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舍友相处的总结方案

2024-07-07

大学与舍友相处的总结方案(共4篇)

大学与舍友相处的总结方案 篇1

富兰克林有一次很想和一位议员合作,但是这位议员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连话都不愿意跟他讲。富兰克林得知这位议员有一本经典藏书,于是提出希望议员能把这本书借他两天,这位议员同意了。等他们再次见面,议员主动跟他说话了。

这就是富兰克林效应: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通俗点就是要使某个人喜欢你,那就请他帮你一个忙。

其实,好的人脉关系都是麻烦出来的。大学舍友间相处也是一样,不要害怕麻烦别人。比如你让舍友帮你打包食物,买东西,拿快递,那下次舍友也会让你帮TA打包食物,买东西,拿快递,这样一来二去就增进感情了。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东西都是相互的,如果你从不麻烦别人,什么都自己动手,说明你很独立,但是舍友也不好意思来麻烦你,虽然你很愿意帮助TA们。

此外,你麻烦别人,别人帮助你,当别人麻烦你的时候,你也要欣然同意。不要面露难色,既然答应别人了,就不要心不甘情不愿的。当然,最好的是你可以主动提出帮助别人,这样也会很容易拉近与舍友的距离。

另外,你麻烦别人的时候,要掌握一个度,看这个忙是否会给对方造成较大的困扰。

比如,跟家庭不富裕的舍友借钱,炎热的夏天让舍友走一大段路帮你买冰淇淋等。

麻烦舍友的事情最好是你自己也能做到的,这样你也能还这个人情。最好不要涉及金钱利益,因为你们这个阶段都是靠家里给生活费,除了个别土豪,大多数人都不富裕。

此外,很重要的一件事,别人帮助你,是一份情谊,但不能视为理所当然,取快递,带饭,虽然是繁琐小事,但时间久了还是会劳心劳力,所以自己的事,尽量不要长期麻烦别人。

❂ 2、多考虑舍友的感受

我的作息时间跟宿舍的人相反,她们总是喜欢晚睡晚起,我喜欢早睡早起。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舍友们都还在熟睡,我总是小心翼翼,要是吵了她们的美梦我就罪过了。

洗漱的时候我会把阳台的门关上,水龙头开得很小,这样里面就听不到声音了。

我早起要看的书或者要上网,我前一天晚上就会把东西准备好放桌上,电脑也会摆好,线都插好,这样就不会有找东西翻抽屉的声音。

有时候我早起去自习,中午回宿舍的时候舍友总是问我,你什么时候起来的?我以为你还在睡觉...而另一个舍友,有事的时候会起得比我早。她从床上爬下来开始,走路拖鞋拖地板的声音,水哗哗声,刷牙声,涂抹护肤品声,四处翻东西声,等她收拾好,宿舍的人几乎都醒了,因此舍友们经常怨声载道。

在宿舍生活中,不能只顾自己,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毕竟这是一个集体生活,你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影响到别人,我们不能保证事事都做得最好,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做到不影响别人。

比如:

不要在宿舍大声讲电话,尤其是情侣间的电话。

宿舍有人睡觉不要说话。

关门轻点。

走路不要拖地板。

电脑不要大声外放等。

宿舍生活总是涉及很多细节,有时候一个矛盾或许就是从这些细节积累的。只要多考虑一下舍友的感受,气氛会融洽很多。

❂ 3、多和舍友分享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与别人分享快乐,你会收获两份快乐。与别人分享痛苦,痛苦会减少一半。这个我个人认为更适合朋友之间,而一般舍友之间的关系,谈精神上的分享可能不太现实。

那可以和舍友分享什么呢?分享食物。

宿舍的人往往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家乡都有特产,而这些特产总会引发舍友的好奇心。当我把特产带给舍友时,宿舍马上就热闹起来了。边吃边聊这些特产的做法,还有其他舍友的地方特产。吃开心了,聊开心了,感情也不知不觉增进了。

节假日回家,我也会带一些吃的。去年端午节,我让爸妈包了50个粽子,带给舍友,还有其他同学。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人回赠的粽子,尝到了各个地方的特色。我出去旅行的时候,也会给舍友带一些当地的特产,总能引发她们的兴趣。然后又可以引发旅游地的话题,跟她们分享一些旅行的见闻。

食物总是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可以制造很多话题,增进感情。

除了食物,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和舍友分享。比如舍友衣服染上污渍,生病咳嗽等,你都可以分享你的经验,舍友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一些土方法也是很有效的。你还可以跟舍友分享你的学习经验,比如一些难题该怎么思考,四六级怎么复习等。

