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理念

2024-07-15

教师工作理念(通用11篇)

教师工作理念 篇1

一,秉持“个性张扬”的理念。尊重个性成员的个性,坚持成员在教学上的独立自主、个性多元化,鼓励教师依据自己的特长走个性发展的道路。

二,坚持“平等自主”的理念。主持人与成员在个体发展上是平等的,成员加入工作室不是烘托主持人成名师,而是借助这一平台寻找成长的机会,确定各自发展的路子和方向,实现“自主的发展”。

教师工作理念 篇2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应关注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发展, 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 是死记硬背、超量练习获得的, 还是通过自己探索、发现, 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在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关注学生会不会提问题, 会不会思考, 是不是在学习方法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教学最大的失误是以“教”定“学”,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的教师应考虑怎样的“教”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教师把“教教材”逐渐转化为“用教材”, 同时利用各种资源丰富课堂。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在教学中通过运用逐步引导、层层设问、精心创设的情境及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感及探究欲望, 以替代过去的一言堂和满堂灌。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 掌握了学习方法, 学会了搜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课堂学习的形式多样, 学习的内容宽泛, 作业形式灵活。学生课余能主动查阅资料, 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掌握所学知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 领悟知识的真谛。

三、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新课程强调, 学生的学习过程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本质是一样的, 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疑问、困难和障碍, 但这却是一个人学习与生存、成长与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只重结论而忽视了学生丰富性、多样性的探索过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力求通过“问题串”层层设疑, 把学生推向问题中心, 再从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直观观察、合作探究、用心体会的过程中感受学科文化,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科教学活动中来, 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四、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教师工作理念 篇3

教师进修院校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型教研、教师培训机构,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及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不断探索符合朝阳地区实际的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狠抓青年教师培训,突出骨干教师培训,充分带动全员培训,初步构建起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上下协调、整体互动的立体培训网络,按照“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工作思路与模式,并紧密结合教改实际富于针对性地成功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为全面提高广大干部教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培训调研,用专业铸就培训品质

培训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要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教师提供高质量、满意的培训内容,必须深入基层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在做好学员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同时注重培训效果的反馈,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教学效果反馈调查表等形式,了解学员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

教师培训调研工作始终得到市教育局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组织过问。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每年都围绕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训、校本研训工作等重点培训课题开展多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调研范围覆盖市、县(市)区等各级各类学校,每到一处都采取汇报、听课、座谈、问卷等有效形式,认真记录、汇总、提炼、反思,调研结束后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下一步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基础性、可资借鉴的材料。

二、创新培训模式,用研究提升培训质量

为使教师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工作思路与模式,培训组织形式上采取通识性培训、学科培训、专题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相结合,培训方式上采取互动式、连锁式、案例式、超市式等形式,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创设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1.创新培训模式,培训形式灵活开放。

第一,加强“外引”。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工作思路,邀请李镇西、史宁中、李希贵等国家知名的学者专家到朝阳讲学,让教师通过与教育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开阔视野,增长见闻,获得学习、研究的原动力。同时多次组织不同层次教师外出到杜郎口、洋思、黛溪等名校进行教育考察,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由于参观的可比性强,交流的经验和感受的成果更具有直观性,学员们心里服、学得来,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引领作用。第二,加强“内用”。大力开发内部教师培训培训资源,以研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各类教研培训活动。同时通过开展大型竞赛活动诸如“优质课工程大赛”、“农村初中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等,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切实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三,加强“网络”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次组织不同层次教师参加远程研修项目,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网上学习研讨,探索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获得专家和研训员的指导,切实解决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

2.拓宽培训渠道,实现“研训一体”完美结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做到“研训一体”的完美结合,不仅仅反映在研究与培训两种职能在机构、人员方面要达到统一,如建立各类研训部,使这些部门的同志同时兼有研训两种工作任务,更主要的是要将“研”和“训”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为了实现研训一体化,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三点:⑴针对共性问题,开展研究与培训。⑵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特色研训活动。⑶立足校本研训,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具体做法大体有两种:一是先研后训,以研带训。在教研中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再将其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进而将课题成果转化为培训课程,所谓“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二是先训后研,以训促研。在培训中发现需要马上解决的现实问题,然后到实践中作深入调研,与一线教师面对面,及时地解决问题。

