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昨天

2024-05-31

逝去的昨天(共15篇)

逝去的昨天 篇1

灰色阴天,熟悉的地方,伴随着思念。轻轻的敲开了回忆的大门,眼泪告诉我。我在想你,双手捂住耳朵,我不准自己再去惦记。我用力呼吸,拼命去忍住泪水,不让它流出来。雨滴下,模糊了眼前的视线。努力隐藏的痛,反而更明显。我们曾扣著指尖,许诺彼此的明天,放开了手,遗忘在昨天。我还记得你温柔的双眼,那一句我爱你多么的甜。

独自站在冷的街,望着远方灰的天。情绪沉到了谷底,身边都是一些形形色色的人,漫无边际的走,不明白该往哪走。是该往前,还是该往后,完全没有决定。逝去的昨天,再见。

伴着寂寞的时间,悼念着死心的誓言。昨天你给的温柔,在被爱伤害以后,你曾说的每一句爱我到头都转成一道道伤口。那么的深,那么的痛,吃多少药都无法痊愈。永久都会有那么一道疤痕在那里。提醒着,我曾爱过你,曾被你爱过,伤过。

一句再见不见,说的好象无所谓,睁开双眼,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早已泪流满面。擦掉眼泪,擦不掉你慈悲的吻,曾让我如此的眷恋。

一句再见不见,说得那么简单。闭上双眼,任凭泪水流过炙热的脸。想你不曾真的望见,伤痛在渐渐蔓延。逝去的昨天,再见!

逝去的昨天 篇2

把相关联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凉爽的蓝天认真地点头

高远的花香使劲地叫喊

淡淡的空气紧紧地观察

清清的阳光慌张地拉住

金黄的河水微微地推开

试卷发下后, 同事领着他的孩子找到我, 说孩子不服, 理由是老师判错了, 扣了他的分。我仔细看了试卷, 其中, 孩子是这样连接相关联的词语的:

淡淡的河清清的花香使劲地叫喊慌张地推开

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反复推敲, 实在找不出孩子这样连接何错之有。评卷教师、也是课任教师一定判错了。为慎重起见, 我让孩子说说他的理由, 他说:“可以造句呀!”“说来听听。”我鼓励他道。

“小明被绑架了, 他使劲地叫喊。”

“狗在追小红, 小红慌张地推开门。”

对这些需要连接的词语, 学生懂了, 会用了, 也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我们还要苛求他们什么呢?我不能找不是理由的理由让孩子与命题者、与教师的想法一致;出于成人世故, 我也不敢鼓励学生去找老师讨回公道, 因为我实在不敢想象学生这样做的后果。

据了解, 这是全市小学的统一语文考试, 这份试卷不是出现在一所小学, 而是该市所辖的所有小学。

两年前, 一小学期末考试五年级的语文试卷有这样一道习作题。

夏天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喜欢?请你仔细观察, 夏天的人、景、物等有什么变化, 把它写下来, 题目自拟。

客观地说, 这道习作题贴近学生实际, 能让学生有话可写。因为考试之时, 正是夏天, 学生只要看看室内, 望望窗外, 回忆刚刚过去的春天, 联想即将到来的秋天, 都能十分轻易写出夏天人、景、物等的变化。但是就是那刺眼的“为什么喜欢”一句话, 给人以被强迫思想的感觉。我不知道命题者为什么要强迫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夏天, 而且要说出喜欢的理由。那不喜欢夏天的学生又写什么, 如何写呢?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 言不由衷地说谎。据了解, 这套试卷是用于全州小学语文统一考试。这与2002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第五版披露的武汉市荆州区某小学老师强迫学生都写“春天好”如出一辙。其实, 在作文中, 喜欢或不喜欢夏天, 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多大关联。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学生喜欢或不喜欢夏天, 都有他们各自特殊的缘故, 命题者和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情感自由。《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 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以说, 无论是要求学生赞美春天好, 还是强制学生喜欢夏天, 都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 剥夺了学生言说的自由, 扼杀了学生的言语生命, 严重违反了语文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 语文测评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发生不该发生的严重教育事故, 这很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关心语文教育的人深入探究。

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吗?不是!这些年, 不少人把语文教育的低效简单地归罪于“应试教育”, 这可以说是大错特错。因为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的今天, 小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不存在升学考试的压力, 完全可以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规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 让学生愿学、乐学。

是语文教材质量有问题吗?也不是!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 语文教材也曾是屡遭诟病的对象, 且言之凿凿, 但当我们打开新世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可谓“新”风拂面。如教材编者把像《雪化了是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文章编入语文教材, 并没有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赞美春天好或都喜欢夏天呀!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有一篇叫《四季》的课文:

草芽尖尖, 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 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 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 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课文后面还有一道很有意思的《说说画画》的练习:“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在这里, 课文并没有说哪个季节美或哪个季节不美, 而是四季都美, 四季都可爱。课文后面的练习只是问“你喜欢哪个季节?”并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喜欢或不喜欢哪个季节。这才是正确、全面、健康的语文教育, 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的个性教育。如果说是语文教材让我们命题者和评卷教师这样做的, 那语文教材何罪之有。只能说语文命题者、评卷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念还停留在语文标准化考试时代, 他们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新教材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是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原因吗?更沾不上边。顾名思义, 语文教参, 仅供参考, 并没有让命题者和教师照抄照搬。叶圣陶先生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更何况是语文教学参考书呢。