分享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不仅可以增进舍友之间的感情,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

❂ 4、主动融入舍友

很多人都觉得和舍友格格不入,兴趣爱好不同,很难玩到一起。其实不难理解,毕竟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差异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你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融入舍友的,比如舍友去自习,你可以主动提出跟TA一起去,你们可以一起交流学习的事情。舍友生病,你可以主动陪TA一起去看医生,不知不觉关系又进了一层。

对于集体活动,不要推脱,这是融入舍友最好的机会。

周末和节假日,你也可以主动邀请舍友一起出去游玩。一个主动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其实大学舍友关系没那么难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好面子,爱冲动,总把一些小事看得很重,加上大学不不像中学一样拼命读书考试,在大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个人想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包容,还有理解和真诚。

大学宿舍就像一个微型社会,如果连五六个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那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你要如何应对。

大学与舍友相处的总结方案 篇2

既然好的人际关系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学生舍友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部分, 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大学生活中, 正确的处理好同舍友之间的关系, 不仅能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而且还能为宿舍营造一种和谐友善的氛围, 使大家能够互帮互助, 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学之间的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 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人际关系。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舍友关系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甚至到了十分严重, 亟待解决的地步,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2004年2月, 云南某大学学生马某在宿舍内连杀四人, 该事件在当时轰动了全国, 马某于当年6月17日被依法执行死刑;2013年4月, 上海某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某遭室友林某投毒后死亡。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 发生口角, 于是事先预谋, 将毒药投入饮水机里致室友死亡。最终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3年4月18日, 在南京某大学, 室友袁某和蒋某因琐事发生口角, 袁某将蒋某刺死。而事故原因是袁某在宿舍内玩电脑游戏, 舍友蒋某因未带钥匙敲门, 袁某未及时开门, 两人为此事发生口角并发生肢体冲突, 等等。

以上惨案的发生在令人唏嘘惊讶的同时, 不禁让我们对当下大学生舍友关系产生了疑惑, 为什么昔日的高材生如今却变成了杀人犯?还有的大学生在毕业前调侃道: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但仔细分析案件就会发现, 大多数都是因为生活琐事最终却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惨剧。也就是说, 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能够正确处理好舍友之间的关系。可见, 舍友关系的正确处理在同学关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学校舍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有以下几点:

一是作息时间的冲突。这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的很现实的问题。当你想休息的时候, 边上的同学却十分兴奋, 大喊大叫。面对这种情况, 如果处理不好, 很容易发生肢体冲突。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提醒舍友把音调降低。同时, 自己可以带上耳机, 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辅助睡眠, 也可以戴上隔音塞等。

二是打扫卫生分工不均。在我看来,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定值日表, 将宿舍卫生任务平均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同时, 我们要学会转变观念, 将热爱劳动视为一种美德, 就当作是锻炼身体了。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北京大学求学时, 每天为宿舍舍友免费打水, 坚持了四年之久。后来在创建新东方的时候遇到了人员短缺的问题, 于是他的舍友放弃在美国的高薪, 很乐意地回国帮他共度难关, 而所给出的理由是感谢俞敏洪当年免费打了四年水。

三是乱拿东西, 这种情况在宿舍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但是如果一件十分重要的东西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被舍友拿走, 很可能就会产生矛盾冲突。所以, 对于特别贵重的东西,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东西藏好。

另外, 在与舍友相处时,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加强交流。良好的同学关系有赖于互相了解, 而要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 必须与同学进行交流。只有通过交流, 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彼此的想法, 通过交换意见, 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这样才能加深彼此间的友谊。

其次, 要善于关心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你在关心他人的同时, 别人反过来也会向你示好。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排忧解难, 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这样, 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你伸出了援助之手, 那么在你遇到困难时, 别人也同样会全力以赴来帮助你。

再次, 学会宽容别人。当舍友无意中犯了错误时, 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态去包容, 不要什么事都斤斤计较, 不依不饶。在你宽容了别人的时候, 别人会对你产生感激之情, 并会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力争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宽容, 在原谅别人的同时, 也原谅了你自己, 是构建和谐宿舍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 要学会完善自我。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 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小毛病, 而这些小毛病很容易在彼此间引起矛盾和分歧。所以, 我们要刻意的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 时常面带微笑, 注意言谈举止, 善于赞美别人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吴丽.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析[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10.