3.集合优势力量,培训多阶梯工程化。

近几年,随着朝阳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在逐步加大,为了力争把师训工作做大、做优、做强,我市提出了“以工程为推手,打造师训品牌”的工作目标,随之制定出台了“骨干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研训员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校本研训推进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实施方案。按照培训者、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人才培养层面,以校本研训为依托,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动力,通过专家讲学、主题研讨、岗位研修、外出学习考察、风采展示、基本功大赛、考试考核等有效途径开展一系列特色培训。活动周期长,涉及面广,教师参与程度高,培训效果显著,切实提高了研训教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工程实施过程中,培养、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骨干、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骨干教师的成熟和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提供了动力。

三、强化培训管理,用服务保障培训实施

为了保证教师培训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市建立了严格的培训管理考核制度、评估检查制度。一方面对教师继续教育责任分工、学籍管理、施训教师审核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严格执行;一方面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评估检查纳入教育督导之中,定期检查和评估本地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障。培训工作还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来支撑,我们充分发挥市教师进修学院的业务指导、培训优势,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注重细节和人文关怀。在开展各类集中培训时,设专人认真做好报到接待工作,做到百问不厌;班级管理过程中在为学员提供饮水、食宿等基本服务的同时,还尽量为学员创设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创造团结、互助的学习团队,一系列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教师新理念教学反思 篇4

首先,要学会自我审视。

作为青年教师,我有着充沛的精力和灵活的头脑,对不断完善、更新的教育理念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在工作中进行摸索、探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平时能对照教育理论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教材编排有自己一定的独到理解,逐渐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敢于在教学中做一些尝试,努力钻研,注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关爱每位学生,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的氛围。能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家长、学生间的沟通,为教育教学工作和谐、顺利地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坚持自我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强,却不能很好地实施,效果往往和自己预想的相差很多;课堂上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学会倾听,但是每次听完学生讲我总会出一身汗,最后还是要我再讲一遍,造成时间的浪费,效率的降低;我心里很明白,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最后我还是以成绩定输赢;我很想在科研中出成果,但是每次的论文总也找不到重点,等等现象都让我感觉我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了。

如何才能让我走出这个困境呢?我想这就是我下一个阶段努力的方向了。

第一、进行自我定位:

广求良师,博览群书,努力探索,积极向知识渊博、教学技艺精湛、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靠拢,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人。

第二、具体实施方案:

(一)业务方面:

纵横听课:同学科各年段听课,同年段不同学科听课。不同年段听课,纵向了解本学科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做到课堂教学“心中有数”;不同学科听课,横向关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寻找教学规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实施:坚持在课前做到两问——一问教材,深刻钻研教材,写好教案,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问自己,“准备好没有,这堂课难点在哪里,怎样突破,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上最有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盲目追求形式,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写好反思: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好好想想,看哪里做的不对。这样会使我们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也会让自己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会有深层的认识。另外,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因而经常写教学反思可以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教科研方面:

撰写论文: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不断修炼“内功”,随时挑战机遇。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教学教育笔记,积极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不断提高论文质量,每学年至少要有1篇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以上是我结合自身实情,列出的发展规划。同时,我还将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坚持以校为本,踊跃参加校本培训,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尽我所能,成就自我,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师的教育理念格言 篇5

2、是绿叶就要哺育红花开得更鲜艳,因为教师是绿叶的事业。

3、心中有爱,献身教育,寓教于春风细雨,滋润幼苗成栋梁。

4、将儿童从“三味书屋”中解放出来,把“百草园”还给儿童。

5、教师,是深山里弯曲细长的山路,让孩子一步步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6、以我的热心换得学生的真情,以我的爱心减轻学生的痛苦。

7、让孩子去享受被表扬的愉悦,去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兴奋。

8、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你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怎样的种子。

