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

2024-05-14

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共11篇)

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 篇1

1、知识与技能:熟悉长度单位,能正确的使用测量工具。对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和估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的操作实践,充分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发言,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实践的过程,掌握合适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上学吗?能介绍一下学校里有什么吗?有一个小朋友叫明明也喜欢上学,除了能学习知识,还能跟小朋友在操场上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操场有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测量学校里的小树大约有多高,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2)在学校里选一个感兴趣的测量任务,做一做。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

2、任务:绕学校操场转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1)猜测。

谈话:我们在体育课上都会在操场上跑步,你认为绕我们操场上走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2)验证。

谈话: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

(3)班内交流操场一圈的长度。

(4)巩固对较长的距离测量方法的认识。

3、分工合作测量估算,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4、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5、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

测量学校花坛一圈的长度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测量面积》

教学目标

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

位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的过程。

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3.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难点: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和大小的正方形纸,两块木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做梦了吗?老师做梦梦见猫和老鼠在给自己的新房子按玻璃,可是玻璃店的老板却收它们同样的钱。为此,它们两个吵了起来.......2.师展示木板:猫和老鼠的玻璃的形状和大小,同学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争吵吗?

预设答案:

生答:不应该花一样的钱

生答:面积大小不一样

3.怎么知道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用什么办法?(回答的同时,就把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复习一遍)4.同学们所说的测量法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板书:测量面积)

二、同桌测量,深入探究

1.师:摸黑板面、课桌面让学生复习物体的面积怎么表达。然后,同桌合作,自己选定一张正方形的纸作单位,测量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把选用的正方形和测量结果记下来,与老师交流,写在黑板上。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

用的测量单位、测量方式与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三、议一议

1.分析大家的测量结果,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和测量结果(正方形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正方形的边长越大(测量单位越大),测量的结果(正方形的个数)越少。

2.做屏幕遮盖游戏

(1)男生趴下,女生在大屏幕上给物体填格子,并记住格子数量

(2)女生趴下,女生在大屏幕上给物体填格子,并记住格子数量

(3)在不知道互相的物体是什么的时候只用格子比较面积大小,自己再推翻自己的结论。

3.有没有办法使大家测量的结果相同呢?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在统一的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四、帮助小猫和小老鼠测量面积大小,接龙贴格子

先选合适的测量单位,再以接龙的方式贴在板子上,最后比较面积的大小。(本环节的用意是让学生们知道:要比较不同的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标准的测量单位。)

五、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测量面积

测量物

正方形边长cm

测量结果

(测量单位)

(正方形的个数)

课桌面

北师大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1)提问:竖着比,每组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横着比,接近整百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4)提问:这两组题里减去的或加上的都是接近整百的数,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在加、减混合运算里,先加后减,调换位置先减后加,或者先减后加调换位置先加后减,得数怎样?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2)提问:哪个店剩下的水果多?为什么?(学生说明理由时,老师结合画出线段图。并说明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差就减少)多多少千克?你是怎样想到的?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 篇5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学以致用,本节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在引入小括号之前,注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当学生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时,抓住契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结合问题情境明确运算顺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及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学习新知之后,注重安排学生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并掌握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独立解决需要小括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学生准备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并口答。

(1)一辆出租车能坐4名乘客,一个旅游团有36人,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出租车?

(2)三(2)班有24人去南湖公园划船,每条小船可乘坐6人,这些人一共需要多少条这样的小船?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观察讨论,发现新知

1、观察教材8页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1)独立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获取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把你获取的数学信息向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汇报)

师:这些数学信息你们都看懂了吗?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引导学生理解“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的含义)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师(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的信息呢?

(请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叙述完整:同学们过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条大船坐学生9人。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2)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3)交流解题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29+25=54(人)54÷9=6(条)

师:为什么先算29+25?54÷9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几条大船必须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里面有几个9,有几个9就需要几条大船)

方法二: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

29+25÷9

师:你认为这样列式正确吗?

师:按照前面学习的除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25÷9,而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29+25,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运算顺序呢?