大学与舍友相处的总结方案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相处和谐度;原因

这一课题的雏形源于与周围大学生群体进行交流沟通、探讨的过程。根据各位朋友关于自身经历及其经历对他们发展的影响的叙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通过长时间的局部观察才得以最终确立。唯物主义和谐观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一词最先用于国家、社会层面,今天我们将其“大题小用”,局限于表达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方面。所谓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就是大学生群体与父母的相处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在结合网络、文献等多种途径的情况下,我们发觉对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相关研究还停留在诸如如何相处、问题儿童与父母的相处、青春期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等方面,但关于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原因的研究寥寥。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与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国运兴衰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下,前人的研究不免有许多局限性。

针对此,我们着重从居住环境、家庭结构、父母方面、大学生自身人格特质出发,进行了四川省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调查研究,通过随机抽样、偶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等科学方法,得出了一些影响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原因。

一、浅析中国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一)中国古代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提及古代的孩子与父母相处,人们大脑接收到的第一条信息便是一句古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传统,追溯到中国古代成立国家之初,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秩序井然的宗法家族制度,中国古代的父母子女关系完全从属于家族制度,这是影响当时孩子与父母相处的原因之一。注重血缘,特别是封建经济的发展,家业的继承极为重要,这使得“长子”的家庭地位尤为凸显,他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亡,相对而言,父母对长子的培养就具有很明显的倾向性。随之而来的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文化获得完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家庭伦理制度,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宋明理学的“三纲五常”。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古代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等级秩序,不只是君与臣,就连父母与孩子也一样,他们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孩子必须完全遵从父母的命令,不得反驳与违抗。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使得父母特别是一家之主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家长制的绝对权威使得子女的思想与行为受到严重的束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1]。”这句话就是要求子女对父母之命绝对遵从的最好例证。“百善孝为先”,封建法律明文规定了子女必须以孝道为本,不孝乃万恶之首,不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被所有人所不耻。父母对子女的婚姻,甚至对子女的教令、惩戒都有绝对的权力。对男儿来讲,建功立业、考取功名不仅是报效朝廷,也是报效父母的最好方式,他们有一定的人身自主权;对于女儿来讲,限制更多,“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出嫁的年龄之前,她们一直呆在自己闺房一隅的空间里,基本上所有的见闻都来自于父母,最亲近的人也是父母,既没有人身自主权,也没有财产的支配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之后,又从属丈夫,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终其一生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最后,中国以农耕文化起家,传统的小农思想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再加上生产力的不发达,限制了人们思维的空间,造就了国人很强的保守性和排外性,他们只关心自己家族的发展,而家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身在其中的家族成员,父母必须将子女的发展轨道放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二)中国近代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中国近代孩子与父母的相处,可以追溯到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从此以后古老的中国便与先进的西方接轨,我们在被西方列强入侵的同时也接触到了先进的西方近代思想。随着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中国掀起了解放思想、解放人性的大浪潮,中国的大家长制趋于瓦解,子女开始反对父亲的绝对权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再屈服于父权制的“淫威”之下。在这个时期,我们能够找到许多的典范:“为父当如梁启超。”在阅读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时,我们可以感知到他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给予孩子更深层的关怀。梁培宽曾说:我退休的十八年都是在“走近”父亲。梁漱溟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大师,他对儿子采用的是一种放养式的教育,以致于梁老的儿子一度认为父亲对自己不怎么关怀。后来,通过对父亲各种资料、著作的解读,儿子才知道父爱深沉如山。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随着中国思想的不断解放,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愈发开明,不是以“棍棒底下出好人”来教育子女,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愈发地和谐。然而儒学传统思想的源远流长、落后地区的不开明化,还是阻碍子女与父母关系恶劣的最重要的因素。再加上这一段时期中国百废待兴,经济上、政治上困难重重,人们想的都是怎样填饱肚子保全生命,更加没有多少时间来处理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了。

(三)中国现代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要探究“小家”相处好与坏,主要是看“大家”的发展势头。建国初,中国面临许多的困难,国际国内形势都比较紧张,基于此,必须大力进行经济建设。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大力提倡生育到进行计划生育的阶段,家庭中兄弟姐妹成群,父母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而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偏远地区的青壮年前往东南沿海一代务工,将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在孩子心中没有多少份量,两辈人之间没有朝夕相处的时间。孩子性格孤僻自卑,青少年时期产生许多问题,他们的成长与教育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心头病”。

