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清韵育桃李 校园山花绽芬芳

2024-05-15

圣水清韵育桃李 校园山花绽芬芳

圣水清韵育桃李 校园山花绽芬芳 篇1

校园山花绽芬芳

河南中学山花诗画社

2004年4月16日,在房山区贾岛墓北面深山中的河南中学,诞生了京郊校园第一个诗社 ——山花诗画社。北京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老人,带领该会全体班底,不顾路途艰辛,驱车上百里进山道贺, 他们被师生激情诵读诗文的场面所感染。段会长即席赋诗“南岑寒初褪,山花出岫云,一枝斜照水,先占燕郊春。”其他领导也纷纷走笔赋诗作画。一时,校园是:诗贤同俦拓诗园,贾岛欣喜慰九泉。流韵高歌歌盛世,激情飞扬扬宇天,大家共同沉浸在浓浓的、融融的诗情画意之中。会上“山花诗画社” 被 “北京诗词学会” 吸纳为集体会员。有七名老师被吸收为个人会员。如今,这支历时一年的燕郊奇葩,枝繁叶茂,花艳娇嫩。学校被人们确认是“清韵育桃李,山花绽芬芳”的特色学校。

一、锐意求索,以诗育人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素质教育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浩如烟海、源源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民族精神,其本身就是素质教育丰厚的教育资源。河南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健同志,睿智通达,锐意进取,高才捷足,敢为人先,以超常规发展办学思路,开拓创新,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受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试点的启发,决定开辟中华古诗文诵读、写作这片教育的处女地。在“北京诗词学会”的扶掖下,老校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冯少邦、崔玉文的鼎立帮助下,京郊校园第一个诗社成立。就有了开篇记录下的动人场面。

二、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诗词文化教育,由校长、副书记、副校长分别担任“山花诗画社”的正副社长。由政教处、教务处、团委、学生会牵头成立教师分会、学生分会、美术分会。为加强领导,聘请“北京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副会长王儒为顾问;老校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冯少邦,崔育文为名誉社长,由各处室主任、语文教师分别兼任秘书长、编委工作。发展师生会员近百名。为推动校园诗教组建了强有力的骨干力量。

三、全面推进,初见成效

1.创办刊物、打造精品

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对诗词诵读、创作的积极性,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平台、园地。发表他们的作品,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山花诗画》内容丰富,质的精良,深受师生的喜爱,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影响,不断有人直接到校或托人索求。至今出版二期,刊登师生诗词一百多首。部分诗词被推荐到“北京诗词学会”主办的《北京诗苑》、《诗词园地》上发、另外学生的两幅剪纸作品还在《北京诗苑》上发表。《北京诗苑》主编石理俊、编辑部主任赵青甫两位诗人对学生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提笔为两幅剪纸配了诗,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2.诗词专栏,诗才沃土

为方便师生课余时间随时相互学习、切磋。“山花诗画社”又主办了诗词专栏。将师生创作的精品定期刊出。王健校长又有创意,别出心裁。利用课余时间,以年级、教学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诗词专栏前上诗词学习课。主讲老师就是专栏上所登诗词的作者,有教师,有学生。讲创作过程、感受。自写、自读、自讲、领读,真是个好办法。尤其学生主讲,感触最深。那种成功感、自豪感、无以言表。杨旭同学在给本班同学讲自己写的《满庭芳》一词时,即高兴又激动,神定心安后,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受到了同学们的赞许,激发了大家写诗的自信心。

这种形式的诗教,学生非常喜欢,虽是在室外,有诸多的干扰,精神不容易集中。但是,学生被诗文吸引了,听得十分认真,觉得有新鲜感。有的诗就是写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学生说:“听这样的课比听课程表上的课带劲。” 诗词专栏的内容丰富。除了师生的杰作,还介绍诗词小知识。如:“诗海探奇”、“对联故事”、“楹联对句”“巧对集锦”、“诗词迷”、“千古名句填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驻足品味。学生打开水路过诗词专栏,放下壶看上几眼,品味着,相互谈论一番,提起壶,口中念念有词;男生打篮球下场,擦着汗,走到诗词专栏前也琢磨起诗句来,该上场了,伙伴连叫几声,才从诗境中解脱出来。尤其是当《山花诗画》编委在板报上出了联句,要求师生对句时,师生兴趣盎然,互相切磋。对句象雪片似地送到编委办公桌上。以上这一幕幕,成了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风景线了。

3.诗词讲座,提高水平

开展诗词讲座,是提高师生诗词鉴赏和写作的好举措。我们的做法有两个方面:

一是请进来。首先请了德高望重的竹枝词大师、我校 “山花诗画社” 顾问、“北京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老前辈来校为师生做了竹枝词专题讲座。从竹枝词的产生、特色、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详细的讲解,师生学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收益匪浅。当师生们得知段老已是七十多岁的市委离休老干部,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推进校园诗教,不辞艰辛,驱车来到深山区讲课时,被深深感动了,他们看到了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高中语文教师杨宝林听了段老的讲座即席赋诗:“赤子之心沃土情,七十诗翁到河中。真情妙语玄机释,秀地竹枝节节生。”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接着又请了“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组联部部长晨菘来学校进行校园诗词教学指导,为诗词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然后请了“山花诗画社”名誉会长、老校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冯少邦、崔育文为会员们做诗词指导,他们耐心、仔细地为师生改诗。

二是走出去。学校与“北京诗词学会”有约,凡是该会举办诗词讲座,都要通知我们,即使是双休日,学校也要派专车让师生赶赴听课。同时挖掘本校的诗词人才潜力,让从教几十年的语文老师辅导会员朗读、赏析、写作;举办小型诗词知识讲座,与会员一起写诗改诗。实践证明,诗词讲座是提高诗词欣赏、写作的途径,应坚持不懈地搞下去。

4.诗歌朗诵,陶冶情操

语文课始终是诗词教学的主渠道,朗读是语文老师进行诗词教学的主要手段。结合新教材诗歌教学单元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诗文诵读,根据学生的特点使诵读形式多样化。打破课本局限,将网上下载的古诗新唱,抑扬顿挫的诵读放在语文课堂上。从情感上拉近古诗文和学生的距离。经常性地让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向青年教师和学生传授诵读技巧。以教学班、年级组为单位定期举行诗歌朗诵会,给师生诸多机会展示他们朗读方面的才华。学校每届艺术节,都设有专场诗歌朗诵比赛,师生同台展示,豪情激荡,放声咏唱,“诗词香韵醉,清歌丽阳春。”多位师生在市、区级诗歌朗诵会上获奖。高二学生刘川珍在北京市第八届艺术节诗歌朗诵会上,朗诵了她自己写的诗《赞母校》并荣获一等奖,不仅为学校增了光,自己也受到了锻炼,朗诵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在校内外多种活动中,凡用文字表达的内容,有意识地用诗文形式出现,提高了档次;效果显著,突出了学校特色。如在北京新闻出版社向河南中学赠书仪式上;在区政协向我校21名特困生捐资助学仪式上,校方的感谢词都是用的都是诗文。诗文形式的感谢词深受与会者的好评,在社会上广为传颂。今年初、高三毕业时,校团委向团员毕业生每人赠一支笔,其意义是让他们用这支笔记录好今后的人生轨迹。团委是用诗文表述的,而且号召团员也用诗文来答谢。在升旗仪式上,一首诗文献词,把师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国旗的情感推向高山之巅。这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净化。

5.校园诗教,全面提升

我校开展诗教活动一年来,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发生了潜移默化、深层次的变化。首先是提升了师生的精神境界。中华诗词由于其形式、内容、思想与境界的高度统一,其感撼人心的力量、呼唤内在情感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是无以伦比的。特别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已在师生思想中悄然形成。最明显的是同学关系,以往互打互骂,舞刀弄棍的现象被学生摒弃了,即使是在校外也杜绝了。随之出现了融洽、和谐、互帮互学,文明语言,文明体育,文明用餐的新风尚。过去不爱护花草的事屡有发生,大会说小会讲,即使插上牌子,写上警语,学生也是熟视无睹。每当月季、芍药绽蕊怒放的时节,总有学生偷偷地摘几朵、闻一闻,在手里揉撮几下,然后来个天女撒花,哈哈一笑溜之。如今春去夏来,满园花香飘逸,不缺半片花叶。师生赏花心欲醉,喜作护花神。通过读诗、诵诗、写诗,从自发到自觉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放飞理想,开阔眼界。诗教对深化素质教育、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诗教促进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读诗、诵诗的过程中必然要了解诗的作者、社会环境、诗情诗意。这样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还能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无形之中就对文科教学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我校今年高考成绩,在去年创校历史新高(本科上线21名,升学率91%)的基础上,今年又上新台阶。本科上线30人,更可喜的有3名文科生成绩达到重点本科线。其中一名学生考536分,突破了我校的历史纪录。过去最好的成绩大多是理科生,没想到今年前三名都是文科生。成绩的取得与校园诗教是密不可分的。是诗教促进了教学,深化了素质教育。

学生的变化,不只表现在校园,在社会、家庭也是明显的。很多家长反映,自家的孩子一年来变化很大,说话、做事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孩子懂事多了,像个大人了。知道心疼家长了,能自觉帮家长做家务了,不再磨家长要钱买名牌了,不与同学攀比了。住宿生也不嫌家长给带的钱少了,总说够花。互相理解,构建和谐家庭已成时尚。初二学生孙月月写的《慈母情》被登在诗词专栏上:

“几经风霜面容苍,灯下伴读似同窗。无数坎坷共度过,帮我拚搏夺辉煌。”

此诗感动了全校同学,尊师敬老,孝顺父母蔚然成风,同学们决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上一篇:注册消防工程师知识点下一篇:吸烟有害健康活动策划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