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考试政治资料

2024-09-05

职称考试政治资料(共8篇)

职称考试政治资料 篇1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3.高低由众多因素决定: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形式;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

4.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级分化;

③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5.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物→物)

公式:一只绵羊=40kg小麦=2把斧子=2匹布=1g黄金=一定量其他商品

7.一般价值形式:40kg小麦=2把斧子=2匹布=1g黄金=一定量其他商品=一只绵羊

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等式转移,而是价值形式发生质的飞越。不足:一般等价物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8.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

它的职能:支付手段,购买手段,社会财富的代表。

9.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到期支付-互抵同一货币

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速度)

10.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11.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因

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

12.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

或下跌。从本质上说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13.资本循环:购买阶段G-W,货币资本通过购买生产要素为资本价值增值准备生产阶段W,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

销售阶段W-G

1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两个基本条件: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②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15.资本的周转: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n(周转次数)=u年/u1 ‘‘

16.固定资本: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成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7.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

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8.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各自的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第一部类产出实现条件

Ⅱ(c+v+m)=Ⅰ(v+m)+ Ⅱ(v+m)→第二部类产出实现条件

Ⅰ(v+m)=Ⅱc→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

Ⅰ(c+v+m)=Ⅰ(c+△c)+ Ⅱ(c+△c)→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Ⅱ(c+v+m)=Ⅰ(v+△v+m/x)+ Ⅱ(v+△v+m/x)→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

条件

Ⅰ(v+△v+m/x)=Ⅱ(c+△c)→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9.货币转化为资本: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价值是不变,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0.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1.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它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这就是说雇佣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习惯制约。

2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3.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

值。它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24.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25.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6.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物化劳动表示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7.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8.相对剩余价值:指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

法,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2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0.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是劳

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最低工资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31.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按一定劳动时间来支付。实质是劳动力的月、周、日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

计件工资:按工人完成产品数量或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其制定以计时工资为基础。

32.商品价值(W)=c+v+m生产成本(成本价格)k=c+v所以w=k+m。w>k其差额为剩余价值(m),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m=p(利润)所以w=k+p。利

‘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P(利润率)

=m/c(全部付出)

影响P因素:①剩余价值率(正比);②资本有机构成即CIV(反比),CIV越低,同量资本使用的劳动力越多,剩余价值也越多,利润率也越高;③资本周转速度(正比);④不变资本节省状况(正比),不变资本越节省,预付资本越少,同量剩余价值与较少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越高。

3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基本特征:

① 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既是生产资料直接所有者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组织者;

②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生产部门都存在实力相当的各种不同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

都不能在该生产部门居于垄断地位;

③ 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十分频繁;

④ 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广泛、有机的体系;

⑤ 统一的国内和世界市场都已形成;

⑥ 资本积聚与集中程度较低;

⑦ 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调节;

⑧ 市场机制发挥着对经济的全面调节作用;

33.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自然而然的引起垄断。

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和联合,对某一部门或者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的状况。

34.垄断联合常见的形式:

① 卡特尔:它是一种生产同类产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控制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在产量、销售市场、销售价格方面达成某种协议而形成的垄断组织。

② 辛迪加:生产同类产品的股份企业为高价出售产品低价购买原材料而联合的组织。

比卡特尔稳定,组织在生产上保持独立,采购由辛迪加统一办理。‘

③托拉斯:由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垄断商品生产和销售而

联合起来的,加入后完全失去生产上、商业上、法律上独立性,托拉斯代原有企业成为独立法人企业。

④ 康采恩:结构更为复杂,它以某一个最大的资本家企业集团为核心,由不同经济部

门的许多企业或企业集团所组成。康采恩的领导权掌握在大企业或大银行手中。

35.垄断使竞争更复杂激烈的原因:

①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促使商品经

济继续发展。

②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

位。

③ 社会生产复杂多样。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其典型形式,是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有以下类型:a.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b.提供公共产

品的;c.高科技、高风险新兴事业部门中的;d.一般工业部门中的。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的再生产过程。类型:a.国家作为商品劳务采购

者;b.津贴补助;c.社会福利开支。

④ 二战后以宏观调整、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其实质:仍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37.派生存款总量=初始存款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38.经济全球化:指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加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

