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2024-08-02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共10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1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让学生淡化紧张疲劳,在愉快、欢笑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将不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将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重要体现。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需要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交流。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培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评价。拓展评价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4)强化德育、全面发展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的目标 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各种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等德育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包括意志、理想、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等综合素质,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全面教育中应有的、潜在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立品、做人、做事。

(5)、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因此,要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2

一、关注学生的变化

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更加成熟,他们不想再像初中生那样仅仅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更多的时候,他们想让别人把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更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为此有的同学甚至采取在课堂捣乱等极端的方式去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对这样的同学很反感,有时会故意问他们一些非常困难的问题刁难他们,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和老教师及学生的交流沟通,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开始站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更多地用“下面我们请××同学给大家发表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好吗?”这类更让学生贴心的话,渐渐地学生的认知感和存在感更强了,因而他们更愿意去主动回答问题。青年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和学生在年龄上相差不大的先天优势,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如上课的时候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拉近和他们的距离,慢慢地他们也会喜欢上历史课。

二、把爱融入课堂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要心存感恩之心,用爱去包容他人。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表达。要真正让学生产生共鸣,老师首先自己要全身心地融入教材之中去,用自己的感悟去引导学生。如在讲必修一第2专题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课标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为: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在备课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如何让学生触动这种情节。突然间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北洋水师》,一个念头产生了。在课堂上我给同学们放映了影片《甲午风云》,当看到邓世昌落水后,和一起救自己主人的爱犬“太阳”一起沉入黄海之中时,很多同学流泪了,这时我问:“当大家看到刚才那个镜头时想到了什么?”几个同学同时站了起来,异口同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台下响起很长时间的掌声。再比如上必修一“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列举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从课件上增加了电影《南京,南京!》片段,放完之后,很多同学情绪高涨,并都默默下决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很多青年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精力大量投入到讲授课本内容上去,在新课改下这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修的历史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达到合格公民的要求。

三、坚持终身学习的信念

新课改的大背景对于教师各方面的知识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改变传统意义上大学毕业就是学习生涯结束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比如必修三专题七、专题八“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两个模块中,涉及大量我在高中和大学中接触很少的内容,比如相对论、经典力学、量子理论、浪漫主义流派等。为了了解这些知识,我通过查询网络、咨询专业老师、阅读相关书籍等各种途径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材料,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取其精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位真正让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高中教师。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的基础。在很多人眼中,历史就是“听老师讲那过去的故事”。在初中,历史科目的要求仅需会考及格,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划知识点背诵,学生对于历史毫无兴趣可言;进入高中后,语数外成为高考的标杆,历史课仅仅成为一门参照学科,学生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应付。2009年我到某高中听课,讲授内容为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本课涉及到三个非常重要的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我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对于这三个条约的内容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直接背诵,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但过一段时间学生很快遗忘了。而这位老师采取的方法是编顺口溜。比如他把《南京条约》的内容改为“两千一百万,香港被割占,广厦福宁上,协商定税款。”不仅全面概括了条约的内容,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兴趣是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比如讲到必修一“俄国1919年十月革命”这一课时,在讲完十月革命的过程后,我将其编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时间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这对于学生的记忆有了很大的帮助和进步。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更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教学方式为高中历史教学添光彩。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南开大学历史系主办.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命教育 实践反思

如何加强生命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自然渗透,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务,教师要有生命教育的意识,更要实践探索,倡导生命化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活动中成就“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之美,为师生生命成长旅程留下绚丽多彩的风景线。笔者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反思。

一、转变观念意识,引领生命价值。

思想上主动洗礼,行动上积极引领。教师受固有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职业倦怠等内在因素制约,加上应试教育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新课程三维目标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更多停留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个层面,而往往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略学生终生受益内在生命价值,背离了新课程理念。因而,生命教育理念的落实,急需教师突破思想瓶颈,与时俱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价值追求,逐步胜任引领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角色,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与生命潜能,注重因材施教,张扬生命个性,充分发挥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引领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 “完人”,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要着眼于人的精神生命价值,尊重主体人格,倡导人文主义的生命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尊重个性”等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与生命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关爱生命是历史教学的一种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教师要真正领会与落实课程标准,在精神上积极引领,在教学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回归教育本质,成就育人目标。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的生命情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作出结论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 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有效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实现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历史的人文精神。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就是一门让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人文学科。它记录着人类生命发展的历程,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人文资源,蕴涵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与生命价值的内容,有效地开发并渗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历史的人文精神。历史教材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能给学生很好的生命教育与启迪。如学习诸子百家等传统思想文化,“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内容,使学生受到修身养性、积极进取、社会责任等教育,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学会担当;又如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毫无人性的罪恶行为,给人类以深刻的生命启迪,让学生懂得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又如亚非会议,万隆精神对现实的启迪,对习近平主席提倡亚非各国携手共建亚非命运共同体,实现亚非梦,仍具有普适价值与指引意义。等等,只要教师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就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命养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语)