9、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有一百个学生就要用一百把尺子去衡量。

10、我努力上好每节课,就算不是每个人都认真学习,但哪怕还有一个人,我都要把我的赞扬和鼓励传递给他。

11、除了俯下身子,我们又能如何接受辉煌;除了无声的润物,我们又能如何解释春雨。

12、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学生幸福的笑容,最大的欣慰是看到学生健康的发展。

13、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也应随之变。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教好学生。

14、不是千里马,只是老黄牛,默默耕耘在教坛,没有夺目的光,只是小小的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 己,无声无息直至燃尽。

15、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多给学生一些信任,也许,学生回报给我们的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16、诚信、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尽心、尽力,尽职地培育每一株幼苗。

17、以高尚的师德支撑自己整个人生,用真诚的心拥抱每一位学生。

18、尊重、信任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激励、赏识能开发儿童智慧潜能。

19、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份责任;教育更不是金钱与名誉,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升腾。

20、一位好老师是孩子的一本经典好书;一所好学校是孩子的一生财富宝库。

21、给学生宽松的爱、平等的爱,让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让我们享受这种交往所带来的快乐。

22、为师者要切记:也许是你的一句赞许,点燃了学生心中的一盏灯;反之,由你的一点鄙视,断送 了他的一生。

23、爱心,关心,用心,三心敬业;言正,行正,身正,三正作则。

24、荒芜的沙漠中长不出参天大树,无德无能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25、帮师生排忧解难乐做有心人,为尚文增光添彩争当好园丁。

26、你想营造一个愉快、和谐、轻松的育人环境吗?那么请你学会宽容,学会服务,学会微笑,学会赞扬吧。

27、拥有太阳,辉煌就是你的幸福;拥有学生,幸福就伴你一生。

28、学校应该是学生快乐的天堂,教师应该是学生对话的天使。

29、给学生一片天,就是给自己蓝天上悠远的白云;给学生一声地,就是给自己大地上葱郁的森林; 给学生一个知识,就是让知识在你我的心中扎根。天、云、地、林告诉我们,付出远比收获更重要。

教育新理念教师读书笔记 篇6

这本书既有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又能以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比智慧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书。”“用心”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摸索,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绝不能忽略而过,这就是“用心”。当碰到你不熟悉、不擅长的教学领域,更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否则对学生来说,便是极大的损失。

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就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哪个国家人口的整体素质高则会对世界的发展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面临的大的趋势,我们老师应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我们要避免只注意到了素质教育的具体的、操作性的意义和内容,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总之,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怎样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体会一:  学习第一章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时,我觉得: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体会二: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个性格迥异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教师必须进行高一层次的专业进修。但是,我们老师在接受再教育过程中,也和学生一样,是接受灌输式的教育,所以许多新的理念都是被动接受,未能引起共鸣。教师所谓的新的教育行为,都是依葫芦画瓢,按部就搬,不知道这些行为与理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以往的旧观念也会在不经意之间在行为中流露出来。这样,使“教育返璞归真”,让孩子学得开心,让孩子真正有所得也成为看得清却摸不着的“海市蜃楼”状态。时代进步了,家长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我们困惑的是:家长往往还是重视结果,重视分数。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学校不得不放弃一些新的理念与行为,我们的教师不得不“屈服”于家长的需求,重新将知识的传授放到第一位。造成了行为与理念的落差。

高校教师的理念和素质 篇7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很重要,因为它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第一保障。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种理念。

1. 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质量工程关系到国家的命脉,民族的强盛,也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和个人的发展前途。笔者认为这一理念的确立是所有理念的灵魂,只有确立这一理念,才会制定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案和策略;才能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选定优质的教学内容;才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才会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做好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

2.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历来的教育家都提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校而言就是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充分扩展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大学应该具有尊重知识、尊重学生,有利于学生发展、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教师应该具有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博大胸怀及学术自由的教学思想。我们知道物有不同,人有所长,因此,要尊重每个学生,在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和培养各人的长处及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使他们记住三个“尊”: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他们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各尽其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人民的希望和国家的需要。

