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2024-08-06

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通用8篇)

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篇1

单选 15*2=30;填空 20*1=20;简答 6*5=30;论述 2*10=20.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在动物界中就存在。保罗·朗格朗(提出)、埃德加·富尔(确定)---终身教育。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非制度化教育(对制度化教育的改良)思潮的代表。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育观念。孔子---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主张因材施教(启发)。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强调推理。

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学思想首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答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提出儿童分阶段教育)。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卢梭---小说体《爱弥尔》,引起人们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去研究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的兴趣。裴斯泰洛齐(瑞士)---信奉卢梭,实践家,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赫尔巴特(德国)---信奉康德,《普通教育学》。洛克(英国)---“白板说”:天赋智力人人平等,认为绅士教育最重要。福禄培尔(德国)---《人的教育》,幼教领域。斯宾塞(英国)---《教育论》,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其处于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时期。

拉伊/梅伊曼---“实验教育学”。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learning by doing“从做中学”。凯洛夫---《教育学》。

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法。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科学的现代系统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中。保罗·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概念。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性定义)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终身教育概念(时间、空间、方式、教育性质等方面):从横(统合性)纵(连接性和衔接性)两方面论述。

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正规化程度划分)从非形式化(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原始社会)到形式化(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无中学、年龄和班级区分),再到制度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正规教育)。

(实施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社会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原始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第二,原始性。目的单

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第三,同一性(内容、对象和目的)和全民性。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教会学校教学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1763年,德国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最早的义务教育。1986年,中国颁布“义务教育法”。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教育内部的民主化和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普通教育学》强调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我国“五四”前受其影响巨大)

凯洛夫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巨大。该书主要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系统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学科基本结构: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性。

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①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上几乎完全相对应;

②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小结: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的关系式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表现为政治不能违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更不能以政治代替教育。

学校的政治局势常常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

二、生产力和教育的相互作用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但根本性质是:生产活动决定教育活动。

三、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即普及)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第七、八章 教学(上下)

布鲁纳(美国)---发现教学法(learning by discovery)斯金纳(美国)---程序教学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 卢扎诺夫(保加利亚)---暗示教学

教学:在教育目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二、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三、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属学校工作;智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属教育内容,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

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有其特殊性(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中学教学原则(案例分析):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论述、简答):

定义: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2.设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让学生动手,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教学方法: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现教学:环节---提出问题,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验证假设,得出原理或概念。特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以独立探究为主。程序教学:目的明确,有利于强化学习动机,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也较少,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范例教学:由个及类再到规律直至获得经验实施教学,重视基础,利于迁移,但随着知识更新频率加快,选择范例教材难度加大。

暗示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学习,但对教师素质要求高,需有一定的医学和心理学知识,准备繁琐,对环境要求高。备课(案例分析):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弄懂、吃透、内化)制定教学方案:学期、课题(单元)、课时教学方案(又称课案)

【课案内容: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型、主要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内容具体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时间分配等)、教学反思。】 上课

课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任务划分)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采用的主要方法)试题类型:供答型(简答式和陈述式)和选答型(是非题、选择题和组配式)。测验的效度: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学业成绩检查的测验应围绕双基展开。信度:即可靠度。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班级授课制: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一定数量的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打破传统班级(跨学科能力分组/学科能力分组)和内部分组--不变传统班级(分组、测验、合并、再分组)。

主要优缺点:有利于因材施教,但困难也有:1.科学全面客观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很困难;2.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3.分组教学问题上学校、老师、家长难以达成一致;4.学生处于心智成长变化中,分组必须经常变化,给教学管理带来难度。

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设计教学之父)改进并大力推广。强调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但忽视系统知识,实施过程困难诸多,难以落实。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1920年首创,废除讲授制,改为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但过分强调个性差异,易造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第九章 德育

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形式上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初高中德育目标(注意对照):思想政治方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道德行为方面。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要求:与马列主义等相结合,与现实性相结合,符合德育总目标。2.正面教育原则;

要求:坚持正面说理,树立先进典型。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论述); 5.因材施教原则;

14、西方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

1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6、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17、《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8、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教育的两种不同性质<即分别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闲暇生活>。

19、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0、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19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21、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2、杨贤江化名李浩吾于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二

23、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2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的保存、传递、交流、融合、创造、更新等。

25、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26、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7、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28、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9、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30、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反映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31、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2、在教育系统的诸多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33、受教育权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

3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

35、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36、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广义定义)

37、隐性课程由贾克森于1968年在《教室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

38、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

39、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40、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41、教师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42、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43、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44、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45、赫尔巴特首次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

46、教学工作是围绕上课这个中心,由多种因素和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

47、测验能否准确考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取决于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4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整理与论证。

49、在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1903年《癸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50、德育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5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

答: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第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11、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区别? 答:传统的学校教育:“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优劣标准依据“筛选制度”,严格的“年龄阶段教育”,存在时空限制。

网络教育:“平等的”开放式教育,“兴趣选择”,“无年龄段教育”,跨时空教育。

1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答:第一,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第二,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第三,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第四,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13、学生文化的成因?

答: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三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第一,不均衡性;第二,顺序性;第三,阶段性;第四,个别差异性;第五,互补性。

15、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答: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

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16、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答: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教育是如何实现对人的地位提升的基本功能的?

答: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对人价值的发现,对人潜能的发掘,对人力量的发挥和对人个性的发展。四

18、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答:一,其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应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9、美育的任务?

答:一,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好审美情趣;三,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20、学生的义务?

