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应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

2024-06-10

新农村建设应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共8篇)

新农村建设应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 篇1

一、抓规划,奠定新农村建设基础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制定系统的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和谐性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中,做到“五个注重”:即注重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注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注重乡风文明建设规划;注重村容村貌整治规划。

二、抓产业,培育新农村建设支撑

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产业的形成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和活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新产业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搞好了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抓好产业的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产业的发展上,我们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抓龙头,带基地,做好农业产业化大文章,重点培育三大产业龙头。二是抓特色,强支柱,凸现块状区域经济优势。三是招商引资兴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四是激活流通带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收入。

三、抓建设,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新设施其实就是指改善村容村貌,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更是一直令农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渠道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通过争取和利用好政策性建设项目增加投入。我们先后抓住国家对土地整理项目、文明新村建设、“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在具体运作中,我们集中拳头,整合土地整理、农综开发、扶贫开发、村村通、安全饮水、节水灌溉、沼气建设、电力、通信、环保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

四、抓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应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四个环节

小学时期是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需要教师不断钻研和反思的艺术。时代瞬息万变,小学语文的教学艺术也应当跟随时代的步伐而不断推陈出新。

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师改善教学艺术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传统的一些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形式了,如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迫于升学的压力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单方面地将学生当做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只求将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接受能力。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人翁的地位,有权利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小学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如很多的课文都是意在讲一些诸如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通过课本讲授毕竟不够生动形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如果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讲授相关知识之前能够和学生进行问答式的课上交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认识的话,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传统的教学观念都是不适合当前教学的,很多的传统教学观念也有合理和值得当代教育者不断借鉴和传承的内容。作为一名具有责任心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新旧相融。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福禄贝尔说过:“习惯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习惯更是陪伴孩子们的终身教师。”的确,习惯在一个人的一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每一位教师的教中之义。小学语文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内容的学习都是有章可循的。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学习规律,并且建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那么,其在学习中就能够更加轻松和谐。语言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它的学习秘诀就在于读背,因为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运用它与人交流。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汉语拼音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接下来的汉字学习。如果学生的拼音基础不扎实,学生在学习汉语字、词、句方面就将处于非常棘手的境况,更不用说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了。汉语拼音的学习中,有非常利于学生记忆的口诀,如果学生能够成功背诵口诀的话,就能够掌握拼音的相关知识。但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讲,记忆拼音口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背习惯。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养成每天背诵一遍的好习惯,然后逐渐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建立主观能动性,养成每日读背的好习惯。总之,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这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艺术之一,更是在为学生的终身语文水平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开展特色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特色教学,一直是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境界。特色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客观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因材施教就是特色教学的一种呈现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差别和使用语言的习惯的不同,在语文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符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开展特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更是一门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艺术。

四、课后认真计划总结,合理布置家庭作业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规律性的反思和总结教学上的得与失更是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之一就是教师善于课后认真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言外之意就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足够了,但是,没有主动总结的意识,这样常常造成综而不述的局面。实践证明,善于总结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进步更加迅速,也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教师要多学习教育方面的相关理论,提升自身总结和反思教学经历的能力。此外,合理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師的另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家庭作业是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的延续。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适当的时候可以跟学生加强交流,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安排家庭作业,保证学生在既认真又开心的状态下完成语文作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应把握好四个关系 篇3

王利耀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20日07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动态过程。狭义来看,农业现代化以打造现代农业为目标,着力于构建“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应该跳出农业看农业,更加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全局影响,更加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更加倡导科技驱动与产业融合,更加追求城乡一体与区域协调,特别是把握好四个关系。

农业现代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突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经营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紧缺、产业发展风险加大等瓶颈,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出路。目前,我国三大主粮自给率达到98.1%,粮食产量实现了9连增,这得益于农业以科技为支撑的“高产、稳产”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农业开始加速转型。这不仅意味着农产品总量与结构平衡的动态调整,也意味着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经营模式的根本转变,“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的根源是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具 1