39.引起全球化原因:①科技的进步;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

择。

40.经济全球化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经营

全球化。

4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影响:①发达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获得好处;②通过贸易获得好

处;③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好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①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局面;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③推动对外贸易扩大;④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自己权益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挑战:①资本流动冲击;②冲击本国市场;③国内政策有效性降低。

42.经济全球化矛盾:

一方面:促进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表现如下:①全球市场加速形成;②跨国公司高度发展;③科技进步使生产力出现新的飞跃;④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空前强化。

另一方面:产生消极后果。表现如下:①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事发生;②相对落后国家原有体制、政府领导力、社会设施、价值观念、文化都会受到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治理危机;③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④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43.资本积累影响因素:①利润率,利润率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多;②预付资本多少(正

比);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⑤在利润一定时,积累率即利润中用于积累部分所占比量高低。

44.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过程是以技术构成为基础的。这种由资本

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基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为资本有机构成。

45.资本积累两后果:①相对人口过剩;②平均利润下降趋势。

4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47.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我国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

②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成一定要与生

产力发展水平适应,这就需要多种多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 已是我国实现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48.社会主义公有制: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其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其实现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云有制形成;集体……;部分劳动群众……

主体地位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49.分配制度理由:

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③ 归根到底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调动积极性。

5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51.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因:①有利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②促进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5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

① 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

② 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相结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

主义目标。

③ 发展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53.商品市场按商品用途分为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5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要性:

① 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

社会化基础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

②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③ 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a.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b.有利于参与国

际竞争与合作;c.推动科技进步。

④ 是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55.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① 对外贸易;② 利用外贸;③ 引进技术;④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5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管;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④管理国有资产。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必要性:

① 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② 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

③ 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职称考试政治资料 篇2

“申论”语出孔子“申而论之”。“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考试借鉴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应试。“策论”是对某项国家政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1]无论是古代的“策论”还是当代的“申论”,其中的“申”与“论”都必定有“据”可依,“据”的信息来源,必由阅读资料获得,这已由考试性质所定。明确地说,申论考试就是按规定先对给定资料进行阅读,然后概括其内容要点或主要问题,并对这些要点或问题提出对策或解决的方案,再对引申出来的这些问题、观点、对策和解决方案进行论证。申论考试是一种连环式综合性考试形式,第一环就是阅读资料,其后的引申或论证都离不开这个环节。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也明确规定:“申论考试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在历届申论试卷的首题“注意事项”中,也都有类似、固定的标注: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这些不仅明示了命题者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意向,而且明确强调了阅读资料的时长和首位时序。任何考试都必须依据考试信息,申论考试的信息就在给定资料中,没有阅读资料作基础,考试不可能实现。只要是申论考试,这一点就变不了。可见,阅读资料是申论考试的首要条件和奠基。只有在充分、深刻把握和运用资料信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拓展思路,发挥才智,考出好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资料质量的好坏,将决定申论考试的成败。[2]

二、给定资料的特点及考点

给定资料集中体现命题者的测查意图,应考者必须高度重视,纵观十年来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可归纳为如下主要特点及考点:

1. 鲜明的社会性和普遍性。

给定资料涉及的问题大多是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有一定影响而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体现社会某一阶段、某一领域的矛盾和特点,具有典型性、政策性和导向性特征。如2000年的“噪音扰民”问题、2003年的“安全生产”问题、2005年的“农村和农民工”问题,2007年的“土地征用”问题等,都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显然,这是用来测查应考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问题的感应、处理能力,这是一个公务员不能缺乏的基本素质。

2. 内容宽泛而多变。

从多年的申论试卷看,给定资料涉及的内容宽泛而多变,是考前所无法预测的,从2002年的“互联网”,很难想到2004年的“汽车业”,更难想到2006年的“突发公共事件”及2008年的“怒江资源开发”,而埋伏于这些资料中深层的信息和问题就更复杂更宽泛。应考者只有具备了博学多才的功底,才能应对变幻莫测的申论考试。