答: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1、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篇2

自古以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促进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发展,我国出台了各种教育政策,其中,关于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政策正在不断完善中。而美国也出台了不少有关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教育政策,将两国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的优点与不足,以美国政策为参考,设计出更好的制度。本文尝试比较中美两国的教师资格证制度,希望能为完善我国的教育政策提出一些建议和参考。

二、中国教师资格证制度比较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最早确定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将中美的教师资格制度进行对比,可以对我国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有启发意义。

1. 中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比较

实施地方分权制的美国对各州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并不相同,但书面考试是最常用的方式,具体有标准化考试和非标准化考试两种,由ETS和NES两个考试机构认定,考试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一般技能、学科教材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具体学科教学法知识等。

中国也是使用考试作为认证方式,但各省是自行命题,而且没有统一的参考教材,考试内容包括普通话、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说课和健康体验证明。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几点异同:(1)两国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都没有全国统一命题;(2)两国的考试内容并不相同,美国根据考试科目安排考试项目,中国的考试内容是统一的;(3)美国主要采取书面考试,而中国有笔试和面试;(4)两国的教师资格认证机构不一致,美国有专门的考试服务中心和国家评估系统,即ETS和NES,而中国并没有安排专门的机构规定教师资格考试。

2. 中美教师资格证有效性的比较

美国教师资格证规定了有效期,具体有1年、3年、5年和终身几种,这些年来,美国一些州废除了终身教师资格证的规定,被十年有效期长期证书取而代之。

中国教师资格证没有有限期,只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基本就是终身有效,除非受到了刑事处罚,弄虚作假获得教师资格证或品行不端,影响恶劣的,这几种情况会被剥夺教师资格证。

综上所述,中国教师资格证没有有限期,而美国的资格证有时间限制。

三、中国教师资格证制度的缺陷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教师资格证制度,可以发现中国教师资格证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师资格认证条件不够严格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中国对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通话级别和身体素质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条件不断放宽,也没有制定更严格的能力标准。从目前来看,教师资格证申请者通过教师资格笔试和面试的做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准教师”的专业素质,因为笔试和面试成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再加上师范院校毕业生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证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这都导致中国的教师学历综合水平没有美国高,这是造成中国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的重要原因。

2. 教师资格证制度实施终身制不现实

根据上文分析已经得知中国并没有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限。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各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层出不穷,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快速膨胀,教育对象的身心特征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制意味着教师资格证申请者只要获得资格证,就能够终身从教,不用受到时间限制。这种情况会造成教师养成不思进取、散漫怠惰的教学作风,不会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进而影响到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3. 教师资格证制度认证标准不够规范

通过对比中美教师资格证制度的认证标准可以看出,中国的认知标准缺少应有的规范性,认定资格时缺少足够的可操作性。目前,中国教师资格证认证主要规定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学历标准。而考试内容更偏重理论知识,对申请者的说课能力把关不足。仅仅依靠15~20分钟的说课难以全方位考察出申请者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对已经获得教师资格证后的实习能否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复核标准,这直接降低了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

四、美国教师资格证制度对中国的启发

1. 优化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如今,中国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无需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就能获得证书,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只要通过理论考试、说课面试和医院体检后就能获得证书。这些考核内容基本只能考察出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鉴于此,中国应该借鉴美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中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测评,还要包括实地实习、录像考察等。理论考试内容不能仅涵盖理论知识,还要考查申请者对现实案例的见解能力,还要增设实习期,实习过关后才能获得证书。

2. 打破教师资格证终身制

美国的教师资格证有时间限制,5年一更新,证书到期后要再次接受培训,合格后才能获得新的证书。这种做法值得中国采纳。中国可以对刚毕业的新教师颁发实习教师资格证,有1~2年有效期。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再获得有效期为1~5年的短期教师资格证;对表现优秀,在教学科研方面有优异表现的教师可获得长期教师资格证。对于那些有证书但没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则注销其资格证。这些做法可以促使教师队伍保持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意识到获得资格证并不意味了有了“铁饭碗”,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才能适应新形势。

3. 提升教师资格认证的权威性

在美国,教师资格认证机构通常是各自独立的,但是有一个统一的认证机构,即ETS和NES。中国要借鉴美国做法,成立专门的统一的认证机构。可以从全国选拔一批优秀教育者组建资格认证委员会,专门研究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审核教师资格标准,把关教师资格质量,促进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美国奥巴马总统在2015年11月12日也颁发了“力争上游(race to up)”计划,该计划提出美国要对基础教育加大投入,提高教师质量、促进教育问责。由此可见,中美两国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在教师资格制度方面,中国要参考美国的先进做法,根据自己的国情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以此为基础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赵凤娟.中美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刘红梅.中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探索,2008,(11):136-138.

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篇3

教师资格制度是当前我国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关键,从教师教育发展的大局上看,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启动了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将为我国教师的培养、考核、任用、评聘等提供制度保障,为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原动力,从而带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它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与现行的教师教育制度的衔接还有许多不顺畅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过程中,应该摆脱狭义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概念,尽快建立师范教育机构的认证系统、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和教师培育课程认证系统,将教师资格制度扩展为一个师资培育的根本性制度,并予以有效的实施”。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与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相适应的教师资格制度,共同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一、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对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意义

教师教育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国家对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结构模式的基本规定。主要包括对教师教育的内涵、性质、功能、结构,教师教育的基本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师教育的模式、过程,教师教育的机构等的规定。教师教育制度是提高教师素质和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现在世界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教师教育制度,旨在通过教师教育制度,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以达到保证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都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主旨。因此,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教师资格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决定着教师教育的内容、过程、方式、模式、考核等,对教师教育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准的不断提高,教师资格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或变化。所以说,推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轨道的前提,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法律手段。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通过严格的考核与认定程序,严把教师进入的关口。通过对申请从教者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评鉴,向那些具备教师资格条件者发放教师资格证书,挑选出合格的人员从事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2.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的特点,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强,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职业。其性质决定了只有通过专门培养、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教师职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将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确立教师职业的法定地位。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3.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教师资格制度构筑了教师入门的关隘,既是严格的,也是开放的。这对于改变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或学科结构的单一性局面、丰富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类型、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组成必将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也为学校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了条件,使教师素质、教师质量形成良性循環。

二、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间衔接不顺畅的表现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准入制度,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仅有三年多的时间,在法规建设、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教师资格制度规定和实施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教师教育制度实施的因素,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范院校的毕业证书等于教师资格证书。现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16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这种规定显然与教师教育制度存在矛盾之处,不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不仅在实践上受到质疑,而且在理论上也缺少说服力。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离教师是“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相去甚远。学历合格不等于能力和水平的合格,师范院校的毕业证书并不等于教师资格证书。