语文测评重复昨天的故事, 既不能归因于“应试教育”, 也不能怪罪语文教材, 更非语文教参的原因, 那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命题者缺乏编制语文试题的资质, 考试管理部门缺乏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命题者只要略有一点语文常识, 略知语文教育规律, 决不会犯在今天看来已是最低级的常识错误。连小学二年级学生都知道“使劲地叫喊”、“慌张地推开”可以造句, 命题者的智商总不至于不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吧。而作为考试管理部门, 倘若认真审查命题者的资质, 并聘请真正的语文教育专家对其编制的试题予以审查, 这样的低级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须知, 在考试“指挥棒”功能仍显著的今天, 违反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考试, 对语文教学的误导是显而易见的。现今, 我们中小学生作文仍充斥假话、空话、套话, 选材雷同、立意趋同, 词汇贫乏, 语言表现乏力, 缺乏个性, 作为语文教学“指挥棒”的语文测评, 难辞其咎!

第二, 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长期以来, 不少语文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凡语文教材、语文教参、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 一切都照单全收, 缺乏基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立场的自我分析和判断能力。我所在城市的所有小学, 都要求学生购买某出版社编写的语文习题集——《英才考评》和《英才教程》, 且教师都要求学生按部就班、一题不漏地完成。不少语文教师之所以形成唯教材、教参、标准答案是从, 照单全收的思维定势, 其深层原因是缺乏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素质。近些年,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 一些地方高校与当地各县市联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班。我曾先后为近千名语文老师面授过写作课。在授课结束考试时, 我先将一道题为《伞》的儿歌改成散文排列形式:“公路边的大树, 是小喜鹊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 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 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 大家都有一把伞”。然后编了两道小题, 要求学员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分析归纳这节文字的主题, 指出这节文字属于什么文体。结果, 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员不能分析归纳主题, 多数学员说这节文字是记叙文, 说明文或议论文。我实在不敢想象, 这些每教学一篇课文都要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老师, 自己竟然不能独立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连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知为何物的语文教师, 居然去教语文。因而, 省事而保险的做法, 只能照搬教参和标准答案。或许, 这样的推测有些以偏概全, 然而数百人竟是这样一种状况, 又能“偏”到哪里去, 岂不让人怵目惊心。

但是, 若把语文教学低效的“板子”完全打在语文教师身上, 也是不公平的。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各地教育部门每个假期都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课程培训班;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学历,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联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班, 小学教师大专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的培训机构, 包括曾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职前教育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 自己是否也有一份责任, 也该挨一点“板子”呢?

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 有不少学者曾不无偏激地说语文教育“误尽苍生”、“人神共愤”。某大学中文系教授说得更具体:在完成识字教学后, 哪怕所有语文课都让学生自己读书, 也要比现在强。看来, 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没有完全消逝, 还不时在我们耳边回响。

救救语文!

救救在语文课堂上痛苦呻吟的孩子!

逝去的昨天 篇3

看过很多励志的话语,难得的是这一句的感动。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都会将老去,或许只有记忆是曾经发生过的,留下来的是我们无怨无悔的青春。

昨天在奥园跑了一圈,跑步很容易让人有临在感,在虚脱中寻找动力,在落日中体味生活。远远的西边那颗闪闪的星星,总是能够捕捉我的神,执着在它的明艳,它的.光芒。后来我知道在黎明它也在那里,迎接早起的人一天的劳作,在黎明时我们叫它启明星。按我们的天文知识,应该称呼它叫金星的。不过在大部分人如梦的时候,地球带着我们转了一个圈圈,它的名字也改变了罢了。

所以它一直在那里,庚古至今,不过是我们换了心态,它也就换了名字罢了。在我们日日劳作中,那个不变的是什么?我们能够抓住的在哪里呢?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只有改变才是真实的,我们就处在这个时时改变的星系中,能够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适应发展。

拥有昨天的散文 篇4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用另类的方式与某种灵性的思维来延长生命中所有可以经历的一切。那么,爱情的苦辣缠绵,事业的坎坷顶硕,人生的曲折辉煌,以及生存中某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与物的相融,人与人的接洽与人与自己内心的作茧自缚与破茧成蝶。

一直都觉得自己既平庸又平凡的没有志向。所以当朋友举着酒杯对我说:你应该庆幸已经复苏的灵智!我不觉眼里就多了一种雾水一样的东西。复苏的灵智该多么的可贺,但又有谁会清楚我更怀念春天的歌声。黑夜是花儿的悲伤,而你是我的悲伤。当我无奈的歌声唱响红楼梦,谁会懂今世无缘后的`悲哀呢?

我无法判别生命里是否所有的爱情都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无法去既定人生中是否所有的追求与付出就一定要有一个理想与成功的奖杯。就像我懵懂的青春一直都不曾解开古人的那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样。但我最终还是感悟到,在爱与被爱的背后,那所有的期盼与等待都是心酸的,在爱与被爱的背后,那所有流的泪都是苦咸的。在追求爱与理想的背后,我终是品尝到了人生中能够经历的所有的酸甜苦辣。如同这短暂的生命。当昨天成为一张只挂生命中的风景,当天使的泪流成大海,当相思泪拢爱成咸。我那曾经为之付出追求与努力,爱情与迷茫的青春,我到底在那座围城里,收获了什么,又丢弃了什么?

