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品牌

2024-07-29

建设农业品牌(共8篇)

建设农业品牌 篇1

近年来,XX市坚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大力实施以优化品种结构、改善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三品”战略,品牌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市)”和“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近年来,XX市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把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设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0处46.13万亩。

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质量认证工作1

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行政区域和生产区域的一体化认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带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着力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带动能力。共有26处37.95万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1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4个产品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

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品牌农业建设保障能力

在提升品牌农业建设中,XX市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同时,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检测设备,加强生产环节质量监控,为品牌农业创建提供保障。目前,XX市已拥有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畜产品质检中心和8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质检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以市级中心为龙头,以市场、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品牌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畜牧、蔬菜、林果、花生四大主导产业,以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业品牌经营主体,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

整合现有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支持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产品的集中产区,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目前,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2家企业的2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名牌农产品,1家企业的1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5家企业的6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名牌,2家企业的2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4家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山东著名商标。

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

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及运用各种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形成了政府重视、企

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品牌农业输出,扩大了名牌农产品知名度。同时,积极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近年来,在XX市南部重点发展了蔬菜批发市场,现在年销售额达到13亿元,在北部投资4000万元新建了果蔬批发市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南菜北果”的区域化种植业布局。

建设农业品牌 篇2

一、成县农业品牌发展的现状

成县是农业大县, 也是一个富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县, 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的优越条件和争创品牌的巨大潜力。县内生态环境良好, 污染较小, 农副产品资源富集, 只要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更新观念, 突破自我, 转变方式, 集约经营, 成县就可以成为一片“绿色宝地”。但长期以来, 成县大多数农民对品牌意识不强, 生产分散, 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落后, 特别是农业标准化基础差、起步晚、发展慢, 农产品品牌建设步伐缓, 已成为制约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档次,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主要“瓶颈”。因此, 推行农业标准化, 创建县域农业品牌已是大势所趋, 迫在眉睫, 这也是成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谋求新发展, 实现新突破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 成县农业产业开发工作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按照“调整结构、大兴科技、培育产业、争创品牌、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 围绕陇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特色产业最大化, 土地综合开发效益最大化”的总体要求, 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应用力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初步形成核桃全覆盖、草畜大发展、川坝精蔬菜、蚕桑稳提高的发展态势, 全县栽植核桃3.33万公顷, 发展蔬菜0.82万公顷, 发展蚕桑0.1万公顷, 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31万头、2.41万只、22.82万头、106万只, 成县核桃、成县大樱桃、成县大蒜、成县蚕茧、成县生猪、成县烤烟在全省都有很好的知名度, 争取品牌的潜力很大。2003年成县被列为全省第二批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 成县标准化生产工作才正式启动, 县、乡农牧技术干部分别在店村镇大寨村、抛沙镇乐楼村、索池乡大川村办点示范, 制定了以大蒜、大白菜、甘蓝等20个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 手把手指导农户蔬菜大棚生产, 培训菜农, 使3个示范点农户基本掌握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 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 成县创建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工作于2005年10月顺利通过省上验收, 工作经费采用以奖代补, 依托店村镇蔬菜协会, 农牧部门筹资, 邀请省上农产品质检部门, 通过对成县土壤、空气、水样、产品抽样检测等工作, 成县大蒜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店村镇大寨村、抛沙镇乐楼村、索乡大川村被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这3个村共认定蔬菜品种20多个。2007年, 康正肉牛、李武蛋鸡、沙坝乌鸡被省上认定为无公害产品, 全县绿色产品1个, 无公害产品22个。所有这些产品的认证和认定都是通过农业部门筹措资金, 依托企业和专业协会认定的,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 成县农产品“一注册三认证”工作起步良好, 但由于投入经费不足、机构不健全等因素, 农产品注册认证工作相对滞后, 农产品品牌还是空白。

二、成县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成县是农业大县, 是甘肃省和陇南市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是省列“十一五”小片商品粮基地县, 是核桃大县、蔬菜基地县。近年来, 成县以农业标准化为方向, 以品牌化为目的, 以科技为支撑, 以农业产业化为路径, 以优质专用小麦、食饲兼用玉米和无公害蔬菜、肉牛、蛋鸡为重点, 积极发展有机核桃、大樱桃等农产品, 坚持抓源头、建基地、抓检疫检测, 严把农产品品种引进关, 坚持抓认证、抓住册、抓农产品和农资执法, 净化农资市场, 使农业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 品牌创建工作初见倪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品基地生产太分散, 规模尚小, 种养大户少, 组织化程度低, 品牌认定难度大;二是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产业链条不长;三是产品营销队伍不稳定, 加工生产滞后, 大多数农产品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 产品销售不畅;四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滞后,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五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缺乏资金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三、推进成县农业品牌发展的对策