体表现为产业间的平均收入差距。1978年至2012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由28.2∶47.9∶23.9调整为10.1∶45.3∶44.6,就业结构由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为2011年的34.8∶29.5∶35.7。2012年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约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10。农业与非农产业生产效率存在较大差距,说明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现实中却表现为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流出,有助于解决劳动力流动滞缓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将促进务农人员收入水平提高,而农业与非农产业间收入差距缩小、产业间彼此争夺劳动力将推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逐步形成产业升级倒逼机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结构持续调整,为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三次产业比重持续变动,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将形成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农业部门和非农产业部门边际生产率相等,这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消解。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时空统一性。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及与之同步的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及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出发点,都是在释放投资需求与消费潜力,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持续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有助于统筹城乡建设,有助于科学布局城乡产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明晰产权、规范确权,有利于加速土地流转、调和城乡用地矛盾、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也有利于农民共同分享城镇化的红利。

农业现代化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中西部呈现梯度发展格局。有研究表明,农业发展格局也存在类似的“块状”不连续性。1980年至

2008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平均指数由0.22提高至0.45,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北京、上海等地指数超过0.7,接近农业现代化成熟阶段;东部达到0.58,已经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期;中部为0.41,稳步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西部为0.33,刚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循环累积效应也越强;经济欠发达区域由于缺乏集聚力,不仅本地要素向外流出,外来投资在“回波效应”下也存在“出逃”迹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全国的现代化水平,更有助于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加快发展甚至跨越发展。

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篇4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统筹;体制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创新思路,扎实推进。

一、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多管齐下,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过程中,政府要通过良种补贴、培训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和补助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创办和扶持发展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第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形成城乡互动、以城促乡的良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要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

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带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好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搞好科学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必须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来统筹谋划和安排。要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三、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内在动力

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就是从根本上调整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过程,是农村又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必须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着力点,不断

创新体制,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共进的新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激发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一是改革投入机制。政府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向农村投资的方向,应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为急需、农民个人解决起来不经济或无力解决的问题,重点要放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等公益性方面,以提高投资效率和效果。

二是创新土地制度。要加快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索保底分红等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制合作,以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三是完善就业制度。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千方百计扩大农民的转移和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把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经济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取消一切歧视农民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做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体制及服务体系。

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着力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保障,以及社会救助、优抚等制度。重点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二是应保尽保,没有遗漏;三是提高标准,规范发放,真正建立起涵盖各类符合条件对象、整体保障水平随经济发

展水平提高而不断增长的稳定机制,确保实现“贫有济”、“病有医”、“孤有养”、“失有扶”、“幼有学”和“困有助”的目标。

五是探索管理机制。实现科学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党支委、村委的定位和职能,建立“两委”新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堡垒作用。针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新情况,要突出加强转换后的后续管理,加快农村社区自治创新,强化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构建农村社区管理新体制。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建不成新农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着眼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农民在经济、文化、道德、法制方面的综合素质。一是围绕造就经营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要强化农民创业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创业致富的机会。二是围绕造就学习型农民,增强农民的文化底蕴。要引导广大农民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三是围绕造就文明型农民,提高

新农村建设应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 篇5

1摘要: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改革探索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期统筹城乡、工农,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必将为深刻理解、全面落实这一战略举措,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奠定理论基础。

2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3正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形势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 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体现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3.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2008年11月,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重庆每年输出近700万民工,其中有300多万输往沿海地区。综合重庆多个区县的调查,区县民工回流总量多在输出量的30%以下,民工回流量已超过15万人,在年龄结构上以青壮年为主,从事产业主要以电子加工、玩具加工、服装加工企业以及建筑行业为主。

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提升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本文基于大量的调查和资料考证的基础上,对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农民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输出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城市劳动力吸纳空间有限、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强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稳定性差等问题,同时对农民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时的制约性因素以及提升我国、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探析。提出以下提升农村劳动力输出能力的建议:(1)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2)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一体化劳动力市场。(3)消除制度障碍,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服务。(4)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5)改革现在土地制度,完善土地经营流转制度。(6)发展乡镇 企业,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

3.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3.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3.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3.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4参考文献:

[1]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编.三农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5、14、15;

[2] 匡远配,曾福生.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反思和政策建议.湖湘论坛.2010年.01期;

[3] 刘俊.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3期;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篇6

党的十八大给我们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作为新形势下宣传和落实党的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其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基层10余年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觉得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着重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站得高,看得远

站得高、看得远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有政治敏感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善于从政治角度上处理问题。那么,在实践中,怎样才算站得高、看得远呢?我认为就是要把工作放到大局中思考,增强政治意识;把工作放到单位中心工作和总体部署中去思考,增强大局意识;把工作放到单位发展的进程中思考,增强责任意识。在三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根本,大局意识是关键,责任意识是保障,所以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就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学会从政治的高度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站得高以外还必须看得远。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工作复杂,并且工作的对象多样、情形各异,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要善于摸清情况、主动工作、超前谋划,工作不能等问题出现了才想到去做,而是要一切想在前,要时刻把握工作的主动,主动去分析情况,主动去把握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主动去做好服务。时时刻刻站在全局的高度积极主动地观察、协调、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情。

2.要思得深,想得细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在“心”字上做文章。思想政治工作,直接与人打交道,工作是否深入、是否细致,直接关系工作的成效。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思得深,想得细。要达到这个要求,一是要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理论,及时掌握最新的形势情况,能够围绕工作中心,切实把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想透、分析透,这就需要时刻勤奋学习,保持与时俱进。二是要有较高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为党的政策落实、为单位事业发展、为领导的各项决策落实服务的,因此,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懂得现代领导科学,确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思维方式,从高层次角度思考问题,积极进行高层次思维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单位的重点工作,与阶段性主要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得较好的工作成效。三是要注重工作细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议大事的同时还要着眼细节,把平凡的工作做精彩,要积小事为大事,积小成为大成。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要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工作上才能游刃有余。

3.要会团结,能办事

当前,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不仅有政策宣讲、活动组织,还有处理外界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等。这些事有时仅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很难圆满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会主动团结人、会争取兄弟部门的支持。会团结人,就是要团结不同性格类型的同事,做到心胸宽广,心能容人,这样工作上才能形成合力;争取外部支持,就是必须要会协调各方,调动各方面资源,共同来推进工作。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和价值,甘当不为名利的“小草”、乐于奉献的“蜜蜂”、恪尽职守的“螺丝钉”。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其二,还要能办事、办成事,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价值所在。“思想政治工作无小事”,每一项工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做好。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好政治理论的基础上,还要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要广泛学习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强化办事能力,提高工作效果。还要是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增强看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能适应时代需要,能解决是新时期出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

4.要靠得住,信得过

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党的政策的宣贯者、落实者,首先要自身靠得住。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各种廉政纪律和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廉洁自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能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各级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文件精神,不接受企业宴请,不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艰苦朴素、谦虚好学、的良好人格形象,面对群众,面对职工。

其次,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求自身必须得到群众、职工的信任,具备有较高的威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要获得群众的信任。这就要求我们以身作则,讲正气,讲大局,讲奉献,办事公道,作风民主,依法办事。在工作生活中,要坚持说实话,办实事,表里如一,不欺上瞒下、狐假虎威,做诚实守信之人;要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做群众的贴心人,赢得群众的信任。

新农村建设应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 篇7

杨海军

根据道德自律与市场他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公务员德的考核要做到“四个严防”,避免走入误区。

严防公务员德的考核去“利益化”。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派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压制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求,并用一些表面的道德标准造就了一大批伪君子,使道德规范丧失了应有的效用。道德规范不应也不能是使人无私,而应该是使人自律。因此,建立公务员系统德的评价体系,必须避免道德说教,充分尊重公务员个体的基本利益诉求,通过德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培养公务员的公义精神、服务意识。