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不曾留下鸟儿的翅膀,但我曾经飞过。

依稀记得广博浩瀚的沙漠,一个行装节俭的女孩孤独而行。黄榆树下,牧人粗犷的歌声穿透原野,高亢的回荡在傲立于沙漠之洲的红柳丛中。几多洁白的羊群,在洛寂的马头琴声里坚强而行。许多美丽的故事都没有结局,当最后一抹斜阳走近黄昏,是谁,在秋天的墓园姗姗归来?此刻,我的迷茫并不亚于曾经跪在十字路口等待路人解答生命之谜的斯芬克斯。但他最终成为人类无法解开的智者,而我却真的像一粒尘埃,。在回眸岁月的往事里,那么的惶惑与不解,那么的渺小,但又那么的无所不见。

昨天的自己作文 篇5

一一告别!原来我们是讨厌某位老师,到呢时一定会

不舍与依恋!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一定会有想象不到的,困难,挫折!等着我们去面临!这几天我也展望过我的未来!我想象出十分美好的前景!这毕竟是幻想!不现实!未来就是果实!现在的努力就是为果实准备的营养!这几天虽然我们只分别了两个月的同学啊!有着说不出的感觉!我们生活不免会有磕磕碰碰!我们总有一方,一笑而过!

逝去的昨天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地位,研究

1 绿色建筑的昨天

1986年开始试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随之《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发布, 国家对建筑节能率的目标为百分之三十。1994年, 我国又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率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国家对建筑的节能和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2005年, 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出台,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 坚持走技术创新、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新型道路。2006年6月1日, 我国正式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立了中国式的绿色建筑, 中国式的绿色建筑更加强调节水、节地、节能、室内环境的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从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全过程的绿色。

上个世纪中下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一代代建筑师的不懈努力, 中国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 随着全球能源的告急, 中国的建筑能耗越来越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保温做法、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以及空调能耗等都成了阻碍中国建筑进步的诟病。据统计空调能耗占真格建筑能耗的2/3左右;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改善和解决, 绿色建筑也将应运而生。

2 绿色建筑的今天

当今, 绿色建筑已在许多国家盛行。如美国联邦中心、梅里特高级公寓、斯文森工程大厦等被评为世界十大绿色建筑。这些建筑的共同特性是将自然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设计要素, 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和各种节能环保材料来设计建造的。

绿色建筑就是本着“以人为本”, 坚持可持续发展,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节约资源、减轻污染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式, 为人类提供舒适、安全、健康、高效和人性化的居住环境。总而言之, 绿色建筑包括了生态、环保、节能建筑三大类。

2.1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是应用当地的自然规律、生活环境, 例如气候、太阳、水源等, 来满足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并且要尽可能不破坏当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的运作和生长。满足这种条件的建筑称之为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也是绿色建筑的一类, 可持续化。生态建筑的范围非常广, 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

1936年由世界著名的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 建筑错落有致, 很有力度, 整个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林融合在一起, 犹如地下生长出的。其建筑从容镇定, 不破坏当地的环境, 建筑与环境、艺术和生态结合, 也为世界各地的建筑师所学习。

我国的深圳的万科建筑中心就是巧妙的运用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设计师将当地的水源、阳光、植物、风向、气候与建筑结合于一体, 成为了我国生态建筑上的新地标。

2.2 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是提高利用自然条件下的能源, 如通风、采光、取暖等。利用高新技术材料, 提高建筑的围护结构的性能, 在不采用空调和其他采暖降温设备条件下, 使室内温度能达到最为舒适。由此可看, 建筑的节能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节约, 提高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利用效率, 减少建筑本身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能耗, 另外一个就是研发, 不断研发既环保又高强度的新型建筑材料。

建筑中有许多节能材料如:节约型水龙头、雨水收集器太阳能光伏板等。太阳能光伏板屋面, 它既可以收集太阳能给建筑提供能量, 还能美化建筑, 可谓是两全其美。

建筑节能设计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1) 建筑本身的节能设计。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额保温性能, 控制不同方向上窗户大小、设计处理好夏季遮阳, 冬季保暖以及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2) 常用能源的优化设计。包括不同地域要进行不同的冷暖设计;提高采暖和空调系统的高效利用率;利用合理的控制方式, 节省能源输送产生的能耗;优化照明基础, 减少照明能耗;利用适宜节能的热水系统, 如地热、工业废热、热泵等。

(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设计。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2.3 环保建筑

环保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环保已成为社会主题, 低碳环保建筑主要是由新型材料涂料和新技术两种结合建造而成。如今, 环保型材料已经普遍使用。例如环保型混凝土:不仅要满足作为材料的最基本的要求, 还能减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能够与自然协调共生。环保墙材:加气混凝土砌砖, 表面用特殊拉毛浆粉面, 具有阻热蓄能效果。环保漆料:生物乳胶漆, 不仅施工简便还有很多种颜色, 能给家居带来五彩斑斓的色彩, 避免普通建筑装修材料的甲醛等污染。还有环保照明、环保地材等等。

