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名著点评

2024-06-20

中国文学名著点评(通用8篇)

中国文学名著点评 篇1

001《诗经》中国诗史的源头

002《楚辞》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诗集

003《左传》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004《论语》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005《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学圣典”

006《老子》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

007《墨子》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008《孟子》气势浩然的语录体散文

009《庄子》诙谐浪漫的寓言散文

010《荀子》谨严绵密的哲理散文

011《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的代表作

012《战国策》国别体历史散文集

013《史记》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

014《乐府诗集》乐章和歌谣的总集

015《搜神记》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

016《陶渊明集》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017《世说新语》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

018《颜氏家训》最早的家教名著

019《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几乎家置一编

020《韩昌黎文集》盛世中唐的瑰丽诗文

021《柳河东集》寄意山水与寓言的诗文佳作

022《唐宋传奇集》中国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023《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024《宋词选》建国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宋词选集

025《窦娥冤》感天动地的人间悲剧

026《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爱情喜剧

027《琵琶记》被明清传奇奉为圭臬

028《水浒传》英雄好汉的忠义悲曲

029《三国演义》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

030《西游记》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031《封神演义》一部充满科学幻想的神魔小说

032《金瓶梅》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

033《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

034《牡丹亭》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035《三言二拍》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036《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明代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037《闲情偶寄》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038《醒世姻缘传》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世情书”

039《长生殿》帝王妃子的爱情悲剧

040《桃花扇》南明王朝兴亡之曲

041《聊斋志异》一部“孤愤”之作

042《儒林外史》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

043《随园诗话》真情流露的性情诗话

044《说岳全传》彰扬忠烈的英雄传奇

045《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046《阅微草堂笔记》谈狐说鬼的文言小说集

047《镜花缘》熔幻想,讽刺和游记于一炉的巨著

048《曾国藩家书》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049《海上花列传》狭邪小说的代表作

050《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社会丑恶的谴责小说

051《官场现形记》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052《老残游记》一部补就残破国家的“哭泣”之作

053《孽海花》晚清的新闻小说

054《人间词话》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里程碑

055《呐喊》国民劣根性的揭露

056《朝花夕拾》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集

057《女神》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058《沉沦》震世骇俗的新文学作品

059《徐志摩诗全集》浪漫经典的华章

060《朱自清文集》清雅隽永的诗意杰作

061《死水》沉郁奇丽的现代诗坛经典

062《缘缘堂随笔》清幽玄妙的现代散文经典

063《雅舍小品》浓郁着生活气息的散文集

064《子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分析小说

065《林家铺子》旧中国农村小镇的真实写照

066《家》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缩影

067《雷雨》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068《骆驼祥子》市民小说的代表作

069《金粉世家》20世纪的《红楼梦》

070《边城》“湘西世界”的灵魂

071《死水微澜》一部活生生的“华阳国志”

072《吾国吾民》对国民层层面面的阐释

073《繁星》,《春水》轻柔雅丽的心灵小诗

074《传奇》苍凉哀婉的女性传奇

075《呼兰河传》茅盾称它是“一串哀婉的歌谣”

076《小二黑结婚》一部歌颂婚姻自由的杰作

077《围城》人性的洞察与调侃

078《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部反映土改斗争的优秀作品

079《暴风骤雨》饱含革命激情的土改篇章

080《保卫延安》革命战争的“英雄史诗”

081《林海雪原》一部革命英雄的传奇

082《茶馆》一幅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

083《红日》军事文学上的一座丰碑

084《李自成》一幅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085《青春之歌》革命知识青年的成长

086《创业史》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新篇章

087《红岩》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088《傅雷家书》盈满父爱的教子篇

089《金庸作品集》俗极而雅,奇至而真的“金学”

090《艾青诗选》与时代一起跳动的滚滚诗情

091《美的历程》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

092《高山下的花环》自卫还击战最瑰丽的篇章

093《钟鼓楼》北京平民生活的当代画卷

094《穆斯林的葬礼》一个奇异而古老的民族哀歌

095《平凡的世界》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全景描写

096《文化苦旅》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大散文

097《白鹿原》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

098《活动变人形》中国当代“家族文学”的开山扛鼎之作

099《活着》一部浓情的人类历史

中国文学名著点评 篇2

关键词: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 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 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 “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其中, 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 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 ( Steiner 2001:148) 。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本文 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 ( 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 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 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 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 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至少有三大障碍: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就语言材料而言, 《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 严格的说, 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 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尽管如此, 它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从而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另外, 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也是翻译的一大障碍。《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手法出神入化, 有时候成为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 该书采用对称结构, 一干多枝的情节布局, 前文伏笔、后文交代的连接方式, 人物姓名、语言、诗词歌赋都与情节相关联等手法, 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演绎历史事实。从而创下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法纷繁复杂之最。其次,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姓氏排行、雅名俗称、言谈举止、诗词歌赋、社会交往甚至活动空间都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暗示了人物必然要走向悲剧结局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深厚的文化蕴涵无疑成为翻译的最大障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扛鼑之作。《红楼梦》同样涉及了成书时中国清代的历史文化, 也涉及清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清代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化虽然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 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完全消融。另外, 《红楼梦》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虽从印度引入但已经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等。还有对《红楼梦》成书期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文化研究。康、雍、乾虽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 但由于当时西方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洗礼, 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红楼梦》全书和书中的许多描写都要结合这些情况来理解。因此,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时, 译者必须面对以上所述的诸多翻译障碍。而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采用也将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策略分析: 归化与异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当今文化派翻译理论视角下, 呈现出新的面貌。无疑, 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根据韦努蒂的翻译理论, 《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 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 以最大限度的淡化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 Shuttleworth&Cowie, 2004:43 -44) 韦努蒂把归化看作是英美的主导翻译传统。韦努蒂认为归化是一种对原文文本的种族中心主义删减以符合欧美译入语文化价值观, 所以极力反对归化策略。 ( Venuti 1995: 20) 奈达可以说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感受应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 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 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 ( Nida, 1993: 121) 。

另一方面, 韦努蒂极力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毫无疑问, 文化派眼中的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以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 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 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 Venuti, 2001:240) 根据韦努蒂的理论, 《翻译学词典》把异化定义为: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 Shuttleworth&Cowie 2004:59) 。韦努蒂认为采用异化策略将呈现“在当今的世界事物格局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互相认可”。因为异化翻译将挑战欧美主流文化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倾向与排挤翻译文本中的“他者”。把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使目标语种族多样性的手段, 韦努蒂认为它具有“保留原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把读者送到国外”的作用。这种策略涉及的不仅是摆脱了对目标语语言和文本限制的绝对遵从, 而且可以选择不流畅的、不透明的风格, 以目标语的古文来再现原文的真实。这些方法的使用将会给目标语读者一种“异域的阅读体验” ( Venuti, 1995:20) 。

可以看出无论归化还是异化, 以韦努蒂为代表的文化派已经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处理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把对文化差异的削弱或保留看成是文化侵略或对文化侵略的抵制。尽管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的讨论是针对弱势文化向欧美强势文化翻译过程。但这种基于文化因素的划分 和界定无疑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负载着向不同文化传播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采用不同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 也将深深影响这种文化交际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本身。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现代西方译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功能目的论、交际功能论、文化学派给我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鉴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特殊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 ( 1) 翻译的目的; ( 2) 译文的目标读者群: 是普通的国外读者还是西方的精英读者; ( 3) 交际功能。运用异化策略翻译无疑会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要考虑到此种策略可能给普通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但保留文化的特性应是此类翻译的主要目的, 因此异化的使用应多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A].中国翻译, 2002, (9) .

