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2024-07-1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共9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篇1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欧阳玲

下面我们一起对新课程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评价设计与实施作进一步的研讨。研讨的流程将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评价的作用与原则(理论指导)

评价的类型和方式(以案例呈现)

实施评价的建议(从实践中提出)

关注评价的若干问题(反思)

一、评价的作用(W.James Popham)

许多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对教学评价的作用有相关论述,这里,我们结合专家的观点对评价的作用作了如下的理解:

对学生的作用方面——

·诊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学生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监控学生的进步:判断学生是否获得了预期的发展

·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

对教师的作用方面——

·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

·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

·影响公众对教育效果的认识

·有助于评估教师

评价的原则

课标中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三个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考察学生利用信息技

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的方式

呈现评价结果。弱化评价的选拔性。

评价的主体不但可以是教师、学生,还可以是家

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以实现评价

结果的客观、公正。

一方面要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

造力。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二、评价的类型与方式

教学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实施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等方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应用,“成长记录档案袋”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评价方式,后面的内容我讲着重介绍它。

根据传统的分类方法,评价被划分为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两大类。但实际上客观性评价和主观性评价并非截然对立的两个极端,我们可将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以下四种大类型:

(1)选择-反应测验:要求学生从提供的各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的或最佳的答案,包括选择题测验、是非题测验(或判断题)和匹配题(又称连线题)等。

案例: 人类遗传与优生

(2)补充-反应测验:要求学生通过补充一个单词、短语或一篇完整的话语做出反应,主要包括填空题、简答题等。案例:Life In The Oceans

(3)限定性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一个结构良好的限制性的任务中的实际表现。例如,按照明确的要求给一段文本设置格式;按明确要求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按要求写出一段程序语言等;根据提供的关键词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等。案例:《相框里的校园》量规(4)拓展性的表现性评价:涉及更综合、结构化较差的操作性任务,例如,根据对当地生活污水的处理状况,制作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调查分析后制作一个专题网站等。

各种评价方法在评价任务的真实性、评价任务的复杂性、评价所需的时间、计分所需的主观判断能力等四个方面均处于一个渐变的连续体上(如下表所示),这四种评价方法在这四个方面特性上是有区别的。

为了和教学保持完全一致,对评价的规划应当与教学计划同步进行,通过精心策划整个评价程序,让评价为我们提供有关教学的客观、全面的信息,帮助我们对教学状况作出判断并作出有效的教学决策。接下来我们来了解

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四种评价:在教学开始时进行的安置性评价,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以及最后的终结性评价。

这是一个了解高一新生的基本情况的安置性评价案例:教师通过调查表的形式了解高一新生的使用计算机的经历、信息技术水平、兴趣爱好等

案例:对“上网”问题的认识调查

在这次题为“冲浪、游戏、聊天与获取信息”的网上调查中,参加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1277人,其中针对上网“喜欢做”和“应该做”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表:

且抛开调查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就学生回答的结果来分析一下:“随便逛逛”的下降幅度

最大,下降了28.89%,这证明学生们清楚上网浏览“目的性”的重要性;“QQ”、“聊天”的下降幅度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下降了22.71%和16.13%,但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状况吗?难道“QQ”、“聊天”、“论坛”等虚拟社区形式就一定要从我们的课堂上消失吗?„„这一组数据应该引发我们教师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我们在开展教学之前进行安置性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做一番了解,以便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形成性评价:面向过程的激励评价

在实施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时,应关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不同的评价方法需要做出的主观判断相差很大。选择型试题的反应有明确的对错,但对于一些表现性任务(如: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可能存在多种解决途径,不同的评分者会对答案的不同要素给予不同主观判分,通常没有示范性答案。这些活动任务的评价往往是先制定关于学生优秀表现的标准,然后依据这套标准制定等级量表或计分量规。因此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科学与否显得非常重要。

在制定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规时,首先要根据评价目的划分出能客观反映有关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方面,或是一些重要的维度,然后为每个方面制定不同水平的评价等级。

我们来看这个案例——必修模块-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5.1分组体验,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这是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参加项目一的学生到图书管实地考察,了解藏书如何分类上架。参加项目二的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计算机文件。参加项目三的学生操作数据库应用系统,了解其方法和特点。而项目四是访问因特网,了解网上信息资源的多种组织方式。

每个项目的活动都必须填写相应的书面文字稿和电子版的文稿。对于学生这类表现性的作业和活动结果的评价,我们采用以评价量规确定评分标准和等级的做法。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事先公布评价要点,包括:“电子稿和文字稿的点评要点”,达到几个要点的能获得A,B,或C的等级;组长的加分扣分机制、自评和互评的要点等。

在这种综合化操作性任务的评价中,有了比较合理的评价指标,提高了评判的客观性,减少因评分者主观直觉和个人偏见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引导学习的作用。

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所设计的评价量规是不同的。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电子报刊制作)、网站规划设计、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需要相应的评价量规。但话又说回来,这种评价量规制度的每一步仍然是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因此评分的主观

性依然很强。如何让我们的评价量规表更为科学合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学生习作锦集

学生的潜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做出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作品。这是多媒体封面和录音的部分作品。

教学评价不能搞一刀切。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课程安排、教材要实施不同的过程性评价。