今后成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须从农业标准化建设着手, 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商标法》, 在工作中处理好五种关系, 着力抓好五个建设。

㈠正确处理好规模与品牌的关系, 着力抓好基地建设品牌创建的实质是农产品质量的飞跃, 不仅涉及农产品质量, 还要求数量, 农产品质优、上规模, 才有品牌, 有品牌就意谓着拥有较多客户, 有很多客户, 才有市场。因此, 在今后的基地建设上, 要支持和鼓励发展种养大户, 为品牌创建奠定基础。在种植业上鼓励种植户进行联合连片种植, 通过专业合作社, 发展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 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促进品牌发展;在养殖业上, 要数家养殖企业联合主攻一个品牌, 尽快形成品牌效应。

㈡正确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着力抓好源头建设农业标准化工作千头万绪, 品牌建设工作点多面广, 不仅涉及农业标准的制定修定, 而且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在具体过程中, 要按照“重点突破, 梯次推进, 以点带面”的原则, 推动工作开展。在基地建设上, 深入开展“多级基地达标创建”活动, 大力推广“一定、二约、三健全”的模式 (一定, 即确定标准化村建设标准;二约, 即行政部门与标准化村、标准化村与农户签订合约;三健全, 即健全生产档案、健全检测机构、健全监管机制) , 抓好标准化技术措施的推广和农用投入品的管理, 在标准化村设立农用投入品质量监管员, 实行基地环境评价认证制度和定期复检制度, 重点抓好全县优质专用小麦, 优质专用玉米, 无公害蔬菜, 牛、羊、猪、鸡畜产品, 核桃、樱桃林果产品等特色产业。

㈢正确处理好体系建设与有效监督的关系, 着力抓好关口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创建品牌工作,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是关键, 监督是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监测体系网络建设, 把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作为建设重点, 增强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的责任, 在标准化基地实施产地自检、定期旬检和不定期抽检制度, 对检测结果及时报告和通报, 充分发挥检测监督作用, 逐步实现成县无公害基地的全覆盖检测, 把安全、生态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㈣正确处理好市场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着力抓好认证建设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产业, 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和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也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中, 应积极探索以产地编码为主的质量追溯试点工作, 把好市场准入关, 把达不到质量标准、没有通过认证的农产品排斥在市场门外。要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创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 提高成县农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

㈤正确处理好制标与宣标的关系, 着力抓好贯标建设制标和宣标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发挥成县的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 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修定步伐, 使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标可依。要采取多种措施, 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 广泛深入宣传标准化建设的相关知识, 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知标、懂标, 自觉贯标。要以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 把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始终, 在新品种培育中应用标准化, 在新技术推广中实施标准化, 在项目建设中贯彻标准化, 让标准化生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品牌建设的强大动力。

加强品牌建设 打造强势农业 篇3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 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的优势正在由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强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如何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强势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武宁县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武宁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均有较大进步和长足发展,既有数量的增长又有质量的提升。我县有省级名牌产品1个,即武宁县绿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健人”牌橡子粉条。无公害基地19个,面积为5万余亩,主要包括玉米、茶油、吊瓜、甘蔗、西瓜、板笋、黄花梨、杨梅、柿子、蜜桔、柑、生姜、黑木耳、白菜、辣椒、雷竹笋等16个品种。绿色有机食品基地2个,面积35万亩,其中全国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原料(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涉及水域面积34万亩;绿色有机茶基地一个,面积3500亩。目前,我县还没有驰名或著名品牌农产品,处于一种有名品、少名牌的现状。

二、存在问题

1、品牌创建意识不强。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农业生产者满足于传统的营销模式和已有的销售渠道,对打造品牌缺乏应有的认识,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不高,品牌建设力度不大,产品打入大市场的不多。不少农民、企业生产者存在依赖政府的心理,创建品牌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缺乏品牌意识。

2、品牌影响力不大。虽然有自己的品牌,但品牌的档次较低,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品牌产品对农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真正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不多,没有“驰名品牌”。

3、品牌产品规模偏小。品牌产品加工能力低下,生产分散,规模较小,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松散,对产业的带动性较弱。企业与产业之间比例失衡,出现有产业,无龙头;大产业,小龙头等现象。

4、农产品加工包装滞后。农产品大多集中于原材料、初加工、传统产业,初级产品比重大,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大众化,产品不“特”,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品牌建设。

三、对策思考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研发、营销等多个环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必须合理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调整品牌结构、弘扬品牌文化。