[4]杨宪益, 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Z].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中国文学名著点评 篇3

[关键词]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大众化数字化装帧设计

[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4-0045-0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巨大宝藏,作为已经被发掘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学名著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古典文学名著的整理及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阅读需求、阅读习惯的不断变化,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存问题的思考,我们也许能从中探索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未来出版的发展思路,从而打开一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古典文学名著作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也可借助其出版来传播华夏文明,为中国和平崛起助一臂之力。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基本现状

1.1内容上依托传统文化精髓

目前,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出版社非常多,大部分社会科学出版社都有涉及。其中主要以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最为优秀,最具权威性。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容主要包括诗词曲赋、明清小说和散文三大部分,其中诸子散文、四大名著等的出版最多。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自身的特点,反映到出版中主要有以下优势和劣势。优势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积淀丰厚,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优势二,古典文学名著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考验,是古典文学的精华,是完全经得住推敲的。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本身就提升了出版社编辑从业人员对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积极性。同时,读者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认同,更为其出版提供了便利。

劣势方面,现代人对古典文学名著文字语言上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在内容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与一般的图书相比较,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难度就更大一些。此外,正是由于古典文学名著的“经典”地位不容动摇,目前出版社编辑人员出版古典文学名著时都比较拘泥于常规,不容易放开思路。

1.2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进

从目前的出版市场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传统出版的印刷品形式与数字出版的电子书籍。

传统出版技术制作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装帧风格一直都相对比较稳定,一般都较为古朴典雅。与其他书籍不同,古典文学名著除拥有平装本与精装本以外,还有价格高昂的“豪华本”。一般来说,因为古典文学名著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高价书的出版也是市场选择,无可厚非。此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非常多,涉及的出版社也有很多。除中华书局的《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目录》等大部头丛书,还包括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北岳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名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等,不胜枚举。

当前出版的古典文学名著数字产品,大部分仅仅是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简单数字化。如由北京超星公司主持的“超星图书馆”网站中录入的《中国古典名著大系》,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古典名著百部》等。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出版尚在发展阶段,并不成熟。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现阶段还是以传统出版为主。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问题凸显

2.1缺乏创新,层次划分不明晰

2.1.1出版缺乏创新,导致大量重复出版

目前,古典文学名著一般都采用名著本身加解析的方式组织内容、划分体例,编排方式比较单一,加之文学名著不会涉及著作权问题,从而导致古典文学名著的大量重复出版,且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

重复出版不仅浪费了大量出版资源,还给读者的甄别选购带来很大麻烦。除了前文中多家出版社重复出版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以外,据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抽样检索,截至2004年,可以粗略鉴别的图书种数,曹雪芹《红楼梦》就有390种,施耐庵《水浒传》133种,吴承恩《西游记》292种。名著的大量重复出版也说明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上还带有很强的局限性。

2.1.2读物分层与读者对象无法实现完全对接

目前市场上的古典文学名著大量重复出版,其内容大同小异,出版社并没有真正做到根据读者的年龄、阅读需求及知识背景出版相应的读本。而古典文学名著出版在读者定位上的分层不到位恰恰造成读者对象在选购与阅读上的困难。

古典文学名著的青少版主要针对在校初高中学生,但青少版读物中仍不乏一些过于艰深的读本,甚至还有一些出版社把一些高尖深的专业研究性著作当作大众化读本来出版。这种现象不在少数,许多读者在选购和阅读时都表示遇到过此类麻烦。出版物内容质量与出版社的出书水平密切相关,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各个出版社无论规模大小、水平高低,几乎都会涉及到。出版物内容编排存在问题,自身的读物分层不清晰、不到位,该类读物与相应读者的对接就没有办法实现。

2.2装帧设计大同小异,数字出版流于形式

2.2.1传统出版物装帧设计缺少创新

传统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对于图书的价值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图书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一种文化商品,图书装帧的重要作用在图书的这两种属性中都有较大的体现。对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来说,其装帧设计直接影响着图书的整体文化价值。而对作为文化商品的图书来说,好的装帧对于图书的促销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装帧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创新,整体上设计也大同小异。同时,对于图书的精神产品与文化商品两种属性的均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图书装帧技术性问题。目前,国内纸张型号较少,书籍的开本也多数设计成大小三十二开或大小十六开,十分单调,给版面设计的多样化带来了一些困难。其次,古典文学名著装帧设计的艺术性问题。目前,古典文学名著在设计过程中较多地使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与其本身的文化气息正好相契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设计就是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做简单的相加。市场中很多名著只是将传统元素做了简单组合,并没有与书中的主题相协调,因此在设计上往往平庸,有较多的重复,鲜有新意。第三,图书的商品性与艺术性不统一。目前,许多古典文学名著,有的过分追求艺术性、追求古典,有的则将商品性放在首位,追求装帧的现代化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这都是只注意到图书的艺术性或商品性

的表现。图书的商品属性要求古典文学名著在装帧上要有创新,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在选择图书时,能够最先并最直观地给读者留下印象的就是图书的整体设计,好的设计在图书销售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图书的商品性而忽视甚至排斥艺术性。

2.2.2简单数字化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数字化是将传统出版物从纸质媒介转换为数字化形式。当前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中文古籍数据库、光盘版古籍和古籍网络化。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化应该以实现读者的检索、阅读和存储等为目的,而目前的古典文学名著数字化,仅仅是将传统纸质媒介上的文字搬到电子设备上,没有将相应的校勘、标点、注释和翻译等功能应用于数字化产品。因此,只能说目前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化只实现了技术上的转变,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出版。

此外,关于古典文学名著数字化转向市场,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目前我国数字电子市场尚不完善,版权问题严重,古典文学名著的电子版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够大,进入市场后将遭遇到来自盗版的巨大冲击,整顿盗版问题是目前中国整个出版业面临的巨大问题。

