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对象的考察意见

2024-09-06

发展对象的考察意见(精选8篇)

发展对象的考察意见 篇1

但是,该同志政治敏锐性不强,该同学积极关注时事,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该同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增强党性修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群众路线和根本宗旨等,有了更深刻准确的认识,也重新认识了党的组织原则、纪律和共产党员的标准、义务和权利,并充分认识了党,也充分认识到从思想上入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常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入党动机端正。生活中,该同志能努力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怀 同事,乐于助人,生活俭朴,处世得当,具有较好群众基础。该同学在班里担任团支书职务,工作认真负责,有高度的责任心,能认真完成交给的任务,在各项活动中起良好的带头作用。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成绩优异,积极表现,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方针政策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在作风上,该同学为人正派,善于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和同学相处融洽,关心同学,经常和同学交流,并能虚心接受批评,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能认真对待加以克服。该同学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经过深刻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该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表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基本素质,在思想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上,更深刻地学习和改正,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主动争取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能够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组织上,能模范遵守党的纪律,按时参加组织活动,过好组织生活,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本职工作和组织交给的工作能够出色的完成。该同学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缺点,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同时不忘让身边的同学变得更加优秀,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为他们热情服务,并积极督促他们。为人性格开朗活泼,有很强的责任心,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生活上该同学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追求物质享受,注意个人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工作上有时易冲动,做事有时急于求成,经过听取他人意见,努力改善,进步明显。

发展对象的考察意见 篇2

有道是, 岭南文化看广府, 广府文化看西关。西关自古就是广州风物荟萃之地, 它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历久弥新、流动鲜活的广州民俗风情画卷, 孕育了融汇东西、独具风格的“西关文化”。中西合璧的西关骑楼建筑群根植于浓郁的西关市井生活, 涂抹着近代斑驳陆离的殖民色彩, 见证着百味杂陈的广州近代城市生活, 在建筑形态上保存了鲜明的中西合璧造型特色, 在建筑文化上表现出浓墨重彩的商贸文化个性, 是值得珍视的建筑文化遗产, 理当积极保护, 以期发扬光大。

一、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特色

广义骑楼是涉及物质、中介和意识三个层面的特定地域建筑, 其形式和风格的定型依赖于当地的气候、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骑楼建筑在近代广州首先兴起并推广, 其原因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骑楼自身对岭南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二是政府兴商靓城的制度推广, 三是趋利造市的民间驱动。这三方面的原因都与骑楼建筑中西合璧的形态特色, 即兼顾功能与审美有着密切关系。

西关骑楼建筑的中西合璧特色具体体现在中式平面、西式立面和融会中西建筑符号的装饰手法。

西关骑楼建筑的平面形式源于竹筒屋, 并且进一步发展了竹筒屋经济实用的特征, 适应了西关商贸发展的需要, 满足了西关人重商求利的实用性要求。其立面形态源于外廊式建筑, 柱廊下设计出平易近人的“灰色空间”, 不仅使街道变得更加有节奏、有层次, 而且有丰富的情感内容和闲适、平民化的生活气息。饰面风格博采众长, 有仿巴洛克式、哥特式、希腊式等。

西关骑楼建筑的沿街立面大量运用中西合璧的装饰手法, 古典柱式、圆拱形窗、山花和女儿墙, 是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 (见图1) , 其中女儿墙的花式很多, 是骑楼建筑的点睛之笔。花窗、砖雕、牌坊等又是广州传统装饰手法。大量保留的“满洲窗”这一广州传统民居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符号, 造型丰富 (见图2) , 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立面构成元素。从整体看, 西关骑楼商业街的店铺采用相同高度的地坪, 相仿高度的腰线与檐口, 外观比较统一, 但从单体上看, 则栋栋不同, 充分体现了民间建筑创作的兼容与创新品格。如“乐也陶陶”陶陶居、“原汁原味”莲香楼、“食在广州第一家”的广州酒家这些传统老字号茶楼建筑, 临街立面色彩明艳、情调斑斓, 多姿多彩的装潢图案既运用了岭南传统的灰塑技艺, 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符号, 既曼妙传神地涂抹着浓郁的民俗风采, 又炫示着华丽而典雅的浪漫情调。

二、浓墨重彩的商贸文化个性

西关骑楼建筑在其发展历程中领略融会了广州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基本精神和以“利”为重的市井文化特征,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骑楼商业街, 不仅活跃了当地商业文化, 而且大大提升了其历史价值。随着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下九传统的商业街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要素, 依托广州西关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为城市游憩商业区 (RBD) , 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其浓墨重彩的商贸文化个性就表现在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上下九RBD。