低碳环保建筑的新技术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国家体育馆、鸟巢全部采用钢结构, 坚固、美观有质感。而今, 最为全世界所关注的日本纸建筑, 它的建筑材料价格低廉、防水、防火、美观又能建造出各种意想不到的造型。还有我国的水立方, 采用膜结构。它们共同点优点就是可以回收利用, 体现了绿色建筑“零废料”的环保理念。

3 绿色建筑的明天———引领建筑界时代的主题

在当今能源严重匮乏的时代,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将势在必行。它不仅节能, 还能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虽然这种理念慢慢被人认识, 但让它深入人心尚需时日, 相信我们不会等得太久。近年来, 我国政府牵头, 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倡导、奖励、补贴及优惠等政策。使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稳步发展。

在将来, 作者认为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1) 绿色建筑必须与建筑设计、材料、设备、技术的关系在建筑和建设中要正确定位, 必须要做到全面、全方位、联系、变化、发展和多元绿色化整体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应遵循节能、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原则。 (2) 必须要做到建筑设计绿色生态化、建筑施工对环境不污染、建筑材料要环保化、建筑设备应节能可持续利用、建筑技术要先进化。

在人类演变发展的历程中, 建筑的兴建能使我们看到每个时代下的文化和特色, 而绿色建筑以其独特功能慢慢被人运用, 它不仅可以创造舒适的环境, 还可节能减排。在以后的建设中我们要大力倡导绿色建筑, 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关注生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为宗旨, 构建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绿色未来。

参考文献

[1]余晓平.建筑节能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10.

昨天的事情散文 篇7

有一段时间,一想到明天又要重复今天的太阳,心上就生些厌倦。太阳,总是那个太阳,总是从东方生出来,西方落下去,一年三百六十天,只有云遮挡了,才看不见它。其实,它依然按照它的样子在天上走。永远是那个样子。

人,天天重复太阳。太阳,天天重复自己。挺没趣的。

明天,还会重复今天的太阳。

希望那样一场风

那样一场风,从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开始刮,刮的太阳摇摆不定,与春秋战国时的那个天下的情势相符合。风形成的一个从天到地的乱象很清楚,也很确切,让天下的人一看就知道是风或者风之外的什么造成了这样一个样子,并从这样一个样子中选择并确定自己,在风中抗拒住风。那样一场风一直刮到日落,狂风让日落。

于是,天黑暗下来。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们所要做的,可能是在黑暗中思考黑暗,或者在黑暗中思考光明,或者更希望明天的太阳有益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希望那样一场风,或者是圣人也希望的一件事情。

一场风,想必也是一件事情。明天一场风,肯定是明天一件事情。

没雨有云也行

对于雨对于云的欲望,像是没有断过。心外渴的时候,心内或者也有渴。我总会把西南的那一场干旱夸张到心里来,夸张成整个世界包括火星水星都渴成皴裂的样子。于是,心上会生出来一个与一场大旱相同规模的渴望,一个在今天不可能实现的渴望。常常的,我会在一场渴望中期待明天,期待一个强烈的云雨天气。

明天,如果没有雨,有云也行。

我会把今天我对于自己的说服与克服,拿到明天再用。

我会像今天一样,压制自己甚至降低自己,而并不感到就怎么着了。

今天是昨天的明天(另一篇)

一天一个日子过下来,我会总结给我说:今天就这样了。

今天的这个样子,可能或不可能说明甚至满足昨天对明天的那个期望。太多的没有希望甚至失望的日子,会让我对日子的意义产生一再的怀疑,甚至影响我对于明天的信心。

昨天的太阳没有从西边出来,今天的太阳没有从西边出来,明天,还会像今天一样,太阳还会从东边出来。

活着,就是还能想到明天,还能见到明天。

明天的明天

明天的一个重要事情,我还会思考下一个明天。

只要有明天,就有希望。

明天永远在,希望永远在。

今天,我有了希望的希望。而不单是失望的希望,或者失望的失望。

昨天的我们美文摘抄 篇8

让我们明白了不能好逸恶劳!我们一起坐在天台上唱情歌。幻想着自己的白马王子!也把仅有的五元钱拿去买了五个雪糕,一人一个。。。虽然很苦但很。。。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将我们磨练的更加成熟。让分离的悲痛化作甜蜜的,感谢你们“我的朋友!是你们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遇事要处之泰然。

依稀往事似曾见

波澜潮涌

欲眼望穿

恨相见太晚

曾经不忘的执着

悄然遗落

够不到,摸不着

曾经的欢喜

轻轻的拾起

但化作尘埃

却又开出花来

逝去的昨天 篇9

饲用抗生素的发现, 其实出于偶然。最初, 人们用抗生素厂的废料做饲料, 结果发现对动物有促生长作用, 于是便有意识地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 大大提高了畜禽的生产水平, 同时使畜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成为可能。

在我国, 饲用抗生素有近50 a的使用历史, 对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 长期使用抗生素所引发的负面效应, 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使用抗生素, 易产生抗药性, 导致预防及治疗的用药量上升;可选药物越来越少, 很多养殖场地不能再进行养殖。同时, 抗生素的使用, 使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 易发生各种细菌及病毒性疾病。更为严重的是, 饲用抗生素的残留, 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许多国家早就认识到这一事态的严重性。1986年, 瑞典首先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随后, 丹麦、德国和芬兰相继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到2005年底, 欧盟国家全部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