2、展现师生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价值。

教师,学生其实也是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命。”可见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内容、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伟大,共同享受属于自己的怒放的生命! 活出精彩,活出魅力,活出自己的阳光。

首先,教师言传身教,应该充满正能量。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生命导师,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榜样的力量影响人的一生,因而,教师更需要建构自我生命的价值感,拥有积极的生命情怀,才能培养出有强烈生命意识和积极生命体验的学生,师生的生命成长才能实现同步,师生的幸福人生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教师要有职业的幸福感,发自内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教育中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

其次,积极构建生命化历史课堂,享受生命的成长。从教育方式上看,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方式多样化,倡导学生为主体,时刻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享受生命的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

面对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学习意识淡薄,不想学,甚至厌学,学习上缺乏自信,课堂沉闷,打瞌睡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如何激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是我校亟待解决的课题与难题。我们坚持生命教育的理念,以课堂为主阵地,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个体生命的尊严,展现个体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800字 篇4

历史教学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 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2

如今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总结过去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又很可爱,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3、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4、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p#分页标题#e#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第17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赛,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首先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翻阅大量书籍,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二)突出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辩论要出采,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并注重在辩论中创新。优秀的辩词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借鉴。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论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这点也是我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之后,颇感欣慰的。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增长。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我们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创新思维,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

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3

一、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

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 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二、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 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

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 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 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 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 写。板画。笔者只想谈谈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故笔者建议历史教研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自绘地图的基本功的监督和指导。此外,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5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索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索

对于教学过程有积极的反思,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理念, 能够引导教师们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 教学反思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展开, 对于每一个过程都做出及时的反思才能够推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教学实施前的有效反思将能够帮助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这个过程的反思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的反思中重点思索应当如何让课堂教学更为高效的展开, 如何有效设置课堂教学的提问来深化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课堂提问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 好的提问模式与提问内容将会非常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多教师在教学提问上都缺乏思考, 问题的设置往往十分程式化, 任何课程的教学中都可以用这几个问题来套, 这样的提问形式明显不具备任何含金量。教师要在教学实践前的反思中有针对性的设置课堂中的问题, 让好的提问模式来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更为高效的展开。

在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这一课时, 我会有意识的对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反思。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常有模式化通病, 如:背景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过程怎样?影响如何?这些问题设计得过大, 过于模糊, 使学生一时不知从何思考, 从何答起。不仅如此, 这种问题也十分缺乏针对性, 思考过程难以突出教学重点。针对这些现状在教学反思中我有意识的对于提问过程做出了改善,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思考问题:美国为什么要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能否用具体史实说明美国在会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华盛顿会议的实质是什么?这次会议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什么?我会要求学生们在预习时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对于课本的探究。这几个问题不仅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够给予学生们很多有效的引导。这将会对课堂教学给予很有效的推进。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仅应当体现在课程的设计中,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里也应当让反思渗透其中, 这将会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慢慢发现, 设计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收获的效果并不佳, 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参与性也不够积极。这些都很直观的体现了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与缺陷。对于这种状况, 教师可以灵活处理, 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有效反思慢慢转换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事先设置的教学目标, 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 由于这节课程在知识含量上十分饱和也较为庞杂, 如果按照原计划的教学进度可能有些知识点会有遗漏。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立刻转变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节奏, 我会有意识的尝试挖掘一些有价值的隐性课程, 让学生们对于这节内容的重点有更好的领会。我给学生们提出了如下思考问题: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针对列强入侵, 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几个问题不仅重点十分突出, 对于这一个历史阶段中的一些核心事件也有了较为深刻的反思。这种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不仅能够让教师更灵活的对于课堂教学做出调整与改变, 也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结束不代表课程教学的完结, 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有意识的对于本课做出有效的归纳总结, 课堂上学生们有哪些收获, 哪些教学环节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下次教学中可以采取何种模式提升教学效率……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教师去思考, 这些反思总结也能够让教师的施教水平不断提升。