案例1:“每周课堂表现记录” ——细化评价项目

在这个案例中,个人、小组、互助组学习表现被综合起来考察,上课出勤、态度、作业、加分、扣分、小组加分都有相应的评分机制,激励课堂学习团队的良好形成。

案例2:信息安全辩论会(必修)——借助博客开展过程性评价、学生参与评价量规的制定。

辩论会程序、辩论会规则、评分规则都由学生代表制定并提交全班讨论通过,评委与记录员工作表——辩论会评委工作表、辩论会现场记录员工作表也由专门的组委会成员制定。也就是说,学生参与了评价量规的制定,并实施评价——互评与自评活动。这一切在博客的支持下显得效率很高。

案例3:网站的开发(网络技术应用)——深化自评力度

案例4:多媒体作品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实现过程记录,档案袋

第三个方面,收集评价资料,评价结果处理。也是我们从案例4中得到的启示。学生独立创作的各种作品(计划书,规划表,研究性学习报告,用计算机制作的电子文稿,电子表格,数据库等)以及用各种形式对这些作品进行的评价,包括书面评论、检核表评价、等级量表评价、测验分数等都可以构成档案袋的内容。评价资料会利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各种方式呈现。

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的构成在学生方面,利用档案袋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比较不同阶段的作品、检查进步、自评反思的机会,相互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责任心:参与制定量规、参与评价、不断进取。教师方面,则为教学诊断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具有检查意义和诊断意义的阶段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等级考试

新课程让教学评价发生了变化

1.评价形式从单纯使用纸笔测验到重视事实性评价

新课程环境下的评价更注重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过去比较注重使用脱离具体实际的抽象任务转变为注重使用情景化的问题;强调真实情景中的复杂技能,强调使用结构不良的、没有唯一解的开放性问题;注重学生个别化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进度

2.从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使用档案袋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取样

档案袋成为教师评价的基础、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成为与家长、社会及其他相关机构沟通交流并组织多主体评价的基础。

3.在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时,从单一归因到多维度归因

从学生多种能力和多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重视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

4.从几乎只强调教师评价到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

利用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发展群体合作技能,利用学生自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由只注重对个体学习的评价到注重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或协调工作的结果。

四、关注评价的若干问题

·关注评价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案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1371.xls 1372.ppt

“数据处理专题”学习活动是师生(甚至还包括了家长)都融在感慨万千的感情世界里共同完成的学习专题。按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数据处理的学习内容是Excel电子表格的应用。根据以往的教学方式,我们只要让学生学习使用Excel就可以了。但是软件教程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掩埋在枯燥的操作技巧中。即使学生能按传统的方式认真地学,也只能学到软件的操作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永远无法与“技术”类课程挂上勾了,学生也必将会在这种技术与生活相脱离的教学状态下只认识到技术冰冷的一面。于是,我们为数据处理专题设计了主题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家庭收支调查”的学习活动,将该活动制作成一个WebQuest并传至学校网站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篇2

笔者曾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培训,主要通过组建校园网络这个项目进行的培训。培训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一个可以容纳22人实验的网络实验室里。整个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项目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花的时间占总培训时的近一半时间,培训内容是为后面完成项目作必要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1. 知识的准备

教师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着重介绍了Windows2000服务器操作系统基本配置;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如:TCP/IP协议、以太网、结构化布线系统、交换通讯网络等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与维护等。

2. 技能的准备

技能实践安排在每一个知识模块内,教师介绍完了理论知识,接着做一些演示,然后布置一系列的实验或一个完整的带有实际应用性的实验任务。教师提出的实验内容很具体,并以资料的形式印发给学员,上面甚至包括了操作步骤的每一步画面;资料上还介绍了与知识点相关的拓展知识。

(二)项目布置阶段

1. 环境的布置

项目是在实验室里组建一个校园网,而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网络教室,所有的实验硬、软件教师事先都已布置、安装好。学员分为4个小组(机房内的机器正好分四排布局,每排5人)分别完成这个项目。

2. 项目的布置

这个阶段教师对该校园网的建设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该校园网分几个子网,每个子网要实现的功能以及访问权限。教师引导学员先思考、分析该项目,再确定该项目需要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

(三)项目规划阶段

1. 项目的需求分析

经过教师的引导,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思考、分析该项目,主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项目要求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这一步很关键,对需求的理解程度,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2. 项目的问题确定

需求分析完成,接下来就要讨论、研究、确定项目的重点问题。如:规划并画出网络的结构图;如何进行硬件的搭建;每个子网的机器IP地址范围和网关地址的划分确定;软件中实现子网的划分、权限的设置以及功能测试。

3. 项目的方案规划

重点问题确定下来后,关键的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根据确定的问题,再进行组内分工(各人分得子网),并明确每个成员完成的期限。最后,每个实验组要整理出一份完成该项目的具体方案。如果对规划设计的方案把握不准,可以请求老师帮助“诊断”。

(四)项目实施阶段

1. 项目的分工进行

项目实施阶段是根据预定的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先按照分配的任务,进行各自的硬件搭建和软件的设置。主要是子网的功能实现。

2. 项目的合作实现

小组成员在完成各自的子网功能后,小组长要组织成员再将各个子网组成整个校园网,最后进行系统的功能测试。如果测试不成功,还得追溯过去的每一步,甚至要修改原先的方案。这个阶段是项目实现的主要阶段,当小组遇到困难时,教师会提一些建议并提供帮助。小组成员间通力合作,相互探讨、学习、共同探究,最终完成项目并通过功能测试。

(五)项目交流阶段

1. 交流的目的和意义

经验的累积和分享也是南洋理工学院的特色之一,将科技成果与经验分享是学院将开发的先进项目和先进的课题设计成果加以保留,便于师生借鉴、学习,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即使是开发人离开了学院,其在职期间的成果经验必须留下。分享可以在不同系、专业之间实现无界化的分享。作为汇报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回顾项目建设的过程并从中得到启发;作为汇报的听取者,还可吸取别人的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 交流的形式和内容

