新闻报道;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

收获和意义: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冲破教

中国档案事业史 篇5

一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是——年。我国新闻事业史上耳目喉舌论最初由———在《》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3 鸦片战争后,在上海与《申报》齐名的报纸还有《》和《》。1926年,著名报人——、——先后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当时震动全国的重大事件。5 陕甘宁边区面向群众的报纸是1940年创办的《》。香港地区规模最大的通讯社是————。台湾解除“报禁”的时间是————。

二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暂行报律**张季鸾《中国青年》《解放日报》《中国的西北角》

三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果如何?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再延安根据地创办的主要报刊19世纪后期,《申报》和《上海新报》展开了怎样的竞争?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档案事业史 篇6

关键词:奥卡姆剃刀定律,档案事业,中国,指导意义

一、奥卡姆剃刀定律

奥卡姆剃刀 (Occam's Razor) , 是公元14世纪英格兰逻辑学家威廉 (William of Occam, 约1285年至1349年) 提出的。奥卡姆是一个地名, 在英格兰的萨里郡, 是威廉出生的地方。威廉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简言之即“如无必要, 勿增实体”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由于他是英国奥卡姆人, 人们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

威廉对当时无休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 于是著书立说, 主张“思维经济原则”, 宣传唯名论, 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他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 应当被无情地“剃除”。这把剃刀锋利无比, 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 被认为是异端邪说, 威廉本人也被教皇作为异教徒关进了监狱。后来他成功越狱, 并投靠了教皇的死敌—巴伐利亚的王爷。由此, 他的格言“如无必要, 勿增实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这把剃刀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运用范围, 在科学研究、企业管理、投资经营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更为广泛而灵活的作用。

二、奥卡姆剃刀定律指导中国档案事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档案工作变化发展很快, 档案工作领域不断拓宽, 档案工作内容迅速膨胀, 工作任务也日益繁重, 工作要求也愈加严格。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难以适应各项事业对现代档案工作的要求。近代最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奥卡姆剃刀定律”, 其提倡“简单管理”的思想, 越来越受到档案工作人员的青睐和重视, 对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提升档案学术理论研究水平

1. 促使档案学术理论研究“接地气”。

我国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档案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撑。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 客观上要求档案学理论研究要“接地气”, 即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于解决中国档案事业的现实问题, 直面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从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具有中国档案事业特色的, 符合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的“自产”理论。因此, 要大胆使用奥卡姆剃刀, 剔除那些空洞虚无、累赘无用, 不符合中国档案事业实际, 又无助于解决中国档案工作现实问题的理论, 比如文件中心理论、档案商品论和档案馆有偿服务论。

众所周知, 文件中心是适应美国文件管理实践的现实需要而建立起来, 并在美国得到普及的一种新型的文件管理机构。它的出现和普及得到了西方档案界的关注。西方档案界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探讨, 得出了关于文件中心的若干理论。国内学者将文件中心及其理论引进国内后, 激起国内学者极大的研究热情, 由此引发诸多启示和争论, 而“我国建立文件中心是否可行”便是论题之一。赞成在国内建立和推广文件中心的学者们大谈建立文件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优越性和美好前景。实践表明, 1988年甘肃省永靖县建立的国内第一个文件中心并未在中国形成燎原之势。相反, 我国的机关档案室也不见得衰落, 仍然是中国档案事业的坚实基础, 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可为何学者们宁愿在文件中心尚未在国内普及的情况下, 孜孜不倦地研究了至少34年且热情依然不减 (从韩玉梅、黄坤坊于1979年发表在《档案学通讯》的《外国的中间档案馆》一文起计算) , 却不愿倾注心血去深入研究在国内成长壮大的、为我国档案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富有生命力的机关档案室?理论和实践表明文件中心理论并不适合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因为它既没能成功地指导文件中心这一机构在中国普及开来, 又没能为我国的机关档案室变得完美提供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指导。