在我国, 人们对饲用抗生素的反对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特别是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因此, 饲料中禁用抗生素已成必然。

最美丽的昨天作文 篇10

紫色的围巾依旧在风中飘荡,我回想,仿佛一切只是在昨天,那最美丽的昨天。

——题记

人的记忆中,最美丽的是过去吗?亦或是未来?每每想到那些什么梦想与未来还是禁不住去想象,然后微笑吧!即使,我们的昨天经历过怎样的风雨。但是,还是会想着那个在大人们口中说过了无数次的“坚持”呢!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叫作《梦想是座孤独的岛》。作者这样写道:梦想是座孤独的岛,周围是一大片寂寞的海洋。

所以,如若昨天我们还在那片寂寞的海洋中徘徊,今天还在徘徊,明天又是依旧。但是,说不定未来我们就到达了成功的岛上。所以才说,最美丽的是昨天啊!未来的未来,当我们回想过去,一定会感慨昨天的美。

有许多人说,昨天的`伤感不用再去回忆,但是,如若没有昨天哪来的未来呢?那么,为什么不去记住那最美丽的昨天呢?

记得在影片《东邪西毒》中,西毒坐在茫茫大漠中喝着一种叫“醉生梦死”的酒,他说:“当有些事情我们已经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昨天,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它牢记,那最美丽的昨天,我们可以牢记。

都说失败是成功它娘亲。那么,昨天就是未来它祖母啦!有篇文章里这样写道:成功是个难产儿,一共生了三天。大多数人都能过第一天,而大多数人又都在第二天的晚上死去,如果,你能等到第三天,当天空泛出鱼肚白,阳光又再次普照大地的时候。那时,你便可以对众人说:“我玩的不是梦是寂寞。”

怀念昨天的温暖作文 篇11

百花纷飞,花谢了为谁醉?雨露折桂,露干了谁的泪水?

往事越千年,还是记忆风化,留不住晴天?

阴冷的气息,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寒意;骇人的黑暗,压抑着充满活力的希冀。

流年斑驳,摇晃了谁与谁几世的纪念;树影遮天,阻碍了谁与谁一起奋斗的誓言。

颔首,已千年......记不得几时曾有过放飞梦的幻想,也记不得哪里有我丢弃的希望。

抬首,忆成天......脑海中始终游荡着在校园各个角落奔走的场面,记忆始终在慢慢后退,最终雕刻成只能怀念的回忆。

秋风扫落叶,落叶地长眠,凄冷的秋季,带着丝丝寒意,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悲廖的季节,走进了新的天地,过往的画面仍然会不住闪现,企图刺激双眼,泪流满面。我知道,分开之后的我们,会很难过,但我们都应该寻找自己的一片天,而现在,就是开始的起点......

逝去的昨天 篇12

在小学数学中, 应用题教学和计算教学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它们在小学数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计算方法在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相当广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小学计算教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等几种方法。应用题教学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题按不同标准划分成各种类型, 如按应用题中数据特点划分为整数应用题、小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等;按解答方法划分为相遇问题、工程问题、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等。长期以来, 广大数学教师一般都认为应用题是提供给学生练习的一种习题, 众多有关应用题教学的指导书也是这样介绍:“应用题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题。”

在传统的教材中, 应用题教学和计算教学是两个独立的单元, 它们之间是孤立的。虽然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涉及计算, 但众多数学教师对这一丝联系都经常忽视, 所以传统的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 (1) 计算教学过于强调计算技能的训练。有些教师把抄法则看成教学计算的法宝, 常用不倦, 学生把法则抄熟、背熟以后, 剩余的时间便是学生在一遍遍的重复练习中度过。学生的正确率和熟练度是在这一遍遍中逐渐加强, 但长此以往, 学生的兴趣和多方面数学能力却在这一遍遍中消没殆尽, 甚至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 (2) 传统应用题, 呈现方式比较单一, 大多是文字形式出现。结构比较简单, 而且解法固定。在给应用题划分类型后,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很快地进行“对号入座”, 按照各类应用题固定的解法套路进行解答, 再加上大量重复机械地练习, 模式大致相同, 解法大多雷同,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得到抑制, 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 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如一年级应用题“小红有4支铅笔, 小丽比她多3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由于平时练习时大多是“小红有4支铅笔, 小丽有3支铅笔”, 所以学生仍然按习惯提出问题:“她们一共有多少枝?”列式为:“4+3=7 (枝) ”。

二、应用题教学和计算教学的“今天”

鉴于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新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做出重大改革:不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 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应用题教学和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应用题在教材中不以单独章节的形式出现, 而是和计算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不是取消应用题, 而是极大地加强了应用题的发展;不是降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而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这主要靠在应用题教学中完成, 当然更离不开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和计算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两者之间“相依、相辅、相长”。

(一) 相依

计算教学是应用题教学的基础。计算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作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纵使有多大的变化, 但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变化, 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作为基础, 解决问题更是离不开计算。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计算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在应用题教学的计算中应用自如。反之, 计算学不好, 对应用题教学也会产生影响。因此, 要想熟练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学好计算知识是势在必行的。例如, “同学们去游乐场玩, 坐旋转木马每人每次2元, 9人玩需多少钱?”“有两堆面粉, 第一堆有7袋, 每袋8千克, 第二堆8袋, 每袋7千克。猪八戒想挑轻的来运, 你来帮帮他?”无论解答那一道应用题都要用到相关的计算方面的知识。