1、强化领导,转变观念,增强品牌创建意识。创建品牌就是培育生产要素,积聚发展后劲。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我县农产品的市场和竞争力,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加强品牌建设,创建名牌农产品,一是要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切实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树立品牌就是无形资产,就是重要生产要素的理念。大力开展树品牌、创名牌宣传活动,增强品牌创建意识。二是要制定品牌建设规划。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尤其是品牌的竞争。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武宁县农产品品牌建设五年或十年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解任务,确保品牌建设工作步入正常化轨道。三是要加强品牌建设的领导。要成立农业品牌建设协调工作机构,专门研究、指导和协调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有关问题;研究制定扶持品牌建设的各项政策;负责我县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注册等日常工作。

2、健全机制,壮大龙头,夯实品牌创建基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强大实力的龙头企业,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是创建品牌的前提。要夯实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一是要加快基地建设。基地是品牌生存之本,也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要着力推进“三竹”、油茶、果业、茶叶、木本药材、特种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要加快油茶和吊瓜两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想方设法发动群众,引进大户,着力打造一批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二是要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要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一方面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要给予重点培育、扶持,鼓励他们进行品牌扩张、延伸和整合,促使品牌产品做强做大。另一方面要搞好项目策划。扶持龙头企业打品牌进入市场,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三是要加强联合协作。一方面要加强与省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学习他们在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联合同行业或同产业链企业,抱起团来创名牌。四是要建立健全机制。要建立健全品牌申报工作机制。对一些有影响、有市场、有前景的潜在品牌要抓紧申报登记、认证注册。要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把农产品品牌建设列入目标考核内容,对创建国优、省优名牌产品的农业企业或个人,对品牌建设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和扶持,激发他们的创建活力。要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监督检查,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品牌形象。

3、加大投入,加强扶持,加快品牌创建速度。一是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产品品牌企业,要在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等项目安排实施中,积极给予鼓励扶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促进农产品品牌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对品牌申报注册要给予一定补贴,对申报成功的品牌和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创建品牌。三是要加强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我县农产品品牌创建铺好快车道。质监部门要做好名牌产品的推荐申报工作;工商部门要做好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的推荐申报工作;农业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明确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种;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要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四是要加快品牌申报注册。一方面对现有的“健人”牌橡子粉条等名牌产品,要搭好宣传平台,扩大影响面;另一方面对庐山西海银鱼、棍子鱼,清江吊瓜籽,上汤茶油,罗溪大米等知名农产品,应在深挖市场潜力和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形象设计和“包装”,加快申报成为名牌产品。

4、坚持标准,推进创新,提升品牌科技含量。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创建农产品品牌的根本。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农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一是要坚持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要抓好源头控制,严格按要求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和进入市场环节。加快完善农产品检疫检测设施和手段,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以绿色品牌理念引导农业生产标准化。二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品牌建设的贡献率和支撑力,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改变那种只出售原始农产品的销售模式。重点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核心,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为主线,突出精加工、深加工,通过科企联合、科企嫁接和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创牌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增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积极鼓励生产经营主体申报绿色农产品注册和实施原产地保护,运用商标来保护自己、扩大市场份额。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监管工作,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农业品牌建设调研报告及思考 篇4

一、武川县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武川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和打造具有我县特色的农业品牌,迈出了农业品牌建设的新步伐。开展公共区域品牌“源味武川”创建工作,举行品牌发布会、产品推介会、直播带货等营销活动,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广。围绕武川县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农业企业,着力推动生产企业与种植基地、农户之间的有机链接,马铃薯、食用菌、燕麦、荞麦、藜麦、冷凉蔬菜和中药材等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不断发展,订单面积不断扩大,精深加工不断延伸。持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燕谷坊、赛丰种业、禾川绿色食品、晟源山茶、山林虫草鸡等九家企业的十四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西贝汇通、有机联创两家企业的两个产品取得有机食品认证,蒙禾源菌业、浩盛生物两家企业的两个产品取得名优新农产品认证,“正北芪”“武川黄芪”地理标志申请工作正在运作。电子商务成为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武川莜面”“武川土豆”“武川黄芪”等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挖掘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生产者的品牌意识普遍不高,多数涉农企业也是处在发展品牌农业的初级阶段,有的经营者注册了商标就视同有了品牌,很少花精力去挖掘产品的文化、历史、故事等其他无形价值,农产品的潜在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缺乏创建品牌、宣传品牌、发展品牌、利用品牌的思维、方法、能力和手段。

(二)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创建合力不足。近年来,武川县农产品经营企业的规模有了较大突破,但其产品多数是以订单的形式交由农民来种植,企业进行产品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近几年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但是他们普遍存在着组织规模参差不齐、实力弱、经营分散、服务单一的问题,农业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带动效应。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品牌建设和营销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支撑,尚未形成有较高影响力、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多数企业和涉农组织在生产经营和创建品牌过程中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市场竞争力弱。