(4)引入小括号。

师:如果我们要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位朋友可以帮忙,它的名字叫“小括号”。

(5)介绍小括号的来历。

师:在没有发明运算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计算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些计算常由两个或几个算式合成,而且在计算时常常需要先算某一个算式,再算另一个算式,于是便产生了区别先后运算顺序的符号。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 ]”和“{ }”。“()”叫小括号,是荷兰人吉拉特最先开始使用的。

师:由于小括号可以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

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小猴吃桃子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知一个桃子都没有用0来表示的客观事实,使学生借助图形理解数字0在表示物体个数时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小猴爱吃桃子也是小学生知道的,本课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妙趣横生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理解0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乘法的意义自主探究、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加强比较辨析,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例5之后,出示402×4让学生计算,之后与例5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与前面学习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个位乘积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从而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掌握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说一说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原来的那个数;任何数减0都得原来的那个数)

2.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数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让学生重温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动脑思考,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情境图。

(1)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图中的情境。

(2)想一想:盘子里没有桃子,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2.引导学生思考:求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

(1)用加法算:0+0+0+0+0+0+0=0(个)。

(2)用乘法算:0×7=0(个)或7×0=0(个)。

3.拓展思考:3个盘子里有多少个桃子?如果是这样的9个盘子,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1)列式计算:0×3=0,9×0=0。

(2)组内讨论:0×0=?(0×0=0)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黑板上的乘法算式,总结发现的规律。

4.师生共同归纳: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设计意图:引入教材66页例4的具体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机会,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67页例5。

(1)仔细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04×8)

(3)这道题中的多位数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了吗?(多位数的中间有0)

2.探究计算方法。

(1)估算一下这道题的结果。

(600×8=4800,应该比4800多一些)

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 :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相差关系

师:春天到了,百花盛开,花坛里的花儿也开放了,真漂亮啊。(出示课件)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数。(操作)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师:红花暂时不看,放在一边。(操作)

观察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谁来比比看?)指名回答。

师:倒过来也可以说成„„ 2.导入

师:在两个数量之间,除了我们一年级就学过的多和少之外啊,还有着另外一种关系,那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倍数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倍”。

3.揭题(贴出)倍的认识。

二、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1.圈一圈、说一说、揭含义

师: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成1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我们一起来圈一圈,圈之前想一想,蓝花2朵一圈,黄花几朵一圈呢? 学生操作,指名交流。师:黄花几朵一圈的,为什么?

老师和大家想的一样,蓝花2朵一圈,黄花也是2朵一圈,这是1个2,2个2,3个2。黄花有几个2朵?(指名说)也就是有这样的几份呢?(指名说)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师:像这样,蓝花有2朵,看成1份,黄花有3个2朵,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那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黑板上贴出并进行板书。

谁来说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还有谁也想说说? 指名说。

师:为什么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呢?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名交流。2.强化倍的含义(出示图片)

师:红红和明明来了,他们都说自己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觉得他们说的对吗? 请你想一想、圈一圈。学生操作。

师:先看红红的,黄花几朵一圈?为什么? 圈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黄花有3个3朵,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师:那你们认为红红说的对吗? 师:接着看明明的。怎么圈的? 圈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黄花有3个4朵,也就是有这样的3份,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那明明说的对吗?

师:看来红红和明明都说对了。3.强化(出示3组对比图片)

师:可是老师有问题了。每次蓝花和黄花的朵数都不一样,可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总是蓝花的3倍啊?(什么是一样的?)

小结:每次都是把蓝花看成1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所以每次黄花的朵数都是蓝花的3倍。

三、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1.变化显本质(出示蓝花和红花图)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蓝花和红花之间的关系。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交流。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红花有4个2朵,也就是有这样的4份,所以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圈一圈进行验证。

师:过了几天,有一些花长大了一些,现在还可以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吗?为什么?(操作)

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擦掉红圈,现在红花的朵数还是蓝花的4倍吗? 竖过来放,还是4倍吗? 放上面,还是4倍吗? 堆成一堆,还是4倍吗? 变了吗?但是什么变了?

这些花,虽然有的大,有的小,虽然位置不一样了,但是红花还是4个2朵,所以红花的朵数还是蓝花的4倍。

2.加深理解(出示图片)

师:现在红花的朵数还是紫花的4倍吗?为什么? 他说的意思你听懂了吗?请你说一说。

老师也听懂了,这几位同学的意思是说上面的紫花是3朵圈,下面的红花也要3朵一圈,不能乱圈的。是这样意思吧?

怎么变,就变成4倍了。

如果学生说加红花,师:加几朵?如果红花不增加,还可以怎么变? 如果学生说去紫花,师:去几朵?如果紫花不去掉,还可以怎么变? 3.小结

看来倍数还是有很多的学问和知识的,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四、练习1.彩带(1)出示图片 师: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倍。说一说思考过程。(2)出示图片

师: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倍。为什么?(3)小结

师:回到刚才,红带子有这样的几份,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 现在有这样的几份,几倍?