上下九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饮食等游憩功能发达, 通过规划更新, 融食、住、行、游、娱、购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 较好地顺应了不同消费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已经逐渐成为具有较大吸引力的RBD[3]。上下九RBD包括西关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段, 有商家数千户, 主要以服饰、精品及鞋类等为主。上下九RBD的商业业态是以零售小百货业为主, 融合零售、餐饮、民居、宗教、休闲游憩等各种综合的服务功能。其中, 活色生香的西关传统小食和悠远绵长的老字号茶楼 (见图3) 奠定了享誉海内外的广州饮食文化的基础, 最能体现西关市井文化的特点, 也是上下九骑楼商业街丰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骑楼建筑根植于商贸文化, 并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西关骑楼从骑楼商业街发展到RBD, 是其在演进历程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见图4) 。

西关骑楼建筑的生命力与西关的商业文化理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都有密切关系。在西关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重利重商是西关人始终不渝的商业文化理念。骑楼横空出世, 不仅隔热防雨, 还拓展了主人的居住空间, 大大方便了顾客、闲人自由行街或购物逛铺, 创造更多商机。骑楼下面的灰色空间, 成为西关人下棋、聊天、喝茶的好去处, 契合了西关文化注重实用性和享乐性的特点。

三、西关骑楼建筑特色的保护发展

西关的骑楼特色建筑群既是适应地方气候条件的产物, 也是适应商贸发展的产物, 对于重塑传统商业文化氛围、发展城市旅游资源等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价值。西关骑楼街的整体环境和秩序是广州城市人文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广州城市繁荣的商贸, 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城市的风貌特色和民俗风情, 是广州传统城市文化的生动写照和代表, 也是90多年以来西关市井生活的承载体, 更是当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动见证, 具有丰蕴的历史文化价值。西关骑楼街沿街建筑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中西合璧的立面装饰, 匠心独运的细部手法, 以及它们组合形成的独特建筑群体风格, 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因此, 保护或发展骑楼街的社会学意义将是大于实用意义的, 这就提示我们, 在保护、改造和建设骑楼街, 拓展其适用功能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提升其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价值, 从而有效地传承和发展西关骑楼建筑文化。

(一) 拓展西关骑楼建筑的适用功能

首先, 继承传统骑楼的商业功能, 打造多种风格的专业街区。上下九及其周边街区在经营过程中, 依据其街区主要经营品种, 自然形成了多种经营风格的专业街区, 如上九路、下九路的“百货商业街”, 第十甫路形成了拥有多家老字号的“饮食街”。上下九路、第十甫路专业街的兴旺发展对附近的专业街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连带和辐射作用:德兴路的小百货, 杨巷路的服装配料专业街, 长寿路、华林寺前的“玉器墟”, 西来初地的“酸枝家具街”等。但是, 长期的商业更替削弱了部分街区经营的专业性。因此, 要注意强化各专业街特色经营, 以各街区现有经营品种, 明确定位各街区的经营特色, 形成更加完善的专业经营街, 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

其次, 规划街区的广告方式, 提升街区经营的档次和信用。上下九骑楼商业街的经营品种丰富, 高中低档齐全, 但是在广州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把上下九的商品归入“低档”, 这虽然与当地居民消费观念相协调, 但是也导致很多品牌的商品不敢投资到这一街区。上下九商品“低档”的概念来源是复杂的, 其中大量的“清仓处理”、“大甩卖”、“特价”等广告形式和部分质量低劣的商品的大肆散播, 虚假广告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鉴于此种情况, 建议对骑楼街店铺的经营和广告方式进行规划, 对部分存在假冒伪劣现象的商家进行整治, 以提升街区经营档次和顾客信任感。

再次, 完善上下九RBD“憩”功能要素。上下九RBD是在旧城更新改造基础上发展的, 以广州西关文化为特色的购物步行街。目前, 上下九RBD的商业经营种类繁多, 大中小商店和高中低档商品齐全, 货如轮转, 基本满足了游客“游”和“购”的需求, 但是, 上下九RBD的“憩”功能设施, 即娱乐、休息等满足游客休闲的服务业有待加强。建议在步行街上布置舒适的休息设施, 如在街区中段的广场或与骑楼相连相通处建设“绿色休息廊”, 附设桌椅, 为游客提供休憩之地, 适当设置一些绿地及游憩设施, 如雕塑、花架、草地、游戏设施等, 同时开展一些街头艺术活动, 如岭南文化的粤剧、音乐、曲艺等, “动”与“静”结合, 满足不同年龄层顾客的需求, 使骑楼街的整体环境更具有人文精神和生活气息。