2.教师任职的资格等于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的考试合格。《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只要符合所申请教师资格类别的学历要求且志愿加入教师职业的社会人员,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这几门课程的考试和认定考核,即可获得教师任职的资格。只要通过这几门考试考核就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员吗?教师资格制度对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由上而下的教师覆盖制度。这涉及到教师资格的融通性问题,我国的教师资格共有七级,《教师资格条例》第五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的等级的种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这是完全由上而下的教师覆盖制度。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这方面的界定过于模糊,会为实际操作带来许多不便之处,不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4.教师资格的终身有效性。我国教师资格没有期限的规定,具有终身证书的性质。教师一旦获得资格证书,就意味着终身具有执教的权利。而终身制意味着教师一旦获得教师资格后,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便没有任何约束力。而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改革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加强与教师教育制度的衔接,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1.提高教师资格准入标准,推动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资格标准主要是指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育实践的标准。其一提高教师资格学历要求。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中对于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和课程标准特别是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规定偏低,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已经实现了大学化,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以学士学位为基础,并开始延伸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其二提高教师资格专业课及实践要求。教师培养的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老三样”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比较单一和薄弱,也不适应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开设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能等培养教师专业内涵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突出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并加大实践训练的力度、增加实习、见习的时间。无论是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还是课程标准,它们的提高必然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开发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模式等,因为教师资格的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集中反映了社会和教育变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是教师教育变迁的最根本的动因。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师教育模式的整体性变革。”

2.清晰界定教师资格融通性,取消完全自上而下的覆盖式制度。我国的教师资格有七种,它们间在一些教育原理上有相通之处,但它们的学科性、专业性都有不同的特点.而申请各类型教师资格时,仅对一般的教育原理做了规定,对它们学科性、专业性规定却缺乏明确的规定。教师资格的分类细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如日本的教師资格分的比较细,且不能上下融通,在职教师中,有76%的初中教师拥有高中资格证书;有55.5%高中教师拥有初中教师资格证书;有63%的小学教师拥有初中教师资格证书;有28%的初中教师拥有小学资格证书。教师资格类别的细化及不融通性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学对师资的实际需求,能提供与各种类别的教师资格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教师,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

3.规定教师资格的有效期,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由于制度的限制,不可能从实质上解决教师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问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很强,教师资格终身有效,不利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考虑,应对教师资格有效期作出年限规定。在美国一些地方如田纳西州、加州等出现了一种期限五年的证书,期满必须更换新证,才有资格继续任教。教师资格有效期的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所有教师必须定期地进修培训,保证了教师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可能。

4.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和多次认定的制度。提高教师资格学历标准虽然具有促使教师教育水平提升的功用,但不能为教师教育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在认定教师资格以后,学历的作用就随之消失了。而教师教育是终身教育,这种终身教育既需要教师教育制度提供保证,也需要教师资格制度予以强化。因此,建立教师考核和资格二次认定制度就非常必要。在教师考核方面,需要根据《教师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教师考核实施的有关规章制度,使考核制度能够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来进行,并建立以考核结果为依据的教师受聘任教、收入分配或者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等制度。在教师资格再认定方面,可把同一种类的教师资格分为2个等级:初级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教师资格证书。初级教师资格证书是对符合教师资格学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公民颁发的证书,它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成绩合格刚毕业的新教师。初级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可规定为5年。由于大多数新教师适应教师岗位的工作并达到比较熟练程度,大约需要5年时间。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考察合格,并且完成了规定的进修课程的学分,可进行教师资格的二次认定,颁发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意味着他在教育教学方面已经接近成熟,具备了合格教师标准。如果经过考察不合格者,要取消其初级教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每隔5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合格,取消其教师资格。

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 行分阶段教育的教育哲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2.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政治学》 D.《大教学论》 3.《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A.教学要遵循一定顺序进行 B.启发式教学 C.教学要把握最佳时机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A.精神 B.物质 C.组织 D.制度 5.学生文化的特征包含()A.过渡性、统一性、生成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生成性 C.稳定性、正式性、互补性 D.适应性、多样性、互补性

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应该重视()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形成学生品德

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开班会 D.与其他学科教师沟通

8,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县以及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课程标准 9.制订课程汁划的首要问题是()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 C.课时分配 D.学生兴趣 10.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理论。

A.自学一辅导式 B.发现教学 C.范例教学 D.教学过程最优化 11.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A.京师大学堂 B.清华大学 C.京师同文馆 D.蒙学院 12.利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来教育学生,这属于()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3.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发给学生相应的小红花,这种做法属于()A.强化法 B.示范法 C.代币奖励法 D.系统脱敏法

14.老师两次用同一张试卷测试相同的学生,结果两次学生的分数相同,这种分数的稳定 和不变是测验的()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15.班主任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方式称为班级()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由___________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17.青春期里,学生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要迅速得多,这是由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的__________。

18.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普及__________学说和发现法。19.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__的要求。

20.__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21.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重视__________的培养。22.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属于迁移种类中的__________。

23.__________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 联系的过程。

24.__________既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25.教学直观包括:实物直观、__________和言语直观。

26.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发展,一般经过从他律到__________的阶段。27.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__________,二是寻求发展。28.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明确的__________。

29.从__________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 课程。

30.教育中介系统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媒介和__________。31.问题的形式主要有开放式问题和__________。

3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__________。

33.__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34.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一种以__________为主的教学方法。

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_______为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道小题,每题6分,共30分)。36.我国当前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37.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38.与传统课程相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有哪些方面的转变? 39.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4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41.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特殊功能? 42.某大学化学系的高才生,分配到一中学任教高中化学,他每节课尽心讲授,渴望将其化学才智传给学生。但结果却与愿违:学生埋怨教师讲的东西他们无法理解;老师责备学生太笨,自己的苦心得不到回报。

试以教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参考答案及名家精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 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 想渊源。

2.【精析】B《论演说家的教育》是昆体良的代表作,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是 世界最早的教育论著,注意两者的区别。

3.【精析】D《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 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 不反也。”强调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

4.【精析】A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5.【精析】B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识记题。

6.【精析】B“授人以渔”即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7.【精析】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8.【精析】C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 5 主要依据。

9.【精析】A制订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10.【精析】c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11.【精析】C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即北京大学的前身。

12.【精析】C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13.【精析】C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发给数 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这种方法属于代币奖励法。

14.【精析】B信度即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程度,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性程度。

15.【精析】A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题中所述为常规管理。

二、填空题

16. 教与学 17.不平衡性 18.结构主义 19.初等教育 20.校风 21.创新能力 22.横向迁移 23.下位学习24.课程评价 25.模象直观 26.自律 27.学会调适 28.共同目标 29.课程功能 30.教育环境 31.封闭式问题 32.示范性 33.政治经济制度 34.探究活动 35.教学

三、简答题

36.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 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7.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 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 系,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注意以下 几点: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③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 心。④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⑤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38.①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②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教育;③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④既强调健康体魄,又强调健 康心理。