现在几份,几倍?5份呢?10份?100份? 你发现“倍”原来和什么有关啊?(份)有几份就能说有几倍,说得完吗?

总之一句话,有这样的几份,就有这样的几倍。

如果绿带子长2厘米,那么现在的红带子长10厘米,求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就是求什么?

2.小鸡图

(1)师:看,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回家了。(操作,标只数)鸡宝宝的只数是鸡妈妈的几倍? 自己动手画画、写写。(2)展示学生作品

画图:大家能看明白这些图形代表谁吗?那它们呢?这样表示可以吗? 在我们数学的领域里,经常会使用一些符号代替某些物体。

把谁的只数看成1份,鸡宝宝有几个3只?鸡宝宝的只数是鸡妈妈的几倍吗? 算式:1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呢?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联系刚才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求15是3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强调:求15是3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列式为„„在这里,有一点老师要进行一个特别说明:得数后面不要写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板书)

(3)如果学生没有出现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求15是3的几倍,列式是15÷3=5,“倍”不是单位名称,不用写。强调:求15是3的几倍,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4)72只鸡宝宝和8只鸡妈妈(出示图片)

师:你会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真了不起,会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了。请解答。刚才画画的小朋友,你怎么做的?为什么? 画画行不行?但是太麻烦了,算式比较简便。3.线段图(出示)

师:书P75第4题,估计一下这条线段长几厘米?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写下来。我们一起来量一量。几厘米?估计的还算接近。

再估计一下下面这条线段长几厘米?统计板书。量一量。

几厘米?孩子们,你们的观察能力真强,真的是3厘米。现在解答下面的问题。

交流:把哪条线段的长度看成1份?求9是3的几倍,实际是求„„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倍的世界,以后我们会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师:最后陆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拍手游戏,大家想参加吗? 数,老师拍了几下?

出示:老师拍的下数是小朋友的()倍。

师:小朋友拍几下?怎么拍了老师拍的下数就是小朋友的倍数?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小朋友拍几下?老师拍的下数是小朋友的几倍?算式?

提升:其实生活中的很多游戏都和数学有关系,只要大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也会更加的喜爱我们数学这门课程。

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对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

教学重难点:养成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

1、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5+3=8

2、计算并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3= 3+5= 学生口算后,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将下面的加法,改写成减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5+3=8 8-5=3 8-3=5 改写后,发现:和一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板书)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东西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xiaoxue.xuekeedu.com

师:(出示课本27页情境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如:①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②妈妈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③运动服比运动鞋贵多少元?„„学生提出这些数学问题老师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计算第一个问题。

3.选择问题,独立解决。

让学生独立计算、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板书:135+48=183(元)

3 5

8

8 3 4.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我们刚才的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法的验算方法。(板书:加法的验算)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

xiaoxue.xuekeedu.com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之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合作交流作好思想准备,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学情预设:学生的讨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服的钱数就是运动鞋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鞋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②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鞋的钱数就是运动服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服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③运动服的钱数加运动鞋的钱数一定等于运动鞋的钱数加上运动服的钱数,如果这两种计算答案不同,说明至少有个计算是错的。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算方法,能够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全班交流,反馈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

(交换加数的方法学生不容易想到,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如果有的学生提出重新算一遍,这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种检验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

5.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师: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xiaoxue.xuekeedu.com

将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学生可能无法很完整地表达验算的两种情况,因此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746+219=

84+307=

(这是几道基础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自由选择验算方法。)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们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1 7 5

2 9

5 9+

2

+ 4 6 4

4 8 3 7

4 3

0 7(让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加法的验算方法。)

3、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xiaoxue.xuekeedu.com

463+584= 245+557= 786+156= 96+426=

五、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六、实践作业

三年级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三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课前复习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吸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的估计能力还是比较好的,估计的结果都比较接近。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在这个环节由于有的学生急于测量,没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导致有的学生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致,我想如果这个地方先让同桌互相检查后再汇报效果就会更好些。接下来设计的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从学习中看,学生找到生活中是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东西比较多,有的学生说得都停不了,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我临时想到让学生把这个内容写到数学日记里。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先测量学生铅笔盒中较短的一支铅笔的长度,从面引出对毫米这个单位的需要,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

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1分米=1/10米=0.1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4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三年级数学上测量教案 篇11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 趣 的 测 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上一篇:融水民族旅游经济与其发展环境的关系下一篇: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教案_精心整理