最后, 继续发挥骑楼的居住功能。骑楼的半开敞、半封闭空间能够有效地组织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 加强居民间的人际交往, 但随着商业发展的扩大, 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居住空间多被改造成了店铺, 虽然提高了骑楼带来的商业利润, 浓郁了骑楼街的商业气息, 但是削弱了骑楼作为商住两用建筑的特色及骑楼街的生活气息。因此, 保护骑楼的特色也在于继续发挥骑楼的居住功能。在西关骑楼商业区增设酒店等服务行业, 既延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又可以改善呆板枯燥的商业酒店的规划格局, 满足游客探访西关、体味老广州风情的需求。

(二) 提升西关骑楼建筑的审美文化价值

首先, 注重“第二次轮廓线”的表达, 充分展示骑楼立面的审美属性。芦原义信认为, 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建筑临街外墙面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 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第二次轮廓线”的无秩序和非结构化的“含糊轮廓”会影响第一次轮廓线的表达, 形成混乱的街景。因此, 骑楼街的保护需要注重其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的表达。西关骑楼街的商业经营以上九路、下九路和第十甫路最为集中, 由于骑楼的柱廊、窗下和列柱等建筑部位为广告招牌的设置留出了统一的空间, 使得立面生气盎然而不杂乱, 各商家往往能形成较完整的“第一次轮廓线”。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审美观念的不同, 骑楼立面“第二次轮廓线”有待更和谐的表达。骑楼街区立面的有序规划将有助于骑楼的审美价值的提升。

其次, 强化街区的绿化和步行交通功能, 创造西关骑楼商业街更为祥和的空间。伴随着人们对于建设绿色家园, 以及环保和生态等意识的不断提高, 象征着自然、环保、生态等含义的绿色无疑是最能够抒发人们这种情怀的。西关骑楼街的缺憾之一就是绿化不足, 因此, 有必要将岭南园林绿化引入商业中心, 廊柱边设置绿化盆景, 在街区起始处的大型广场内设置绿色空间, 以弥补长期以来骑楼街绿化的不足。同时, 严格区分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 “以人为本”, 排斥“以车为本”, 追求健康安全, 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环境, 为游客创造更加祥和、诗意的游憩环境。

再次, 加强骑楼街与周边街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联系, 赋予骑楼街区更多的人文意义。西关骑楼街区内以及周边地区文物古迹和近、现代优秀建筑众多, 如西关大屋、岭南艺苑、八和会馆、詹天佑故居等,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周围的几个城市街区多形成于清末民初, 居住建筑和形式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可以构成以骑楼街区为经, 西关古巷为纬的网状格局, 丰富整个骑楼风貌区的旅游资源。将骑楼街的保护和发展与城市的旅游资源体系紧密结合, 既提高历史保护的经济可行性, 又丰富老城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例如, 恩宁路上坐落的“八和会馆”和“詹天佑故居”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恩宁路的保护和改造过程中, “粤剧”和“科学”应该成为这条骑楼街的主题思想, 以此为辐射源, 打造出别具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发展商旅服务业, 与上下九商业街“和而不同”, 增强整个街区的空间、文化要素, 与周边西关的人文氛围相和谐, 构建更加完善和谐的RBD, 彰显浓郁的西关文化与风情。

最后, 综合西关骑楼风貌区的整体格局, 提升历史街区的人文价值, 对骑楼街集中地区及其环境的空间格局、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进行整体和综合控制, 以保护老城区的城市肌理, 延续传统风貌特色, 将骑楼街的保护提升到城市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层面, 也是“骑楼风貌区”整体规划的必然要求。西关骑楼商业街骑楼密度大, 从上九路到龙津西路悠长绵延;骑楼街风貌质量普遍较好;骑楼街的历史功能保持得较好。将骑楼街集中的地区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地段实施整体的综合控制, 为骑楼街提供良好的存在环境, 同时有利于广州市骑楼街整体格局的保护改造, 使城市商业发展、旅游发展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机结合, 取得综合效益。

骑楼是一种城市空间形态, 更是一种文化, 延续骑楼就是延续一种文化, 这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尤具意义。西关骑楼街区凝聚着老广州的世态人情, 反映着20世纪广州的经济、商贸、意识形态等。因此, 对西关骑楼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要有序、有效地进行。通过对街区景观的细致分析和营造, 拓展其适用功能, 提升其审美文化价值, 使西关的骑楼建筑群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周彝馨.解读骑楼建筑.华中建筑.2006/8