档案商品论和档案馆有偿服务论是国内一些学者套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商品价值原理, 来论证档案的商品性和商品价值, 促使档案商品化和市场化, 甚至把档案的商品价值观作为论证档案馆有偿服务的理论依据。事实上, 档案不是以交换和买卖为目的产生的, 而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是社会活动的附属品。档案的价值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档案形成者的社会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历史信息。此外, 过度地研究和讨论档案的商品价值和档案馆有偿服务, 从长远来看,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弊大于利。因为档案商品化会助长违法犯罪行为, 如泄露商业秘密甚至国家秘密, 涂改、伪造和销毁档案等。这些违法犯罪行为不仅给档案和档案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且危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与利益。

2. 防止档案学术理论研究“炒冷饭”。

学术理论研究不但要迎接来自中国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挑战, 而且还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把握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寻找“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尤其是进行理论创新, 走在档案工作实践的前面, 用先进的档案学理论来指导档案工作。相反, 学术理论研究如果无视当前中国档案事业正在变化发展的实际, 依旧深埋于故纸堆里不能自拔, 不管是将过去的理论翻来覆去地“炒冷饭”, 还是继续在学术理论研究的道路上拾人涕唾, 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研究成果毫无现实价值,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长此以往还会削弱学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理论成果非但不能指导中国档案事业的实践, 反而阻碍其向前发展。因此, 要用奥卡姆剃刀剪除陈旧过时、潜窃阳剽的理论, 恢复学术应有的价值和学人的创新动力。如关于档案的定义、本质和属性;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全宗理论;数字档案馆的定义、特点、性质等仿佛成了经典论题, 反复研究而长盛不衰, 内容交叉重复却未见得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创新。

(二) 矫正档案管理实践的偏差

1. 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档案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记录, 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且反映了长久以来档案整理的情况和保存的结果。档案整理应“充分利用原基础”, 一方面是尊重和利用先前的整理基础, 不要轻易打乱重整, 已经整理过的档案, 只要有目可查, 就应当保持原有的整理秩序;另一方面是研究和利用原先的整理成果, 不要轻易地改变原来整理和保管的面貌。档案整理还应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 是文件在生成和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相互关系, 也叫“有机联系”或“内在联系”。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表现在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要求人们在整理档案时, 不可以随意拆散或任意地脱离其形成单位, 应保持文件在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联系。

多年的档案整理实践表明, 没有一种档案整理结果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 每年供档案部门支配的资源有限, 档案部门应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整合、开发和组织档案信息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而且也能够提升单位的内在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 要摒弃现实中很多档案管理部门把整理过的档案反复加工整理、人为割裂档案有机联系的做法。

2. 优化档案工作流程, 减轻日常工作负担。

为了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还要重新梳理和优化档案工作的流程, 剃除那些重复性的、不必要的工作内容、环节和任务安排, 下决心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档案工作有很多环节可以实施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 为档案工作者免去大量不必要的工作环节, 减轻日常工作负担。例如一份文件形成之初, 若文件用纸、编排规格、书写和装订材料等方面符合档案永久保存的基本要求, 则会省去整理时裱糊、复印和拆除金属物等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又如, 将文件的元数据采集工作放在收文和发文阶段完成, 档案工作者就可以从烦琐的著录和编目中解脱出来。

3. 突出档案工作重点, 提升工作价值和地位。

档案工作者在传统的档案整理和保管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但这并未因此换来档案工作者及档案工作应有的价值和地位。优化后的档案工作流程能使档案工作者突出档案工作重点。档案工作者如何找到工作重点, 来提升工作价值和地位呢?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为此指明了方向。库克认为档案工作者要“停止扮演实体保管员的角色, 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 开始做掌舵员, 而不是做船手”。档案工作者要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 首先要去熟悉档案信息内容和本单位的业务知识;其次要去研究领导和各部门对档案的现实及潜在需求;再次要去挖掘和搜集能满足利用需求的档案信息;最后要不断地提高知识服务的技能和总结知识服务的经验, 使知识服务向更高层次迈进。档案工作者通过运用智慧的头脑, 在知识服务的过程中使凝结在档案实体上的价值得以实现。档案价值的实现既提高了档案工作者的价值和职业荣誉感, 又提高了档案工作的价值和地位。