(二) 相辅

应用题教学和计算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把应用题教学和计算教学融合在一起, 就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死扣题型、照搬解法的机械训练, 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从问题情境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 让学生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去解答应用题, 使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成为四则运算的具体应用过程。例如, “北关小学的校长打算组织学生去北京海洋馆参观, 一共有832人, 分四批去, 每批多少人?”这情境本身就是一道应用题, 将其抽象成“832÷4”的算式, 计算完后再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样应用计算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三) 相长

计算教学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训练和发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都有所提高。应用题教学把计算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知识层面, 为进一步的计算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使计算学有所用, 所以说应用题教学和计算教学两者是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例如, “3月24日, 容城城子小学举行大队长竞选活动, 共有325人参加。其中张宁得票95张, 陈思文得票105张, 王明得票多少张?你认为谁会当选?”在他们进行选择、计算、判断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计算方面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昨天的作文300字 篇13

告别昨天,告别昨天的马虎。那一次考试,我写了许多错别字,这些字我都会写的,可弄来弄去,还是写错了。在今天,在未来,我一定改掉这个缺点,成为一个细心的孩子。

告别昨天,告别昨天的失败,在一次班干部竞选中,我原来是班长,但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而落选。然而失败是成功之母,多少科学家经过挫折才有伟大的成就,我对自己说:“吴晓童,你一定行的,继续努力!

告别昨天,告别昨天的忧伤,那一天我的好朋友突然离我远去,处处躲着我,那时,我多么难过呀!考试又考砸了,回到家,妈妈总是板着脸。外婆告诉我应该微笑面对生活,人不能活在忧伤中呀!这句话激励了我,告诉我以后要微笑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有关走过昨天的作文 篇14

昨天,这个最让我

昨天,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的最后一天,那天,我们似乎忘记了明天就要升学考试,所有同学都在努力放纵自己,我们每个人用尽所有的力气将男生和女生间的距离拉得最近,就像哥们一样,那种热烈的沟通,那种纯洁的沟通,谁也能看得出这是升入高年级的

忽然的某一天,那支笔已飞舞在另一只手中;那条街已是人去夕阳斜;在梦飞舞的地方,你还在吗?别让我没有尽头地孤单。

逝去的昨天 篇15

拿到这本书还没有读之前, 看了这个书名后, 笔者不禁想到:要讲整个世界的经济, 而且时间跨度是一千年, 要写出这样的一本书, 工作量该是如何的巨大呀!并且, 正因为其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 要写出可靠、翔实、经得起推敲的东西, 作者治学的品德无疑是极其重要的。除了人品之外, 扎实、浑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更是写出这样一本纵贯古今的大作的必备条件。既不能过于抽象、概括化, 又不能仅仅只限于几个地区、具体某些年代的讨论。总之, 如何做到详略得当、顾此的同时又不失彼, 笔者觉得是这类书籍想要成功的第三个条件。当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这本书后, 最初的疑问全都得到了解答;而且, 书中论述的世界经济千年走势之真实、准确、科学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而其对所引用材料的论证以及对所采用的论证方法的阐释更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总之, 读完这本书后, 笔者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对世界经济近千年来的发展有了一个准确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可贵精神, 在今后求学的生涯中, 它都会使笔者受益匪浅。

本书的英文原本是在2001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在巴黎出版的, 其书名为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此外还有法文版。虽然读的是译本, 没有读外文原著, 但笔者相信, 通过伍晓鹰教授等人的刻苦努力、高水准的翻译后, 中文版仍然能将麦迪森教授在原著中的字里行间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要表达的精神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我们, 因为真理是可以冲破地界和文化隔阂的, 我们是可以领略到原著作者的精神的。在介绍这本里程碑式的大作之前, 笔者觉得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麦迪森教授的生平,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他的思想及其在书中所要传达的精神或许会有所帮助。

Angus Maddison, 中文译名安格斯-麦迪森, 1926年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 2010年4月24日去世, 享年83岁。他先后在剑桥大学、麦吉尔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求学, 并先后在圣安德鲁斯大学、OECD和格罗宁根大学等机构任职。在他1987年被聘为格罗宁根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后20多年中, 他创立了格罗宁根增长与发展中心, 领导了“国际产出与生产率比较” (LCOP) 研究计划, 发展了生产法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国际比较中的应用。他创建的“麦迪森数据库”惠及很多研究者。代表作有《世界经济千年史》、《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和《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等。在麦迪森教授一系列的作品中, 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所做的剖析与论证让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笔者看后竟然大吃一惊:原来我们对自己的祖国还有很多不了解, 甚至是误会的地方。其中具体事由在这里不作详细解释, 在下文介绍本书的内容部分我再娓娓道来。