[2].彭长歆.骑楼制度与城市骑楼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8

[3].保继刚 甘萌雨.广州旧城城市游憩商业区比较研究.风景园林.2005/2

[4].[日]芦原义信著 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对象化、异化与人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对象化;异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A1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22—02

一、对象化与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在继承和突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异化成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在黑格尔的哲学意域中,所谓异化,就是“自我意识把自己的人格外化出来,从而把他的世界创造出来,并且把他创造的世界当作一个异化的世界看待。”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他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中返回自身”。由此可见,黑格尔赋予异化的哲学含义是,从主体分裂出一个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这个客体虽然与主体对立,但又要被主体扬弃掉。黑格尔的异化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异化是绝对理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其二,异化是思维(意识)的对象化和客观化。一切精神向物质领域的飞跃,认识向行动的转化,理论向现实的变化,都可以看作异化。简而言之,黑格尔的异化可以说是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外化。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人本主义异化观。他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比作神学,推倒了绝对理念的主体地位。把人作为异化的主体,主要从宗教批判的角度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他说“上帝的本质不是别的,只是摆脱了自然限制的人的本质”,“人使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他赋予异化新的哲学含义是:主体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到某物(如上帝)上,这个某物不但与主体对立,而且反过来控制、支配异化出了它的主体。费尔巴哈的异化实际上是指主体本质的对象化,并且对象化的某物反宾为主,控制主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黑格尔的异化实际是指绝对理念的外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是指主体的本质的对象化,且对象之物控制主体。那么,马克思借助于费尔巴哈的过渡,有意把异化和对象化这两个概念严格的区分开来,赋予了它们完全不同的含义,开创自己的异化理论。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绝对的自身(绝对精神)分裂出对象又在认识对象中认识自身扬弃异化了的对象。费尔巴哈把异化理解为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了上帝却反过来受到上帝的支配。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如果我们暂且避开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不谈。那么黑格尔所主张的主体(意识)统一客体就是主体(意识)的对象化,费尔巴哈讲的主体的本质的对象化也是对象化,而费尔巴哈主张的客体支配主体则是异化。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的外化说成是异化,与马克思所主张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含义上是吻合的,但马克思反对黑格尔式的把主体的外化说成是主体自身的分裂,而只认为是主体把自身的本质外化(对象化)给别物,这就与费尔巴哈认为的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上帝相吻合,但是马克思的对象化的对象不是指上帝,而是把对象化的对象扩展到一切物体(主要是指主体可以施加影响的物体),而且他注意到了当主体本质在向客体对象化的同时客体性质又可以向主体对象化,这样可能产生双向的对象化。马克思所谓的异化是指,只有在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别物,这种别物反过来支配、控制主体时才是在发生异化。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异化并非全然具有否定意味。

二、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马克思通过对近代西方哲学异化概念的改造,严格区分对象化和异化,区分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肯定劳动的价值,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异化劳动,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寻求革命的道路。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是他综合经济学、哲学相关概念的理论独创。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是私有制。但是马克思并不否认劳动的价值,也没有一味否定异化劳动的价值,通过对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的区分,他要达到的是扬弃异化劳动的否定性成分,达到更高层次的自由自在的对象化劳动。

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指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的过程中,实现劳动,创造产品。“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质化为对象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生活表现为劳动,或者说,劳动成为人的类生活的本质。那么,劳动又以什么形式而具体地表现出来呢?马克思说:“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异化劳动主要是对象化劳动过程中出现否定后产生——“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因为劳动产生的产品不仅不归劳动者所有,反而成为压迫、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包含对象化劳动。把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私有制。劳动本应是对象化的劳动,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发生异化,只有当社会劳动发展不足、分工固化、私有制形式使劳动者产品成为压迫、奴役自身的力量时,对象化劳动才蜕变为异化劳动。

马克思区分异化与对象化,其意义在于:必须看到扬弃异化劳动,不是取消一切劳动,不是指异化劳动毫无意义,而只是取消劳动的否定方面而保留并在更高层面发展劳动的肯定方面,异化劳动只是一个历史范畴,私有制也只是历史暂时性的。

三、异化劳动与人的发展

读完《手稿》,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的发展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正因为如此,《手稿》中关于人的发展思想后来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大热点。其中人的异化是一种退化还是进化,便是争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争论中对异化所持的态度也基本是全盘否定,由此我们也有必要重新作一番审视。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劳动过程中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劳动为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打开了的书本。”对象化劳动产生的劳动产品显然是劳动对