39.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能不能自觉贯彻正面教育原则,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能 力、经验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感的考验。贯彻这个教育原则,在内容和方法的结合上,应该体 现正面教育的坚定性和教育方法的民主性、灵活性的统一。它的基本要求是:①毫不动摇的向 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世界观的正面教育。②坚持救学中的民主精神,循循善诱,积 极疏导。

40.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班 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 施教学活动,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 好的班风。班级是学生全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 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组织中存在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存 在着一定的组织层次和工作分工。

四、论述题

41. 【参考答案】(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引导和培养,塑造功能。社会对个体的要求 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划的目 标,学校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发展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 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发展的进 程。(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 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个体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能够发现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地采取教 育措施,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42.【参考答 案】这个案例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之 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关系。另外,这个教师也没有掌握好教学规律。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 都应该坚持学生为主体,备课要备学生,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1)协调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众多的教师素质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文化知识,尤其是教师要确立正确的 “学生观”。其次,必须把正确的“学生观”付诸教师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工 作关系。

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试题二 篇5

1.【精析】D克伯屈首先提出设计教学法。

2.【精析】C入学条件等级森严说明了受教育权的分配不平等。3.【精析】D题干是对班级平行管理概念的阐述。

4.【精析】B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 工作的能力。

5.【精析】A此观点体现了教育无目的论。6.【精析】B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专业人员。

7.【精析】c班级建设的设计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为最重要。

8.【精析】A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 本要求。

9.【精析】D“双生子”实验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10.【精析】C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

11.【精析】A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13.【精析】B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精析IA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 本途径。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所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需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

15.【精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填空题

16.《普通教育学》 17.学校系统 18.政治经济制度 19.人力资本 20.外铄论 21.教学目标 22.人的全面发展 23.人格特征 24.专业人员 25.课程设计 26.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27.讲授法 28.巩固知识 29.形式型 30.备课 31.道德教育

32.教育方法 33.明确的共同目标 34.专题总结 3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简答题

36.(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摆脱文盲的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7.(1)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增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把两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建构。

38。(1)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能力素养。与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自我反思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3)知识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39.(1)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40.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四、论述题

4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爱德华家族人才辈出固然与他们优良的遗传因素有关,优良的遗传素质为该家族成员的成才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生理前提,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还不等于现实,遗传素质只能为该家族的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前提,仅具备这样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缺乏个体的主观努力,是无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所以,我们只能说,爱德华家族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客观物质条件优越,具有遗传素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环境条件。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发展的优先权。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和随之而产生的教育条件,能顺利发展他们的才能,另外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力量、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作用,这都有利于后代的成才。当然,他们的主观努力也是他们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结合,构成了他们成才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条件。所以,尽管该家族人才辈出,但这并不完全是遗传决定的,不能夸大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青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做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做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013年湖南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临考冲刺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A.杜威 B.华虚朋 C.帕克赫斯特 D.克伯屈

2.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A.教育的领导权 B.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受教育权的分配 D.教育目的

3.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A.自由管理 B.民主管理 C.常规管理 D.平行管理

4.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

A.使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内容当堂理解,当堂消化

B.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C.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D.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5.“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体现了()的观点。A.教育的无目的论 B.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6.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A.国家干部 B.专业人员 C.公务员 D.自由择业者

7.班级建设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制定()A.具体方法 B.实现目标的途径 C.班级建设的目标 D.工作程序

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B.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C.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是教育的重要条件。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10.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的是()A.形式型策略 B.问题化策略 C.结构化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1.体谅模式把()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14.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A.课程实施 B.教学过程 C.课程评价 D.课程标准

15.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 在题中的横线上)。16.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__________为标志。

17.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18.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__________。

19.舒尔茨把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称.20.中国古代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是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__________。

21.教育目的的层次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__________。2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__________学说。23.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__________的人。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__________,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5.__________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26.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_________。27.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__。

2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__________、运用知识、检查知识。29.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_________、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30.__________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31.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__________和心理健康教育。

32.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______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3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和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34.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__________。

3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重的需要、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道小题,每题6分,共30分)。36.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37.简述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38.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39.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40.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篇6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B、教育规律 C、教育原则 D、教育技术 2.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观点的教育家是()。A、布卢姆 B、凯洛夫 C、杜威 D、布鲁纳 3.“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一种()思潮的体现。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 C、形式化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

4.“长善救失”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经验,并没有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消失,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不变性 B、发展性 C、保守性 D、历史继承性

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夸大了()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学校教育 6.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洛克的“白板说”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个体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及时施教,心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A、学校 B、家长 C、学生 D、教师

9.“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这句话隐喻学生的学生中具有()。A、主体性 B、客体性 C、被动性 D、强制性 10.校园文化属于一种()。

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学校课程 11.()不属于教师职业的角色。

A、示范者 B、管理者 C、研究者 D、法人 12.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为中心。A、劳动 B、科研 C、教学 D、社会服务

1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4.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是关键。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内容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家访

C、转化后进生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5 ACBDB 6——10 BADAA DCBDD

二、填空题

1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17.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18.赫尔巴特的 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19.学期结束时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写评语,这种德育方法属于。20.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 作用。

21.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22.我国现在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 2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

2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的关系。

25.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

26.我国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学校的特点以及校外环境。28.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 为基础。

29.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说明了教学具有。30.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1.目前,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32.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和心理健康教育。33.品德(道德)水平34.平等管理 35.民主(型、式)

3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 之间的矛盾。

34.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这种班级管理模式称作。35.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最适合的领导方式是。

17.《论演说家的教育(或培养)》 18.《普通教育学》 19.品德评价法 20.主导 21.最近发展区 22.建设者和接班人23.教育育人 24.(民主)平等 25.综合课程 26.过程与方法27.教师的特征(点)28.直接经验 29.教育(或思想)性30.领会知识 31.班级授(上)课制 32.道德教育

三、简答题:36.简述教师的人格特征。

(1)积极的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忍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兴趣。37.发现教学包括哪几个环节?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2)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3)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4)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38.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哪些方面?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巩固新教材;(4)布置课外作业。39.在德育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陶冶法?