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未来展望

3.1内容明晰分层,实现大众化

3.1.1探索新思路,实现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传播

古典文学名著作为已经被发掘出来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含金量。然而,正是因为文学名著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经典形象,才使得人们对文学名著的出版拘泥于传统的模式,缺乏创新。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传播正是要我们开拓思路,打破藩篱,突破选题策划中的局限,从而避免古典文学名著出版的大量重复。

《百家讲坛》带来了一场“国学热”,在思考其获得成功原因的同时,我们发现它也为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那就是使古典文学名著走出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真正的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把这种常人看来曲高和寡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使它平民化,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同时使知识的接受变得更加容易。

诗词曲赋类著作因其形式的特殊性,导致面对的市场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著作只能拘泥于常规,创新在此类作品出版中也非常重要。安意如的古典诗词赏析系列获得的成功说明,虽然现代人很少应用此类文学形式,但将其与现代文学形式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新思路。用现代式的美文形式讲述来体味古典诗词曲赋之美,也可为其带来较好的销量。

3.1.2针对相应读者对象,实现分层出版

古典文学名著的大众化是作品面向市场的一种新思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它的广泛传播。但这种新思路并不是要一味将名著大众化,如果一味地通过使名著变得简单来方便读者的理解,势必会造成名著注水的状况,使得名著庸俗化。因此,大众化要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能够对古典文学名著不甚了解的读者起到兴趣引导的作用。

真正要走古典文学名著的规范化出版道路,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明晰读物层次划分。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针对目前读者状况应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针对青少年以及普通群众的初级读物;其次,是面向非专业人员等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一般性读物:再次,是针对专家学者以及专门的研究机构的精深研究资料。古典文学名著只有具备了明晰的分层,才能有明确的读者定位,方便读者进行选购。上海古籍出版社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一家老牌古籍出版社,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能够有着不错的发展且长久屹立的重要原因就是该社在做古籍传播工作的同时坚持做古籍整理工作,使得出版社实现平衡发展。

3.2装帧创新,真正实现数字出版

3.2.1装帧要结合传统与时尚,兼顾艺术性与商品性

针对古典文学名著在装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思路。

首先,对于图书装帧中的开本问题,这不仅是古典文学名著面对的问题,也不是出版社能够轻易解决的。要实现纸张型号的突破到普及,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其次,古典文学名著装帧设计中将传统元素简单相加,是因为图书设计过程中设计思路与名著内容沟通的欠缺。所以,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设计一定要看重封面设计的“立意”。“立意”决定着图书的外在所创造出的整体意境。因此,要求“立意”必须与全书的主题相协调,使得读者在看到图书的整体设计时就能够对图书的思想内容有较直观的认识。图书装帧的“立意”应该是对图书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提炼,在此基础上,着重图书美感方面的设计,给读者带来感官和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对古典文学名著本身的传统性来说,应该在设计中较多地加人中国传统元素,同时考虑读者现代化的审美情趣,在古典文学名著的设计中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切不可一味古典或者一味现代。如果一味追求古典,势必会使古典文学名著的整体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而一昧追求现代则会使古典文学名著缺乏需要的古典文化气息。这也是对古典名著的艺术性和商品性做出均衡的一种体现,即要求图书的装帧要同时兼顾自身的艺术性和商品性。港台地区中文图书设计往往简洁直接,版式编排也非常突出,并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可以充分借鉴港台地区在图书装帧方面的经验。

3.2.2数字电子产品转向国际市场,数字化要实现向数字出版的转化

目前国内数字电子市场压力巨大,数字电子出版物可暂时避开国内市场,将重点放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更多外国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自2004年11月起,中国在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共建立孔子学院282所,孔子学堂272个,共计554所,分布于88个国家(地区)。古典文学名著在国外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一些发达国家有着较为健全的版权保障体系,因此,针对国内数字电子市场巨大的压力,暂时将古典文学名著的数字电子出版重点转向国际市场也是一个较为理性的选择。

数字出版与数字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字出版是指一种崭新的出版理念,包括数字化编辑制作、数字化印刷、数字化发行以及数字化阅读消费,数字化只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当前数字化遭遇的困境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将不是问题。古典文学名著要实现由数字化到数字出版的过渡,就一定要结合传统出版品牌,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不可复制的创造性出版,如加入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鉴赏以及相关研究等特色内容,实现由数字化向数字出版的过渡,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以及与此相接连的数字化印刷、数字化发行以及数字化消费。电子图书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音、像上的优势,实现优势整合,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进行《全唐诗》的电子图书出版时,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不同情境,配备相应的图像、声情并茂的朗读,甚至加入与该诗相匹配的背景音乐和专业诗歌赏析、品评。可以说,数字出版的来临非但不会冲击古典文学名著的出版,反倒有可能为它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注释

[1]沈望舒.中国古籍出版发行之管见[J].出版发行研究,1991(5):37-40

[2]文晋京.欺诈:中外文学名著出版竞争中的违规行为[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4(1):58-63.

[3]刘果.数字出版视野下古籍出版创新刍论[J].编辑之友,2009(8):54-56.

[4]骆秀文.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61-62

[5]冯宝菩.国学热带给古籍出版的启示[J].出版广角,2007(04):19-20

[6]张继红.当下古籍出版的困难与机遇[J].出版广角,2007(04):9-10

[7]马骏.感受书籍装帧中的中国传统元素[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9):219-220

[8]丁峰.浅谈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装帧设计[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3):54-55

中国文学名著简介(8) 篇4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离奇光怪的社会诸相写真

作者介绍

吴趼人(1866-1910),字小允,又字茧人,原名沃尧,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故笔名为我佛山人。吴趼人出身于破落的世宦之家,十八岁至上海,常为日报撰稿,曾在江南制造军械局当抄写员,后客居山东,远游日本。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吴趼人始作小说,撰有本书及《痛史》二十七回,《九命奇冤》三十六回。光绪三十年,去汉口任美国人办的《楚报》主编。其此时全国掀起反对美国的“华工禁约”运动,他激于爱国义愤,毅然辞职返沪。光绪三十二年,在上海任汪维甫创办的《月月小说》主编,共二十四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在此刊物发表。同时又为《绣像小说》撰稿,有《瞎骗奇闻》八回、并有续李伯元的《活地狱》问世。宣统二年病死于上海。所撰小说,尚有《电术奇谈》二十四回、《恨海》十回、《劫余灰》十六回、《最近社会龌龊史》二十回、《新石头记》四十回、《上海游骖录》十回《发财秘诀))八回、《两晋演义》二十三回、《糊涂世界》十二回、《云南野乘》三回等,还有短篇小说集《趼人十三种》。

名著概要

楔子:

上海地方,为商贾麇集之区,中外杂处,人烟稠密,轮舶往来,百货输转。加以苏扬各地之烟花,亦都图上海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环聚于四马路一带,高张艳帜,炫异争奇。那上等的,自有那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要尝鼎一脔。于是乎把六十年前的一片芦苇滩头,变做了中国第一个热闹的所在。唉!繁华到极,便容易沦于虚浮。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人生世上,这“应酬”两个字,本来是免不了的;争奈这些人所讲的应酬,与平常的应酬不同。所讲的不是嫖经,便是赌局,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还有那些本是手头空乏的,虽是空着心儿,也要充作大老官模样,去逐队嬉游,好象除了征逐之外,别无正事似的。所以那“空心大老官”,居然成为上海的土产物。这还是小事。还有许多骗局、拐局、赌局,一切希奇古怪,梦想不到的事,都在上海出现——于是乎又把六十年前民风淳朴的地方,变了个轻浮险诈的逋逃薮。

思前想后,不觉又感触起来,不知此茫茫大地,何处方可容身,一阵的心如死灰,便生了个谢绝人世的念头。只是这本册子,受了那汉子之托,要代他传播,当要想个法子,不负所托才好。纵使我自己办不到,也要转托别人,方是个道理。眼见得上海所交的一班朋友,是没有可靠的了;自家要代他付印,却又无力。想来想去,忽然想着横滨《新小说》,销流极广,何不将这册子寄到新小说社,请他另辟一门,附刊上去,岂不是代他传播了么?想定了主意,就将这册子的记载,改做了小说体裁,剖作若干回,加了些评语,写一封信,另外将册子封好,写着“寄日本横滨市山下町百六十番新小说社”。走到虹口蓬路日本邮便局,买了邮税票粘上,交代明白,翻身就走。一直走到深山穷谷之中,绝无人烟之地,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去了——

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满清末年的黑暗现实。

书中自我介绍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虫蛇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

阅读要点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怪现状》描写范围包括官场、商场与洋场,因涉及范围广,故影响也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其评价甚为精当:“作者经历较多,故所叙之族类亦较夥,官师士商,皆著于录……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的谈笔之资而已。”鲁迅先生特别重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吴趼人和李伯元等人夸张失实的毛病的确犯了写实文学的大忌,这可能也正是清末文坛产生不出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官场现形记

——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的官场群丑图

作者介绍

李伯元(1867年-1906年)名宝嘉,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晚清谴责小说家。三岁时丧父,由做过山东道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1896年到上海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华报》。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诱像小说》半月刊。陆续写出了《官场现形记》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等。

名著概要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举人出身的王仁开馆授徒,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说读书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十分诱人,“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本是上不得台面的话,他居然堂而皇之在课堂宣讲。不难想象,这种教育思想熏陶下的门徒,除了祸国殃民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出息?让这种人充斥官场,官场该当是何等的丑态。读书科举而为官原是封建社会取官之“正途”,“正途”尚且如此不堪,其它之途当然是更加等而下之。如捐官,即用钱来买,按官阶定价,只要买方有大把钞票,卖方自可不问钞票来源是否合法,你肯买,出得起价,我则敢卖,放手让你做官。还有一途名曰“军功”,即用官位当奖品颁发打仗立功的人员。而这些军功之士大多是屠杀平民的刽子手,让刽子手做官办事,谁敢指望他会将事情办得公正明白,贪官污吏们虽各有特点,但亦有相同之处,如让他们理财,他们会大饱私囊;让他办案,他们会放纵真凶,污陷良人;让他们修河,他们会使大堤溃裂,水淹良田;让他们督军作战,他们会让自己的部队一溃千里。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阅读要点

《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这确是不假。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胡适对《官场现形记》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考据,他的话无疑是有根据的。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官场现形记》是一幅封建社会的官僚百丑图,曲妍尽态,呼之欲出。《官场现形记》是一部优秀的谴责小说,具有诙谐讽刺的现实主义特色。

孽海花

——多重意蕴相互纠绕的讽世杰作

作者介绍

“东亚病夫”是曾朴的笔名。曾朴(1872—1935),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江苏常熟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891年去北京,与名士李文田、文廷式、江标、洪钧等人来往,研究元史及西北地理。1892年中举,捐官为中书舍人,对朝野掌故、时政得失都有所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进同文馆学法文。1896年应试总理衙门受到打击,激起对清政府的不满,赴上海另寻出路,与谭嗣同、唐才常、林旭等人结识,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些主张,并以深通法国文学的陈季同为师,致力于法国文学的阅读和研究。1904年开设小说林书社,1907年创办《小说林》杂志,从事小说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并亲自创作小说和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孽海花》的前二十五回就是在这时写成的。1908年曾朴参加了江浙一带由张謇等人组织的立宪派活动。1909年充当了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辛亥革命后,做过江苏省议员、财政厅长、政务厅长。1927年退居上海,开真美善书店,办《真美善》杂志,翻译和评述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特别是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作品。他还创作了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鲁男子》第一部《恋》,并着手《孽海花》的修改和续写,直到1930年完成第三十五回为止。以后因体弱多病,无力再接续下去,1935年病逝于常熟。他的著作,除两部小说外,还有诗词、戏剧、日记、译述等。(《孽海花》前六回由“爱自由者”即金天翮写。)

名著概要

《孽海花》以苏州状元金沟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书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写他们的虚伪造作,写他们面对西方文明冲突时的庸腐无能。和其他三部谴责小说相比,本书突出的特点是所写大都影射真人真事,书中的人物可以和近代一些名人一一对应,如金沟指洪钧,傅彩云指赛金花,翁叔平指翁同穌,粱超如指梁启超等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循着作者的笔触,不难寻绎出30年间政治、文化的演变史,从而,使小说具有了“历史哲学”的意味和境界。虽然,小说中不乏对清廷腐败的揭露和谴责,然而,它只是在反映政治文化变迁史过程中的附带而已。因此,《孽海花》终究是一部“历史小说”。只有把握了它的这一本质特征,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就会深入一层。

在中国小说史上,《孽海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文学名著。它的出版,曾于20世纪初期的文坛引起轰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再版10余次。专家的评论亦颇为热烈,一代古文大师、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林琴南,对之推崇备至,“叹为奇绝”。鲁迅对此书亦多有褒扬。然而,不同的声音亦复有所闻:胡适以为:“《孽海花》一书……但可居第二流”。一部小说不仅引起一般读者的广泛兴趣,以至一版再版,并且招来诸多文化名人评头品足,这确乎是一件极有趣的现象。我们今天的读者,尽可以放开自己的眼光去鉴赏,去评判!