自然物体加工的结果,这就建立起了劳动者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劳动的人将自身的自由而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通过劳动加注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体上,使自然物体按照人的愿望而成为人的产品。由此,一方面,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活动的本质力量,即人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物体上,另一方面,人也能把握自然物体可以成为人的劳动产品的性质和规律,即自然物体将自身的性质和规律也对象到人身上。这样自然界将具有属人的本质,人本身具有自然的本质,人的本质也进一步得到改造与丰富。这种对象化活动对劳动的人有着双重的意义,即人以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着劳动产品,又以自己的本质力量去获取外界的知识,人改变着外部的世界,人发展着自身的能力。所以,在哲学论证的层次上,“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变成人的感觉,而另方面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发展对象的考察意见 篇4

xx,男,29岁,大专学历,xx人,xx年xx月参加工作,现为xx单位干部。

xx同志于2009年8月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根据其表现于 2010年11月将其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指定张小波、卢天浩两同志作其培养联系人。经过2年考察,支部在听取党小组及培养联系人意见的基础上,认为:xx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能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自治区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政治素养有所提高,工作能力有所增强,在各方面严于律己,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能够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工作非常敬业,学习十分刻苦。xx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获得了县委组织的党的政策理论知识竞赛一等奖、学习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二等奖,为我单位争得了荣誉。其工作和各方面的表现,得到了单位同事的一致认同。

经过慎重考虑和考察,支部党员一致认为,该同志现实表现较好,态度端正,责任心强。对党的认识十分到位。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情况,xx同志已经具备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基本条件,同意发展其为预备党员。

Xx党委机关党支部

党员发展对象考察方案 篇5

为加强支部自身建设,促进对党员发展的规范化管理,做到发展前重视培养,培养中重视考察,考察后加强发展,发展后加强教育,教育中加强考核,使入党积极分子真正得到培养和考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得到发挥,特制定本方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进行考察主要从其政治思想、学习态度与成绩、工作热情与能力、群众基础与评价以及其日常管理等五个方面综合进行考察。具体要求如下:

1)政治思想的考察

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思想反映的是入党动机,就是其要求入党的主观原因,是一个青年学生入党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产生正确的入党行动;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长期考验。因此,在考察时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思想上有入党的迫切愿望;在实际行动中有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的具体表现; 第二、已参加党章学习和学校党校培训并顺利结业;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两课”考试成绩一般应在70分以上;

第三、每季度坚持至少向党组织做一次思想汇报;

第四、考察期自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之日算起,原则上至少应该满1年。

2)专业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考察

第一、专业学习认真,各门课程考试、综合成绩能够位居班级上等,且平均成绩在75分以上,到课率达到90%以上,无补考科目;

第二、在考察期内至少有一次获得校级或院级奖励;

第三、能结合专业学习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考察期间必须参加一次科技创新活动,或参加挑战杯竞赛,或发表学术论文,或参加一次校外企业实训,或参加一次专业培训等;

第四、英语要求过三级。

3)工作能力的考察

第一、入党积极分子如果是主要学生干部(团总支学生会主席、部长级以上干部、班长、团支书),要根据其工作态度、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如果工作态度差,工作成绩不好,则暂不予考虑;

第二、学生干部列为预备党员考察对象的,在考察期内应至少有一次曾被评为校院级优秀学生干部或校院级优秀团干(或其它同等级别荣誉称号);

第三、入党积极分子如果是普通同学应做到能主动、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系、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有为组织或集体积极工作的具体表现;在同学中具有较高的威信;

第四、普通同学列为预备党员考察对象的,在考察期内应至少有一次获得校院优秀学生或优秀团员称号(或其它同等级别荣誉称号)。

4)群众基础的考察

第一、培养人认可。有培养人向党组织的明确意见表示:考察对象经过一年的培养、考察,已基本符合党员发展条件,可以发展。

第二、同学接受。能团结同学,有乐于助人、帮助同学的具体表现;在群众座谈会中,意见基本一致赞同发展;参加座谈会的群众应有广泛性;

第三、教师肯定。要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意见,其意见对考察对象的认识应基本趋同,即基本符合党员发展条件,可以发展;

第四、团组织推荐。所在团支部或团总支有向党组织推优的事实;

第五、无原则性问题。在党员拟发展对象公示和师生意见征求中,没有涉及政治思想、重大违纪、动机不纯、群众反对等原则性意见;若意见属于缺点和善意的批评,考察对象应能够正视而且在组织的批评教育下,经过其努力应能够改正。