(三)农产品质量支撑体系不健全,管理检测不到位。

武川县农产品种植多数是由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自主经营,生产过程由经营者自行掌握,造成不同经营者之间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环节的把控、田间的管理都不统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且难以追溯,不利于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同时,我们在产品质量监管检测方面也是一个短板,产品质量缺标准、检测设备不足、技术人才短缺、资金保障困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产品质量支撑体系尚待加强和完善。

(四)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建设规划、扶持政策、配套措施不尽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还比较滞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机制,服务意识有待加强,人员、设备也需要进一步充实。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有限,企业信贷门槛较高,融资难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农业品牌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发展比较缓慢。

三、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创建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工作。要将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品牌企业发展作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并根据武川县自然条件、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情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要进一步厘清政府部门职责,健全协调机制,完善配套政策,细化服务措施,为武川县农业品牌创建搭好桥铺好路,如:在“三品一标”的申报工作中,职能部门应主动靠前服务,让企业少跑腿,让他们把精力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要加大品牌保护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通过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努力,着力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服务、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品牌创建之路。

(二)加强公共区域品牌创建,体现区域品牌特色。要依托公共区域品牌“源味武川”的创建,对武川县农业品牌进行整体形象设计和宣传,制定产品目录、建立产业标准、进行统一包装、统一推介。要抓好生产企业授权使用公共区域品牌工作,把马铃薯、食用菌、燕麦、藜麦、荞麦、肉羊、黄芪等优势农产品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生产企业纳入公共区域品牌使用范畴。要确保公共区域品牌的含金量,从创建工作开始就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依托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规程,从品种选育、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标准,夯实农业经济基础,筑牢品牌建设底线。

(三)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挖掘产品文化底蕴。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加强农业品牌公益宣传推广,将武川县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人文故事、产品内涵等融入到农业品牌建设中,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文化,提升农业品牌软实力。要积极开展宣传营销活动,持续搞好莜面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不断增强活动内涵,丰富活动内容。要注重发挥武川县乌兰牧骑在宣传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将农业品牌建设发展融入文艺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广泛宣传武川县农业品牌。同时,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区内外各类展销会和网络营销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和推广武川县的农产品,不遗余力的推动农产品走向区内外,努力提升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四)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经营管理水平。要积极引导和培育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营销大户等农产品经营主体树立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围绕马铃薯、食用菌、燕麦、藜麦、黄芪、肉羊等优势特色产业,给予政策支持,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龙头。要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的联系,开展技术合作,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实用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服务。要加强品牌建设的监督管理,充实监管人员队伍、配套完善检测设备,切实抓好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包装销售等环节的监管检测检疫,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农业品牌 篇5

积极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安全现代农业

茌平县贾寨镇党委、政府

贾寨镇地处聊北茌西,辖37个行政村,总人口3万人,耕地面积5.5万亩。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镇坚持以“农业龙头带动”战略为引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镇持“三品一标”认证的合作社6家、产品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1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2013年,品牌林菜产业使得全镇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全镇储蓄总额已达3.5亿元,位居全县第二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设基地育品牌 培育农产品品牌必须有优势主导产业作支撑。我镇在基地建设上,注重搞好区域规划布局,集中培植林菜主导产业,快速膨胀基地园区规模。全镇现有片林面积2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面积近万亩,生态经济林果基地千余亩,基地总面积达到3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60%,形成了

1“东林西果遍地菜”的产业格局。围绕蔬菜和林果产业,全镇拥有22个蔬菜生产专业村,5个大棚葡萄种植专业村,3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6个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1个蔬菜育苗厂,2处恒温冷藏加工厂。其中,仅第四代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就有4800多座,规模和档次在全市首屈一指。

二、强化标准创品牌

一是抓好农业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国家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去年投资50万元建成了镇农产品检测中心,强化检验检测手段,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在批发市场、合作社以及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7个检测室,加大例行监测和抽查力度,配备了14台农残检测设施和溯源条码扫描仪,安装监控摄像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2013年贾寨蔬菜所有批次产品的抽样合格率达到了99.2%。二是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重点是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各类农业药品的经营使用,严厉打击违禁使用高毒农药、兽药行为,每月开展一次由工商所、派出所等部门联合的执法行动,严防各类剧毒农药流向市场,净化市场环境,从而在源头上把住了农产品质量关。同时,与菜农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推广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实现了蔬菜生产的全程质量安全保证,唱

2响“吃好菜、到贾寨”的主旋律。

三、整合组织推品牌 一是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镇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8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95%以上的农民都已加入到专业合作组织中来,农民变成了股民,土地就是股本。合作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技术指导、生产监督、销售服务等品牌建设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真正成为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其中以“耿店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最为突出,该合作社经营服务已涵盖了育苗、药检、运输、精菜包装、恒温冷藏等生产流通的多个环节,年收入达到3000万元,社员年平均分红40%。二是加强农超对接。坚持走“商标注册、包装销售、挂牌经营”的路子,确保销售畅通。我镇品牌蔬菜现已进入亿沣、金鼎、京都等各大超市,且每公斤市场销售价格比同类品牌的其他产品高出0.2-0.3元,菜农足不出村就使自己所种的蔬菜直供到城里人的餐桌上。