3. 树立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大学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外向型、复合型、开发型、应用型人才正是当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第一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具有个性,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

4. 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经济活动全球化,人才竞争国际化,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即便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以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主,但仍然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因为他们将要就业的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化,所有商务活动都正在走向国际化,他们面临的将是国际化的经营环境和国际化的商务活动,必须具有熟练处理和应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国际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要靠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可以这样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会拥有复合型和创造性人才,谁就能在未来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如果我们培养不出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等各类人才,国家就要落后。要占领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5. 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理念

教学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位的,是人类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重视教学是天经地义的,是每所高校和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仅抓教学而不搞科研的本科教育必定使大学生缺乏创新力、活力和竞争力。如果仅搞科研而忽视教学,就会使最新学术成果得不到传承和发展,使一大批大学生失去接触新知识的机会,教师自身也会失去与人交流的许多机会,不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宽和创新。科研与教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通过从事科研工作能够发现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前沿课题,可以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许多仅停留在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科研中所培养的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科研交融在一起,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成行动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了教育哲学的意义,教师的行为也才更富有理性的内涵。教师才真正成为“教育家”。理想的大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既懂得教书又会搞科研的“学者型”的人民教师。俄国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要想把教书变成一种有趣的、有收获的劳动,而不是一种负担,教师就应当拥有相当渊博的知识并具有相当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这样,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也不应该是蜡烛,而应是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不仅要求我们是教学骨干,更应该是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归类、总结上升为理论的研究者;要求我们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舒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6. 树立交叉学科的理念

毫无疑问,每一个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过分地或者片面地夸大所教学科的作用,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许多科研成果特别是原创性科研成果,都是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取得的,许多获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也是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产生的。所以,教师要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单纯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多门类学科的相关知识。

二、提高自身素质

在高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人们对处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给予了诸多期望。这些期望综合起来构成教师角色应有的内涵,而它们大都与教育的社会功能相关。高校教师作为使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关键角色,在使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新的技术革命的主力军,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有的还将成为党和政府各个部门的领导人和决策人。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从素质教育实践来看,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所以,当代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艰巨,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和责任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1. 良好的教师素质有利于教师完成本科教育的任务

高校教师所担负的工作“是一桩最困难的工作”,在最后的结果上说,可能是责任最重大的工作———要求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要勤奋努力,而且要有极大的能力和才干。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离不开教师良好的素质。这是因为:教师在施加教育影响、运用教育手段时,自己首先要掌握教育的学问,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把真理传授给学生,使之发挥教育作用。另外,教师要对教育影响或教育手段进行选择和加工,选取最能体现社会性质、方向和发展水平的内容,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途径传授于大学生。这也离不开教师良好的素质。

2. 教师素质有利于提高本科教育的水平

教师只有在具有较高素质水平的基础上,才会精心选择教材内容,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会本着“注重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会有高超的教育艺术,把科技新知识、新信息带进课堂,把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风气带给学生,使学生受益终身。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和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掌握具有科学性、广博性及前沿性的文化知识和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3. 良好的教师素质有利于提高本科教育的效果

有些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素质越来越差了。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根本不听老师的话。这里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素质不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素质良好加上教育教学水平高,自然会使学生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学时代是大多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的积极引导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和伦理规范,同时还要热爱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及其未来发展。杨福家先生曾说过:大学不但要有大师,还要有大爱。高素质的大学教师要具备“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怀,而且也要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良好风格。

4. 教师素质能够加强榜样示范的力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素质直接受教师素质的影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水平越高,其榜样示范的力度就越强。

教师对学生一般都具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仅仅建立在教师的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力的基础上, 是极不稳固的。这种影响力会随着学生对教师的逐渐了解而发生变化, 或是增强, 或是下降乃至丧失。教师要获得真正可靠的影响力, 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 就要运用自己的品格、学识、智慧去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影响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教育威力。这正如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部学生。这一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 如果教师很有威信, 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教师的劳动就是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品德和智慧,通过言语、行为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可见,教师素质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影响或教育手段,在塑造大学生灵魂进程的中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方面的影响所难以比拟的,是其他教育手段难以替代的。教师的人格、言行等,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的教育影响,也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不仅更易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教师的道德品行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学生随时随地都在用那双敏锐的眼睛观察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逃不过学生的眼睛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必将更新、更高,教师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3) .