严防公务员德的考核“虚拟化”。思想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载体,进行定性评价较易,而进行定量评价则不易。对德的进行有效评价,必须找准评价指向的对象,不能就思想道德评价思想道德,必须以思想道德的依托为对象。列宁指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思想的评价都要落实到思想指导下的行动上。因此,对公务员进行德的评价,要重点关注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和其他影响公务员形象的社会公德行为,把无形的道德要求落实到日常行为、工作行为上来,明确具体的考核内容,最大程度规避虚拟化和主观化,提高客观性和现实可操作性。

严防公务员德的考核“笼统化”。从一些地区试点探索的情况来看,由于未对不同职务层级的公务员德的考核标准进行适当区分,同时德的考核标准本身也存在定性论断多、定量评价少的不足,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公务员用同一把尺度不清的标尺去衡量,让考核者感到德的考核捉摸不定、难以操作,让被考核者感到德的考核可信度不高、缺乏说服力,走上“轰轰隆隆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歧途,达不到“引导自律、强化自重、树立形象”效果。严防公务员德的考核“形式化”。德的考核工作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认认真真听取群众意见,让公务员身边的人评价公务员的长短优劣、水平高低,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发言权,真正把群众有效参与、广泛参与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德的考核工作要把考核、日常考核结合起来,既要有对公务员阶段性的评价,又要有对公务员节点性或者事件性的评价,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不能重视年终、忽视日常。

完善公务员德的考核体系,要从考核标准、考核方法、考核渠道、考核运用等四个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引导公务员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德的考核的积极作用。

新农村建设应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 篇8

党课培训教材 蔡洪武

党支部是党组织的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抓住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支部建设,增强党支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胜任党建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因而对我们这支党建工作队伍进行培训很有必要。虽然集团各项工作非常繁忙紧张,但党委还是在百忙中安排了此次培训,充分说明集团党委对支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希望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党支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党支部在集团建设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集团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党建工作,为集团转型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搞好基层党支部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党的基层组织应如何设置?它有哪些职责?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党的基层组织设臵作了明确规定:(1)机关党员100人以上的,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机关党员50人以上的,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的总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

(3)机关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党支部。党员在7人以上的党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党员不足7人的党支部,不设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支部书记1人,必要时增选副书记1人。党的支部委员会和不设支部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每届任期2年。

(二)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责

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同样也是党支部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和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2)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3)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督促党员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4)对党员进行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5)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反映群众的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6)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7)协助党组(党委)管理机关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

(8)领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支持这些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9)按照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领导直属单位党的工作。

环节二: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党支部是党的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战斗堡垒和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支部书记作为这一级组织的班长,负有对支部工作的主持、组织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责任和义务。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直接的贯彻执行者。党支部书记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负责主持和领导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是:

1、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结合具体情况,传达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议、指示,保证本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2、制定支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将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对支部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抓好落实。定期向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和上级党委报告工作。

3、经常与支部委员会其他委员交流思想和工作情况,支持他们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与单位内部有关部门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做好党的工作。

4、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关心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行政领导反映,提出意见或建议。

5、抓好支部委员会自身建设,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按时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和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工作,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党的队伍。

环节三:新时期党建工作对支部书记的素质要求及领导班子建设

(1)党支部书记所应具备的素质

从以上职责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如何、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的保持,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和党在群众中威望的高低。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党支部的工作,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做好党的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新世纪做好党建工作,对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起来,支部书记要努力提高四方面的素质。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

1、政治素质方面。支部书记必须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坚定的政治信念是一个党的干部政治素质的灵魂,思想和行动的指针。只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有坚定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在本职工作中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只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章的总纲也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支部书记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键表现是在利益面前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先人后己,无私奉献。支部书记一职孕含着党组织和党员同志们对我们的信任,在我们内心深处是一副光荣而平凡的担子。

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取决于理论素养,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脚跟,做好工作。因此作为支部书记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首先应成为支部内党员理论学习的楷模,在理论学习上起到带头作用。