3. 阅读量大,信息类杂。

纵比历年申论考试给定资料的文字,数量骤增令人始料未及,2002年约2500字,2003年约5600字,2006年9000多字,2008年近8000字,而阅读时间均为40分钟。[3]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阅读如此大量的文字,在这庞大的文字群中蕴含着繁杂的信息,各类信息糅杂散落在字里行间,需要一字一句地阅读搜寻,反反复复地归纳筛选。这是测试应考者的负重能力,看能否在庞杂的事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种种干扰,超负荷地进行工作。

4. 零散杂乱。

给定资料极少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更多的是某类事件内容的片断组合,或是由相关的诸多信息材料拼凑堆集而成;段落是无序排列,内容错综、线索紊乱,整篇资料仅是一堆杂乱零散的“信息毛坯”而已。这正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考点,测试应考者的辨别梳理能力,看其能否突破迷雾,理清头绪,抓住要点解决问题。

三、给定资料的阅读技巧

1. 心态平稳,镇静阅读。

平稳镇静的临场心态是迅速进入考试状态,准确获取考试信息,充分发挥才智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沉着冷静地阅读资料,才能看得进去,读得明白;心绪不定,仓促阅读,表面好像读下去了,其实什么也不领会,什么也不理解,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2. 领会作答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阅读。

阅读给定资料是对事物的认知,是受时空限制的一种认知过程,在这种限制状态下,按一般的渐进程序去认知如此大量、复杂的资料,40分钟是不够用的,必须压缩程序,才能快速有效地阅读和理解资料。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是高效措施之一。打开试卷,看到“给定资料”的时候,应不顺序往下看内容,而先跳到后面看“作答要求”,看清试题提出哪些作答要求,要求达到什么程度。这是后面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更是当前阅读给定资料的目标,领会了要求,也就“心中有数”,明确了应在阅读中寻找什么,抓住什么,将作答思考直接渗透于阅读过程,就可以大大压缩认知过程,直奔主题,提高阅读效率。假如先读资料,由于阅读过程处于盲目状态,往往读后印象泛泛,看了“作答要求”,还得回过头去从零开始重读,这就枉走了一轮弯路,浪费大量宝贵时间,或许造成考试失败。[4]

3. 泛读与归纳整理并行。

第一轮次阅读资料应采用泛读法,即将全篇从头至尾快读一遍,全面掌握资料所提供的内容。但不可以跳跃式阅读,以免遗漏重要信息。由于此轮阅读已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所以就不应仅停留于泛泛地感应和接受信息,而应是同时对信息进行归纳与处理,加强阅读效果。由于资料是排列错综,内容杂糅的,必须做好三点:

首先,必须理清信息的逻辑关系。要找准材料之间内涵的关联性,区分材料要素的类别属性,对适合于纵式组合的材料,可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排列;对适合横式组合的材料,可将类同的材料归并在一起。力求将资料中繁杂零乱的信息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和梳理,使之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突现材料的主旨,成为下一步答题的有效材料。

其次,要依据作答要求筛选信息。给定资料除主要信息和有用信息外,也包含有许多干扰应考者阅读的次要信息和多余信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运用有效信息,必须在泛读时就进行筛选。那些与作答要求关系紧密的信息,是主要信息,应作重点阅读加以领会;那些与作答要求有一定联系但不很紧密的信息,是次要信息,只作一般了解即可;那些与作答要求毫无关系的信息,一掠而过,不予注目。[5]

最后,要做好阅读标记。给定资料篇幅长,往往会读到后面忘了前面。为使阅读和领会的成果及时有效地保存下来,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关键词、关键句乃至关键段,从中提炼、归纳出隐含有主题意义的信息,即答题所需要的东西,并随时用符号或文字作出标记,为进一步的精读划定浓缩内容。

4. 精读与作答思考同步。

精读是泛读基础上意向更为明确的阅读,是由阅读向笔答渐进的关键性环节。精读要紧扣“作答要求”,从研究事物、深掘问题、创新思维的全方位角度来读,要对资料的核心内容、主要观点及涉及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归纳和处理,从资料中提取能说明和表达主题的信息因素,形成自己新的认识、新的见解,更要通过资料中的事实,联系到社会存在的其他方面的类同事物进行发散思维,逐步实现由资料到观点,由具体问题到本质属性,由阅读到笔答,由考场到实践的飞跃。[6]