二、世界人口、经济千年发展之轮廓

本书[1]共405页, 包括前面12页的导论和总结, 中间148页的3章正文:世界发展之轮廓、西方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1000—1950、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经济, 以及最后245页的附录。也就是说, 通俗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正文在本书中只占148页, 即1/3左右, 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结论所依据的材料从何处得到, 并分析了这些材料的可靠程度。最后作者还对自己运用这些材料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和方法作了考证。即步步为营, 每一步都本着科学、合理的治学精神, 让整个研究过程通透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并鼓励读者去怀疑, 去进一步论证, 以期得出更加科学的结果。这是一种全新的著作方法, 值得我们在以后的著文过程中去尝试。这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 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去坚持、传承。尤其是对于我们搞历史研究的人来说, 找史料, 鉴别史料的真伪, 估算其价值, 再在其基础上通过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合理的推理过程和科学的论证过程得出经得起推敲的结论,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正如上文所说的, 本书使用了大约一半的篇幅详细报告数据处理工作和计算结果以支持作者的新发现和新观点。除此之外, 本书正文中对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不但有高度的可读性, 而且有很大的启发性。譬如, 为什么荷兰曾经具有欧洲最高的生产率?为什么在文化上有着深刻纽带关系的中国和日本却在经济发展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又为什么英国的北美殖民地造就了经济强大的美国, 而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却造就了落后的墨西哥?带着这些问题读完这本书后, 你会发现一切烟消云散, 而且作者的结论和观点又是那么的让人信服。

(一) 千年来世界人口发展之大势

在书中, 论述世界人口这一内容时, 作者说:

在已经过去的千年之中, 世界人口增长了22倍, 人均收入提高了13倍, 世界GDP提高了近300倍, 这与在此之前的那个千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时世界人口仅增长了1/6, 而人均收入并没有任何提高。在1000—1820年间, 人均收入的增长是缓慢的, 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 人均收入仅提高了50%。这样一个收入增长,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了这个期间4倍的人口增长。同以往相比, 世界的发展在1820年后要活跃得多。人均收入提高了8倍以上, 而人口则提高了5倍以上[1]3。

作者还分析了19世纪以前影响人类人口增长的时间长短不一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有三类:因歉收引起的饥荒, 连续不断的传染性疾病, 或者是战争。此外, 作者还注意到了人口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和差异。作者说:增长的过程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是不平衡的, 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在西欧、北美、澳洲和日本是最为迅速的。到1820年, 这一组国家的收入水平已经是所有其他国家的2倍。而到1998年时, 这个差距扩大至7比1。这个世界的领先国家美国和它的最贫困的非洲之间, 这个差距是20比1, 而且仍然在扩大。虽然这种趋势是主流, 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 亚洲的复兴已经表明了,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缩小同西方的差距是可行的。然而, 在1973年以后, 世界经济的增长放缓了, 亚洲的进步已经被其他地区的停滞和倒退所抵消[1]3。

看完这些内容, 对笔者有很大启发。无论什么时候世界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即使有几个国家发展了, 但是别的国家的落后会抵消掉这种发展, 因此, 在整体上整个世界还是止步不前的。所以, 笔者认为, 整个人类应该齐心协力、互相帮助, 共同发展。

(二) 千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之大势

接下来, 作者分析了千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其特点。作者在书中首先分析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动力, 作者说:在1000—1820年间, 技术进步比以往要慢得多, 然而它却是增长的主要动力。没有农业上的改进就不可能有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 没有航海技术和商业制度的改进, 就不可能有世界经济的开放。重要领域中的技术进步依赖于在科学方法、实验验证、系统积累和新知识公布上的一些根本性的改进。这种长达数世纪的努力为19和20世纪的更加迅速的进步提供了知识和制度的基础[1]9。

紧接着, 作者分析了千年以来世界人均收入的变化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书中说:1000—1820年间, 人均收入向上缓慢爬升, 从全世界来看大约提高了50%。这个时期的收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粗放的特点, 以支撑该时期4倍的人口增长。而182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 呈现出更强劲的势头, 更具有集约的特征。这个时期的人均收入增长超过了人口增长。到1998年时, 它已经相当于1820年水平的8.5倍, 同期, 世界人口增长了5.6倍。在这两个时期, 增长最快的是西欧、西方衍生地区 (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和日本。在1000—1820年间, 改组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几乎是世界其他地区的4倍。在1820年—1998年间, 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提高了19倍, 而其他地区只提高了5.4倍[1]115。

最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表现要优于以往任何时代。1998年, 世界的GDP水平相当于1950年的6倍,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9%。与此相比, 1820—195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 而1500—182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3%[1]115。

在从195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中, 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 超过了所有其他地区。这种情况与它过去的经历截然不同。在1500—1950年的四个半世纪中, 当所有其他地区都在进步的时候, 亚洲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在1500年, 亚洲的GDP曾是世界GDP的65%, 而到了1950年却只占18.5%。但是从1950年以来, 亚洲的份额已经增加了倍[1]133。

最后, 作者从整体上对各个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作了分析。作者说:不同地区在全世界收入中的比重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公元1000年时, 亚洲 (除日本以外) 收入占世界GDP的2/3以上, 西欧则不到9%。在1820年, 它们的相对比重分别是56%与24%。而到了1998年, 亚洲的份额大约为30%, 西欧与西方衍生地区加在一起的份额大约是46%[1]15。

看完这些内容, 笔者心里有很大的感触。在过去的历史时期, 我们亚洲也有过辉煌, 然而, 到了近现代, 我们落后了, 而西欧和北美上前了, 但是, 现在我们正在往上赶, 而且形势还挺不错。这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或许有所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 千年来西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概况