4. 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依法治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以下简称《档案法》) 的颁布实施, 结束了我国档案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 标志着我国从此步入依法治档的新阶段。依法治档就是依照《档案法》及有关档案法律法规, 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档案事业, 使档案事业纳入法制轨道,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为社会提供利用。目前, 我国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诸如《档案法》立法理念落后、《档案法》内容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互冲突、档案法律法规与档案行政规章的不协调等问题, 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 《档案法》立法理念落后。《档案法》的许多规定都体现出权力大于权利、国家权利大于公民权利的立法理念。比如第十一条、第十六条、第二十四条对非国有档案的全面管制和第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对档案利用的过度控制便是该理念的具体表现。这种理念不仅与我国近年来提倡建设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的理念不符, 而且与我国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符。

其次, 《档案法》的内容与其它法律法规相互冲突。比如:与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宪法》) 的内容冲突。《档案法》第十一条、第十六条、第二十四条对非国有档案的规定与《宪法》第十一条:“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三十三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冲突。又比如:与2008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的内容冲突。《档案法》侧重对档案的保护和管理而非档案的利用, 强调档案信息的保密而非公开, 但《条例》则主张政府信息公开和保密范围尽量最小化。

最后, 档案法律法规与档案行政规章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之一便是档案行政执法主体混乱。《档案法》第六条表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履行档案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部门。事实上, 它们不是唯一的档案行政执法部门。不少档案行政规章将业务主管部门作为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比如:2001年6月29日建设部修订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无故延期或者不按照规定归档、报送的; (二) 涂改、伪造档案的; (三) 档案工作人员玩忽职守, 造成档案损失的。”又比如:2010年3月12日水利部发布的《水利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对于违反本规定的单位或个人, 上级主管部门或本单位应予以通报批评, 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改的, 应按规定对相关单位或直接责任人给予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 立法机关在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时, 也要运用奥卡姆剃刀剃除理念落后、内容与其他法律法规冲突、档案法律法规与档案行政规章不协调的条款, 及时修订《档案法》和清理档案行政法规及档案行政规章。档案立法要保持立法理念的先进性、具体内容条款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这样不仅档案行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而且公民也可以利用法律来维护合法的档案权利。

5. 严格控制建馆数量, 整合和优化馆藏资源体系。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档案馆事业突飞猛进, 一路高歌, 各类档案馆如同雨后春笋, 层出不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得知:1983年全国有2830个档案馆, 2012年全国有4107个档案馆, 29年来增加了1277个档案馆, 增幅达45.12%。2002年全国有3902个档案馆[7], 到2012年, 10年增加了205个档案馆, 增幅达5.25%。2010年全国有4077个档案馆, 到2011年, 1年就增加了30个档案馆, 增幅达0.74%。档案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是公民档案和信息意识增强使档案馆事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档案馆纷纷成立也带来忧患:一是加大了建馆的投资;二是扩充事业人员的编制, 加重财政负担;三是应进馆的档案被各类档案馆截流, 助长各馆本位主义的思想, 将国家所有的档案变成部门所有;四是各馆垄断档案, 影响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开发。