阅读要点

《孽海花》的结构颇具独创性。作者曾对此作过极为形象而确切的比喻。“譬如穿珠,《儒林外史》等是直穿的,拿着一根线,穿一颗算一颗,一直穿到底,是一根珠练;我是蟠曲回旋着穿的,时收时放,东西交错,不离中心,是一朵珠花。譬如植物学里说的花序,《儒林外史》等是上升花序或下降花序,从头开去,谢了一朵再开一朵,开到末一朵为止。我是伞形花序,从中心干部一层一层的推展出各种形象来,互相连结,开成一朵球一般的大花。”

《孽海花》作为历史小说,刻划人物性格吸取了我国古代“良史”的实录精神。同时,又借鉴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讽刺手法,以写实笔法评说事件、权衡人物。即使对威毅伯(影射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亦绝非一概骂倒,既写他在甲午海战中负有“因循坐误”的历史责任,又不是把失败的全部责任统统归咎于他,西太后挪用“一国命脉所系”的海军经费,威毅伯又如之奈何呢?既写他害怕开战的胆怯心理,又写他的知己知彼、老成持重。既写他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因而遭到国人唾骂,又从深层次写出签约的根源在于国家的贫弱。总之,在作者笔下,威毅伯不是一个被简单化、脸谱化了的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历史真实感的艺术形象。

《孽海花》在艺术方面,亦多有不足之处。其结构虽云工巧,独创性亦显而易见,但是,把30年间历史重大事件连结于金、傅婚姻生活故事这条主线,终难免有牵强之处。然而,所有这些终究是白玉中之微瑕而已。

人间词话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名著概要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作者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人间词话》摘录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阅读要点

王国维论词,指出境界说,又主张要写得真切自然,并且有格调,气象,感情,韵味,无疑突破了浙派词和常州派词的框框,去除了他们的偏弊,论词较为全面;同时,这些观点,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贡献。《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

从理论上说,“境界”所要求的正与以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规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轻视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视外物之意,这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创作要求相一致。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呐喊、彷徨

——寂寞中的呐喊、战斗中的彷徨

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风筝》《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一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成为后代人的精神佳作。

名著概要

《呐喊》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 《**》《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这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呐喊》篇目选介

《狂人日记》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明天》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精炼而写实的艺术显示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纯熟。洗练而朴实的笔精彩的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而人物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更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件小事》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篇的写作特点,一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车夫的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朴实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篇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节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揭露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画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巴巴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就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为民众流血牺牲而不被民众所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辛亥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衬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食血者的代称,其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对此的印象及其反应,来反衬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某亭口,这正暗示着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狱卒和听众们愚妄的反应反衬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阔人祝寿的馒头比喻坟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的阴冷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彷徨》集中有《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这十一篇小说。

《彷徨》篇目简介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兄弟》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阅读要点

在阅读小说之前,不妨先读一下鲁迅的《〈呐喊〉自序》和《我是怎样做起小说的》一文。在这两篇文章里,鲁迅介绍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思想历程、进行文学创作的缘由以及对文学功用的独特思考,这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 篇5

1.《红楼梦》

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2.《东周列国志》

以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3.《三国演义》

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三言》

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三言”为通俗世情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从单纯的伦理说教或色情描写中走出,成为一部儒雅与情俗,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高度融合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5.《水浒传》

民间艺人“说话”特色的具体表现。它在群众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保存了群众口语的优点,具有洗练、明快、生动、色彩浓烈、造型力强的特色。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6.《二拍》

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与“三言”合称“三言二拍”。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反映了中国十七世纪正在崛起的城市市民阶层的普遍要求与思想情感,从中折射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时代精神。

7.《西游记》

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8.《聊斋志异》

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9.《封神演义》

全《封神演义》书内容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封神演义》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世界观(道教和神仙思想,佛教,等深深地互相缠绕了的中国独特的宇宙印象)。

10.《官场现形记》

也许——读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有感 篇6

也许

我们过的是死水的日子——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也许

我们过的是老马的日子——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有泪也只能咽到心里

也许

我们过的是大堰河的日子——

为了喂胖地主的儿子

流尽了自己殷红的乳汁

也许

我们过的是杨白劳的日子——

被黄世仁逼债逼死在除夕夜

怀里还揣着喜儿的卖身契

也许

我们过的是赵光腚的日子——

被韩老六敲骨吸髓地压榨

穷得连条裤子都买不起

也许

我们过的是包身工的日子——

受着中外老板的双重剥削

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

也许

我们过的是祥林嫂的日子——

受着封建势力的百倍摧残

直到死也没能争得奴隶的待遇

也许

我们过的是侍萍的日子——

需要你时就把你玩弄

不需要你时就把你逼进河底

也许

我们过的是祥子的日子——

本希望通过诚实劳动养活自己

到头来却演了一场人间悲剧

也许

我们过的是林老板的日子——

本希望在商战中杀出一条生路

到头来却是大鱼口里的一条小鱼

也许

我们过的是阿Q的日子——

陶醉在精神胜利法之中

挨了打也要骄傲地说:我是你老子

也许

我们过的是华老栓的日子——

得了病不去吃药

去吃革命烈士的血滴

也许

我们过的是战斗者的日子——

我们不能屈辱地活着

也不能屈辱地死去

也许

我们过的是肉搏者的日子——

哪怕你的刺刀已插入我的胸膛

我也要用最后一口气把你刺死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

他的子孙后代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这个哲理生动的说明了差不多先生的悲哀,因为再差不多也有差距的,混淆是非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们通常要求完美,这是可以理解的,介在必要的时候,这种心理会害人害已。虽然它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心理,但是过度的使用他不可取。事事差不多是惰性使然,如果有的细节或标准很容易做到却没有做到就不应该了,差不多其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有时付出的努力不同。

差不多并不适用于一切事物,因事物不同,相对方面就不同,差不多有时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成了悲剧。如果经常使用它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注意使用的时间和场合才行,要想做得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在工作和学习中,懒懒散散,工作就没有效率,粗枝大叶,容易造成失误,留下隐患。差不多的想法并不能让我们成功,还是严谨的态度比较重要,无论我们成功与否,改掉差不多的惰性也是一种成功,要严于律己,以避免自己也成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爱情而忽视了现实的残酷,再美的爱情脱离现实的是无法长久的。既然是爱情影响了一生那就放弃吧!在她重生的露莎的生命中放弃爱情甚至一切而隐居海滨。

离别是庐隐在书中描写的一个必须选中而又时刻忽略的场景,小说全文一共出现了多次离别之境。从自以为是家的奶妈家离开,朋友的分离,和心爱人的分隔……这些离别的伤悲是不能在小说中占上风的,虽然是离别,但庐隐也是一笔带过,带过的是忧伤,带过的是自己的悲苦。就连最后的离开,出世,选择超然都是淡淡的感情,是茶式的淡雅,而不是酒的浓烈。正是这样:淡淡的苦,贯穿全篇的哭,纵横一生的苦。这就是庐隐的人生,虽然品茶有余味,唇齿留香,但留下的微苦是足以回味余生的。

不只庐隐苦,她的朋友们:宗莹、兰馨、云青、玲玉都是悲苦命运,就连和她们有关的蔚然、梓青……只有和他们有关的人都和无奈挂上等号,生命中的无奈庐隐全遇上了,遇上了、太多了,无法解决就离开,以震撼最小的方式离开,回到最简单的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由于庐隐从小生活在没有父爱母爱的家庭中甚至无以为奶妈家就是自己家,人一出生就有的而且最不能割舍的亲情背叛了她,但是后天经营的友情和爱情却同她相伴一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这种撕开创伤让世人看的做法是由于看淡一切还是自嘲?明明是相爱的人的人却偏偏不能相守又是怎样一种噬心的折磨?