此外,支部书记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各党支部的基层工作,是我集团公司一块非常重要的思想重地、人才重地和纳新重地。在集团向资本运作转型的过程当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挑战,把一大批思想进步、业务娴熟的优秀人才聚拢到党的周围,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员职工共同促进集团的发展。由此看来,支部书记的工作是神圣而伟大的,艰巨且重要的,必须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在思想素质方面。支部书记必须要注意从四个方面认真把握: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和深入实际、求真务实;三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四要切实落实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党支部的工作必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大胆探索支部工作的有效途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和深入实际、求真务实是支部工作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的具体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支部工作会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党支部工作必须要勇于开拓进取,带领党员群众知难而上、化解问题、克服困难;同时在克服困难中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到实事求是,使得支部的工作更好的针对本支部的具体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党支部书记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敢于坚持原则,打破情面,批评支部内党员的一些不良行为。不能当老好人。可以说能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衡量一个支部书记思想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坚持群众路线方面,支部书记要坚持做到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满腔热情支持群众,真心实意引导群众,耐心细致宣传群众。要牢记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

3、在业务素质方面。作为支部书记要在两个方面做出榜样。一方面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一方面努力学习和熟悉党务工作的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认真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党支部书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好支部工作的基础。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支部书记要密切联系个人和本支部的实际,才能不断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努力学习和熟悉党务工作方面,作为党支部书记,首先应带头钻研本职工作业务,成为支部内党员和群众的学习楷模;同时支部书记应认真学习党务工作的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政策水平。比如组织发展、支部生活等党的组织各种工作条例,学习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效果,成为党务工作的行家。只有这样,才能在党务工作中把握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在能力素质方面。作为支部书记要把握好四个字:德、才、学、识。德是能力素质的政治基础,是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热情、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性的具体体现。才是能力素质的核心内容,它含盖了五个方面,即分析判断能力、说服引导能力、思想表达能力、人才识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学是能力素质的理论功底,作为支部书记,不光要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建理论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要有熟练的党务工作的相关知识。识是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应具体表现在见识、胆识、学识上。作为支部书记要有思维敏捷的见识,善于将群众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因素提炼、总结、升华,以指导全局的工作。要有变革现状的胆识,不仅能够敏锐地发现符合历史发展、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新生事物,而且要有力排众议的胆识,热情支持新生事物,推进本单位工作的求实创新。要有融会贯通的学识,正确处理好学与用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学习,同时不断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本单位的具体工作之中,转化为党务工作的能力。

此外,支部书记要善于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党的工作,不断增强支部工作的活力和党的组织的凝聚力。在集团转型的新形势下,党支部的建设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如何有效地吸收优秀骨干加入党组织,如何提高积极分子培养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如何提高党的组织生活的生动性、多样性、有效性;如何加强对支部内党员的教育工作等。根据形势的变化,以求实创新的精神探索党支部工作的有效途径。

(2)如何加强党支部的班子建设

党支部的成员是党的形象最直接的体现者。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认识和信任程度如何,不仅取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形势的稳定等因素,重要的也与我们党的干部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作为支部书记必须要带领支部成员努力学习政治,加强党性观念和增强信念;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发扬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加强党支部的班子建设主要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即抓好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1、思想建设。重要的是要坚持在支部的学习中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支部书记除了带头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外,还要带头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本支部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联系实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联系本单位、本支部的实际学习理论,提高认识;二是要将通过学习理论提高的认识指导本单位、本支部的工作。

2、政治建设。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过程,努力提高党员的政治品质的修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和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3、组织建设。重要的是要完善支部生活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增强组织纪律性。党支部要严格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严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

4、作风建设。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的党的三大作风。特别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集团发展和职工利益为支部工作的出发点,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

5、制度建设。重要的是健全党内生活,规范党员的言行。党支部书记要重视抓好支部生活的质量。

环节四:搞好党支部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集体领导制度。实行表决制度和分工负责制,真正做到在集体领导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二是请示报告制度。

三是“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要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四是组织生活会制度。党支部要定期安排党员的组织生活会。党员要坚持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

五是党员评议制度。党支部要在每年年终,结合工作总结,检查目标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六是创先争优制度。要贯彻“立足争创,坚持经常、注重实效”的方针,努力探索开民用工业“创先争优”等创建活动的具体活动形式。

七是党员汇报制度。要求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以密切党组织同党员的关系,加强对党员的管理、监督。