二、浅析西方孩子与父母相处情况及其原因

西方古代非常注重血统,且强调血统的纯正,西方古代也以家族、父母为本位,一切以父母为主。由于海洋经济的发达,人文精神的传播,斯巴达式的生存法则,古代西方非常崇尚冒险和个人主义,其最高的出发点是为了家族的荣誉。子女的婚姻状况也不自由,他们的反抗是微弱的,且最后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除此,宗教势力强大,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也受其影响。与中国相似,父母、子女也是上对下的关系,子女的行动受父母命令的约束。随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断推进,自由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人们更要求自身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子女积极从父母那里“分权”,不再服从父母,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变得“淡漠”和“松散”,更多是一种互惠互利[2]。现如今,西方的家庭中,孩子有绝对的权力,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对父母尽赡养义务,没有人会认为违背道德,大家对此都感到习以为常。但是,我们发现一种新的趋势,西方也日益注重家庭的关系,子女在寻求与父母的“亲近”。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家都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东西。

三、根据分析,结合实际,阐述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基点上的继承与发展。在探究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时,不能割裂传统的亲子关系,也不能撇开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相处,一定程度上都带有传承与“引进来”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研究并不是东西方亲子关系的衍生品,在进行问卷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社会原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所说的社会原因,是居住地对子女和父母关系的影响。从研究的题目可以看出,我们主要针对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部,高山盆地是其最主要的特色,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里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就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来自村镇家庭的大学生占71%,是调查中的绝大多数,这是潜在的影响大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最主要原因,如今我们虽已处于现代化的新时代,但落后地区的封闭隔绝了新信息。一方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只是从父辈传承育子的经验,要求子女绝对听从自己,不能反驳,只能服从;另一方面,作为接受新式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有了对各种事物认知的判断,不希望被束缚。两者的对立,必然构成双方矛盾的基础。“过度的爱也是负担”,彼此都认为给了对方最好的东西,却是对方最大的负累,这使得子女和父母双方的关系变得不和谐。

(二)家庭结构

谈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就涉及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分为扩展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单亲家庭,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一提及“单亲”二字,大家都有一种固定的成见:“他这个人有人格缺陷,不好相处……”诚然,单亲家庭这一特殊环境造就了孩子特定的人格气质:孤独引致的逆反、自卑引致的自闭、心理偏位引致的放任对抗[3]。具体表现为:这些孩子不能够认同自我,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不能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人们普遍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另眼相看”,使孩子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偏误: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令其难以启齿。他们生性敏感,有问题不愿拿出来与人交流沟通,一般都是自我消化。有些孩子还极度缺乏安全感,不愿意融入人群中。随着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断学习,他们能够适当地调整自己,但是童年的创伤会留下印痕,再加上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缺失,孩子确实会有不完整的人格,他们不愿意亲近家长,两者的关系怎么可能和谐?

(三)沟通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改变了飞鸽传书、书信往来的传统沟通方式,一张薄屏、一部手机将千里之外的消息迅速传递给对方,沟通方式愈发方便,但同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了“数字代际鸿沟”[4]。这使得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只能“甘拜下风”,现代搜索发达、网络流行语等成为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障碍。隔着冰冷的屏幕,子女与父母的距离硬生生地被拉开。

(四)父母受教育水平

一方受教育程度高,一方文化水平低,两者之间必然产生交往障碍。层次不同,双方看问题的方式也就各异。经调查,父母年龄大都集中在40-50岁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大多接受过教育。父辈的认知通过传承、实践积累,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而大学生生活环境等有了极大的改善,父母的“高要求”“严格”和大学生自身的“低标准”“宽散”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五)大学生所特有的品格

大学生人格与思维在逐步成熟。身为大学生,背井离乡求学,与父母的距离更加遥远。离开了家才能体会到父母的可贵,他们学会了珍惜和理解,但是致命的缺点就是:放不下本身固有的骄傲,不愿意承认对父母态度的改观。充当“小社会”的大学充满了更多新奇与诱惑,没了父母的管教,孩子能够自主选择,无拘无束,最后产生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四、对策

“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并不是讽刺和贬义,它能深刻地体现农村孩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做出的不屈斗争,是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深刻见证。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的就是一家人的命运。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他们能够去环境更优越、信息更畅通的地方生活,父辈们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更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不是踩在祖辈们经验的那座独木桥上寸步难行。

“人心隔肚皮”,只有把话说出来,才能互惠互信,增加双方的信任与理解。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以宽广的胸怀加以接纳,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同时,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要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面对生活;要能够体谅父母,分担父母的苦楚。而那些离异的家长们,也不能长期处于悲痛期不能自拔,或是自暴自弃,要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产品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是不可扭转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紧随其上。父母不会使用现代聊天工具是既定的事实,作为大学生,要抽出时间多与父母交流,教会他们使用这些工具,从而增进双方的了解。