多年的执教经验让我意识到, 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其实肩负着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 为了给予学生们更多正确的引导, 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情感目标有更为合理的设置。可以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增进大家对于历史的发展与演进的认识, 例如, “三元里抗英”,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义和团反帝运动”, 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 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 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 无论政府官兵, 还是民众百姓, 尽管他们形式不同, 手段不一, 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 为维护国家主权, 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这些典型事件都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历史, 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很有帮助。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 对于教学的反思应当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教学前的组织与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还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与总结, 这些过程中都应当有合理有效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能够让教师们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哪些教学环节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下次教学中可以采取何种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这些反思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中有更多有益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吕玉燕.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之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2]许莉莉.试论高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杨冬明.高中历史反思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8

[4]祁金莉.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53-01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二十余年来,我发现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课究竟怎么上?专家认为,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二、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晰记忆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8

贺丽媛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又称为专题式教学。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其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的。此种方法又被称为通史或编年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个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由于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的教学体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起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

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时序性和更深刻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新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水平、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每一模块设置的专题都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理解现实问题,借助社会现实反思历史问题,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另外,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是专题式教学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遂,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课题。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式教学? 1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教材内容,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例如,可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必修课程《历史Ⅰ》为例,可通过对单元1、3、4、8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还可以以对比为目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如把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专题7和8结合起来,探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问题,通过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和缺陷,认识到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还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同性质的专题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共同点和差别,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在某个专题教学(或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单元导言为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然后,再展开新课的学习。

第三,在专题学习时,要阐释清楚本专题的概念及内涵。

第四,要讲清本专题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最后,进行规律性的探究,获得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教学反思高中 篇9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推行三年多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也都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时至今天,历史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是,是否我们的历史课堂都符合历史课改的新理念呢?我们历史课堂中有相当部分均流于表面形式的不断翻新,离新课程改革理念还有相当的距离,结合三年多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首先搞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所以教师教改首先要正确处理知识与其他能力的关系。特别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观分析历史问题,提示其本质。当然也汉有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再其次学生由于对教师依赖学习习惯及传统学习习惯及传统作业负担很重,历史学习基本上通过课堂完成,依学生查找资料,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效率很低,培养的也只是一些低级能力,农村学校条件简陋,自找材料无异于天方夜潭,普通中学学生学习能力较低,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了解”无力进行课改核心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能力,能够按课改理念,推进教学。再次,新课改下的教材最大的特征是“学本”是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再开发,但是不够深入,深深地打上传统思维习惯的烙印,观点单一,思维狭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围绕主流观点,编写观点,“灌输”“强化”的意味很浓,不利于学生在比较思索探索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观点。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新的尝试,新的试验评价困难,目前课改学校的评价还是沿用传统模式,用分数说话,存在较大的问题,往往是教学回归传统,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考出高分是家长、学校、教师关注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将课改理念、考试要求事例在一起,才是最符合实际的评价,但是在这一方面,又属于探索试验时期,怎样在评价中公平性原则,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实践、研究。无论是以前的传统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凡是适应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杰语),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尖”,历史教师应下功夫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中,使学生喜“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像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新课改是一种教学实验,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历史教学反思(二)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对资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历史是根据史料来说话的,详尽地占有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每一个历史工作者或学习者都会面临着海量的资料。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所有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本人认为利用信息教学有以下好处:

(一)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和历史学习有力的学习工具。网络成为学生获新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的存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历史教学反思(三)

1.有关习题教学的反思

做了几次测验后,回顾与总结测验中各种习题的联系反馈情况,觉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时,需明确的是:

习题,是教师、命题人就某一单元或全体内容设计的问题,用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延伸,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但不是活动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是一个自觉的、具有创造性成分的过程。

做习题,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做习题,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的一个重要表现;做习题,是教师检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会理解与应用多少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会解题目,不能只满足于做出答案;会解题目,应该“解析”题目的题干和题枝,从分析题目中,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及原理,分析、体会命题人的良苦用心,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应用能力)、接受教育(人生观、道德情操、爱国主义、国防安全观念等等)。

2.在历史与地理的教学中,尤其是地理教学中,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者,我日益感受到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

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甩手不管。教师可以通过有层次的提问或提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关键。问题要仔细筛选,精心设计,与教材文字有机结合,有深度、广度、难度,既要有知识的容量,又要有思维的力度。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深刻感受到识图能力的培养要与教学需要相结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注意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疆域图最基本的是搞清疆域四至,形势图最重要是从中判断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路线图则特别重视历史活动的轨迹,布局图更侧重有关史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历史教学反思(四)