针对目前我国各类档案馆众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国家档案局正“着手研究制定《国家档案馆条例》, 以进一步明确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体地位、对其他各类档案馆准确定位、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主旨, 开展前期立法调研和相关论证。”国家档案局力图剃除不必要的档案馆设置, 一方面严格审批设置档案馆的手续, 控制建馆数量;另一方面充实和强化综合档案馆作为档案永久保存和研究利用的基地, 拓宽接收范围, 优化馆藏, 建立信息开发和共享制度, 防止资源垄断或重复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奥卡姆剃刀定律对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管理实践中。运用好奥卡姆剃刀定律, 既可以提升档案学理论研究水平, 又可以矫正档案管理实践的偏差。无论是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还是档案实践工作者, 都有必要运用奥卡姆剃刀定律来验证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以共同推动中国档案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玮“.简化原则”的真义[J].中国档案, 2008 (1) :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DA/T1-2000档案工作基本术语[S].[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 [2000].

[3]薛蕾.浅谈档案事业发展[J].办公室业务, 2012 (11) :19-20.

[4]特里·库克, 刘越男.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后保管及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信息与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场革命[J].山西档案, 1997 (02) :7-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八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R/OL]. (1984-4-29) [2013-7-30].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20331_15377.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 (2013-2-22) [2013-7-30].http://www.stats.g ov.cn/t j g b/ndt j gb/q gnd tj g b/t 201 3022 1_402874525.htm.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 (2003-2-28) [2013-7-30].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30228_69102.htm.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 (2011-2-28) [2013-7-30].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_402705692.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 (2012-2-22) [2013-7-30].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20222_402786440.htm.

《女殇》:女性受难史的档案文献 篇7

对段瑞秋来说,写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相、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起先她只是对一个道听途说的信息感兴趣:当年在腾冲,有一个当地的少女和一个侵华日军的官佐“恋爱”了。但是,当她向滇西抗战博物馆馆长段生馗询问真相时,段馆长发怒:“这个故事绝对违背了历史事实,美化了鬼子。”段馆长告诉她,这个传说中的当地少女,就是荷花乡的杨美果,在她20岁的时候,被日本兵抓进据点关起来糟蹋,领头的叫南沿大武。她反抗,日军就扇她耳光,咬她,用刺刀划她,传说中她被砍掉的小指头,就是被南沿大武这畜牲发情时咬掉的。

正是震惊于传说和真相间的巨大反差,段瑞秋开始了她的追索。一段即将湮灭的惨痛的女性受难史,由此向人们展现出来。

《女殇》书中所写的受害女性,既有已经熟知的“慰安妇”,慰安妇的服务有收入,日军印发慰安券,凭票得到“慰安”,慰安妇可以得到军票寄回家。但还有更多悲惨的女人不是慰安妇,她们被日军抓到据点和慰安所,成为兽欲的发泄对象,就是性奴。她们都是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

在人类战争史上,在占领区强奸烧杀的,当然不只是日军。但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尤为令人发指。他们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劫掠占领区的民女,肆无忌惮地强奸。《女殇》一书记录了日军的暴行:

山西沁县的郭毛孩,1939年时只有13岁,她的两个姐姐20出头,小妹11岁。扫荡的日军把姐妹四人掳走,关在农户家里强奸。几天后11岁的妹妹死在日军身子底下,三个姐姐扑在妹妹的尸体上痛哭,日本兵把她们掀起来继续强奸。盂县的张先兔,15岁做新娘时被日军从婚床上掳走。因她是小脚走路慢,鬼子强令一村民把她背到据点,糟蹋20多天后才放回。

在据点,日本兵不让她们穿衣服裤子,光着身子睡在抢来的被褥里,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鬼子任意掀开一个被窝钻进去,当众强奸。这些女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后,日军又逼着他们的家人卖牲口卖田地,换成大洋来把她们赎回去。书中记录的这些史实,不仅揭露了日军军纪的涣散,更揭露出他们本性上的残忍和无耻。

弱国子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让人痛彻心扉。海南的黎族少女陈亚扁,1942年15岁时在家中织黎锦时被日军抓走,关进军营慰安所三年,日本投降后才回家。她的父母簌簌发抖不敢动,眼睁睁看她被掳上汽车。在山西盂县,19岁的曹黑毛,被一个日军情报班长当着院场上全村人的面,带到一旁的屋子里强奸。广西荔浦县的韦绍兰老人,当年被日军抓进据点强暴,几个月后才放回来。被抓时村里好多人都听到了她呼救的喊声,只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救她。她说:“我晓得,我晓得。不怪他们。那个时候没人打得过日本兵!”