项目教学过程中小组在完成项目后都要进行一下分享,也就是项目交流。交流的形式多样,主要有网上讨论分享、报告会等形式。每个小组都要精心准备,推一个代表发言。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项目中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等。别的小组还可以提问,发言人解答。

(六)项目优化阶段

各实验小组经过交流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并得到一些启迪。在组长的召集下,小组成员再进一步集体反思,提出优化方案并实施改进。

二、将项目教学法“移植”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

(一)项目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进行“移植”的可行性分析

1.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自身的特点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项目教学的特点正迎合了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2. 从学生的现状分析

部分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只是学会信息技术的操作模仿,知识点零散。突出的表现是不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的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不能完整地完成一个学习、工作任务。

项目教学有它的独到之处。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现实或模拟的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亲历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最后评价的整个过程。

3. 从其他的因素分析

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从而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和塑造情感。这也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即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课多数依赖相关应用软件进行教学,这些软件之间的开课可无定序,所以有利于项目教学对教材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应用软件的学习一般都能加工出一个作品(即能呈现一个结果),更有利于项目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也是目前的一个热点,而项目教学为其提供了条件,使教学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二)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 教学项目的设计

(1)设计的出发点

职业学校项目教学法是专业课教学改革倡导的主要教学模式,它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设计项目教学的出发点是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为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服务;为今后使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所以设计的项目要结合新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且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2)设计的落脚点

职业学校的教师设计的项目通常是模拟工厂、公司的项目。如:为企业建立一网站、设计一份平面广告等。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设计的项目主要是模拟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实用性项目。如:主题班会课课件、学校运动会海报等。

2. 实施项目教学的步骤

高中信息技术实施项目教学可以参照南洋理工学院将信息技术项目教学步骤分为四步:

(1)确定项目任务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新课标要求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项目中,突出项目的应用性,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项目时要考虑到项目的难易程度、实验条件等可行性因素。可以将往届学生的代表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参考,使得目标更具体化,但要避免影响学生思维空间和创造力的发挥。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让学生明白“做什么的问题”。

(2)制定项目计划

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计划书(同时也是学习方案),计划书中包括:完成项目要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约需花多长时间完成c?每个步骤需要用哪些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去解决?如何去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涉及的素材如何去准备?甚至需要什么设备和工具?如果是小组合作,组内如何分工等要素都要考虑。在这个阶段中让学生自己理出思路即“怎么做的问题”。

(3)实施项目计划

项目的实施是项目教学的主要环节,学生按照项目计划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如果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原计划存在问题应作及时的调整。计划的每步实施都应作记载(为检验、评价与反思提供准备)。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如:建立学习网站,网站涉及学生可能会用到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指南、往届学生的作品及经验分享等,供学生参考;要关注学生项目执行的情况,对于学生碰到的共性问题可作集中点拨、讲解、演示,帮助学生解决疑点、难点;同时督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大项目需要跨课时);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4)交流评价项目

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评价。首先自评,如:“对照需求分析,你认为项目合格吗?你认为让你最满意或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再提高?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其次互评,应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别人的作品,分析所用的知识、技术和技巧。最后,还要让学生对结果进行修正。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作品及反思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后期教学案例的分析材料。这个阶段让学生反思“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三)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 关注学生,放眼全局

项目开发与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吃透新课标和教材,才能关注到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对学情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学生能做什么?学生的兴趣在哪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用到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哪些?便于设计实用型的项目。要具体确定学习范围和教学时间、项目情况、描述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确定软、硬件条件、教学设计、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 联系实际,打造成“经”

教师应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具有扎实理论和实际应用技能的经验型教师,而不是一个教书匠。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也需要联系企业、公司尽可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项目,经常对学生和社会做一些调查,确保项目的准确定位。

3. 大胆探索,积极钻研

信息技术采用项目教学,没有现成的项目教学教材,需要教师大胆尝试、专心研究,注重日常的教学反思与经验的累积,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职教论坛,2007,(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篇3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课程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23-01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两个部分。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意识到,《网络技术应用》理论性太强,学校很难提供条件组织学生实践。学生一直做模拟练习,题库式的课堂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失去兴趣。这样的结果有悖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本着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将课本内容通过三个学习板块来体现,设计了三个案例:(1)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2)网络原理以及应用之玩转局域网;(3)网页设计与制作—— “我爱扬州本土文化”。

二、 《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案例展示

(一)课程分析。1. 课程来源。(1)结合课本《网络技术应用》第一章中《因特网应用的发展趋势》以及《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的相关内容整合开发了《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2)《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在高一必修已经详细讲解,同学们已经具备搜索信息的能力。(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或多或少地体验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开发自己的潜能。

2. 课程总要求。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完主题后,笔者及时确定本自主课题总要求,主要包括开发目标、内容确定、进度安排、评价标准几方面。

(二)《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掌握常用的信息获取方法;② 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以及工作原理;③ 掌握常用的搜索技巧,能够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下载信息;④ 能够对所需的信息进行简单的评价;⑤ 学会演示文稿的整体设计;⑥ 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3)情感目标。通过作品制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品质 。

2. 教学重点。(1)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以及工作原理;(2)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搜索技巧获得所需要的信息;(3)掌握PPT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方法(文字、图片等对象的编辑)。

3. 教学难点。(1)运用网络搜索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如何运用演示文稿准备表达主题;(3)分工合作完成整个自主学生课程。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