四、阅读能力的自我锻炼

1.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必须明确认识,申论应考者所面对的给定资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而是特定时空限制下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料,不具备超俗阅读能力的人是无法“读懂”的,要充分意识到阅读能力低下的危机,从根本上把阅读重视起来。

2. 培养镇定的心理素质。

平常应注意培养自己天塌不慌、地陷不忙的心理素质。进入考场要轻松、自然,保持稳定的心态和高昂的斗志,相信自己一定考得成功。无论资料难易,都要冷静应对,镇定阅读,在“战略上藐视资料”,以增加自信;在“战术上重视资料”,以减少失误。

3. 训练敏捷的阅读速度。

阅读是人的眼和脑对文字的形体、内涵及至词、句、段、篇进行感应、接收、领会、理解……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反应的速度是一种技能,不是天生就有,需要经过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才能形成和提高,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平时必须加强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多读书多看报,有意识的在提速上下功夫,日积月累,才能见效。

4. 储备丰厚的知识含量。

阅读能力的精髓在于对资料内涵信息的领会和理解,而领会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阅读者个人的知识含量的多少,所以,知识的储备是绝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知识”的内涵很宽,泛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历史等知识,这是“底功”,多多亦善。此外,鉴于申论考试目的是招考公务员这一特定指向,其命题必定会相应体现出行政机关宏观管理的性质特征,资料内容也必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所以,应考者日常应刻意关注当今社会各类有重大影响的矛盾或热点问题,养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信息感应习惯,多从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上捕捉各种社会信息,了解各级党、政机关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以间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具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阅读资料方能“铁骑突出刀枪鸣”,不致“冰泉冷涩弦凝绝”。[7]

参考文献

[1]裴显生, 王殿生.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68.

[2]肖飞, 李秀斌.浅谈申论应试中给定资料的运用[J].应用写作, 2007, (2) :45.

[3]肖飞, 刘亚非.浅谈阅读在申论考试中的地位、考生现状及如何阅读[J].应用写作, 2006, (3) :48.

[4]张广晓.铺就基础写华章——“申论”考试给定材料阅读谈片[J].应用写作, 2003, (4) :55.

[5]赵艳林, 肖燕.领会命题意图, 把握两种关系——谈如何阅读理解给定的背景材料[J].应用写作, 2005, (3) :55.

[6]张鸣.“申论写作”背景材料的审读策略[J].应用写作, 2004, (11) :56.

职称考试政治资料 篇3

一、临考辅导资料的特点

1.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临考辅导资料是对平时复习内容的浓缩,能充分体现教师对高考说明、教材主干知识和重大时事热点的解读和概括能力,还能充分反映教师对学生知识肓点、技能缺失和考试心理的把握能力。

2.具有准确的预测性。既然编写的是临考辅导资料,就要以提高高考考点命中率为目标,即对考试内容、命题形式和设问角度进行大胆而准确的猜测。这一过程充分彰显了教师深厚的教学素养、丰富的考试经验,充分体现了一线教师与命题专家之间深层次的心灵对话、思想交流、智慧较量。

3.具有极强的暗示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临考辅导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梳理知识,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教师充分发挥临考辅导资料的作用,能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考试成绩。此外,充分发挥临考辅导资料的作用,对教师也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二、编写临考辅导资料的方法

1.明确撰写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丰富而又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经过一轮二轮的知识专题复习和一模二模的规范训练后,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穿针引线的指引、提纲挈领的整合,以及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的深加上,以提高知识的附加值。所以,教师编写临考辅导资料时最好能够把教材和时事政治的主要知识浓缩到一两张纸上,化繁为简,让学生一目了然。因此,我认为,临考辅导资料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重大时事政治的回顾,不宜多,10条左右;高频考点(增变考点、知识盲点)的背诵;应试技巧的强化,尤其是高考考试说明中典型示例所透露的信息。