五、结语

进行此项调查研究,就是为了了解现阶段大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现状,找出原因,发掘社会影响力。进行这项研究非常必要: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5]。调查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极难解决的情况,大学生与父母相处总体良好,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我们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际,促进发展。传统思想中对孩子的溺爱太过浓重,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养儿防老”的心理。另外,孩子们在大开眼界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却想抛弃如“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思想,追求的是一味西化,成为无忧无虑的“自由人”,在家里和父母唱反调,我行我素。这些怎么能够促进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呢?父母和孩子是最亲密的人,家长们不能被过时了的东西牵扯;而大学生已经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贪图一时的享乐而使双眼蒙蔽,双方都应该有一片足够喘息的空间。

一个家庭的和谐在于彼此的互相理解,只有彼此理解才能够更好地和谐相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要携手走过青春的“沼泽地”,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交流,换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懂得孩子的喜怒哀乐[6]。“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生命”,陪伴着孩子的成长,也会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家庭是构成国家的最小细胞,孩子与父母则是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和分子虽然微小,却能发挥无穷无尽的作用。家庭的和谐最终就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有家的地方才能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它养成了我们国民的基本素养。父母有自认为对的观点,孩子有自认为更对的观点,在“多元化”中寻求“一元化”,使双方在交流互动中磨合,找到能够友好相处的那个节点。这样,家庭和谐美满,社会欣欣向荣,“小家”的和谐带动“大家”的进步与发展。家庭和睦,亲人相亲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一辈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

[2]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J].武汉大学学报,2002,(01).

[3]高中建.刘超.李冲.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青年探索,2011,(01).

[4]朱秀凌.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J].新闻界,2015,(01).

[5]王玉萍.西方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0,(03).

[6]崔景贵.关注和引导“90后”一代的心理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2009,(07).

作者简介:

万芹,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大学与舍友相处的总结方案 篇4

杨老师:您好!很冒昧的给您发这封邮件,希望您不要介意。因为我看过您的博客,看到您帮助过那么多的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所以我就想找您帮帮我,谢谢您!我是北方人,去年考研到了南方,在研一的这一年时间里,我经历了我自己都想像不到得痛苦(也许别人并不这么认为)。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不怎么爱说话,所以和陌生的人一般很少交流,但是我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却是爱说爱笑的,这样的性格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内向,可以说比较复杂点吧。刚到学校,我和一个老乡和两个本地同学分到一个宿舍,本来我觉得我会和她们相处融洽的,但是结果并不是这样的,每当我们在宿舍的时候,我并不怎么参与她们的谈话,我很喜欢认真的听她们讲话(现在知道这样并不好),结果时间长了,给她们留下的印象是我不合群,有一个本地的女生经常回家,我们见面很少,另一个本地女生仿佛和我无法沟通无法交流一样,我们俩个单独在一起的时候都没有话说,有时候我和她说话她都懒得和我多说,在这一年里我们还因为晾衣服的事起过争执,但也不是吵架,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已,互相都理解,到后来研一末的时候我们也关系不错了,但还是觉得有些隔阂,毕竟我不常在宿舍,每天都在实验室做自己的实验。最重要的是那个老乡,她过一年,她的说话行为都让我觉得我们不是一路人,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我不喜欢她,不愿意和她多说话。这样子就让我在宿舍显得那么的不合群,到最后我都基本不说话,最后我一天都不愿意回宿舍,这样的生活让我很痛苦,我想过要缓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好像时间太长了,彼此心里都留下了那种不好的阴影,无法解得开。终于研一结束了,到研二了学校呀重新分宿舍,自己找自己的舍友重新组合,这样我和一个我比较合的来的同学又找了两个平时还可以的同学住在一起。满心的以为这次我会过的开心点,但是没有。她们都是比较好处的人,我知道原因在我身上,因为研一一年不愉快的生活,我总是无法放的开自己,总觉得她们在排斥我,毕竟又是一个新的宿舍,还得重新融合,她们对我也是客气的很,没有那种同学之间的默契,我为了不像过去一年那样活的那么不开心,努力的和她们搞好关系,但是觉得她们好像还是不愿意真心的接受我,我都努力的找话题和她们聊天,但是还是觉得显得那么无力。有时候我觉得我真的和