5. 教学策略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6.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事先明确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6-7为一个小组,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个学生出任组长。创设活动经费作为激励,学生自发筹集120元。

【第一课时】分组、确定主题、明确分工。第一组:让iphone也疯狂。第二组:T.SHOW(GOOGLE GLASS)。第三组:仿真游戏。第四组:新校园,新教学。第五组:虚拟建筑物的设计、展示与参观。第六组:在家开飞机了。各小组接受任务后分工,填写表1

表1:分工明细表

【第二课时】设计、搜集素材。组织学生根据主题,上网搜集素材: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特别提醒学生借助网络,理解各个主题的涵义,如何运用自己的思想表达、诠释主题,教师发放PPT设计进度表并填写此表。

表2:PPT设计进度

【第三-五课时】制作、完善作品。搜集素材的同学根据制作的新动态不断更新素材;处理文字的同学不可直接复制网络文字,需要提炼;图片处理的同学图片要吻合设计的主题;制作的同学要根据设计意图表达好作品;发挥组员的最大潜力。

【第六课时】作品展示及评价。每组同学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作品并诠释作品内涵,教师请来学校领导、班级教师、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对作品评价,现场打分,根据分数高低选出优秀作品,并发放奖状和奖品。

三、 《虚拟现实技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自主学习课程》之学生自我评价

1. 教学模式的肯定。对于这种自主学习的课程,不仅新鲜,而且有效,学生仿佛就是一个工作者,利用网络带着目标处理团队分配的任务。

2. 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使我们的作品更加新意,这次活动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看到的作品,更多的是友情,团结、智慧的结合 。

3. 各方能力的提高。很多同学提高了各种能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四、总结

1. 教学重点与对策。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提供更多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导航,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2. 分工协作与策略。完成此教学任务特别强调分工合作,组内各成员之间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产生摩擦,教师要让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协商,必要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达成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篇4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引入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成为必然要求。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本文章的研究重点。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促进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水平的提高。整合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就是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策略设计要坚持四个原则:发展性、多样性、多元化和过程性。发展性指科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多样性指评价方法要多样,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指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让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评价和自我学习效果评价,多元主体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共同评价教学效果。过程性是指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以日常性教学为基础,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持续学习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评价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则会活跃课堂气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对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教学演示,在多媒体的协助下,学生通过模拟演示获取所需信息,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更强,也比较容易对课堂气氛进行控制。比如小学科学中对于《火山和地震》这节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是针对火山现象进行讲解,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熟悉环境,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课件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时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模拟现象对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条件研究其形成过程,把地球的自然现象搬到课堂,使自然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地壳运动有了具体的认识,短时间内教给学生大量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较高。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实验,评价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很难到达预期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辅助实验完成。利用信息技术先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然后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保证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还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与技能,预先设定并解决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误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危险,增强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操作性和准确性。

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小学科学重要教学环节就是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敢于质疑和求证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小学教学的根本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更加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形成自我促进式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比如“如何设计防噪音房间”“怎样自制乐器”,并以此作为科技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课题,成立科技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多媒体查找网络资源等相关背景资料,广泛开展信息收集和交换,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把获得的成果、产生的疑问放在班级网站上,对于学生产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辅助指导,甚至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课堂

展示。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探究、协作、讲授和演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将评价重点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电子成长档案可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评价自己作品优点和不足的技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期情况提供了依据,这也是一种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等等。利用电子成长档案可以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其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由结果向过程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评价中,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形式、范围和方法。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内容的整合,这是错误的,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多媒体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忽视课情境图等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注意,信息技术不是小学科学教学最好的资源,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结语:

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测评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实现评价效果的量化直观。教师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把教学效果评价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0,08.[2]丁志川.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策略初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篇5

刘国文

邵武第一中学(福建邵武邮编:354000)

email :lgw@fjswyz.org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就《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下,如何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切合实际地贯彻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特别是“创设教与学的情境”和“设计学习活动任务”两个环节的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撰写此文,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半成品加工”策略 教学过程设计是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关键前提,基于上述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学生以解决信息问题为主线而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际上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而教学过程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关系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把相当的精力投入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认真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要特别重视以下两个环节设计:

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可以直观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解决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能动地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景体验与案例剖析,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注意,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信息技术教学比较常用

一、创设教与学的情境

关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的重要意义,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教学的情境是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知识的产生与书本知识的关系。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组长。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情景为“任务型情景”,是指与学习内容相似的、高度真实任务、案例、或事实的情景。教材在一些章节的开头安排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或故事用于创设“任务型的情景”,有些确实是很实用的和贴切的。例如,在“4.1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中,通过刘丽同学的母亲需要解决信息保密问题的案例,创设一个待解决问题的任务型情境,引入课题,这个案例十分贴切本节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一下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加密”这个神奇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去体验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这个加密与解密问题的过程,了解其原理。

当然教材中有些情景案例受地域或时间的限制不太合适引用,例如:4.2使用智能工具加工信息,该小节中的情境案例中涉及到的网站虽然可以登录上去,但那个虚拟的播音员已经不播音了,只留一个画面,且网站的内容都是英文,这样的情境案例就不适合采用。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依据教学目标、当地特色及学生情况,创设情境。还有一些章节教材没有提供情境的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能动地创设教学情境,如“4.3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章节中就没有提供情境案例,我引用在网上捏造谣言,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而被刑事拘留的真实的新闻报导案例,如下:

请看下面一则摘自2005年11月6日汕头都市报的新闻:

澄海籍女青年黄某真将自己道听途说的关于有人抓小孩,挖心脏、肾等器官的谣言以题为《请大家高度注意——最近出现很多用布袋装孩子的行为,听说是要挖心脏、肾、眼角膜„„》张贴在汕头本地网站“E京”论坛的“澄海茶座”上,内容危言耸听,在网民中引起哗然和讨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澄华派出所民警立即开展侦查,并于11月1日晚在澄海文祠西路的一间咖啡店将正在上网的黄某真抓获,现场查扣电脑1台。经审查,黄某真对其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因涉嫌故意散布谣言被公安机关治安拘留10天。

相关法律条文: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第五款“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这个案例很容易把学生拉入即将要学习的课题中,使学生深切意识到在网络发布信息不能太随意,由此切入“合乎规范发发布信息”这个主题,情境创设达到预期效果。这类案例很多,需要我们老师平时有心去多留意与收集,最好引用近期的新闻报导,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选材的内容不仅要与课程内容相吻合,最好是这一时期学生关注热点的相关信息,经过教师刻意挖掘,以一种能让学生心驰神往的问题视角展示给学生,学生会感到更真切、更新鲜。信息来源应该真实、准确、权威。切忌道听途说,无中生有的杜撰。

展示情景的作品形式与学习的内容要相适应,长短要适度,点到为止,不要让学生无休止沉浸在情境当中,忘记了本节课的学习的主题。展示情景后,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对情景的内容作深入的剖析,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别发言等方法,要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考其中蕴含的问题,产生

学习欲望,以便引入正题。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既然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如何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把握以下有价值教学情境的特性:

①生活性。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②形象性。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③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还要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④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颖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⑤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

二、寻找恰当问题,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任务

前面提到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身经历信息技术过程。通过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即“做中学”、“学中做”,进而培养信息能力。正因为如此,“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当中。

新课程《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教材在编写时,就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以“知识体系+实践活动”方式呈现4个主题的学习内容及过程内容,并设置如“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拓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贯穿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任务”是为完成学习目标而提出的,要求学生要完成的具体内容。这些做法确实方便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有些主题活动的内容一是缺乏新异性,未必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受地域的限制,不适合或无法开展。

我们仍然不能照本宣科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而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对所用教材进行适度处

理,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根据地区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动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在设计主题活动、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方案时,我们有必要修改教材中的主题任务的内容,寻找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心向的问题或主题。在寻找恰当问题或设计适当主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应该源自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不仅有意义,可操作,还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心向。

第二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要能与前面的教学情境创设相衔接,蕴含于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情景的内容作深入的剖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由此产生学习的任务。

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涉及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相对集中于具体教学单元,培养的信息能力相对围绕某一方面的应用。

第四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涉及的内容不宜太单一,思维肤浅。内容要相对复杂,能引发学生相当深度的思维。便于设计任务时,能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任务链。要有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沿着任务链,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获得。

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内容,如果纯粹是按教材给出的例子制作表格,毫无意义,因为表格的制作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这样做只能是重复的学习,浪费时间。所以,给学生一份调查报告,由学生在阅读完报告后再将其设计成表格形式,进行数据挖掘,产生出另一份统计图表。当然,有条件的,可以请同学亲历调查,产生调查报告,然后根据报告内容制作图表,进行分析,这样

可能效果更好,但用时多,工作量大。

第五要解决的信息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不宜太大太泛,无法操作,或在规定课时内难于完成,最后是草草收场,会影响学生以后进行类似活动的的态度与积极性。因此,任务要明确,主题或问题应该是要求具体,可操作、可完成,能让学生体验到完成后的成功快乐,也有利于后续的评价。

第六要解决的信息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的内容具有可选性,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也可以自己确定。

例如,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课文内容是作一个宣传“孙中山”事迹的幻灯片,除了依据课本内容进行制作外,可以开导学生产生联想,请学生自主确定主题,这样可以产生多元化的作品。如从孙中山作为革命的先驱,想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还可以联想到鲁迅、巴金、老舍等文人,这样扩展了学生的思路。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是基于“非零起点”,而基础模块教材又大都以方法、过程作为主线,超越具体技术,超越基本操作,在教学实践上表现为方法浮游在技术之上,需要什么技术再涉及什么技术,技术不具系统性,零散且跳越性非常之大。这使得教学实施操作难度非常大,尤其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有限的教学空间和复杂的学生基础,其结果是导致技术力量不足,操作训练泛泛而过,涉及到技术很多,但都是浅尝辄止,教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学生出现明显地思路混沌和上手生疏。这个情况在开始的部分,“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获取”等章节内容上表现的还不是特别明显,因为这些内容还属于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到了“文本、表格、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剖析数据库”等教学内容时就日益突出。实际上,无论学生的基

础有多好,短时间内要调动各种软件、各种技术来支撑这些方法的学习,都是相当困难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在设计任务时,可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

什么是“半成品加工”策略

应用“半成品加工”策略,主要作用有: 一是用于课堂教学的演示,配合讲解基本的方法与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

二是供学生进行上手练习,体验技术与过程、方法的高度结合。

半成品加工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只

三是用在于提供学习的情景和训练的软件环

是对教学的内容这部分“留白”,让学生在短时间

境,回避技术盲点和环境贫瘠。

内体会到相关技术操作的方法和信息素养的内涵,所以,提供的半成品往往是大半的成品,只差

提高了讲解、理解和实践的效率,并且优化了学习

一点就完成了。比如,在讲解超链接时,要提供基的情景与练习的环境。

本做好的网站,只是增加、修改其中的各种链接。

例如,“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又如,在讲解声音对动画的作用,提供的是比较完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集成各种媒体,包括插入图像、整的动画,里面仅仅缺少的是声效,针对这一点,声音、视频和动画。如果我们按照实际工作的流程,让学生插入、调整人物的对话以及风声、雨声等音