2.密切联系时政及考情变化。以2012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36题中的B小题为例,该题考查的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相关内容。对此我在考前就有预感,并将这种预测编写在了临考辅导资料中。我作出这样的预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建立在深入研究江苏省13个地市的两次模拟考试试卷基础之上的。这13个地市模拟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集中在高中政治选修4和选修5两本书中,重点考查了选修4中“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选修5中“世界贸易组织和欧盟”等知识点。此外,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并且在这一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这些都是重大时事热点话题,也是命题的敏感点。但是高考命题要求求新求变、独具匠心,所以当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2011年是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周年,当时中国香港和台湾也以地区名义加入,这同样是重大的时事热点。此外,每年中国领导人都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作重要发言,阐述中国的主张和政策。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编写临考辅导资料时就突出强调了有关亚太经合组织的内容,结果成功命中了高考考点。

3.善于总结和归纳。每年学生在备考时事政治选择题时都会花费大量时间,按月份、按类别从各个角度掌握重大时政。事实证明,只要学生能够在复习时总结、归纳、掌握各地市模拟试卷中出现的时政选择题,就能够灵活自如地应对高考。

在模拟试卷中出现的高频考点、增变考点很有可能会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这反映了高考命题者稳中求进的命题思想。因此,在撰写临考辅导资料之前,我通常会结合命题双向细目表,分析各地模拟试卷,通过纵横比较,总结出高频考点和增变考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每年,高考命题者都会在设问角度上做文章,因此,各地模拟试卷中透露出的设问角度新动向应引起教师的极大关注。例如,南京市2012年二模试卷第35题第(2)问“影视创作要‘将改革与发展完美体现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第37题第(3)问要求“从材料中提炼出最恰当的文化观点并加以论证,说明此观点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上述模拟试卷试题中的设问方式在2012年江苏高考卷第35题第(1)问“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教师编写临考辅导资料时要关注和研究设问角度的新动向,引导学生掌握应对新设问、新情境的方法。

职称考试政治资料 篇4

中考政治是开卷考试,考试范围广(包括初

一、初

二、初三三个年级的课本及时事政治),学生携带的资料多(除教材外,还可以携带各种复习资料,如《提要与检测》、《中考模拟试题》、《考试报》等),而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只有6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考场上于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料呢?换言之,如何尽快地找到考题的准确答案呢?是全体考生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平常的政治课教学和复习当中,笔者发现了除从教材正文中寻找答案外的其他尽快找到考题答案的途径。

一、从教材的目录中直接寻找答案

目录是一本书的纲,是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内容中精华的精华,最简洁也最醒目。在政治中考中,一些考题的答案通过翻阅目录就可以找到。如河南中考好题选登有一道材料分析题:“200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群众集会,隆重纪念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阅读上述材料并回答:

(1)为什么要依宪治国?

(2)在宪法实施过程中,作为一个公民,你应该怎样做?”

这道题第一问的答案就是初二《思想政治》第8课的三个分标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从课题下的“说明提示”中寻找答案

政治教材每课下面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说明提示”,简要地叙述本课的内容要点、学习的意义或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以及青少年学生应怎么做等问题。这些提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发展,重视价值引导,注重道德践行,恰好与中考的命题导向不谋而合。也正因为此,一些考题的答案就潜藏在课题下的“说明提示”中。如上题第二问的答案就在第8课标题下“说明提示”中:“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热情宣传宪法,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

三、从“活动课”中寻找答案

中考政治一向重视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分析题”和“活动与探究题”是其具体的体现。这些题的答案往往就在一些“活动课”中。如“台湾问题”的有关答案要点与初三《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二节中的活动课《“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联系紧密;再如“环保问题”的有关答案要点与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第一节中的活动课《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密切相关。

四、从资料中寻找答案

资料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有些时政热点问题教材上没有,而资料上有。这类试题的答案应从相关资料中寻找。当然,充分利用好资料的前提是筛选资料、熟悉资料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只有这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大海捞针”的情形。

五、创新答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篇5

第一章绪论

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它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1)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

(2)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

(3)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

(4)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

(5)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

(6)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性科学。

7、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比较: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其目的在与科学地然是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8、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

9、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1)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5)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6)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7)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8)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9)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10)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旋律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与否,要以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为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与大小,也要看它对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所起的作用如何而定。

4、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社会学的关系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反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为其服务。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概括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方面。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既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其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坚持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人们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设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未核心的时代精神,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力的作用或影响。