a0k9c

她们没有话说。杨老师,我心里很矛盾,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和她们相处好,成为好朋友,可是那一年的经历让我心有余悸,我害怕别人在我努力过之后还是不接受我,我都想我是不是有了心理疾病。杨老师,我到底该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和她们说话才行,我想都成年人了为什么还有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可是我真的是觉得自己好难。杨老师,请您帮帮我,我应该怎么去调整我的心态,如果让我去改变对我的性格,那我想是不可能的,但是究竟我该从哪些方面来改变我自己才能在剩下的学习生活中过的快乐谢谢老师能百忙之中看我的邮件。祝您身体健康,顺利!这位同学:您好!来信收悉,非常理解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和现实的体验,当然也非常乐意与你在一起共同探讨你所提出的问题。你说“因为研一一年不愉快的生活,我总是无法放的开自己,总觉得她们在排斥我”,这一点我非常理解,而且有这样的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毕竟经历了一年那样的生活,所以心有余悸而有所畏惧而作负面的判断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对此我要说的是首先你要在观察他人和他事中了解与调节自己——对自己能平心气和地进行分析,包括自己的现状、自己与人相处的状况,自己的一些优点和缺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要为一点小事钻牛角尖,也不要过于看不起自己而变得自卑,要尽量用客观的眼光看自己,接纳自己偶尔产生的矛盾心理和孤独感,不需要过多的担忧,并时常提醒自己尽力克服自卑心理。其次,你在新的宿舍需要的是多做、多听、多观察、多请教和少说。所谓多做、多听、多观察、多请教和少说,其实就是在宿舍内对舍友礼仪周全、手勤脚快,提水倒茶,洒扫擦抹事事处处在抢在别人前面去做,这样既可以讨得舍友的尊重和喜欢,也可以赢来舍友与你主动聊天说话的喜悦;与人沟通时,要注意倾听,倾听的时候,要面带微笑,最好别做其他的事情,并给予以表情、手势、点头等方面适当的反馈,特别是当对方有怨气和不满需要发泄时的倾听,更能显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水平;多观察周围的舍友,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舍友,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向舍友真诚请教做事、做人等方方面面的事情,这一方面可以表示你对他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因为你是“外行”,向他们请教更显示出了你的诚意,这样也可以赢得他们对你的喜欢而主动与你交往;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别人的眼睛来看,用别人的耳朵来听,用别人的心来体会他的世界,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并试着去了解对方的感受﹑感觉或情绪以

及行为表现,如此才能深切了解他人眼中的世界与意义,这样你说出的话别人也就能够及时地接纳和关注,自然而然的也就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之中去了。第三,接纳和完善自己。一般的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接纳自己就是指不仅仅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更会自信地去学习和生活,而且还指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不是去否定它,而是通过接纳然后想法改进它们,不以自己的优点而自傲,也不以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这里的关键是要求我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从而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记住的是:每个人都有长处,有优点,每个人也都会在不同的时候感受不同的心理状态,比如活泼开朗←→忧郁内向,这是不足为奇的,这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让自己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第四,要主动与他人交往。我们知道,人际关系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生、发展和密切的,要与他人交朋友,无疑就需要与他人接触,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不妨与舍友一起活动、交流谈心、讨论某些问题、交换意见等等,尽可能做到相互传递信息,加深对他人的了解和信任。第五,要真诚地尊重、肯定和抬举他人,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和抬举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而且也是获得他人尊重、亲近和赏识的方法之一。所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恰如其分的给予尊重、肯定和抬举,势必会获得他人尊重、亲近和赏识。第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理解他人,用宽厚、大气量、不及较小得失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出现了问题多看自己的不足,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结交到朋友。第七,关心和注意他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被他人关心、关注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种倍感温暖、倍感安全的自信和快乐油然而生。同样的道理,当别人遇到困难和阻碍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去关心、帮助、问候和体贴,那么他人也就会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友好、亲密而融洽的舍友关系。如果你用以上方式方法去处理问题,那么你就会平衡心态和拥有良好的朋友群体的。第八,洞灵子在《薄白学》中指出:人世界有一种要得便得、要失便失的东西,此即是情感。例如幸福,你觉得幸福,你便幸福;你觉得痛苦,你便痛苦。愁绪与快乐、紧张与轻松、爱与恨、幸福与苦闷等对应之情感,仍是可以“按需分配”,要之有之,要多少有多少。你丢失愁绪,即获得快乐;丢失紧张,即获得轻松;丢失

上一篇:ktv组长述职报告下一篇:人民警察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