需要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就要进行创意、规划、作

效,充分体现声音信息在多媒体中的作用。应用“半

品版面设计布局与资料搜集。但学生的理解程度不

成品加工”策略使技术真正变得单纯起来,但针对

一样,原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操作熟练程度不一

了实际的流程,却解决了关键问题。使得庞大的过

样,技术完成进度也不一样,第一节课结束时作品

程学习不再对复杂的技术有过分的依赖,零散的技

完成的程度都不一样,到了多媒体集成这一节课

术也不再成为方法学习造成瓶颈,而过程与方法也

时,进度就不容易统一,给集成的意义、各种媒体

不再对技术的落实造成障碍。在提高课堂效率上无的作用等方面的教学带来困难,而学生的进程还将

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继续出现差异,从而影响到了学习目标的落实,评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教学设计中,设计出一系

价也变的非常困难。如果不依赖于学生的进程,到

列的主题活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

了多媒体集成的这环节时,由教师提供数个类似半

案,使教学逐步适合“主题式”、“活动式”和“任务式”

成品的多媒体作品,只是抽掉了其中需要插入的少的教学模式,并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开放、自主、协

部分媒体元素,而保留大部分的内容。这样,就可

作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突破现行教材在内容、形式、以只针对需要插入的多媒体元素进行讲解与实践,体系、结构和层次上的瓶颈与困难,既能给基础较

不会削弱作品主题的丰富性,甚至加强了问题的解

差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也能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留

决,突出了基本过程中的“集成”环节,既充分体

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现了过程与方法,又不弱化技术,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显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朱慕菊 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3]顾建军 李艺 董玉琦 主编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李艺 主编《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5]李冬梅 主编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6]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4.8

[7]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 《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7 [8]

本文作者简介: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人,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中心主任,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从事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管理工作,教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信息技术会考地区一等奖。1998年起参加学校承担的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2003年起负责学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由本人开发编制的多个课件先后在国家、省、地获奖,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奖与发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篇6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勇于创新,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一、备

根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学习要求认真备课。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研组的活动计划。参照教材体系与内容,联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制定准确、具体、适切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出发点,以“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学生特点对教材的结构、内容进行重组和调整,明晰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写好教案或教学设计,形成有鲜明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必须写好每节课的教案。教案应写明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其他课件板书等。教师备课一般应超前一周。教案一般都应写详案,课堂教学实施完成后应进行教学反思或教后小结。

三维目标的描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而非教师,通过描述他们完成学习后的行为表现来反映教学要求。行为表现尽可能易理解、可实现、能评估。

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要合理,方法要合适。如实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根据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学习项目,小组中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能够相互补充和完善。切实落实两纲精神:要注意挖掘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因素,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创新给当今社会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逐步形成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对课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要提前测试,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好切入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实践的针对性、过程性、有效性和发展性,实践的难度应呈梯度性。制定好评价体系:以“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出评价体系,将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要把评价方法融入到教案中,切切实实地实施好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至少每两周活动一次:要根据市县教研室的工作计划要求和学校的实际,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有具体的研究新教材教法的课题,并有创新形式的备课组备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二、上

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应兼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素材,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教师应采用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对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实践与探究。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固定模式,教师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增加学生的体验、实践和感悟。讲授和实践体验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融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具体的技术操作问题可以集中进行讲解和实践,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分散练习,逐步提高。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讲解应准确、严谨,同时要通俗易懂,又不影响概念、原理的科学性。

教学巡视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反馈信息,既要抓住普遍问题,以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也要抓特例,将其变成对教学有用的鲜活的资源,进行引导、应变与拓展。教学指导要及时,从学生的讨论、回答、操作、作品、练习中,敏锐地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指导;教学指导要以启发为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指导要全面,不仅包含对知识的解释、对操作的示范和指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方法和规范的指导,例如:探究的方法、合作的技巧、交流的规范等;教学指导要有针对性,个别指导与共同指导相结合。此外,要充分考虑机房环境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调控课堂氛围和纪律。实施课堂学生学习评价,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之间的互助方面、探究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评价的作用,要有选择性地把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课外要求

信息技术要完成教材练习部分,对光盘提供的内容要完成。教师课后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制作的作品要安全地、完整地保存,并及时反馈。制定计划,鼓励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和娱乐。教师要写教后记,进行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每学期写一片教学经验总结或案例分析。

四、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保证。要改变单一的注重结果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表现与提高,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评价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运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要将评价的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课堂测试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练习、测试题的难度适当、有梯次,教师要认真评阅,及时分析讲评,并根据练习、测试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教学的措施。

五、教师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水平。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发展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篇7

一、设计多样化的探究学习模式

1. 接受式探究学习

接受式探究学习, 即教师给学生提供已有的素材和研究方法, 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性探究学习. 这种探究方法比较节约学习资源, 有利于学习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提高. 比如, 笔者在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知识章节的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了网页, 并分享了各参考网页的超级链接, 学生减少了盲目性, 可以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体验活动.

2. 发现式探究学习

发现式探究学习, 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完全通过自身对探究内容的观察、分析、整理、研究、总结等活动, 主动进行知识的构建.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所要探究的内容. 常见的发现式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两种:

( 1) 问题解决模式. 这种发现式探究学习是由教师给学生出具探究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 获得探究问题的结果, 让学生自主完成各项探究任务.