四、政策扶持强品牌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我镇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为减轻企业和种植大户负担,农产品认证的费用全部由镇财政负担,3充分调动了品牌创建的积极性。二是加大资金协调力度。每年从上级信用联社和农行协调贷款近千万元投入到品牌农业生产中,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市、县对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同时以绿冠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试点,组建资金互助会,积极尝试破解资金瓶颈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镇政府投资20余万元,建成配备有大型电子显示屏、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的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促进土地这一稀缺资源向种养能手转移,为品牌发展搭建起了平台。目前,全镇累计流转土地已达8000亩,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如何发展品牌农业 篇6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发展品牌农业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章丘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着力构筑特色产业、质量安全、推介营销、公共服务四大体系,推动品牌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挖掘与培植并重,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实施“挖掘、引进、提升”战略,基本形成章丘大葱、奶牛、精品瓜菜、林果、水产养殖、优质粮食等十大主导产业,构建起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产业体系。一是注重抓好历史名优农产品的挖掘,做到以特取胜。对百脉泉景区下游明水香稻、白莲藕等优良种质资源实施抢救性开发,重现稻菽飘香、接天莲叶的美景;将品种提纯复壮与挖掘“原汁原味”的传统栽培管理工艺相结合,保持章丘大葱“高、大、脆、白、甜”的特质;打好“龙山文化”品牌,对龙山贡米进行品种改良、品牌整合,赋予其文化内涵。二是注重抓好引进与嫁接,培育优势农产品。引进栽培5000亩早熟嘎拉苹果,引进元丰、香玲等多个薄壳核桃良种和嫁接、丰产技术,形成了以曹范镇为主栽区的2万亩薄壳核桃基地。三是注重对效益较高的产业扩规模、提档次。作为全省第一个引进奶牛的县市,做大奶牛养殖产业,规模从最初的400头增加到3.15万头。

治标与固本相结合,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按照“生态、绿色、安全”的要求,全力提升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一是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32项农产品生产经营标准和操作规程,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的全覆盖。加快标准化生产标准、规程的推广普及,22处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达到500多个。二是切实强化技术支撑。在全国率先建起覆盖全市的农作物病虫害基层测报体系,建立与标准化生产相匹配的科技支撑体系,组织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频振灯杀虫、性诱剂、防虫网、色板等物理和生物杀虫技术,基本实现了农产品的清洁化生产。三是全面实行全方位、长效化监管。形成“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标准化农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超市快速监测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质量控制模式,确保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对接。

打造品牌与提升工作相结合,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围绕品牌农业发展抓工作提升,以工作提升促品牌农业发展,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树立起高效率部门、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一是抓品牌注册认证服务。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及个体农户注册商标、认证“三品”、争创名优品牌进行扶持,对农产品推介营销工作位列前10名的农业品牌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实行以奖代补。二是抓保真农业投入品供应。以供销系统营业网点为基础,以社会化销售单位为补充,搭建保真农资统购统销物流配送平台。三是抓新型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1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286个合作社和46处产地市场,发展种养和营销大户4000多个,成为发展品牌农业的主力军。四是抓保护支撑体系

建设。建立国家有害生物测报防治体系和济南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抓好禽流感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优化生态环境。

建设农业品牌 篇7

1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的意义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是一种以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为目标, 借助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业资源, 以农产品品牌为支撑, 以产业化生产为生产模式, 生产经营蕴含地域特色、高品质、差异化的农产品, 通过打造品牌和进行品牌营销, 利用品牌的溢价效应, 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确保农民获得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因其具有的良好市场形象, 较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较高的产品价格, 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有力武器。

1.1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问题实际上是农业产业天然弱势地位和农业产业效率低下的集中体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旨在借助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优化区域布局、强化社会服务, 在农村建立起市场牵引、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运行的机制, 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和大产业的现代化农业布局。所以, 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能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 重视产品品质, 增加生产效益。在流通领域具有市场竞争力区域品牌农业, 可以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充分体现特色农产品本身价值。一方面, 通过对农产品的精确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提高产品销售价格, 可以使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 产业链的延伸可增加各个环节的就业需求,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2 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是提高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村改革以来, 我国农业进入了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统一化的轨迹。同时, 市场越来越开放, 农产品短缺时代宣告结束, 农产品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冲击。所以区域农业仅依靠产品本身参与市场竞争显然不够, 必须要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目前, 世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已超越了品种与品质竞争时期, 进入了品牌竞争时期。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 可以把区域农产品所特有的资源禀赋转变成本地区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从而提高农产品和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区域农业品牌还可以利用其本身孕育的共同进化机制使区域内的产品经营者获取整个产业的协同效应。