4、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构成:

A、个体性功能表现

个体的生存功能:(1)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需要的尊重,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的物质需求的层面上,而是应引导人们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们执着于崇高的精神追求,并用这样的意义世界去引导和规约他的物质世界。(2)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既教人以生存手段和技能,使人能很好地把握物质世界,又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能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精神世界的活动。

个体发展功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将自身固有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个体享用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B、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造功能)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操作目标),其作用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或教育者个人身上。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4、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5、“四有”新人的内在精神素质: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人们的法制纪律观念。

6、突出主旋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和重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7、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只有当它及其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发生作用时,才会被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如:自然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或者减弱环境的某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营造小环境)。

3、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大众传媒

4、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

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1、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首先就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2、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位立体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想子系统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

3、人的思想品德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又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4、证统一过程。

外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在环境因素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另一方面,个体在一定思想品德知道些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并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造自身。

内在思想矛盾转化过程:(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2)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知、情、信、意、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3)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所要着力推动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教育作用的影响下,上述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逐步达到发展方向上的一致和发展水平上的平衡的过程。

5、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外部环境因素对主体能否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键不在环境因素本身,而在于接收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对客体因素的选择、消化、吸收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7、对思想品德的诸多影响因素,可分为教育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两大类。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区别自觉的教育影响和自发的环境一项的根本标志。

8、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9、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炯暗语过程的其它具体矛盾。

10、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1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特征:阶级性;主导性;客体性

主导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诸要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教育职能;管理职能

教育职能: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传授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和品德规范;促使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引导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想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4、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5、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也就是受教育者。

6、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征:广泛性;层次性;可塑性;主体性(重点)

7、科学地认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历史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立体分析法(重点);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8、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9、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平等;理解;共享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要素: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

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4、道德观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人们依据思想政治炯暗语对象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则。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主要依据就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3、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所涉及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经济工作、行政管理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社会平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对应原则?)

4、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点:辩证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5、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方向原则;求是原则;民主原则;渗透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重点);主体原则(重点);示范原则

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时事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要善于激励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善于营造自我教育的气氛;善于把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全部要掌握!

3、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

(1)运用语言的艺术(准确通俗;形象生动;语言风格力求多样化;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

(2)选择时机的艺术;

(3)选择突破口的艺术;

(4)把握尺度的艺术

职称考试政治资料 篇6

经济生活部分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时,减少购买;价格下降,增加对它的购买。(2)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3)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与需求呈负相关)和互补商品(价格与需求呈正相关)。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2017年):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①消费受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影响;②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受收入差距的影响。4.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综合运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态度: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5.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综合运用):(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6.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7.劳动与就业

(1)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境界,促进全面发展。

(2)措施:①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就业的方针。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有: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9.实现收入公平的举措:(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制度保证。(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0.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②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11.财政及其作用(综合运用):

(1)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收入(税),利润收入(利),债务收入(债),其他收入(费)。(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3)财政作用: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13.宏观调控(综合运用)

(1)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3)三大手段(2017年考):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2017年考)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2015年考)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治生活部分

1.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原则(2016年考):(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综合运用,2017考):(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4.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一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二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5.政府的职能(2017年考):(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加强社会建设;(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综合运用)

(1)意义: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2)怎样监督: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②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外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7.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8.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1)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人大代表的职责: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9.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1)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二者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如何确立的?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历史地形成的,是法律赋予的。1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各民族共同繁荣。

11.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做什么?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青年学生应该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13.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②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14.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1)为什么要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窝火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怎样维护?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文化生活部分

1.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塑造人生(2015年考):体现在三方面: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4.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5.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表现:独特性(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区域性(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民族性(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6.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综合运用)

我们要提高辨别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目标。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对此,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生活与哲学部分

哲学材料分析题答题要点:

职称考试政治资料 篇7

关键词:多媒体,视频资料,高中政治课堂,人才

课堂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便于组织和调控等诸多优点。但同时,课堂教学也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教学活动的封闭性,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场所还是教学时间都存在着封闭性的问题。由于教学活动过于封闭,使得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开放性大打了折扣,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能不能想出什么解决之策呢?事实上,把多媒体电教工具引入政治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教学封闭性的问题。多媒体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它具有存储、数据处理等多种功能,能够将大量的资料汇集在一个教学课件之中,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不仅如此,多媒体教具在呈现知识的方式上也打破了传统的静态方式,转而变得更加动态化、多元化。在多媒体教学中,视频资料的应用是其中非常重要一环,通过视频资料呈现的知识能够模拟、演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的过程,能够更加真实地展示出相关的事物和场景,能够更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 并且,视频资料的快速显现可以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课堂教学形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不再封闭单一, 而变得更加开放。

虽然视频资料的应用可以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多媒体教学中,视频资料的应用还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如果盲目使用视频资料,不但无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会降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任课教师一走上讲台,先是简单介绍了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就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内容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进行举手表决的场景。通过这段视频资料的展示,不仅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有了一个初步而直观的认识,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说,这段视频资料的应用是非常恰当的。然而,没说上几句话,教师又开始播放另一段视频,这次的内容换成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过程,自此以后,基本上每隔两三分钟, 教师就会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就这样,整个课堂犹如电影院一般,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不断“放电影”的过程。一节课下来,光是视频资料的展示就耗费了大半堂课的时间,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机会说上几句话,一堂课下来,留在笔者头脑中的都是一些零散的视频画面,至于本节课究竟讲了哪些内容,反而没有给笔者留下太深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滥用视频资料的表现。看了一堂课的“电影”,学生也没有搞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在哪里, 没有对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在多媒体教学中,视频资料的应用一定要恰当合理,要讲求方法和技巧。作为教师,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料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问题呢?

一、视频资料要具有典型性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提倡扩展课堂教学资源,但并不意味着材料越多越好,如果材料过多,反而会扰乱学生的视听,影响学生的思路,给学生造成反感。因此, 教师在选择视频资料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获得启发,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二、注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教与学相互统一的活动,多媒体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能够形成积极的互动,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得以实现。然而,很多教师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尤其是在播放视频资料的时候,却欠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往往只负责播放视频,最多再提几个简单的问题,而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教师反而退居二线。由于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很多学生在观察视频资料的时候往往是囫囵吞枣,难以汲取其中的营养。由此可见,在播放视频资料的时候,师生互动至关重要。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视频资料,教会学生学会主动应用视频资料辅助自己的学习活动,深刻挖掘视频资料中的信息,这样,视频资料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三、视频资料要能够贯彻教学内容的始终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选择一些能够将整篇课文串联起来的视频资料,通过对同一段材料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掌握挖掘材料内涵的意识和能力。一段材料在一堂课中多次应用还能节省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显得简洁。

如何应对政治开卷考试 篇8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学习

实行开卷考试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突出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卷试题答案一般不可能直接在书上原封不动的找到答案,需要动一番脑筋,没有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很难答好试卷。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其次要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每个单元的标题以及课题,每课的知识结构,并对各课之间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归类、综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学生就能在考试时迅速、准确地从课本中找取相关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或原理的准确含义,提高自己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二、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

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因此复习中,要重视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两会”人們热议话题“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实行城乡选举‘同票同权”、“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这一热点可以与以下知识点相结合: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2.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4.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丰富民主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5.公民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自由和权利。6.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8.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发展

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1)在日常学习中着重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认真听课,重点听老师对于概念,原理的分析并做好笔记。(2)对于平时学习和作业中遇到的易错问题要善于整理。对于相似的问题要对应比较。(3)对于平时的资料和练习题要进行整理,形成框架式知识结构以避免考试时盲目翻书,手忙脚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四、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首先,要总结出答题的一般思路与步骤。第一步要认真审题不要急于做答,认真阅读背景材料,抓住关键词,正确理解题意,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做”之类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找准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步要多向思维找原理。试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涉及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第三步选取最佳知识点。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所以,要对题中所涉及的问题作一番仔细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另外,开放性试题要涉及诸如对漫画、图表、材料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评论、建议,涉及活动方案等,复习时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实际,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

五、注意语言准确和书写规范

回答政治问题,要用政治术语。即用恰当规范的政治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说服力。

上一篇:国际投资学课后题下一篇:《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