充分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包括革命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二史一情”教育等,既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手段之一,则是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加强“渗透意识”,正确处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如介绍马克思的早期活动时,可向学生介绍青年时期的马克思非常勤奋好学,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是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的德语作文。他提出了选择个人生活道路时不为虚荣心和幻想所左右、不为名利和社会地位所诱惑,把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劳动作为重要目标。讲课时可以富有表情地朗诵这篇作文的部分摘录:“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职业的伟大抱负,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作为同龄人,我们怎么办?这样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具体生动的理想教育。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完善结合,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将教书育人作为头等大事;其次要加强文化修养,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注意探索学生;再次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各种教育手段,如参观、讨论会、故事会等等,生动活泼地将历史教学和德育渗透深入学生心灵。

历史教学反思(五)

1、师生要做足课前准备。

教师不仅要吃透课标、教材,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解设计,而且要对引入、设疑、组织讨论、训练、反馈、小结等各环节进行精心准备。同时,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提出预习提纲,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课前实践等方面的任务。

2、重视课堂导入。

成功的课堂导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的基础。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通过谈话激趣、悬念激趣、故事激趣、比较激趣、演示激趣、游戏激趣、现象激趣等方式使学生从上课前的自由活动状态迅速转向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

3、精心组织讨论、探究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创新能力和心身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巧妙设计、精心组织、避免流于形式,才能使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牢固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教师应把握好操作要领:

(1)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设计合理目标建立心理认同感。分解问题、降低难度、逐步启发、分类要求、创造参与机会,提高成功率。建立课堂学习小组、构建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2)控制过程、提高效率。

重点讲解、精心引导,使讨论、探究过程开放而不散乱。借助多媒体、扩大容量、提高速度、增强直观性,吸引学生。及时反馈,因人施教施评,耐心矫正补缺。组织互帮、引导自我控制、面向全体。

(3)小结多样化,认知迁移化。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初探 篇10

【关键词】高中 历史 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52-02

反思性教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促使课堂效率大大提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课堂中对于反思性教学的运用也日益广泛。但是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不断改进与完善。如何更好在高中历史中开展反思性教学,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日益关注的话题。

一、反思性教学概述

1.定义

顾名思义,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探索的基础上,解决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是将历史知识传递传递给学生,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的反思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促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保证教学实践的充分、合理性,促使教学目标的完成。

2.反思性教学的具体内容

在反思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全程化的反思过程,包括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环节,一是教学理念方面的反思。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教学理念要由传统的以理论为主转化为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加强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培养。二是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在教学的设计阶段、课堂教学阶段以及教学效果阶段,都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三是历史教育价值方面的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较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只有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反思,才能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学校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反思性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有的教学的评价体制仍在延续,在高考的重压下,反思性教学的氛围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整个过程也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历史作为语数外之外的学习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较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历史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热情度偏低。

2.反思性教学的缺陷

一是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对于教学过程、教学实践拥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反思性教学的要求较高,教师实现对教学实践全面性认识的难度较大。二是反思性教学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反思性教学带无法实现客观的评价。三是反思性教学提倡操作性教学,但在反思性教学中缺乏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未形成自身的风格。四是反思性教学主张自我纠错、自我批评、自我改进,在一味的否定自己的氛围中,不利于教师树立教学信心,易让教师产生畏难情绪。

3.教师自身的因素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是对教师的一个巨大考验,有的教师在开始阶段能够坚持,但在实践的消磨下,容易打消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教师在未掌握反思性教学理论、反思方法的基础上,也会影响反思性教学的效果。

三、开展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建议

1.改善教学环境

学校的学习氛围是开展反思性教学重要环境,如果学校提倡反思教学,那么教师在无意识中就形成了对教学的反思。一是学校领导要重视反思性教学,首先经常性的开展自身反思,未学校教师树立榜样。二是鼓励教师开展反思。改变教师评价体系,对开展反思的教师给予一些鼓励性的措施,缓解教师之间竞争,促使教师之间的良性交流,为反思教学提供有效的路径选择。

2.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作为历史教师,要具有具备的敏锐问题意识,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问题,勤于反思。例如“民主”的含义在近代史和古代史中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对这一含义理解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君主制、民主制等政体形式不理解,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勉强记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勇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活动,更是解决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实践活动。教学是要求在实践中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促进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对高中历史而言,教师要关注学生,反思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问题,根据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4.开展反思性的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教师开展课堂回顾,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是否科学、合理,检测课堂中有无闪光点和失败之处,要保证在课堂中扬长避短。在课后,教师可以请同事听课,也可以通过录像回看,与同事探讨发现问题,进而开展思性的教学评价。

四、结语

在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自身能力的重塑者。通过教师的不断反思的过程,然后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志坚,苏新友.试析反思性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谢慧.开展反思性教学提高历史教师素质[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3).

上一篇:公司发展建议奖下一篇:2016年小学生经典诵读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