1.3 通过品牌农业建设可以提高我区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农业产业化是集成资金、劳动力有形资源和品牌、技术等无形资源于一体, 且各种资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引导、缺一不可的经营模式。建设品牌农业, 可以利用品牌作为无形资源的增值功能, 通过有效整合有形和无形资源, 提升有形资源的边际收益, 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 在品牌基础上提升有形资源的配置效率, 最终提高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同时, 品牌农业经营是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现实条件

区域品牌具有区域特性和产业基础的内涵, 是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和品牌营销等行为活动的复合体。一个区域品牌必须在技术、品质和服务等方面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集成性和竞争力。所以, 区域农业品牌化是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要求和产物, 其内涵基础一定是具有区域优势、质量优良、具有市场前景和较高效益的农业产品, 同时也一定是规模和产业基础的农业。

2.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区域禀赋基础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中游地区, 全区分为三大板块: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引黄灌区地势平坦, 土地丰腴, 气候适宜, 自古就被列为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列。中部干旱带土地资源丰富, 阳光充足, 昼夜温差大, 空气清新, 污染少, 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具有比较优势。南部山区冷暖适宜, 雨热同步, 环境宜人, 发展生态农业具有比较优势。气候生态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独特、环境污染破坏少,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重要区域禀赋基础。

2.2 初具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带是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区域产业基础

宁夏已经发展形成了枸杞、奶牛、清真牛羊肉、瓜菜、马铃薯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形成了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的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枸杞、马铃薯等六种农产品被授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宁枸杞”和“盐池滩羊”两个商标获封为“国家著名商标”。已经基本形成了枸杞、奶牛等11个特色优势产业带。特色优势农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成为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区域产业基础。

3 宁夏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对策

推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必须找准优势特色产业中最具竞争优势和产地特色的核心元素, 通过核心元素与既有品牌资源、市场的相互作用, 增强产业集聚, 提升产品竞争力, 扩大市场份额, 整合地方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等品牌主体的合力, 最后形成具有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区域品牌。宁夏在推进区域品牌化的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进程中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以工业化思路加强现有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 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运作是建设农产品品牌的核心思路, 要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运作, 要以工业化思路加强现有优势特色产业带向产业集群的进化。目前, 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带的布局工作已基本完成, 但由产业带向产业集群迈进仍存在一定差距, 集中表现为产业带内产品布局分散、生产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产业链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单个经营者无法独立成为市场营销的主体, 难以推进农产品的品牌经营。通过产业集群建设, 将集群内相关企业、资源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结成本地化网络, 形成产业集群, 可以降低集群内关联企业、主体间的交易成本, 显著提升产业整体效率, 使集群内企业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规模化经营是打造产业集群的另一必要条件。首先, 要实施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是其中的核心。其次, 要实现区域化产品的规模经营, 提高优势产业带的总体产销规模。农产品的内在品质是农产品品牌的基础, 所以, 标准化生产流程建设是区域品牌建设的根本保证。其次, 还要对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系统的建设。专业化运作必须着力做好生产企业专业化、生产区域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提高专业化生产与经营水平。

3.2 区域品牌主体间的科学定位, 职能分工, 权益保障, 责任归属, 是协同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前提

农产品品牌具有收益主体分散、外部性明显等公共产品的特点, 从而品牌主体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品牌建设不能依照传统消费产品的品牌建设方式, 而是要遵循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本身特点、内涵来设计。首先, 必须对建设主体有明确的认识并进行科学定位。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在特征使得其建设主体是包括了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一体的复合建设主体。关联主体间分工协作、职责分配, 权责明确非常重要, 否则多元的主体行为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 而对品牌建设生成负面影响。所以,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的主体定位应是政府主导、合作组织中介与企业积极参与的模式。本文主要分析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政府在区域农业品牌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主导者的角色。在品牌建设中政府应在以市场导向的基础上, 发挥区域行政主管的职能, 打造本地区农业品牌。首先, 要加强政府在区域优势农业领域的营销意识和营销技能。其次, 要制定促进区域品牌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 建设维护信息畅通、信誉优良的交易环境, 这是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逐渐提高的外部保证。再次, 要明确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定位, 这是区域品牌发展提升的方向。最后, 要建立区域品牌保护机制, 探索区域品牌的准入、惩罚、经营、退出等机制, 保证区域品牌的商誉和持续发展。最后要引导建立产业内不同主体共同协作的品牌营销机制。

3.3 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优势品牌资源, 整合区域内弱小同质的相关品牌, 做大做强统一的区域、集群品牌