八是党员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联系户等形式,密切党群关系,教育党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九是廉政建设制度。党支部书记和委员要从我做起,带领党员和群众保证党支部廉政制度的贯彻实施。

十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制度。建立培养积极分子、吸收党员的制度,真正贯彻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把好党员的入口关、质量关。要结合上述制度的落实,经常不断地对党员进行制度建设的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制度意识。任何人违反制度,都应本着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严肃认真处理,以保证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

环节五:如何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一、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

十六字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核心内容是保证质量,坚持标准是保证质量的前提;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是保证质量的途径。

二、发展党员工作基本程序

1、本人向党组织书面提交入党申请书。

2、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支部对其进行培养,召开支委会讨论是否将其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3、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1)党支部要指定2名正式党员做培养联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培养考察;(2)有计划地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学习、党日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发展新党员支部大会和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等活动,对其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教育。(3)入党积极分子要向所在支部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一般一个季度要书面汇报一次。

4、确定重点培养对象。(1)支部大会讨论是否列重点培养对象,书面形式报党委。(2)党委会通过后,及时填写《入党培养对象考察登记表》。(3)支部每半年进行一次考察,年终将培养情况填入《入党培养对象考察登记表》。(4)重点培养对象培养期一般1年以上,培养期满3年仍不够发展条件的,所在支部要向党委提交书面情况报告。

5、确定发展对象。(1)支部在《入党培养对象考察登记表》填写“入党发展报告”,向党委提交列发展对象书面申请。(2)经党支部委员会讨论同意,确定为发展对象;(3)报基层党委审查。

6、对发展对象进行集中培训。(1)党员发展对象要参加党委组织的短期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为5-7天。没有经过培训的一般不发展入党;(2)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必要的函调和外调)

政审主要内容:一是审查其是否拥护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二是调查发展对象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对重大原则问题的态度、认识和表现等;三是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政审基本方法是: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必要的函调和外调。政治审查必须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凡是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能发展入党。

7、预备党员的接收。(1)支部召开支委会,拟定支部发展预备党员意见。(2)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进行表决,(支部党员大会上,申请人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等情况;入党介绍人介绍对其培养教育情况;支委会向大会报告对申请人的研究、讨论情况和拟定的支部发展预备党员意见。)形成支部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的决议;(3)支部指导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并把决议一同写入;(4)经支委会审查无误后,起草支部发展党员申请,连同《入党志愿书》、政审材料、入党申请书报党委。(5)党委派专人进行谈话,并将谈话情况和能否发展入党填入《入党志愿书》,并向党委汇报。

8、公示。(1)召开党委会表决是否将其发展为预备党员,(2)进行公示,公示期5天。

9、入党宣誓。公示后如无不同意见,在党委的督导下,支部组织入党宣誓仪式。

程序:(1)唱国际歌;(2)党支部(党总支)书记致词;(3)宣读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名单;(4)预备党员面向党旗宣誓;(5)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代表表决心;(6)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发言。

10、预备党员转正。(1)支部对预备党员继续培养考察1年;(2)预备期满,本人提交书面转正申请;(3)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表决是否同意按期转正; 注:预备党员在预备期的教育考察工作主要由所在支部负责。主要工作:(1)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2)指派专人或入党介绍人继续培养;(3)对预备党员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4)给预备党员分配一定的党务工作;(5)预备党员半年向支部书面汇报一次思想、工作情况,入党介绍人要向党支部报告一次对其教育考察情况和意见。预备期满后,支部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其能否转为正式党员,对具备党员条件的,提出按期转正意见;对不完全具备条件,需进一步教育、考察的,可延长预备期,延长时间不能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对不具备党员条件的,要向党委提交书面处理意见,经党委会研究批准,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11、党委审批。(1)党委接到支部上报的转正决议后,召开党委会表决是否按期转正;(2)党委将审批结果通知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要与本人谈话;(3)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宣布审批结果。

(4)党委办将其组织材料整理归卷,存入本人人事档案。

上一篇:星球版第一节天气教案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