( 2) 任务驱动模式. 任务驱动式探究学习是教师给学生出具具体的探究任务,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知识的自我构建, 以任务驱动教学. 在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中, 一方面, 任务难度必须在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能力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到任务的趣味性, 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参与积极性.

二、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不搞特殊化, 必须注重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深刻地体现人文关怀, 应该更多地关注班级中性格内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 对于不敢发言的学生, 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赏, 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探究的信心和勇气. 笔者在构建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的探究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笔者让学生进行广泛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但是随着任务探究的开展, 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占据了完全的主动, 部分动手能力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在一旁看着或者做别的事情去了. 见此情形, 我对学生的探究任务进行了修改, 让学生单独研究基础性探究内容, 对于系统性、有难度的探究环节, 则让学生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进行集体探究. 这样, 学生全体和个体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现了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人的统一.

三、探究式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这是亘古不变的, 高中信息技术的探究式教学中也是如此. 教师适时适度的探究指导能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任务、方向和方法, 是确保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的必要保证. 当然, 教师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介入的时机必须把握得当, 介入过早会阻碍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太晚则无法达到引导的效果, 学生的探究成果也难以保证. 所以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关键. 在构建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这一探究知识内容的教学中, 为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有宏观的把握, 我让学生每完成一个探究步骤时, 都在留言板上记录探 究过程和 结果, 当75% 的学生都完成了探究任务时, 我才集中讲解共同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及时地修改, 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信息素养,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于秀丽.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2 (12) .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篇8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27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高中阶段的独立科目,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引起了相应的重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多数学校和教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相对来说,关于其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还有待完善。教师应当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研究,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探究适合新课程背景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呢?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是重要的话题,在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研究,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研读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一切教学行为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准绳,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根据标准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深刻理解,了解具体要求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才能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教师要理解课程内涵和课程标准,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从宏观上确立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对高中信息教学进行把握,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关注对学生进行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要兼顾课程的具体要求,树立宏观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理解教材,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教学内容“一刀切”,而是要分清主次,确定重点和难点,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主次分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适应教学的要求和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依据课程标准,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始终围绕宏观目标,制定出分步实施的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所以,教师应该依据信息技术标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可以突破知识序列,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建构,进行灵活安排。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说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注意突破教材的限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对开放的教学内容。例如学生对PS照片技术感兴趣,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确定photo shop技术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把弘扬人文精神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使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例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内容时,教师可以与当前一些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内容,教学策略的选择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师要综合多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以往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模式比较陈旧和单调,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由学生进行上机练习。对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除了讲授法,可以常用任务驱动法、发现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讲授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必要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基础理论知识,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能够将知识快速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单调的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要通过语言的生动性,课堂的活跃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

任务教学法是在指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任务,这个任务要有实际意义、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获取知识,并且培养相应的能力。任务教学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一些资料进行主动地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与同学进行合作和探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学生解决了问题之后要及时进行表扬,以建立学生的信心。

三、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要有充分的合理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保证课堂教学按部就班进行。首先,教师要对课堂导入进行优化。好的课堂导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真听课,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开始部分,以精彩的课堂导入吸引住学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和铺垫。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步骤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安排,一堂课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包括几个步骤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带领学生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课堂学习。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设计互动性的环节,例如设置提问环节、答疑环节等,还可以组织课堂讨论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增强。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篇9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大家也都在尽自己的能力想办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不仅仅只被网络吸引,不可否认,作业是检查课堂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各个学科都是如此,但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不同,他的作业仅仅是课堂的设计,因此课堂作业设计和评价就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笔者就自己教学的体会和尝试对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和评价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作业设计;评价标准

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评价包含几个方面,其中一节成功的课程当中,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是检验一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因为作业对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道德情感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作业既能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特性,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与其他学科有些不同,主要以课堂作业为主(操作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机完成,所以如何让学生在充满诱惑的电脑前面能够认真的完成作业,这无疑是把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难点。同时,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所以作业设计就更显得重要,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寻求创新,并设计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作业,从而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素质的个性化发展。

一、课堂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现状

信息技术的作业大多是在当堂完成的,并且保存提交到教室机或服务器,不同于传统的作业,因此学生是否达到我们的要求,从作业的完成情况便一目了然,但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生不能按要求很好地完成操作作业,这很大程度上也源自现阶段教师在布置和评价作业不够科学有关:作业完成率不高,小组合作中大多由一两个人完成,且抄袭、复制现象严重,创新不够,有些限于设备条件的落后,根本完成不了书本中所布置的作业,这样无疑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长此以往,不仅在学生心中,信息技术作业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任务,同时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就目前教学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几下几个方面:

1、作业的设置不是偏难,就是过于简单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结果,但往往我们很多老师总是怕学生不会,讲得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作业布置的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创新,学生很快完成作业,自由上机,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一个假象的印象就是,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课,总想着你赶紧布置作业,完了就玩。

同时高中生中学生又有差异性,比如文科和理科,高二年级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算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也不感兴趣,但在这部分的作业设计,老师却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业设计偏南,尤其对于文科班的学生,往往一节课下还不能完成,师生都很不愉快,时间久了,学生怕上信息科。

2、课堂作业没有体现学生差异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习惯于布置统一的作业,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统一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及作业难度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快慢不齐的现象。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执行、完成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过是为了作业而作业,很少有其主体能力的调动与投入,这样“统一”作业,遏制了学生学习创造能力的发展。