宁夏的中宁枸杞、盐池滩羊等已成为国家著名商标, 枸杞、矽砂瓜等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这些成为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化的宝贵资源。在此尤其强调地理保护标志的利用保护。地理标志是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 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其是区域品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能为区域特色产品带来巨大商机。运用地理标志作为区域特色农业品牌的载体, 是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卓有成效的路径。从各国发展的经验看, 地理标志已经成为区域特色农业品牌的重要载体。从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角度看, 宁夏的地理标志申报批准始终局限在注册、审批等初级的领域。而且由于标志使用服务跟不上, 保护不足等原因, 地理标志对优势特色品牌建设的贡献动力不足。所以必须在现有品牌资源的基础上要着力探索现有区域、集群品牌的整合机制, 整合相关品牌, 延伸特色产业的产业链, 塑造强势品牌, 实现区域、集群品牌内资源共享、提升产业价值。

3.4 加强营销渠道建设, 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为导向, 建设特色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确保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化的流通道路畅通

随着经济发展, 从农产品消费方式看, 农产品的消费特征呈现出对初级农产品的消费比例逐渐下降, 对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为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创造了条件。从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上看, 农产品流通主体呈现向消费终端集中, 卖方市场的到来导致流通控制权开始向产业链终端发展, 以物流配送为核心, 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日益壮大。所以要确保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通路顺畅且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必须打造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 并整合供应链中各部门、各单位的资源, 尤其是涵盖全区, 辐射周边目标市场的专业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闯, 陆琪男.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中国方法[J].农产品加工, 2010 (1) .

[2]谭涛, 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5) .

[3]周修亭, 陈大志.打造农产品高端品牌的策略[J].蔬菜, 2009 (11) .

[4]王新利.论农产品供应链与农产品品牌建设[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7 (4) .

“品牌农业”的品牌化 篇8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品牌农业或农业品牌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尽管几百甚至几千年来,我国各地基于自然禀赋基础而已经孕育出相当数量的区域性知名农产品品牌,但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品牌化进程而言,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品牌化进程依然相对滞缓。

品牌农业的发展现状

品牌农业特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取得相关的标准质量认证,具有相应的法定商标权,通过向市场提供具有较高认知度、美誉度,或良好的市场与社会口碑的农业类产品,最终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整体上正处于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与品牌化的孕育及其演变发展阶段,其中,以既有的规模化、组织化与标准化为基础,我国近年来业已涌现出相当数量的知名农产品品牌,积极地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品牌化进程。尤其是近期以来,联想、网易与SOH0等为数不少的通讯、网络与房地产企业已经或即将通过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高调进军农业生产经营领域。这些拥有资本、品牌与经营管理等诸多优势的企业无疑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品牌农业的发展进程。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的品牌工业和品牌服务业而言,品牌农业的孕育、成长路径与具体的实施策略具有非常显著的特殊性,即品牌农业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土地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者的能力等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从不同程度掣肘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品牌化进程。另一方面,鉴于品牌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现阶段我国部分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此是趋之若鹜,并纷纷将自身,的产品标榜为高端生态与有机农业品牌,而其实质却是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之乱象充斥市场。从而,尽管品牌农业看似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但因为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并且真假难以辨别,从而导致消费者信任指数逐步降低,由此进一步制约了农业品牌的成长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品牌农业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亟须正本清源,从政府与相关的立法、执法等机构,以及具体的生产者经营者两个层次,共同参与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业产品品牌化实施规则及其策略,以保障我国农产品品牌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制约品牌农业发展的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并且获得预期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或策略。但总体而言,在品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尽管农业品牌或品牌农业的发展贯穿于市场经济的历史演变长河,但市场经济品牌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率先涌现出大量的工业品牌。换言之,是工业产品及其企业经营活动率先开启了市场经济整体的品牌化进程。在此之后,自20世纪70年代伊始,又相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服务品牌。继品牌工业与品牌服务业之后,21世纪以来,我国再次兴起越来越多的品牌农业,重新开启了农业品牌化的演变进程,并逐步形成了品牌工业、品牌服务业与品牌农业并举的市场化品牌格局。概括地说,品牌农业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性:

一、显著的地理或自然禀赋特性。农业品牌首先是以特定的土壤、气候以及水分等等自然禀赋为基础条件,之后再附加人类的知识、技术等劳动智慧而逐步孕育、生成,因而,农业品牌率先表现为区域性或地域性知名品牌,而不是由生产经营者所设计、推广与传播的品牌成长轨迹。

二、其成长过程具有一种准公共性或公益性特征。农业品牌的申请、推广主体机构可能是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并在较大程度上由其主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品牌化进程,大量的生产经营者通常不会主动地为品牌进行相应的专用资金等投入,但却会因为区域性品牌的美誉度而享受品牌增值或品牌溢价收益,从而在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搭便车”现象。