[2]刘笳.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4) .

[3]卢晓中.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 .

教师工作理念 篇8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使我国蓬勃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新的高中课程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所以,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英语老师如何应对这种改革背景,重建教学理念,加快转变日常教学工作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成为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下广大英语教师面对的挑战综合分析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依据以上叙述,高中英语教师需要重新明确英语教学的信念,懂得自身所应面对的新挑战。

首先,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其次,新课程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观,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最后,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级别和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是具有很大挑战性。

教师迎接新课程挑战,重塑教学理念策略探究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1)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对新课程观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观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教师教书、学生读书的传统说法,就是这一教学观的典型反映。在习惯看来,教书是教师的天职,读书是学生的本份,似乎已是天经地义。因此教学中便形成了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在教师头脑中,“教书就是一切”、“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等沿袭下来的偏见,已经化为顽固的思维定势。虽然教育方针明确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因未能从深层次上转变知识本位教学观,致使“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背离教育方针的思想行为时禁时萌,严重阻滞教学改革的步伐。这一教学观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又一度为“应试教育”所强化。所谓“教书不育人”,其症结非因教师不负责任,而是知识本位教学观误导所致。教师辛勤备课本不乏“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红烛精神,然而视其绩效,却难免片面偏颇、跳不出枉自受责的怪圈。

(3)教师要建立多元化与多样性的评价体系,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有多种方式,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家庭作业评定,课外活动参与点评,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测等。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4)教师要实施角色的再定位,成为研究型学者教师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同时还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因此,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的机会。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教师要爱学生,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 “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教师必备的教育新理念 篇9

1、教育,要有理想;教育,要有思想;教育,要有信念;教育,要有追求。

2、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3、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4、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5、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6、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7、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8、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因为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难,因为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提出问题则是革命性的。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12、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语文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 篇10

巴师附小 陆凤鸣

近段时间,我参加教师远程培训,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有所收获。特别深刻的感受是: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下四种现代教学理念:

1、应当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 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二是指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3)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飞翔。

(4)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订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

2、应当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语文教师如何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呢?

(1)要活用新教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活用新教材:一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二是要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凡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材都可以用于教学。

(2)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校园文化、图书室、网络、自然资源、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经验等),开发有特色的班本语文教材。

(3)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如学生遇到的问题、独特的感受等)。

3、应当树立新的目标理念:变“片面”为“全面”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辩证关系:

(1)认知与情意的辩证关系。认知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意主要解决“喜欢不喜欢学”的问题。对于那些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教学策略,从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做到既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又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2)结论与过程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固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又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如学生获得结论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合作方式、独特体验等。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3)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语文教师在对某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时,往往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

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哪些。然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已经学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即动态生成的问题,却不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整合成新的教学目标。这样做,既可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4、应当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 我们在进行语文课程的评价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变“功利性评价”为“问题诊断性评价”。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具有极其功利性的色彩:通过评价给学生打等级,为“评价而评价”。这种功利性评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必须从这种功利性评价向问题诊断性评价转化。通过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从中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并据此诊断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最终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实施差异性评价。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在一张试卷中设置有梯度的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评价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还可以针对特殊个体采用特别的办法进行评价。通过差异性评价,让全体学生得到激励,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中学物理教师的理念 篇11

关键词:格物致知;深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55-02

在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生涯里,我的教学理念只有四个字:“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为己任的中学物理教师,“格物致知”的理念,引领着我不断探索。下面,我就以三个教学随笔为例,谈谈我在物理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深度思考的,和大家一起交流。

深度思考一: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的类比

在高一《万有引力》一章的习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道题:假设有一个质点位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内,所受万有引力合力为多少?