读后感:庐隐的《海滨故人》写出了女性爱情的诚挚与破灭,写出了女性单相思的纯洁,更写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全书通过对五位子女的描写,既写出她们童年和学生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里,以第一人称的忏悔式体裁,描述着一名年轻女子莎菲既复杂,又丰富的内心生活。莎菲忐忑不安,矛盾重重的心境,不仅显示了疾病患者们的精神状态,更提出了许多深奥的哲学问题。

简单地来说,莎菲最立即的需要,显然是一个健全的身体。身负肺病的她,在随时死亡的阴影之下,也难免产生不少恐惧与忧虑。况且,被凌吉士“丰仪”的美型所吸引,一部分可能是对他那股刚强的生命力一种下意识的盼望。

莎菲深知,她基本的病并不在于她的肉体;住院期间,她感觉到朋友们的温情是如何把她的“心又医转”和“重暖了起来,”说明她最真实的需要,莫过于心灵(“肺”在这也象征人的心深处)上的抚慰和支柱。话说穿了,她之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无非是因为她“迫切地需要人间的感情,” 却找不到一个“能了解得她清清楚楚”的知己。莎菲拒绝对她情有独钟,千依百顺的苇弟,正就是因为他对她心理毫无半截;“假使苇弟知道她,”她愿毫不犹豫地“拥着他同他接吻。”

言,这种道德上的矛盾,以及她窘境的本质,都属于“宇宙间发生的许许多多奇怪的事。”并且,她把自己悄悄流过的每一滴泪,当作对世界“无意识的极深的表白。”

“我竟不明白我所做的;因为我所愿意的,我偏不去做;我所恨恶的,我反而去做。。如果我做了我不愿意做的,就表示这不是我做的,而是那在我里面的罪做的。。我不能脱离那束缚我的罪的法则;这法则在我身体里作崇。我这真苦啊!谁能救我脱 离这使我死亡的身体呢?”

缺乏着一个能充实解释自己处境的思想体系,更缺乏着一个能冲破辖制着她心灵的牵引力的力量,“可怜” 的莎菲,只能徘徊在“焦急,”愤懑,以及无奈的悲境之中。只怨她在这“还充满着爱”的宇宙中,始终还是找不到她真正的家

011 然而,就是在现在很多人也都摆脱不了这种观念,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盛行了那么久了,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的将女人归于家庭,将男人归于事业。女人必须为家庭放弃事业,否则将会被人所指责;男人则可以为了事业牺牲家庭,别人还必须体谅他的过错。凭什么呢?

《骆驼祥子》读后感

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

这所有的词融合在一起就是就是两个字——祥子。骆驼祥子。

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农民——祥子,抛开除了自己就空无一人的家,到城里来,天天省吃俭用,拼命拉着凭来的车,没日没夜,为的只是能攒出钱来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三年在祥子的努力中一晃而过,他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车场主的气,他可以想怎么拉就怎么拉了!可痛快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战乱中的北平危机四伏,正在拉车的祥子莫名其妙的就被军阀的乱兵抓了回去打杂,这一切的困苦祥子都能忍受,但最让他痛苦和愤怒的,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寄托——用三年的心血与汗水换来的新车,被抢走了。祥子历尽艰辛逃回了北平,在“仁和车厂”,压抑着满腔的悲怆和痛苦,继续拉着凭来的车。千辛万苦,当他终于在一个平和善良的人家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拉包月车的工作后,又因为雇主被特务盯上而被反动政府的侦探以“买命”的名义榨取了他仅有的一点点积蓄,同时也丢了那份安定的工作。面对这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他依然骄傲的抬着头。他是年轻气盛,高大健壮的祥子阿!怎么能这么轻易的被困难打倒?他不肯屈服。他要用自己的力气、自己的血、自己的汗来挣出自己和妻子虎妞的饭钱!虎妞以低价为祥子买了一辆车,可本以为又回到从前的祥子却又不得不因为虎妞的丧事而再把车卖掉。

祥子是个善良正直但很要强、肯奋斗的人,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场主刘四爷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因为他认为 “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他不喝酒,不吸烟,没有沾染上一点点地恶习,可上天对这个可怜的老实人还是没有半点的怜悯。无数的打击、挫折,终于把祥子这个“铁打的”人的“铁打的”精神给碾压得粉身碎骨。他不再那么拼命的拉车,不再烟酒不沾,以前善良正直的祥子不见了,只剩下学会了吃喝嫖赌,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的行尸走肉。可就像作品中写的那样:“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祥子的堕落不是祥子的错,而是整个社会中的乌烟瘴气使原本善良正直的祥子变了质。

祥子是一个悲剧,他尽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却依然落了个两手空空。如果祥子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也许他就不会变成那样的“刺儿头”了。因为他是那样的要强、那样的善良、那样的正直,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下一切!我们也应当学习祥子的那种“吃得苦中苦”的精神,虽然未必“方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奋斗过了,便能问心无愧。

读后感∶

第一,老舍以自己当时生活环境,所见所闻及遭遇,真实地写一个劳动者—人力车夫坎坷悲惨的生活,这样令当时的读者有深刻的感受及有切身处地的感觉。另外,同是生活在坎坷悲惨生活的读者看了后可以感受到有人明白他们的遭遇,知道如何面对他们的不幸。

第二,老舍真真实实地,赤裸裸地,没有一点扭曲,没有一点修饰地写这个人力车夫而将当时中国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种种剥削及压迫完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可令看了这书的政府官员了解劳动者可怜的生活,从而改善中国黑暗的旧社会对他们种种的伤害。另外,其他阶层的读者看了后可了解劳动者的可怜生活,从而帮助他们面对各种困难。

第三,老舍用北京地道白话文写这本书。这样看《骆驼祥子》的读者阶层便会广阔一些。而且那些语文水评不高的市民便不会因语文的障碍而影响不能看懂老舍所表达的。

我看完《骆驼祥子》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非常不想这长篇小说完结,有想继续看下去的感觉。老舍写这部长篇小说非常出神入化,能够引人入圣,而且警动后世。