3、课外作业过于开放或没有课外作业

有些作业无法在课内让学生完成,因此叫学生课外完成,而很多学生课外完成的作品都比较好,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课外有充足的时间,但另一个原因却是因为这份作业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抄袭,或者由别人代做,这在作业检查的过程中很难反映出来。

再或者干脆就没有拓展作业,学生自己也不会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堂作业的设计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找对适合他们口味的作业形式,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作业中获得愉悦和成功,做到学以致用。以下是几种作业设计策略,一起分享一下:

1、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有创意的新鲜事物,高中生也不例外。因此设计形式活泼、富有趣味的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 是学生喜欢的一种作业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讲比较枯燥和难学。如何让这些算法和程序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不再觉得乏味。比如在讲第三章可视化编程当中的界面设计时,我们做了一个登陆框,先由老师示范一种方法,属性的设置,然后学生自由发挥,很多学生交上来的作品非常有创意,很不错,构图,色彩搭配合理,兴趣极高。又如在高一的课程当中,多媒体素材的加工与表达,学生设计的多媒体作品,体现了小组的设计思路,图片信息的采集也非常认真,展示的时候非常骄傲。由此可见,此类形式作业能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并在作业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2、打破单一的作业形式

学生在讲解本节课程内容时,为了作业方便提交,往往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作业内容,不让学生自由发挥,但是要知道学生的优秀作品是新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学生的很多奇思妙想的作品中,都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这一过程既是一种启发,又是一种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无差生,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业内涵,只要是体现学生真情实感的,并能围绕一定的课堂知识点的作品都是好作品。比如在兴趣小组的教学中,对于一些Flash和Photoshop作业,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做的不是作业,而是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比如在讲flash遮罩的时候,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制作贺卡、制作对联、个人签名的设计等,将自己的想法结合所学的知识,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拘泥于一些形式。像这些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可基于理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作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布置实践操作作业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比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结果。只有学生自己实践操作过,才能对算法与程序有一个真正的理解。例如在“if 选择分支结构”的课堂作业中设计诸如请解释选择语句的意思;请写出if的语句结构等的作业。显然,这样的作业,学生或许只会去死记,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若设计为:某超市为了促销,规定购物不足50元的,按原价付款,超出50元不足100元的,超出部分打九折,超过100元的,超出部分打八折,请你帮忙为超市收银员设计一个程序。这种联系实际的问题,不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使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的代码编写正确时,学生的成就感就得到了满足,促使他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相反,当他们的代码出错时,那么一种渴望成功的欲望会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研究的能力。

4、尝试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作业中根据课堂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让他们加入作业题目的设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自己在设计题目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一个深层次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另外在科学探究中最为重要的素质就是置疑能力。比如在讲《算法与程序设计》界面设计时,我演示了一个猜价格的游戏界面,学生根据我的演示和相关知识创造出许多漂亮的界面,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因此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题目还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作业布置体现分层

学生之间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强调因材施教,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还要在作业中体现,作业设计也必须讲究层次性。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他们作业的难度;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从而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比如每次的作业都会有两到三道题,必做和选做题(包含拓展题)。基础作业(人人必做)、选择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可全做、或部分做)和拓展作业(难度较高,主要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基础作业的要求较低,;选择性作业可根据练习内容或题型设置多个题目;挑战性作业主要将本堂课知识点的深入应用,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三、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评价

我们都知道学生交了作业,如果不及时给与反馈,或不能给与适当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稀里糊涂,对优秀的同学来说,少了一次表扬肯定,可能会让学习的积极性打折扣;对良好的同学来说,不知道自己的作业哪些方面有不足,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对很糟糕的作业,也会对学生有个触动,让他在以后学习的时候更加努力。因此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评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但信息技术的作业没有作业本,无法下发。信息技术的作业放在电脑中,只能在电脑中批阅,来查看。由于形式的特别,所以信息机技术作业反馈就比较麻烦。那么怎么样做,可以学生更好地得到作业反馈呢?

首先重视过程中评价。这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评价指导,让学生得到反馈。信息技术作业是需要在课堂中完成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现巡视指导,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进行指点,或者把未完成的作业展示给所有的同学来评点,对学生的作业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这对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提高作业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

其次是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指的是教师在学生完成上交作业后,对学生作业的情况做出评价,并让学生了解你对他的评价。主要以学生提交上来的电子作业的质量为依据设置等级评价标准,即把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按照完成的程度分为3个等级:A、B、C A——学生的作业表现可作为典范。B——学生能够完成各种任务。

C——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但并不能充分地完成各种任务。即当学生作业完成认真(针对多媒体作品和VB程序设计)或作业完全正确(针对选择、填空等基础题)时,就能得到A;当作业完成质量一般时,给予B;当作业不上交或是完成不认真时,则给予C。展示优秀作业,当学生看到自己作业变成了一个优秀的成绩时,很多同学都会有小小的成就感的,让学生得到鼓励。

再有就是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一般这个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好,信息技术讲究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就需要每个人尽心尽力,各展所长,作业的评价也来源于学生自身和小组内成员的互评,比如:我们在讲《旅行计划》时,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作业完成后,根据各自的表现,在评价量表中打分,作为作业评价的一部分,公平公正,也避免某些学生不劳而获,获得大家的认可会让学生更有信心!

最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评价。通过网络来评价反馈作业,会拓展信息技术学习的时间及空间,锻炼大家使用网络的技能,激发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提升信息技术学习的水平。

上一篇:森林经营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快乐的节日3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