然后, 作者重点介绍了西欧的千年经济之走势和几个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 包括威尼斯、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作者认为, 国际贸易在西欧经济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说:西欧收入在1 000年左右处于最低点。其水平显著低于其在公元1世纪的水平, 也低于同时期的中国、印度以及东亚、西亚的其他地区的水平。11世纪是西欧经济开始上升的转折点, 它以缓慢步伐前进。但到了1820年, 它的实际收入已经3倍于其起点水平。经济领先的地区和特征发生了变化。意大利北方城邦国家, 特别是威尼斯开始了增长的进程并重新打开了地中海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了通往美洲和亚洲的贸易通道, 但与在1600年左右成为领先经济的荷兰以及19世纪的英国相比, 其势头则不那么强劲。在14世纪, 西欧在人均收入方面超过了作为亚洲领先经济的中国。此后一直到20世纪后半叶, 按人均GDP来衡量中国和亚洲大部分其他地区, 则或多或少停滞不前。这种停滞源于当地的制度和政策, 但又由于西方霸权的殖民化剥削而被强化了。这是自18世纪以来最显著的特点[1]30。

作者在书中把迄今为止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时期:1950—1973年是它的黄金时期, 及迄今为止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时期。仅次于它的是始于1973年的、可以用新自由秩序来表示的、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时期。从增长表现上来看, 第三个最好的时期是1870—913年间的旧自由秩序时期, 其增长率只略低于我们现在的时期。此后为1913—1950年时期,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战之间出现的世界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崩溃, 以及移民的中断,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明显低于它的增长潜力。资本主义发展的初始时期 (1820—1870) 是经济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当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几乎完全来自一些欧洲国家和西方衍生国[1]116。

在这一章的最后, 作者说:虽然目前这一时期是迄今第二个增长表现最好的时期, 国际经济关系也因为持续的自由化得到了加强, 但是总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开始急剧下降, 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最贫穷和最富有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15:1下降到13:1, 但是此后它又上升到了19:1[1]116。

(四) 千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及其未来的趋势

最后, 笔者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一下中国。在书中, 作者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一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体, 但是它发展的节奏同世界通常的模式有着截然的不同。在宋朝的末期, 中国无疑是这个世界上的领先经济。同亚洲的其他部分或中世纪的欧洲相比, 它有着更为密集的城市化程度和更高的人均国民收入。从那个时候开始, 中国一共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1300—1820年, 中国经济受到了从元朝到明朝, 再由明朝到清朝之间出现的多次动乱的影响。但是整个地观察, 这个时期是一个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时期, 该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与生产的增加几乎是同步的。虽然在同一时期内, 欧洲的人口增长大大慢于中国, 但是到1820年时, 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是中国的2倍。欧洲的进步归功于更快的科学技术进步, 也归功于对美洲大面积地区的征服和殖民所带来的收入, 以及来自它同亚洲和非洲的贸易所带来的收入。在这几个世纪中, 中国基本上同世界经济相隔绝。即使如此, 在1820年时中国的总产出仍位居世界第三位, 而它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还会更高一些[1]前言。

接下来, 作者展望了一下2015年时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情况。作者说:如果使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预测数据, 同时, 假定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可以保持它在1990—2001年期间的速度, 那么到2015年时, 中国可以在GDP总量和人口数量上重新获得它昔日曾经拥有的头号世界经济地位[1]前言。

看完这些内容, 笔者不禁为自己以前对祖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同时, 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有过那么精彩的表现而感到骄傲, 此外, 也更为作者对中国经济精确地分析和科学的预测而折服。现在, 我们的GDP已经超越了日本, 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相信过不了多少年, 我们就可以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 重振我们往日的雄风。同时, 在关注GDP总量的同时, 我们更要关注人均水平。只有人均收入上去了, 一个国家才算是真正富裕了, 这时候的经济总量才更可靠、更翔实。这是笔者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即看问题不要只看某一个点或单一指标, 而要考察方方面面, 因为很多时候某个东西表面上看似进步了, 但一平均或和历史时期一比较或和某个退步的数量一抵消, 结果事物整体上往往是没什么变化甚至是倒退了。

三、本书的价值

总之, 在《世界经济千年史》这本书中, 麦迪森教授对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在各个有关历史研究领域中所发掘出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诠释和经济分析, 其中特别重视新的研究和发现。在此基础上, 他对人类社会过去两千年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 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麦迪森教授在处理历史数据和资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个别经济事件之间在当时历史和国际背景下的因果关系和它们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以系统地揭示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 而不是逸闻趣事式地着重个别事件或人物的影响, 更没有囿于任何有影响的学说或信仰。

这样的一本著作的影响力将是经久不衰的, 笔者也能想象得到, 无数学者会把这本书作为像词语、成语词典那样的一本基本参考书。多年过去后, 当我们的后代再翻起这本书时, 他们也一定会为书中科学的论断所折服, 同时也会忆起关于麦迪森教授的一些事儿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 去思考在下个世纪和未来无数个世纪中世界经济的走向和整个人类的未来。

注:本文所说的“本书”以及后文提到的页码和章节范围一律以本文开篇所列的2003年的中文版本为准。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秋天的图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下一篇:新学期个人成长计划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