5回来一趟,本应该没有什么事,不能打骂小媳妇,也没有什么理由呀。可是,小王经不起老王和二妞的挑拨,结果每一次都要毒打自己的媳妇。小媳妇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自己受了冤枉却没有人来帮忙,连自己的丈夫都不曾关心过自己。更何况,柳家大院里的人都认为男的该打女的,公公该管教儿媳妇,小姑子该给嫂子气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奈呀,小媳妇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在房梁上吊死去了。

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丈夫可以打妻子,怎么就下得去手呢?为什么小姑子总是搬弄是非来欺负嫂子?难道她就不是一个女人吗?她没有嫁出去的那一天吗?她就不怕以后有同嫂子一样的命运吗?小媳妇固然可怜,她死了也许会是一种解脱。但我觉得二妞更可怜。因为,她不曾想过自己将来的命运,她不会善待别人,她还并不知道,她所看见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命运。更可笑的是,她还不知道父亲要把她打发了,进点彩礼,然后给儿子续一房,卖个三百二百的除给儿子续妻之外,自己也得留点棺材本儿了。

可见,当时的社会,女子的地位有多么的低微,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终没有自己做主的时候,自己受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女人与女人之间都不存在互相的关爱。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虽然,作品中的悲剧性很强,但作者笔下的文字却表现得不那么强烈,文中没有华丽的语言,平实而又有地道的京味,全文的语言都

7欲横流的石头森林里,我们还保留着多少真正纯净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丝纤尘。可是,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却无力去呵护,只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锁在心灵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或许很多人已经开始遗忘。遗忘不是罪过,但若任由它们成为回忆,成为昨日的拥有,则将是人类的悲剧!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意识到自己的年老,担心死后翠翠无人照顾,总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岁的少女不免带着青春年少的羞涩。爷爷不便明说,只是远远地观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问。他是真心地为翠翠好,却不知由于他太过的关心和太深的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可是有的时候,爱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父母永远是天底下最爱子女的,含辛茹苦,穷尽一生,只为孩子能避开一切灾祸,拥有灿烂的笑靥。他们的付出无私无怨,然而内心总还是有所希求,渴望着孩子能长伴身侧。看到子女点滴的成长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个陪伴你终生的人会真的存在过。于是,当父母的爱逐渐成为子女闯荡世界的牵绊,当至亲之情终于缠绕住我们远行的脚步,我们变得如此懦弱与无助。长期处于父母荫蔽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该怎样独自去

古典文学名著与元宵灯 篇7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这是著名文人唐伯虎的一首元宵灯诗。许多古典文学名著都有描写元宵夜灯火盛会的章节,如《红楼梦》中“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水浒》中“宋江夜看小鳌山”,《西游记》中“金平府元宵观灯”等,都写得极为精彩。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对元宵灯火进行探讨、借鉴,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让我们游览几部古典文学名著中描写的元宵灯会的盛况,仔细欣赏一下那元宵灯的千奇百态,万般风情。

《西游记》有关元宵夜的章回中写了各种花灯:“雪花灯, 梅花灯,春冰剪碎”; “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 “虾儿灯, 鳖儿灯,棚前高弄”; “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好一副花灯悬闹市,民众迎新春的生动景象; 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 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 鳌鱼灯,神仙聚会,走马灯, 武将交锋。”世俗风情皆在灯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红楼梦》中的元宵灯装点的“玻璃世界,珠宝乾坤”,原来却是用“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悬灯数盏; 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灯,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哪知千般宝贵,万般风流的元宵灯,其制作材料,竟可俯首即拾。

再看《水浒传》中清风镇上的小鳌山,但见“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清河县狮子街的灯市“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 刘海灯,倒背金蟾,戏吞至宝”“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 巨口大髯鲇鱼灯,平吞绿藻”“转灯儿一来一往,吊灯儿或仰或垂。”在那个时代,没有电器设施,更不用说声控、光控了,可是,那元宵灯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今天来看,你能不拍手叫绝吗?

还有那元宵灯会的规模、盛况更是令人神思遐想。清风镇的“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六百碗花灯……”宋江等人缓步街头所见,尤其使人神往: “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四五个人,手厮挽着,来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时,但见:“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竞喧阗; 织妇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四大名著神点评 篇8

三国写了一个大时代,

水浒写了一帮大英雄,

红楼写了一个大家族,

西游写了一伙大妖怪。

三国玩的是心计,

水浒玩的义气,

红楼玩的感情,

西游玩的是感性。

三国在国,治国,兴国,安国,丧国。

水浒在气,勇气,义气,豪气,霸气。

红楼在情,亲情,爱情,宦情,民情。

西游在趣,情趣,游趣,野趣,妖趣。

细分区别

三国写了一次变革,

水浒写了一次冲动,

红楼写了一场恋爱,

西游写了一次旅游。

所谓道,即作者所主张的治国救世之思想。

对于道,各人自有各人的认识,谁是谁非,孰高孰低,自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了。

三国提倡以“仁”治天下,集中体现于刘备身上,“仁”是他的招牌,仁是他的旗帜,仁是他号令天下之武器,也是他落难逃荒的护身符。

他以仁义感召天下,还真的糊弄了很多人,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有那么多百姓跟随,这仁义成了他的虎皮,成了他失败的理由,也成了他们欺骗天下的精神鸦片。

诸葛亮舌战群儒,打的就是这张牌。而后借荆州,取西川,建蜀汉,做皇帝,无不以此通关节,买人情,做赖账,打牙祭。

这罗老夫子确是把“仁”玩活了,当然他也讲义,讲忠,但对忠和义都是取批判态度的,刘关张因义而结兄弟,但也因义而坏蜀,诸葛先生因忠而成千古,却也因为愚忠阿斗而亡国,其教训之深刻,发人深思。

与三国不同,水浒重义,那一帮不认爹娘不说君父的虎狼之徒,却在义的旗帜下聚啸山林,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有财大家发,有债大家讨,团结得一个人似的,出生入死,甘苦与共,患难相交,荣辱相守。

在水浒中,义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义存千古。晁盖虽说是个莽汉子,却误打误撞歪打正着,举了义的旗帜,为梁山的兴盛,进行了良好的奠基。

宋江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硬是要将“义”作愚蠢的篡改,塞进什么忠的破烂货,坏了梁山大事,也坏了自己性命。

三国旨在治国,水浒旨在救世,三国是皇家大戏,水浒是江湖小品,三国是大政治家玩大策略,水浒是小混混闹小脾气。

目的不同,道亦不同,各执一端,各行其是,曰仁曰义,自然是各有其道理了。

三国和水浒,虽是将仁义二字掰开了用,却都没有跳出儒家治世思想之老道,倒是西游,在这一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他主张科技兴国,以“技能”治天下。