5)日常表现的考察

第一、遵章守纪,无任何违纪记录,未受到任何处分;

第二、在公寓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表现良好,无违规记录;

第三、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

发展对象的考察意见 篇6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选取2001年到2012年的《人民日报》纸质版进行抽样, 采用人工翻阅的方式进行数据记录与统计。具体抽样方法为:先从每年12个月中随机抽取3个月, 在3个月中抽取1个随机点, 每8天抽1天, 形成3个构造周。里夫、欧斯特等人认为, 以日期作为层的分层抽样在对更大的总体作出推论时, 要比简单随机抽样更有效率。研究发现, 对于6个月的日报这个总体, 1个构造周就像4个构造周一样有效, 而它的估计还要超出根据概率理论所做的预期。为减少误差, 本次抽样每年抽取3个构造周, 以期在对总体作出推论时取得更好的效果。研究内容也均为显性内容, 即可见的、表面的内容, 而不是针对其隐性内容。

二、《人民日报》中有关日本的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本部分主要是针对《人民日报》中关于日本的客观性报道的内容分析, 不包括新闻评论。经过对样本的收集与记录, 从2001年到2012年间, 《人民日报》中有关日本的报道一共有206篇, 平均每年17篇。其中政治类报道120篇, 经贸类报道25篇, 社会类报道44篇, 剩下的为科技类报道。

(一) 政治类报道内容框选及所呈现的政治形象

1. 整体概述。

经统计发现, 政治类报道一共120篇, 正面报道占43篇, 负面报道39篇, 剩下38篇为中性报道。其中负面报道主要集中在日本对于二战历史的歪曲与否定以及和东亚各国的领土争端问题, 比如日本歪曲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等。日本和韩国的“竹岛”之争, 和中国的“钓鱼岛”之争以及日俄领土问题也是关注的焦点。另外, 关于该国内政治的负面报道多为领导人的更换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问题。其中2005年12月30日的《五洲同庆珍爱和平小泉拜鬼惹怒众邦》更是成为年度十大国际新闻之一。而政治类的正面报道多集中在外交时的领导人访问会谈、协商以及各国领导人接见民间友好团体等报道。

2. 不同时期政治类报道的变化。

从2001年到2012年, 不同时期日本政治类报道的变化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 《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对日本政治类的报道在数量上和正、负分布上都有明显波动。在2005年, 总报道量和负面报道量都远多于其他年份的报道。这是因为在2005年,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与右翼势力执意参拜靖国神社, 掩饰历史、歪曲二战期间的侵略行径, 引起中国及国际社会的不满。另外, 在2005年, 韩日、朝日、俄日关系也不容乐观, 也是造成这一年政治类负面报道增多的又一重要因素。

经上述研究发现, 《人民日报》中对日本政治形象的构建虽在不同时期有相应变化, 但整体呈现出正负平衡的倾向。

(二) 经济贸易类报道内容框选及所呈现的经济形象

1. 整体概述。

在经济类报道中, 负面报道占9篇, 中性报道9篇, 而正面报只占7篇。在9篇负面报道中, 股市暴跌与财政赤字是报道重点, 其中还有对日本新经济政策的报道。而正面报道主要是关于中日经济贸易与新战略的, 对中日经贸持乐观态度, 并表示日本国内经济有望改善。总之, 《人民日报》中呈现的日本经济形象不容乐观但又有复苏的迹象。

2.不同时期经济贸易类报道的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 《人民日报》在对经济贸易类的报道时, 各时间段也有变化。2004年之前以负面报道为主, 2004年之后以正面报道为主。

(三) 社会类报道内容框选及所呈现的社会形象

关于日本社会新闻的报道, 在21篇正面报道当中, 有5篇关于中日民间友好的报道, 表现出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与互相帮助;另外也有报道呈现出日本新近的流行文化与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转变, 丰富了日本的形象。而社会类的负面报道则多是关于传染疾病和企业丑闻方面, 这一类的报道比较少, 一共9篇;剩下14篇为中性报道, 一般是写日本国内的一些逸闻趣事之类, 不带有明显价值倾向。在不同时期对日本社会类的报道也都是以正面为主, 没有明显变化。

(四) 科学技术类报道内容框选及所呈现的科技形象

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先进的科技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础和动力。在一共17篇的科技类报道中, 正面报道占了14篇。而且在各个时期对日本科技类的报道都以正面为主, 并不因为时间不同而产生明显变化。