答案是无论这个质点位于哪个位置,它所受的合力为零,学生很难理解。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查阅了相关数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原来,还必须引入立体角的概念。

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库仑定律》中,提到了卡文迪许通过类比的方法,判断出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满足平方反比定律。

为了弄清卡文迪许的是如何得出结论的,我又大量查阅了资料。原来,早在库仑定律发现之前十多年,卡文迪许就用两个球壳做过一个精巧的实验,证明球壳内部电场强度为零。由于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利用万有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证明了在均匀物质球壳内任一点引力合力为零。卡文迪许由此想到,正因为B球壳内电场强度为零,与牛顿书中提及的均匀球壳相似,所以两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也应该服从和万有引力一样的平方反比规律。这种方法,就叫类比。

我尝试着把以上的思考和学生共享。从立体角的引入,到球壳内的质点万有引力合力为零的推导,直至通过静电实验研究卡文迪许的类比思想。学生和我一起进入了思索的绝妙境界。

深度思考二:演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十多年以前,我第一次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第一节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在一支一端开口的长玻璃管里装满水,将一小截圆柱体形状的蜡烛头悬浮在开口一端,然后用小像胶塞封闭玻璃管;;

2、迅速将玻璃管倒置,让蜡烛头位于最底部,同时将玻璃管贴着黑板,让学生观察小蜡烛头的运动:从底部匀速上升到顶部,位移为AB;

3、再次迅速将玻璃管倒置,重新让蜡烛头位于最底部,同样将玻璃管贴着黑板,并水平匀速移动玻璃管到C,让学生再次观察小蜡烛头的运动:沿右上方匀速运动,位移为AD。

结论:图3中的实验情形,表明红蜡烛同时参与了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运动,位移AD是位移AB和AC的合位移。

我原以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不会有疑问。没想到,刚下课,就有学生问我:“蜡烛为什么在水中会做匀速运动呢?”

“因为它处于悬浮状态,重力与浮力相等。”我顺口回答。

“那,刚开始那一段呢?蜡烛在底部的时候,不是速度为零吗?怎么一下子做匀速运动了呢?”

“刚开始肯定做加速运动,至于具体分析,我明天告诉你吧。”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询问同组的老师,自己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犯了一个大错误。

事实上,我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水的阻力!蜡烛在上升过程中,不仅受水的浮力,还要受到水对它向下的阻力,而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刚开始的时候,浮力大于重力和水的阻力,所以加速上升,而阻力也不断增大,所以,蜡烛做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的变加速运动,当浮力、重力、阻力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蜡烛做匀速运动。

可见,物理教师必须反复思考,不断拓展思考的空间,追求博大精深。

深度思考三: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推导

在一次物理课上,我给学生讲《多普勒效应》一节,本以为这节课不是什么重点内容,学生应该不难理解。

“所谓多普勒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的运动而出现观测到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我充满信心的讲解。

我还打了个比方,如果波源一秒钟发出10个波,波源频率为10赫兹。而观察者向着波源运动,则一秒钟接受到的波数肯定大于10个,所以观测频率大于10赫兹,如果背离波源运动,情况正好相反。同理,如果观察者不动,波源向着观察者运动,观测频率也会大于10赫兹。

我知道,这个公式在高中阶段肯定不要求推导的,可是,既然学生问起,怎么也得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可是,我怎样才能讲清楚呢?

经过反复考虑,查阅相关资料和大学书籍,我终于总结出一种推导的方法,并详细记录在本子上,茅塞顿开,立即整理在笔记本上。

我是这样思考的:

如图,O点表示波源,同心圆表示波面。那么,对于观察者来说,所谓波长,就是以观察者为参考系,相邻波面的半径之差;所谓波速,就是以观察者为参考系,波源相对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是传播速度,不是波源的运动速度。而所谓观测频率,就是以观察者为参考系,波长与传播速度的比值。

上一篇:以报国之心四海为家高一作文900字下一篇:中专学校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