西游首先主张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混洋文凭,像孙猴子那样,海外归来,便不把地方长官玉皇大帝放在眼里,仗着自己的能耐讨价还价,一口一个“玉帝老儿”,要了个粥马温的职称尚且不满足,做了齐天大圣还认为没有实权,直是大闹天宫,闹得不可开交。

其二是强调技术和武器的重要性。西游中各种妖魔,全是仗了新式法宝,而悟空战胜妖魔,也是依靠从西方的菩萨、如来等处进口的先进武器。西游把先进技术作为制胜对手的最有力手段,无疑是有前瞻性的。

其三,西游的统治和管理思想,也是以“技能”为核心的,孙悟空服软,是如来手段高,唐僧管理悟空,使用的紧箍咒,孙悟空领导猪八戒,凭的也是自己的本事大。

“情”感天下,建立和谐社会。整个红楼,可以说是一部情的颂歌,四大家族因宦情结为一体,贾氏宗族因亲情而聚居一所,大观园中众兄妹,因友情而乐在一处,宝黛钗因爱情纠缠于一起。

就是那些丫环奴仆与主子之间,除了经济利益外,也还有一种主仆之情谐和其中,如焦大,敢骂主子也是情之所致;还有晴雯,也因与宝玉有特别的感情而勇于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而凡是失情之处,便是诸多的不顺畅,诸多的不和谐,矛盾丛生,争斗连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红楼最终以宝玉出走为结局,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这情字,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班子与制度

三国中刘备的班子很有点现代企业制度的意味,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开。

刘备就当他的董事长,诸葛先生很像公司里的总经理,运筹纬幄,决胜千里。

先进的管理催生兴旺发达的企业,蜀汉也迅速从弱小走向强盛,成为可与魏吴抗衡的三国之一。

然而这种制度毕竟还在草创阶段,还有不尽完善之处,没有董事会和监事会,于是有时诸葛亮的经营权却被董事长刘备无端地收回,给企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如关羽死后,刘备不听诸葛的话,意气用兵,结果闹到了白帝城托孤的地步,险些把整个基业赔了进去。

后来刘禅做了董事长,情况更不如前,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水浒中梁山的班子,虽几经调整,但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合作制的困境。

梁山先是白衣秀士王龙做地摊生意。他胸无大志,气度狭小,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缺少现代企业思想,结果让林冲火拚。

后来托塔天王晁盖做了寨主,只嫌生意小,只怕人才少,于是广结天下豪杰。

他的基本经营理念是合作制,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哥们义气占了统治地位,不论投资,不说股份,按人头分红,搞什么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

宋江继任后,做的是投机生意,“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风城春色。”他先是搞产权改革,改“义”字型企业变为“忠”字型企业,不动声色便把梁山的所有财产纳入自己的腰包,把集体财产变为了他自己的私有财产。

然后以此为资本,勾结官商,和高俅做什么皇家生意,结果是赔了一个底朝天,彻彻底底地葬送了梁山基业。

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中唐僧的取经小组的班子建设最好,组长唐僧,虽没有本事,却是天生的当官的材料,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言谈举止,皆为楷模。

又是上级任命,说他行他就行了,名正言顺。

当然他官德不错,不贪财受贿,不玩弄小蜜,不喝酒使性。而且又特别会玩弄权术,对有本事的,控制使用,对有劣迹的,合理利用,对于平庸的,也尽其作用。

大徒弟孙悟空,站得直,行得正,又有相当的科技水平,对师傅是忠心耿耿,对同志是一腔热诚,可就是有点顽劣,不善逢迎,不会顺着领导的话说,老是惹师傅不高兴。

这在战争年代,当然还是可以的,和平时期就讨人嫌了。

但师傅对他有救命之恩,而且还有紧箍咒攥在师傅手里,他只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了。

二徒弟猪八戒,业务上虽说平庸了一些,品质上也有点差劲。但脑瓜不笨,嘴巴会说话,而且还有一个特长,能主动监督二把手,这一个优点,可是其他徒弟不能代替的。

三徒沙悟净,一个特长,就是品德好,忠诚不贰,让人放心。

老吴在二百年前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班子最佳模式,就是一把手要稳,二把手要能,三把手会配合领导工作,其他的就是要会牵马抬轿了。

至于《红楼梦》,则是典型的独资企业或国有企业模式。

职工全是家庭成员,资历最老的史老太君自然而然地成了企业的董事会名誉主任。

而作为监事会主任的王夫人,因与总经理王凤姐同志有亲情关系,这监事会实际有名无实。

贾家公司的职工都是有门子的,自然谁也不想干事,做事的都是一些农民工,打工仔打工妹们。制度的腐败导致企业的倒闭,再加上王总经理假公济私,多次挪用公司资产做自己的小生意,结果是“呼啦啦似大楼倾”,这也是这一类企业意料之中的事,板子全打在凤姐屁股上,也是有欠公平的。

不同时代聘人才

三国讲礼聘人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传为千古佳话。

诸葛亮请姜维入伙,也是有礼有兵,以情而感之,而后又破格提拔,委以重任,确实不失为明智之举。

但蜀汉却没有建立良好的人事制度,千里马重用与否,全是伯乐一人说了算,以致魏延怨气很大,到最后走向反叛,也是势在必然。

水浒讲人尽其才,不用完人,只求能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得到重用。水浒在招聘人才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能拉则拉,得抢便抢,该骗则骗。

一百单八将,上山的方式各异,成为水浒最亮丽的风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水浒,简直就是人才招聘的百科全书,我们不能不认真研读。

在人才引进方面,西游也是别出奇招,主张从监狱或地痞中选拔人才。

这虽是在强化佛教感化功能的伟大,但也反映出了吴承恩的用人思想。

孙悟空是天字号劳改犯,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了,他却让孙做了取经小组的副组长。

猪八戒也是正在服刑的重犯,且服刑期间,又有新的劣迹,在高老庄一带横行乡里,欺男霸女。

沙和尚是流沙河里的妖魔,白龙马也是一条长期作恶的孽龙,唐僧却一一收留并委以重任。吾佛慈悲,回头是岸,不论出身,不论前科,吴承恩在人才选用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

《红楼梦》在人才选拔方面,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相对稳定时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红楼梦》中选择最高领导人的方式是联姻。为宝玉选媳妇,这当然就是为贾家选择未来的当家人,选黛还是选钗,不能太顾及宝玉的情感需要,而是要从接班人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黛玉气度狭小,身体多病,缺乏心智。宝钗就不同了,宽厚仁爱,身体健康,而且有管理方面的才能,所以宝玉这个政治婚姻,是只能选钗而不能选黛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宝黛之婚姻悲剧,也是其必然。

上一篇:水库防汛工作汇报下一篇:生日宴会致辞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