(1)创设良好的情境;(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0.如何建立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论述题:

4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要发展,教育先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请你运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现在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2)教育对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42.有人说:“学生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一步,走入社会退两步。”请运用有关德育原则分析这种现象。

(1)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地教育影响;(2)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在德育实践中未能很好地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该原则要求:①校内外各方面的影响要协调一致;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加强德育的计划性。教育学(中学)2009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A、《学会关心》B、《学会做事》C、《学会生存》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A、弦琴学校B、鸿都门学C、国子监D、航海学校

3、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昆体良

4、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B、《礼记》C、《史记》D、《左传》

5、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以下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A、加拿大B、美国C、法国D、英国

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D、学生亚文化

7、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点。

A、主体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

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

A、方向性B、可能性C、现实性D、必然性

9、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理论联系实际B、因材施教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10、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11、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1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培养品德和审美情操

13、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

14、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15、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 CBBAD。CCBCC

BABA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6、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是近代以 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17、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 从而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8、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可控制性、相对稳定性和 性等特点。

19、普通教育学有两大基本任务,分别是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教育学的。20、1657年发表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的学者是。21、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与赫尔巴教育学形成对峙的教育理论,首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 教育理论。

2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 性

23、教育教学中“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24、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在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最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论和 本位论。

25、从层次来看,教育目的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

2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具有一定的 能力。

2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关系。

28、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包括社会、儿童和。

29、常用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和 评价模式。30、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5个阶段,包括:、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3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32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综合型 型四种主要类型。

33、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情、意、行。

34、教师就某一思想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明白事理的方法叫。

35、班主任的领导风格一般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 型。

16·学校;17·身心发展;18·专门;19·实践运用;20·夸美纽斯;21·实用主义;22·双重;23·个别差异性; 24·个人;25·教学目标;26·研究;27·相互促进;28·知识;29·目的游离;30·激发学习动机;31·上课;32·方法;33·知;34·谈话法;35·放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与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哪些特点?

(1)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大众化道路;(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3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答:(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的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3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按照不同学科,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注意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顾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9、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答:(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 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40、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4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41·答:(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十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答对1点计2分,2点计4分,3点计5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了会换的。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这个案例。

42·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1分);(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1分);(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机制;(1分);(4)掌握规律性知识、举一反三;(2分);(5)启发学生独立思考;(2分);(6)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2分)。(联系实际论述1分)

43、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也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请运用德育的原则,谈谈这个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的问题。

43·答:(1)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2分);(2)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分);(3)对学生的要求正确、具体、严宽适度;(2分);(4)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要认真执行。(2分)。(联系实际论述2分)教育学(中学)

一、选择题:

1、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2、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3、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属于教育调查中()A、全面调查 B、个案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4、提倡“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A、杜威 B、巴班斯基 C、赞科夫 D、布鲁姆

5、对教育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力 B、意识形态 C、执政党 D、政治经济制度

6、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错误的选项是()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应该具备哪方面的素质()A、忠于职守 B、团结协作精神 C、人际交往能力 D、良好的道德修养

8、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柏拉图 D、杜威

9、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D、都是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0、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11、道尔顿制的首创者是()

A、克伯屈 B、伯克赫斯特 C、道尔顿 D、布鲁纳

12、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 A、自我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1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A、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 B、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 C、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 D、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14、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A、群体意识B、社交能力C、自我教育能力D、合作能力

15、教师的任用方式一般有三种,它们是派用制、聘用制和()A、代用制 B、自用制 C、长用制 D、暂用制 BCCAA CDDCA BBDCA

二、填空题:

16、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活动是 的社会实践活动。

17、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18、誉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夸美纽斯于1657年发表的《 》,被是近代最早的一教育学专著。

19、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可分为四大类:(1)知道是什么,(2)知道为什么,(3)知道怎么做,(4)。20、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虽受制于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但同时它也具有

21、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人的发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这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说中的 论。

22、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过程中实现的。

23、国家的教育目的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而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所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通常称为。

2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学说。

25、青少年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其发展具有潜在可能性和 性,因此教育的引导至关重要。

26、现代师生关系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和社会体系模式。

27、课程的设计不仅要体现社会、学科的要求,也要体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这说明了课程设计要符合 性的基本要求。

28、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管理的改革趋势是实行国家、地方和 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9、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此为中心。

30、课的结构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综合课大体由五个环节构成:组织教学、、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31、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32、在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通过创设良好情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称为

法。

33、在当前班级管理中,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常常偏重于 专断 型。

34、班主任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研究学生、、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35、世界各国都将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来管理,就管理体制而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 制。

16.培养人 17.文字 18.《 大教学论 》 19.知道谁有知识20.相对独立 21.外铄 22.社会实践23.教学目标 24.人的全面发展25.可塑 26.相互作用 27.发展 28.学校 29.教学 30.检查复习31.班级授课制 32.情感陶冶 33.专断 34.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5.中央和地方合作

三、简答题:

3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①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②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③促进政治民主化

3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8、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 ①树立新型的师生观②建立教师威信③善于同学生交往④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39、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

答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②教师的特征③学校的特点④校外环境 40、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 40.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气氛热烈

41、培养和建设班集体,班主任需做发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41.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四、论述题 :

42、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那么,佻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的原则?

答①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②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a.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c.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教学民主。

43、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答: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培养; 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的问题④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教师要长期不懈,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教育学(中学)20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1.在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中,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斯宾塞 D、卢梭 [ ] 2.在欧洲奴隶社会时期,斯巴达十分重视

A、军事体育 B、体操训练 C、文雅教育 D、文法教育 [ ] 3.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所建立的学习理论,是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为其核心内容,并着眼于使所有学生的学习都达到一定的目标,被称为

A、结构课程理论 B、教育与发展理论 C、从做中学理论 D、掌握学习理论 4.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 B、夸美纽期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斯宾塞的《教育论》 5.教育能够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说明教育具有 A、政治效益 B、技术效益 C、文化效益 D、经济效益 6.教育要重视培养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这一要求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7.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了

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休体发展的影响 D、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8.各层次的教育目的中,既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是

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标 9.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

A、人格平等 B、主导地位 C、自主发展 D、自由发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体活动的室内吸烟”,这为了保护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1.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2.“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3.考核和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是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自我评价法

14.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经过多次的培养或矫正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这表明德育要遵循

A、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B、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D、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5.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来影响集体,这种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的效果的管理方式被称为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目标管理 D、平行管理 1-5:B、A、D、C、D 6-10:C、B、C、C、B ll-15:A、D、B、A、D

二、填空题:

16.促进学习化社会产生并带来教育观念变革的“终身教育”概念是以“、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

17.“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这说明教师工作具有明显的 性。18.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 》一书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19.教育实验法是教育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在运用这种文法时可采取三种形式,即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 实验。