海南的符桂英老人,当年到日军据点去寻找被抓走的丈夫,即被日军扣留。白天被逼着洗菜做饭干活,晚上被日军轮奸。被折磨得生病快要死了时,日军才把她放回。几个月后,刚把病养好,日军又来把她抓走。问她为什么不逃到其他地方去,她说岛上到处都是日本人,到哪里都要被抓。

日军的强奸暴行遍布整个中国的占领区,云南、广西、海南、山西、黑龙江……祸害了无数无辜的妇女。仅在海南澄迈县,日军占领期间,被强奸879人,被迫当军妓369人。

这些被祸害的妇女,战时要忍受难以抗拒的凌辱和伤痛,战后更要面对无尽的屈辱和艰辛。她们被人嫌弃,许多人失去了生育能力,为了生活,她们隐忍度日。

云南腾冲荷花乡的杨美果,被凌辱三个月回来后,因为是“日本兵沾过的女人”,她的男人不要她了。后来她和一个傻男人过了几十年,生了三个娃都有点傻。

山西盂县的侯东娥,人称“盖山西”,长得很漂亮,被日军掳到据点糟蹋后,被她的男人抛弃,后来再嫁。她自杀过,后来离了婚,又嫁给一个抗战时被毒气毁容的男人。

海南南宝的林爱兰,曾是抗日游击队队员,和日本鬼子打过仗。“男人用大刀砍日本崽,我们不敢用刀,只用枪。有时候日本崽多,我们就边打边跑,我们人多,日本仔就跑。”林爱兰被俘后被日军关在据点一年多,后来终身未婚。她说:“男人的事,我根本不要去想。”

山西盂县的曹黑毛被强奸后,逃回家时已经怀孕,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一生下来就被母亲扔到河里。广西荔浦的韦绍兰被日军强暴后,生下了“日本仔”罗善学。“名誉不好啊。”1945年8月22日出生的罗善学和韦绍兰相依为命,至今未婚。他说,他想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当和尚。

书中所呈现的这些不幸女人的命运,让人们看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也看到了女性命运最惨痛的一面。书中所呈现的一个个真切的细节,蕴含着具体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档案文献的意义。

这似乎是一部只有段瑞秋才能写出的书。身为自由作家的她,为寻找这些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800天东奔西走的采访,100天日以继夜的写作,留下一大堆的机票、长途客车、动车、出租车票,坐过没有票的面包车、无证经营的黑车、摩托车、助力车、拖拉机和马车,从云南中缅边境的畹町,到黑龙江中俄边境的东宁;从海南保亭县的苗族山寨,到山西盂县的乡村窑洞,她找到并采访了27位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

作为女性,段瑞秋以她的善良和亲和力,使这些受害者愿意向她敞开心扉,倾诉了她们内心难以启齿的伤痛和悲哀。山西沁县的骈大娘在接受采访后坚决不收钱,她说:“俺只要把心里的苦水倒出来就行了,装了几十年了。”

据研究统计,侵华日军的性暴力受害者,有40万人。段瑞秋采访的这27人,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她们最年轻的都已经80多岁,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这些老人在不断地逝去。就在这本书出版前夕,2014年11月21日,又一位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名叫何玉珍的老人去世……

段瑞秋女士抢救出一段女性悲惨的受难史,丰富了人们对战争和人性的认知。难怪著名电视主持人崔永元在推介这部书时说:向作者致敬。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写下这一地月光诗歌下一篇:幼儿园年检自查自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