(五) 《人民日报》对日本形象建构的历时性变化

如图3所示, 在2001年到2012年这12年间, 《人民日报》对日本的报道在数量上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比较平衡, 平均每年的报道量在17篇左右, 价值倾向上各个时间段也有所不同, 总体呈现出相对正面的形象。

(六) 《人民日报》中关于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报道

经过对样本的统计, 《人民日报》在2001年到2012年间对日本的报道中, 有8条是直接针对靖国神社问题的 (报道题目中明确提及或者文中以这一事件为主) ;有7条是关于日本当局通过审定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的;3条针对钓鱼岛主权问题。

2001年到2012年间, “抵制日货”、“反日”的游行和活动时常都有发生。针对这些行为, 《人民日报》是比较理性的, 在谴责日本否认历史的同时, 也表明中方立场, 呼吁加强对话, 促进理解。一方面以事实说话, 谴责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言行, 一方面也报道反对右翼势力的民间团体和政府领导人所做的努力。没有以一概全, 并呼吁理性爱国。

(七) 《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的日本综合形象呈现

经由以上几个部分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 《人民日报》在构建日本形象时选择以分类的形式呈现, 重点在政治方面, 兼以经济、科技与社会方面。从总体上来说, 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而政治较动荡的国家。《人民日报》中的日本形象是多元的、丰富的, 并不是浅薄单调的。

三、《人民日报》中有关日本的新闻评论的内容分析

经统计, 在12年的涉日新闻中, 有27篇新闻评论, 其中政治类评论占17篇, 负面评论为12篇;经济贸易类评论占9篇, 7篇为负面评论。

经过进一步分析比较, 《人民日报》在有关日本的新闻中, 客观性报道多为正面, 新闻评论多为负面, 整体上看, 客观性报道保持中立, 而新闻评论则以负面为主。如下图:

如图4所示, 在客观性报道中, 政治类方面的报道是正面多过负面。而在新闻评论中, 则是负面评论多过正面评论。政治类的负面评论主要集中在历史遗留问题的探讨上。而在经济方面的负面评论则关注日元汇率问题, 评论认为日本的新经济政策并不能根本缓解日本经济低迷的状况, 并且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为是将经济危机“嫁祸于人”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总体而言, 在政治类的客观性报道中, 《人民日报》中的日本形象是偏正的, 但在新闻评论中, 则呈现出负面的趋向;在经济贸易类方面, 新闻评论之中的日本经济形象相对更差。

四、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 从各个方面探讨《人民日报》中建构的日本形象。研究发现, 内容方面, 《人民日报》在建构日本形象时, 主要涉及日本的国内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国内事件、科学技术等方面。国内政治和外交是重点, 占所有内容的一半以上, 突出呈现中日关系的发展情况。其他议题类的报道偶有涉及, 在报道篇幅和数量、频率上都不及政治类报道;价值倾向方面, 《人民日报》在构建日本形象时有正有负, 整体上是保持中立的, 不带有明显价值倾向;报道体裁方面, 客观性报道占大多数, 兼有少量新闻评论, 但在评论中, 负面内容多过正面内容, 与客观性报道的正负比较平衡存在明显的差异。

参考文献

发展对象的考察意见 篇7

[关键词]会计内涵 会计对象 商业语言 信息系统 经济管理

一、引言

会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源于其发展历史,若从1494年11月10日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Luca Pacilio在威尼斯发表《数学大全》算起,会计从产生至今已有513年的历史。若再往前追溯, 翻阅四大文明 古国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大约12万至13万年前,会计的雏形-“原始的计量和记录”已经依稀可见了,由此可见会计历史的久远。说其年轻,源于会计发展变化之快,虽谈不上日新月异,但也是与时俱进。就以会计学派的的发展为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时期的会计研究人员对会计的涵义、对象、目标等各方面的见解不同,形成了观点、风格迥然不同的会计学派,从最初的会计工具学派,历经会计艺术论学派、古典会计学派、规范会计学派、经验会计学派、行为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到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会计信息系统论学派和会计管理活动论学派,无一不说明会计紧随会计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紧随时代步伐的特质。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观察、探讨会计内涵及其对象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会计是什么? 对会计的不同界定,会体现会计理论届和实务届对会计的认知程度或水平。在我国,1980年杨纪琬教授、阎达伍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报告,之后两位教授继续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学说的理论体系。同年,会计学家余绪纓在其《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首先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1988年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在其著作《会计学导论》中指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在美国,1941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名词委员会的《会计名词公告》第一号《Review and Resume。》提出“会计是一种技术,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在其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文献中定义会计为“会计是信息使用者进行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进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1977年,Sidney Davidson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199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著名的文件《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提出“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回顾是为了总结,回顾是为了发展。