20.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培养人才、宣传思想和。21.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22.关于个体发展的动因,有人认为它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这种观点被称为内发论;而有人认为它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这种观点被称为 论。2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24.教育目的的制定既受到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约,还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

25.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即必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

26.课程评价主要有 功能、修正功能和决策功能。

27.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性、简捷性和交往性四个方面。

28.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 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29.综合课大体上由、检查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五个环节组成。

30.测验的 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31.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部矛盾运动,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 能力的教育活动。

3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要素构成,其中受教育者既是受教的客体,又是 的主体,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

33.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基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34.在班主任工作中,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目标最能体现班主任作为 者所发挥的作用。35.学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16生活 17示范 18论语 19循环 20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促进民主21最近发

22外铄 2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24身心发展规律 25道德修养 26诊断 27引导28新的问题情境 29组织教学 30效度31自我修养32道德实践 33社会组织34设计35教职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6.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1分)②同伴群体的影响(1分)③师生的交互作用;(1分)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1分)⑤社区的影响。37.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①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1分)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1分)③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1分)④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美学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2分)

38.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①产生新的课程方案(1分);②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1分);③合目的性;(1分)④合科学性;(1分)⑤合发展性。(1分)39.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1分);③学生特点(1分);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1分);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40.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40、①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1分)②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2分)③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2分)41.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资格和任用;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激励;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有位教育家曾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请你说明教师人格特征的内涵,并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具体包括:①积极乐观的情绪;②豁达开朗的心胸;③坚韧不拔的毅力;④广泛的兴趣。

43.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我们现在不知该怎样面对我们的班主任,她对我们动不动就是一顿骂,甚至打上几巴掌,有次把一个同学都打得流鼻血了.还有一次,有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一些知识点不懂提出疑问,班主任就说了一些很刺激的话,然后课也不上了,坐到讲台上就向我们大发脾气,说什么400分以上的同学留下来听课,其他同学不愿意上课、听不懂的就滚到操场上玩去!让我们不上课,我想问她有这个权力吗?她曾经找我们班的一个女生谈话,说“xxx,你看你脸皮蛮厚的,我从初一讲到你初三,你一点愧疚感都没有,说难听点就是死不要脸。”你猜猜我们同学管她叫什么?——变态老师!

(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哪项德育原则。(2)谈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生观。

43、①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要点3分,论述2分)②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人。(要点2分,论述1分)③学生的合法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2分)教育学(中学)200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l、《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于《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 C.《春秋》 D.《论语》

2、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撰写的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本主义与教育》

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是

A.家庭教育 B.社区教育 C.发明创造 D.学校教育

4、在校园文化的多种表现形态中,核心是

A.校园物质文化B.校园环境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D.校园的组织制度文化

5、“揠苗助长”教育方式的错误在于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B.不平衡性原则C.互补性原 D.个别差异性原则

6、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社会本位论C.个人本位论 D.中国具体实际

7、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A.权利平等 B.义务平等 C.知识平等 D.人格平等

8、在学生具有的权利中,最主要的权利是

A.人身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9、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 A.“知”是关键 B.“情”是关键 C.“意”是关键 D.“行”是关键

10、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依据的是 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 C.课程功能 D.课程组织核心

11、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具有

A.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 B.强制性、普及性、民主性 C.强制性、阶段性、基础性 D.强制性、开放性、针对性

12、在学生认识发展的下列阶段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应选择 A.讲授法 B.谈话法 C.启发法 D.练习法

14、内容型教学策略的两条主要途径是指

A.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B.结构化策略和生活化策略 C.问题化策略和全面化策略 D.生活化策略和全面化策略

15、班主任根据学校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设计时,最主要的是要

A.制定班级建设的目标 B.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 C.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D.确定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1-5:C、B、D、C、A 6-10:A、D、D、D、C 11-15:A、B、B、A、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7、卢梭是启蒙时期的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作品《____________》中,他大力宣扬自然主义的教育理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1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教育仍然具有____________性。

1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它不但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____________,而且还能为教 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20、____________是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的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21、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____________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22、__________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它的制约。

23、搞“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负担,是对学生____________权的侵害。

24、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向积极因素方面转化,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____________的能力。

25、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____________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26、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____________的总和。

27、三个层次的课程文件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____________。

29、教学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目的。

30、“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这句话说的是教学应当遵循_______________原则。

31、与人类的认识过程相比,教学过程是一种____________的认识过程。

32、______________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33、在教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____________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

34、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____________中心”的领导方式。

35、在交往中,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的交往类型是按交往双方的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来区分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类型是按交往双方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同来区分的。17爱弥尔 18相对独立l9动力20成熟21差别性22教育目的23身心健康 24自我教育25因材施教 26进程27教科书29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0理论联系实际 31特殊32.备课33.分组教学34.集体 35.数量多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见P12-13

37、遗传对个体发展有何意义? 37.见P71-72

38、简述学生应承担的主要义务。38.见P106

39、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39.见P198-201 40、在课程实施中需要分析的教学任务通常包括哪些方面?40.见P141

41、作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应如何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41.见P235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各方面都优秀的“全才”,而“全才”在目前社会条件下是很难有的,因而素质教育无法贯彻实施。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为什么?42.见P95-98

43、传统教育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单一的传与受的关系,不适当地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意志,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儿童中心主义又走向另—个极端,把教师降到从属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正确地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3.见P117-121 教育学(中学)200

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生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是

A、身心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 ] 2.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运用了德育的 A、体谅模式 B、认知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D、价值澄清模式[ ] 3.班集体的核心队伍是指团结在教师周围的一批

A、优秀学生 B、进步学生 C、班队干部 D、积极分子 [ ] 4.“学生如同泥坯,他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这个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A、可塑性 B、发展性 C、能动性 D、向师性 [ ] 5.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因素是

A、教育方针 B、政治经济制度 C、教育政策 D、科学技术 [ ] 6.班主任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都属于学校的

A、物质文化 B、环境文化 C、精神文化 D、组织制度文化[ ]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反映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个体实践 [ ] 8.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古代教育家是 A、墨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 ] 9.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康德 C、洛克 D、杜威 [ ] 10.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 B、艺术素质 C、思想道德 D、强健体魄 [ ] 11.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教学方法改革 B、教育体制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学手段改革 12.环境保护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它属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科中心课程 13.主要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4.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说明学生认识的对象是 A、具体的 B、直接的 C、模糊的 D、间接的 15.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中,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是 A、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B、有利于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 C、有利于系统传授知识 D、有利于因材施教