三、品牌农业通常是一种特色农业。在一般意义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品牌化演进首先是一种基于自然禀赋基础条件下的特色农业,之后逐步演变为一种设施化的特色农业。

尽管品牌农业成长历史最早,其成长过程却最为漫长,即整体的品牌化进程相对滞后于第二产业。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以下制约因素:

首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规模生产。受到人口、土地制度等约束,我国实施人均土地政策,土地资源配置相对分散。因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与标准化程度较低,具有较为显著的分散性,这既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又较难以特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支撑农业品牌化进程。

其次,农业生产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与长远战略性目标,同时缺少品牌农业管理经验,这也是农业品牌或步入品牌经营时代的重要掣肘因素。

再次,既有的质量标准与技术检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品牌农业的发展。因为品牌农业的前提是需要经过相应的质量标准认证,为此需要政府或相关质量监管机构事前制定并颁布实施相应的质量标准制度,并且准备相应的技术检测工具。但显然,相对于其他国家相对完善的标准监督、检验制度以及技术检测手段,我国依然相对缺乏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品牌认证机制等,进而难以有效地保护真正符合质量标准的高端生态与有机农业的品牌成长。

品牌化路径及策略设计

如上所述,品牌农业与品牌工业皆标志着该产业的品牌化与市场化程度。但相对而言,农业产业的品牌化进程独具特殊性,即必须充分考虑诸如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分散性,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与技术附加值等因素。进而具体设计、实施品牌农业的品牌化路径及其策略,具体说,重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根据农业产品的基本类型,而分别选择行之有效的品牌化路径。众所周知的是,在传统意义上,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也是初级产业,其产品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种类型既是初级产品,但也是最终产品,如蔬菜、水果等系列产品,在经过简单的分类、整理与包装之后,即可以直接作为家庭、个人的最终生活消费品。第二种类型则是再加工产品,即除了部分的谷物、蔬菜与瓜果之外,大多数农业产品通常是作为加工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如奶牛养殖业是提供奶源用于加工鲜奶与奶粉、蛋糕等产品。显然,两种不同类型的农副产品各自存在不同的品牌化路径,农业生产经营者或企业客观上需要分别设计、规划与运作其品牌化路径及其策略。

其次,具体关于品牌农业的品牌决策可以有以下选择:

第一,选择使用具有准公共性特征的区域性或地域性品牌。品牌农业不等同于品牌工业、品牌服务业等,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或自然禀赋性差异的显著特征,各个不同区域的土壤、地质、温度、水分等地理条件,分别赋予了农产品天然的异质性特征,并由此使得区域内的农产品具有天然的品牌特质。也就是说,自然禀赋条件是品牌农业的核心支撑。在这种条件下,品牌农业通常是一种具有地域性标准与标志的产品品牌,从而具有准公共属性,通常由行业性协会或地方政府组织负责申请地域性的地理标志,而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者可以共同享用该区域性品牌。如烟台苹果、荣成海带等等。

通常,区域性的品牌农业首先是基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其次也需要政府等相关机构及时制定相关的质量、技术标准,同时,需要政府,尤其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技术、资金与管理要素的投入,即由技术、标准以及资金等嵌入进一步支撑品牌农业的持续培育、成长,最终保持区域性品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选择使用具有私人权益特性的类工业品品牌,也就是单独设计、使用企业或个人的私有品牌,即自主品牌或自有品牌。这种品牌策略既需要特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支撑,同时又需要特定的农业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也就是以生产者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战略举措为驱动,同时以特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以及质量标准等为保障。

第三,选择使用混合型的品牌决策。这类品牌策略同时具有区域性的或公共性品牌与私有品牌双重属性特征,即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一方面塑造自身的自有品牌,以凸显企业自身的品牌理念与文化特性等;同时又利用传统的地域性或区域性的品牌优势,以传统的区域性品牌内涵与品牌价值为基础,进一步嵌入新的品牌元素与品牌内涵,通过赋予农产品新型的品牌价值,最终获得相应的品牌权益,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最后,农业生产经营者以及政府相关机构需要设计、实施相应的品牌推广与传播策略,促进品牌农业的品牌化进程。如由地方政府主导设计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推广本区域内的农产品品牌,另外,对于企业或农业生产者而言,可以通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施品牌农业的品牌化推广。

一言以蔽之,品牌农业的本质是以农产品的品牌化带动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品牌化。通过实施农业的品牌化经营,既可以有效地满足消费者对于品牌农业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同时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率,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最终得以有效地摆脱“三农”困惑,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社会多重效应。

上一篇:高效课堂小组建设优化方案下一篇:2019年小学生晨会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