三、历史发展框架下会计内涵界定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会计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应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

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曾经指出,会计的各项活动皆可以体现对信息的某种作用,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会计循环的制证、记账、结账、编报等环节皆可以反映会计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鉴于此,会计完全符合一个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各项特征

2.会计是决策的依据

企业投资决策、筹资决策、经营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大部分来自企业财务会计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广大的股民而言,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中期报表和年报,是其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

3.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

会计符合一门语言的基本要件,从会计语言的词汇、语法到语言的结构、规律,都体现了语言的特征。企业在生产、经营、贸易交往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就是会计。企业供、产、销等各个环节中的价值运动过程, 皆要 借助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载体记录、反映出来,只要在会计处理过程中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化的程序、方法、报表,就可以使会计专业人员及有相似背景的人员读懂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会计语言各异,其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之间的国际交往,此也成为国际会计产生的一个动因。

4.会计是一门计量技术

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如何计量或以什么标准计量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是一个涉及会计准则制定以及会计传递什么会计信息的根本问题。会计计量是指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实物计量和价值计量,这一过程贯穿会计处理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之一。

四、历史发展框架下会计对象界定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主体能以货币计量的资金及其运动。通过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便会形成会计要素,再对会计要素进行进一步分类,会形成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可以形成一级科目、二级科目、明细科目。通过分类可以充分体现会计核算的系统性。通过研究会计对象可以掌握会计的框架和脉络。现代会计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术、会计规范越来越完善、科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及其运动的记录、整理、分类、加工、汇总、反映越来规范。但是,中外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不由得引起我们重新审视会计研究的对象。

1.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研究会计对象的启示

传统的经济学是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为其研究对象。但是,从现代观点来分析,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科学的。所谓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与人的行为有关学科理论,研究人类行为一般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经济学在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所不同的是其假定人是理性的,理性人是指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偏好。理性人在实现其最大化偏好需要彼此的相互合作,而合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冲突,为了潜在的利益和解决冲突,理性人制定各种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价格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价格理论由此而来。价格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与现实的相背离最终导致非价格制度研究的兴起,非价格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参与者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因此20世纪70年代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博弈论进入主流经济学反映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转向对个体、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对信息的研究。经济学的快速变化引起经济学家对其研究对象的思考。会计是经济学的分支,会计的发展变化也很迅速,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会计造假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认为根本原因非会计理论、方法、制度的不完善,恐怕与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有关,与会计人员与企业的博弈有关, 会计的研究对象能否从关注资金及其运动方面转向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研究,此命题值得商榷。

2.会计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分析

综观会计思想、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行为会计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会计学术交流,开展会计研究和发展会计学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行为会计学派认为会计与人的行为有关,行为会计是会计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关于人类行为如何影响会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又如何影响经营决策和人的行为的科学。西方行为会计研究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即酝酿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觉醒阶段(20世纪60年代);扩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成熟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通过借鉴西方行为会计研究成果,借鉴经济学的发展思路,采用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我国行为会计研究及会计基础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探索,着重解决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具备哪些品质,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专业及人格品质等问题。

五、结束语

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对于会计这门既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悠久历史的学科,若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就无法掌握其全貌,把握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郭道扬叶青:会计史[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801~803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党员发展对象综合考察报告 篇8

××,男(女),x族,xx省××市人,生于19××年×月×日,本人成份:学生;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年×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现任职务(包括班级和院、系学生会的职务)。

一、本人简历

19××年×月至19××年×月,在××市××小学读书;

19××年×月至19××年×月,在××市××中学读书;

19××年×月至19××年×月,在××市××中学读书;

19××年×月至今在××市××大学读书

二、直系亲属及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与函调材料一致)

父亲:姓名,家庭住址,职业,政治面貌

母亲:姓名,家庭住址,职业,政治面貌

三、自我评价

(以第三人称写)简单叙述一下自入学以来,自己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在班级工作、院系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再实事求是的根据自己的各方面表现剖析一下自己在入学以来取得了哪些成绩(所获的荣誉,能提供复印件的,要求和之前填写的考察表一样,是有关学习的和党团方面德的),又存在着哪些不足,最后对于自己的不足做哪些方面的改进。字数控制在800字以内,字体和格式不变。

上一篇:关于开展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工作的通知下一篇:情感美文:婚姻如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