1-5:C、A、D、C、B 6-10:D、A、B、C、A 11-15:C、B、B、D、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对应于小组讨论道德两难问题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提问可分为引人性提问和_____________ 17.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___的关系 1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____________化。19.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____________化的过程。

20.教育对政治经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为政治经济制度____________;它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它可以促进民主。

2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教育再生产____________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两方面来实现的。

2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____________的一门科学。2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的____________向积极的方面发生变化。

25.内发论强调个体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由身心____________决定。

27.马克思关于人的____________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8.安排课程丧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____________原则。29.在我国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文件中,_______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31.在教育史上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32.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学习间接经验要以____________为基础。33.直观教具可分为____________和声像直观。

34.根据一节课所完成教学任务的类型数,可将课分为单一课和____________课。35.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

16.深入性17.互动l8.多样化19.个体20.培养人才21.劳动力22.教育规律 24.身心特点25.成熟机制27.全面发展28.生理适宜29.教科书31.赫尔巴特32.直接经验33.实物直观34.综合35.班级授课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6.班集体对学生有哪些教育作用?36.见P227 38.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8.见P43-46 39.什么是广义的课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9.见P122、P128-129 40.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40.见P173 41.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41.见P177-183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新年伊始,某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指导意见》正式在参加 课改的试验区推行。根据该《指导意见》,如果初中毕业生被确认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参加升国旗仪式,平时学习表现优异、善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质疑,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成绩与问题,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并控制不良情绪等,都能为升学“挣分”。

根据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特殊功能的理论来分析这一案例。42.(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见P93-94。该《指导意见》较好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分析略(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见P76。该《指导意见》„„分析略

43.一天早上,李老师路过教室,发现王东海丢扫帚玩。当王东海发现李老师时赶忙用扫帚扫 地。李老师假装没有看到他丢扫帚,在上课时表扬了他早上到校自觉打扫教室,王东海脸红了。第二天,他真的早早来到学校打扫教室了,第三天、第四天„„在他的带动下,班上形成了谁早来就谁先打扫环境卫生的风气。(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教育方式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2)以李老师的做法为例谈谈应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43.(1)对学生以表扬、激励为主,因势利导,遵循了正面教育原则。爱护、尊重、信赖学生,遵循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2004教育学(中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在德育活动中,表扬与批评属于

A、说理教育法 B、自我修养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2.使受教育者形成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德育原则 D、德育方法 3.“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 A、随机性 B、方向性 C、双重性 D、条件性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走在发展的前面 D、抓住关键期 5.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观点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洛克 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是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春秋》

7.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B、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C、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D、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8.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A、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C、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9.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0.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表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11.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显学的两家私学是

A、儒家、法家 B、儒家、墨家 C、道家、墨家 D、儒家、道家 12.在近代教育史上,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洛克 13.下列说法不属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A、生活即教育 B、学校即社会 C、教育即生长 D、教育即生活 14.最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说法是

A、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 C、不陵节而施 D、导而弗牵 15.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鲁克 B、凯洛夫 C、加里宁 D、苏霍姆林斯基 1-5:D、B、C、D、A 6-10:C、C、B、A、B 11-15:B、D、A、C、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

18.教育史上,德国教育家____________率先明确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

19.在教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____________、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20.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依据和评判标准是____________。

2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____________性,各地学校必须严格执行。22.各种图表、模型属于直观中的____________。

23.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____________的活动。

24.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__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____________。

2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被称为____________法。

29.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____________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30.____________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31.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____________。

32.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活动是____________。

33.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被称为

34.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____________、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等。35.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____________、教学时间、设备条件以及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

16.(民主)平等18.赫尔巴特l9.班级授课制20.教育目的21.强制(性)22实物直观23道德品质24教育问题26价值观念28练习(法)29(道德)情 30.班主任31专业素养32教学33教学原则34组织教学35学生(特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6.教学策略有哪些基本特性?

36.(1)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2分)(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2(3)灵活性。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1分)

37.如何形成与培养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1分)(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1分)(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1分)(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1分)(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分)

3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l)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分)(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1分)(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1分)(4)开发 必要的校本教材。(1分)

3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9.(1)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2分)(2)学校教育使发展水平有差异的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有助于个体的发展。(2分)(3)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1 40.科学技术如何影响教育?

40.科学技术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分)具体表现在:A.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1分)B.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1分)C.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1分)4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41.(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分)(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分)(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1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有一次,老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次,该老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一群小学生:“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足球”、“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老师听了,不由得目瞪口呆。

请用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分析教师应如何对待这种现象。

42.(1)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大学生在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形成了寻求统一的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小学生思维活跃,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少,因此对该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3分)(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3分)A.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追求创新的意识2分B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答案2分)43.学期伊始,为了上好课,一位新教师特地搜集了许多特级教师的有关教案,准备照着这些教案的内容去上课。试评价该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篇7

记者从有关渠道独家获悉, 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 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 确立了“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 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在出席师范生免费教育与教师教育创新座谈会时证实了这一消息。袁贵仁表示, 我国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相关政策, 在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逐步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

目前, 标准已由华东师范大学编制完成并提交到教育部, 待教育部公布后, 有望成为国内通行的教师教育标准。

据起草标准的有关专家透露, 《教师教育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 涵盖教师标准、教师教育标准、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

有关专家表示, 该标准最快年底出台。

揭秘新标准:授课将转向“授人以渔”

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告诉法晚记者, 该标准意味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要进行大改革, 改革后的师范课程将着重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 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他说, 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 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权, 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所以新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 (学生) , 杜绝“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

专家说现状:按照新标准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

钟启泉表示, 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 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他说, 这主要归结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 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 现在使用的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理论, 尽管有过一些改革, 但是目前仍然是偏重书本知识, 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 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 是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他说, 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 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

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篇8

关键词教师资格;教育技术素养;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6-0061-03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mplishmentsThe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of Teacher Qualification Recognition//Xing HongyuWang Xiuhe

Abstract The paper expatiates on the basic elements included in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mplishments an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Using “The Basic Standards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American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 the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mplishmen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of teacher qualification recognition.

Key wordsteacher qualification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mplishments;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Author's address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 Technology,Sanhe, Hebei 06520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065201

1引言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是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更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的成果,去拓展教学信息资源环境和学习空间,去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育技术提供了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方法和整合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作为21世纪的合格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通教学内容,更要掌握现代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2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和存在的问题

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 《教师资格条例》,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1月下发了《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至1997年底,完成了自1993年12月31日起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工作,一千多万名在职教师取得了国家认定的教师资格。为做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准备工作,教育部于2000年 9月23日发布了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办法规定1994 年1月1日以后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和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条件的中国公民,将可以根据法定的教师资格认定程序获得教师资格,这标志着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对于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社会文明进步、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

由于我国首次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条例》在许多方面的要求还显得比较宽泛。在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中,对思想品德、学历、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心理学知识、普通话、身体条件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区制定的细则差别也主要集中在学历条件上,而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没有做出要求。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直接关系到21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因此,国家应对已经获得"教师资格"和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专门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规定教育技术素养要求,适时制定"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3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所谓教育技术素养,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教育技术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辅助教育、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意、美学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1]。

3.1理论素养

教育技术理论素养是有关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总和。一般而言,具备理论素养的教师应当清楚教育技术的发展,从理性上认识各种常用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使用的步骤、程式和运用的原则。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主要有教育信息论、教育控制系统论、教育传播学、心理学基础、学习理论等[2]。

3.2技能素养

技能素养是指教育技术媒体实践技能、教学实施技能等。教育技术媒体按其作用于人的感觉通道的不同,可大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网络媒体等五类。着重掌握教学设计过程中媒体选择的原则,特别是教师应了解程序教学的特点,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了解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的策略,建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技术。

3.3情意素养

教育技术情意素养是指教师对于教育技术手段的兴趣、爱好等积极的情感取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品质。情意素养的

特点之一在于它的情感取向的积极性。当然,这种积极的情感取向不是先验的,也非凭空产生的,它有赖于认识的奠基和实践的锻炼。其特点之二在于情意品质的自觉性。自觉的情意品质又是在积极的情感取向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构成了情意素养,缺一不可。缺乏情意素养的教师没有运用教育技术改革传统教学的意识,不愿意花时间主动学习新的技术,致使不少学校的设备、设施不能发挥它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效益,而沦为摆设。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推广教育技术的难点所在。

3.4美学素养

教育技术美学素养是指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软件、课件的制作合乎美的规律性,通过恰当的使用媒体,以及有效的配合教学内容使得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优化。教师在开发课件和娴熟运用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了赏心悦目的感受,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育技术素养的结构特征

教育技术素养是由理论素养、技能素养、情意素养和美学素养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而构筑成的一个整体。上述四个要素在教育技术素养结构中所居地位、所具意义、所起作用各不相同。其结构大体如下图所示:

4.1作为知识系统的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有关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总和,它以观念的方式,寄存于教师的记忆系统之中。它为技能素养、情意素养、美学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就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来说,理论素养的培养当为起始环节。鉴于理论的描述功能、解释功能和预测功能,理论素养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帮助教师描述教育技术的实际状况,解释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能预测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理论素养是整个教育技术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形成其它素养的前提。

4.2作为操作系统的技能素养

如果说理论素养更多地解决运用教育技术手段的“知”的环节的话,那么,技能素养便可被视为“行”的部分。教育技术素养的形成与否,最终是看教育技术技能是否形成。教育技术本身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教育技术素养中居关键地位的是技能素养。能否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技能素养。技能素养解决的是实际操作问题,与理论的学习不同,它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理论素养为基础,并不断地通过实践而完善、巩固和提高。

4.3作为动力系统的情意素养

理论素养是技能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但教育技术“知”的逻辑在先并不必然地导向教育技术“行”。在“知”和“行”之间,还存在着中介系统——作为动力的情意素养。目前各种教育技术培训多着力于培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技能素养,因此造成了许多教师能运用却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更谈不上积极地运用。 情意素养含积极性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品质,因而它对于改变教师不用或怕用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现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情意素养作为一种动力的中介系统,它能有力地推动个体由教育技术“知”向教育技术“行”的迈进,并将运用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视为个体自觉的行为。情意素养既需"知"作为前提,又需要"行"作为它的源泉,它的形成既有实际的锻炼,又有理性的思考。

4.4作为评价系统的美学素养

作为教育技术素养的评价系统,它对于教师形成丰厚的、扎实的理论素养,锻炼和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建立主体的、自觉的教育技术情意品质均具有调控作用。教育技术素养结构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培养和训练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时不能"偏废",否则,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诸多优点始终只能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

5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都要求教师迅速提升教育技术素养。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素养应达到怎样的水平,都需要依据相关的标准来衡量。由于我国对教师的系统的教育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因此,借鉴美国的经验将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美国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从以下六个方面规定了所有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绩效指标,具体包括:

5.1技术的操作和概念

教师应对技术的操作和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1)形成关于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概念理解。(2)能持续更新自己关于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以跟上技术的新发展。

5.2策划和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

教师策划和设计基于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和过程。(1)设计适应学生发展水平的学习活动,在其中采用能够发挥技术优势的教学策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2)在设计教学环境和过程时,能利用教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3)明确、查找有关的教学资源,并评价其准确度和合理性。(4)制定学习活动中教学资源的管理计划。(5)制定技术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管理策略。

5.3教学、学习与课程

教师完成全部课程计划,其中包含应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最优化的方法和策略。(1) 促进技术支持的学习经历,同时达到内容标准和学生技术标准。(2) 用技术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3) 运用技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管理学生在技术化环境中的学习活动。

5.4测评与教育

教师利用技术进行更方便、有效的评估。(1)运用技术、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2)利用技术收集分析数据,解释结果,交流结果,以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3)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判断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中使用技术资源的有效性。

5.5工作实效和职业实践

教师利用技术促进他们的工作实效和职业实践。(1)利用技术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2)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进行评价和反思,以便在利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作出有效的决策。(3)利用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实效。(4)借助技术手段与同事、学生家长和更广范围内的社区进行交流、合作,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5.6社会、伦理、法律、人性方面的问题

教师要了解与技术应用有关的社会、伦理、法律和人性问题,并将这些知识观念应用在实践中。(1)示范、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和道德习惯。(2)利用技术资源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习者均能得到良好发展。(3)明确和使用体现多元化差异的技术资源。(4)促进技术资源的健康、安全使用。(5)促进所有学生在技术资源利用上的机会均等[3]。

这个标准反映了应该如何向教师提供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基本理论、概念、知识、技能和态度。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时间不长,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还需要研究。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技术素养一定会纳入到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之中,这是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顾富民.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2001,(4)

[2] 游泽清. 现代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63

上一篇:家乡的味道作文下一篇: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